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学写作

2024-06-30

在读书中学写作(共10篇)

篇1:在读书中学写作

·在读书中学写作

读书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从中学习知识,有人从中认识人生,有人从中学习写作。本文仅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说说如何读书。从写作角度来看,读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思路,学技巧,学语言。

先说学思路。文章的好坏,首先决定于是否有思想,而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思路上的。思路实际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视角,是一种如何切入问题的方法。好文章之所以好,最起码是因为有思想,也就是说有较好的思路,较好的视角,能较好的切入问题。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如能从优美的文章中发现作者的思想和考虑问题的方法,对我们在思考问题和构思文章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试举例说明。

萧伯纳说: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哲学家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幸福是有限的,因为上帝的赐予本来就有限。痛苦是有限的,因为人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读书时看到这两段文字,我们会觉得内容十分精警,思想十分深刻。这些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来自作者的思路。这种思路不是我们常见的对问题进行单向的思考,而是把问题向两极扩张。说人生有两大悲剧,先说是指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第二点不是顺着第一点而来,却是从问题相反的另一面说,是你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说幸福和痛苦,从两极出发,用“有限”收束,把一个问题向两个方向扩张,使文章有了十分深刻的内涵。可见,写文章时,如果能把一个问题朝不同的两个方向或者两极扩张,便能产生比较深刻的思想。用这样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能从中获得一种新的视角,获得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法。像臧克家的《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的。这也许不难发现,如果在读书时,能认真体会作者的思路,会给我们的写作许多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示。

再说学技巧。事实上,纯粹的技巧是没有的,技巧往往附丽于思想。这里说在读书中学习技巧,实际是在思想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技巧毕竟对思想的表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人们常说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但无技巧实际正是一种技巧。这我们只要认真读一些能使我们感动的文章,便从其中不难发现对写作十分有效的技巧。例如下面一段文字:文章的题材经过选择、剪裁、梳理,就看你怎样下锅了。放多少油,什么时候入锅,如何掌勺,火侯该怎样调适,下多少料,都是做菜该讲究的,这里面的学问,真是说浅是浅,说多深有多深。起油后倒菜入锅是文章的切入口,切入后要不断掌勺翻动,同时调谐火候,加放调料,所谓:“辞,达而已矣。”火候不到,掌勺失度,辞不达意,固然不行,然而形容过头,在文采上刻意下功夫,犹如做菜入盐放糖放酱放味精放得太多,用心虽苦,只会走向反面,把那些不好容易得来的前功,给弃尽了。(洪丕谟《写文章像烧小菜》)这段文字是在用烧小菜来说明如何写文章,把经过选择、剪裁、梳理好题材写成文章比作做菜时的放油、入锅、掌勺、火候的调适、下料等。把这个话说得简单些,作者的意思是:有了题材,就像厨师有了原料,在放油、入锅、掌勺、火候的调适、下料等方面必须处处注意,才能炒出好菜,才能写出好文章。从表达技巧方面看,作者很好的把写文章和烧小菜融而为一,使文章有一种特别的意味,这当然是一种比喻,但在比喻的同时,它的更深一层的好处是,能把烧菜的各个环节和写文章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如此用比喻,一方面使文章有了形象性,一方面使文章有了趣味性、艺术性。如果在读这段文字时能明白并运用这种表达技巧,想来对写作不能说没有作用。

最后说学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要靠语言来表达,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思想,也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对表达思想、对一篇文章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学习本来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生活中学习,一是从书本上学习。其实这两个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好的文章,令我们感动的文章,它们的语言往往又是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比生活中粗糙的语言更精细。好的文章往往是语言的典范。可以偏激一些说:真正会读书的人往往是在读语言,因为真正深刻的思想并不太多,而所谓的深刻,就是人们常说的“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的三说之妙——也就是语言。而好的文章所以能让人感到,能让人回味无穷,实际是因为语言。例如我们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许多妙句,令人感到甘之如饴,就是因为语言起了作用。又如:“职业,原指有官职的人所掌管的业务,引申为一切正当合法谋生糊口的行当。一百二十行,乃至三百六十行,都可视为职业。纡青拖此,服冕乘轩,固然是乐不可量的职业,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之辈,也各有其职业。都是啖饭,惟其饭之精粗美恶不同耳。”这是梁实秋先生《职业》一文的开头部分。其文变文章不知要增色多少。我们只要认真体会,便会觉得这段话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少新奇之处,而由于语言很美,所以使文章便有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力量。

如果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处处留心好文章的语言,你的语言便会得到丰富,有了丰富的语言库存,要写出好的文章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篇2:在读书中学写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自古以来也有“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经验之谈。而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学感言中也有这样的慨叹:“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摸索,以及多方面的尝试,逐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评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并用一个“情”字把这四者联接起来。默读、感知,阅读、领悟,朗读、体验,评读、提高,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一、默读中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一直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而默读的速度较快,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勾划,有时可以简单地写写感悟,三言两语即可。

