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音乐教案

2024-04-11

2上音乐教案(共6篇)

篇1:2上音乐教案

第二单元

美丽的草原(第4课)

教学内容:

唱歌《美丽的夏牧场》 音乐知识:骨干音 教学目标:

知识:学唱《美丽的夏牧场》歌谱;学会准确且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能力:了解与哈萨克族相关的音乐文化。

情感:了解什么是骨干音,并找出歌曲的骨干音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介绍哈萨克族乐器时,既可出示乐器图片,也可在出示图片时出示相应音响,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学生在仔细聆听的同时,再适时加入模仿冬不拉和手鼓演奏节奏的活动。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音响

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请你仔细聆听,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介绍新疆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冬不拉和手鼓演奏姿势及节奏:

二、新歌教学

1、学唱曲谱

教师出示《美丽的夏牧场》曲谱,学生自主哼唱曲谱,找出骨干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谱中出现次数较多、位置较重要的音有哪些?

出现的次数较多,并且所处的位置较重要,我们把这样的音称之为“骨干音”。学生随琴哼唱曲谱,感受旋律特点。

你能找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吗?哪一句最抒情呢?请你用图形谱表现歌曲旋律的结构特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曲谱中的“连音线”。

2、填词演唱

(1)学生朗读歌词。

(2)教师讲解歌词中阿肯的含义:阿肯是哈萨克族民间歌手的通称,他们一般都采用自弹自唱的方式进行表演。(3)学生随钢琴伴奏填词演唱。(4)教师范唱第三乐句。(5)教师和学生合作演唱。(6)教师引导学生中速演唱。(7)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演唱。

两次演唱速度不同,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三、参与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1、加入打击乐器

2、创编舞蹈动作

3、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

四、拓展

欣赏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教学反思:

第5课

教学内容:

欣赏《赛马》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认识民族乐器二胡,了解其音色、技法等特点,充分感知优秀的民族音乐及其艺术魅力。

能力:从节奏、力度、旋律变化等音乐要素入手,和学生一起充分感受乐曲表现的草原赛马的热烈、欢腾的气氛;能够跟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锻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表现音乐的艺术素养。

情感:通过不同版本《赛马》的欣赏,引领学生开拓艺术视野,增强他们对音乐表现力的认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天堂》创设气氛,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蒙古族歌曲——《天堂》,学生随之进入教室,感受蒙古族长调的 风格。

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天堂》)这首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的特

点?(蒙古族)

让我们一同走进蒙古族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也再次走近他们的音乐。

二、导入

蒙古族有一个传统节日叫“那达慕大会”,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那达慕大会”上有哪些活动?听到熟悉的歌曲时可以跟着歌曲唱一唱。(播放那达慕盛会图片集锦,伴奏音乐使用《那达慕之歌》)

三、完整聆听乐曲

1、初次完整聆听

把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哼唱出来或者把你想象到的内容用动作模仿出来!(学生即兴表现)

作曲家根据内蒙古民歌的曲调素材创作了这首二胡独奏曲——《赛马》。(教师简介乐曲《赛马》)

2、二次聆听

请大家注意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快速;奔放、热烈、欢快地)演奏乐器是什么?(二胡)

教师出示二胡图片,介绍其构造:琴头、琴杆、琴筒、琴轴、千斤线、弓。

3、再次聆听

民族乐器二胡有丰富的演奏技巧,不同的演奏技巧会带来不同的音响效果,请大家观看闵惠芬演奏的《赛马》,模仿观察其中不同的演奏技巧。(学生模仿动作,教师简介二胡的演奏技巧。)

四、分段聆听

1、聆听第一乐段

你能说一说音乐表现的是怎样的场面吗?(赛马开始,热闹、欢腾的场面。)音乐以坚定有力的强音“LA”奏出,还有急促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张弛之间刻画了群马像离弦之箭飞奔而去的沸腾场面。

请跟音乐哼唱一遍主题。

2、聆听第二乐段

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比较,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吗?(悠扬、舒展)主题乐句一共反复了几次?每次主题乐句出现,你感受到的画面分别是怎样的?

3、聆听第三乐段

本乐段与第几乐段相似?(第一乐段)两个乐段对比给你怎样的感受?(第三乐段情绪更加激烈,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比赛关键的冲刺时刻。)

《赛马》是一首再现三段体的乐曲,第一乐段紧张激烈,第二乐段悠扬舒展,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显得更加激烈紧张。

五、拓展欣赏

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蒙古族的代表性民族乐器又是什么呢?(马头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听听它独特的音色。(播放马头琴齐奏曲《赛马》)教学反思:

第6课

教学内容:

欣赏《天堂》《金杯》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欣赏歌曲,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歌曲的音乐特点,能够分辨长调和短调。能力:通过欣赏歌曲,启发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欣赏马头琴版的《天堂》,通过同一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导入本课的教学,既有铺垫,又有过渡,自然导入本课的教学。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

1、听到音乐,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

2、演奏乐器是什么?

二、教师播放内蒙古草原和马头琴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草原的了解。再听乐曲,感受乐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三、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创作的呢? 学生欣赏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教师介绍腾格尔并提问:歌曲的情绪从头至尾有没有变化?

