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2024-06-30

小学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共14篇)

篇1:小学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详细介绍:镜面对称(教材第69页)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镜面对称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设计举例与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昨天,淘气到蓝猫家做客,在蓝猫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演示:淘气到蓝猫家做客,进到屋里,却发现那儿还有一个淘气,和自己一模一样,他做什么动作对方也做什么动作,为什么会有两个淘气呢?谁是真正的淘气呢?你们能帮淘气解开这个谜吗?有趣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了,都兴趣盎然地猜着,有个别学生还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那是一面镜子。评析:以生动的动画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动作一样。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游戏活动,初步感知镜面对称蓝猫想和大家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老师扮演蓝猫,请两个学生当蓝猫在镜子中的像。)蓝猫对着两生做一些动作,两个同学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生1和蓝猫的动作一样,生2和蓝猫的动作相反,究竟谁对呢?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激烈的讨论,意见仍不统一。评析:把学生喜欢做的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引发学生对认知的矛盾冲突,进而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主动地探索的欲望。

2、走出课堂,亲自体验镜面对称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意见仍不统一,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得出结论?孩子们想出了各种的方法,但没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后来,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舞蹈室有一面很大的镜子,你带我们亲自照镜子,看谁说得对,好吗?孩子们一致赞同这个方法。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让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让他们亲自观察、体会。例如:(1)学生向前走一步,观察镜子里的像怎样运动。学生向后走一走,再观察。(2)学生向上举手,再把手向下垂,观察镜子里的像怎样运动。(3)学生右手拿着数学书,左手拿着文具盒,观察镜子里的像是哪只手拿着数学书的。(当他们发现镜子里的像是用左手拿着数学书,露出了惊讶的眼神)(4)数学书封面上的数学两字有什么变化?(当他们发现镜子里的数学两字左右两边的笔画是倒过来写的,马上惊奇地议论起来)评析:针对游戏活动中学生产生的疑问,教师及时带领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前后位置发生对换,直观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学生在照镜子的活动中亲身体验镜面对称的现象,使疑问得到解决,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并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3.5.3镜面对称|人教课标版

篇2:小学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汉滨区晏坝镇晏坝中心小学洪苗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9页及第71页练习第4、5题及补充习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假想、实验等活动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3、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美。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教师准备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和一面大镜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教师一边讲述“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形象,引出问题:猴子能捞到月亮吗?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是啊,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二)欣赏图片,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1、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例3第一幅主题图。从这幅图里,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主题图中的倒影。)

2、课件出示多幅水中倒影图片,学生继续观察,并思考:水中的倒影和岸上事物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是对称现象, 它们是一种上下对称。

3、导入镜面对称

师:除了水面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都要照镜子。当你站在镜子前,镜子中的你和镜子外的你一样吗?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交流后,教师出示例3第二幅主题图。仔细观察镜子里的情景和镜外的情景一样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里的数学)

(三)、游戏互动,探究镜面对称的特征

1、照一照。

师:我们天天都照镜子,镜子内外的我们都一样吗?有不同的地方吗?下面我们亲自照一照,体验体验。

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面对大镜子,做指定的动作,其他学生观察镜子内外同学的样子。

(1)站在镜子前,你向前走一步,镜子中的你怎么样呢?你后退一步呢?

(2)站在镜子前,如果你蹲下,镜子中的你怎样?你再站起来呢

(3)你的左手拿一本书,站在镜子前,观察镜子中的你,哪只手拿着书?如果换成右手呢?