二、在阅读中感悟

在这个阶段,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的、受感动的句子,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喜好不同,所选择的句子也不会相同,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为后面学生的多元感悟、个性朗读打下基础。虽然此时学生的理解还可能只是在句子的表面,但他们已经开始进入到课文情境,有所感悟了。

三、朗读中体验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时,几个学生都进行了朗读,但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感觉差了那么一点点,我适时引导,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昆明湖的水平如镜、碧绿如玉,也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很显然,他们的读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饱含深情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充满了体验和想象的读,自然地带出了“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趣读的练习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做填空练习“的说 ……”学生会填“(兴高采烈)地说……” “(垂头丧气)地说……” “(热情)地说……” “(冷淡)地说……”等等。然后让一个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其余同学评判,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分角色读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尤其是情节生动,对话丰富的课文,是非常有利于分角色读的。可以三个同学为一组,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演出课本剧,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

篇3:教会学生在读书中健康成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视听媒体逐渐在中国普及。也许是幸运, 也许是不幸。在视听媒体中长大的这一代, 比他们的前辈见多识广, 可是却有很多孩子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他们似乎习惯了看看画面, 听听声音, 然后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而懒得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去追根求源。即使读书, 也愿意读那些与视听媒体相似的五彩缤纷的卡通书籍。从小学一年级直至中学, 许多孩子都在迷恋着宫廷电视剧、武打片、五花八门的卡通读本和形形色色的“脑筋急转弯”。这当中有一些是健康、有趣的, 但其中也混杂了许多不适宜孩子们看的糟粕, 可是孩子们不辨优劣, 常常一股脑儿全盘接受。他们的视野一旦被这些东西占据, 我们所推崇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社科读物就很难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在某些方面, 我们的教育是高高在上的, 是生硬的。所以我们必须俯下身来, 精心引导孩子们选择优秀的作品, 为他们提供好的书籍, 倡导他们阅读, 吸引他们的目光并使其变得澄澈。

许多国家和地区国民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 都有对课外阅读、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较具体的论述, 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将课外阅读教材纳入广义的教材系统。早在1995年4月, 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 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阅读。美国政府教育部还成立了“阅读权力办公室”, 研究和实施阅读教学的改革方案, 并在各地图书馆为孩子办理免费借阅的手续。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第一次明确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和各年级的分量。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培养孩子们的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 促进其终身发展。也就是山东省提出的“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能力还给学生, 把健康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绪即性情是重要内容之一, 具有良好的性情比具有智能更重要。时下很流行谈论情商, 情商指的是能否正确地认识和表达个人的情绪, 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情绪, 并与人进行良性而有效的情感交流。情商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培养孩子读书, 在阅读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及其读写能力。

首先, 重视“读”的训练。给孩子充足的读书时间, 让孩子在读书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培养其性情。在读书中, 人类的基本情绪 (如愉快、惊奇、厌恶、痛苦、悲伤等) 都会有所体验。要想有这些情绪体验, 就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次, 培养性情, 不仅仅要读, 还要在读中思考, 有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性情体验的开始。或高昂或低沉的声音, 或悲或喜的表情, 都是外在的。只有在精读、在思考中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享有言论自由,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 培养性情, 以读为主, 但万万不可停留在“读死书”或“死读书”上, 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说, 动笔写, 在语言的运用中学习语言,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培养性情。直接的兴趣可以说是一种先天的情绪, 它在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坚持以培养性情入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兴趣的激励下, 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当然, 阅读是伴随一生的事情, 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才能更全面, 思考才能更深刻。马克思为了写好《资本论》, 整整25年每天准时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查阅各种图书资料, 其中认真阅读并写过摘要的书籍就多达1500多种。有人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没有大英博物院图书馆, 马克思就无法写成《资本论》。”列宁读书之广博, 摘录、笔记之众多, 也非常惊人, 仅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 就参考了各种著述583本。这些伟人的伟大著述都是建立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之上的。

篇4:生命,在读书和写作中成长

掀起你的盖头来——直面习作教学现实

习作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习作到底应该怎么写?阅读和写作是啥关系?这些问题如果放在“趣·乐·情”习作教学实施之前,一定会难倒西湖小学的大批教师和学生。

2012年3月,西湖小学对全校30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68%的教师对本年级和本册的习作教学目标把握不够明确,56%的教师对写作知识掌握得较差,82%的教师不会、不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91%的教师对习作评改不够重视。在接下来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习作课堂上学生缺乏交流和展示、教师缺乏指导和讲评成为普遍现象。随后,学校随机从三至六年级各抽取了一个班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三年级时,对习作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占到55%;随着年级的升高,到六年级时,对习作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上升到75%;而55%的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经常读书、勤于练笔的习惯。学校通过观察发现,课堂上学生习作兴趣缺乏,闲暇时间也没有兴趣阅读;习作时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写不出几句话的现象比比皆是。

