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贫困生计划

2024-04-07

扶助贫困生计划(精选8篇)

篇1:扶助贫困生计划

扶助贫困生计划

(2013——2014第二学期)

张海波

一、扶助对象

吴子安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异,但是积极上进,乐观向上,热爱劳动,是老师的好助手。

二、帮扶方式

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都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

三、具体措施

在学习方面,该生各科基础都很差,底子薄弱,特别是英语和数学。要帮助他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并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在生活方面,我将为他购买学习用品、衣物及课外读物等。

在思想方面,多关心他,因为他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姥姥和姥爷也一直打工,疏于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他自尊心很强,性格内向,经常担心其他同学会嘲笑他。作为老师,应该帮助他改变这一错误思想,帮他树立自信心,教他自立自强。同时还要让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不是永远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他体会到每份努力都会有回报,使他保持积极地心态。

2014年3月1日

篇2:扶助贫困生计划

李红英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切实关心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加大助学救助力度,搞好向贫困学生送温暖活动,推进和谐学校建设,我校开展了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帮助贫困学生的活动。

为保证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都能以健康的心态度过五彩缤纷的中学生活,保证切实解决好贫困生问题,时刻不忘“用爱心倾注,从细微着手”的宗旨,踏踏实实地开展了关爱贫困生活动,现将一年来贫困生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我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在档案里我们如实记载了贫困生的家庭背景,个人情况。了解学生的情况,我从他开学的时候就进行。在他报到的时候我就将他们的家庭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在开学以后,我们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了解他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时刻注意贫困生的动态。

其次,在做到了解之后,我时刻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我深知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从不嫌弃对待后进生,注意从思想上、学习上多关心、多辅导,给予“偏爱”,从生活上多照顾、多帮助,给予“厚爱”。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他了解情况,问寒问暖,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的人在关心他们。平时通过谈心帮他解开心中的疑惑。只有知道他们的心里的想法才能知道该怎么样去引导和帮助他们。最后,在物资上提供一定的帮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利用“十一”这个有利时机,够买了一些学习用品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通过倾注爱心,看到贫困生得到帮助后的满意笑容、看到他取成好成绩时脸上那高兴的心情,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继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努力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为我校的顺利发展继续做出新贡献。

第四完全中学

篇3:地方高校贫困生扶助对策探析

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构成

总体而言, 地方高校贫困生群体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学生;二是来自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三是来自发生家庭变故家庭学生;四是来自灾区的学生;五是有其他特殊困难的学生。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2008年全国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为4761元, 其中生产性的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目前普通大学的学杂费每年都在6000元上下, 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同时供几个孩子上学的经济压力更大;部分学生虽然来自城镇家庭, 但由于其父母失业或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中, 无力承担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还有一部分则是由于家庭发生变故而形成的贫困群体。一种情况是来自单亲家庭、一种是由于家中失去主要劳动力而陷入贫困、另一种情况是因病返贫;此外来自灾区家庭的学生也是高校贫困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贫困生学习生活现状

1.生活费用难以保证, 生活压力大。笔者抽样调查了我校300位贫困大学生,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平均每月生活费用、生活费主要来源、寻求帮助的途径以及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调查表明:88%的贫困生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 其中有23%的贫困生的生活费在90元以内, 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根据对全校贫困大学生生活费来源的抽样调查, 76%的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解决自己一部分生活费问题, 35%的贫困生获得过各种助学金。

2.学习压力大, 学业及人际交往呈现两极化趋势。调查发现贫困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学习努力、工作积极, 能够正确地对待自身的处境, 拥有奋发向上的强烈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但也有部分的特困生表现出强烈自卑感, 无法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 消极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甚至由于生活和心理压力导致学业荒废。

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约为20%, 农林水类高校贫困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了30%。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现, 已经成为了困扰高校工作的问题之一。例如部分学生交不起学费, 但因为某些原因无法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僧h多聍粥�少问题难以解决;贫困生身份难以准确鉴别, 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指标。

地方高校贫困生扶助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它的解决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扶助资金, 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介入, 并充分调动贫困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

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 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只能有限资助部分优秀的特困生, 不可能保证所有的特困生得到足量的支助。因此需要政府统筹, 通过政策导向来解决特困生问题。我国已经建立了贷学金制度, 许多贫困生也得益于助学贷款而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由于征信系统的不健全和大学生就业困难, 部分银行对助学贷款持保留态度。目前我国的贷学金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申请助学贷款程序繁琐;二是基于对不乐观的就业预期, 贫困生对按期还贷的心理压力较大;三是贷学金只能够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 尚无法解决生活费的问题。

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 考虑组建政策性或商业性的教育银行、实行国家财政贷学金贴息制度、延长还贷期限以缓解贫困生的还贷压力;简化助学贷款和担保手续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够顺利获取助学贷款;增设生活保障贷款, 用以保障特困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2. 做好地方高校贫困生跟踪调查工作, 及时准确地认定帮困对象

