中国风主题

2024-06-06

中国风主题(通用8篇)

篇1:中国风主题

语文主题学习导学案

主题:浓浓古韵意 淡淡中国风

主备人:______ 授课人:______ 备课组长:_________ 领导审核:_______ 八年级____班

学生:________

学习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学习目标】

1、学习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学习过程】

《卷珠帘》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千家文 都泛黄(千家文 尽泛黄)

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拂袖起舞于梦中妩媚)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恋 梨花泪(犹眷恋 梨花泪)

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 胭脂香味 卷珠帘 是为谁

啊 不见高轩(啊 髙轩雾褪)

夜月明 此时难为情(夜月明 袖掩暗垂泪)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细雨酥润见烟外绿杨)悄悄唤醒枝芽(倦起愁对春伤)听微风 耳畔响(残烛化 晓风凉)叹流水兮落花伤(归雁过处留声怅)谁在烟云处情深长(天水间谁抚琴断肠)1.歌词美,美在哪里?

2.你认为该歌词诉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括号内是刘欢为霍尊修改的歌词,你认为原作好还是刘改后的好?

蜀绣周杰伦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狼牙月 伊人憔悴 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 是谁打翻前世柜 惹尘埃是非 缘字诀 几番轮回 你锁眉 哭红颜唤不回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我爱不灭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 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 微醺的岁月 我用无悔 刻永世爱你的碑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 铜镜映无邪 扎马尾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 啦儿啦儿啦 铜镜映无邪 扎马尾 你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请谈谈你对这首歌词的评价。

小结:

1.诗词歌曲是共同的,请你从以上任一首歌词中浓缩出一首中国风的古诗吧.2.你有触动你灵魂的歌词么?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断桥残雪周杰伦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编曲:钟兴民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东风破-周杰伦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1.看歌词

红颜

又是一个柳絮漫天的季节......春风拂不尽的烦屑,丝雨润不透的浓愁,牵绊着我的思绪,纷纷攘攘,正如这纷飞的柳絮,毫无头绪,不知疲倦。就这样游荡着,游荡着,离了枝柳,便随风飘游,永无回头......四月,本该是浪漫的季节。

旭日暖照,惠风和畅,我是该喜悦才对。柳絮溶溶月,池塘淡淡风。理应是这样的诗句,却吟不出愉悦,品不出风流。反让烦心愈无绪,苦闷更浓稠。罢了,罢了,我且抛烦恼于九霄,置身心于事外,静心下来,聆一曲《故乡的原风景》享受一下属于我的短暂安宁罢。窗外校舍绿树红墙,装点着素云蓝天,如一幅淡妆浓抹的画轴,从天上舒卷到人间。一团团洁白的柳絮如一朵朵红晕,泛在了大自然的脸颊,映入了我的窗前。如诗的眼前景和着如画的的纯音乐,我的心忽然如蜻蜓点过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这漫天的柳絮,不就是装饰我窗子的人么?可我何时装饰过她的梦?

凝视着这淡淡的精灵,摇摇曳曳,飘飘洒洒,彷徨在绿树红墙侧,飞舞于春枝夏叶间。随风而来,又随风而散,这没有音乐的舞蹈,没有观众的演出,顾影自怜谁入梦,孤芳自赏最动人......柔风作琴情作弦,暖阳为裙意为簪,悠悠天地舞台,你青丝正绾,姿致娟娟,顾之微笑,似将有言。用舞步演绎沉默,用沉默谱写悲欢。你,是天地间倔强的舞者。

我,又何尝不是一朵柳絮呢?

记得一天中午值班,师已就寝,生已午休,一向喧闹的学校难得的安静,阳光透过清风流淌在四月的校园,柳絮开始了舞蹈,浓郁的柳色青,纯洁的婚纱白,交织着,摇曳着,哭泣着,愈舞愈烈,愈舞愈悲,娇柳婀娜,洁絮轻柔,你迎我送,相得益彰,如梦里的芬芳,似梦醒的怅惘,期待着,失落着,浑浑噩噩恍如人生。画卷太美,我忘乎所以。多日来的烦躁夹杂着些许的欣喜让我不禁迷失了,陶醉了。那一刻,我想哭却倍感欣慰,想笑却失落孤独,长长的吸了口气,这种莫名的惆怅有时竟是一种享受,我且慢慢受用吧。微风渐歇,我看到了美的 10

凋谢,舞动的柳絮如折翼的蝴蝶,飘飘摇摇,跌落在肮脏地面上,夹杂着纸屑发丝,旋转着,想要重回天际,却被杂糅于阶前。

柳絮徒飘庭下雪,榆荚难解心上愁......鞠一团柳絮,护于掌心,忽然想起《红楼梦》里的林妹妹,那个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葬心葬花的林妹妹,她若旧在,该不会为这柳絮感伤了罢?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林妹妹,你这可人儿,你为花悲,可,谁又在为你愁呢?