学生到底怎么了?阅读和习作教学到底怎么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一二年级写话、三至六年级习作,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的序列习作教学。但学校只是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习作教学,忽视了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学生没有经过写话训练,觉得习作要求太难,自然兴趣缺失。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二年级过分强调识字教学,中高年级又忽视口语交际教学,出现了“哑巴”习作的现象。学生即使能写出像样的习作,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口头语言表达。

要不要对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进行梳理?能不能改变习作教学无序列的现状?要不要创立一种简单易行、方法有效的习作教学模式?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要不要有机结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基于上述调查和认识,从2012年起,西湖小学启动了“趣·乐·情”习作教学研究。“趣·乐·情”习作教学的基本内涵是:“趣”,指培养习作的兴趣;“乐”,指享受习作的快乐;“情”,指在习作中要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基本层级是:低年级侧重让学生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自由表达,分享习作快乐;高年级侧重有个性的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花独放不是春——习作教学整体推进

在整体推进“趣·乐·情”习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根据不同学段的写作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统一构建了低年级趣味写话和中高年级快乐习作的课堂教学流程,研发出了一套教师适用的习作教学指导教材。教师循着这条路径实施教学,大大激活了习作课堂。

低年级写话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写话,激发写话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中高年级搭建习作的桥梁。低年级构建的“说、画、写、评、改、展”六步趣味写话教学流程,分两种课型:写话指导课、写话展示课。第一课时为写话指导课,基本流程是“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写一写”三个环节;第二课时为写话展示课,基本流程是“评一评—改一改—展一展”三个环节。

中高年级习作以激发习作兴趣、培养习作能力为目标,重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写与评、写与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的两课时八环节自主快乐习作教学流程,分为习作指导课和习作赏评课两种课型。第一课时为习作指导课,教学流程包括“自主审题—方法指导—交流构思—自主创作”四个环节;第二课时为习作赏评课,教学流程包括“引领评价—小组评改—自主修改—快乐展示”四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一至六年级全员性推进,切实落实课前一分钟演讲,低年级侧重句的训练、中年级侧重段的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的训练,从低年级开始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呈现习作教学的序列化。

每学期一本教材中一共才安排了8次习作练习,如此想要达到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大量的习作练笔。学校依据教材读写结合点,组织骨干教师针对一至六年级12册教材进行了研究,找出了每单元典型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设计了各类小练笔,让教师教学有章可循。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观察,缺乏语言积累,所以,选取生活中能引起他们兴趣、又比较熟悉的事物指导观察,学生才有东西写、愿意写。学校很注重撷取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还将语文习作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如习作与数学活动、英语调查、科学实验、音乐演唱、美术绘画、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活动相结合,拓展习作浪花。这样可以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一次绘画、一次科学实验,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活动过程写下来;又如学校开展的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等,都能成为学生练笔的题材;一些时政热点,也是学生表达思想和交流看法的好素材。

写作离不开想象。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学生在阅读、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写出优秀习作。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研发了童话故事、想象作文和科幻习作等不同的习作主题,让学生放飞想象,进行创意类练笔。

学校从各班到全校,从文化墙到网站,拓展一切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习作课的第二课时为赏评展示课,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习作,再在班内展示。教师在班内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美语段、精彩句子等,以不同的形式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习作赏评。每次的习作经师生评改后,发回学生手中,学生根据评语重新修改,然后认真誊写到格子纸上,装入学校统一发的透明档案袋。学期结束前,学生将一学期的习作分类整理,自己设计封面,写上序言,编写目录,装订成册,完成自己的个人习作集,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展示。优秀的习作入选班级习作集。

学校创办《清荷》系列电子文学校刊,发布到学校的网站上。《清荷》校刊包含6个分刊:一年级刊《小荷尖尖》,二年级刊《荷叶圆圆》,三年级刊《荷叶田田》,四年级刊《清荷滟滟》,五年级刊《荷香悠悠》,六年级刊《荷韵绵绵》。《清荷》校刊每月出刊,内容主要分为习作动态、习作指导、习作园地、师生风采。家长可以到学校网站上浏览孩子们的习作。电子文学校刊的创办激励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学校也会从中选拔优秀文章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并鼓励学生向各种报刊投稿,拓宽习作展示平台。2015年,学校的学生作文获县级以上奖励超过1000人次,这充分验证了学校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锻炼,给每一个孩子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的快乐”是学校每一项教育活动的原则,也是“趣·乐·情”习作教学的原则。

苦尽甘来滋味真——个性之花尽情绽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趣·乐·情”习作教学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从实践到理论逐步完善和成熟。在千百度的探寻后,西湖小学的探索者终于感受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趣·乐·情”习作教学培养了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兴趣。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30分钟内能完成100字左右的写话,三四年级大部分学生30分钟内能完成300~500字的习作,五六年级大部分学生30分钟内能完成400~600字的现场命题习作。大多数学生不再视习作为难事,习作课上不再唉声叹气,“两节课写不出一篇作文”的现象无影无踪。

