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读书有感

2024-04-17

中学教师读书有感(通用14篇)

篇1:中学教师读书有感

读《有效教师》体会

马元良

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它不像一般的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无味,整本书中都自自然然的书写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字字散发出来的是执着的人才有的努力与付出;句句相连的是倾心于教育的人才有的思考与奉献;篇篇倾谈的是充满热忱的人才有的智慧与希望。文中有这样一个提问-----“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么简单的几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不正是我内心一直存在的疑问吗?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现将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以求共勉。

一、热爱能伴随有效教师的成长

在这本书中,描述了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随着教龄的增长,有些教师的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对工作也失去了热情,过早地出现了职业倦怠。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态度不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施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成功源于热爱,只有心中装满了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才能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

二、反思能促进有效教师的发展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一定要善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满怀爱心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而在《有效教师》这本书中也谈到了许多反思型教师的事例,当我看到书中所讲的山村优秀教师卢冬梅老师在进行关于“太阳、月亮、星空”方面教学设计之前对学生的访谈时,我被深深的触动了。她的访谈提纲中有12个问题,每个问题中又包含1-4个不等的小问题。卢老师在访谈之后又写了一份反思分析报告,并对自己的课重新进行了调整。可想而知这些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但它却是绝对有效的备课!可见有效的教师更应该是是一位会思考、有思想的人。我们每天也带着一颗会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却在忙于应付补课、出卷子、批改作业,而使自己成为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思维触觉越来越麻木的“教书匠”,读了《有效教师》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要想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就一定要时时反思,没有反思,就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不会有突破。

三、学习能成就有效教师的未来

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所以,要做一名有效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通常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长期实践,积累经验,形成能力;二是学习理论,研究思考,掌握规律。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教研科研,是教师提高能力最经济、最科学的办法。

总而言之,《有效教师》这本书中那旁征博引的语句,那千锤百炼的格言,给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更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我决心沿着名师走过的足迹,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获取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做一名“有效教师”。

篇2:中学教师读书有感

暑期老师读书随笔:读《老师的价值》有感

《老师的价值》收录了钱梦龙先生多年的思索与实践,有教学理念、课堂实践、读书感悟、访谈记录,也有成长历程。细读此书,你会读出一个“80后“老先生真实、独特、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钱梦龙老师告知我们,一个青年老师要尽快成长为优秀的老师,需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素:

一是酷爱。

钱梦龙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有可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同学。“买书、淘书、读书、藏书,是钱梦龙老师乐此不彼的事情。

有人会说,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价值,要求语文老师要特殊注意,这是对的一种误会。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习惯,其实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的力量,这是在.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日人需要具备的特别关键的一种力量。每个人都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最有可能在求学期间完成。全部的老师都应当成为同学读书的榜样,这既是在成就同学,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

二是酷爱写作,并有很强的发表欲。

一个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两种特别重要的途径:一是说话或者演讲;二是写作。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话语或者文字表达的过程,也就是梳理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规律思维力量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训练名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喜爱写作。他的作品没有许多浅显的理论,就是基于对同学的观看、课堂的观看,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断地将自己的观看用文字记录下来。老师成长的道路,其实就是这样简洁。

三是擅长讨论。

钱梦龙特殊喜爱揣摩文本,在的过程中,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话引发了他的爱好,他会反复地加以揣摩,并留意将其和自己所教的课文联系起来。这种的视野和建立联系的力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擅长讨论的表现。

与书为伴,向名家学习。我想在《老师的价值》一书中我肯定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路。钱老的成就是我不行憧憬的,只愿在宽阔的蓝天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篇3:中学教师读书有感

一、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操项目难度系数高于普通球类和田径等其他类项目, 专业技能要求也高于其他一般体育运动项目, 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身体素质, 同时满足场地器材的要求, 才能比较顺利地实施体操教学。但现实教学普遍面对着如下问题:

1. 教学理念陈旧:

部分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特点, 选择合适的体操教材,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不能时刻注意体操教学所必须的保护与帮助, 发生伤害事故, 造成了怕上体操课的陈旧理念。

2. 体育教师技能退化:

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以及无法避免的年龄问题极为严重地影响着体操教学的顺利开展。

3. 硬件设施:

场地设施阻碍着课程的开设与学生体操专业知识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操场地器材缺乏直接影响着体操教学效果。简陋的体操场地器材总让人望而生畏, 让师生失去体操学习乐趣。

4. 学生身体素质较差:

学生长期缺乏锻炼以及因升学压力而导致的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 无法承受体操学习所需要的柔韧、速度、灵敏及其它技能。另外,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和安全因素也影响着他们对体操的认识与热爱, 例如“跳马”项目的教学, 学生的“惧马”心理, 偶尔的失误导致的挫败感会让学生逐渐形成对体操的恐惧心理, 并最终丧失学习动力, 形成体操学习障碍。

二、提高中学体操教学效果的建议

篇4:中学教师读书有感

自从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似乎找到了答案。书中涉及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好多内容,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不管你教的是什么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顺着学生的想法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虽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列举的示例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教授小学生之上的,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在第二十二条中谈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时,他写道: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P63)。的确,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俗话说:“不怕你慢,就怕你站。”学生某一门功课落后,考不及格,都不用怕,最可怕的是学生对什么都持以冷淡麻木的态度。再如第六十四条“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P232)。所以我们主张在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直接找出相关的练习题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自己边思考,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学过的已知的东西,不要再回头教师带领着学生一一重复,让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产生惰性思想。不过,这也需要教师深入思考,采取一定的方法,我平时下的功夫还不够,以后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六十三条“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中提到的: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P217)。列宁的父亲伊·尼·乌里扬诺夫曾经也说过:“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由此可见,读书,读大量的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想想自己接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活,自认为很喜欢语文,看了不少的书,但仔细回顾:小学就不用说了,初中时一切都是以中考为主,很少看课外书,每天都是啃课本;高中时是以考大學为主,也没有富余的时间去读书,只是偶尔看看杂志报纸之类的东西;好不容易到了大学以为可以敞开时间好好读书了,结果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考英语四六级上,仅仅是读了大纲书目里要求读的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每天又把自己埋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当中,读过的书是少之又少。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自己今后应该抽时间多读书,多思考,以便于教学实践中的灵活操作。“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是的,只有教师有足够广博的知识,他在讲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在怎样思考的;占据他的注意中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学生(P217)。的确,在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学生要想提高成绩,在课下必须努力思考和钻研实践;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在平时必须持之以恒地读书和坚持不懈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补充我们的头脑,才能使我们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篇5:观看《热血教师》有感,读书心得

—观《热血教师》心得

“纽约公立学校极缺好老师,报纸上说他们跪求好老师,每一年我都告诉我的学生们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敢于冒险。现在是时候我来兑现自己的话了。”这是克拉克临行之前向父母辞别的一段话。

电影里的主人公克拉克先生本是一位教育业绩连续四年联考第一的事业有成的教师,可是他却敢于做梦,敢于改变。毅然决然离开自己的学校,来到纽约的学校。实现了教师的人生加之,总是向着教育最需要的地方。

克拉克老师来到纽约,几经波折。教育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业,但是在期间他都不曾放弃过。在餐厅上班,维持着生活。他应聘的的一天刚好看见学生和老师闹矛盾,老师一气之后走了。他说了“我可以马上开始”,此种精神近乎疯狂,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成为一个好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是必学的,他在上课之前的周末,进行了家访。了解到了当时他班上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孩子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孜孜不倦,充分为孩子考虑。

他的班级在平常人眼里不叫班级,里面的学生可以说是将要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可是他不这样想,在克拉克老师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很有天赋,他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敢于做梦、敢于改变的心。

