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关于农民工问题调查调查报告

2024-07-01

寒假关于农民工问题调查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寒假关于农民工问题调查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调查调查报告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国农民工的产生主要根源于农村人多地少和农业收益低。农民工作为从农业劳动者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农业劳动者阶层有着密切的关联。农民的分化对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城市面貌,改变城镇用工制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和替代的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国民财富,促进了输入地与输出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成为维系现阶段我国社会工农联盟最现实的纽带。但是,农民工又是当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其特殊的“户籍”身份,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状况等方面仍然存在政策性障碍和法律空白。因此,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也是多年来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结果

本次青壮年是农民工的主体。本次调查对象是指现户籍仍在农村或原户籍在农村但迁入城市不满三年,年龄在16-65周岁,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中男性为8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2.87%,已婚人员为87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5.90%;年龄上,其中,45岁以下为109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2.57%,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7.57%;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毕业为61人,占46.21%,高中毕业为46人,占34.84%人,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这两档上,高学历的不多,文盲也不存在,年龄较小的农民工在外出打工前多数是在学校读书,读到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走打工的路很自然,说明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工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壮劳力为主。

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此获得了土地自主权、经营自主权,开始向多元经济方向发展,进而演变为在生产方式、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出现急剧的分化局面,农民分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有经济技术、社会改革与发展、地方政府推动三个方面的原因。单就农民自身而言,亦工亦农、弃农经商、外出务工,更多的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本次问卷上有关于“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一道多选题,共列出了十个原因,每个调查者最多可选三项。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中,选择“为多挣钱改善生活”,有92人次,选择“出来磨练自己,增长见识,学

技术”有72人次,选择“家乡收入低,趁农闲务工经商挣钱补贴家用”有44人次,居选择的前三位。

身体强壮是外出的资本。在132名的被调查者中有93人常年在外、20人农闲时、19人临时外出务工经商,其家庭成员外出情况为95人是家庭劳动力全出来,而全家出来仅有9个家庭;被调查的132名农民工,普遍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选择“非常好”的高达50人,可见身强体壮是外出务工经商的有力资本。但在户籍问题上,看到要想取得城市户口非一件易事,132名农民工,最长外出务工经商都达26年,但依然有114人没有取得本市户口。

(二)、初步分析

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二、遇到的问题

一)、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

就业渠道窄,工作岗位差。农民工是城市外来的流动人口,这个观念在城市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由于担心大量农民工的涌入会给城市生活带来种种困扰和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城市一些企业改制或不景气,职工下岗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城市社会产生了一种对农民工的对峙心理和排斥倾向,特别是农民工本身没有技术,因此,总体上农民工与城市人没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也没有良好的就业岗位。本次调查显示:在回答“您是通过何种就业渠道找到目前这个工作的”,有48人选择的是“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有31人选择的是“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没有人是通过“由家乡政府组织”“所在社区街道介绍”“招聘会”找到工作的。而在您现在从事的职业所列的13项中,主要有“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办事员”、“服务员”。其实,在我们去企业调查中,也了解到凡是聘用农民工的单位,农民工一般从事的都是服务性的或体力劳动,简单而繁重。

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民工行为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收益,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则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而现实中许多农民工进城经商务工的收入并不比在农村种地收益高多少,真正的农民工如果不是包工头、自己创业、自己经商,要实现富裕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即使进了城镇某一单位就业,也不能成为就业单位的“单位人”,不能享受单位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这也就决定了农民工从事的多是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工作。我们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最长时间

每天工作10.5小时,平均每周工作6天;这132人去年的务工经商总收入是8184元,平均每月为682元,今年的平均月收入为852.6元,而平均每月用于住宿、食品等固定支出为326元,这中间包括了有些农民工住的是工棚、或单位不收钱的公房,有些在餐饮企业打工有免费的中、晚餐供应,除去这些因素,在城市打工的生活成本也是较高的,农民工的生活是艰难的。