准确认定贫困的对象及类别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基础。这对目前高校帮困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也显得格外重要。由于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家庭生活条件并无统一标准, 不能片面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来区分学生困难程度, 再加上有的学生本身提供家庭经济状况时也有所保留。因此, 必须根据本地区消费水平, 认真地开展调研工作。可以考虑将助学金打入贫困生餐卡, 实行实名制消费。此外, 地方高校贫困生工作要进行动态管理, 必需要建立健全贫困生、特别是特困生档案。根据不同阶段跟踪调查情况对贫困生对象类别做出调整, 以确保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

3. 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 动员社会建立各种爱心基金

当前, 许多高校已建立了“奖、贷、助、补、免”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但资助贫困生靠无偿捐款、特困补助、社会资助等方式毕竟会受扶助金额、扶助对象的限制。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主要途径, 它不仅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同时也锻炼了社会责任感, 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可喜的是,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大多数贫困生是愿意通过勤工助学这一途径来解决生活费的问题的。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的各项机构, 千方百计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在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的同时, 还应动员个人和社会团体来捐资助学, 建立各种爱心基金。高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宣传, 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企业、社会团体可以让他们资助的贫困生毕业后直接到这些部门服务, 这也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途径之一。

4. 努力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切实加强心理扶持的力度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对他们经济上倾斜政策, 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赋予他们的温暖;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 培养勤奋刻苦、奋发向上的学风。此外, 地方高校要切实加强心理扶持的力度。正确引导特困生掌握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 缓解心理冲突, 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黄东阳.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7, (5) :136

[2]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9) :44~46

[3]朱湘虹, 蔡益群.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冲突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33) :125~126

[4]周翔.试论高校农村贫困生的教育公平问题[J].农业考古, 2007, (6) :367~369

篇4:扶助贫困生计划

表现

“心理贫困”指经济贫困带来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上的负性变化,泛指从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的一切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方式应对:自励奋进、自信上进、勇敢拼搏,必然能超越贫困,带来良好的心理状态;消极应对:在冲突中挣扎,自轻自弃,则容易引发“心理贫困”,出现种种不良心理特征:

1.情绪情感 强烈自卑、焦虑、抑郁。为生活费、学费忧虑,为学业担忧,为考试紧张不安,为前途恐惧,为无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羞愧。

2.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低,自我体验否定,自我概念消极,对差异自惭形秽,对挫折逃避退缩。

3.人际交往 过度反应(反感和敌对)、过分敏感,多疑与嫉妒;或自我封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紧张或疏离。

4.意志品质软弱、依赖。总觉得世界不公平,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改变现状的期望都寄托于外界。

5.思维、行为思维偏执,言行偏激,爱钻牛角尖、树假想敌,易攻击。

6.人生态度 悲观厌世、自暴自弃、自我沉沦;或怨天尤人、愤世嫉俗。

成因分析

1.外部原因

(1) 社会大环境。社会发展加剧了人的生存压力和成长压力,择业中的严峻形势、恶性竞争、就业与深造的艰难抉择等给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贫困生带来了极大压力和冲击;同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亚文化思潮容易诱发其人格特征的负性变化。

社会资助如实施不当或过分追求社会效应,也会伤害贫困生自尊,加剧其心理冲突。

(2)校园中环境。大学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将贫困生置于不利位置。由于从小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限制,除了学习成绩,贫困生在知识面、特长、交际能力等方面和其他学生可能存在明显差距。他们要么继续坚持学业成绩,疏远集体、封闭自我;要么陷入难以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生活的矛盾之中,无所适从。

校园中追求高消费的攀比风、恋爱风,不时掀起的各种消费热,如电脑热、Mp4热等,令囊中羞涩的贫困生相形见绌。

高校为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在发放补助、评定奖学金时大多遵循申请、审定、公示等一系列程序,对部分贫困生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3)家庭小环境——贫困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贫困意味着缺少发展机会和发展手段。贫困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所遵从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经过世代沿袭,积淀形成一种与其“社会存在”相适应的贫困文化,并通过“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贫困生在语言、衣着、生活方式、卫生习惯、见识、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刻上了家庭出身的影子,很难融入其他同学的生活圈子;贫困文化中的消极方面父母“消极被动、依赖性强、自暴自弃”的品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将贫穷等同于个人软弱、无能的文化心理可能被贫困生不自觉地内化,导致了其落后的心态、负面的人格特质、因循的思维定势、顽固的意识形态。

2.内部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贫困生自身的特征和素质是造成“心理贫困”最主要的原因,它直接影响着贫困生对外部环境的选择利用、作用方式,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控制能力和定位。