四、学生集体哼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五、歌曲的情感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体现的?(节奏、力度、音区等。)

六、欣赏《金杯》

腾格尔用他独特的风格演绎了《天堂》。在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族民歌浩如烟海。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不同风格的蒙古族民歌。

1、初听《金杯》。这首歌带给你怎样的情绪体验,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场

面?

2、教师简介蒙古族风俗性宴歌。

3、复听歌曲,请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节奏鲜明规整,中速稍快。)

4、学生随歌曲哼唱,体验歌曲的速度、情绪。

5、教师介绍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特点。(1)根据长调和短调的特点,请学生分析《金杯》属于长调还是短调?(2)再听两个音乐片段:《嘎达梅林》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判断

它们分别是长调还是短调?

七、拓展

蒙古族的民歌优美动听,蒙古族的舞蹈同样能让人沉醉其中。欣赏蒙古族舞蹈视频。

教学反思:

篇2:2上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小白船》是一首久在我国流传的朝鲜民谣。歌曲描绘了孩子们对神奇奥秘的大自然的丰富想象与探求。在他们美丽的幻想中,广袤无际的宇宙空间是那样地充满生气,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歌曲反映了少年儿童热爱美、追求美的审美心理活动。动荡起伏的旋律,宽广舒展的节奏,鲜明的三拍子韵律,塑造了船儿随波漂荡的生动形象和美丽神奇的意境。歌词中巧妙的比喻,更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想。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白船》,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3/4拍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童谣式流畅、荡漾的音乐形象。

2、通过齐唱与合唱两种演唱形式的对比,以及二声部合唱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3、探讨应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调动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小白船》,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能较好表现歌曲的意境。感受二部合唱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的和谐与音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月亮、星星道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师:今天的音乐课,我们首先来欣赏一段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段音乐使你想到什么样的情境?

2、播放德彪西《月光》,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

3、学生谈感受。

4、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美妙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丰富联想,刚才听到这一段优美宁静的音乐,老师的脑海里也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轮弯弯的月亮在星空中缓缓穿行,皎洁的月光撒满大地。(边说边播放月亮图)大家看,月亮美吗?(生答:美)弯弯的月亮象什么?(生答:小船、香蕉等)从古到今,月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赞美它,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或歌曲呢?

5、学生自由发言。

6、师:人们对月亮寄予了无穷的幻想,你们想不想驾着月亮小船到太空中去游 玩呢?(生答:好)好,下面我们就驾着月亮船出发了。大家仔细听,仔细看,月亮船是什么颜色的?在月亮船上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本课一开始从听觉感受入手,要求学生仔 细聆听《月光曲》,创设悠静甜美的教学氛围。然后通过看月亮、说月亮,调动 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教学之中。)

二、学习歌曲,体验情感。

(一)聆听歌曲,初步感受

1、播放歌曲范唱和画面,引导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摇曳身体,感受歌曲韵律。

2、学生回答问题:月亮船是什么颜色的?在月亮船上你看到什么?我们听到的这首歌美吗?你用身体感受到这首歌是几拍子的?

3、教师简介歌曲:《小白船》是一首久在我国流传的朝鲜民谣,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歌曲以三拍子摇曳、荡漾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一群天真、稚气的少年驾着小白船在繁星灿烂的银河里穿行,在彩云漂浮的天国里游玩„„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老师也很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感受这首歌的魅力吧!

(二)、学唱歌曲

1、听琴用Lv轻声哼唱一遍旋律。

2、听琴视唱歌谱,请学生为歌曲划分乐段,每一乐段的情绪有什么不同?

3、生自由发言,师小结:第一乐段:深沉、宁静。第二乐段:渐入高潮,又很快回到宁静的气氛中。

4、随伴奏音乐轻声朗读歌词,可请学生领读第一乐段。

5、轻声填唱第一段歌词,找出难点请小老师教唱,掌握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唱法。

6、轻声填唱第二段歌词,学生评价。(设计意图:

《小白船》是一首在我国广泛流传的儿童歌曲,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是耳熟能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挖掘歌曲意境,体验合唱之美。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营造美的意境,使学生视听结合,产生美的感受。)

三、歌曲处理,挖掘情感

1、师:你们想不想把这首歌唱得更美?想一想,这首歌应用怎样的速度、力度、声音去表现?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在力度上应有所区别吗?

2、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处理意见。这首歌应选择中速稍慢的速度、较弱的力度、轻柔的声音表现歌曲安静、飘渺、遐想的意境。第二乐段到高潮处应用mf的力度表现,结尾应渐弱,表现出小白船渐渐消失在远方。

3、完整演唱歌曲,学生对自己的歌声进行评价。

4、师:刚才大家一起演唱同一旋律的这种演唱形式是什么?(生答:齐唱)现在大家再听一遍歌曲,听听这一次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5、播放合唱《小白船》,学生认真聆听。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齐唱给人以整齐、流畅、荡漾的感觉。合唱音响更加生动丰富,表现了歌曲畅想、畅游的艺术形象。

7、听琴用Lv轻声哼唱第二声部旋律。

8、学生随琴视唱第二声部曲谱。

9、二声部合练,教师强调声音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处理、二声部合唱表现歌曲宁静、幻想的意境。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听到说到唱,身体和心理都参与了教学的每个过程,达到了“身动”与“心动”的统一。)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我们还可以加入其它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吗?分小组讨论以何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2、各组派学生代表发言,评选出最佳方案。