农民工问题最核心的还是工资的保障问题,本次调查显示,高邮这132名农民工有113人是按月领取报酬,占被调查人数的85.6%,而且基本能发放到位,从未被克扣报酬的为10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2.5%,有19人是“偶尔被克扣”,有4人是“经常被克扣”被克扣的15人填的是工资收入,但所占比重的不大;有98人从未被拖欠过报酬,占被调查总数的74.2%,有32人是“偶尔被拖欠”,有2人是“经常被拖欠”被拖欠的也主要是工资收入,所占比重的也不大。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保险意识不强

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由于农民工自己打工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度,单位在雇佣农民工时也不是太正规。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有70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有6人不知道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而签订劳动合同的56人中,有26人签订的是临时合同,3人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合同,而对所签合同的详细内容能很清楚的仅有13人。

享受的工作待遇少。农民工来到城市经商务工却没有城市人一样的市民待遇。具体行为上,农民工在就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等各方面与城市人有着不同的执行标准。本次问卷上有一个问题是“您现在工作单位提供以下工作待遇吗?”共列出“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兑现工资”、“加班补贴”、“双休日”、“妇女带薪产假”、“工伤补偿”、“带薪休假”、“岗位培训”、“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十项内容,农民工除了在享受“兑现工资”和“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这两项上还可以外,没有享受到的工作待遇高居前三位的是:有125人没有“住房公积金”、123人没有“住房补贴”和“双休日”、有107人没有“带薪休假”,机制和体制带来的不平等待遇,严重的损害了农民工的个人感情,打击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

保险意识不强。农民工作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待遇最低、从事的工作却都是最艰苦、最危险的行业。但无论是单位还是农民工自己,安全防护和保险意识都不够。本次调查中,有一项问题是“您工作的岗位有没有劳动安全防护措施”回答“完全没有防护措施”的有29人,回答“有一些防护措施”的有

43人,而回答“防护措施非常严密”的只有16人;在保险方面,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这四项重要保险,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没有购买的:养老保险是97人、医疗保险是96人、失业保险是104人、工伤保险是96人。

看病难、看病贵是又一大困扰。身体健康是工作的前提也是工作的本钱。目前,在农村如果家里有病人是许多家庭致贫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在城市生活,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广大群众的一大生活难题。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本来就是工资待遇低、福利保障差,如果一旦生病,大病影响工作、小病影响生活。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在回答“当您在务工经商其间生病时” 3人选择是不看病、不吃药,22人选择是去个体诊所,66人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6人选择舍不得花钱看病,只有11%左右的人去正规医院看病,而不去正规医院看病的首要原因是“医院费用太高”,其次是“没钱看病”;在工作期间,如果一旦发生工伤,所在单位能够提供全部或大部分医疗费用的占被调查总数39%,而一点不提供的占调查总数的23%。

劳动技能差。农民工由于户籍、文化程度使其相应比城镇居民找工作难,其自身劳动技能差也是原因之一。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有83人从没取得过专业技术证书,占被调查总数的63%;有77人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占被调查总数的58%;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民工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因此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态度也不是太积极,77名没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回答“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您是否愿意参加”问题时,有29人是“免费就愿意”,12人是“有空闲时间就参加”,也有20人“不愿意参加“。而对于比较适合自己,但需要自费参加技能培训,持不积极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有21人认为“不想花钱”,21人认为“没有必要”,8人认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

(三)、居住条件差,子女就学难

居住条件差。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生活上最大的困难还在于一是居无定所,二是居住的条件差。本次调查,132名农民工中,有18人居住在工作地点、35人住集体宿舍、32人住在厨卫不全的房屋,而居所的来源,20%多是免费的,40%多是租赁的,而居所能全部拥有“空调、电视、冰箱、热水器、电话、手机、电扇、自行车、收音机等”大件物品几乎没有。

子女就学难。农民工外出经商务工,子女随家长外出就学的情况不多,本次调查的132名农民工只有20个子女在外就学,其中有5人是考上的大、中专院校,有4人在民办学校就读。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随家长进城就学

原因主要有:一是如果孩子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城没有城市户口,公办学校进不去,现在城市民办学校一般是名校,不仅收费高,而且更难进;二就是目前城市的教育费用还是比农村高,生活费用也很高,一般的农村家庭都负担不起,中、小学基本上不住校,再加上许多农民工自己都是居无定所,没条件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策