(1)对贫困的不正确认知。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对贫困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财富多少似乎暗示着能力高低。这种观念使贫困生容易陷入“不敢面对—自卑——逃避——自卑”的恶性循环。以下两种极端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贫困生的自我评价、成就动机,导致抱负水平偏低,缺乏行动力和改变意愿,要么寄希望于外界,要么看不到任何希望。

以贫困为资本的完全的外归因——片面地将贫困归因于社会,认为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体制与政策问题,滋生不平衡的心态。

以贫困为耻的完全的内归因——认为贫困是家人和自己能力缺乏所致,自己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也无力突破贫困,从而自视无能,被动等待,消极应对,整个生活和人生跌入低落境地。

(2)不善于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已有研究研究表明,贫困生在客观支持上少于一般学生,在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上也非常低。社会支持的缺乏导致其对应激事件的评估更倾于严重化,表现出的自尊更低,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有的贫困生将外界援助视为伤自尊的压力,有的视为同情和怜悯,产生抵触。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提供帮助和获得回报之间达到均衡时,个体能获得一种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的社会交换感;反之,其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影响健康压力源,贫困生不愿求助甚至拒绝帮助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缺乏回报能力。

精神扶助对策

贫困生的精神扶助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其目标是化心理贫困为勇敢面对或积极应对:

1.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通过支教、下乡、讲座、贫困生典型事例报告会等方式,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同时营造正确认识贫困与差距的校园舆论,在大环境的监督下,继续从班级或个体层面进行巩固。但切忌把贫困生的隐私和情感当作炒作。

2.建构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1)同学和朋友的情感联系。同学和朋友是影响贫困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贫困生自尊心强,十分在意同辈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同辈的物质帮助最好是匿名或私下的默默传递,精神扶助以真诚对等为上,才能消除贫困生的种种顾忌,真正融入集体。

关系效应极大影响着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贫困生往往根据支持提供者来判断支持的有效性,即使有一定的情感支持存在,他们也会根据不同对象进行选择,这样可利用的情感支持更少。这提示我们应帮助贫困生加大选择面,作为同辈的同学和朋友就是有益的情感支持来源。可通过开设团体辅导,成立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加强贫困生与寝室、班级同学或其他贫困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扩展贫困生的支持系统的同时能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

(2)良师的影响。优秀贫困生都有至少一位让他们心存感激的老师。贫困生大多比同龄人更成熟、现实,能以实际行动获得老师的欣赏和赞同。因此高校教育与管理者可以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保持朋友式的关系,提供有益的人生指导,这必将会成为贫困生积极进取的动力之一。

3.贫困生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尊

(1)全面认识自己。大学生本身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自我认识易偏颇片面,从而导致自卑,贫困生更是如此。因而有必要引导其更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可通过性格或个性测评、成长小组或公选课等,让贫困生找到自身优势,提升自信和自尊。

(2)正确认识贫困。能否客观认识贫困事实并合理归因,直接关系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动力。首先应引导贫困生将自身与贫困现实区分开来。人处于困境时往往视野狭窄,易悲天悯人,只有脱离出来才能更客观看待。其次可通过团体辅导、社团活动等形式让贫困生回顾过去、共同分享,关照他人,反省自身;通过“一路上有你”、“我爱我家”等征文活动,引导其寻找成长中重要他人的优秀品质和环境的积极影响。只有当贫困生能以更成熟的姿态回望过去,认识到“出身无法选择, 态度可以选择”时,才能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并战胜贫困。

(3)参与社团活动,增强自我价值感。虽然没有一技之长,但如果能热情而真诚地服务同学,也能在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应鼓励贫困生在兼顾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担任相关职务。既丰富生活,扩展人际交往圈,又可锻炼能力,增强自我价值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贫困生在回报上资源稀缺的尴尬。

(4)他助与自助相结合。高校资助方式上应更注重勤工俭学和自我救助。在校内外设立或开发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分体现其社会价值,同时也为他们提前建构通往社会的桥梁。

4.培养积极品质,努力超越贫困

篇5:扶助贫困母亲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由于天灾病祸等原因仍然有一些贫困母亲承受着生活重负,过着饥寒的生活,她们需要社会加以关心和扶助。留守儿童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她)们长期的不到父母的亲情,绝大多数由祖父母和亲友监护,这些祖国的未来和花朵、今后农村建设的主力更需要健康快乐的成长,扶住他们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让这些贫困的母亲和留守的儿童得到一点温暖,诺敏中学团委和工会于2013年12月份组织全校师生人人伸出援爱之手,献出一片爱心捐赠衣物活动。仅一周的时间学生捐赠衣物378件;教师捐赠衣物213件。此活动还在进行之中,诺敏中学师生将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每一个贫困母亲和留守儿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

