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2024-06-25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精选6篇)

篇1: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是重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有利于促进重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缩小“三个差距”。

一、问题

(一)管理机制障碍。一是重庆在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由于旅游业包含的行业范围很广,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领域,而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行政管理部门,造成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多头管理”。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功能不强。当前,重庆行政主管部门对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政务管理、行业监管,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造成在业务指导方面的“真空地带”。

(二)经营资源缺乏。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缺乏人、财、物、信息等经营资源,从而在基础物质资源层面限制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一是缺少经营管理人才。据调查显示,63%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由当地农民投资和经营。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经营经验,导致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二是缺少资金。由于融资难、贷款难,导致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资金缺乏,严重制约其发展速度、规模。三是缺少设施、技术。由于受成本、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在开发、运用高科技技术与设备上投入很少,从而导致其技术含量较低、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四是缺少信息。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在建设信息设施、信息系统方面投入较少,从而不能够有效获取、利用信息资源,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三)同质化竞争严重。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整体上仍然处于产品类型同质化、服务功能单一化的粗放发展阶段。农家乐是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主要形式。目前重庆虽然已有两万多家农家乐,数量多但竞争力弱,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产品与服务缺乏特色,导致行业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严重。

二、对策

(一)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旅游行政部门的服务功能。转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方式,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服务旅游企业为导向,强化服务职能,为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提供业务指导、信息服务、人才培训、营销宣传等全方位的服务。二是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出台税费、土地利用、金融信贷、财政补助等优惠扶持政策,促进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基于资源整合思想,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指导思想,将相对独立的政府、企业、高校、协会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平台以收取会费或低收费的方式提供资源

共享服务。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能够借助于资源共享平台“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相关非核心资源,既瘦身了组织机构、减少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三)成立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联合体。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出发,由行业协会牵头,将分散独立经营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联合起来,成立松散型的企业联合体。在联合体机制下,成员企业可以定期开展业务合作与经验交流,进行统一的市场开发和营销,共享预订网络、信息服务、集中采购和人员招聘与培训等,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联合体实行松散型的契约式管理,成员企业通过对话与协商,减少分歧以增进合作。

(四)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庆市应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以重点扶持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发展。基金管理采取“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方式。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可以向基金申请低息资助,且获取资助无需任何形式的抵押担保,仅需分期偿还。创新基金融资方式:一是协调旅游局、财政局、市农委、市商委、市扶贫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对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财政拨款、补助等统一划拨至专项基金,实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二是设立旅游发展税以补充基金池,按照乡村旅游收入的1%至2%征收乡村旅游发展税,用于专项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例如集资、银行借贷、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吸收多元资本投资基金。

(五)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重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应构建以乡村旅游景区(点)为核心,以“食、住、行、游、购、娱”多要素为辅助,以“农、林、牧、渔”等为延伸的产业链条。一是合理规划以“食、住、行、游、购、娱”以及关联产业的旅游企业的数量比例及档次结构;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构建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防止行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恶性竞争。二是创新特色性、体验性、文化性、主题性的“食、住、行、游、购、娱”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制订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推广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四化”,即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环境品质化。四是重点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商品,突出乡村性、特色性、文化性、艺术性特征,注重CI设计和包装,加强广告宣传,提高旅游商品的品牌价值。五是创新旅游业与农、林、牧、渔业等关联行业的市场卖点。例如开心农场项目既可作为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又可组织游客开展农业体验劳动,同时又是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旅游搭台、农业唱戏”,营造农业节庆经济。

(六)培育知名品牌。一是成立专职机构负责培育与推广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品牌工作。二是由旅游局牵头,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定期评定著名乡村旅游企业品牌;品牌评定实行“定期评定、动态管理”。三是政府部门出台品牌扶持政策,对于著名品牌在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银行贷款、市场推介、营销宣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扶持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品牌做大、做强。四是引导著名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实施品牌经营,通过品牌输出、品牌营销、品牌资产管理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效益最大化。五是广泛开展著名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品牌的商标注册,保护品牌的商标权。

篇2: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作为北京首屈一指的乡村旅游规划类专业机构,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是看着北京的乡村旅游一步步的发展过来,并且专家们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如北京的CBD高端生态园的打造等。专家们认为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和措施有着自己的特色之处。