(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

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2003年至2010年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 管理意识和能力。

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 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 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 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 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2:寒假关于农民工问题调查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寒假往返的列车上

调查时间:寒假期间

调查方法:访谈(与近20个民工的谈话,聊天中对民工生活有了大体的了解)

在文中我将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阐述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拖欠民工工资问题:许多民工一年的辛苦钱打了水漂,家里的生活没了着落。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大多发生在建筑工地。在建筑攻打的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和生活条件差。而建筑工程又流动性比较大,有关部门管理相对困难,许多民工工资被拖欠和克扣。这个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工背井离乡,常年在外卖苦力,挣的是“血汗钱“和”活命钱“,拖欠民工工资,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讲,都是极其恶劣的行为。广大农民工对建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付出,取得今天的建设成果是不可想象的,我想,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尤其是一些包工头恶意拖欠,行为特别恶劣,令人气愤。

是什么原因造成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件屡见不鲜呢?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市场不规范。有的建筑队为了揽工程垫姿施工;而垫姿款也有可能是贷款来的,一旦发生资金短缺,很容易拖欠劳动者工资,损害民工权益。有的工程层层转包,加上监管不利,很容易发生“包工头“卷款逃逸,让辛辛苦苦一年的民工们血本无归。

我认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标本兼治“,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综合治理,一是布置各地认真清查,对查出或被投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要责令其及时补发。对据不补发的,要与有关部门一起帮助农民工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对严重拖欠农民工工姿的施工企业,依法给予制裁和惩处,作为不良记入企业信用挡案;性质恶劣的资质年检时按不合格处理,按低一级资质认定,三是因建筑单位拖欠企业工程款导致拖欠工资的,要会同有关部门追究建设单位责任。房地产项目资金不到位的,坚决不予办理施工许可;防地产企业施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准许其新开发项目,并在资质年鉴中予以处理。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将制定建筑用户合同示范文本,在合同中对付款期限,拖延付款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将农民权益写在条款上,对他们进行实实在在的保护。

(二)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民工哪里得知,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严重,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有些民工怕上当受骗不敢外出务工,有些为了讨要工钱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用绑架,暴力,跳楼,自杀等非正常手段解决,有些看别人靠非法手段聚敛财富相安无事,就放纵自己偷盗,抢劫,绑架,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寻求生存生活,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我对着方面的查询与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点主要原因。

一,现有法律对侵权者处罚太轻

社会实践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怪现象,企业用人单位老板有意和民工不签合同,以便侵害民工权益在发生伤残赔偿是推脱责任逃避法律制裁,有些用人单位即便签了合同,大都是一企业老板自身利益为重,不考虑民工权益的霸权合同,民工一旦提出签订合同按法律享受权益时,往往遭到解雇开除。在我国人多岗少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民工为了生存生活只能忍辱负重,任人宰割,民工给笔者算了一笔帐令人吃惊,按法律用人单位每年最少克扣侵占民工工资在5000元以上,有些老板动用暴力,黑社会等手段撒赖或卷款一跑,民工一年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就付之东流,连吃饭回家成问题。一位民工以他600来人的单位为例,企业通过罚款不给加班费,结帐克扣压低工资等非法手段,一年仅侵占民工工资福利一项竟达四五百万元,触目惊心,不敢想象。而这些老板如此聚敛财富,到处挥金如土,横行霸道却无一人因此获罪判邢岂能不肆无忌惮。

二、科学有序地规范劳务市场管理秩序

目前劳务时常秩序混乱,监管失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放任自流,危害社会。职介应由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以规范劳务市场秩序纳入科学有序监督管理体系。

三、管理责任到人,严重失职监管不力

劳务监管要责任到人,分片负责,对处理不当引起集体上访,闹事酿成流血时间的,应对当地政府,劳动监察部门负有责任的人员进行记过、撤职、开除等相应的处罚,以避免因管理失职,不力造成危害社会。

