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2024-05-24

检测设备管理制度(共10篇)

篇1: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BLG-***-GD-**

检测设备/计量器具采购管理制度

1目的明确公司计量检测设备(质保部全部、研发部部分检测设备)/计量器具的采购、验收、转为固定资

产(如需要)方面的要求,加强采购的管理规范化,使其性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特制定本规定。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各型号产品实现过程中所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采购过程。

3责任

3.1 使用部门负责计量检测设备/计量器具申请、审批。

3.2 质保部负责从计量检测设备/计量器具前期调研、合同签订、付款、验收到转为固定资产全过

程管理;检测设备故障由使用部门报修,质保部负责维修、跟进。

3.3 总经办负责计量检测设备/计量器具合同档案管理。

3.4 财务部负责计量检测设备/计量器具采购合同条款审核、设备付款及设备固定资产管理。

4管理要求

4.1 计量检测设备采购

4.1.1 计量检测设备采购按照《计量检测设备采购流程图》(附录 A)程序组织实施。

4.1.2各部门需要添置、更新计量检测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申请部门主管领导审批后交给质保部检测设备管理员。

4.1.3质保部根据申请内容组织使用部门、工艺部、研发部(新品项目)进行新增检测设备技术要求讨论、确认,形成内部技术协议,各参与部门会签。

4.1.4 质保部根据会签后的技术协议进行检测设备调研。检测设备供应商不能满足内部技术协议要求时,质保部再次组织使用部门、工艺部、研发部(新品项目)进行内部技术协议讨论,形成最终内部技术协议,参与部门会签。

4.1.5调研结束后,需要招标的检测设备,由财务部、申请部门、分管副总、总工程师、总经理成立招标小组,按照招标流程进行招标、开标。开标结束后计量检测设备价格审定,确定供应商。无需招标的检测设备直接进行价格审定,确定供应商。检测设备部管理员填写采购价格审定表,依次经本部门长、分管副总、财务部、总工程师、总经理审批并存档。

4.1.6检测设备价格审定之后,设备管理员拟定合同和技术协议,并填写经济合同送审表,依次经质保部长、分管副总、财务部长、总工程师、总经理审批并存档。合同(一式六份)双方盖章,寄回合同签订方三份,留存三份存档。

4.2 检测设备验收、付款

4.2.1 合同签订后,根据合同规定的预付款比例进行检测设备付款。质保部完成付款申请单的审批流程后交与财务部进行付款。

4.2.2 预付款完成后,质保部部进行检测设备制作的跟踪。

4.2.3 检测设备验收

检测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质保部组织工艺部、研发部、使用部门按

1照验收标准进行品质验收。品质验收质保部主导,并出具检测设备验收报告。验收通过后,依次经安全员、工艺部部长、质保部部长、使用部门长及分管副总签字确认,并存档。对于验收不合格检测设备,质保部负责与供应商协商,处理结果在计量检测设备验收单(设备表格)上进行记录,供应商修改后进行重新验收。

4.2.4检测设备验收通过后,合同签订方提供合同规定的全额发票,质保部根据合同规定比例,进行计量检测设备第二次付款。

4.2.7检测设备移交质保部设备管理员填写计量检测设备移交单(设备部表格),经质保部部长、使用部门部长、财务部部长签字确认并存档,新购检测设备由质保部移交到使用部门。同时新购检测设备转为固定资产。质保部设备管理员填写固定资产卡(财务部表格),交与财务部存档,财务部进行检测设备固定资产管理。

4.2.8 检测设备质保金付款在终验收合格后,合同规定的质保期内,检测设备没出现品质问题且使用正常,质保部设备管理员填写计量检测设备质保情况使用说明,经使用部门长、质保部长签字确认存档。检测设备部根据合同规定完成合同质保金付款。至此合同执行完成。检测设备采购完成。

4.3 计量器具采购

4.3.1 计量器具采购按照《计量器具采购流程图》(附录 B)程序组织实施。

4.3.2各部门需要添置、更新计量器具,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申请部门领导审批后交给质保部检测设备管理员。

4.3.3质保部根据申请内容进行统计、比价后各由质保部长、主管经理、财务部长、总经理审批。

4.3.4 计量器具验收、入库 质保部设备管理人员根据审批单给满足要求的供应商下订单进行采购,计量器具到货后由计量室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入库,仓储部安排计量器具的发放。

5附

5.1 附录A:计量检测设备采购流程图

5.2 附录B: 计量器具采购流程图

本规定自批准之日起开始实施,由质保部负责解释并修订。

附录A:

计量检测设备采购流程图

附录B:

计量器具采购流程图

篇2: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证产品质量,确保满足预期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 职责质检科负责检验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并负责检验设备采购申请。2 质检科和生产技术部负责检验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3所使用的检验设备的日常使用保养,按周期检定计划及时将本公司使用和管理的检验设备送有关部门计量检定。总经理负责大型、贵重的检验设备的申购的审批,并负责检验设备的周期检定计划、报废的审批。

三 工作程序检验设备的选择和配置

(1)根据产品检验要求,由质检科选择并提供满足使用精度要求的检验设备及仪器,易损坏以及重要的检验设备配置适当备用设备,报企业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副经理具体负责采购。