寂寞如花落,窗前更无声;遥闻悲歌起,不见梦中人......柳絮,你是四月的婚纱,点缀了春愁,浪漫了思绪,听着凄美的纯音乐,我悲伤着,也喜悦着。夜已深,月朦胧,柳絮已无踪,但我不会忘却你带给我的这份浮茶般的哀伤,让我在烦恼时静静享受你给我的无言,愿,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共捧诗卷于梦中,同拂瑶琴在人间。

在人间,你,红颜回眸,洁齿轻咬,一笑倾城,再笑倾国。

2015年4月

涤心

一盏青灯,永无疲倦,一扇寒窗,似开若合:一杯夜色,浓浓幽香,一场春雨,丝丝清凉。这,确实是一个普通的夜晚。

春天的夜晚,少了夏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的清爽,缺了秋夜“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的洒脱,更没有冬夜“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情。我想,就连郁达夫也不会为留住春夜而宁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吧?.....春夜,这个被遗忘的时节......很久没有用心收拾过房间了,更是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写东西了,我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记得刚到这个陌生的学校,无事可做,把自己关在房间听歌,五楼独我一人,唯美恬静的纯音乐伴着寂寥闲适的孤独感,那种幽幽暗暗反反复复的思绪在脑海中涤荡,沉淀,整个世界为我寂静,那感觉,真好。打开电脑想要写下这种感受,但当写完“享受孤独”这一题目时,却一时凝噎,不知道从何写起,生怕我尚欠火候的文字不能淋漓尽致地把思绪形容,于是,就此搁笔。后来,几次想把文章写完,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种灵感,也罢,残缺的美总比强说愁的敷衍要好,唉,人的情感真的很微妙,能够伤青春苍老,可以叹岁月静好,却抵不过灵感的昙花一现。

灵感,似少女的青春般易逝,如浪子的行迹般易变,如一颗来不及许愿的流星,凄美的划过我的脑海,你如此匆匆,留给我们最美的瞬间,可,有多少人能许你以永恒呢?

总喜欢听着音乐翻看过去的东西,零零碎碎,角角落落,倒不是为了消磨时间,只是寻觅一种记忆的碰撞,我找到了五年前戴过的手链,找到了礼服上掉落的一枚纽扣,找到了在石板岩写的三句半手稿,找到了曾经离别时的车票......每一件被遗忘的东西被翻出来,惊喜之余,关于这件东西的记忆也就随之被打开,在音乐的怀抱中瞬时升华,化为一阵鼻酸,两眶浊泪,而或三四五六句嬉笑涕狂。这个中滋味,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找被遗忘的东西,又何尝不是在寻觅可怜的记忆呢,遗忘,是一方坟墓,埋葬了多少起初的美好?万事万物,存在的终会被遗忘,英雄美人,布衣王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空留下阑外大浪淘沙......是记忆让时光完美,是遗忘让记忆珍贵,是灵感让遗忘永恒,是悲剧让灵感憔悴......上帝,你一定是个女孩,否则怎么会如此顽皮,却又如此细腻?

绿衣捧卷,红袖添香,多愁的夜,你这善解人意的柔女子,为何总是幽咽到天亮?用你不多的眼泪,流淌了几多人的心伤,是谁为你做了黑色的嫁妆,让你成为泪水的新娘?你总是默默不语,却哭泣着走进每一个人的梦乡......你不语,我却在聆听......窗外夜色静好,楼前灯影幢幢,我也学着古人倚阑伫足,听微风渐凉,感谢造物主,种下漫天星光任我望,洒下一地夜色尽我赏,指尖一缕温情,耳畔一丝安详,皆化为点滴感触,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了,不为别的,就为了美丽而知心的夜,谢谢你听我泣伤。

楼前郭巨墓上,残亭孑立,亭上缥缈夜里,柳月孤悬,月下危楼窗下,青灯照壁,灯下古木桌前,对影三人,我不觉想到了李白的三分剑气,七分月光,我没有酒,也没有李白秀口一吐,半个盛唐的诗仙傲骨,有的只是对夜月浓浓的书卷气和淡淡的中国风。这想,这就足够了,一首诗回文,夜半对月吟,陌陌秋心意,寂寂遣谁听?

月吟

亭边月照半灯青,灯青映明月上人; 人上月明映青灯,青灯半照月边亭。

2014年4月

篇2:中国风主题

3.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在明朝和清朝时期(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特别流行,人们常用剪纸美化居家环境。

4.蒙古族是一个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Nadama Fair),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archery)比赛和精彩的歌舞表演。

5.中国烹饪(Chinese cuisine)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有关烹饪和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悠久的历史、广袤的疆土、好客的习俗孕育了这一独特艺术。6.最负盛名的菜系有南方粤菜、北方鲁菜、东部淮扬菜和西部川菜,以“南淡北咸,东甜西辣”见称。

7.中国剪纸在世界各地很受欢迎,经常被用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物。8.古代的艺术家热衷于画被驯服的马,画家徐悲鸿却对画野马情有独钟。9.太极拳(Taijiquan)是一种中国武术内家拳(the internal styl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它基于以柔克刚(the soft overcoming the hard)的原理,发端于中国古代,最开始是一种武术和自卫方式。

10.中国人的姓名通常姓(family name)在前,名(given name)在后。中国有10多亿个名字,所以人们即便在随意场合也可能会连名带姓地介绍自己,这是很寻常的。