四、建立健全民工权益监督保障体系

劳务监察部门要经常对民工工资、福利发放,三险的交纳进行坚持督促形成工作制度。这样就形成工会协作,劳动监督,政府法律作后盾的一体的社会保障民工权益体系。

五、民工侵权纠纷法院应该先受理后收费

民工遭遇侵权后,大都因手续不全,交不起各种费用被执法部门拒绝受理,这导致民工铤而走险,用非正常手段解决,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在人多岗少九月严峻特殊国庆下,对交不起诉讼费的,应先受理,判决执行后扣除。

切实保护民工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通过这次调查,作为土木的大学生,我更是感到了一种责任感。我要趁着大学阶段在学习和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作一名合格的为民工照相的工程师。

黄山学院 张伟

篇3: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

1 调查地区概况

河东朝鲜民族乡,位于尚志市区东北10 km处,面积1.2万hm2。2006年底,全乡人口1.3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21万人,朝鲜族人口5 465人,是尚志市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全乡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耕地3 659 hm2,其中水田2 458 hm2,素有尚志市“鱼米之乡”的美称。2006年全乡以四个朝鲜族村为工作重点,推进以“四改、三清、两建、一种”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试点村屯建设工作,村容、道路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1]。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及农村合作医疗在这里得到了良好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河东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居收入为3 645元,比全省人均水平高93元。但村与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朝鲜族村人均收入4 071元,明显高于汉族村3 318元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高产稳产的水稻种植较多和劳务输出收入较多。

2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1 粮食种植收入

种粮收入在河东乡农民总收入中占较大的比重,2006年全乡种植业收入为5 41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4.1%。当地农民大多利用自家地或承包地种植水稻、大豆和玉米等作物。乡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工作首位,依托国家投资兴建的“万亩优质水稻基地核心区”,大力发展绿色、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加快水稻规模化种植和生产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以水稻产业为龙头,其它大田作物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全乡水稻优质面积达到2 267 hm2,高油、高蛋白大豆567 hm2,玉米优质品种面积达到100%。

2.2 养殖收入

养殖收入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乡的家禽和牲畜养殖主要集中在五个“汉族村”,多采取家庭小规模圈养形式。乡政府与大型企业牵线搭桥,鼓励农民从事奶牛养殖业,养植结构不断改善。2006年,河东乡牧业收入达到3 18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5.9%。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直接带动了当地养猪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由家庭小规模饲养向专业养殖大户发展的态势。

2.3 经济作物种植收入

河东乡政府积极鼓励农户增加经济作物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2006年,西瓜和甜瓜播种面积70 hm2,蔬菜379 hm2,药材15 hm2,其它经济作物210 hm2,食用菌100万袋。全乡种植经济作物收入达到4 88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已初步形成了粮、经、畜共同发展的农业格局。

2.4 外出打工收入

在“走出去”的环节上,河东乡走在了其它乡镇的前面。他们发挥朝鲜族优势,与国外联系,鼓励农户到韩国或日本等发达的国家打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2006年,全乡外部转移劳动力2 000余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务大军。这种“去一人,富两户”的趋势不仅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更实现了打工者和种田户共同致富的目标。

3 农民增收面临的瓶颈

3.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集中在原料生产上。农业的产前和产后加工还很落后,全乡仅有一家稻米加工企业,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作为原料外销,没有实现就地加工增值。特别是可以大幅度提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加工业,在当地几乎还处于空白。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出现的剩余劳动力也不能就地转移,延缓了农民的增收进程。

3.2 贷款困难,利率偏高

“贷款难”是调研中感受最突出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扩大生产规模和农民增收反映最普遍的瓶颈。难点主要体现为利率高和限额小两方面。当地借贷来源主要有:信用社贷款和私人借款。农民反映农村信用社利率偏高,达到9厘多,接近“抬款”10%的年利率的水平,相比之下私人借款数量和偿还期较灵活。所以导致一些农户选择向私人“抬款”,而不愿意向信用社贷款。信用社贷款最大额度也较低,难以满足规模较大农户的需求。例如我们走访的一个养猪大户,急需资金扩大规模,但是每户每年5万元的限额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限制了其扩大再生产。

3.3 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应对自然灾害

2007年夏季,当地持续高温少雨,发生严重干旱,使河东乡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旱田尤为突出,部分水田也出现严重缺水。究其原因,除天气变化之外,主要还是由于农田基础建设标准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还处于靠天生产阶段。如缺少机电井、水库蓄水能力小等。另外,农户土地分散不连片,不能统一管理也加重了受灾程度。