(2)质检科应建立检验设备台帐,台帐包括下列内容: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编号、使用部门及地点、购置时间、检定周期、下次检定时间、状态等。2检验设备的计量检定

(1)质检科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选择有资质的检定部门检定本公司的检验设备。

(2)质检科负责制定检验设备“周期检定计划表”,对在用的检验设备进行周期检定,由质检科统一送技术监督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机构检定。

(3)新购置的检验设备,使用前要进行校准和检定,合格后方准予使用。3 检验设备的使用

(1)检验设备的环境应符合检定工作需要,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持证上岗的检验设备检定人员,经上级技术监督部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方能上岗。

(3)发现检验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设备并应重新检定,并应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估。

(4)检验设备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防止因调整不当而使其标准失效。检验设备的保管

(1)质检科负责对检验设备的检定状态进行标识(合格、准用、停用或禁用)。

(2)对停用、封存和报废的检验设备,做好隔离和标识工作。

(3)检验设备在贮存、防护、搬运过程中要注意维护,保持适用性。5 检验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

(1)使用部门按计量器具说明书,做好检验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2)检验设备送技术监督部门或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检定机构修理,并再检定。6 检验设备报废

(1)对停用、封存和报废的检验设备,做好隔离和标识工作。

(2)对报废的检验设备由总经理批准。检验设备的记录

篇3: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一、行业机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

2009年9月, 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了首次全国烟草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 这是烟草行业重组后召开的第一次设备管理专题会议, 也是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行业设备管理职能后的第一次专题会议。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后, 面对生产点多、装备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良的不利局面, 应审时度势, 加快发展, 不断保持技术装备水平与行业同步, 提升竞争力。坚持以“设备完好, 持续改进, 提高效能, 保障运行”的行业设备管理目标为指引, 在确保设备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保持完好状态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成本控制的经验, 应用新技术, 研究新工艺, 适应新需求, 科学统筹规划设备资源, 努力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和效益。因此, 要求设备管理工作者要迅速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重视设备基础管理和技术进步工作, 实施设备综合管理。

二、公司一体化多点管控模式给设备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河南省卷烟工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应围绕公司经济运行这一中心工作, 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提高设备保障能力为基点, 努力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促进设备资源有效利用和经济合理运行, 提高整体效率, 充分发挥设备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实现品牌多点生产同质化的要求, 从而不断促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求各生产点不断创新设备管理的新模式, 适应新需要, 统一各生产点的制丝工艺技术, 加快卷包设备的更新置换, 并持续关注行业技术发展的动态, 及时做好现有设备升级改造, 不断提升设备对工艺和质量的保障能力, 确保设备高质、高效运转。积极开展设备效能竞赛和技术创新, 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实现设备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按照“智能化生产, 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建立起完整、详实的企业运营数据库, 实现设备管理的现代化。

三、实施设备综合管理是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 安阳卷烟厂不断加强设备管理各项基础工作, 从坚持做好设备的基础保养和维护工作入手, 形成了制丝车间的设备点检和设备区域承包制, 动力车间的巡检加委外专业保养模式, 以及卷包车间的例保“分段保养法”及设备轮保等模式, 使设备长期保持了完好、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 为企业标志品牌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积极探索“设备健康管理”新理念, 把事后维修的设备缺陷管理及预防维修的设备过剩管理, 向以精细化、科学化为核心的“设备健康”管理转变。探索建立科学的设备检、维、修体系, 不断增加设备维修的手段, 对重点设备采取轮保、项修、大修相结合的维修模式, 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设备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研究。实施“设备健康管理”, 依据设备健康档案对设备进行一生跟踪管理, 使设备管理工作由过去的粗放管理迈向精细化管理, 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 为实现设备综合管理奠定基础。通过积极开展TPM管理及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找到主要设备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实现卷烟设备管理上水平。

四、实施设备综合管理应掌握的基本内容

设备综合管理是广义的设备管理, 即设备的技术和经济的全面管理, 要求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的物质运行形态, 包括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二是设备的价值运动形态, 包括设备的投资、折旧、维修费用支出与核算、更新改造资金的管理和经济效果分析等。实施设备综合管理可以充分体现设备管理的“一生原则”、“全员原则”和“价值原则”。通过开展全员生产维修TPM新模式, 借助设备管理专用软件进一步细化、量化设备管理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技术人员激励机制, 从而实现设备综合管理的真正目的。

1. 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实施设备综合管理, 需要建立一支精干的设备专业管理队伍。要通过优化组合、量化考核、年度考核等建立具有竞争压力的人员动态考核体系, 真正形成副厂长主管、设备部门主抓、车间设备主任具体负责、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工段和班组成为主体的设备管理网络。同时积极推行TPM (全员生产维修) 新模式, 使全体员工都投身到设备管理工作中来, 形成生产靠设备、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统一理念。坚持专管与群管相结合, 充分发挥广大生产工人和检修工人管理设备的积极性。同时深入开展“6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 活动, 使操作人员做到“四懂” (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 和“三会” (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各级生产现场人员关注、熟悉、了解设备, 不断固化设备现场的标准化作业, 通过开展“6源” (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缺陷源、浪费源、危险源) 深度治理活动, 不断打造优良整洁的现场设备环境, 达到行业清洁生产的标准。

