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2024-06-28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精选6篇)

篇1: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传播媒介的界定、传播媒介的类型、媒介的社会功能、守望与预警的功能、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娱乐与商业的功能、媒介的社会影响、媒介与政治舆论、媒介与经济发展、媒介与社会文化、媒介与国际关系、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效果与效果研究、媒介与说服、媒介与议程、媒介与教养、社会中的媒介、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数字多媒体传播、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报纸及其传播特点、广播及其传播特点、电视及其传播特点、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数字技术与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的群体传播、网络中的组织传播、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媒介制度、媒介制度及其功能、媒介制度的类型、媒介产业、作为产业的媒介业、媒介产业的特点、媒介产业的全球化、媒介组织、媒介组织的类型、媒介组织的结构、媒介组织的管理、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报纸的生产、报纸的选题与策划、报纸的采访与编辑、报纸的版面设计、报纸的出版发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

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

媒介伦理知识、媒介伦理概述、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媒介伦理的失范、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媒介法规与政策、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媒介与权利、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报刊业管理规制、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新闻与传播硕士主要参考书目: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2: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复习要求: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传播的历史、类型、特点、模式、功能及传播中的符号、意义等传播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并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传播现象,为新闻传播学科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具体要求: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类型、特点及功能;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熟悉传播的符号表征及其意义;

4、用传播学原理与方法,分析社会发展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了解我国传播思想的主要源流,特别是近现代传播思想、当代传播思想的主要代表及其演变。

新闻学阐述的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学习新闻学,一要准确系统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二要正确把握新闻、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三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指导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应用能力。

二、主要复习内容: A、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传播与传播学

1、什么是传播

2、什么是传播学

3、传播学的奠基人

4、传播学诞生的诱因及其源于美国的必然性

5、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轨迹与主要成就

二、传播的类型

1、内向传播的意义;

2、人际传播的特点;

3、组织传播的特点;

4、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传播的基本形态

1、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的含义、新闻传播的系统学说; 新闻传播的要素、新闻传播的特征;

2、政治传播

政治传播的内涵;

3、经济传播

经济传播的内涵; 经济传播的发展趋势;

4、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的特征; 艺术传播的社会功能;

5、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定义;

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

文化传播的分类、文化传播的特征;

四、传播的自由与控制

1、传播自由的基本概念

传播自由的一般内涵;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错误前提; 新报刊自由主义;

资产阶级传播自由理论的困惑与传播道德危机; 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由观;

2、传播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涵义; 守门人理论、潜网说; 社会控制的手段;

3、《报刊的四种理论》

五、传播过程与模式

1、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四要素; 传播过程三环节

2、传播模式

什么叫传播模式;

单向线性模式、双向循环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香农模式、创新扩散模式;

六、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1、符号的基本概念

2、几种语言学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3、关于“意义”的几种理论

4、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传播的基本类型与功能; 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的区别;

七、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7、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的表现形态;

媒介文化的特性;

8、媒介的市场化

我国传媒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传媒市场化的特点;

八、传播的效果

1、传播效果的定义

2、效果研究的学术传统

3、传播效果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

4、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成果

枪弹论、二级传播论、创新扩散论、使用与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意义建构论;

5、态度改变的研究

态度的定义;

劝服论、一致论、功能论、防疫论;

五种劝服性设计;

九、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的特点

2、经验社会学、统计数学、心理学与定量研究

3、定量研究的设计

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

课题与研究设计;

工作定义;

4、实地调查基础

实地调查的分类;

实地调查的程序设计(抽样设计、问题设计、实地访问);

抽样设计与实施(抽样与抽样调查、测量的信度与效度、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

实地调查的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因果分析)

5、实地调查——问卷法 问卷类型、结构; 问卷的制作;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6、实地调查——观察法

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

7、实地调查——访问法

结构式访问与无结构式访问;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访问法的特点;

8、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的特点;

内容分析的应用;

内容分析的步骤;

9、控制实验

控制实验目的;

实验的特征与控制; 实验的实施; 实验设计;

10、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的意义;

个案研究的特点;

个案研究的实施;

个案研究报告;

十、中国传播思想

1、近代传播思想

林则徐、王韬、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太炎;

2、现代传播思想

现代先驱者的传播思想(蔡元培、陈独秀)

五四时期传播思想的嬗变

现代传播思想研究的启蒙(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

自由传播理论与实践(《申报》与史量才、《大公报》、范长江、储玉坤)

毛泽东传播思想

当代传播思想家(王中、徐铸成、储安平)

B: 新闻学复习重点

一、新闻学与新闻

1、世界新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

李普曼的《舆论学》、卡斯柏·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状况:

洪仁玕、王韬、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周刊》

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

3、新闻的特征:

(1)事实传播的快捷性;(2)对世界变异的敏感性;(3)话语表达的直观性;(4)信息

覆盖的无限性。

如何理解“新闻姓‘新’”?如何理解“直观性”?