11.饺子(dumpling)是中国传统食物,是春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是北方节日的必备食品。

12.传统上,一家人会在除夕夜一起包饺子,还可能会在其中一个饺子里藏一枚硬币,希望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交到好运。此外,饺子通常是为朋友或家人送行的食物。

13.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七夕节(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开始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对恋人、女孩都是个特殊的日子。

14.中医(Chinese medicine)是世界医学的遗产。中医起源于古代,巳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它收 集了治疗不同疾病的各种方法。

15.孙大圣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中 的一个主要的人物。其实在中国,他最受欢迎的名字不是“孙大圣”,而是“孙悟空”,这是教他72变 的第一个师傅给他起的名字。

16.京剧(Beijing Opera)是中国的国粹。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京剧的服装(costume)、脸谱(facial mask)更易被人喜爱。

17.腊八节(the Laba Festival)在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庆祝,标志着春节庆祝 活动的开始。

18.长期以来,饮酒(white spirit)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姓。饮酒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9.端午节最盛行的活动是赛龙舟和吃粽子(rice dumpling)。自2008年以来,端午节在中国巳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还是公共假期。

20.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中国美食、文化和风俗,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作为一道历史悠久、赫赫有名的佳肴,是最佳的选择。

21.西湖就像镶嵌(inlay)在广袤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秀丽的风景、闻名的古迹、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特产而闻名。22.茶马古道(Tea-horse Ancient Road)两边,生活着20多个少数民族。时至今天,虽然这条古道的踪迹都消失了,但它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仍然存在。23.长城(the Great wall)又被称作“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world cultural heritage)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4.乒乓球在中国是一项颇受欢迎和推崇的运动。长期以来,它的确是中国唯一的运动,似乎集足球、篮球和棒球于一身,但却更受欢迎。压岁钱是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元素,是每个孩子过年都热切期盼的礼物。它代表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福,可以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25.重阳节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朝时期就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

26.灯谜(1antern riddles)是指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灯谜是中华民族一门传统的综合性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7.十二生肖(the twelve Chinese Zodiacs)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源于自然界的11种动物和一个民族图腾(totem)。

28.算盘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29.中国功夫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广泛,不仅出现了大量中国功夫题材的中外影视作品,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喜爱并学习中国功夫。

篇3:中国风主题

“中国风”歌曲可能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流行音乐类型之一, 作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早期开拓者, 方文山自己曾对“中国风”的定义做过概述“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 或编曲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 如琵琶、月琴、古筝、二胡、横笛、洞箫等, 以及歌词间夹杂着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只要在词曲中加了这些元素, 不论加入元素的多寡或比重如何, 俱可视同为所谓的‘中国风歌曲’”。[1]

当然, 我们对于“中国风”的定义应该要从音乐与歌词两方面来看, 因为诚如方文山所言“我们所谓的‘中国风’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曲风, 它并不具备可准确归类的特定标准或格式, 它不像一般的节奏蓝调、爵士乐、摇滚乐等可以从节奏的张弛、配乐的种类、和弦的变化等等来作为判断曲风的依据。从没有一种音乐类型是以歌词的涵义来分类, 而“中国风”歌曲却有这种倾向。[2]因此, 正如一开始和曲而歌的古典诗词一样, “中国风”歌词在审美方面也逐渐取得了某种相对独立性, 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

但是, 现代流行音乐本身毕竟是现代文化工业宰制下的产物, 遵从着商品化的逻辑。消费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 也是现代流行音乐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其“中国风”歌词在承继古典文化与近于先锋性的文字浇灌之间的张力, 而忽略了这种表象的平衡之中, 实则充斥了消费社会所固有的媚俗与霸权的基本因素。而这最终可能使“中国风”歌词的创作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走向消亡与解构自身的命运。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古典文化

我们不能先在地把“复制”作为一种负性的概念来衡量, 因为模仿是人类永恒的冲动。在西方,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 关于艺术的“模仿说”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着主流地位。我们这里的“复制”与现代以来电影、唱片、数字化等息息相关, 它涉及到一整套现代产业体系。所谓机械复制, 是指摄影、电影、唱片等用机械或电子手段复制符号的技术。而其作为美学概念, 则是由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

本雅明提出, 复制技术最具革命性的变革是图像复制技术以及声音复制技术。这正是现代娱乐业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流行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完整的商品参与到市场流通的过程当中, 而构成一部音乐作品本身的诸要素, 如图像包装、声音制作、歌词填写等环节自然也被纳入到市场的轨道当中来。

方文山最初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归功于其题材的革命性地扩张。他将传统的古典文化风物大量融入, 并以具象化的表现方式营造时空背景。他将各色人间故事、世俗情绪都纳入这方古典天地中, 信手拈来, 着手成春。在流行音乐歌词过于平白的情爱主题之外另辟蹊径。

对于方文山“中国风”歌词, 笔者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古典返乡, 民族精神, 历史调侃。古典返乡型作品中有从思亲忆家出发兼及表达文化感受的作品, 有重在建构古典爱情理想的作品。前者如《爷爷泡的茶》, 后者如《东风破》;民族精神型作品, 基本是从个体经验出发, 在个体叙述或者具象风物中彰显一种自强精神、民族自信。代表作品如《龙拳》;历史调侃在其创作中早期产生, 但是却预示了其解构欲望的膨胀, 如果结合其非“中国风”的歌词作品来看, 这种倾向更加明晰。