三项观察,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再照镜子观察验证。

小结:照镜子时 “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大小一样,上下、前后的位置没有变化,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2、同桌合作,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摆摆自己喜欢的动作照一照,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做完之后交换。(验证上个环节的结论。)

3、游戏互动:《让我做你的镜子》。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要求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蹲下、起立、左手拍拍左脸、右手拍拍右脸、左手摸右耳朵。)

教师可以先指名请个别学生与教师合作,其他学生判断这名学生

做得对不对,然后再集体做练习。

(四)积累运用

1、教材第71页第5题。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要求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2、利用镜子找另一半。教材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并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3、拓展题:给每个小组发一张反写有1-9的数字的卡片,同伴间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它们是哪些数?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游戏活动,了解了一些关于镜面对称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镜面对称现象,只要我们多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请同学们回家再找找看,看谁能找到更多的类似现象。

(六)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大小

前后不变左右—相反

上下互相对称

(七)教学反思:

李吉林老师提出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新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本节

课我的设计理念也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结合李老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

1、以“形”为手段——小学生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在其思维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以生动的故事配合即兴简笔画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以“美”为突破口——课前我搜集了一些水中倒影的美丽图片,教学中,当我把这些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欣赏的时候,学生的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的赞美与喜爱。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有趣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3、以“情”为纽带——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本节课我把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学习在游戏活动中进行。通过“照一照,猜一猜”、“让我做你的镜子”、“照镜子,写数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4、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生活处处有数学。镜面对称现象在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从猴子捞月的故事,到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再到照镜子观察镜像与物像,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发

现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结时,我让学生回家后再观察找找看,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教给学生养成留心生活,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

篇3: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学法研究

1.小学二年级数学学情介绍

小学二年级数学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及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包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 角的认识、简单的乘法运算及基础的统计知识等。 数学中最枯燥乏味的不是数字的加减计算, 而是对基础概念的理解, 如何使学生以更主动的方式接触这些概念、 理解这些概念是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 同时, 二年级数学在一年级数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的难度,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抽象的数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讲吸引力十分有限, 若教师一味采用施压的方式逼迫学生学习, 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影响后续学习效果。

2.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学习法研究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趣味元素,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2.1借助游戏导入课堂教学。

游戏是孩童的天性, 以游戏作为课堂导入环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 要保证游戏具备趣味性和教学性, 两者要以适当比例存在, 如果一味强调趣味性就可能会使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而过分强调知识, 又会导致游戏的趣味性不足以吸引学生。 同时, 游戏还需要具有诱导学生思考的功能, 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和探索的欲望, 教师将更容易展开新课教学。例如, 在学习表内乘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制作写有数字的帽子和写有乘号的题板发给班内同学,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数字与其他同学结合, 组成一个乘法公式, 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表扬。 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简单的乘法运算,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大脑进行快速计算, 锻炼了理性的思考方式。

2.2在讲解过程中增加趣味元素。

课堂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 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在讲课过程中继续增加趣味元素, 能够使学生继续保持愉悦的心情, 提高学习效率, 也能够将走神的学生吸引回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题目增加一个故事作为背景, 将题目隐藏在故事中, 故事的设计应当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和理解能力, 使他们易于明白。 例如, 小明的父母周末带小明去动物园玩, 看到狮虎兽的园区旁管理员叔叔拿着水桶不知所措, 小明是个热心肠的小朋友, 就拉着父母上前询问, 叔叔告诉小明:“我要给老虎准备食物, 但是喂食的单子丢了, 我不知道该准备多少肉了? ”小明问:“叔叔, 动物园里一共有多少老虎啊? 它们每顿饭吃多少肉? ”叔叔说:“现在一共有8只老虎, 每一只要吃5块肉。 ”小明说:“叔叔, 可以用5乘8来计算, 应该是40块肉。 ”教师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 既讲解了课堂内容, 又向同学们传达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个观念, 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认识观。