3、全体起立,学生拿出小星星道具表现星空,领唱学生戴上月亮头饰,教师指挥,在美的意境中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确定演唱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和创造能力。最后通过艺术表演,在美的意境中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五、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小白船》,同学们在美的歌声中获得美 的感受,在美的歌声中尽情表现我们的幻想与追求,愿大家把美好的幻想化作理

想,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最后,让我们在《小白船》的音乐中离开教室,把美的旋律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篇3:2上音乐教案

由于婴幼儿的生理发育以及认知水平都还比较低, 因此, 音乐活动的教材应当选取歌词易上口、音域较窄、节奏简单的内容进行。理解歌词方面:一般来说, 婴幼儿比较容易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比较相关的歌词。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袋鼠妈妈》等, 孩子们在学习这样的歌曲时, 能够与自身的认知条件相符合, 容易记忆, 也能够朗朗上口。音域方面:儿童的发声器官在整个学前期是处于生长发育状态, 声带短小而且柔嫩, 因此, 在幼儿园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 应遵循此规律进行选材。在节奏方面, 最好的节奏是能够与儿童自身的生理活动, 如心跳、呼吸、脉搏的节奏等相适应, 或与儿童的身体动作, 如走路、跑步等的节奏相协调, 儿童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例如歌曲《小星星》、《小鸭子》等。

2 注重培养婴幼儿音乐节奏感

大音乐家舒曼曾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之所以能在笔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歌曲, 就在于他有超常人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形成是在1~2岁就开始了的。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可和孩子做有音乐节奏的游戏。如:拍拍手、跺跺脚、拉锯、送锯、等, 先让孩子在游戏中增强对音乐节奏感的认识。对于2~3岁婴幼儿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 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 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 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 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 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 培养节奏感。

3 注重音乐活动的游戏性

2~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 注意力不易集中, 还容易情绪化, 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想像, 因此, 幼儿的音乐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的, 在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 应当以采用接近幼儿本性, 能以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手段和方式将幼儿带入音乐的天地, 和音乐成为朋友和方式进行。而具有游戏性的音乐活动, 则是最接近幼儿的本性, 最容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将幼儿顺利带入游戏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 游戏化的教育以其活泼多变的形式给刚跨入幼儿园的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体验。要实现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3.1 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 培养幼儿的愉悦情绪, 激发幼儿学音乐的兴趣

幼儿心理学表明,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常常被外界所支配, 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 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因此在小班进行音乐活动时, 要注重创设适合的心理氛围。

3.2 以音乐知识为基础, 强化音乐活动中的游戏规则

当幼儿初步认识了音乐知识以后, 就可以以音乐知识点为游戏规则, 让幼儿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如在音乐游戏《捉迷藏》中, 当宝宝们了解了猫妈妈的声音大, 小猫声音小的规则以后, 就可以分角色扮演猫妈妈和小猫, 当听见弱的声音时, 就表演小猫, 当听见强的声音时, 就表演猫妈妈。

音乐是幼儿的表达形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方式, 无论是寄音乐于游戏当中, 还是寓游戏于音乐当中, 都要将这两个因素有效地结合, 使音乐活动更具有趣味性, 让幼儿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乐趣, 也从中学习到严谨科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活动中的游戏性可以让音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都更自由、灵活、丰富多彩, 让小朋友们能够经常体会到“和玩一样”的感受, 从而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

4 音乐教育的价值

4.1 音乐促进幼儿大脑发展

幼儿大脑发育的过程中, 聆听音乐将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地联系通道, 在婴儿时期, 如果忽视音乐的作用或让其顺其自然的话, 那么就会错过许多开发婴儿大脑潜能的机会。———塞西里亚·李德尔。感受音乐从幼儿一出世就已经开始了, 甚至在妈妈肚子里面也能够进行, 这就是现在常讲的“胎教”。音乐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形式, 它需要把思维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还需要仔细研究体会。因此, 音乐与科学似乎有着共通之处。从阅读能力到计算能力, 音乐都有积极的影响与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幼儿大脑中能欣赏音乐的那部分组织, 同时也是保证他们进行复杂运算、图画或建筑设计的组织。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 会越来越敏锐地辨别乐音, 还会越来越熟练地发出自己悦耳的童声。

4.2 音乐开发幼儿的记忆力

圣约翰大学心理专家杰弗理及同事证明, 3个月大的婴儿就能以音乐为线索来记忆事物。他们让婴儿聆听音乐的同时, 交给他一个汽车模型让他记忆。7天后, 当播放同一首曲目时, 婴儿能较好地回忆起汽车模型, 而播放其它音乐时其记忆的效果则不是太好。这为教师向幼儿暗示记忆信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法。在给幼儿盛饭、穿衣时, 哼上一段小曲, 每周坚持哼唱同一首, 重复哼唱有助于幼儿理解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 还可以帮助幼儿预见下面的旋律与歌词该如何变化。更有助于调节幼儿的日常生活的规律, 无意的增加并练习幼儿记忆力。

4.3 为婴幼儿学习音乐打基础

婴幼儿还不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和吹单簧管, 但最好在适当的时候尽可能早地将乐器交给他们。一个明显的好处是, 早期聆听音乐与接受音乐训练将为幼儿以后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语言的学习过程一样, 一个置身于魅力无穷的音乐中的孩子, 会获得日后学习乐器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音乐才能的发展和乐趣