3.4 再教育体系不完善,制约农业发展

走访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完善的农民再教育体系,当地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特别是汉族村,青年人中受中、高等教育的比例较低,外出打工的人数也较少。许多人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再也没有接受继续学习的机会。即使有外出打工的意愿,出于农业生产和养老的需要,父母大多不抱支持的态度。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不强,观念更新得也较慢。

3.5 信息获取渠道不完善,卖粮过程中处于被动

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销往什么地方,主要依据市场信息决策[2]。我们注意到,尽管农村的有线电视及程控电话入户率逐步提高,河东乡四个试点村这两个比率均达到100%,但当地报纸和互联网普及率低,获取信息速率较慢。农民缺乏及时、快捷获取信息,特别是缺少获取农业信息的有效渠道。这一弊端在卖粮的过程中就得以充分的体现。农民大多将粮食卖给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或个体商贩,价格由买方决定,外部市场价格上涨,粮贩压价,农户不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从而蒙受了经济损失。

3.6 技术推广渠道不畅通,生产水平落后

尚志市各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每年都在春耕阶段以讲座形式向农民传授种田技术,但是收效不大。其原因;一方面是手段多采取理论形式,农民不易接受。农业科技人员走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指导的机会较少。有些讲座还伴有推销农药和化肥的成分,容易引起农户的反感;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不过硬,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有的农民将土样和患病植株拿到相关机构咨询,也难以得到满意的答复。

4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黑龙江省应把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侧重点,积极鼓励有经济实力的能人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使农村民营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3]。当前应大力提倡和支持有条件个人,发挥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商品生产的优势,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初级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增值,有效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4.2 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以工补农”的新阶段。黑龙江省应从“商品粮生产和为国家作贡献”的角度,在“三减两补”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增加补助的范围和数额。如自然灾害保险补助,涉及生产持续发展的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生产技术补助,以及生产服务体系建设补助等。同时在农民贷款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为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有利条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农业发展所需资金[4]。

4.3 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当前应依据国家有关条例,鼓励拥有优势产业的地区,加快兴建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维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首先应培养和发展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合作社“带头人”。其次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在建立合作社的过程中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第三,在本着农民自愿参加原则的基础上,降低农民的“加入”门槛,在合作社建立初期应减少相关费用,并给予其它政策优惠,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最后,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革原有各级农村供销合作社,有条件地区应尝试供销社产权的“私有化”或“合作化”,以加快其健康发展。

4.4 重视培训教育,鼓励外出打工学技术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加快农民增收有长远的意义。因此应建立农民再教育新体系,增加年轻人接受中高等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同时为他们“走出去”创造机会。到外面学技术,不是鼓励留在大城市就职,关键是学到技术回乡办企业,搞农业的产前和产后加工,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4.5 扩大生产规模,劳务输出增收

增加人均耕种面积是种粮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但同时也需要大多数农民离开土地,用农业机械代替原有的劳动力,这样才能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虽相对高于其它省份,但与发达国家每户经营的规模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现阶段应扶持规模生产大、带动能力强的产粮大户,鼓励土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同时,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拓宽渠道,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黑龙江省应特别重视区位优势,鼓励向日、韩以及俄罗斯等国家输出劳动力。

4.6 粮畜并重多种兼营增收

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5]。种粮农民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奶牛、黄牛、生猪和家禽等养殖,走粮畜兼营的模式,应该继续受到重视。同时还应注意大力发展适合寒冷地区经营的养殖业,如狐、貉、獭兔等皮毛动物,由此实现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提高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尚志市统计局.尚志市统计资料[M].尚志:黑龙江省尚志市统计局,2006.

[2]史宝华.刍议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J].时代经贸,2007(4):26-27.

[3]神农架林区财政局农业科.农民增收途径及财政对策分析[J].改革纵横,2006(6):39-41.

[4]张刚.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21-23.