2. 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传统的设备管理多注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在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中也突出了考核设备的技术指标, 满足于把设备管好、用好、修好, 而对经济效益不很重视。运用设备周期费用的概念, 就可以克服重技术轻经济的做法, 改变在设备使用上只重工艺需要, 不讲合理使用和发挥设备潜力的现象。通过设备管理专用软件量化设备管理的各项指标, 实现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准确结合, 进而达到“设备保工艺, 工艺保质量, 运行低消耗, 生产高效率”的设备管理最终目标。设备综合管理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措施, 使企业设备消耗的费用最少, 即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运用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 在选购设备时就不会只重视采购成本而忽略使用成本。

3. 设备综合管理与技术培训工作相结合

篇4:浅析高校设备管理及设备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校;设备管理;管理制度

一、设备管理及管理制度的含义

设备管理主要研究对象是设备,以设备生产经营目标为依

据,追求设备生产综合效率为目标,通过运用各种先进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选型、制造、购置、安装、使用、保养与维护、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的管理。设备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形态:物资运动形态和资本运动形态。物资运动型态的管理称为设备技术管理;设备资本运动形态管理称为设备经济管理。设备管理统筹这两方面的管理,使设备技术管理与设备经济管理相结合,科学统筹管理,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

1.设备管理的意义

科学有效地进行设备管理是每个企业单位的设备管理宗旨,而设备管理的真正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设备管理是企业单位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物质基础,它保证了设备生产的稳步提高、新产品研发的质量、降低了设备生产和研发的成本。完善的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市场竞争能力,使设备相关的费用(能源消耗、维修、税金等)在产品成本中比重减低,提高企业的效益。

(2)搞好设备管理能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大部分企业单位中,设备占固定总资产的70%以上,只有搞好设备管理才能管住大部分的固定资产,保证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值。

(3)购置或者开发先进设备,必须建立在企业单位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在购置或引进设备时,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技术论证,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设备管理部门不仅要负责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更需要发挥设备投资的最大效益。

2.高校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中由于设备可流动性强、种类繁多、易损坏程度不一等因素导致设备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高校设备管理存在报废频繁、设备“私有化”、设备重复购买、维护维修不及时等现象严重,总结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使用率低下

许多设备在采购计划论证时缺乏科学论证,有的只为一时所需甚至盲目采购而毫无利用率可言。许多高校的一些学院为了争投资、争设备,大量采购设备而不去使用,造成大量设备的长期闲置。有些大型仪器的购买只为某个老师教授的科研课题,一旦课题结题造成设备的荒废。

(2)设备共享率低

由于高校各个学院间的相对独立,学院采购的设备使用权限仅限制在学院内部,不能够进行全校间的共享,存在重复采购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没有相对于的设备开放渠道,许多贵重设备有专人管理,变成“私人化”设备,一般很少能开放共享。

(3)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高校内部员工存在流动性,新的设备管理员不愿意主动学习,设备日常维护不能及时高效,设备损坏率提高。

二、采取的措施

1.由设备处统一组织定期设备使用率检查,建立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每台设备设定专门的责任人,规定设备责任人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定期向设备处上报,方便设备使用率检查。设备处建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每年进行设备使用状况和使用率的评分评比,通过校园网公布评比结果并做出相应的奖罚制度。

2.在高校中建立中心机房,管理权在学校,各个学院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在教务处统一排课,做到资源共享。建立多个实验大楼,建立一套相应的对内开放、对外收费的体系,将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率大大提高。

3.高校各个院系选择设备管理员时,首先要求具有爱岗敬业、公正无私、高度责任心和强烈事业心,这样能保证设备管理维护公正及时。其次,设备管理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是管理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包括各个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使用注意点、适用范围等。

高校设备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方式、提高设备管理员的素质及能力,才能使高校教育研究事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勇.高校设备管理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阴工学院)

篇5: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1.总则

正确配备开展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工作所需的所有仪器设备,并对其使 用、维护及状态标识进行受控管理,保存其相关记录,是公司确保所有仪器设备 的技术性能满足检测工作的必要手段。

2.职责

2.1技术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购、停用、报废的技术审核。2.2公司总经理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购、停用、报废的批准。2.3检测部门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使用、维护、修理。

2.4综合室负责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建档、标识等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的建 帐。

3.仪器设备要求

3.1公司根据开展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工作的技术依据正确配置仪器设备,确 保仪器设备完全满足检测技术依据的要求。一般地,公司配置仪器设备应符合:(1)功能应覆盖技术依据要求的全部项目;(2)测量范围和准确度满足检测依据要求;

(3)正常开展检测和保证检测环境条件的辅助设备(如电源、车辆等)应齐全并 满足检测要求;

(4)应配备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的仪器设备。

3.2当由于某种原因缺少某些检测设备,但仅限于使用频率低、价格昂贵或特定 的检测设施设备,可以租借用公司控制以外的检测设备,但必须确保这些设备能 符合本公司设备控制的要求。

3.3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4.设备使用与维护

应确保所有仪器设备得到正确的使用和维护:

(1)使用说明书不够详细,不足以指导操作仪器设备的,应编制《仪器设备操作 规程》。

(2)仪器设备使用者应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或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 使用设备,并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工作。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做到专人使用、专人维护。