(一)策略

1、资源整合策略——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乡村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各个旅游要素资源的整合开发,来构成一个完善的乡村旅游系统。一方面针对当前北京郊区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整合,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维护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将农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实现旅游者和农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及各项效益。另一方面,北京乃至中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农村民俗风情多元化,生产劳作差异化的特征,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本着分类指导,突出农味的原则,杜绝一概而论,盲目跟风的发展现象,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抗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

2、产品开发策略——项目带动打造精品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通过项目带动策略来打造农村旅游的精品、名品、优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在整体

规划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区域内乡村旅游起步早,产品开发较成熟,客源市场初具规模的地区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通过旅游活动策划、产品线路包装,集中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来提升竞争力;将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地区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通过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完备配套设施,拓展市场空间使其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于区域内比较分散的农村旅游资源和非开发的农村旅游资源,通过合理规划,确定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发展项目和储备发展项目。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以优先项目带动储备项目发展,以支撑项目配合重点项目开发,实现层级开发,梯度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良性循环开发模式。

3、功能拓展策略——产业互动科技先导

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要通过功能拓展来丰富旅游活动类型,以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元发展的个性需求,并扩大旅游收益渠道。一方面通过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旅游功能的提升和拓展,依托农村优越的资源环境,丰富农特产品,独特的农事活动开展旅游活动,注入现代旅游休闲观念,推进旅游产品传统的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医疗康体等高层次的功能拓展;另一方面,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乡村旅游功能,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挖掘乡村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和质量,还能够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旅游者营造一个更加文明的旅游环境。

4、品牌提升策略——突出主题塑造形象

品牌就是竞争力,在体验经济到来的时代,品牌就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品牌总是依托于非常具体的产品、服务和形象。乡村旅游形象是对农业、农村旅游资源特色,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等多方面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提炼,既要体现区域的特色,又要能够引起旅游者的消费共鸣。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同具有乡土气息的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它对于形成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线路的营销推广、地方乡村旅游的品牌塑造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到形象的综合性,即形象内容的多层次性和旅游者心理感受的多面性;还应考虑到乡村旅游形象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即形象一旦形成,便会在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印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乡村旅游形象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通过旅游产品项目的创新,旅游服务的提升,乡村节庆活动的开展来塑造。

5、市场推广策略——区域联动平台搭建

乡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同样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旅游景区景点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区域联动发展,搭建起农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平台,产品互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形象共塑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职能,引导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偏好,可以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通过区域间农村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的搭配组合,能够更大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旅游者提供最全面的农村旅游信息;不同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整合,使得区域乡村旅游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对旅游者也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实践中,创立乡村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乡村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等等一系列的手段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关键在于要把乡村的特色,乡村的浓味挖掘出来,体现出来,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的眼球。

(二)措施

发展乡村旅游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缺乏规划,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农民经营旅游的素质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实践证明,解

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大支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资源结构优势、重点开发区域及项目、相关配套措施等。要突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特别脆弱的乡村旅游资源,宁可不开发。乡村旅游规划要与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杜绝重复建设和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其次,要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乡村旅游开发。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使用上,适度向农村倾斜,着重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旅游交通、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要素设施。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开发乡村旅游的业主给予政策扶持,如土地流转使用、农村信贷、税费减免等。利用政府招商引资的信息优势和平台,依托本土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引进适宜项目,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第三,要引导乡村旅游提质升档。全面推行质量评定标准等,引导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三)、乡村旅游产业导向的新农村建设案例介绍

1、怀柔区北宅村

2、延庆县东桑园村

3、昌平区香堂村

篇3:浅析温江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 是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貌简单, 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水文地质、气候条件优越, 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育, 是著名的农耕区。同时, 温江区经济基础较好,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成都市区县的前列, 素有金温江的美誉。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35亿元, 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26.23亿元, 增长幅度为11.8%。

随着城乡统筹改革实践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不断推进, 温江区主动承接主城区的产业转移, 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兴三优二”将成为温江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温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广袤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大田林盘景观独特、花木种植产业发达, 结合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 共同构成了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近年来, 温江区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本底、富饶的人文景观资源, 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田园观光、互动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具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形态的精品旅游项目。

三、温江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

1. 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

温江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花木产业基础和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 但目前开发程度较高的主要是以花木资源为依托的观光型和体验型乡村旅游, 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弱。总体上看, 当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普遍缺乏对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梳理和挖掘,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数量、开发潜力不相称, 资源利用程度低, 使得乡村旅游结构发展不平衡。