我们应看到这些题材类型的出现, 最迟也是在2004年之前。2001年的古典返乡型作品《上海一九四三》, 2001年的民族精神型作品《双截棍》, 历史调侃出现稍晚, 最迟也要数2004年的《乱舞春秋》。所以说在2004年以后,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题材, 基本就没有什么拓展。不论是将军的万丈豪情, 还是侠客的酒醉青楼, 或是书生小姐的闺怨情愁, 这些从中国古典诗词里复制来的人间百态, 在不同作品、不同故事里我们可以找到太多的重合点。

方文山在论及“中国风”的界定问题时, 提到了“仿古诗词的中式词意”。这一“仿”字倒提供给了我们一些信息。所谓“仿”主要体现在三点上, 一是题材内容, 二是意象及语词表达, 三是情感意蕴。方氏“中国风”歌词着力在具象背景的营造上, 其在形式层面的种种仿古的目的都指向歌词中的叙事或抒情。但是其题材上的仿古仍不脱古典的情感模式, 或者说其必要依附于这些模式。因为中国古典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本体, 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所言, “艺术所展现并打动人的, 便正是人类在历史中所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这个情感的心理本体, 它才是永恒的生命。”[3]方文山作为艺术生产者非常清楚这一心理本体对整个文化产业链的价值, 对于这一心理资源的反复忖度与利用也就成为“中国风”创作难以回避的一条途径。

在文化工业的语境下, 任何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当然流行音乐也包含在内) 都被生产权力所分门别类, 各自取得了相应的次序或者等级标签。而消费大众似乎都会自发地依循着心理需求来选择相应的产品。我们所依据的心理本体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 已经同历史发生了断裂, 我们的出发点实际上已经处于某种被宰制的状态。我们以为的那些自身真实的需求, 以各种柱状图和百分比的抽象形式在一些大厦里被反复分析讨论过, 它们最终只是以带有极端功利意图的数据形式出现在整个文化工业的全过程里。“中国风”歌词的创作正以某种数据性的功利导向来谋求与大众文化诉求之间的共鸣。

大众在整个文化生产领域, 并非如商业者所竭力宣称的属于强势的一方、被服务的一方, 实际上从这一生产流程的一开始, 大众的行为习惯、思维弱点、价值取向已经被文化产品生产者作为一种要素, 投入到整个生产过程里。无论是各种被依附的古典文化题材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大众, 都成为商品生产者征服市场、与金钱博弈的工具性存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 大众并不是顾客和上帝, 而是算计的对象和被操纵的工具。[4]

三、符号狂欢=文化深度

在文学作品中, 某些词句或意象的反复呈现, 可以使之产生某种恒定的意义, 强化了情感表现的力度, 以至这意象的形式本身就具有了某种情感和意义, 这是内容向形式的积淀, 这不只表现于具体的文本中, 在整个艺术史或是文化史中都可以见得。例如远古的图腾歌舞和巫术礼仪, 它们将原始人类的散乱的、感性的行为或心理活动规范化、程式化, 从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符号体系, 而这符号体系本身就已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的统一体, 从而成为一种艺术。

然而在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语境下, 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主体性丧失的困境。在漫长的艺术史中, 先人所缔造的那些饱含主体情感与感性形象的符号, 那些曾经主客体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浑然圆融的审美境界正在解体。那些主体情感与感性形象相浸润的符号体系正在走向主体的对立面。我们正是存在于被这样的符号所包围着的“景观世界”中, 主体不再具有反思能力, 而是在持续不断地接受着这些符号的定义与象征。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传统, 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所在经历的这个现代性社会都在被定义与象征着。

也就是说文化生产者完全可以通过操纵这些充满先在意义的符号, 来给予接受者、消费者以审美方面的的规定。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 这种符号可以体现为两个具体的方面, 即意象和句法上。我们不难看出, 二者都是着力在歌词的形式层面, 一是视觉呈现, 二是表达方式。在《青花瓷》中, “素胚”、“青花”、“初妆”、“冉冉檀香”、“宣纸”、“釉色”、“仕女图”、“韵味”、“天青色”、“烟雨”、“刻隶”、“青花”、“锦鲤”、“临摹”、“绣花针”、“芭蕉”、“门环”、“江南小镇”、“泼墨山水画”、“墨色”、“青花瓷”等等古诗词意象的再现和堆叠成为中式词风建构的重要基石和主要方面。

当然, 你可以说歌词里回环的那种“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气质有一种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精神, 但是在流行音乐歌词中, 这种气质也并不罕见, 不只是“中国风”所独有。同时, 精神意蕴的过度重复化也使得这一气质日益浮泛化、表层化。我们考察一番, 会发现能够使“中国风”歌词这一界定成立的根本特质, 似乎只有这样的一套由语词所构筑的符号体系。

就如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的, 对大众意识来说, 一切也都是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不但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 而且娱乐本身的特定内容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它的变化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变化。[5]