(3)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精密贵重和影响检测结果的 主要仪器设备应由管理员制定定期维护和保养计划并按时实施,有关设备的维护 信息应记录在“设备的维护计划”上。

(4)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测量设备应制定校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校准溯 源。

(5)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过载,或由于操作不当或设备示值不稳定、显示结 果可疑的,检测人员应立即停止使用,分析原因。若由此导致对检测结果造成影 响,公司对这种影响进行追溯,并采取措施对检测结果予以纠正,无法纠正的,应向委托方说明。

(6)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或通过校准、检定证明其有缺陷的,应立即报批停用,并粘贴停用证,加以醒目标识或转移至非检测场所,以证明其被有效地隔离,直 到设备修复且经检定、检测或校准证明其性能良好为止。仪器设备停用期时严禁 用于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或进行与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工作有关的活动。(7)应根据本公司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工作和仪器设备的特点制定《消防设施 维护保养检测设备控制程序》,检测室对仪器设备的处置、搬运、使用应严格执 行《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设备控制程序》。

5.仪器的标识

5.1用绿色、黄色或红色标志来分别标识仪器设备的合格、准用、停用状态。5.2经检定、测试或校准证明仪器设备性能符合要求。不必检定、测试或校准,经检查功能正常(如计算机、打印机),或无法检定、测试或校准,经比对验证 其性能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均用合格证(绿色)标识。5.3测试或校准证明其性能在一定量限、功能内符合要求或降级使用的仪器设备 用准用证(黄色)标识,并明示其限用范围。

5.4已损坏,或经检定、测试或校准不合格,或超过检定周期,或暂不使用的仪 器设备用停用证(红色)标识。

5.5仪器设备申购由检测部门提出,技术负责人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5.6仪器设备采购、验收由综合室组织实施。5.7仪器设备由综合室按统一方式编号。

5.8仪器设备使用、保管、维护、修理由仪器设备使用部门负责。

5.9仪器设备停用、报废由部门提出,技术负责人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

6.仪器设备的采购及管理

6.1公司对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申购、审查、采购、验收、编号、登记、发放、使用、检定/校准、标志管理、维护保养、停用、不合格处理、修理、降级、报 废、技术档案制定了管理规定,详见《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设备控制程序》,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得到有效的控制。

6.2综合室建立公司仪器设备台帐,仪器设备台帐应包括仪器设备名称、数量、编号、量程、设备状态、保管人、存放地点、仪器设备类别等内容。6.3综合室保存对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有意义的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档 案,档案应包括如下内容:(1)仪器设备或标准物质名称和型号规程;(2)制造厂名称;

(3)出厂编号和公司仪器设备编号;(4)到货日期;(5)目前存放地点;(6)到货时状态;

(7)使用说明书和维护说明书;(8)校准、检定证书;

(9)最近校准、检定日期及下次校准、检定日期;(1 0)使用、维修、报废、更换的历史情况。

7.支持性文件

篇6: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员应熟练掌握机房内各种设备的性能、使用和维护方法。及时测试设备运行状况,发现并排除故障,并定期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三、每台电脑应编号,学生上、下课要有序出入,按编号就座,禁止喧哗、打闹,保持室内肃静。

四、注意室内卫生,不准带零食进入室内,不喧哗,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杂物,不准乱刻乱画,要自觉爱护室内物品,不许随意挪动。

五、爱护室内设备,不准随便改变设备位置,要按教师要求进行操作,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应照价赔偿。

六、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应及时报告教师。

七、未经同意,学生不得随意取用外部存储设备,更不准把非本室存储设备放入计算机内。

八、本室设备借出必须经学校主管领导同意。

九、使用计算机网络,要加强指导,讲究道德规范,严禁进入“黄”、“毒”站点,严禁随意下载软件。

篇7:检测计量设备管理制度

XTQM-1.0-005-20101、目的:确保计量设备的安全,保证计量设备能准确计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部、技术部、设备部、质管部所属各部门、组织和个人。

3、具体内容

3-1 计量管理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计量法令、法规,提高计量工作人员

及全公司员工对计量工作的认识。

3-2 计量管理人员要熟悉掌握计量检定的标准和规定。

3-3 计量设备的配备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满足工艺参数测量的要求。3-4 严格按照规定周期对计量设备进行送检。

3-5 对计量设备进行周期检定时发现已经无法继续使用的计量设备,执行设备报

废程序,不再继续使用。

3-6 保管好计量设备和标准计量设备,定期校准,保证完好,不超期使用。3-7 计量设备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程使用,轻拿轻放,严禁碰撞。3-7-1 计量设备的检定

如下设备需有一件检定好的作为校准本公司其他设备的标准:

S型热电偶、数字测温表、游标卡尺、千分尺、分析天平、千分表、数字

示波器

3-7-2 计量设备的校准

对本公司其他计量设备按照校准规程定期进行校准,结果做好记录,以保

证本公司所有测量和计量设备的精度。

3-8 工具管理

3-8-1 卡物相符,个人长期使用的工具要做到领用卡和实物相符,丢失赔偿。3-8-2 计量设备摆放有序、整齐、严禁乱丢乱放。

4、计量测量设备具体用处

4-1进货检验

4-1-1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单晶硅的电阻率测量

4-1-2刀口尺,用于钼元片的进货检验

4-1-30.002mm千分尺,单晶硅、钼元片的进货检验

4-1-40.02mm游标卡尺,钼元片的进货检验

4-2过程检验

4-2-1四探针电阻测试仪,镓扩散、磷扩散的扩散参数过程检验 4-2-20.01mm千分尺,镓扩散、磷扩散扩散参数过程检验

4-2-3晶闸管触发特性测试仪,磨角工序门极参数过程检验

4-2-4晶闸管伏安特性测试仪,腐蚀工序参数过程检验

4-3出厂检验

4-3-1晶闸管IH、IGT、VGT自动测试仪,晶闸管出厂检验

4-3-2晶闸管关断时间、电流上升率测试台,晶闸管出厂检验 4-3-3晶闸管断态电压临界上升率测试台,晶闸管出厂检验 4-3-4晶闸管通态峰值电压测试仪,晶闸管出厂检验

编制:

篇8:计量检测设备分类管理探讨

关键词:计量检测设备,分类管理,等级,要求

0 引言

如今, 在企业执行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之后, 计量管理企业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强化其成本意识, 建设起与本企业实际状况相适应的有效而又科学的计量确认体系, 并逐步健全发展, 充分挖掘计量检测设备的潜力, 使设备上显示的数据精确且能全面满足企业安全防护、质量检验、生产经营等诸多测量需求。与此同时, 计量确认体系还可以减少设备检定与管理开销, 管控成本。我公司所选用的计量检测设备管理手段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兼顾一般、区别管理, 因此极具可行性与切实性, 且已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 计量检测设备分类管理的定义

事实上, 计量检测设备管理就是指紧抓重点、实事求是、全方位监督、区别管理, 从而对有限的管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运用, 分清主次, 做到以较少的计量人员有效地控制较多的计量检测设备, 让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十分了解企业生产状况与计量检测设备, 知悉强制检定的计量检测设备有哪些, 在企业生产过程当中最主要、最关键的计量检测设备和普通的计量检测设备分别是哪些, 并且使他们铭记在质量检验与生产工艺等过程当中每一种计量检测设备在所有环节内的重要性。但是, 计量法又给计量检测设备分类管理提出了要求, 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计量检测设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效用及其所处位置、使用环境条件、计量特性、计量性能等对其区别对待, 并将计量检测设备分为A、B、C三大管理种类。

2 计量检测设备的具体分类

计量检测设备主要包括A类计量检测设备、B类计量检测设备和C类计量检测设备3种, 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2.1 A类计量检测设备

A类计量检测设备, 顾名思义, 指的就是人们心目中最为重要的设备, 其在分类管理中的等级最高。通常, 我们将以下3种设备归入A类实施重点管理: (1) 诸如标准压力表之类的为企业量值传递而服务的标准计量检测设备; (2) 诸如绝缘电阻测试仪以及压力表等被列进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当中的计量检测设备; (3) 诸如质检员使用的钢卷尺、X射线机等为企业质量而服务的且对于计量数据有着严格要求的关键计量检测设备。

2.2 B类计量检测设备

在计量检测设备管理中, B类计量检测设备指的是人们认为重要的设备, 处于中间等级。尽管如此, 在分类管理过程当中此种设备的使用次数最多, 所占比重最大。所以, B类计量检测设备为必检项目, 必须严守检定规程仔细检定。通常, 我们将以下3种设备归入B类行列: (1) 诸如秤等为企业内部核算能源以及进行物资管理而服务的计量检测设备; (2) 诸如烘干箱上的温控仪、电焊机上使用的电流表等对企业质量检测与生产工艺控制有数据要求的计量检测设备; (3) 诸如刻度直角钢尺等供下料检验人员运用的关键数据计量检测设备。

2.3 C类计量检测设备

在计量检测设备管理中, C类计量检测设备的等级最低, 它指的是人们觉得没必要进行特殊管理抑或是不大重要的设备。国家计量行政部门也明文规定了对此类计量检测设备允准实施有效期管理或进行一次性使用。一般情况下, 我们将以下2种设备归入C类行列: (1) 量值难改动、可靠性强、性能较稳定的计量检测设备, 如风速表等; (2) 在经营管理、生产工艺和能源管理过程中以及在装置与流程生产线上固定安设的没有精准严格要求且难拆卸的指示性计量检测设备, 如配电盘上的互感器、配电盘用的电流表等。

3 计量检测设备分类管理的要求

3.1 正确划分计量检测设备

由于计量检测设备分类较为复杂, 且涉及范围较大, 因此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遵守计量技术法规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本单位的施工状况、计量检测设备的性能及其使用地点的情况, 同时通过基层计量人员的信息反馈等, 确定好适合该单位使用的计量检测设备分类管理办法。但是, 从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来看, 对某些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它也会随着生产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 针对连续几个周期正常运作并且性能稳定、检验合格的设备,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微将检定周期延长;反过来, 针对那些使用周期比较长的设备, 若其经常出现问题, 为了防止由于测量不准确而影响生产, 我们可稍微将其检定周期缩短。在使用过程中, A、B、C分级管理方式能够持续修改、补充和健全, 集可行性与灵活性于一身, 从而能真正适合付诸实践。就拿电流表来说, 在焊接压力容器产品的电焊机上使用的电流表为B类管理级别, 依据检定规程, 我们可知其周期是2年;相比之下, 在控制箱表盘上使用的指示用电流表则为C类管理级别, 其检定周期就是检修期。再看压力表, 我们发现仪器设备中有指示作用的压力表为B类管理级别, 检定周期设置成检修期, 而有容器试压作用的压力表则为A类管理级别, 依据检定规程, 我们可知其周期是半年。如此, 只要保证设备能准确、正常地运行下去, B类设备的检定周期就会长于A类设备, C类设备的检定周期就会长于B类设备, 进而我们可以规定, 固定在设备上的不方便拆卸的计量检定设备可设置于检修期安排检定, 这样就能够节省检定时间和开销。