2. 旅游产品影响力不足。

在全国乃至四川省, 温江区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仍然偏低。在旅游形象上, 温江区虽然对自身旅游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策划, 但由于形象设计变动比较频繁, 且缺乏一个突出的口号和品牌, 并没有树立一个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旅游形象。尤其与周边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和一些具有优质旅游品牌的地区相比, 如成都市区、都江堰等地, 温江乡村旅游对旅游者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 且乡村旅游在境内存在点分散、规模小、有点无网的特征, 因此在前期工作不规范、规划不合理等情况下, 往往容易产生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巨大, 却难以获得良好效益的结果。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

根据乡村旅游市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将古蜀鱼凫文化、川西田园风光、花木种植和水文自然条件等多种资源要素有机结合, 积极开发乡村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康体养生、体育运动、商务会展等新兴旅游产品, 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具体而言, 应主要发展以下几种乡村旅游产品形态:花木观光体验游, 生态休闲度假游, 历史文化体验游和川西林盘风光游。

2. 进行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展。

(1) 温江应继续开拓特色餐饮产业, 打造万春镇“卤香天下”美食街和重塑公平“美食名镇”等知名品牌。建设一批金盘级、银盘级特色餐饮名店, 推出一批特色菜品, 完善“食在温江”的内容与内涵, 丰富温江的旅游产业要素。并强化服务规范, 进一步提高旅游餐饮业的总体水平。

(2) 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开发。立足于温江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特色, 在系统梳理温江已有的酥糖、滴窝油、蜂胶、有机食品等特色商品和潜在旅游商品的前提下, 分析市场需求, 凝练出5~10种温江特色旅游商品, 加大以“带走温江”为主题的系列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力度, 形成规模化生产。

3. 加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 强化旅游交通建设。在温江现有交通体系基础上, 建设发达的对外、对内交通交通体系, 尤其是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建设景区内、外部交通方式与线路。

(2) 加快旅游酒店的发展。吸引中外品牌酒店在温江投资, 促进温江酒店市场的发展、增加客源市场规模, 提升酒店经营管量水平, 培育酒店市场经营主体, 成为温江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 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旅游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通过全区各部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交换支撑环境, 破除旅游信息孤岛, 实现旅游系统与空间系统、产权系统、社会组织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的全面整合。

(4) 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建设, 加快建设旅游便民服务设施, 加快推动景区及旅游交通干道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通讯网、互联网全覆盖。

4. 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渠道。

(1) 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温江乡村旅游营销应树立大市场、大营销的意识,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实现整体营销。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创建各级各类旅游示范区 (镇、村) 以及A级、星级品牌, 从行政区域和企业规模上不断扩大温江旅游形象的影响力;二是推广联盟营销, 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建立旅游联盟, 完善区域营销网络体系, 实现平台共享, 渠道共用, 客源互送, 联动发展;三是积极参与承办体育赛事、博览会、交易会、各类旅游节事活动, 积极参加区域旅游合作, 着眼于旅游形象的整体宣传策划, 形成景区与乡村结合的整体概念, 深化“运动、健康、生态、休闲”的品牌形象内涵。

(2) 大力开展网络营销。针对旅游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应整合温江旅游系统资源, 构建政务、商务整合的网络营销系统。将网络宣传进行有机整合, 积极通过互联网加大温江旅游宣传力度, 利用好温江区地理信息平台系统, 全面建设旅游信息新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把温江旅游资源全面、详实的展现在互联网上, 真正实现将温江旅游搬上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丁艳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省华阴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12 (7) :91-92, 113.

[2]黄露.浅谈成都农家乐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探讨, 2011 (8) :293.

[3]李琳, 徐洁.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区域差异特征比较研究[J].求索, 2013 (4) :259-261.

[4]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12 (11) :119-121.