方文山说“我一直偏好经营与酝酿出一个可以被故事依附的时空, 让歌词文字有一个具象的背景。”[6]这种具象背景时空的营造在其“中国风”歌词中特别突出, 而实现这一技术目标最重要的的手段之一就是细节处理。在“中国风”歌词里, 这种细节手段所倚靠的是如上所述的意象和语词表达所建构起的种种符号体系。文化工业的发展使得很多的技术手段逐渐取得了凌驾于作品本身的强势地位, 在这种强势性、扩张性中, 作品本身所内注的情感或观念亦趋消融了。在以效率至上的商品生产领域里, 作为承载文化内质的物质材料, 这种由语言所构筑的符号体系, 很可能由于生产领域里的速度意识, 导致精神文化的流失, 以语言的狂欢来演绎表象的文化深度。

四、结语

当文本所硬性依附的文化与文本本身产生情感性的断裂, “我”只沉沦于自我表达的快意中, 作为噱头的古典文化无非是作为现代个体情感表达的修饰性工具以及作为消费市场博弈的有效筹码。或者说它精明地操纵着人性中所固有的感伤癖、哀怜癖以及社会人所固有的民族主义的狭隘。

方文山说:“《娘子》的创作真可谓是无心插柳之举, 是因为后来市场上给予我们正面的肯定, 相当程度鼓舞了我们的创作, 才开始刻意维持着每张专辑必有的‘中国风歌曲’……我们的创作因为杰伦首张专辑大卖, 提供《娘子》这首歌以一个绝佳与强势的曝光平台。”[7]也就是说, 在之后被广泛认识的中国风作品, 实则是在现代商业规则的驱动下所精心设计的批量商品。如果是硬性地要把这种批量商品拔高到人类的精神返乡意识、古典文化的复兴这样的层面, 就未免有失偏颇。

文化已经变成了一种很普通的说法, 已经被带进了行政领域, 具有了图式化、索引和分类的涵义, 很明显, 这也是一种工业化。结果依据这种文化观念, 文化已经变成了归类活动。[8]因而, 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很多因素归在文化的名下, 因为文化俨然成了一种可以免费借用的公共权力, 它使得一切以其署名的因素都具有了合理性与超凡性。我们不必苛求文学保持其极端的自律性, 因为自律性本身也是一种规定性。文学固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 但却可以对其作出它独特的的反应, 这一独特性也使它区别于历史与哲学。

所以说, 对于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的创作群体来说, 如何在精神性与商品性上达到某种平衡, 如何在形式复制中灌注以深切的历史和人文关怀, 如何使歌词在流行音乐这种俗文化载体上强化其文化价值, 这些都会是长久的课题。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在消费社会中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摘要:现代流行音乐是现代文化工业宰制下的产物, 歌词作为这种文化产品中的重要构成因子并不能逃脱这一强力的宰制, 消费成为现代流行音乐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中国风”歌词在其古典性与先锋性的表象平衡之中, 实则充斥了消费社会所固有的的媚俗与霸权的基本因素, 而语言符号借助文化外衣的狂欢化亦营造出了一种表象的文化深度。文章从机械的形式复制、深层的功利导向、以及在文化工业操纵下大众艺术的顺从本性等维度进行论述, 而这些特征最终可能使“中国风”歌词的创作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走向消亡与解构自身的命运。

关键词:中国风,方文山,歌词,文化工业,消费社会

参考文献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

[2][德]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4][德]马克思·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渠敬东, 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7]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篇4:怀旧风中的“青春”主题

关键词:青春回想 重构的记忆 想象性补偿 情感消费

在当代流行文化中除了以青年人为主要人群的“青春”文化表征和文化消费之外,还存在着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的青春文化形态,它是中老年人对逝去的“青春岁月”进行的一次集体回忆,也给那些未曾经历那个特殊年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别样的青春”。

一、社会大众的怀旧情调与“青春还乡梦”