A、B类的测量设备是具备较为明确而又严格计量要求的、需要高度控制的测量设备, 一定得通过所有计量确认过程, 因此需加大管理与控制力度。当然, 科学合理地安排期间核查是重中之重。A、B类的测量设备对质量以及工艺控制的关键测量过程的精准度有着很高要求, 为此, 必须针对经常使用的测量设备以及稳定性不尽如人意的测量设备进行期间核查, 这样既可以获取2次确认期间测量设备可靠性的相关资料, 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测量设备计量性能波动的态势, 还能够对确认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引导。与A、B类测量设备不同的是, C类测量设备没有十分明确的计量要求抑或是其要求较易于满足, 就算该测量设备检测结果失准, 其风险也是很小的。因此, 对C类测量设备可以弱化管理, 如实施一次性校准或检定, 部分测量设备只需将无需确认的标识贴上, 仅做巡回检查等即可。

3.2分类管理应具备动态性

首先, 要不定期实施检查与监督, 确认检定周期的合理性以及计量检测设备运用的周期、环境是否与实际相符;其次, 要观察检定计量检测设备的一次周检合格率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经过长达几个周期的连续运作与检查, 凡是性能稳定、检定合格、运作正常的设备, 检定周期均可以适当延长;而对于那些修理失误、性能不够稳定的设备, 则应当将检定周期缩短。由此可以看出, 动态管理其实就是管理的补充与拓展。

4结语

篇9: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关键词】计量检测设备;管理;经验;体会

引言

就计量检测工作部门来讲,在工作过程里,想要最大程度的确保检测工作、鉴定工作以及校对工作可以合理的进行,就要尽可能确保计量检测工作所获得的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这对于计量检测设备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尽可能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管理的工作质量,需要相关部门将计量检测设备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及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计量检测设备管理一定要将实用性和经济性贯彻到企业的工作当中,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一、在计量检测设备管理经验中得出的问题

1、虽然有些企业在相关程序文件、计量管理文件以及其他文件中都有具体的规定,在设备重建以及改造的过程里,所涉及道德计量检测设备一定要通过计量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可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通常都无法到位,因为所购置的计量检测设备没有通过计量部门的认证,使得计量检测设备由于选型不当,酿成不必要的浪费,并且因为计量检测设备没有进行初次鉴定,非常有可能出现一些“病毒”,再有就是所采购的计量检测设备很难鉴定是否存在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标签。

2、计量检测设备在规定期限里由于工作人员在操作上出现失误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失准而依旧使用。

3、计量检测设备到达使用期限后或者在封存后没有通过计量检测部门检测就进行使用。

4、企业只规定了计量管理制度,而没有制定真实可行的计量检测设备的操控步骤,因为工作人员的操控不当以及保养不到位,使得计量器具出现损坏。

5、计量检测设备鉴定周定制定不够规范,划分不够明确,使得管理无法到位。

二、针对计量检测设备管理的体会提出的措施

1、加强计量检测设备配置的合理性

计量检测设备配置的合理性主要是指通过实际需求进行购置。因为工艺需求、检测参数的重要性,制定计量检测设备的精准度、品种以及数量,不但要确保它的性能标准,而且要注重价格的成本。通过生产线仪表可以看出,透过生产线仪表可以看出,工艺参数就性质来讲,对普通参数配置只要显示仪表就可以,而对于关键性参数的控制来讲,要选用配置显示控制器。针对功能及价格来讲,对于普通工艺参数,检测时可以选取普通的显示仪表、计算仪表,就记录仪表来讲,它的一些功能相对来讲也要大多是一些价格合理的国产仪表,而且要尽可能选用一些当地生产的产品。这样才可以在进行售后服务时保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对于产品的维护和更新来讲也会非常便利。不应该纠结于成本的问题,而应当选择一些在国内外都较为知名的一些大品牌的商品,这样才可以把仪表的故障率尽可能降低,建立测控的可靠性,让生产可以进行的更加顺利。例如:像一些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对生产经营起到关键作用的计量检测设备,如:含水率测定仪、密度分析仪等设备,一定要选用具备了高强度、高可靠性的产品。就目前的市场行销来讲,计量检测设备的类型非常丰富,国外有许多品牌的信誉度都非常高,例如:西门子、霍尼韦尔、富士等一些大品牌,在长期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在选择计量检测设备的时候,假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要尽可能的选择同一个厂家或同一个型号的产品,如此才会有利于设备的使用。