篇4:浅谈山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

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统一管理,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受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乡村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信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依据不同的情况统一规划,有区别地制定开发方案,因地制宜;同时,加强旅游地道路交通、服务接待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积极探索,挖掘资源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挖掘和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提高其文化附加值,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品味,营造独特的消费气氛,使旅游者满心欢喜地进行精神消费,这是提高乡村旅游可进入性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加强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如文人墨客在此创作过的文学作品、此地一直流传着的动人传说、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都是自然景观中孕育的文化内涵;其次要加强人文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要将民俗风情、文化艺术、传统节日等资源通过有效的手段开发为旅游产品,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点,如平遥古城的民俗游、正月花灯游。

三、突出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开发应扬长避短,在“保持本色”的同时要“突出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根据太行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可以精心设计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勞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逛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利用山西悠久的文化历史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较优越、基础设施较完备的乡村地区建设精品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要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应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风格相一致,保留本地特色,保持村庄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这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

四、乡村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虽然乡村旅游包含的内容不少,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基本上还不包括生态旅游,而它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在此。生态旅游是以观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为目标,通过为旅游目的地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公众提供环境和文化教育等方式,有助于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旅游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只有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好山、水、寺庙、村景和各种古迹遗址的优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丰富营养,才能使山西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乡村旅游丰富了我国的旅游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乡村的地方就能发展乡村旅游,就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当前山西省旅游业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因此,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山西乡村旅游文化,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最终实现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

篇5:苏州乡村旅游体验营销策略

[摘要]体验营销是一种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营销方式。随着乡村旅游者需求的改变,“体验”已成为乡村旅游者购买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剖析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结合苏州乡村旅游资源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苏州市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更成为苏州旅游市场的助推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08年9月,由苏州市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依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意见》、《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苏州市十一五旅游规划》编制的《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年)》正式出台,表明苏州市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重视及理性思考。苏州的乡村旅游在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研究体验经济下苏州乡村旅游的营销问题,对于推进苏州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营销的概念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产品,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策略。体验营销的理念突破了“理性消费者”的传统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

旅游本身即是一个持续体验的过程。旅游者所购买的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这决定了旅游与体验营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区域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对象,以农业旅游为主要形式,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情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作为典型的体验型行业,乡村旅游必须提供给旅游者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顾客体验,根据不同的资源特征和消费环境,展现不同的体验诉求。旅游体验是由某些刺激而产生的内在反应,它产生于消费者所消费的真实的或是虚拟的有形产品或无形产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体验需要。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在增加,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体验。

二、苏州乡村旅游进行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虽然近些年苏州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反映出市场需求和产品层次的初级化,也出现了盲目建设、项目雷同等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批起步较晚的乡村,由于缺乏专业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学习,因而在实际乡村旅游中,乡村旅游主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官僚主义、“等靠”思想严重。目前,旺山生态园乡村旅游在营销上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对市场的分析;经营理念低俗化倾向严重,仅停留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层面;忽视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本质;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促销推广手段传统落后,客源市场开发不足。这些问题在整个苏州乡村旅游营销中也都普遍存在。

从乡村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体验和经历”,给游客提供一个认识乡村、体验乡村生活和民风民俗的机会。从乡村旅游者的需求来看,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游,更追求的是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借助参与产生互动,加深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体验”已成为乡村旅游者购买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从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来看,目前苏州乡村旅游对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采摘活动、乡俗节庆活动仍有极大的依托性,造成了整个行业乡村旅游产品同构化严重。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深入研究游客的体验需求,将体验营销的思想运用在产品开发设计中,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以吸引旅游者并增强其忠诚度。

三、苏州乡村旅游体验营销对策建议

(一)整合各种感官刺激

感官式体验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体验所设计到的感官刺激越多,就越是难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营造田园诗意的吴地乡村景观。整合各种感官刺激,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使其留下难忘的体验印象。

在各种感官刺激中,视觉是最主要的体验。视觉印象会在第一时间紧紧地抓住人的注意力,并留下难忘的体验印象。因此,苏州各地的乡村旅游地的视觉景观设计要注意在色彩上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比如,景区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应该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还要注意到购物场所、休憩场所乃至洗手间等的建筑设计风格,要力求这些乡村旅游设施的外观形态与主题保持一致。除了建筑的外观形态之外,暴露在游客视觉内的所有硬件设施,如游客休息的长凳、宣传栏等,也需要起到为主题服务的作用,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的效果。又比如,乡村的种植景观和一年四季各类花草果蔬的色彩变化搭配,也要注意带给旅游者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另外,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也是感官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对旅游者的体验产生重大的影响,将它们有效地整合有助于旅游者形成难忘的旅游体验。比如在听觉方面,保留各个乡村旅游地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评弹、船歌等,让游客可以听到乡村特有的鸡鸣、犬吠、鸟唱、蛙鸣、虫叫等。