“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二、新闻起源与发展

1、西方学者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

约斯特的“新闻欲”、格劳德、小野秀雄的“群居说”和“交流说”。

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2、新闻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

传播技术与新闻事业的发展、社会形态与新闻事业发展 “耳目喉舌”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哈钦斯委员会)

三、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

1、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大众化报纸、资产阶级报团

2、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莱茵报》、《火星报》、《真理报》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几种报刊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四、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的由来 《纽约太阳报》、19世纪大众化报刊的主要特征、普利策、“黄色新闻” 西方新闻价值的实质

2、新闻价值的一般理论:

(1)基本概念;(2)新闻价值的要素(传统五要素);(3)新闻价值的实现。

3、功能性新闻价值:

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三个层面、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四大构成

五、新闻舆论与宣传

1、新闻宣传与舆论导向;

宣传、宣传的特征、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舆论、舆论的特征、新闻对舆论的作用 新闻、舆论、宣传的关系

2、新闻引导舆论的方式和途径;

典型、“社会参与论”、“光环现象”

3、新闻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意义、舆论监督的范围和效果、危机报道

六、新闻传播效果

1、新闻传播效果的基本常识

新闻传播效果、麦奎尔的说法

西方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魔弹论”、“两级传播论”、“沉默的螺旋”、“第三者效果”

2、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

新闻传播效果影响个人方面的因素、新闻传播效果的社会化构成 新闻传播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隐性效果)

3、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途径;

微观层面、宏观层面

新闻受众对传播致效的作用。

4、如何减小负面效果

新闻公信力、如何提高新闻公信力

高夫曼的“框架”概念、媒介框架、受众框架

七、新闻传播规律

1、新闻的本源:

(1)新闻实体;(2)信息与新闻信息;(3)符号与新闻信息“五要素”

2、新闻的传播:

反馈在新闻传播中的意义。新闻选择的意义。

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让事实说话”、提高新闻价值、增加信息量

新闻涵化、第一时间

4、新闻传播要求:

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公正性与传播的倾向性之关系。

八、新闻传者与受众

1、传播者:

把关人、知察权、秘匿权

2、受众:

概念及含义、受众心理、受众负面心理

阅读期待、阅读注意、受众中心论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和影响选择性接触的因素 受众的选择性理解和“加入行为”

受众的选择性记忆和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

3、传受互动

内在动因、编码解码、互动的实质 瓦耶纳的《当代新闻学》

九、新闻原则与规范

1、新闻自由的概念与实质

2、新闻自由的由来与发展

弥尔顿、洛克、杰弗逊 社会责任论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思想

3、我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

5、新闻伦理与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专业主义

十、新闻批评

1、新闻批评的概念及内涵

2、新闻批评方法

符号学分析、叙事学分析、意识形态批评、政治经济学分析、女性主义批评

3、新闻学派

新新闻主义理论、调查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发展新闻学、倡导新闻学、多视角新闻学。

三、参考书目:

1.《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郝雨著:《新闻学引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4.《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近代卷),戴元光、徐培汀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3: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与此同时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势如破竹,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8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877个, 平均每年增加108个 (1) , 其中我国中东部13个省市158家独立学院中, 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校为58家, 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且半数以上独立学院的新闻类学生招生规模与母体大学相当 (2) 。独立学院, 是指由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3) 。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 “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 (4) 。

新闻传播学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学科, 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不但课程要有理论高度,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有用的技能, 无论是从培养人才还是从就业质量来看, 实习已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组织新闻实习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这是各新闻院系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何建立起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实习模式, 是独立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单位必须重视的课题。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 研究者多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上述问题, 普遍忽视了实习单位对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影响。本文从学生及实习单位两方面分析影响新闻专业实习效果的因素, 探讨比较合理的实习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形式, 共设计出两套自编问卷。问卷A调查实习者对实习效果的评价及影响, 发放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大三、大四本科生, 共发出问卷105份, 其中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问卷B调查实习单位对实习效果的评价及影响, 由学生交与其实习单位填写, 共发出问卷105份, 有效问卷8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 调查的单位中大多为包括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传媒类公司在内的直接从事传媒业务的单位。本文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发现