他进入班级里面和同学们见了第一次面,见识了同学们的叛逆,见识到了班级的混乱,见识到孩子们的缺乏团体意识,见识到了孩子

们之间的不和谐,见识到了孩子们缺乏梦想、更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

克拉克老师敢于改变,首先从教室环境入手,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感觉。后来制定班规三条班规:(1)我们是一家人。(2)相互尊重。

(3)上课,下课要排队进出教室。让孩子们了解到教室不单是教室,而是一个家庭,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生生间的相互关爱、帮助都是必须的。以团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约束着孩子们。孩子们本来是善良的,只是他们习惯了堕落,因为大人们对他们的定义就是这样。改变孩子们的自身观念,从孩子们自身入手。

有梦想才能追逐着梦想前进而不会放弃,敢于做梦并不难——在一次班级活动中他是这样讲的:我站在悬崖边时,我非常害怕,别人告诉我跳、跳、跳,最后我跳下去,我才发现在空中感觉我飞起来了,那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勇敢树立梦想,并为之努力。

篇6:教师读书心得读《简爱》有感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当我第二次再次阅读此书时,我内心时时犹如甘泉涌入心间,净化心灵,洗涤灵魂。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是一个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东西的女孩子,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从她的灵魂深处隐隐闪现很深的自卑,因而从她的性格上就表现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简爱》这部作品中就是作者自我价----------------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值的写照。在作品中主人公简爱就是作者的精神体现。

文中的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她与主人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使得这位牧师深深地爱上了她。罗切斯特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在当今的现实世界里,人们都在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地位,并因此而淹没了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了“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了“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个体的人格尊严而抛弃所有,并且义无返顾。也许当人们穷----------------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得一无所有时,他们才会去追求“真爱”。可是被铜臭熏过的精神还配拥有真爱吗?也许到了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时候了。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应该在生活中灌注一些真情和温情,追求一份本真的温馨、和谐和宽容。让我们也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不计得失的简化的爱情。纯净得像一杯水,缓缓地洒落人间。

篇7: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刚拿到常生龙老师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封面上一行小字就吸引住了我:“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如他所说:“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也是通过读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要时刻以身示范

他在书中提到“大德无形,大教无痕”时,反思我过去的一些行为,现在看来的确有些不妥。当孩子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时,当他们课下不遵守校规时,当有集体活动不听指挥时,我往往都是对他们大喊大叫,以为这样就可以说服他们、震住他们,但其实效果却不是很明显。班级的小干部们在遇到同学课下有矛盾时,也会对他们大呼小叫的,仔细想想,应该是我的“言传身教”造成的。汉代的班固也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在书中我读到:“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他还引用了郭振有先生一句话:”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我就要向着这个目标继续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年龄较小,总怕在学校出一些问题,所以时刻盯着他们,终于等他们放学了,又有一大堆作业要批改,所以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更不要说阅读了。可在这本书中却有一段话触动了我:“科学发现不是瞬间完成的,科学家也不是一夜成名的,在取得某项科学成就之前,他们已经做了方方面面的探索和准备,其中,阅读的习惯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芬恩小学五年级开始便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直到大学毕业,始终坚持每周阅读四五本书。约克在9岁那年,就痴迷天文学,他认为,阅读对他思维的影响远胜于课堂……所以,从现在开始,不再给自己找没时间阅读的理由,为自己积淀一些文化底蕴也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像闫学老师说的:“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应像呼吸一样自然”。

三、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书中提到:“几平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我不想成为名师,只想脚踏实地的做一名好老师,但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前提就是要有文化底蕴。书中还说:“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现在的我们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就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这都需要教师来分析与解决。如果我们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又如何能解决学生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呢?所以,为有读书,才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是呀,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直在强调成功没有捷径,一定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那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教书育人,才不愧被称之为人民教师。

所为“修行”即:修养德行,而这本书中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阅读其实就是“修行”。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而我们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的重要性,更让我明白了,读书不仅增长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底蕴,更能在教育教学中传情达意,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现在起,我的既定目标是——将阅读进行到底。

马 然

篇8:中学教师读书有感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老鼠乐乐长得什么模样?幼儿回答:圆圆的耳朵。

教师回应:哦, 有圆圆的耳朵 (教师出示预先准备好的一对圆耳朵) 。

教师提问:还有什么?