2.3巧妙设计课后练习, 巩固学习效果。

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 科学合理的课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每一章节的后面均设置了练习, 教师可以将这些题目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 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但仅有这部分练习还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练习课, 提高练习强度, 加强知识巩固。 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为同桌出题, 做完后互相改正, 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 在修改其他同学的题目时会发现其他潜在的错误, 并引以为戒, 使自己的知识基础更扎实。 其次, 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将学生分成两组, 写好题目放到暗箱里, 让每一位同学上前抓取一个题目并解答, 答对了得分, 答错不得分, 最后记录每一组的总得分并给予优胜方一定的奖励。 这种带有鼓励性质的小游戏, 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复习环节中, 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3.注重趣味元素添加的质量和数量, 避免趣味教学误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在课堂上使用游戏教学、引导教学等手段的教师越来越多,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深刻理解趣味性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讲, 在课堂上融入过多低质量的趣味元素, 尽管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但是弱化了教学效果, 因此, 在进行趣味教学时, 为了避免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分配趣味元素与数学元素的比重。 趣味元素的设置应当点到为止, 满足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可, 不应过度在课堂使用趣味性元素, 导致学生分不清什么是教学重点, 模糊了学习和玩乐的差别。例如上述第二节中提出的三种趣味学习法在同一个章节的教学中不应当全部使用, 教师还是需要适当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学习的印象。 同时, 过多地使用趣味教学法, 也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 导致教师可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增加学生课后负担, 因此总的来讲, 教师教学在讲究趣味的同时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2) 注重游戏或故事的品德教育。 教师设置的游戏环节在兼具趣味性和教学性的同时, 还要起到一定的品德教育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他们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能够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 例如, 应当适当降低游戏的竞争性, 避免学生之间为了追求胜利产生矛盾; 设计故事时要传播正能量, 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品质, 等等。

结语

将趣味元素引入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对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还要从多角度思考,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游戏环节, 避免课堂仅存趣味而失去教学本身的目的, 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闫会琴.浅议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中的“数学味”[J].学周刊, 2013, 17:133.

篇4:二年级数学《对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对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和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从而引出对称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制作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同时也是对学生积极性的奖励和肯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在探索中学习互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审美教育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难点:正确找出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1、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展示一组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优美的艺术氛围,我边播放边解说:“同学们,剪纸艺术是我国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人们仅用一把剪刀和一张彩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造型,这正体现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之后,我将演示对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折后,图形的左右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对称。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剪纸艺术作品,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到达课始趣生的效果。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认识对称

猜一猜(初步感知):一开始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也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让学生猜,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它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将蝴蝶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剪一剪(动手操作):接着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有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上台展示自己的先对折再剪的方法,并对他先对折在剪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赞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折一折(形成概念):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仔细观察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我们说它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辨一辨(新知反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学生通过辨别,就对对称的现象更加清晰了。

(2)认识对称轴

在这个环节中我对学生在之前动手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学生:“蝴蝶小书签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接着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再它打开,看看发现中间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时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对折后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并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环节:第一,基础练习。利用课间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第二,拓展练习。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学生通过对折会发现一个图形可能存在多条对称轴的情况,我会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又有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第三,游戏《找朋友》。我将教材中的脸谱运用到游戏中,制作成几对颜色不的脸谱,并分成两半,让学生通过游戏找朋友来拼成对称的脸谱。

4、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六、教学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更加促进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检查彼此画出的对称轴并相互纠正错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优势。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不能禁锢教师的思维,只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参考。这节课我将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不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将主题图树叶、蝴蝶、蜻蜓和脸谱柔和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中,选择主题图中的蝴蝶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篇5:小学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

2、揭示学习的内容。

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镜子有关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出示镜面对称的实例,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优美的意境,营造和谐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

1、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第 1 页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你们看到的情形与他们一样吗? 3)、小结

镜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实际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

要求:还是两个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举起自己的左手与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再举起你的右手给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5)、全班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6)、小结。

2、看镜子写时间

教师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

第 2 页 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镜面对称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

2、拓展性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篇6:《认识镜面对称》三年级数学教案

(1)出示幻灯片:“桥梁及其倒影”。

(2)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桥与影子连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桥与影子完全一样。

生:桥和影子是对称的。

(3)刚才大家说的都不错,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对称现象,是桥相对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对称的一种现象。

2、观察活动二:

(1)出示幻灯片:“小朋友及其镜面”

(2)再来观察这幅图,比比看谁发现的多。

生:镜面里外两个小朋友动作都一样。

生:镜子里外的东西都是对称的。

......