“刘老师,你们的孩子怎么提笔就能写出文章?”“你们孩子的字为什么写得这么漂亮?”“这些孩子们看起来都很自信,思维很快!”2014年5月14日刘茹老师的课堂上,来自辽宁的听课老师如是说。

“她绘声绘色给我讲着,一会儿比个手势,一会儿重点强调……我特别自豪,我的女儿真棒!”三年级三班肖宇轩的家长在听完开放课后激动地说。

“习作让我找回了自信,让我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我被推举到家长会上演讲,赢得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学生刘荟轩在习作课上畅谈自己的收获。

“我再也不愁上习作课了。”“习作课上没有后进生,是习作教学改变了后进生,同样,其他课堂也不应该有后进生”。李瑞霞老师写下的感受道出了西湖小学老师们的共同心声。

薛亦豪是李雪梅老师班上的学生,以前习作是他的大难题,自从转到西湖小学后,他变化很大。每天写完书面作业后,薛亦豪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其他课外书籍,勾画、圈点、写批注、做读书笔记,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准备演讲,他自己对照着镜子练习,并请家长当观众、提意见。薛亦豪的习作能力提高很快,一连几周的日记都选材新颖、用词准确。李老师在作业总结会上,特意表扬分享了他的习作,并把他的几篇文章抄写下来,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供同学们赏读。六月,学校举办了作文课堂向家长开放活动,也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成果展示会。在这次活动中,薛亦豪不仅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课前一分钟演讲,而且写的现场命题作文也在小组里得到了推荐。只听他满怀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文章——《爸爸,我想对您说》。大家都认真聆听,不由得被一个小学生饱含深情的文字感动了。薛亦豪读完,家长们都自发站起来为他鼓掌。薛亦豪的爸爸说:“是阅读与写作改变了我的孩子,我要和孩子一起学习!”

五年级一班的张智涵同学在《书香伴我行》中这样写道:

以前,大家都说我脾气不太好。老师推荐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其他名著给我们,让我们在课外多读、多摘抄。读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真的悄悄变化了。不信,你们瞧——

同桌站在我身边,紧张地说:“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借给我的书撕破了。对不起……”我说:“都是同学,没关系的,粘好就是了。”同桌摸着我的脑门,一脸惊讶状:“咦,你没发烧吧?我以为你一定会暴跳如雷的!”

“嘿嘿,”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别用老眼光看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也在进步!”同桌啧啧惊叹:“看你天天抱着书看,原来书真能改变一个人呀!”没错,是书籍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一旦与书为友,便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明白该如何对人对事。

2015年11月6日早晨,北京新学校研究院“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的老师们,冒着绵绵秋雨走入西湖小学六年级四班习作课堂,以《今年我12岁》《下雨了》《我叫……》《我是男子汉》《我熟悉的一个人》等为题的现场习作开始了。

孩子们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令人赞叹。

不知不觉,我已经是个12岁的大男孩了。我想应该帮妈妈干一点儿家务活。首先,我拿起扫把,把客厅、卧室的地面,里里外外、角角落落扫了一遍。接着又拿起拖把,细细地拖了一遍地。干完,我满头大汗,体会到妈妈在干家务活时是多么辛苦。刚坐下休息一会儿,我发现沙发对面的玻璃窗没有擦,看着很不舒服。于是,我又找来一块儿抹布,端来一小盆清水,拿起玻璃清洁剂踩上椅子擦窗子。椅子有点摇晃,让我担心起妈妈打扫卫生时是不是安全。擦完玻璃窗,我又擦了柜子、衣橱……真是腰酸背痛。8点钟,妈妈起床了,发现家里变了个样儿,问是不是我打扫的。我自豪地回答了。妈妈说:“儿子长大了,真的长大了!”听了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刘博文《今天我12岁》)

下雨了,孩子们眼中的景象又会是啥样子的呢?请看:

一个个欢快的雨点娃娃争先恐后地往下窜,哦,下雨了。一个小妹妹天真地问:“咦,白云姐姐又流泪了?”(崔嘉懿《下雨了》)

打开窗户,一股清风与我撞了个满怀,原来窗外正下着雨呢!一抬头,望向远处,朦胧一片,眼前像用雨珠织成的水帘子。(王博雅《下雨了》)

突然,一滴雨水落在我的手指上,我立即感受到了这顽皮可爱的精灵。我站在雨中,任由雨点落在身上。就在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我的身心已经和大自然的美融合在一起。(周奕《下雨了》)

孩子们也已经懂得了感恩。正如郝龙飞同学在《我熟悉的一个人》中所言:

每次上课,老师总是笑着。我们完成作业以后,他会准备一个厚本子,请我们上去签名。他的教课方式与其他老师不同,我们都非常喜欢他。

现在我才明白,每一个人和你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如果能让时间停下,停在老师还在教我的时候,那该多好呀!