诺敏中学团委工会

篇6:扶助贫困生计划

当前,正值春耕大忙时节,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全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一方面说明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区委、区政府对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刚才,区残联理事长李群同志代表区政府残工委作了工作报告,区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中六个部门的负责人就如何贯彻会议精神和进一步做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作了发言。后面,市残联邓国秀理事长和区委副书记侯健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深入贯彻。下面,我就如何抓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区残疾人事业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地各部门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切实增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我区残疾人工作有良好的基础。我区有各类残疾人2.7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7%。其中,贫困残疾人达8000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农村。近年来,我区残疾人工作在市残联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针对全区残疾人数量多、贫困面大、残疾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历史欠帐较多的实际,把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和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发扬“群众苦干、干部苦抓、部门苦帮”的“三苦”精神,坚持不懈地在全区开展以残疾人扶贫、就业、康复、助学、维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扶残解困”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贫困残疾人的扶助工作,使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全区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区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达6000多人,其中,有4000多人基本解决了温饱,有1500多人稳定解决温饱,有586人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多渠道扶助3000多名残疾人就业,全区扶持700多人次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使广大贫困残疾人在扶持中得到了实惠。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和区政府残工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全区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二)我区残疾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我区残疾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残疾人自身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我区属农业大区、工业弱区、财政穷区,残疾人工作取得的成绩与残疾人的需求相比,与高坪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我区约有8000名贫困残疾人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那些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其中一些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随时有可能返贫,残疾人收入低、就业难的问题仍相当突出,竞争力弱、承受力差的状况尚未改变。帮助弱势群体、扶助贫困残疾人,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是时代的要求。首先,做好残疾人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我区有2.75万残疾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最需要关心、扶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包括广大残疾人在内的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认真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切实维护好他们的权益,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关心和支持的大事。其次,做好残疾人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残疾人事业,既是人道主义事业,也是人权事业。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缩小残疾人与正常人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切实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切实做好残疾人工作,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社会物质文明的成果,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三,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高坪新一轮发展、新一次跨越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贫困人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可以说,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意义上的小康。残疾人小康问题不解决,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认真解决好残疾人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不仅是解决他们生存问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特殊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关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突出重点,细化措施,促进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顺利开展

贫困残疾人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群体,扶助贫困残疾人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中国残联等11个部门《关于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对贫困残疾人的扶贫、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康复、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就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专门下发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贯彻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精神,省、市分别召开了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务必认真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多的精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一)把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好扶助措施。民政部门在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时,要及时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予特殊照顾。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特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要比健全人适当提高。对无劳动力、无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重度农村残疾人优先纳入“五保”供养。认真落实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政策,确保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待遇,建立残疾人“低保”和“五保”供养专项统计,以便随时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作用,使重度和特困残疾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把推进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作为重点,认真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残疾人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基础。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必须做好残疾人失业调查,摸清情况,在动态中随时掌握残疾人就业状况。要坚决落实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有条件有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的单位,尽可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切实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发展。要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工作,加大征收力度,对既不安置残疾人,又拒绝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要实施依法强制征缴。要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公益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进行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设备设施改造,要鼓励他们接受更多的残疾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各类社会福利企业和机构,落实国家关于福利企业的税费减免规定,稳定、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制定、完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济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税费减免政策,支持和引导贫困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争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掌握一至二门技术,学到谋生的本领,为他们就业打好基础。

(四)把全面改善贫困残疾人的状况作为基础,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权益保障等工作。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得不到及时的康复和医疗救助等,这是他们致贫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贫困残疾人状况,必须整体推进残疾人的教育、康复、权益保障等相关工作,全面提高扶助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建立完善贫困残疾人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将贫困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逐步扩大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努力解决因盲致残致贫问题,扩大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覆盖面,重视和加强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三、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进一步健全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工作机制

扶助残疾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很大,要求也比较高。为此,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政府要把扶助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点是将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想新办法,多创新思路,多为残疾人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区政府残工委每年召开一次协调会议,专题研究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解决其中的重大、突出性问题。

(二)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区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财政部门要不断研究扶助贫困残疾人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残疾人事业经费,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管力度;民政部门要对贫困残疾人给予特别照顾,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救济、救助、五保供养范围,要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同时拓展社区功能,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受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落实就业政策,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及社会保障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大扶残助学力度,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努力增加特殊资源,完善助学金制度和“两免一补”政策,使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得起学。卫生部门要做好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依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康复服务。扶贫办要继续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区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把残疾人的脱贫致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优先予以扶助和支持。税务部门要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公安、司法部门要加强贫困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严厉打击针对残疾人的违法犯罪活动。残联要发挥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贫困残疾人的需求和愿望,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工作。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良好氛围。扶助贫困残疾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扶残助残事迹,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扶残助残工作。要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和“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助残”、“一助一送温暖”等群众性助残活动,要在“万人万户”帮扶活动和“安居帮扶工程”中把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帮扶对象并重点扶助。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扶助贫困残疾人。

此外,根据市政府安排,我区将从3月份开始正式启动开展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掌握我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有关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规划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志们,扶残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人类良知的具体体现。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扶残助残的工作力度,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为带领广大残疾人共奔小康,为我区新一轮的新发展、新跨越再作新贡献。

谢谢大家!