(3)小结:在生活中大家都照过镜子,都有这种体验,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是我们和镜中影象相对于竖直镜面的一种对称。

篇7:小学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这是一节十分有趣的数学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山水图片和一面大镜子,这面大镜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都想在镜子面前摆造型,我适时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通过照镜子,还让学生知道照镜子时的左右位置发生对换。对于左右位置发生对换,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好,可还有一些学生,看镜子写数字、写汉字、写时间有难度,这三个趣味练习,是运用镜面对称原理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给出镜子中的“数字”、“汉字”及“时间”要求写出真正的数字、汉字、时间。我发现学生的镜像能力比较欠缺,如果直接判断有困难,我还请学生用镜子照一照。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通过照镜子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镜面对称现象,感知出镜面两边的图形关系,并能用语言简单的描述镜面对称的特点,突出了孩子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次深入感受镜面对称,我激发孩子课后自己在家照照镜子,自己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如看看镜子中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与家长一起看镜子写时间。

篇8:五年级数学上册“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特点, 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 学会独立思考, 互助合作, 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 今天, 教师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图片 ( 如图1) , 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想不想看? 出示课件.

二、探究新知

( 一) 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 师: 这些图形漂亮吗? 其实啊, 它们身上还藏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能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特点.

师: 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那么我们怎样能更有说服力的证明一下我们的发现?

拿出学具袋里的图形动手操作折一折, 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说出“对折”, 有所发现.

师: “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这样的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

2. 师: 现在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对折后多了一条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

( 二) 画对称轴, 判断对称轴条数

1.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 还认识了对称轴, 那么给你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找出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学生画出对称轴, 并让学生向前演示是怎么画的.

2. 师: 其实, 轴对称图形可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 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出示课件, 找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对有争议的, 特别是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 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折一折.

师提问: 思考一下, 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 三) 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1. 活动: “猜一猜”

师: 你喜欢猜谜语吗? 那我们来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不好, 教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了起来, 你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猜出它是谁吗?

演示课件

2. 师: 学生刚才猜的都很准确, 那么如果给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拿出学具袋里的方格纸, 自己动脑想一想, 动笔画一画 ( 只完成一题即可) ,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

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总结方法.

找学生代表讲解画法, 并演示.

集体总结画法:

按照总结的方法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并展示.

生生评价一下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的所在. 在理解概念上从不同层次有梯度的展开. 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轴对称图形, 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并能用自己的话恰当的总结特征, 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会画对称轴, 并能判断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条数, 并进一步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不一定只有一条, 进一步体会对称轴的含义. 最后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这又是一个难点, 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 集体总结方法,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开展合作交流. 也进一步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体会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与对称轴的关系.

三、拓展及应用

1. 思考: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现象.

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很多国家的国旗都是按照轴对称图形来设计的.

2. 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动手前先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尝试动手剪, 教师巡视.

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

交流剪的方法. ( 先将纸对折, 然后再剪. )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判断国旗, 明白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 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掌握和理解.

四、欣赏总结

师: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对称现象, 教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我们身边的一些美丽的对称现象, 请大家欣赏欣赏一下.

总之, 学生,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轴对称现象, 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要大家仔细留意, 细心观察, 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轴对称之美, 更多的生活之美!

篇9:镜面对称,你了解它吗?

关键词:小学数学;镜面对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01-01

镜面对称是一种物理现象,在新课改中,它出现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上。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依据教学参考书中的一句话:“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而进行引导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课本中所出示的均是人照镜子的图,但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实物照镜子,这时教学出现问题。试问我们教师只是本着教学参考而教吗?这样的教学是否肤浅?学生,教师是否对镜面对称的认识是混沌不清呢?答案好似不言而喻了。笔者就自己的粗浅认识来与大家交流对这一部分的研究。

一、什么是镜面对称

我们的教学参考中对镜面对称有一定的阐述;镜面对称、也就是相对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比较方便。其中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是最常见的两类镜面对称。

但笔者认为要想清楚的认识镜面对称,那就要先明白对称的意义。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一点、直线或平面,在形状、大小、长短和排列等方面都相等或相当,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镜面对称是物体,图形的某一个面或某一点以法线为对称轴一一对应。(此概念源于高一课本B版必修)