1.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知

88%的受访者认为在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专业实习确有必要, 有一半的受访者对专业实习对顺利就业的保证作用持保留意见, 这与目前就业形势的激烈性与复杂行有关。在调查对象中, 参加过实习的占76%, 24%的同学没有参加过任何专业实习, 他们反映“自己想去实习, 但没有找到相应的实习机会”, “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

2.实习者对实习单位性质的选择

同学们选择的实习单位主要是电视台, 其次是电台, 然后是报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或广告公司, 还有部分同学到非媒体部门实习, 如培训机构、销售公司, 中小学等, 到杂志社和影视制作公司实习的人寥寥无几。

3.实习地点

在学校所在城市外实习的同学略多于在学校所在城市内实习的同学, 大多数同学选择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实习, 在中小城市实习的同学不多。

4.联系实习的途径

学生实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同学、朋友或家人托关系联系单位, 其次是自己主动上门与媒体洽谈或者公开应聘, 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的仅占少数。实习单位挑选实习生的主要渠道是单位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推荐介绍, 其次是与部分高校建立实习项目选择实习生, 然后是在各高校进行公开的面试选拔。

5.实习质量及影响因素

绝大多数实习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在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与人交往的能力、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品德上给出了“非常好”或“比较好”的评价。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是独立学院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 18.2%的单位给出了“一般”的评价。

在同学们看来, 实习单位的业务水平、综合实力以及实习单位老师的指导程度是影响实习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是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管理考核力度以及学院对实习活动的重视程度, 而实习单位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并不重要。就学院老师的指导程度对实习质量的影响而言, 38%的受访者认为重要, 33%认为一般。

6.实习条件

在参加过实习的同学中, 67.1%没有得到过自己学校学院老师的指导, 21.1%平均一周能够得到自己学校学院老师1次指导, 另有10.5%的同学表示老师指导少于一周1次。同学们认为, 所在学校及学院为实习所做的工作集中在与校内媒体联系,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和与校外各类媒体、公司协定实习协议, 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 而在将校外媒体、公司等引入校内, 组建校内实习基地方面所做工作甚少。而就校内现有的实习实验条件及设备而言, 大约六成的调查者认为“一般”或“不好”。

在与校外单位组建校内实习基地上,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如有机会就会参加, 参加的最重要原因是在学校内实习比较方便、安全、花费小, 而多数实习单位也表达了与高校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意愿, “可以有效利用学校资源、节约成本”是他们最看重的方面, 不愿意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的单位认为, “学校与本单位距离较远, 办事比较繁琐”以及“在高校内投入大量资金, 可能回报较少”是他们顾虑的因素。

四.结论与讨论

1.独立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实习积极性高, 但实习机会相对欠缺

绝大多数同学对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认识, 不少同学还有过不止一次实习的经历, 实习意愿强烈, 表现出主动实习的倾向。这与一本、二本高校学生明显不同, 有研究者曾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过调查, 他们“对专业实习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很清楚”, “当专业实习与暑期双学位课程、考研补习班相冲突时, 一些学生选择缺席实习, 或要求减少实习任务, 想办法凑足稿件数量, 早早结束专业实习” (5) 。

然而并不是所有有实习意愿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偿, 随着新闻院系猛增, 实习岗位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多数是通过同学、朋友或家人托关系帮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而实习单位挑选实习生也大多依靠单位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推荐介绍, 在这种情况下, 无法托到关系搭上人情的学生只好无奈放弃, 缺乏合适的实习机会与途径成为他们未能实习的最大因素。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 学校与校内媒体联系, 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 同时与校外各类媒体和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 然而这些实习机会相对于学生人数仍显紧张, 并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 部分大三同学也反映学校集中实习只针对大四毕业生, 希望增加平时实习机会。

(2) 学生实习表现良好, 但实习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在实习表现上, 独立学院学生工作态度端正, 积极性高, 与人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突出, 个人品德良好, 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也基本能符合实习单位的要求, 在同学们看来, 实习单位的业务水平、综合实力以及实习单位老师的指导程度对于实习质量至关重要。然而以上三方面在实际中都不能得到很好保障, 学生普遍反映, 实习单位层次不高, 不对口, 实习单位老师缺乏带实习生的热情, “很多学生所谓的去实习就是在办公室看报纸, 扫地擦桌子的, 除此之外什么事情都没有”, 缺乏学院老师的指导, 缺少向学校及时反馈实习情况的途径, 一些实习单位也反映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渠道。

(3) 实习实训设备精良, 但未得到充分利用

调查显示, 多数同学认为校内现有的实习实验条件及设备“一般”或“不好”。然而据笔者所知, 调查者所在的院校现有及在建的实验室面积达2000平米, 其功能涵盖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的前后期等各个环节, 设施规模和层次在全国同类院系中位于前列, 甚至优于部分重点院校, 调查者评估过低, 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现有课程实验开出率不高, 校内实习机会不多, 设备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设备规模相对于学生人数仍显滞后, 单个学生的动手机会显得相对不足。