“一所学校有一两个班的习作教学颇具特色是很正常的,但像西湖小学这样整体推进,全员参与,遍地开花结果,真不多见。”有专家这样评价。

篇5:乐在读书中

邹紫依 三(2)班 指导教师

“书是精神的粮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爱读书吧!读书可以让我消除烦恼,去除痛苦,乐在读书中,我读书,我快乐。

在我三四岁时,我常常由于调皮捣蛋,受到爸爸的责骂甚至抽打,因此呜呜大哭,心情非常糟糕。这时,妈妈就读故事给我听,有趣的故事把我吸引住了,脸上的泪珠早已无影无踪,换来了绽开的笑脸。

当我入学读书了,妈妈买来了许多书:《十万个为什么》《童话寓言故事》„„我如饥似渴地捧着读呀,读着读着,我仿佛进入了神话中的快乐宫殿。心情是如此的惬意;如此的舒畅;如此的飘飘欲仙。我感受到了书中的无穷无尽的乐趣,我要在书海中漫游。

记得不识字未读书前,我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有时只会傻傻地哭,有时请求大人帮忙解决。现在我读了很多书,书中的知识与智慧装进了大脑中。我把读书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比如,有一次,我的乒乓球被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踩瘪了,以前肯定会哭着闹着央求他人赔。如今可不同了,我从书中领悟到了妙法:用开水浸泡几分钟乒乓球,它就会复原,让我从中找到了成就感与快乐。

爱读书,乐在其中。读书,让我明白了科学无处不在;懂得了好读书受益无穷;知道了在书中寻求宝藏;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成绩从弱小无知走向强大,受到同学们的赞叹,感受到了读书带给我的收获与喜悦。

篇6:在读书中成长

洛南县东街小学四(1)班杨艺涵

在我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对爸爸妈妈给我买的一本又一本的五颜六色的连环画而感到好奇,那双充满疑惑的眼睛仿佛在说:“这是什么东西呀?”

上幼儿园的时候,看着爸爸妈妈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给我讲童

话故事的时候,我也恨不得蹦到书里去瞧个明白,可惜那时我还不识字,蹦到书里去也不知道书里写的什么。

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会认拼音和几个字了,就迫不及待地

去读那一本本令我快乐的书。读的时候,我心中充满愉悦,因为终于可以无拘无束的吸收书中的精华了。

如今,我上小学四年级了,已经不满足于家里那一书柜的书

了,每天只好到离家不远的超市里去读书,哪怕只能读短暂的几分钟,我也会满心欢喜。

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我读的书不断在变化:幽默风趣的漫化书;内容丰富的作文书;熠熠生辉的名著„„书名我也记得很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宇宙之谜》、《西游记》„„

读了这么多书,感受自然也不少了。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赞叹我们的祖先为人类创造了这么多文明财富;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为我解开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读了《西游记》,我向往那神奇变幻的神仙世界,巴不得自己也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当然,我也不是每天都能去超市里吸收这些“天地精华”,只好在家里寻找没读过的书,找到时,乐得一蹦三尺高,似乎比考了双百还高兴;找不到时,像丢了什么宝贝似的,难过得满脸沮丧。

感谢书籍,让我领悟大千世界!

感谢书籍,使我懂得人间冷暖!

篇7:在读书中成长

也许天生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哇哇大哭时,只要怀中抱着她便会停止哭泣,带着甜甜的笑进入梦乡。在嘤嘤学语时,看到她便会兴奋不已,她是那么的可爱,导致仅仅三岁的我都不忍心再她脸上涂画,不忍心让她的小脸上出现一丝不该有的皱纹。她是个魔法师,她总在她脸上变出一个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他们朝着我微笑。因此,我更爱她了。记得那一次,她的脸上出现了一张可爱的小脸。年幼无知的我对着这张小脸又唱又跳,有亲亲热热的,当时那可爱样至今还挂在我家客厅内呢。

稍大一点,她往我脑中灌输《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名著。虽然我读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但是那有趣精彩的故事情节就是她给我带来最真实的快乐。

小学的我是那么任性,那么调皮,唯独在她的怀中可以安静下来,可以有一个女孩该有的文静,她用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告诉我这世间母爱伟大的存在,告诫我要去感恩我爱的母亲。她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励我要乐观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她用培根的话语告诉“知识就是力量”。在她的熏陶下,我成了大女孩,我认识到怎样去做个好女孩。