篇7:扶助贫困生计划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5〕134号 【发布日期】2005-05-12 【生效日期】2005-05-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残联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

(内政办字〔2005〕134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自治区残联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二日

关于切实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

民政厅 教育厅 公安厅 司法厅 财政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卫生厅 工商行政管理局 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 扶贫办 残联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的意见》(国办发〔2004〕76号)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切实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并将其纳入扶贫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各级发改委、扶贫办、财政、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残联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抓好康复扶贫贷款、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的落实工作。选择、落实发展前景好、见效快、辐射带动面大的扶贫项目,扩大项目覆盖面,带动残疾人扶贫。

建立多渠道的扶助贫困残疾人资金投入机制,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解决康复扶贫贷款中的问题,提高贷款到位率。做好康复扶贫项目库的建设与管理,做好项目储备、筛选、认定、论证工作。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方式,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与信贷扶贫有机结合,支持能够带动残疾人增加收入的项目或企业。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持性、延伸性服务,扶持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和多种经营。

(二)积极推进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84号)精神,完善对福利企业的扶持政策。

鼓励社会各界依法兴办社会福利企业,落实国家关于福利企业的税费减免规定,保证按时退税,稳定、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鼓励社会各界依法兴办工疗机构、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等福利性机构。

制定、完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执照的残疾人,要简化办理手续,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对持有《下岗证》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等费用。各级城管部门要在场地、摊位安排等方面提供方便。残疾人个体从事劳务、服务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营业经营,营业额较小的,给予免税照顾。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税务征收,财政拨款单位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可由同级财政直接划转。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结余的地区,可用于适当补贴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开发公益事业就业岗位。各级政府为实现再就业目标购买的岗位,应优先提供给适合岗位要求的下岗残疾职工。

加强对残疾人尤其是失业、求职登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和职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定向免费培训。

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各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项目,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委托,认真做好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

旗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监察机构应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当地行政执法检查和劳动监察范围进行监督检查。县级、设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法规可以委托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组织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各级政府应采取督查的方式,检查按比例就业工作。

(三)切实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等政策。用人单位要对残疾职工给予照顾,各级工会组织要关心残疾职工的生活,依法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岗的残疾职工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有生产任务的企业应对残疾职工妥善安置,不得推向社会。对于残疾人双职工家庭,必须保证一人在岗就业。企事业单位因实行改组、改制或关停并转的,应保证残疾职工的基本生活。

各地要按照应包尽保,公开、公平、公正,重点救助与特殊困难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分类施保。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列为特殊保障对象,实行重点补助。对由于特殊因素导致低保家庭或家庭成员按低保补助标准已不能维持家庭或有关家庭成员最低生活水平的,适当提高其家庭或个人补助标准,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各级政府要建立扶助贫困残疾人专项基金,用于解决贫困残疾人低保范围之外的特殊需求。

(四)改善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据初步统计,我区尚有3??8万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属于无房或极度危房户,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分级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地改善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在用地、基建、收费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广泛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村组和个人,采取包户、募捐、出义务工等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措经费和物资。城镇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的,应优先照顾其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无购买房能力的要纳入政府廉租房制度。特别困难的要优先实行实物配租。

(五)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社区生活服务。城镇社区要将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纳入社区服务内容,在社区布局、功能定位、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贫困残疾人的需求。要把解决残疾人就业同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机构有机结合,抓好残联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残疾人协会,利用社区公益事业就业岗位配备残协专职委员,使社区残协充分发挥作用。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残疾人服务设施纳入社区服务设施之中,现有的社区服务设施要承担为残疾人服务的职能,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手段,使服务设施成为综合性、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服务的平台。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和医疗救助工作

(一)将贫困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建立城镇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0号)和《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精神,保证城镇贫困残疾职工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加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其中的特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

各地要通过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捐助等渠道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城镇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地区,通过医疗救助减免贫困残疾人个人应负担的资金,使之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虽经合作医疗补助,但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影响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地区,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实行医疗救助,对特殊困难残疾人适当提高救助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吸收残联参加。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要掌握贫困残疾人的医疗和康复服务需求,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

(二)建立健全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1号)精神,各级政府要探索建立康复工作长效机制,扩大贫困残疾人受益面。

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康复业务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人员要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

三、保障贫困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一)改善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精神,各地要把残疾人教育纳入农村教育发展规划,做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残联的重点工作之一。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30万以上人口的旗县要有特教学校或特教班。