二、镜面对称的几种情况

照镜子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照镜子。但镜面对称有几种不同情况,这可能是许多人没有留意到的。

1、具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照镜子。当具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照镜子时,镜面对称具有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无论照镜子的人,还是旁观者的人都是以镜子前实像的视觉点为出发点去观察去判断。

2、不具有生命的物品照镜子。当我们拿一个不具有生命的物品去照镜子,此时我们会发现镜外的实物与镜子中的镜像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没有发生左右位置相反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很简单因为我们观察的视觉出发点是我们(旁观者)

3、不具有生命的特殊物品照镜子。不具有生命的特殊物品的镜面对称现象是报纸上的字、钟表上的数字、书上的字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字、字它们在照镜子的时候后面有背景,这样的镜面对称就具有左右位置相反的变化。

三、镜面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尽管也有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但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出现,并局限于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现在则加强了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以及画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教材还增加了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内容,使对称现象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显得更加丰富、充实。

在第一阶段,为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从而能以新的视角去观察物体,研究图形,体验它们的对称美。教材一般都会给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从对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平时经常看到的物体。然后再通过折纸、剪纸等活动,引出轴对称图形。这里,教材由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但不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有关内容)。

教师应提供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物体、一些图形、一些交通标志,以及英语字母,或者一些国家的国旗,让学生观察、判断。提供这些素材的意图,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多样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只要注意观察,经常能看到;二是通过一些交通标志或一些国家的国旗,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三是体会对称美,体会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对称物体、对称图案,培养对数学的情感。显然,从一开始就落实教材的这些编写意图,不但能使图形变换内容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数学其他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

镜面对称同样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儿童生活里(如照镜子),在童话故事里(如猴子捞月亮),在大自然里(如湖面的倒影),甚至在语文课文里(如水平如镜),都不乏这种现象的实例。这方面的很多实例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在第一学段就引入镜面对称,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镜面对称与轴对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改变图形的方向,如左右互换。区别在于镜面对称严格地说是一种物体或图形关于某个平面的对称,而不是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上面提到的照镜子,是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对称;水面倒影是相对于水平面的对称,这是两种特殊的也是最常见的镜面对称。如果在纸上画一个图形,旁边竖一面镜子,则随着镜子摆放位置、角度的变化,图形(镜面对称的“像”)的变化非常多样,对学生来说可谓变幻莫测。所以,一般只是让学生在照镜子的活动中,通过比较镜子内外人与像的位置关系,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至于“镜面对称”、“平面对称”等名词以及镜面对称的性质,教材都不会涉及。

第二阶段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一是从折纸或观察入手,找到并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二是借助方格纸观察并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进而根据这个特征,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也就是先根据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确定图形另一半的顶点,再把轴对称图形画完整。显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关键,在于掌握对应点的规律。

镜面对称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讲起来比较困难,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建议教师讲授镜面对称时要把难度降低,一方面要查阅一些有关资料,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少走一些弯路,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自己觉得怎么容易理解就怎么讲给学生。边学习,边琢磨,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篇10: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公开课教案汇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到对称现象,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知对称图形的美,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

识别对称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1.提问引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每个图形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向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叶子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下,你是怎样知道它的两边是一样的?

师肯定地说:对,把两边对折。同时教师用手做着对折的手势。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把上面的图形对折,会是什么情况呢?

生:只有一半。

师:为什么只有一半?

生:遮住了。

师:教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前面一块把后面一块遮住了,就是说左右两边重合起来。好,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猜的是不是这样。

2.验证猜想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对折重合并小结:象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图形。同时揭示课题:对称图形。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对称

1.设疑,激发兴趣

师:老师用彩纸剪出了一些图形。你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是对称图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你对折过了。

师进一步追问:对折过就是对称图形了吗?对折后怎样才能是对称图形?

生:大小一样。

生:形状一样。

师边把图形对折边引导学生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它就是——

生:对称图形。

师:老师做了这么多对称图形,漂亮吗?你知道老师是怎样做的吗?