幼儿回答:细细的尾巴。

教师回应:哦, 有细细的尾巴 (教师出示预先准备好的一条细长尾巴) 。

教师提问:还有什么?

幼儿回答:还有圆圆的身体。

教师回应:哦, 还有圆圆的身体 (教师出示圆柱状身体) 。

教师提问:还有什么?

幼儿回答:还有萝卜形的脑袋。

教师回应:咦!你知道萝卜形的脑袋是怎么做的吗? (此处为教师预设中的难重点)

幼儿回答:不知道。

教师回应:那么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把这萝卜形的脑袋做出来的好吗?先搓呀搓, 搓出一个圆条条, 把一头拿住, 再从中间起向另一头捏, 捏成尖尖的…… (教师重点示范操作)

教师:学会了吗?那么去做吧。

统观全程, 顺畅、清晰, 详略得当、难点重点突出, 目的指向明确、高效。但在赞叹之余, 我们却产生了种种疑问:疑点一, 实录中教师问什么, 孩子答什么, 教师牢牢地套着孩子的思路走, 师生对话趋于单向;疑点二, 为帮助孩子回忆、制作泥老鼠, 教师逐一按照泥老鼠的组成部分直线型严格循序追问, 而未留出“题外话”的点滴时空;疑点三, 教师细致无遗的操作示范, 看不到来自幼儿的任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他们认为的难点、疑点所在。

确实, 借助于教师的操作示范、语言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较快掌握一些技能技巧, 可是教师一味地全盘示范, 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幼儿自我探索获取成功的机会, 就这样顺顺当当地让孩子跟着教师学, 对孩子的发展并不利。我们寻求的不仅是落实教师预设的目的、计划, 而是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 在教师示范讲解中不妨可作以下的尝试:

建议一:教师以开放型的提问方式丰富与拓宽师生、生生对话话题。

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孩子们听完教师的故事, 急着想再做一个老鼠乐乐的情景。教师不妨这样和孩子交流:你们真的都很想帮助乐乐吗, 那么请说说看你们准备怎样做? (或:假如做的话你觉得还有什么困难需要教师或小朋友帮忙的呢?)

这样的交流方式有如下可取之处:

其一:以“准备怎么做”或“会有什么困难吗”的方式提问, 客观上营造了给每一个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宽松空间, 孩子们会各自按照自己对泥塑老鼠外形塑造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许有的孩子会深受教师故事中老鼠乐乐形象的启发, 很愿意做一个有着细细的尾巴、圆圆的耳朵、圆柱形的身体、萝卜形脑袋的小老鼠乐乐;也有可能有的孩子由此联想到电视里、宠物市场上、神话故事中小老鼠的可爱形象, 而设想把自己喜爱的那部分内容形象迁移到老鼠乐乐身上, 对老鼠乐乐的某一部位来一个小小的创编;甚至于孩子会表达重塑小老鼠乐乐时的各种困惑———它们有可能是与老师预设重点、难点相一致, 更有可能大大出乎老师的预料。此时, 如果这些即时产生于幼儿探求需要的问题适时地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题材的话, 其意义不仅在泥塑出了逼真的老鼠乐乐, 更在于调动起了孩子们参与塑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其二:“你们真的都很想帮助乐乐吗?”教师的语气神态不仅是对孩子们情感的理解、接纳, 也为后面活动的实施铺垫了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要知道无论是孩子们想的还是做的, 会受到他们思维水平、小肌肉发展水平的局限而问题多多, 但就因为他们心中有了这一强烈的用自己的双手让那个可爱的陶泥老鼠乐乐重生的愿望, 就会尽自己所想去设想、计划, 尽自己所能去操作、捏造老鼠乐乐形象的每一部位、每一连接、每一动态……应该说这一过程, 不仅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而且也鼓励了孩子们学习如何勇敢面对创作中的艰辛。