(二)资助贫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财政厅、教育厅关于我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制度意见的通知》(内政字〔2004〕326号)精神,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优先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有条件的盟市可优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残联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建立和完善助学制度。

(三)积极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帮扶贫困残疾人受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职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为契机,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要开办普通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班)。落实国家高校招生工作中关于残疾考生的政策,确保考试合格残疾学生入学。

四、落实优惠政策,维护贫困残疾人权益

(一)落实优惠政策。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扶持保护残疾人若干规定的通知》(内政字〔2004〕228号)精神,各地要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残疾人优惠政策。

(二)维护残疾人权益。对因国家征用土地、城市拆迁改造造成残疾人利益受损、生活困难等突出问题,有关部门要予以妥善解决。在解决残疾人专用机动车营运问题上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严格管理,采取妥善的过渡措施,保障以此为生的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严肃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大恶性案件。加强贫困残疾人信访工作,建立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重视解决信访中反映的问题。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条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内政字〔2003〕262号)精神,做好对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工作,严厉打击利用残疾儿童进行乞讨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法律服务。各级政府要对贫困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给予经费支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各级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援助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对于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济或领取失业保障金、无其他收入的残疾人及特殊教育机构等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人或单位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

五、建立关爱帮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把扶助贫困残疾人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和工作全局,制定并落实本地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计划,加强综合协调和指导,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将扶助贫困残疾人纳入工作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各级残联要积极协助政府,为贫困残疾人排忧解难。

(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发扬扶残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广泛开展“一帮一”、“众帮一”、“单位包户”等各种形式的帮、包、带、扶活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鼓励和倡导现有社会服务设施、社会资源减免收费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服务,鼓励社会捐资扶助贫困残疾人或兴建贫困残疾人福利设施。企业对残疾人事业捐赠资金可按照有关规定在税前列支,计入成本。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扶助贫困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助贫困残疾人的方针政策;宣传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培育团结友爱、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宣传和表彰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自主创业的精神和先进事迹,引导贫困残疾人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奉献社会。

(四)增加对扶助贫困残疾人的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切实负起责任,将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扶助力度和资金投入。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所需资金,应在明确政府和社会责任、自治区和盟市责任以及各部门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自治区财政补助、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自治区财政对扶助贫困残疾人项目继续给予补助。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各项扶助措施所需资金。

(五)探索建立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掌握广大贫困残疾人的情况和需求,制定并落实扶助贫困残疾人的政策措施,保护和实现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关爱、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

篇8: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扶助”措施

1.疲劳心理

每个学生的智能水平是不相同的, 发展也不均衡, 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 教学的方法也是固定不变的。但同样的学习任务, 有的接受快, 有的接受慢;有的理解深, 有的理解浅;有的花时少, 有的花时多。教师受“统考”这一指挥棒的驱动, 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家长也盲目给孩子定考分指挥。特别是临考阶段, 教师、家长双管齐下, 层层设岗, 试卷一张接一张, 作业布置层层加码, 学生课间、活动课、饭后的时间都用上了, 还是应付不了, 晚上回家还要“加温”, 搞到深更半夜, 学生疲劳感与日俱增。有的家长把禁止孩子看电视, 甚至把孩子反锁在房间里做作业也当作经验之谈。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心理上、身体上和精神意志上的疲惫不堪, 由此使学生产生了学习上的疲劳心理。

2.畏难心理

由疲劳心理而诱发出畏难心理。沉重的课业负担, 使得部分接受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的学生, 知识缺陷不断增多, 学起来更吃力, 进而对学习的惧怕感越发强烈。他们感到学习太苦太苦, 没乐趣, 简直是一件“苦差”。由此渐渐滋生出畏难心理。

3.自卑心理

由于畏难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 而教师和家长仍然采取“高压政策”, 自己达不到要求时, 教师和家长就表现出急躁或冷淡的态度, 一味批评指责, 甚至打骂相加, 使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旦学生内心所渴望得到的尊重和帮助成为泡影, 他们上进的火焰熄灭, 自卑心理也就产生了。

4.厌学心理

学困生的成绩差, 有的是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导致其课业负担加重, 或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 他们努力了, 可总不如愿、总是挨批评;还有如教学程序方法老套,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或训练形式的单一化, “抄、读、背、默”的无休止, 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厌学心理自然形成了。

5.惰性心理

厌学的人, 学习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抓得紧, 他也紧, 教师抓得松, 他也松, 缺乏自制力。他们认为自己反正难跟上, 索性来个“破罐子破摔”。课堂上抱消极态度, 注意力不集中;讨论时认为与己无关, 该想的不去想, 该说的不去说, 该动笔的也懒得动笔;回答问题要么待别人讲了跟着讲, 要么闭着眼睛“摸奖”, 瞎说几句, 碰碰运气;做作业等成绩好的同学做好了拿来抄一抄, 甚至干脆不去做。有了惰性, 就不思上进, 什么好习惯也懒得去培养。

6.反感心理

懒惰的学生对教师上课拖堂、加班加点、罚做作业的做法更为敏感。因此, 他们不喜欢这样的教师上课, 甚至对这门课也产生反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为似听非听, 时而闲谈, 时而做小动作, 有时还来点“恶作剧”:不是把文具盒摔到地上, 就是把抽屉板震得啪啪响, 或者打翻墨水瓶……回答问题故意东拉西扯, 逗大家哄堂大笑。教师要是生气, 他们就更得意, 到了这步田地, 教学也就无法实施, 提高质量谈何容易?