音乐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 幼儿早期接触音乐会带来积极的效果。经过音乐训练的幼儿会显现出其优势, 他们在一些主要课程 (如数学和阅读) 上明显取得了别的孩子所没有的进步。而我们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 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 也不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 而是以音乐为手段, 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 对音乐的兴趣, 欣赏的能力, 陶冶其情感, 激发智力和创造性, 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 这才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篇4:近代音乐史多维旷野上的瞭望2

关键词:中国近代,区域划分,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24-03

中国近代音乐史始于1840年,止于1949年,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受到了历史洪流的冲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者对音乐史的研究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新的区域划分方法层出不穷,研究者们开始着眼于区域划分这个领域,音乐史区域划分的研究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将在此基础上找出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的驱动力,借此力量在日臻完善的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中开辟新途径,大胆假设、发掘空白。目前已查得文献中已知的划分方式有:地理行政区域、特殊区域等。音乐史研究的区域划分大约有上述分法,根据上述分法可总结为:音乐史研究的“有形”区域与音乐史研究的“无形”区域,图1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区域划分框架图,笔者将会对以下划分方式进行讲述并思考:

见图1.

一、音乐研究的“有形”区域

(一)地理行政区域划分类型(见图2)。

1.地理行政区域:在近代音乐史区域划分中,最常见之一的划分方式为地理行政区域划分。以上区域系1840年-1949年间中国地区(清王朝、中华民国)大致的行政区域划分,不同区域的音乐既葆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也有各自区域的明显区别,加之国外列强对不同地区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影响不同,各行政区之间的音乐也呈现迥异的风貌;

2.研究现状: 在中国控行政区域划分中,关于热河省地区的文献仅有关于清代满族宫廷音乐的遗音——承德清音会的研究,关于察哈尔地区音乐的专门研究目前限于一篇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文中探讨了此地域的研究状况,讲述了察哈尔的音乐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来说相对薄弱,研究成果少,音响资料缺失①。而在绥远地区有关音乐的主要研究只有马思聪以绥远民歌为素材的《绥远组曲》的创作研究;在城市规模大小的划分中,中心大城市的研究远远多于一般城市。

3.思考: 笔者查阅文献时发现学者们对建国前这四个省份地区的音乐研究文献记载相对较少。学者在研究近代音乐史一般更加关注当今行政区域的34个省份,而忽视了民国时期曾有的察哈尔、热河、西康、绥远这四个行政区域的音乐研究。曾经的热河省属地现已划分其它省份,但在河北承德、内蒙赤峰、辽宁朝阳及阜新等地由于历史文化的变迁,造成了以上地区共同使用相同官话作为方言②,换个角度来思考,是否在这些地区各具特色中葆有些许相同音乐特征,故笔者认为更应重视具有相同性质特征的不同地区的音乐研究。在城市规模大小的划分中,同规模城市音乐比较的文献相对较少,也只有几篇也局限于音樂教育机构的比较。例如沈阳音乐学报上查阅到的关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之比较③, 能否在不同的音乐领域上展开更多更广的研究?

(二)政治意识形态区域划分类型。

1.根据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和社会的变迁,自 “九一八”事变以来,学界普遍认可的三个政治意识形态划分方式有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

2.研究现状:由于政治原因,音乐文化在不同地区发展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在抗战时期的三个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姜昕《延安解放区音乐大众化思潮研究》(2007),田可文《“国共合作”中的武汉抗战音乐活动》(2005),王岩《沦陷时期哈尔滨音乐文化研究(1932-1945)》(2015)等。在解放区的音乐研究中,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戏曲、说唱、秧歌剧以及新形式音乐的创作研究较为成熟。在国统区,目前学术界对国统区抗战音乐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战后日本对在沦陷区历史研究较早,尽管今天国内学者们对抗战的文化研究也持续升温,但在音乐方面也有待深化。此外,在笔者多方收集查找文献时发现,在一般城市的抗战音乐缺乏系统研究,没有突出有成果,有待深化。

3.思考:在沦陷区,东北三省完全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地,表面上粉饰太平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其背后却隐藏着文化思想灭华的目的。但历史是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从另个角度看,应用辩证的角度去思考、评价问题。在沦陷区的大众媒体传播的背后是否有着音乐的“进步性”,这就不禁引起笔者思考,如何审视日本殖民文化对中国本土音乐的巨大冲击。从现有的资料上来看,对于东北沦陷区的音乐研究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过多的理论著作④。在国统区也相似性,在特殊的抗日历史时期背景下,国民党为抗日音乐的传播起到了重要媒介作用,然而研究成果多对在国统区音乐宣传的积极影响避而不谈,是否应该敢于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更加系统的研究国统区的音乐?综上所述,国统区与沦陷于的音乐研究相对解放区较少,研究空间较大,这也能丰富整个中国音乐史研究。

(三)特殊区域I(在华侨民音乐家与在华租界)划分类型。

1.“五口通商之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加剧了西洋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本文特殊区域I划分系指列强在中国租界区与在华侨民聚集地的音乐文化区域。