建议二:留给孩子更多探索的空间, 给孩子有可以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的机会。

实录中教师把不规则形状的鼠头塑造作为教学示范的难点、重点, 如果这一教学预设来自于教师以往对孩子的泥塑活动的观察, 也无可非议。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这种示范方式表面上细致周到, 但实际上它束缚或者说抹杀了来自孩子们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在点拨孩子有效解决这个困难之前, 首先应想到的是去了解孩子们, 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想法, 创设师生、生生充分交流的情境, 以此留给孩子更多探索的空间。在此, 我们不妨可以作以下的想象:教师先不直接示范鼠头的捏法, 而把这个问题先抛给孩子们, 让他们说说议议这个形状怪诞的鼠头该怎么做最好?部分孩子会表现出茫然、着急, 但也会有孩子虽然做不出来像样的鼠头, 可其想法的独特之处会为同伴、教师的探求带来些许可贵的光亮, 更有可能会有孩子出乎教师、同伴的预料, 一下子简捷有效地解决了难点问题。在孩子们林林总总的尝试以后, 教师以一个幼儿同伴的平等身份给孩子展示一下教师的做法。这时候的示范不再是问题解决的唯一答案, 不再会框住孩子思路, 而恰好给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孩子们拥有了更多倾听、思考、比较、选择、表达的广阔时空, 拥有了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的机会, 自身的创造潜力得以充分激发。

建议三:教师以灵活多样的应对方式追随并激活与挑战幼儿思维。

如何营造师生、生生丰富多向的交流氛围?我们可以以教师的灵活多样的应对方式作为切入口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其一:注重倾听、吸收、分析来自孩子们的信息并调整自己。如上述示范片断中, 教师听到幼儿回答过于单一、被动了, 那么, 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调整、完善预设指导策略的不足, 不应一再以千篇一律的“还有什么”的问题追问。

其二:激活与挑战幼儿思维, 变单一、封闭式的应对方式为努力唤起幼儿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独创性。如在上例中, 当孩子们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后, 教师可以顺其思路作进一步引发, 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老鼠乐乐有圆圆的耳朵的?”孩子或许会回答故事里讲的老鼠乐乐把自己圆圆的耳朵摘给小熊装在车上做车轮, 所以认定老鼠乐乐有圆圆的耳朵;或许会回答是爸爸从宠物市场上给自己买来的小老鼠就是有一对圆圆耳朵, 所以认定老鼠乐乐也应该有一对圆圆的耳朵……当孩子各自表述自己的信息来源根据时, 教师应顺势再作进一步引发, 如:“原来根据故事里说的事情就可以知道老鼠乐乐的模样, 有谁可以用这个方法, 来说说老鼠乐乐的模样还有些什么特点吗?”———启发孩子运用恰当有效的思维方式帮助表达;也可以在个别孩子回答问题后以征询其他孩子意见的方式来应对, 如:“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努力营造不同意见的交流、冲突、融汇;更可以根据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例如, 一个胆小的孩子含含混混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教师亲切地表现出自己的满心欣赏与鼓励:“宝贝, 你很会动脑筋耶, 要是你讲得再响一点点那就更好了, 想再试试吗?”同样道理, 一个自信满满的小孩坚持自己的答案是最正确的时候, 老师在认可他的同时建议他去尝试一下别人的想法、做法———尽可能遵循着不同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推助他们进入更宽阔的思维攀升空间。

篇9:有感“读书同超生一样致贫”

读书同超生一样致贫,精辟的比喻让人暗赞更让人苦笑。但我更关心的是,谁能给这些为了不致贫而辍学者许一个未来?作别校园的他们将走向何处?