渐渐地,我迈入了初中的门槛,繁重的学业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我仍旧深爱着我心中的她,只有在她那,我才能不那么劳累。她是那么优雅那么迷人。她在伴随着我成长的同时自己也逐渐长大,不再像当初那么稚气。她的口袋中多了以个叫哲理的东西,每当我欣赏她的美妙时,她不再一如既往的指点着我寻找真理,而是让我独自去探索。每次的探索都会让我有大大的收获,让我感觉自己有长大了许多。

她,我深爱的她伴随着我成长,我在她那里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知识就是力量”……

篇8:法国在读书

在电视的初期阶段,即呈现集体图象的时期②,图书以个人提高文化修养的手段这种资格向前发展。今后,一旦视听能借助于视的保存,允许每个个人有自己私人的图象“图书馆”时,图书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在印刷业与电子业激烈竞争之间,文化的前景未卜。

读书抗拒住电视的冲击是由于读书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法国人书读得越来越多了,那恰恰是因为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读书了。

近年来在巴黎新建的波堡文化中心首先是法国最大的图书馆,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拥有二千八百个座位,藏书三十五万册。它还是最现代化的群众性文化传播中心。这里有三十五万件幻灯片,一万一千张唱片,五万二千卷微缩胶片,一千部影片,二千四百份杂志……还有法国文件电子传送中心的一个附属传送分支装置。

在波堡文化中心,人们以崭新的方式读书。这里,阅览毋须登记,没有任何手续。读者与书架之间的任何界限不复存在。原来预期每日有四千读者,实际上每天接待的读者远远超过预期数字,为八千至一万五千不等。他们之中有和国立图书馆的读者一样的那种坚持要安静环境和自己座位的“读书人”;有没有明确目标,不愿别人提供意见,碰上什么书就“啃”什么的“情愿四处漂泊”的青年一代;还有心中有数的“用书人”,他们很明白自己为了工作、学习或娱乐能够在波堡找到什么文字材料或视听资料。

今天,法国出现了一个不是使读者来找书而是带了书去找读者的运动。特别是在边远地区,这一运动更是进展得十分有效。例如,在法国最偏僻穷困的洛赛尔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十四个居民,这里的村庄被人们遗忘了,荒凉孤寂,有的乡村小学只有一名教师,两个学生。在这一带,甚至连电视节目都收不到。但是,每逢图书车开来,村落复了,老师、学生和村民纷纷跑来,如饥似渴地借阅图书。图书借阅车每两个月来一次,每次把最新出版的和读者索取的书籍送来,并把归还的旧书带回图书借阅中心。

在法国,就读书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除报纸杂志外,最近三个月内你有没有读过一本书?”二十岁以上的法国人之中,百分之五十七回答读过,百分之四十三回答没有。在1960年时,出版家联合会曾提出过相同的问题,百分之四十二回答读过,百分之五十八回答没有。由此可见,二十年的变化是读书人比例增加了。

在这百分之五十七的读者当中进一步调查结果是:其中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在一季度之内读书五本以上,他们大多是干部、自由职业者、青年,还有资产阶级;百分之十七的读者平均每月读一本书,这些人以干部、小学教师、职员、技师为主;还有百分之十八的读者在三个月内读一至两本书,他们大部分是工人、小商人、技工和农艺师。

然而,尽管法国读者人数有所增长,但是公共事业部门在这方面做的努力仍很有限。到1979年底,仍将有十九个省没有图书借阅中心和图书借阅车。和英国相比,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法国人去图书馆,而百分之三十的英国人则是英伦三岛大小图书馆的常客。

法国读书人中,值得重视的现象之一是女读者激增,目前女读者比1960年增多了百分之二十,这是女权运动促使法国妇女觉醒的一个结果。另外,百分之三十二以上的青年每季度读书五本左右亦应刮目相看,因为眼下二十到三十岁之间这代青年的成长与以前的青年大不相同,他们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

在法国,由于电视经常向观众推荐新书以及介绍作者,大大促进读者人数的激增;此外,《根》、《黑面包》、《阿雷格拉》、《奥雷利安》和《上帝所喜悦的》等作品则是先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片断,引起读者广泛注意之后方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

小说是最受法国人民欢迎的读物,其次是历史传记,侦探小说,有关健康及医药方面读物和古典作品。青年最喜读古典名著、科学幻想小说和看连环画报。成人最爱看小说。五十岁以上的人的兴趣转移到史传方面。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感到有重温古典作品的必要。

读者最喜爱的作家是特罗亚③、巴尔扎克、德·加尔④,还有萨巴梯埃、左拉、雨果、马尔罗⑤,再加上随笔作家让-保罗·萨特。

另一值得注意的倾向即连环画报地位的变化。以往,它被视作穷人、儿童和没有文化的人的读物,现在有百分之十六的读者视之为他们喜爱的一种文艺作品形式。最近十七年内,仅《阿斯特利克斯》这一种连环画报就出售四千万册,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人们如何喜爱它。