鉴于以上情况, 基于独立学院办学实际本研究提出一个较理想也易于实现的实习模式。

2.独立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模式探讨

(1) 在实习体系上建立梯级实习体系

从新闻的职业规律看, 新闻职业能力的提高重在平时的积累。针对同学们在问卷中反映实习机会“吃不饱”, “不均衡”甚至无处可去的情况, 有必要建立起校内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 “小实习”与“大实习”相结合的梯级实习体系, 大一主要进行认知实习, 了解新闻工作的基本流程, 大二开始与课程配套的针对性的实践与实习, 大三开展专业强化实习,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大四上学期进行为期3至4个月的毕业实习, 检验专业能力, 增加就业砝码。四年中穿插学生的自主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坚持大学四年实习纵贯全程不断线, 从而解决目前学生“自寻门路、返乡实习”现状、改变目前“仅仅在毕业时才实习”的状况。

在实习资源方面在开掘社会资源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立足校内资源, 提高实验开出率, 与校内的相关部门进行合作, 作为低年级学生进入正规媒体实习前的“练兵”阵地, 支持学生创办自己的刊物, 在硬件和设备上为学生提供全面支持。

(2) 在实习战略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与校外各类媒体、公司签订实习协议, 组建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不能停留在“挂牌子”, “充面子”的思想上, 而要开展长效合作交流机制, 在合作协议中, 要全面细致的规定媒体、学校、学生各自的义务和权利, 具体到学校每年要向媒体缴纳多少实习费, 媒体每年至少要接收多少实习生、保证学生有多少发稿量、达到何种条件实习生能够留下聘用等等。

校内实习基地因其方便、安全、花费小受到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欢迎, 学校方面要尝试将校外企业、媒体“请进“校内, 组建校内实习基地, 由企业提供项目, 学校提供设备、资金和人员, 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便利。笔者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已取得初步成效, 2009年该校成功地引进了湖北电视台三十集室内轻喜剧《潮男宿舍》项目, 将其拍摄基地放在校内, 参与项目的同学还独立自编、自导、自演拍摄了三集室内轻喜剧《后舍女生》, 即将向市场推介。实际情况表明, 校方与行业单位组建校内实习基地, 能达到学校培养人才、企业节省资源、学生提高能力的”的“三赢”效果。

(3) 在实习制度上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

实习效果的取得和实习质量的提高需要健全的实习制度, 在前期, 学校和老师要做好动员工作, 使学生端正工作态度, 明确实习目的, 在了解学生实习意向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选择实习单位, 由校内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做好完善的实习计划。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 派专人到实习基地去联络、探望有关负责人, 在派出学生之前, 可以向每一个实习单位发出一份介绍信向实习单位致谢, 开列学生的基本情况, 有利于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了解和管理。

中期, 学校应组织一些老师走访实习单位, 检查学生的实习表现, 听取实习单位或指导记者对学生的评价, 由校内指导老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和业务上的问题, 督促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在实习后学校方面要及时开展效果评估, 统计学生的实习成果, 开展实习经验交流会, 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并对教师指导实习的情况进行考核, 作为提升、晋级、评优的一项指标。学校还应主动到媒体缴纳实习费, 做好学生发稿情况的统计工作, 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 了解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 并向他们推荐表现优秀的实习生, 将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从本调查来看, 目前独立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效果并不理想, 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实习模式,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改进, 真正发挥实习在独立学院普遍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

1 吴廷俊.问题与成绩同行:1978-2008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研究[J], 新闻大学, 2009 (2) :33-42.

2 覃哲.试论独立学院如何加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J], 新闻知识, 2010 (2) :89-9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Z].2008-02-2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研究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第六稿) [Z].2007-03-25.