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说:“大学训练是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不接受大学训练的辍学者能获得这些吗?他们只能是城市里最脏最险最累工种的从业者,是权益不断被侵犯却无力维护的农民工。当然,辍学者当中也许会走出几个打拼出来的俊杰,但比之数以万计的农民工,数字之少可以忽略不计。

有个段子大家都很熟悉:某游人去山区游玩,见一放羊娃,问:放羊干吗?答:挣钱。然后呢?娶媳妇,生孩子,放羊。辍学者和放羊娃的人生轨迹何其相似,他们的人生轨迹都是一个完整的圆,他们都在延续并重复着祖辈走过的路。不同的是,放羊娃是固定在山区,辍学者则来到了城里。这是一个可怕的宿命。

学者布迪厄指出,教育制度是当代社会中调控社会地位和特权的主要体制之一,而学校则是生产、传递和积累各种文化资本的最基本的体制基础。必须承认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只有求学才有可能改变农家子弟的现状。遗憾的是,畸高的教育成本和没有保障的就业体制,窒息了许多学子的信心和求学欲。

篇10:教师读书心得之读论语有感

孔子主要是主张的就是“仁”即“仁者,爱人”。而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我认为首先需要的具备的就是“仁,爱”之心。孔子先生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则中写道: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诲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单单是要为人谦逊更要乐教、善教,以仁爱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理解的应该是做一个仁爱之人。它用了很多的实例来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做一个仁爱之人是很重要的。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不断的深读《论语》,领悟精髓,学习孔子先生的为人之道,用运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篇11:中学教师读书有感

原创: 梁俊丽 安阳市内黄县第二实验小学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其说话艺术上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语言。语言有有声和无声之分,我要说的是有声语言,即教师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无声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施教的魅力。

第一,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

第二,数学教师的语言要精。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必要时,当学生有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你甚至可以不说话,先做一个旁观者,再伺机引导。“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一种无所不知、口若悬河、锋芒毕露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懂得适当地“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应该学会等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地低调、弱势一点,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数学教师的语言要传情。教师的语言应该象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神经,促其深入思考,这样的语言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学生思维。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

第四,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激趣。如果你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么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你的语言亲切,饱含思想与感情,与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进行活生生的交流。学生就会信服你,跟随你,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师生之间需要一种心犀相通的交流,需要对话。“对话”不是“对答”.“对话”的实质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脑海里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师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升华,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维、新思想的特质。对话的质量表现为:或者增长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

篇12:中学教师读书有感

王少梅

濮阳市油田第十三小学

读《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有感

今年利用暑假期间静心读了苏州中学语文教研员徐飞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这本书,书的封面写着“读书,可以让我们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这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阅读成全自己”,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揭示教师读书的意义;第二章“在读书中学会读书”,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了教师读书的策略;第三章“专业阅读的眼光”,体现出学科特点,介绍了语文学科的读书智慧;后三章是徐老师的读书随笔,“来一次思想的远行”是哲学、教育学经典著作的读书随笔,“心灵修行的艺术”是文学作品的读书随笔,“且教且读”是教学方面的读书随笔。整本书既有读书意义及方法的讲述,更有具体生动的读书示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读书智慧。

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比较深刻的感悟: 第一,为教师读书提供精神动力。

从这本书中,我们首先可以感受到坚持的巨大力量。现在很多人都抱怨太忙,没时间也成为了教师远离阅读的借口。徐飞说: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手边要有几本反复翻读的经典好书,可以是教育教学类的,也可以是人文经典类的。这些书具有永恒的光辉,能够将你的前尘与来路照得透亮。有这些书打底子,你会变得更厚实、更幸福。作者认为,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读书的美妙,这就更加激发了他阅读的兴趣。的确,只要有爱好,还有兴趣,就不怕没有时间。作者在读书上给了我们教育人前行的精神动力。