篇4: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进城的背景: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三农问题不再是纯农业问题而是政府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有8000万人农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现有的以家庭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阻碍着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在农产品价格难以调查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特别是在国际上的竟争力,提高效益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杭州,人均可耕土地只有4分地,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农民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要维持生计和抚养老人和子女就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问题,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的。农民工在城市的贡献与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也自然而然地带进市场化,农村被卷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成为市场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流向城市人口的特征现状:第一,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年轻是我国流动人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流动人口中,16-45年之间年轻劳动力成为主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专项调查,4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0%。第二,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第三,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对收入状况的考虑是流动人口跨越城市化障碍,克服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入城后所面临的问题:

前面讲过,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方式以单个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在土地资源的约束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后的今天,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规模得不到扩大,新技术、新机械无法得到使用仍停留在原始生产方式的情况下,面对着农业不增效成本又无法降低的现实,以及农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和需求都较低的情况下,在农村存在的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在农村绝大部分处于失业状态。由此农村新增的劳动力和劳动能力较强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进城务工是必然的。农民工进城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对中国经济、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着较大的问题:

(一)农民与农民工。我国在户籍制度和城市二元结构还未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及其所派生出的农民工,其权益即应得的社会福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工虽然已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仍不能融入产业工人阶层,无法享受产业工人待遇,他们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而工作和生活着,还只能以农民这种身份而存在,农民工成为农民另一类代名词。(成为受歧视、受剥削的代名词)。

(二)农民工就业与社会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通较低,据调查,初中文化占72%,小学及以下占22%。这种结构使得约16%的进城农民无法找到就业机会,处于失业状态。而农民进城人员携款人员在500元以下的占42%,1000-500元的占33.5%,如果这些16%的人员在杭州滞留在10天以上,就会引起社会治安问题。据下城区文晖派出所调查统计,外来人员犯罪率占外来人员总数的0.8%,占发案的80%,对地区治安问题影响较大。

(三)农民工收入偏低,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他们就业的是以传统的企业和建筑业为主。许多企业长期以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获得一席之位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尽量降低农民工工资,更不可能为农民工交纳社会保障;另一方面,首先低层次劳务市场中的供求严重失衡,即初级体力劳务的供给远远高于社会对此类型劳务的需求,初级劳动相对剩余,产生就业竟争。其次,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简单易学,对自身工作不具有专有性,其从事的职业是有完全的可替代性。由此,在企业主和包工头等眼里成为压低工资的理由。虽如此,农民工打工的收入还是远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益,因此在生活的压迫下甘愿忍辱负重和歧视。

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一般都为高强度脏、累、差行业,为从业群体中的高危劳动力,在工作中安全事故频发,在事故发生后得不到合理补偿。最主要的是目前全国农民工参加各类保险的比例很低。这里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有工资偏低农民工不愿交纳和农民工的流动性强以及社保问题无法全国统一流动决定的原因。但是,农民工现在40多岁以下的约占90%,这些人社保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若干年以后步入老龄时,社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城市扩展后的失地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每征用一亩地平均有1.4个农民离开土地),并且每年上访事件占的比例相当大占上访的73.3%以上。农民对自己的土地不拥有处置权,在土地征用迁建中,农民得到的只能是土地补偿费,而不是土地的最终售价价格,而二者差价高达上百倍,上百万至几百万。农民所得的只是几万乃至几千。

(五)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阶段,人口与非农活动向城市转移、集中和强化。 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解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是本世纪初教育急需关注和解决的新问题。根据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在今后这个数将继续扩大。子女就学是外来务工人员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就学和就学费用、就学的地点等。因此迫切希望政府予以关注。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对策(思考)

农民工问题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民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的大问题。中央1号文件就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已经从农民中逐步分离出来并逐步融入城市。因此要解决农民工问题,经过调查形成几类对策思考。

(一)逐步打破城乡之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机制。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城乡分割的作用,使城乡二元结构处于相当稳固的地位。使农民与居民、城市和农村划分得一清二楚,两者享受的社会福利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工工业收入的差异。因此,改革现行的户藉制度势在必行。但这些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从城乡统筹上考虑,以工补农、以工养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推进城乡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