二、采取措施:“扶困导学”

从“疲劳→畏难→自卑→懒惰→反感”这条学困生病态心理形成线不难看出, 兴趣低落是导致学困生学习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影响他们学习兴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负担太重”自然难逃罪责。这种负担包括课业负担、记忆负担、精神负担三个方面。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转变观念, 真正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向素质教育转轨。因此, 我们应从“减负”着眼 (尤其是给学困生减负) , “扶助”从关心入手, 进行教学尝试实验。

(一) 构建课堂“教模”, 着眼课内辅导

依据学困生的病态心理, 构建“扶助导学”式的教学模式, 并进行了尝试实验。这个“教模”分五步流程:导引激趣—自学探求—释疑解惑—演练巩固—返顾回味。

1. 导引兴趣

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因此需要多加关爱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声情并茂地导引, 借助电教、音乐音响效果和场景的渲染, 带着学生移情体验, 便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消除厌学心理。如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的数学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因此, 教学时, 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像物理、化学一样, 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定理、性质。例如在讲“正弦函数的性质图象”时, 我们可以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 作出几组正弦函数的图像, 激发学困生的兴趣, 从而再引导出正弦函数的性质。因此,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数学学习之中。如语文教学中,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 尽可能把“诗情”化为作用于听觉的音律。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读, 加上格调一致的音乐, 有利于学生即时入境, 感受古诗意境之美。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学课文的兴趣, 并且, 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绪状态, 积极参加学习, 效果自然不错。引导的方法要随机应变, 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2. 自学探求

孔子提出:“疑, 思之始, 学之端。” (《论语·子路》) “疑”对于启迪思维, 促进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方式。教育家朱熹也认为, “大疑则大进”“群疑并兴, 乃能聚进……”因此, 学习也应让学生的探究、发现在前, 教师的点拨、归纳在后, 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动脑思考、解疑释惑的快乐, 进而排除“惰性”心理, 逐渐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同时, 应鼓励他们充分运用正确的方法, 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圈圈画画, 运用工具书翻翻查查, 记下疑难所在, 然后在四人小组或同桌中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让优秀生对学困生作评价、辅导, 教师巡视、重点指导。这样既解决了教师在课内无暇顾及所有学困生的困惑这一难题, 又创设了全体参与的机会, 提高了学习效率, 强化了主体意识。

3. 释疑解惑

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于巧妙地启发他们质疑问难, 进而帮助他们释疑解惑。一旦学生通过自学探求发现了疑惑处, 求解心理就更为迫切。这时, 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发他们提问、讨论、深究、释疑解惑, 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 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果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 要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去释疑;如果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找到答案;如果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 要适当冷处理;如果是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 要表扬提问的学生, 并组织讨论、研究, 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在释疑解惑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对学困生的关心和尊重, 鼓励他们多提多答。

4. 演练巩固

学困生特别反感课外布置大量作业, 往往因不能独立完成而出现抄袭、拖欠作业的现象, 作业的时间和质量都不可能有保证。根据学习遗忘规律, 课后应及时练习, 加深印象。并且教师还可对学困生巡视检查,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采取追补措施。运用“以优导后”的办法, 让优秀生完成作业后检查并辅导学困生作业, 以扩大辅导面, 防止疏漏。在演练作业的设计上, 多动一番脑筋, 通常分为以下几种训练类型: (1) 课后达标性训练; (2) 知识积累性训练; (3) 能力形成性训练; (4) 学法迁移性训练; (5) 分层求实性训练。

5. 回顾回味

回顾回味环节一般要完成三项任务: (1) 集中学生演练中的普遍性问题, 集体分析、订正; (2) 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再次质疑问难, 追补学习中遗漏的知识点; (3) 回顾学习内容, 评价学习情况, 预告下节课学习任务, 促使学生提前预习。其主要意图是保护并进一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二) 实行优惠“政策”, 确保“扶助”效果

教育家加里宁说得好:“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论共产主义教育》) 因此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 高度的责任感, 要动之以情, 用热火一般的热情对学困生进行关心爱护, 增加感情投入, 实行政策倾斜, 使他们产生温暖感、愉悦感, 这对消除学困生诸多的病态心理、激发学习积极性、实现“破镜重圆”十分必要。在“扶助学困生”的实际操作中, 给学困生这样一些优惠政策。