2、通过科学的分配进行合理的规范化管理

为了可以使仪器设备在管理方面更具备科学性、规范性、程序性,就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化的管理,而且透过仪器设备目前的状况或者在使用当中的状况进行分类,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使用设备、搁置设备、外调设备、废弃设备、封存设备以及需修设备。

(1)使用设备

指的是设备状态良好,所有检测设备均为在平时的监测工作当中可以使用的仪表设备。

(2)搁置设备

指的是设备状态基本良好,可是在现在所进行的监测工作里不会使用的预备型的的仪器设备。

(3)外调设备

指的是设备状态不良,长期处于停止使用的状态,属于检测室进行外调的仪器设备。

(4)废弃设备

指的是已经无法再投入应用的设备,检测室会将该仪器设备进行废弃上报。

(5)封存设备

指的是在计量的标准项目内已经报废或者暂时不能恢复使用的仪器设备。

(6)需修设备

指的是设备出现问题,需要进行修理的仪表设备。

对于这些类型各不相同的仪器设备来讲,只有通过区分化的管理,创建立标,才能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可以清楚了解仪表设备的方法,并且可以清楚掌握检测运行的能力。

3、强化对计量数据库的管理以及网络化的管理

对于当前很多企业来说,计量检测设备的类型非常广泛,过去大多是使用人工化管理,但显然这种方式在现代已经无法使用,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只有将计量的数据库进一步完善,透过网络化执行管理,才能让企业的发展更加顺畅。因为生产设备不断进行改造,许多企业在已有的设备上加入了许多计量检测设备,这对于企业的计量管理来讲非常具有难度。计量数据也远远大于数据库的容量,增加具有高性能的网络化管理人员成为了目前非常紧迫的工作,如果基础硬件没有得到完善,一定会对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造成影响。

一个完善的计量数据库可以将计量检测设备台帐数据库当做计量检测设备管理的中心,作为平时计量检测设备管理或鉴定规划的编制任务落实工作时,对于计量检测设备的申请购买的账目以及备用台帐可以作为申请购买或者对于生产线计量检测设备的运行储备力量提供参考的依据,这样可以免除反复购置而形成的浪费。

结束语

就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只有通过计量检测设备、计量检测操作人员、计量检测管理等方面进行着手,才能真正提升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水平,这也表明了计量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元素。对计量检测的规范制度进一步完善,才能体现出计量检测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所以也成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力的基本保障。一定要加大对计量工作的管理力度,深入发展,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戴启兵.淘汰报废医疗设备管理的注意事项[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8).

[2]江阴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冯怡.样品选择对薄膜性能检测的影响[N].中国包装报,2010.

篇10:设备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目 录 总 则 1 2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 3 特种设备培训制度 2 4 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3 5 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3 6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4 7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制度 5 8 特种设备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5 9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制度 6 10 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制度 7 总则

1.1 特种机械设备作业危险性大,技术性强,管理标准高,为保证本单位正常经营工作顺利进行,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特种机械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公司财产不受损害,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规、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特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制的运行过程。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1贯彻执行国家、省、集团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规章。2.2制定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审核安全操作规程。2.3参加特种设备订购,验收及试车。

2.4经常检查特种设备的运行情况、维修情况和安全附件校验情况等。2.5协同组织特种设备安全检查,督促相关人员实施事故隐患的整改。

/ 8

2.6协同组织特种设备安全会议,提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2.7对特种设备的检验、修理、改造和报废等进行技术审查。2.8编制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2.9向所属安监机构报送特种设备数量和变动情况的统计报表、定期检验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等。2.10协同组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2.11参加特种设备事故救援,协助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2.12组织特种设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培训。2.13对特种设备进行使用登记及技术资料的管理。特种设备培训制度

3.1为规范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制度。

3.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或者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3.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每季至少进行一次例行的安全技术教育。3.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应定期按国家规定复审。3.5特种设备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5.1特种设备法律、法规、规章、方针和政策。3.5.2特种设备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和防范措施。3.5.3特种设备安全操作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3.5.4安全应急设施,事故应急处理技能,事故应急救援技术。3.5.5事故案例及事故教训;事故报告和处理方法。

3.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会议;阅读文件、简报、图片;事故预测讨论;参加技术座谈;上课;参加事故现场会、反事故演习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等。

3.7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再次参加安全培训:

3.7.1新设备投入前,部门对该岗位的操作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

/ 8

操作培训。

3.7.2对违章违规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学习有关职业安全健康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经考核合格后,方能重新回岗工作。

3.7.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因故停止操作特种设备一年及以上,必须由使用部门重新对其进行安全操作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近期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设备安全状况等。

3.8培训工作要做到有领导、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有考试、有总结。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4.1为规范与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制定本制度。4.2 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符合国家法规、规范和技术要求。

4.3 特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由使用部门、操作人员负责,并做好记录。4.4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

4.5 特种设备检查实行班组日检、周检、月检的三级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有关部门必须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附属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

4.6 对特种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合理保养,计划检修,巩固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指标的实现。

4.7 发现故障及时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故障,要详细记录,及时上报,并结合设备检修计划予以消除。

4.8 定期检查维护,并主动向操作工了解设备运行情况 4.9 设备执行“定人定机”的专人负责制,认真填写运行记录。4.10 认真做好设备重点部位的维护保养工作。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5.1为规范特种设备安全会议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5.2公司特种设备安全会议由使用部门负责组织,结合每月的安全生产例会一起进行。