2.租界区域研究现状:租界对城市的影响极大,租界的经济文化繁荣程度往往远高于其周围的地区⑤,所以在这些地区受到有别于传统文化外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影响越大,自然研究价值也越高,反观研究现状在早期研究租界区的音乐研究不多,好在近几年有升温趋势,例如宫宏宇《晚清上海租界外侨音乐活动述略之一二》(2015-2016),战薪羽《20世纪上半叶天津外籍人士音乐活动初探》(2013)就讲述了租界区域的音乐状况。

3.侨民音乐家分布研究状况:在抗日战争时期日侨音乐家主要分布沦陷区;英美侨民音乐家主要是与基督教新教传教和教会学校任教等相关的职业背景,其他就不一一列举。民国时期外侨在华活动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文献方面李岩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最多:《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⑥、《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⑦等,书籍方面有陈建华、陈洁编著的《民国音乐史年谱》,其中不乏介绍了当时欧美音乐家在华活动情况。总的来说,对于构成一部完整外侨在华活动史来说这些研究还不够详实,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在这块区域在未来存在更多的研究价值。

(四)特殊区域II(港澳台殖民地)划分类型。

1.本文特殊区域II划分系指列强在中国殖民地的音乐文化区域,这里的殖民地阐述的是港澳台地区。这其中伪满洲国在本文“政治意识形态区域”划分类型已提及就不再赘述。

2.研究现状与思考:港澳台地区经历了几千年多民族的反复交融,已经逐渐形成比较牢固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但港澳台地区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仍一直受政治形势的影响,举例来说,3年解放战争期间,大量的内地音乐家为避战乱而涌入香港,极大的促进了香港地区音乐的繁荣。但目前对于20世纪港澳台音乐发展以及移居到港澳台地区的音乐家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特别是澳门音乐⑧。好再刘再生等学者开始注重港澳台音乐的发展,他在《中国近代音乐简史》中对港澳台音乐的发展做了大致描述。总而言之,港澳台地区经历长久的历史演变形成具体自身特色的音乐,这一类型音乐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

二、音乐研究的“无形”区域

(一)海外区域。

1.海外区域可分为中国留学音乐家群体活动区域和海外华侨群体活动区域。

2.研究现状:民国时间西学东渐的留学现象盛极一时,许多音乐家也融入留学的队伍,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文化。从最早的留日狂潮到其后留学欧美热潮可谓此起彼伏。通过对海外华侨区域的文献查找,笔者发现有大量关于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经济文化上的支援与帮助的文献⑨,但关于音乐研究的文献也只停留在非系统性的当代海外华侨文化社团研究等⑩。

3.思考:当时赴海外留学的音乐家中,不乏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影响者,那么这类音乐家在海外留学过程中的一些音乐活动状况涉及的很少,他们在海外求学与国外音乐文化产生了哪些实质上的交流?在海外,传播媒介的变革(广播、音响、书籍等)是否对中国音乐在海外传播方面起到了一定影响?民国时期海外华侨的音乐活动有哪些,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发掘。

(二)大众传媒空间区域(见图四)

1.音乐的空间区域系指存城市与农村音乐的公共与私人空间。公共音乐是考察当时民众音乐文化生活的良好视角。城市室外空间音乐文化活动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室内空间的茶馆、教会、歌舞厅等也是民众当时相当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11。

2.研究现状:大众传媒空间区域的划分与人们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人们大多都关注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西方音乐的关系,而很少考察在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后是如何影響到普通民众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这个区域的音乐文化,尽管如此,对于所有空间区域范围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涉及不够深入。

3.思考:笔者在此不禁思考,诸多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交叉研究区域改如何更深入的研究?除了按照惯性思维研究,是否有对比性研究。例如,室内空间的广播区域与政治意识形态区域可以映射到沦陷区的广播音乐,通过交叉区域的研究,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这一段音乐史;室内歌舞厅流行文化与西方人设租界区域可以映射到在天津英租借区歌舞厅的音乐等,这样看来,交叉区域是否存在更大的研究空间?

(三)民族区域。

1.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国家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音乐方面,不同的民族区域音乐有着迥异的特征特色。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区域也是音乐研究区域划分的有一中常见分法,可分为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

2.思考:目前中国近代史研究只注重汉族区域,对于其他55个少数民族新音乐这块没有给予极大的关注。另外,朝鲜族,主要分布于我国吉林,与南韩和北朝鲜都是朝鲜族;吉尔吉斯,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吉族为一族,在我国又叫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与蒙古国蒙族为一族等。由此看来,国内的少数民族在境外也有同胞(并非中国的主体民族),在国内的少数民族在国外也有该民族为主题的母语国家。也许从某个角度方面研究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四)动态区域。

笔者认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区域划分类型丰富,覆盖面广泛,但现有划分方法难以涵盖所有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内容。故笔者提出:“动态区域”划分法。“动态区域”简而言之即:人员流动性强,人口数量变化大,无固定居住地的具有同一性质的一类人或民族。例如,根据上述概念,在中国近代音乐史范畴内,可寻找出一定数量的犹太社区12。犹太民族历经磨难,经历了古巴比伦的奴役,经历了法西斯的灭种仍然顽强向上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目前公认犹太人在艺术、科学、商业上的天赋一直吸引着相关学者对此保持探询研究的兴趣和热情,犹太人散落世界各地,自鸦片战争以来,流落至中国的犹太人多聚居在哈尔滨、开封、上海三地。利用“动态区域”划分方法,可从传统犹太音乐、流行犹太音乐及经典欧洲音乐三个大方面划分中国近代犹太社区的音乐史。

三、结语

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经历了诸多先辈们的不懈努力,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的阶段,不仅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近代音乐史的专著,而且还细分出各个时期,各个层面的区域音乐史。在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区域划分上,划分方法也日臻完善。近乎涵盖了音乐史的方方面面,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了较大发展,涉及的视野开阔,范围广大,逐步朝着以音乐史学为基础,与其他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笔者相信,在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会愈加深入完善13。

注释:

①吴晶,<察哈尔地区“阿斯尔”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内蒙: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商务印书馆,2012年.