生:对折。

生:剪的。

师指名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剪。

2.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只是想、是说,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请同学们坐好,听清楚老师指挥,讲好了再动手。听清楚了,老师要在那些最快的同学当中选出漂亮的图形,把它贴到黑板上。看哪些同学最棒,能争取贴到黑板上。

学生开始动手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教师巡视,并把已经剪好的漂亮的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并请一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3.认识对称轴

师:同学们真棒,用我们的小手创造了这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大家细心来观察一下:我们刚才剪的那些对称图形虽然都不一样,但是它们中间都有一条——

生:折痕。

师:这条折痕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轴。

师:所以我们说这条对称轴很厉害了。

教师先请同学上来指一指,这个“爱心”的对称轴在哪里。接着教师一边示范画对称轴,一边强调:画对称轴应用——尺子,对称轴应画成——虚线,我们画好的这条虚线就是——对称轴。教师板书:对称轴。

师:像这样中间有一条对称轴的对称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同时完善课题: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一个对称图形,你能在这个对称图形上面画一条对称轴吗?画完的给同桌说一下你是怎样画的,注意画对称轴应用什么工具。

学生画完后,教师点评并让同学们把学具收好,即时奖励做得好的同学一朵小红花。

师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了轴对称图形如果沿着中间的对称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就会完全重合。

三、辨析对称

师:学了这些知识以后,老师想考考大家。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这些图形,先来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师:好,我们刚才判断了这些图形中,有两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那剩下的图形,你能在他的上面画出对称轴吗?

师:通过这一道题,我们知道了有的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图形有不止一条的对称轴。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看看下面的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大家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行,我们来折一下,看看有几条对称轴?

生开始折,教师巡视并提示说:要把所有的对称轴都找出来。

师:好,请同学们把纸放在桌面上坐好,看谁最乖?放的最好。教师指名同学分别说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各有几条对称轴。

小组合作探究。

四、拓展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大家想一想,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轴对称图形以外,我们生活当中还有没有轴对称图形?

五、欣赏体验

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显示:一些对称图形的美,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等的对称美。

六、评价发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也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美,而且它在我们生活当中到处都是。大家可以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寻找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叫对称轴。

二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使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点评: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点评: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较多,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着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点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活体现,让学生再次感受这些对称物体之美,设计别出心裁。)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在判断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西固一校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张成强

篇11:小学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执教:秀山第二小学

李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设计理念:

1、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2、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这一类图形具有的美学价值。

3、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做孩子学习的领路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简单特点;认识对称轴,初步学会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经历对称图形概念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得到培养,引领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知对称现象,会画简单的对称轴。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对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彩笔,剪好的圆形和长方形,尺子。教学过程:

一、“玩玩”对称,谈话激趣。

1、师:如果给你一张白纸,你准备怎么玩? 生1:用纸折飞机 ;生2:用纸画一幅画;······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怎样玩这张纸吗?师边说边演示:拿一张纸,先把它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切入,撕下一块。

2、猜猜老师撕的是什么图形?再猜猜老师用同样方法撕出来的其它图形。

3、这些图形都有一个相同的名称: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二、“认识”对称,体悟特征。

(一)认识对称图形

他们是谁吗?(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然后猜想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第四关:做一做

1、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发现动作是对称的。

2、自己做一个对称的动作。

3、老师做一个不对称的动作,判断老师的动作是否对称,想一想:怎样做才对称? 第五关:说一说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四、“欣赏”对称,提升认识。

篇12: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图练习题

一、填空。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

2、圆的对称轴有()条,半圆形的对称轴有()条。

3、对称轴_______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

4、宋体的汉字“王”、“中”、“田”等都是轴对称图形,•请再写出三个这样的汉字:_________.

5、如图是一种常见的图案,这个图案有_____条对称轴,请在图上画出对称轴.