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当今的中国,在我们的文化情调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怀旧情调,并且它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具体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悄然兴起了一股怀旧热,且愈演愈烈,到上世纪末,怀旧成为一道修辞性的文化景观,至今方兴未艾。各式各样的怀旧照片、怀旧文学、怀旧电影、怀旧酒吧、怀旧农家乐等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整个社会沉浸在怀旧修辞的袅袅感伤之中,怀旧成为一种时尚,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和情绪。怀旧也成为文化产品的最大卖点和促销策略。所谓怀旧,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对过去的缅怀与向往,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对“过去”的“怀念”。按照美国学者詹姆逊对美国怀旧电影的分析,怀旧就其本质而言是作为“对于我们失去的历史性,以及我们生活过正在经验的历史的可能性,积极营造出来的一个症状,是力图重现‘失落掉的欲念对象’”[1]。因此,怀旧便带有想家、思乡的意味,它往往会被看作是一种时光倒流,过去发生的一切已经随着时光逝去,今天我们回顾过去感觉到旧日时光的美好,但是却又无法回到从前。在当代的文化生活及消费社会的文化怀旧情调中,“作为一种现代审美实践,怀旧正是如此,它展示了艺术创造或审美创造的实质。在重构或建构‘另一个现实’的审美活动中,怀旧主体不能‘摹仿’、‘再现’或‘表现’,而只能‘体验’,以想象和虚构连缀有关过去的丰盛的‘形式景观’,并得以宣泄和舒展我们的情绪”[2]。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它是某种朦胧的、有关过去的审美情愫,不仅象征了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却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还隐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怀旧景观中一个经典主题就是:青春回想,它是中老年人对逝去的“青春岁月”进行的一次集体回忆,也给那些未曾经历那个特殊年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别样的青春”,在观看中对那别样的青春岁月进行了一次想象中的回归体验。对于当前的“后青春一代”而言,对青春的怀念是与对家园、自然的怀念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的青春记忆常常伴随着对农业文明时代乡村自然生活的记忆。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主力军,他们的青春期正处在改革开放之前,当时主要是农业乡村模式,加之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城市知青上山下乡,这一代人绝大多数都曾有过乡村生活的切身体验,曾徜徉在乡间的小路,曾看过田野的四季,他们的青春岁月都在乡村度过,对青春的岁月与自由宁静的乡村生活有着很深的记忆。因此,在身处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喧闹与浮华之中的他们,在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却常常向往着青春时代的自然、田园和儿时的故乡。也正是那一段自由而又轻狂的青春岁月,铸就了他对人生的美好回忆。

二、被改写的青春记忆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典型地表现出两种相反相成的情感活动:一种是对理想未来的憧憬,一种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这两极悖反的情感轨迹实际上指涉着同一个生命旨归:建构人生之完美,营造审美之人生。”[3]如果说青年人的情感倾向更多是一种对理想未来的憧憬的话,那么,中老年人的情感生活则更多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缅怀。但是,这种向过去岁月的回首与反复的回想,并不仅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客观复述和真正返回的要求。如对青春的回想就是一种想象性加工,而经过主体加工的青春岁月,就具有了虚构性文本的特点。于是,从审美生成的角度看青春成长中的种种事迹,我们发现它已经不再是对过去历史客体原封不动地复制或反映,而是经过想象对它进行有意识地粉饰和美化,历史客体变成了审美对象,充溢着无以诉说的人生情怀。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体验,它借助想象的力量,“向我们保证隐蔽而遥远的事物的存在”,[4]并且告诉我们过去的美好生活与青春的美好记忆,从而使我们重新获得源自过去的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按照雅克•拉康的说法:缺失产生需要,需要产生欲望。人总是因缺失而渴望,因渴望而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回想”是对现实缺陷的想象性自慰和修辞性补偿。它唤起了关于过去的遐想,它将现实的生命体验与过往的记忆碎片修辞化地缝合,既在现实的语境中注入对青春岁月的缅怀与青春年代轻狂潇洒的美好追忆,从而将“青春的岁月”融入到生命体验的审美观照之下,抚慰那已经不再年轻但渴望年轻的心灵。虽然,作为当代文化结构性存在的流行歌曲反反复复咏叹家乡、怀念青春岁月、追忆那个激情的年代,但是它仅仅是符号化的修辞操作,因为,这种“青春还乡梦”中弥漫着浓郁的商业化气息。

三、“青春回想”的情感消费

波德里亚在分析消费文化时指出:“同样的事在历史中会发生两次:第一次,它们具有真实的历史意义,第二次,它们的意义则只在于一种夸张可笑的追忆、滑稽怪诞的变形——依赖某种传说性参照存在。因而文化消费可以被定义为那种夸张可笑的复兴、那种对已经不复存在之事物——对已被‘消费’(取这个词的本意:完成和结束)事物进行滑稽追忆的时间和场所。”[5]流行文化中的“青春怀旧”情调消费的正是这“第二次”经验,这种经验是出于特定修辞目的的修辞操作和修辞想象。由于符号化的修辞操作,“怀旧至多是对过往经验的殖民、改写和重构。”[6]因此,历史事件的重构与青春故事的怀旧意味着对物理时间观念的颠覆和对心灵时间价值的重估。怀旧虽然指向过去,但却形象化并审美化了过去,这一过去更准确地说,是并不存在的过去。它之所以引起怀旧者的留恋,是因为它已经永远逝去,如果它是现在的当下经历,也就不可能引起怀旧者的怀恋之情。更进一步讲,怀旧抹平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时间界限,它重构了过去、超越了现在、幻化了未来,通过将“青春记忆”的凝晶化,“通过时间性的理想性,意识最终不再被关在现在中,”[7]而实际上,这种青春修辞徒具其表,最终只是一种臆想的符号现实,一种缺失状态下的想象性自慰,以此获得一种不无虚妄的替代性满足。这种无意义的回归就是“青春的回想”与“梦回唐朝”的一次性情感消费,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没有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一些形式化的符号与消费欲望中那些奢望得到的“有意味的形式”。