篇4: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传媒实践教育

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 称 :MJC。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就是要适应巨大变革中的传媒实践领域对人才的更高需求。从2010年至今,处于起步阶段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开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如复旦、人大、清华、传媒大学等一些国内重点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稳定发展、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可以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建立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径和模式,仍然是当前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

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是形成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的核心。2002年,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的卡斯帕尔有一段发言颇受关注,他说:“如果没有一些特定学科算不上是一个完全的大学。”国家近年来一直提倡高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办学中积累实力,追求有别于其他同类高校的特色是地方省属大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样,对于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要在“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基本目标下,逐渐形成人才培养指向、层次、规模与结构的突出特点。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毫无疑问,地方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研究成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渠道,以及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与国家重点大学存在着诸多差距。而全新的传媒生态又带来了对专业人才要求的巨大变革。这样,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面临着突破自身局限和应对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双重挑战。因此,依托本校、本学科的专业优势,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媒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协调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不断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适应传媒发展方向的能力,就成为众多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培养目标的地方性定位,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应牢牢把握当地传媒行业的发展走向,快速、灵活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在当今激烈的人才培养竞争中寻找一条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传媒实践教育的多样性选择

强化实践教育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传媒产业在不断的技术变革中一直保持着方兴未艾的蓬勃态势,传媒领域的巨变和传媒教育的革新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的设置和发展无疑顺应了媒介改革发展的趋势,在加强传媒产业实践与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的相互结合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基于这一视角,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侧重专业实务能力的训练,要求毕业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学术能力的条件下,能够以创新性的思维,独立地完成传媒实践工作。只有这样,MJC教育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最终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近年地方高校的MJC人才培养逐渐开始重视传媒实践教育,新闻传播院系与媒体联合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就是当前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实习基地为MJC人才培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实践平台,研究生在校期间即可深度介入传媒实际运作的整个过程。但如果长期满足于实习基地单一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则极易混同于本科生培养的层次。“新闻传播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基础性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则应着重提升新闻传播的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较快地成长为业界的业务骨干。”显然,要全面提高MJC传媒实践教育的水平,除了同本科培养一样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外,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探索多样性的传媒实践教育方式,在富有深度和广度的业务能力培养中,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有的地方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多样性的MJC传媒实践教育方式。比如,建立MJC人才培养基地,而不是单纯的实习实践基地。这类人才培养基地可由高校和传媒集团联合办学,进行MJC人才的全面培养,使传媒实践教育深化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学习中。还有,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已经通过联合组建传媒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平台等传媒产业,为MJC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外,现在也有一些高校以高水平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MJC的实践教育培养。其中,职业课程培训是项目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各类传媒职业培训课程可以有效地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研究的能力,从而快速提高其业务水平。

三、课程设置的交叉性特征

新闻传播学学科本身具有多学科融汇的特征,这就意味着,这一学科的人才培养要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而不只局限于学科自身。同样,MJC的人才培养也必然要遵循这一规律。传媒工作者每天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只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培养出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带有鲜明的交叉性特征。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在MJC发展的初始阶段,经常出现照搬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的做法。出现了理论课程过多,实务课程欠缺的情况,无法实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有的高校,虽然以“双师制”为牵引,设置了一些实务课程,但大多都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缺乏系统系和延续性。这一重理论轻实务的阶段,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特色得到不断强调之后,有了明显改善。地方高校意识到对于这一类型的硕士培养而言,实务课程的规范设置是核心要素。很多高校通过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完成了对实务课程师资的培养。一些硕士导师积累了大量的传媒从业经验,已经能够胜任传媒实务课程的讲授。但随着MJC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又出现了偏差。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课程设置的交叉性特征,使得课程门类与本科阶段过多重复,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教育,但并不是说就可以抛弃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董天策在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曾指出:“要警惕新闻教育改革比较突出的三个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化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简单化偏向,应对媒体技术变革的技术化偏向。”MJC的人才培养决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职业培训,而是强调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深入地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MJC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既要有大量的实务课程,也要有高层次的理论课程,这些理论课程应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与新闻传播学紧密相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向课和选修课程安排中应实现相关学科课程的设置。只有加强课程设置的交叉性建设,与时俱进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开放的视野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才能将各个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篇5: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

王韬

葵丑报灾

《纽约太阳报》

二.简答

1.古登堡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2.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

三论述

谈谈《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

新闻

党性原则

媒介批评

二.简答

1.简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2.为什么要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必要性)。

三 论述

举例说明新闻媒体反“三俗”的必要性。

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

消息

录音新闻

新闻五要素

二简答

1.新闻标题特点及作用

2.电视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三.论述

篇6:新闻与传播专业简历

申请职位:

基本信息:

性 别:**

籍 贯:**

出生日期:**

政治面貌:党员

电子邮件:**

手机号码:**

固定电话:**

通信地址:**

教育信息: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学校:暨南大学

专 业:新闻与传播

主修课程:大众传播学、艺术概论、文艺美学、广告学概论、电脑广告设计、网络广告、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事业、传媒经营管理

其他信息:

技能:英语等级:CET4 英语分数:468

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软件

自我评价:写作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反应灵敏、细心勤奋、有责任心。善于沟通,能悉心听取意见。

上一篇:土地转让协议有效吗下一篇:英国留学申请之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