第二,帮教师读书找准努力方向。

现在很多人都在倡导教师读书。但是,教师究竟该读一些什么书,目前有各种说法。事实上,教师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徐老师读书,既有欣赏、接纳,也有批判、否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作用于生活,这就是关于教师读什么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出版人聂振宁认为读书要做到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的结合,学以致用强调实际效用,学以修为则强调精神境界。现在也有很多人强调教师的阅读要多样化,不能只读教育类的书,也有人认为教师读专业类的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我觉得徐飞的这本书让我们可以对教师的专业阅读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的专业阅读同样可以有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的结合,有的专业阅读是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有的同样是起到学以修为的作用。有些专业书,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精神,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篇13:参加中学历史教学评比有感

高一的学生刚脱离初中的稚嫩, 崇尚自由, 期盼理解。他们普遍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情感上具有较为正确的价值观, 但容易偏激, 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 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我提出一个“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也就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点”。我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角色扮演—逻辑建构—灵魂升华”的方法来组织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具体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创设一个情境。以电影《东京审判》作为历史情境。

2.搭建一个舞台。在课堂上模拟国际审判法庭, 部分学生扮演被告日本、原告中国、证人等, 其余学生都作为陪审团成员。

3.提出一个诉求。1937—1945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然后原告、被告围绕日本为何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动武, 全面侵华之前, 日本制造了哪些侵略中国的事件等展开激烈的辩论。双方各执一词, 无法达成一致, 因此只能要求出示证据或者传唤证人出庭作证。原告适时安排三位重量级的证人上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在缅甸作战的英美军队。三位证人出示最直接的证据, 被告继续进行争辩。

4.培养一种情操。日军侵占中国领土后, 在很多地方都犯下了滔天罪行, 例如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细菌战等等, 而日本还在固执地用“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件, 日本也不例外”来为自己辩护。日本还坚持自己也是受害者, 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 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综合以上信息, 陪审团经过反复商讨, 做出最终裁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非正义的、反人类的、法西斯的侵华战争, 日本必须为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承担责任。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 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也给本国人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以上四个步骤是本节课的基本流程, 为了很好地解决重难点问题, 我设置了法庭外答记者问的环节。问一:哪些因素决定了抗战的最终胜利?国民党攻击共产党“游而不击”, 共产党反击国民党“消极抗战, 积极反共”, 究竟哪个才符合历史事实?通过国共两党在1937年清明在黄帝陵前发布的祭文来引导学生分析, 抗日战争使中国发生重大的变化———民族意识的觉醒。历史的真实应该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团结抗战。这才是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障。问二:抗战胜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第二次中日战争是中国重新崛起和复兴的起点, 是“复兴的枢纽”。《从沉沦到荣光·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里的这句话, 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抗战胜利的意义。中国经历了百年的屈辱, 现在终于从中走出来了, 体现了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凝聚力。并且中国牵制了大量日军, 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最后设置的课后思考是对战争的反思, 这也是本节课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

首先是两组对比。 (1) 每年8月6日广岛核爆纪念日, 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而南京大屠杀哭墙边的场景, 常有国人微笑着在看着哭墙上死难者的名字。 (2) 广岛:2001年, 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 精确到个位;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0万以上, 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多个死者的名字。广岛:每年8月6日, 举行悼念大会, 8月15日, 钟声汽笛鸣响, 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 全城哀悼;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 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 除了悼念大会会场, 基本看不到肃立默哀场面。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继续引导, 这个对比说明了什么?我们中国人一直在谴责日本的侵略暴行, 但我们自己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否到位?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很好地纪念这段历史, 我们的爱国情感将从何谈起?