(二)满足多种情感诉求

情感式体验是指通过与消费者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和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体验方式。情感营销的核心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牵住顾客的情感,扣住顾客的心,向顾客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顾客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从而能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在增加,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体验。回归自然乡村、远离城市喧嚣、享受亲情天伦、怀念往昔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乡村旅游者的基本情感诉求。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在旅游过程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消费者自然地融入到情景中来。比如,在一些农耕文化园、农业博物馆等,展示和再现几十年前的农耕器具和场景,对都市旅游者特别是老年游客,能引发其童年回忆,从而获得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三)激发游客思考探究

思考式体验即通过开发人们的智力,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思维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惊奇、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让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从而使消费者获得一种自我成就感。乡村旅游可以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具有较好的引发思考的功能。

比如,可以将乡村旅游产品布局成观赏农田、瓜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等区域,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的农田风光和自然生机,也可以布局成浓缩的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经营模式的示范区,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使游客增长知识。比如,在一些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内,可以对大棚蔬菜、花草树木、昆虫、家禽等进行生长知识介绍,激发都市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激活其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并由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苏州旺山生态园为例,可以充分利用茶园、葡萄园的现有资源,开辟游客通道,在满足采摘乐趣的同时,利用对农产品种植技术的知识传授达到启发游客思考探究的目的。

(四)增强参与互动内容

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并让广大消费者参与其中,按照消费者的意识和消费需求,使他们对最终产品满意,同时使其兴趣、爱好、想象力和抱负也得以实现。由此,顾客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而不是传统地接受企业千篇一律的固化服务。通过角色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得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

在乡村旅游景区的布局上,可将其设计为村舍民居、社区活动场所,营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农家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农村生活,也可以布局成采摘果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的产品区,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以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过程,并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比如,开展新村新貌和特色产业参观体验、农业DIY、农耕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乡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住农家院、品尝农家饭,感受浓浓的乡情和淳朴的民风;还可以自己下地种植采摘瓜果、自己动手制作农副产品等,切实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喜悦。

四、结论

篇6: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从此农业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正式列为旅游产业一部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我省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从原先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等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拥有各类农业旅游区(点)近500处,全年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3家,占全国的12%。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业旅游区(点)的数量还将有新的增长,产品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按分布来讲,尽管我省南北经济状况很不平衡,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苏北、苏中力度很大,生态环境优越,农林基础丰厚,目前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处,数量近一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迅速成长为江苏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抢抓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我省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必须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全党为之努力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旋律。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依托、依附于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也同样。从已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来看,无一例不是党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有力支持的结果。自2006年8月省委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就本地新农村建设都正在制定、实施一些目标、政策和措施。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吃透这些精神,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环保、生态和村镇建设等有一系列投入。如中央将有339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前三年完成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一轮五件实事和一系列“千村示范、帮扶”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用足、用好,将旅游开发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与各种富农政策贴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条条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如各级农林、水利、渔业等部门在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上投入不少,观赏农业的资源主要在他们手上,和我们目标完全一致;省交通厅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将花五年时间投巨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桥梁5000多座;建委系统要在全省建100个示范镇(乡),1000个风情浓郁、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生活生产便利的“康居示范村”;劳动部门正在开展农民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技能,甚至对低收入的还免费。对于各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主动了解,在他们的工作空间,有哪些资源能整合成旅游产品以及为之服务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示范点和准备申报的单位在不在范围里,不在里面怎么争取,在里面的能够沐到多少阳光雨露,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使乡村旅游与有关部门找到共同点。一方面借助各部门的资源,另一个面帮各部门办事,借势借力,顺风扬帆,做好了,既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有关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必须紧扣二十字总方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旅游要达到什么境界的全部。围绕这二十个字,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落实“两个方针”:即旅游助农、兴农、富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绝不等于新村庄建设运动,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能用于旅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始终要牢记二十字总方针,绝不能误入歧途。

(三)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在农村认为极品的食物,城里人不稀罕,他们要体验的意境是:天然、野趣、清新、恬静、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一种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和农民兄弟淳朴、勤劳的风貌。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游客,其意义也不一样。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全新的体验,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满眼都是新鲜和亲切。当然,不管什么文化的游客,到农村旅游的本质是共同的,这就是自然、随和、愉快、幸福。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乡野大地、水乡泽国,春天麦苗香,油菜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秋天芦花放,稻谷香,硕果累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自产鸡黍,自酿米酒,蔬菜绝对环保。城里人向往憧憬的、寻找的是这些原生态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