6、右图是从镜中看到的一串数字,这串数字应为.7、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在括号里画“√”。

二、选择题。

1、下列英文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S

B、H

C、P

D、Q

2、下列各种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下图是一些国家的国旗,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等边三角形 B、正方形 C、圆 D、长方形

三、操作题:

1、已知图中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请你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使得他们是轴对称图形。

篇1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研究教材是基础

对教材的研究, 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 只有理解了教材, 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 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 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 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 做到透彻掌握, 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 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 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新授课中, 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 像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 走进小朋友的心里, 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 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是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中, 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 其实, 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自己发掘问题, 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 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 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 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

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新突破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 积极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学习“米和厘米”时, 让学生扮演测量员, 测量出教室的长、宽;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让学生来当售货员, 模仿超市工作情境, 巩固所学的知识, 使之灵活运用;还有的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 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 这样, 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和谐, 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2. 师生关系融洽, 活跃课堂气氛。

当教师带着微笑, 说着亲切的话语站在讲台上时, 学生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 使得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愿学、乐学, 因而就会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对待发言的学生如果讲对了要热情、诚恳地加以肯定, “你回答得真棒”, “你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讲得不完整, 可以说“没关系, 再想想”让学生补充后, 再重复一遍, 并鼓励说“你真行”;对有些回答的特别好、有创新的学生, 奖励一朵小红花等, 并集体表扬他。教师的语言需富于情感, 让学生感到你是发自内心的在鼓励。对学生要多表扬, 少批评;多鼓励, 少责备, 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样学生才会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学习中, 克服思想懒惰, 逐步培养成熟立体的数学思维。

3. 让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 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 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 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 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 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并培养动手能力, 学会化书本死板知识为手中的理解内容。

(二) 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

有些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 这会使教师常常深陷尴尬。这时, 应该利用多种场合让他们理解学生与老师是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会学生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具有理解和解决疑难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日常中积累经验, 关注学生生活并为其制订合适的学习方案。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新形势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关注,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体系。

(三) 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源自于快乐的学习氛围,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快乐有趣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 用有趣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本堂课的学习过程当中,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说话风格、语调、语速、情调等语言处理效果是成功完成数学教学的关键, 因为语言贯穿于整堂课教学的始终。教师尽量采用灵活、生动、有趣、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讲课, 用语言来营造一堂生动、盎然有趣的数学课, 使学生期盼每一堂数学课的到来, 对数学学习充满期待。

四、结语

篇14:小学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在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合理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

预设:

(1)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2)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感知对称。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剪一个漂亮的爱心呢?请大家拿出剪刀和彩纸,跟老师一起剪一个这样的图形。

边讲解边演示,师生共同剪出一个爱心。

谈话:请大家继续看下面的几个图形。(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等图片,见教科书附页)

提问:认识这些图形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从附页中剪下来的这几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预设:

(1)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2)它们是对称的。

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天安门图片对折的动画),大家是这样对折的吗?

再问:对折后,哪两边完全重合了?(引导学生体会折痕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另外两个图形,先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也能完全重合;再指一指折痕,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一个图形的哪两边完全重合。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1)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一样,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怎样才叫完全重合?

预设:

(1)两边完全重叠在一起;

(2)两边的大小完全一样,形状也完全相同。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可以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从第一个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反馈:通过对折,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1号、2号、3号、4号、6号是轴对称图形)

指正方形,提问:这个正方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追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演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不论怎样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指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学生中有不同意见,则请判断正确的同学想办法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

三、及时巩固,深化认识

1、找一找。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你能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每一个图形,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对折,对称轴在哪里,再通过课件演示对折的过程,验证学生的判断。

(2)出示拼音字母:

谈话:这些拼音字母哪些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逐一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你知道这些拼音字母的意思吗?

全班齐读:我爱常熟。

2、做一做。

谈话:今天我们研究了这么多轴对称图形,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想)请同学们拿出第二个信封中的材料,自己想办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交流:黑板上都是同学们用剪纸的方法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漂亮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

3、猜一猜。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盖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大众汽车标志、工商银行标志、汉字中等图案的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

四、全课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以及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五、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美丽的对称现象,请欣赏。(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

上一篇:关于成立项目部的报告下一篇:曾经流行的婚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