5.3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设备、维修和使用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均应参加,3 / 8

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应提前向公司领导请假,并另派人员参加。5.4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会议的主要内容:

5.4.1传达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等;传达公司领导对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

5.4.2通报公司特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特种设备事故情况杜绝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5.4.3了解各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状况和研讨解决存在问题。

5.4.4总结各部门职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学习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知识。

5.4.5所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工作。

5.4.6组织制订、修订特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提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为设备管理提供资料,技术信息和考核的依据,是管好设备的基础工作,必须认真做好。

6.1有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6.2特种设备要有安全技术档案,并应逐台分别建档(一机一档),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特种设备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使用证、注册登记表 ;

(3)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报告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4)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5)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

(6)设备重大维修修、改造的有关技术文件;(7)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3安全技术档案必须齐、整洁、规格化,及时整理填写。

/ 8

6.4公司总工办负责保管和供应设备图纸、技术资料。

6.5设备迁移或报废,其档案均随设备调拨,设备报废后,首先向质监部门办理注销手续,然后档案由公司档案保管员封存。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制度

7.1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工作由使用部门派专人负责。

7.2每年年初由使用部门制定检验计划并报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和有资质的检验单位。

7.3特种设备的检验周期按特种设备有关法规、安全监察部门以及检验部门的要求进行,但至少应执行下列规定:

7.3.1起重设备: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

7.3.2厂内机动车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根据工作环境、工作级别和存在隐患程度调整缩短检验周期,但是最短周期不低于6个月。

7.4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根据每年年初制定检验计划,提前一个月与有资质的检验单位预约检验时间。综合办根据检验单位确定的检验时间,提前告知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

7.5特种设备检验前,由使用部门按规定做好特种设备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清洁、清洗、检修以及为安全检验而必须采取的安全措施等。

7.6特种设备检验时,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应在场配合检验单位做好检验工作。7.7特种设备检验后,由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办理领取检验报告的各项手续。7.8特种设备检验时发现的问题,由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组织整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实施监督并向监察单位汇报整改情况。7.9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特种设备定期自查及隐患整改制度

8.1为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制定本制度。8.2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分为定期检查、专业检查和突击检查三种。

8.2.1定期检查即每月检查、每周检查和操作人员每天检查。检查人员包括:公司领导、综合、采供和使用部门的领导。

/ 8

8.2.2专业检查即对各种相同类型设备所进行的检查。8.2.3突击检查即不事先通知使用部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检查。8.3检查内容:

8.3.1特种设备法规执行情况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8.3.2重点监控设备落实责任人情况。

8.3.3特种设备的持证情况和定期检验情况。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8.3.4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情况。8.3.5特种设备维修、使用情况。8.3.6员工的安全意识、遵章守纪情况。

8.3.7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试验、检修等情况。

8.3.8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记录的建立、登记和保管情况。8.3.9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情况。8.3.10上次检查中所查出的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

8.4检查人员在检查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名,检查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并做好检查记录。检查记录由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存档。8.5隐患整改:

8.5.1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发现事故隐患后,实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应立即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事故隐患的整改。因故未能按时完成整改的事故隐患,应将原因、临时措施和整改计划书面报告使用部门负责人。8.5.3使用部门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验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制度 9.1总则

9.1.1为避免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和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的原则,制定本制度。

9.1.2事故应急救援是指对威胁人员生命或造成公司财产损失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抢险救治工作。

/ 8

9.1.3全体员工在公司发生事故时,应积极参加紧急救援工作。

9.1.4发生事故或人员伤亡,知情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电话或其他通信方式,将事故情况报告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应迅速报告公司领导。

9.1.5员工在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采取可能的紧急措施后撤离作业。

9.1.6公司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各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赶赴现场,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其它有效办法指挥救援工作,不论采取何种措施进行紧急救援,应首先采用减少人员伤亡、减轻伤员痛苦的各种措施。9.1.7事故应急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必须听从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各就各位地对事故进行必要的救援工作,并注意自我保护,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和使用防护器具,避免自身伤害。

9.1.8当事故性质严重,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应向集团调度部门上报事故情况。

9.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9.2.1事故应急救治预案演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9.2.2演练前,应制定详细计划,确定演练负责人和各人员的职责、操作内容、时间以及参加人员。

9.2.3演练前应知会与演练有关岗位的操作人员。

9.2.4演练时各参加人员要各就各位,相互密切配合,认真进行。

9.2.5演练过程中,没有参加演练的运行人员应密切注意正在运行的设备状况;演练人员在演练中不能有任何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

9.2.6如在演练期间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演练,待处理好事故后,再继续演练。9.2.7演练全过程要做好记录。记录包括时间、演练内容、负责人、参加人员、事故类型、演练效果等。

9.2.8每次演练后应由演练负责人进行总结和评比。

9.2.9有关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属下员工学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必要时进行考核,并做好记录。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制度

/ 8

一、工作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六十三条:“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事故调查,追究责任。”

二、工作要求:

1、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2、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情况和鉴定结果,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依照《条例》或《规定》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处理。

4、事故处理后,方可由具备修理资格的单位进行修理。

上一篇:营养快线营销案例分析下一篇:预算绩效管理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