在电视业如此发达的今天,读书人竟然在近二十年内激增,看来这是由于读者可以任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去阅读,书籍是一个未被征服的、每个人可依自己爱好去浏览探索的领域。电视则不然,电视节目不能由观众自行拟定,那是电视台为大家安排的共同的节目。一旦电视节目可以预选,情况可能会变化。科学继续向前发展,读书人恐怕不仅具备自己精选的藏书和唱片,可能也会保存自己心爱的视听物了。

附读者喜爱的图书分类

小说 58%

史传回忆录46%

侦探小说35%

医药保健书籍26%

古典文学作品20%

文献资料、政治读物19%

连环画报16%

科学读物16%

科学幻想作品15%

随笔、哲学及人文科学著作 13%

诗歌12%

艺术专著11%

百科读物11%

宗教书籍8%

其他科类图书5%

读者喜读以下作家著作

巴尔扎克69%

吉·德·加尔57%

亨利·特罗亚57%

安德烈·马尔罗51%

让—保罗·萨特48%

桑·安托尼奥47%

波德莱尔46%

科西尼与乌德尔校(阿斯特 45%利克斯)

罗拜尔·萨巴梯埃35%

阿拉贡32%

钱拉·德·维耶24%

佛朗索瓦·德·克洛塞19%

玛丽·卡迪纳尔9%

米歇尔·福考8%

罗兰·巴尔忒6%

帕特利克·摩迪阿诺5%

未读任何作家作品5%

注:此表系根据向读过一本书以上读者调查制做的。

①这篇文章发表在法国《快报》周刊第1426期(1978年11月11日出版)上,这期封面以红色勾边大字标题醒目刊出《法国在读书》,并发表一帧一法国男子手捧书籍的大幅彩色照片。

②意即电视节目由电视台决定,尚不能由电视观众自行选定。

③Henri Troyat:(1911—)法国小说家、戏剧家,主要作品为《蜘蛛》(1938)、《播种与收获》(1955)、《未来的继承人》(1968)。于1959年入法兰西学院。

④Guy des Cars(1911-),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为《没有姓名的官员》(1940)、《暴徒》、《作弊的女人》、《该死的女人》、《上流社会》(1961)、《施与者》(1973)等。

篇9:我沉浸在读书中

古人云:“开卷有益。”确实,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受人尊敬。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杜甫所博览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但书中的知识去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在他写文章,作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千古,被人们传诵。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由于爸爸妈妈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上学读书都不如愿,所以,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了,决心好好培养我读书。白天,爸爸妈妈一同出去务农,晚上回来后,不管有多疲劳,都会拿出旧书或旧报纸在灯下夜读。爸爸和妈妈读书的兴趣感染了我。所以,我也不时会拿出一本课外书来阅读,慢慢地我对书产生了兴趣。现在,我已经和书有了不解之缘。

今年放寒假了,妈妈为了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专门给我买了四册少儿百科全书。要知道这买书的钱,还是妈妈从牙缝里挤出的钱买的,如果不买这四册书的话,妈妈还可以买 好几件衣服呢。所以,我决心好好品尝这些“美味”。当我大概了解了这四册书的内容后,我感受到:一本好书,蕴涵着许多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其实,为了看书,我还闹了一个笑话。有一次,妈妈叫我去超市买酱油,我走的时候还拿了一本书,在路上,我看入迷了,当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尖锐的汽车的喇叭声把我着实吓了一跳,书“啪”的一声都掉到地上,我一看,原来,我已经在马路上了了,可是,由于我没看左右过往的车辆,所以,我差点被汽车撞上。司机对我吼了一声,我只当没这一回事儿,我继续走着看书了。回到家,妈妈问我买的酱油在哪呢,我才发现,自己看书忘了买酱油了。我和妈妈都是哭笑不得。

篇10:网友都在读这些书

1《说中国》许倬云推荐理由以大历史的视野,讲述中华民族的万年历程作者简介许倬云,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经典语录天下没有真正的“纯种”,跑马场上的纯种马,都是特意保留的单纯基因组合,有其一定的长处,但是也有更多遗传的弱点。人类将来走的道路,也是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之后,逐渐构成一个共同的人类种属。读后感本书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古人说读史为明志,今天而言,对历史的体察,其实恰好就是知世知己。——“文明云南”微信订阅号网友 2《中国精神中国人》季羡林推荐理由大师季羡林振奋民族精神力作作者简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

经典语录中国知识分子所传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就是讲骨气、讲气节。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帝王将相的非正义的面前不低头;另一方面,在外敌的斧钺面前不低头,“威武不能屈”。读后感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本书展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我平生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文明太原”微信订阅号网友 3《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推荐理由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以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和学校历史并举,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经典语录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左权致妻子刘志兰读后感一封家书,一段历史。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应牢记先烈们 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文明信阳”微信订阅号网友

4《青春因选调而美丽》郑瑞同推荐理由全国选调生工作开展50周年纪念文集,汇集全国选调生152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文章