事实上,在众多的现代青春怀旧事件与现象中,人们总会发现商业运作的身影,即它们总是在竭力迎合怀旧人的心理需求。“而在文化产业,像老歌重唱、历史电影复拍、复演,更是屡见不鲜。如在流行歌曲创作中,怀旧内容大多涉及难以忘记的室友、同桌、校园爱情、成长时的苦恼与迷惘,可以说无一不是在往事中打捞青涩的青春记忆的碎片,体验着一种久远的关于青春的故事。又如电影怀旧的内容,有的是以童年生活、青春期生活、纯真爱情为怀念对象的”[8];但它们都是对“岁月易逝”的反刍与生命激情年代的回想。在当代的怀旧消费中,对于逝去“青春”的一次次追忆与回想,其实是一种集体性的“青春”再消费。因为,在消费社会的文化中,各种关于“青春记忆”与“青春回想”的背后散发着更加浓郁的商业气息。在文化工业的符号拼贴与商业运作中,“青春”一词成为一个时尚的标签,各类文化产品纷纷打出“青春”牌,各类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大力挖掘此类资源,进行加工、包装,将其推向市场,在满足“后青春一代”的“青春回想”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于是,再造“青春岁月”的梦境与“青春年代”的事件,怀旧电影与怀旧小说及其它怀旧风格的文化产品,使处于现实迷失与生存焦虑中的“后青春一代”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相中得到暂时的释放与压力的缓解,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渴望“青春”的生命情怀。但是,在这样一个传统价值观念式微、自我迷失的消费时代,“青春还乡”的怀旧情调与集体性的“青春回想”仅仅弥漫在当代人的文化消费情调中,它实现的是一种关于“青春梦”的情感消费。

从土地、乡村走向工业、后工业的人们,面对后工业时代的急速放纵与激情宣泄,文化工业的娱乐文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消费”的“情感场”,这里的情感以商品的方式上市、以换算为价格的方式出售,快餐式的急速消费与身体满足,可能为短暂休息马上又要继续工作的“后青春一代”提供了急速发泄的方式。然而,内心总有一些无法释怀的东西。即对土地的依恋,对大地的“回归冲动”,对家园的美好记忆,尽管家园也曾贫瘠。这种永不释怀的缺失与需要,幻化为都市里的“青春还乡梦”和深夜里的“乡愁”。深夜城市孤独怀念里的《梦驼铃》、童年记忆中《外婆的彭湖湾》和那个还在村头等待游子归来的《小芳》等等,成为这种情怀释放的当代表达方式和“还乡梦”的补偿。然而,消费之后,我们的“青春激情”依然回落到了冰冷的现实之中,已经苍老的心和疲惫的身躯无法安放“青春的梦”。

(本文为安康学院校级项目“当代青春审美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YQDRW201109。)

注释:

[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吴美真译:《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2]赵静蓉:《通向一种文化诗学——对怀旧之审美品质的再思考》,文艺研究,2009年,第5期,第59页。

[3]周强:《论怀旧的审美意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10页。

[4][法]米·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下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93页。

[5][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6]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69页。

[7][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19页。

[8]余杰:《心理学视野下的现代人的怀旧情绪》,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67页。

(赵雅妮 陕西省安康学院中文系 725000)

篇5:自由的风主题高三作文

——题记

端坐在桌前,山一般的阴影笼罩了我,那是由作业堆成的高塔牢牢地锁住了我,令我与自由隔绝。我挣扎着向前望去,却只能看见灰蒙蒙的一片天,唯有婆娑的树影在细雨中乱窜,带走了我对自由的希冀。

我有时也觉得,内心的那个自己,隐藏的好累,藏到快让自己找不到了。每天便是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两点一线的生活索然无味,忘却了自己所追寻的本性。我已记不住是多久未曾自由地畅游在自然之中了,忘却一切忧愁与烦恼,不顾一切地去寻找使我心醉神迷的自由。

踏着第一缕晨光走出了家园,远离了书本而徜徉于自由的怀抱。如果这是一个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任何杂事来打扰这一天的清宁。我加紧了步伐,激动愉快地舒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我是自由的”。从此,我迈着平静的步伐到公园的小树丛中寻找一个人迹不至的角落。

在那儿,自由为我敞开了怀抱,以大自然的形象给我展开一幅无比隽妙的图景:头顶上的杉树耸入云天,郁郁苍翠;地上小花开得格外绚烂,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星星般闪烁;

这些美好的事物与我相伴,使我忘却了一日的疲倦,我在自由的气息中漫步,卸下心灵的枷锁,专心地陶醉于这些自由的事物之中。我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争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眼花缭乱,使我在每件东西面前留连。我欢快地欣赏着沿途的风光,往丛林的深处走去,碧绿的叶子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铃兰绊住了我的腿,周围的的雀鸟止不住地啼叫,层次分明却显得分外和谐,像是在演奏盛大的交响乐曲。我走过绿彩斑驳的小路,见到了林子的尽头,已然无路可走,只好沿原路返回,鸟儿的鸣叫与铃兰的芳香互相配合。继续前进、继续前进,我终于走出了美妙的丛林。看着路上的行人来去匆匆,恍若隔世,我仿佛又回到只有高塔的世界,但那扇开着的窗,却为自由留下了空隙。

端坐在书桌前,我奋笔疾书,心中却不见半点阴霾。我的心不再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我会让自由的风永远在心中激荡,吹散心中的一切疲惫。

篇6:朱囡囡组田园风主题方案

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领域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和时尚田园风的探索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为了更好的让幼儿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本学期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方案中,力图打造富有“田园风”特色的幼儿园主题环创,让孩子们在“田园风”主题的环境浸润下感受民间艺术的别样韵味!