1. 超前辅导, 跟踪追补

“超前辅导”就是提前给学困生作些适当的点拨辅导, 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抬头挺胸进课堂;“跟踪追补”是指教师上完课就走近学困生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 以免他们带着失望出课堂。辅导与追补可由教师去完成, 也可由优秀生去完成, 或在四人学习小组中进行。这样, 学困生感到老师特别关心他, 便对老师产生感激之情, 由此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2. 优化排位, “优”“困”同桌

优化排位的基本思路是把学困生排在过道两旁或最前列。前后四座组成四人学习小组, 再将“一优一困”排在同桌, 构成“导学对”。这种方式便于教师课堂上对他们的巡视指导, 也便于他们向优秀生请教及优秀生对他们帮助辅导, 还有利于开展学习讨论, 发挥集体智慧。

3. 优先发言, 特殊对待

优先发言特殊对待就是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困生, 只要想发言, 可以不举手, 直接站起来讲, 讲完就坐下;如果争抢发言的人较多, 就让学困生先讲。教师应对他们的发言作中肯的评价和耐心的指导, 允许他们说错, 鼓励他们改错。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培养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4. 当堂作业, 减量降难

减量, 是说减少学困生的作业量;降难, 则是适当降低学困生作业的难度。如学困生经常下课赶作业, 正常的休息时间被无端剥夺。为改变这种不正常现象, 老师应实行分层次布置作业并在课内安排时间完成的新制度, 让学生学习时认认真真地学, 活动时痛痛快快地玩, 让他们更多地尝试成功的喜悦和活动的欢乐, 防止或消除异常心理的产生。

5. 优先批阅, 错题不罚

许多教师以为转化学困生要靠多磨多练, 其实不然。学困生对重做或罚做作业普遍存有反感心理, 并不用心投入。曾有一学困生, 教师要他错字1个则罚写20个, 检查发现只有开始3个是写对的, 其余的仍与原先一样错。这不仅浪费了时间, 而且错误概念的印象更深, 这就是说, 缺乏内动力的学习是很难奏效的。对学困生的作业实行优先批阅, 可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给予辅导。批阅后不要急于打分, 也不要他们全部重做或罚做, 只要他们将错题认真地修订一遍, 重新送来打分, 他们会因自己不再“大红灯笼高高挂”而感到欣慰。

6. 随问随答, 多询多查

由于学困生有自卑感, 故而得过且过, 不懂不问。为此, 教师应把他们的“问”视为珍宝, 只要他们肯问, 就得耐心作答, 切不可不理不睬或用“上课不听下课问, 尽会烦人”此类话语气走他们, 加剧他们的自卑感。对那些仍不敢主动发问的学困生, 教师要主动亲近他们, 多询多查, 消除其畏惧心理。

7. 笑口常开, 笑脸相对

中国有些古训:“严师出高徒。”“教不严, 师之惰。”的确,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 缺乏严格要求, 放任自流, 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教师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 严厉会使学生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而久之, 依赖性、神经质、敌意感等不良心理都会从这种难以忍耐的重压下滋生。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尤其是对学困生更需和蔼, 即使在他们成绩很差劲时也应进行微笑批评和疏导, 要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爱而不纵、怨而不弃。这里提倡的“微笑”批评和疏导, 不是放弃严格要求, 而是对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不佳能够谅解, 能够对他们坚持温和、耐心的教育, 不鄙视他们,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爱施教, 使他们敢于接近, 愿意接受老师。一个远离教师但同时又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一个成天浸泡在批评和责骂声中, 但同时又是个心理素质健康的学生, 更是不可思议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只要问题看准了, 措施对头了, 方法得当了, 是绝不会徒劳的。除此之外, 还可以鼓励学困生说出多种心理障碍。比如总觉得被管束, 有话闷在心里不对人说, 自我压抑的心理障碍, 等等。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正确地进行教育, 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好好地研究这些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从消除障碍入手, 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从而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教育质量。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公平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 提出了“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 回归点也是学生”的教学宗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是具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学困生是一个说大不算大, 但说小也不算小的组成部分,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 我们既不能袖手旁观, 也不能排斥他们, 我们要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 因材施教, 对他们施加爱心、信心、耐心, 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 让他们迎难而上, 绽放属于他们的光芒。所谓学困生, 是指学习上有困难, 一时难以跟上班级教学进度的学生, 在每个班中与优秀学生相比较而存在。究其形成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疲劳心理、畏难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惰性心理、反感心理等。因此, 采取相应的措施, 千方百计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新课标,心理,措施,扶助,关爱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中学生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上一篇:协委员提案下一篇:项目管理计划包含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