作者简介郑瑞同,河南淮阳人。先后发表多篇理论或调研文章,并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刊登。经典语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奋斗,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才能不负这美好年华。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受得了气、吃得了亏、守得住清贫是每个选调生最起码的品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因为热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珍贵。读后感青春,一个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词语,带给人们无瑕的想象,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青涩生命不断努力实践着梦想,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到成长的真实滋味……本书透露着泥土的清新,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朴实的情感,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文明渭南”微信订阅号网友

5《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罗振宇推荐理由一张人生船票,通往自由的彼岸作者简介罗振宇,人称罗胖,安徽芜湖人。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

经典语录中国武术当中的一个基本动作,就是扎马步,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读后感作为一个罗辑思维节目的忠实观众,很多期节目我都反复观看,每个时代都会迷茫,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天会到来,所以在迷茫时代努力做一个明白人,独立思考,珍惜当下。——“文明大连”微信订阅号网友

6《黄雀记》苏童推荐理由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简介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经典语录她发现自己的弱点像是雨后的春笋,任何一场雨下在任何一个角落,笋尖便会猝不及防地钻出地面,若要长成一棵竹子也好,可惜,弱点的春笋,最终都是被人割去食用的。——苏童 《黄雀记》读后感这部小说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拷问的是关于民族、关于人性内在的一些问题。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如何战胜每时每刻从他们身边或是内心丝丝缕缕流逝的时间,而这又是一个谁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天津滨海文明”微信订阅号网友

7《皮囊》蔡崇达推荐理由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作者简介蔡崇达,闽南人。人称“天才达达”,韩寒口中的“写作大师”,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经典语录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镜,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读后感《皮囊》里写外婆的母亲,失去了女儿却没有哭泣,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她“舍得”,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文明十堰”微信订阅号网友

8《新闻的骚动》阿兰•德波顿推荐理由这是一个站在你的立场、你的视角延伸出去的新闻世界作者简介阿兰·德波顿,英伦才子型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经典语录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的忧虑和疑惑。读后感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新闻的海洋淹没,来不及抽身看一看看这个快速前进、喧嚣骚动的社会。《新闻的骚动》中德波顿娓娓道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新闻世界,对于个人来讲,在浏览新闻的同时,反思新闻对我们的思想世界、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义,也许比新闻本身更具思考价值。——“文明兰州”微信订阅号网友

9《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戴维•哈斯凯尔推荐理由一本适合任何年龄层阅读的书,它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你热爱生活的能力作者简介戴维•哈斯凯尔,现任美国南方大学生物教授。“牛津美国”将他列入2011年美国南部最具创意的老师。经典语录萤火虫的灯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吹散了阻隔在我们与更真实的经验世界之间的迷雾。当孩子们嬉笑着追逐萤火虫时,他们不是在追逐甲虫,而是在捕捉惊奇。读后感买下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契机,然而喜欢上它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原本以为生物学知识必定如教科书般专业而无趣,然而这本书却以生动易懂的姿态展示了它的专业和有趣。日记体式写作风格和森林里诗意般的宁静是如此契合,对我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文明厦门”微信订阅号网友

10《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安东尼•多尔推荐理由2015年普利策奖获奖小说作者简介安东尼·多尔,美国小说家,2007年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将其列入二十一位全美最佳青年小说家排名。经典语录主教大道上,一个四层高的窗户里,迷你爸爸坐在迷你公寓里的迷你工作台前,和现实一模一样,他正在打磨那些小木料;走进房间,有一个迷你小姑娘,骨瘦如

柴却机敏过人,腿上摊着一本书。她的心里有一股强大的东西喷薄欲出,满怀希望,无所畏惧。读后感“世人分为两类,向平凡生活投降死去的人,和为它英勇而战的人。”整部小说让人思想深刻又收获良多,我们应该要相信,无数的善良和希望,隐藏在黑夜中,眼睛蒙住了我们寻找它们的能力,而当我们用心去发现,那么我们将会看到这温煦的光。——“文明包头”微信订阅号网友

11《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推荐理由只需一片纯真,走夜路也能无所畏惧作者简介李娟,生于新疆。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经典语录我们如此轻易地信任了时间,如此轻易地走过了岁月。时间是我们找到的最最合适的容器,收容我们全部的庞大往事,向深渊坠落。我们总是说:不要被往事牵绊,明天还要继续。我们说:善待自己,过好每一天。我们如此不顾一切地放弃过去,奔向最终,我们最终要成为什么才算圆满?读后感作者跟随家人一起做裁缝、卖小百货,随着牧民迁徙,在最接近自然的状态下生活,物质匮乏,呈现给读者的文字却能让人感觉到她的欣喜和活力。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天性乐观的姑娘,迎着风日长大,生活的粗糙反而成就了她动人的美。——“文明赣州”微信订阅号网友

上一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下一篇:大学文艺部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