③马颖,<“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之比较>[J],辽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12-115页.

④王岩,《沦陷时期哈尔滨音乐文化研究(1932-1945)>[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⑤宮宏宇,<晚清上海租界外侨音乐活动述略之一(1843~1911)--早期外侨社团演剧活动中的音乐>[J],上海,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19-29页.

⑥李岩,<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第66-71页.

⑦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J],北京:音乐研究,2003年,03:第34-43页.

⑧汪毓和,<20世纪以来中国港澳台地区音乐发展及其与祖国内地音乐发展之关系>[J],江苏省:艺术百家,2010年,02:第5-12页.

⑨曾琰瑞,《华侨与抗日战争》[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⑩肖炜蘅,<海外华人文化社团浅析>[J].广西:八桂侨史,1997年,04:第19-24页.

11林媛,<20世纪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间内的音乐活动研究--以湖滨音乐堂为中心>[J],北京:音乐研究,2008年,05:第63-72页.

12韩天艳,<哈尔滨犹太社区的民族教育>[J],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5:第137-140页.

13汤亚汀《上海犹太人社区的音乐生活》,[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郑宝恒.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88-92.

[2]吴晶. 察哈尔地区"阿斯尔"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商务印书馆,2012年.

[4]马颖,<"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之比较>[J], 辽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12-115页.

[5]王岩,《沦陷时期哈尔滨音乐文化研究(1932-1945)>[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6]林媛. 20世纪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间内的音乐活动研究--以湖滨音乐堂为中 心[J]. 音乐研究,2008

[7]李岩,<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

[8]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J]音乐研究,2003

篇5:2上音乐教案

1.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民族乐器曲笛,进一步了解小提琴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4.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歌声、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教学难点:

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用具:钢琴、字母图片、竖笛、音响、打击乐器、有关乐谱、多媒体课件等。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的光碟,是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创作。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

现在大家听到的是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曲子《森林狂想曲》。

本曲由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伴着多种自然声音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乐曲开始由弱到强似由远及近的鸟声、蛙声„„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热带森林。随即奏响的第一主题节奏明快,旋律跳跃,似森林深处的溪水、山泉,紧接着曲笛和小提琴轮流奏响主题,虽然一中一洋,但不感到异样,配以轻快的伴奏配器,似乎带有一丝喜悦的感觉,似乎是一个热闹的开场白。你可以听听各种大森林的动物,合着曲子有节奏地叫着,还有蛙的声音。一场森林音乐会就要开始了„.

笛子、小提琴与腹斑蛙、中国树蟾,白腹秧鸡、褐鹰鸟、山飞鼠等20种声音对唱,山中精灵也疯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

图片导入,让学生对森林氛围进行感受,然后播放音乐去感受森林。

二、完整听赏全曲 教师播放音响(课件1)。

学生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师:谁能告诉老师,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乐曲中你听到了几处没有音乐旋律伴奏的声音?(教师提示是在乐曲开始、结尾、还是中间?)

生:听到了蝉声、蛙声和溪水„„乐曲开始、中间、结尾共三处。师:大家再来听一听这神奇的声音。听一听这三处的力度有什么不同?好像什么?

教师分别播放乐曲开始、中间、结尾的音效。(课件2)师:谁能来学一学这好听的声音? 生1:吹口哨学鸟叫。(可能)生2:学布谷鸟叫。(可能)

师:他们学得太棒了!我们大家都来学一学好吗?可以用你的小乐器或竖笛。学生即兴演奏、模拟蛙鸣鸟叫。

师:大家学得简直比音乐家现场录的还像,老师都陶醉了。

师: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

师:同学们请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可能有:《美丽的大森林》《森林的早晨》等)

师:同学们给乐曲起的名字真好听,音乐家也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

教师出示课题——《森林狂想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台湾有一位音乐家,有一天看了一则“残忍”的生态故事:在南美洲有一种体积很小的鸟类,每年都从南美洲飞到北美洲的森林区里去产卵,并固定在森林中下蛋。而政府为了经济利益,将森林部分地区开垦成牧区,而以牧区牛身上虫子为食的游牧鸟,自己不会筑巢,便将自己的蛋下在这种季节鸟的鸟巢中,还把巢中原有的蛋拨走。由于游牧鸟的体积很大,蛋孵化之后,老是跟季节鸟的幼鸟抢食,季节鸟的幼鸟老是吃不到母鸟喂的食物,食物都给游牧鸟的幼鸟霸占去了。一个多礼拜之后,只见游牧鸟的幼鸟茁壮成长,季节鸟的幼鸟却眼眶凹陷,身处饥饿,丝毫没有成长。后来生态学家仔细研究之后,才知道是开垦森林的结果。