(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毋庸置疑。靠旅游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却不是能普遍推行的。江苏1201个乡镇,20万个自然村,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境况千差万别。要打造成旅游点必须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把资源变成产品绝非易事。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因地:一是来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客、城里人,依托大中城市,依托大中景区,因此,乡村旅游(区)点距客源地不宜远;二是乡镇、村里或附近有什么?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存在具有旅游的意义,向人销售,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区、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优美的农村(镇)景色、自然环境、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植地和特色的农俗风情等等,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因时: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时间梯度问题,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民收入、市场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摒弃急躁情绪。另外,与其他类型景点不同的是,乡村旅游平日、假日、四季忙闲不均,因时打造不同内容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人: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对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我们要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领军人物,同时要读懂农民,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从长远计议,抓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全省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看,还刚刚起步。农林部门的几百个点乃至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示范点,在全国来讲不算少,但内涵、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即使是我们参观的典型单位,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甚至国内一些先进地区比,在认识程度、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部门责无旁贷,要倾全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实践上要有新的进展,工作上要有新的成效。从旅游部门职责和人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已经和即将开展的几百、上千个村、点,可能鞭长莫及,主要精力应集中放在已有和正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对照评定标准做精、做优、做特。要根据乡村旅游的区域、类型、形式和体制等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发展。有的需要旅游部门帮助指导,有的是要进一步发动鼓励,有的则可以直接操作,总的来讲,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扎实做好六大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规划覆盖工程。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他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概念,也不是有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存在就自然形成,而是作为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素不相识的外来人逗留、消费,满足游客返璞归真的需求等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必须规划先行。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乡村旅游的第一资源是规划,做好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是旅游部门。在2005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做到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两年内把已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实现全覆盖。鉴于乡村旅游这个产品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宜放在市里和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省旅游局可不直接编制全省农业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出一个思路,研定一个发展纲要。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搞不搞,但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镇和点上一定要搞。规划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鉴于旅游业的属性,乡村旅游规划要放到县、乡(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并让农民参与,让村民监督。

(二)产品塑造工程。乡村旅游资源有个弱点是类同,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也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在所难免,导致仿效跟风、恶性竞争,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前的农耕只是种庄稼,收获农产品,现在农民是演员,加上了具备展览、表演、展示的功能,农村的一切生产、生活和成果变成了向游客销售的商业行为。如苏州西山橘子是早红产品,核多、味酸,但是不能砍,因为它挂果时间长,颜色艳,树大冠浓,点缀乡间成为一道风景,我们就从砍树变为看树,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如水井、灶头、农具,不仅是农家摆设,能否用起来,让游客参与。一些家禽、家畜和庄稼认养、认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怎么采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甚至出售农产品的包装、农家菜肴的菜单,体验农事艰苦和乐趣等等,通过千方百计都可做出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目前,全省农业旅游主要有这么8种类型,即:现代村容村貌型、高新农业展示型、乡村生态环境型、农科特色技艺型、观光休闲农庄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农家乐风俗型、农时节庆活动型。这些类型都是各地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包装、塑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一定要注重每个点的比较优势,探究自身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我省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群众富裕水平及旅游品牌、质量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

(三)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永久不衰的乡村旅游来讲,仅有资源和热情好客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成群旅游者的到来,怎么让他们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任何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态,古镇、村庄、农庄、林牧场等等,原生态不等同于原状态,必须要作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一般客人在你那里停留三个小时的要吃一顿饭,六个小时以上可能住一晚,一整天中还要有小憩的地方,必须具有必备的一些设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也不可缺。“行”,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游”,怎么个活动法,要精心筹划的有多少项目,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以及与农民和谐交流、共度时光的等特色产品。农户家庭接待活动还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和器具。“吃”,城里人来了给他们吃什么,在什么场所吃,人少的话,农户家中可以应付,人多了需根据客源量配置接待中心。凡是入口的食物,卫生怎么让人放心。“住”,给客人提供的住所,起码要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卫生、方便、安全。“购”,农户的手工艺品,农村土特产品,城里人是很喜欢的。要想尽办法就地销售,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需在包装、运输等多个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上下水、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总之,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切忌贪大求洋,尽可能低成本开发。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对于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契机,挤进去,同时争取政府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在资金筹措上,帮助招商引资,小额贷款,对农民本身的投入,帮他们精打细算,谋划经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尽可能让利,降低农民成本和风险。