其次, 向学生展示2011年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后, 中国很多网友的言论:“直接在日本岛上发生10级地震或者直接把那个小岛沉没了最好!”“那不是地震, 那是南京城三十万的野鬼在颤抖!那不是海啸, 那是东三省孤魂的咆哮。那更不是核辐射, 那是731后代找着了根!”我让学生反思, 这种言论是否符合人性。日本灾难后国人比较偏激的声音表面上是抨击日本, 貌似爱国, 但没有正视灾难对于人类的迫害。南京大屠杀牺牲的30多万同胞是生命, 那广岛、长崎和此次地震中离我们远去的难道不是鲜活的生命吗?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生命是可贵的, 生命也应该是平等的, 生命是值得所有人尊重和爱护的。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篇14:参加中学历史教学评比有感

高一的学生刚脱离初中的稚嫩,崇尚自由,期盼理解。他们普遍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情感上具有较为正确的价值观,但容易偏激,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我提出一个“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也就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点”。我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角色扮演—逻辑建构—灵魂升华”的方法来组织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具体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创设一个情境。以电影《东京审判》作为历史情境。

2.搭建一个舞台。在课堂上模拟国际审判法庭,部分学生扮演被告日本、原告中国、证人等,其余学生都作为陪审团成员。

3.提出一个诉求。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然后原告、被告围绕日本为何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动武,全面侵华之前,日本制造了哪些侵略中国的事件等展开激烈的辩论。双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一致,因此只能要求出示证据或者传唤证人出庭作证。原告适时安排三位重量级的证人上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在缅甸作战的英美军队。三位证人出示最直接的证据,被告继续进行争辩。

4.培养一种情操。日军侵占中国领土后,在很多地方都犯下了滔天罪行,例如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细菌战等等,而日本还在固执地用“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件,日本也不例外”来为自己辩护。日本还坚持自己也是受害者,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综合以上信息,陪审团经过反复商讨,做出最终裁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非正义的、反人类的、法西斯的侵华战争,日本必须为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承担责任。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本国人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以上四个步骤是本节课的基本流程,为了很好地解决重难点问题,我设置了法庭外答记者问的环节。问一:哪些因素决定了抗战的最终胜利?国民党攻击共产党“游而不击”,共产党反击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究竟哪个才符合历史事实?通过国共两党在1937年清明在黄帝陵前发布的祭文来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使中国发生重大的变化——民族意识的觉醒。历史的真实应该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团结抗战。这才是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障。问二:抗战胜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第二次中日战争是中国重新崛起和复兴的起点,是“复兴的枢纽”。《从沉沦到荣光·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里的这句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抗战胜利的意义。中国经历了百年的屈辱,现在终于从中走出来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凝聚力。并且中国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最后设置的课后思考是对战争的反思,这也是本节课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

首先是两组对比。(1)每年8月6日广岛核爆纪念日,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而南京大屠杀哭墙边的场景,常有国人微笑着在看着哭墙上死难者的名字。(2)广岛:2001年,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0万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多个死者的名字。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基本看不到肃立默哀场面。学生陷入沉思,教师继续引导,这个对比说明了什么?我们中国人一直在谴责日本的侵略暴行,但我们自己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否到位?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很好地纪念这段历史,我们的爱国情感将从何谈起?

其次,向学生展示2011年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后,中国很多网友的言论:“直接在日本岛上发生10级地震或者直接把那个小岛沉没了最好!”“那不是地震,那是南京城三十万的野鬼在颤抖!那不是海啸,那是东三省孤魂的咆哮。那更不是核辐射,那是731后代找着了根!”我让学生反思,这种言论是否符合人性。日本灾难后国人比较偏激的声音表面上是抨击日本,貌似爱国,但没有正视灾难对于人类的迫害。南京大屠杀牺牲的30多万同胞是生命,那广岛、长崎和此次地震中离我们远去的难道不是鲜活的生命吗?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生命是可贵的,生命也应该是平等的,生命是值得所有人尊重和爱护的。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的话还依稀在耳边:“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目前日本对于我国钓鱼岛等问题的态度,明显反映了部分反华势力的猖獗和我们对历史反思的不到位,很多人已经忘掉了过去的苦难,没有真正地理解历史,可悲可叹。

上一篇:正态Liouville分布参数μ的最优检验下一篇:9大防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