这位音乐家看到了这段故事,不禁热泪盈眶,眼看着生命就这样一个一个没有了,一种对自然的感动与保存之心油然而生。为留下宝贵的森林原始声音,他邀请了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徐仁修,跋山涉水,历时5年,深入热带森林,共收集蛙鸣、鸟叫、溪流近100种自然声音,再配以悠扬的乐曲,创造了这动听的乐曲。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保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

三、听辩情绪

师:这首乐曲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第一主题。师:这个主题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教师播放第一主题。(开始的A段)(课件3)生:速度稍快,旋律跳跃。

师:大家来唱(奏)一唱(奏)这个主题,感受它欢快的情绪。

四、听辨结构

阶段目标:听辨乐曲结构,了解曲式特点。1.记忆第一主题

师:现在我们在来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当听到第一主题时用一种动作表示,如拍腿或拍手等。听听这个主题出现了几次?(课件4)

教师播放全曲。

学生用动作表示第一主题,并回答共出现了7次。

师:当听到主题A时,用“啦”演唱,再听一听还有几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

教师播放全曲。(课件5)

学生用“啦”演唱主题A,并回答还有两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2.听辨多段体结构(可机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听辨结构)师:同学们听辨得非常准确,全曲共由三个主题交替构成。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主题。现在我请两位同学来到前边,将三个主题曲式结构用字母排列出来。其他同学听音乐表演(第一主题坐着拍手,第二主题起立二人对拍,第三主题可离开座位转圈等,音效部分模拟自然声音)。除三个主题外,听到的声音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现。如:≈

教师播放全曲。(课件6)

学生活动:听音乐表演。学生板书。

师生评价:结构图正确与否。

五、听辨音色

阶段目标:分辨民族乐器——曲笛和西洋弓弦乐器——小提琴的音色魅力及演奏方式。

师:这首乐曲的主题多次出现,欢快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那明快的音色你们知道是什么乐器主奏的吗?让老师告诉你们吧!

乐曲主题是由两种不同类别的乐器主奏的。一是民族吹管乐器——笛子;还有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洋弓弦乐器——小提琴。它们同属于高音乐器,音域很宽,高音明亮,表现力非常丰富。现在老师放两段音乐片段,你们听一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可以模仿一下这种乐器的演奏姿势。

教师播放主题A,播放主题B。(课件6)

生:主题A是用笛子演奏的,主题B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师:作者用笛子和小提琴一中、一洋两种乐器,轮流奏响主题,似一个热闹的开场白。

六、创造

师:乐曲这么动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分组表现主题或音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表现一个主题。

学生活动:

第1组律动表现第一主题。

第2组在座位上演唱主题并拍手伴奏。第3组吹口哨模拟鸟叫。

第4组竖笛创造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第5组奥尔夫节奏乐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七、展示

师:音乐家将自然界原音与音乐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学他们,将你们喜欢的好听的声音与今天我们熟悉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好听的《森林狂想曲》吧!

学生分组创作插部主题(学生模拟鸟叫、竖笛模拟小鸟对唱、打击乐器——蛙鸣筒模拟自然界声响等做为插部主题)。

乐曲组合展示:A B A C A D A(可由学生安排顺序)

八、小结

篇6:2上音乐教案

1、感受体验“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音乐,使学生对欧洲交响乐产生兴趣,喜欢聆听德沃夏克的交响作品,愿意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认识英国管,能辨听音色。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参与形式,带领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初步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及内容,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及想像力。

3、通过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演唱《念故乡》,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能对思念、热爱故乡的艺术作品产生兴趣。[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能听懂音乐吗?音乐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演奏(演唱)技巧、不同的艺术处理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和记忆。今天,这节欣赏课的音乐作品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来聆听、感悟。

1、连连看:请同学们辨别几个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以听为主”,通过“辨别音色、模仿演奏姿势、探究、联想”等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熟识“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及各乐器组的经典片段,为后面大段欣赏做铺垫;通过有目的、有梯度的加深学生对乐曲旋律的印象,帮助大篇幅的音乐作品“瘦身”,让学生感到亲切易接受,为交流对作品的感悟提供了充分的感知基础。教学建议:每段音乐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聆听的次数。(1)铜管组关于第一主题的片段。

师:铜管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大气、深远、恢宏„„)铜管乐器属于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你还认识铜管组的哪些乐器?再听,大家可以自由地跟随视频模仿演奏。(2)木管类的第二主题片段。

师:请你用一种线条来描述音乐,同学们会选择什么?为什么?音乐的什么特点给出了怎样的感觉?(旋律线的发展走向、情绪、气氛)是怎样的情绪或气氛?(激动、跳跃„„)音乐中有哪些木管乐器在演奏?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模仿。(3)弦乐类第一主题片段。

师:请用演奏姿势告诉老师:在弦乐演奏的音乐片段中,除了小提琴,还能听出什么乐器的演奏?如果从酸甜苦辣中选择相应的感觉来描述弦乐的演奏,你会选择什么?(酸、苦)音乐中的什么元素传递出了酸楚、苦涩的感觉?(音色、速度)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恋恋不舍、思想起伏,深有感触、缠绵„„)

设计意图:用最浅显、贴切的线条和“滋味”,引导、拉近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感悟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鼓励学生敢于在音乐中进行充分地想象和探索。(4)英国管短小的几个乐句。

2、英国管简介:

师:听到的旋律是否熟悉?请分享英国管的音色是怎样的?(圆润、柔和不刺耳,含蓄、内在、不张扬,忧伤的,听起来如泣如诉、田园风光般的„„)猜猜看,当英国管出现在管弦乐队时,它要演绎的会是一种怎样的特定情境呢?