本次主题环创过道吊饰的整体风格选用的是青花瓷图案,清新雅致、美观大方,如:吊饰以剪纸元素为基底制作的别致三角吊灯,加以田园风样式的蓝色边框,突显浓厚的国粹底蕴;二楼走道吊饰则是巧妙地利废利旧,加以青花瓷镶嵌在图形等,整体感觉古典素雅;中国结吊饰,大气美观。换衣间、走道以及教室房顶的挂饰选用富有中国乡土气息的麻布口袋、竹筐、传统花布等等,为我班田园主题环创别添风采!

同时,在“田园风”主题背景下的班级主题墙独具匠心、内容多彩,主题环创都彰显了本班的特色,例如无纺布系列与草帽花瓣结合点缀出的室内墙,尽显华丽大气;照片墙的墙壁吊饰则以扇面为依托,映衬出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既大气优雅又不失可爱活泼。各班的区角和主题墙饰也是尽显特色,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篇7:我的家风家教主题作文

我家的严格之风之教之训:我读二年级的时候,一次洗手时,由于着急,没有把水龙头关好,水一直流到下午。被爸爸发现了,爸爸就把我推到床上就一阵乱打,接着就是大声教训我。我说:“就那几滴水,用得着这样打我吗?”爸爸说:“你不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要以为那几滴水不算什么。你知道北方现在多么缺水吗?你却在这里随意浪费水,你对得起他们吗?”我回答道:“爸爸,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顶撞您,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每一滴水的。”“儿子,你一定要记住我刚才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这句话是我们家其中一句家训。”“我一定会记住它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为了我“严格”的座右铭。

我家的诚信之风之教之训:一次,爸爸答应了他的一位朋友——第二天,一起去“皆大欢喜回味馆”吃中午饭,顺便拉拉家常。第二天,天空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对爸爸说:“爸爸,下这么大雨,您看还是别去了吧!”爸爸什么也没有说。便撑着雨伞,冒着雨出去了。爸爸回来了,我发现爸爸的衣服都湿透了。我问爸爸:“爸爸,这么大雨,您为什么还要去呢?”爸爸说:“因为这是答应别人的事,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做到啊!法国的巴尔扎克说过‘遵守承诺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你知道吗?”“我知道,我读四、五年级的时候学过。”“‘遵守承诺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也是我们的家训。你一定要记住它。”“我一定会记住它的。”“遵守承诺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成为了我“诚信”的座右铭。

我家的勤劳之风之教之训:去年,我们老家做新村,我们在老家建了一层楼,作为祖屋。寒假时就建好了,但是,还剩下一堆沙没有用完。年二十四晚上,爸爸说:“我们明天六点跑步回老家,回到老家把那些建房子时用剩的沙子,用那些用来装水泥的桶,一桶一桶地拎到房子后面去,然后七点半才跑步回家。每天都是如此,一直到都把那些沙子全都搬到房子后面为止。”我说:“为什么不叫那些造房子的人来搬呢?”“你以为不用钱,那些造房子的人一天就要两、三百块,很容易吗?既然这些事自己能够解决掉,又何必花费重金去请人呢?”妈妈说:“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所以人呢还是勤一点好。”我们每天回老家去搬沙子。从年二十五到年二十八,才搬完。爸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也是我们家的家训之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便成为了我“勤劳”的座右铭。

篇8:中国门窗“帝王风”

我们看看这一段报道:

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中南海“夜游”, 期间, 有几个镜头特别美。

一个是会见前, 两人在涵元殿前合影。皓月当空, 涵元殿在皎洁的月光下愈发辉煌、尊贵。奥先生触景生情, 他问在场的美国记者, 对瀛台感觉如何?记者们大声说:特别美!

另一个镜头是, 宴会前, 习大大打开香扆殿窗户, 向奥先生介绍窗外中南海景色。凭栏远眺, 奥先生想什么呢?泱泱中华, 浩浩历史, 是不是很能拨动心弦?

此刻, 中南海的门与窗不仅格外富有诗意, 而且也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墨瑟门窗开发的“帝王风”, 在APEC期间以极具魅力的风姿亮相国门, 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帝王风”系列实木门窗不但吸收了中国古建门窗的外形和结构特点, 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还借鉴了欧式门窗的塔接方式与五金结构, 使产品在气密、水密、隔声、保温等各项性能上达到欧洲标准。

“帝王风”系列实木仿古门窗彰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花格图案三交六碗, 代表中国封建等级的最高级, 金色带有中国图腾图案的铜护角体现出一种贵族气质, 上下对称且与总体比例适宜的门芯板将中华中庸和谐之道表现出来, “中国红”与水性漆的应用即迎合当代节约环保的主题又烘托出朝气、尊贵、吉祥、热烈的氛围。

2014年3月份, 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住宅建设服务中心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墨瑟门窗成功入驻国家机关及中央机关公务员住宅。

[文献标识码]D

上一篇:人事经理工作辞职报告下一篇:大自然中的启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