(四)拓展市场工程。我们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扩展旅游业态,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衡量这个地方是否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标准是游客。说一千道一万,产品搞得再好,无人光顾,就不是一个旅游产品,一切无从谈起,产品走向市场才是真谛。游客来得越多,农民效益越多,各方积极性越高。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农民血本无归,变成坑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向市场。相对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当薄弱。这项工作如果靠农民一家一户,没有这个能力、实力和渠道。作为各级旅游部门,政府给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这个新生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加快市场培育,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帮助开拓市场。全省目前已有4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底还将有一批加入,且分布均匀,各市都有。对这些点,申报成功一个,营销工作就要立即跟上去,把营销工作放在首位,把促进客源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我们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着手做这么几件事:(1)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帮助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2)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关于宣传品成本买单问题,我们建议依靠当地村镇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一点,同时旅游部门要做贡献,要列入每年的促销费里,除印制旅游指南、精粹等一些专题外,在编辑本地营销资料时,把乡村旅游一并考虑进去。(3)各级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页、邮件等等有关提供旅游信息的一切载体,都要把乡村旅游的情况、线路挂上去。(4)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有些成熟的产品可请媒体做专题采风。(5)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举办的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让农业旅游概念有踪影。(6)深挖传统习俗文化。把当地农耕、农时、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节庆活动,招徕客人。(7)和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和农产品,尤其是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乡村旅游列入菜单。总之,凡是我们选准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关心乡村旅游插一脚,关怀农民兄弟拉一把。

(五)人才培训工程。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我们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于各地基层领导来讲,看到一些地方搞旅游成功的范例,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但不知从何做起,盲目性不小。为了使全省农业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各示范点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要全面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各级旅游部门立即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一是旅游部门干部。抓好乡村旅游,我们本身要加强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成。当前,首先要学xxx省委和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一系列指示,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摸透本地农业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他们处在第一线,在最基层,是农业旅游的直接领导者,是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理念、思路,工作力度怎么样,该示范点的形象和水平怎么样,是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旅游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是个前卫产业,经济、法律,甚至美学等都要学。对于他们的培训,我们可建议党委部门列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行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程规划之中,分级培训,我们帮助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农民从业人员。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农民干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活,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为了使培训工程落到实处,省、市两级旅游局应尽快编制一套教材,培养一支函授队伍,争取一些必要的经费。还应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请他们就农业旅游做些专题研究,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全得到有效的培训。

(六)科学管理工程。乡村旅游在我省处在发展初期,各类乡村旅游点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时间推移和数量增加,更多农民的参与,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和处在不同地位的主体,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在一些乡村,每家每户共同拥有美景和乡俗,出于自身的利益,一些“公地悲剧”现象也相应产生,住房乱搭乱建,污水、垃圾乱倒乱扔,客人来了围追堵截,削价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伴随而生,使自然、人文、经营的环境恶化。如不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这些乡村旅游点能维持多长的寿命可想而知。毛主席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今天,要保证农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时,一方面要教育大家恪守公德,强化环境意识,讲清利弊关系;另一方面,对造成“公地悲剧”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规矩、有标准,管理绝不能缺位。往往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不遏止,一户人家违规不纠正,将会蔓延成各家各户的扭曲行为,最终结局导致大家无利可图。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也可群众自治,合定乡规民约,旅游部门要研定一些标准,如从业资格、环境条件、服务标准等,以便有个参照,有个目标和依据。还可推行旅游行业管理经验,出台一些等级划分、品牌服务、诚信建设的规范等,使乡村旅游在市场牢牢站住,得到长远回报。上述这些都不能按城市要求来弄,必须符合农村实际,防止管理过度,越位操作。乡村旅游中所考虑的标准化不是一律化,不是只搞一个模式,而是共性的必备条件,农民能掌握、能做到。鉴于我省南北经济和旅游市场的区域差异,在各个地区和针对示范点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待到客源稳定和承载量较大时,可科学地统一配置流量,并在产业链上根据各家所长进行适当分工,使每家每户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避免恶性竞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选择要搞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更需要“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上一篇:DIY-T恤涂鸦设计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幸福的议论文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