(3)感受第一主题:把学生分成四组(铜管、木管、弦乐、打击)分别扮演称职的演奏家。要求:任选乐器;及时随指挥进入演奏;用心用情地演奏,在感染别人之前首先努力感动自己。

师:同学们知道像这样四大类乐器都齐备的乐队叫什么名字?(管弦乐队)

二、积累点拨:交响乐与交响曲(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包括交响曲)

师:管弦乐队的“演奏”(交响乐)意思是由多件乐器“共同发声”。交响性音乐的名称来源于希腊。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特点的、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之前听到、演奏过的音乐都是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一部交响曲(板书)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实践出真知,通过让学生充分的参与、体验音乐,帮助学生在熟悉主题旋律的基础上,轻松领悟枯燥的专业名词“管弦乐队”“交响曲”“交响乐”,一举多得。

三、感知《自新大陆交响曲》

1、探索第一主题:随琴视唱。

师:作曲家在饱含深情的创作中吸取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特点,旋律起伏不大、音调简单,力度(柔和)、速度(慢),听起来别具一格。同学们,假如你是作曲家,你会选用一件什么乐器来表达这个主题?在唱它的过程中,你的内心又多添了哪些新的感悟?(悲凉、愁思、低回、婉转、思念的、忧伤的,感人至深„„)

2、简介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

师:德沃夏克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小时候非常喜欢听自己故乡的民歌,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了剑桥等很多名校的荣誉,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是他非常著名的代表作。

3、简介《自新大陆交响曲》及其第二乐章。

师:“新大陆”是哪里?原本指南北美洲大陆,德沃夏克在这里特指美国。1892年,德沃夏克应邀赴美出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产生了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也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于是百感交集地写下了这部非常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4、欣赏第二主题。(1)初听第二主题。

师:第二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有名的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曲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我们分享一下这个乐章的另一段主题(听)。熟悉吗?(木管组一长笛、双簧管)。(2)再听第二主题。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伸出右手食指,跟随音乐把你心中的曲线感觉描画出来。(原作者:马向华)(3)三听第二主题。

师:老师也在心中勾勒了一副曲线图,并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蝶恋花),现在,把它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参与”是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最有效途径,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除了督导学生更凝神地欣赏,更锻炼了他们将内在感受外化表现出来的能力。

5、简介创作背景。

师:在创作第二乐章的中间部分时,作曲家是从一首长诗中汲取了灵感,诗中描写海华沙心爱的妻子在饥荒与瘟疫的双重威胁下,奄奄一息,同思念中的丈夫诀别时的痛苦心情。那种动人的感情强烈地震撼了德沃夏克先生,他将从诗中获得的感受全部倾注到了音乐创作中,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波西米亚故乡的无限怀念和眷恋之情。

四、领悟《自新大陆》

师:同学们,《自新大陆交响曲》创作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首演时许多听众都被感动的热泪满襟。同学们虽然没有赶上首演,但这节课老师把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先生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现场演奏也“请进了”我们的课堂。

1、参与:完整地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每当第一主题出现,请跟唱表达心中的情绪;第二主题以不同的形象共出现了3次,每当感觉到它的存在,请伸出食指描画出感悟到的曲线。

2、综述:

(1)第一主题在整个《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这种大结构中套着小结构的曲式叫做复三部曲式。(2)第二乐章的速度(慢板)

师:它漫漫地倾诉了作曲家的祖国情、故土情和亲情。德沃夏克先生从对故土、亲人的遥想、思念中回到现实,看到的是印第安人的悲惨生活,他感到十分心痛,柔软的乡愁浸透了孤独,惆怅、悲痛、呜咽和惨淡的气氛,于是慢板的最后是重重的哀叹!(3)《自新大陆》的美誉。

师:整部《自新大陆》交响曲博得了全世界人民由衷的喜爱,并将它誉为“德沃夏克最受欢迎的交响曲”、有人称它为“捷克第一交响曲”,成为了德沃夏克的代名词。

设计意图:完整地聆听时长约13分钟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极大地挑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对一、二主题的有效记忆,充分地调度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欣赏的全过程中;另外,教师在恰当之处巧妙地加入解说,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对作品的注意,最佳地优化鉴赏的结果。

五、情感升华:演唱《念故乡》

师:同学们,尽管新大陆很精彩,但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在,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 教学建议: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并示意学生齐读歌词,表达、升华对音乐作品主旨思想的感悟和理解,将思想教育润物无声地沁入其中,在本堂课的尾声处,将情感推向一个小高潮。师:怀念遥远祖国的愁思化作朴实优美、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再加上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李抱忱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填写的歌词,使这首《念故乡》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一起来欣赏这首《念故乡》,会唱的同学可以随着轻声的跟唱。

六、小结

上一篇:农大网络指导在线作业下一篇:李锐敏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