(二)就业与农业、农村建设。农民工进城就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中供大于求,劳动力进入卖方市场,据调查16%以上进城农民工无法就业,势必带来社会问题、治安问题等。盲目来杭找工作的据春节的节后调查占外来就业人员的43%,就业的流动成本较高。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就需考虑让一部分农民工留在农村,这样就要求对农村进行改革,建设新农村提出生产发展,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及适用,转变农业化方式,但是目前的农村生产方式的单个家庭为主的生产模式就进行改革(变)让有能力的农民来组织其他农民进行有规模的生产(按照国内外经验农业生产必须要50亩以上才能造造农业规模效益),对土地进行适当的集中(有偿集中)。这样不尽可缓城市就业压力,同时可较高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同时也可更多的吸收新技术,使用新机械,从而提高劳动率,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竞争力。使农业步入良性循环。再者加强农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拓宽农业生产途径,提高农业本身就业能力。

篇5: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调查报告

我于2010年7月20号至2010年7月23号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区某某镇的一些家庭(该镇有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员)。此次调查共走访14户家庭,完成调查问卷8份。

此次调查虽然完成的问卷很少,调查范围也很窄,但得出的数据还是集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当然这些现象和问题仅仅只能反映该镇或是该村的情况。在此我以我的调查所得为材料,将我得到的数据反映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我了解的8个对象其中30岁以下(不含30岁)2名,30岁(含30岁)至60岁(含60岁)5名,60岁以上(不含60岁)1名。8人中7人已婚,仅一人未婚(年龄28岁)。8人中仅一人拥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而且仅为初级,8人中仅有一人接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此人为拥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者),其他均为初中及初中以下。8人中4人从事建筑行业,2人从事运输业,1人从事餐饮,1人从事居民服务业,所在单位均为私营企业。8人中5人工作地点为武汉,2人本地,1人在外省就业。8人中7人年收入在10000元至20000元之间,1人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8人中6人名下有承包责任田,2人没有承包责任田(年龄30岁以下)。

二、住房基本情况

8人中6人为租赁房屋(均为合租),2人为企业的集体宿舍,租赁房屋面积均不足100平方米,房屋人均使用面积均不足10平方米。租赁房屋的地点,城中村私房的为4人,城乡结合部的为2人。居住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一般,公共卫生很差,没有公共垃圾箱或有垃圾箱却无人清理。居住房屋都有彩电,而其他电器则或有或无。

三、住房意愿情况 住房倾向方面,7人选择了个人或家庭租房,1人选择了工棚(雇主硬性要求)。关于选择个人或家庭租房的原因,选择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便于随着工作的改变而搬家的居多。对于如何处理农村家里的住房,4人选择出租,3人选择卖掉。对于将来打算在何处定居,5人选择了回农村老家,3人选择了目前城市。

这次调查我只走访了14户家庭,但给我的感触是很多的。用某某的话说就是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就拿一个普通的六口(夫妻二人,两个孩子及两位老人)之家来说,两位老人到了60、70岁了还要为生活而奔波,老爷爷到工地去看东西一个月600元至700元的工资要供两老的生活开销,为了节约开支老奶奶还自己种着菜,而夫妻两人一个月加起来2000元到3000元的工资要供自己及孩子的开销,基本无法补贴老人,逢年过节赶情答礼,生活就更拮据了,有时不得不举债过日。现在物价在不停地涨,工作又是临时的,生活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是度日如年。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跳出农门,不要走他们的老路。每每听到类似的诉说时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一是为他们的艰辛生活表示同情,二是为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三是因自己的爱莫能助黯然神伤。幸好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还有低保的实行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补贴范围及力度仍有待提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他们最后的保障,而如今许多不法的开发商打着新农村建设的牌子征用农民的土地,使他们成为了无地的农民。以前产粮的高产田变成了小区或是工厂。老人们忧心忡忡地说,这样下去以后哪来饭吃。他们的话使我也不禁思考,是啊,都变成了小区和工厂以后吃什么了?但愿老人们的忧虑不要成为现实,我们要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人多田少,许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如今许多工厂对职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像我调查的8个人他们就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进不了待遇好的企业,只能到建筑工地上打短工,或餐饮运输企业,工资不高而且经常担心被辞退,心里压力很大。由于收入有限,加之单位不提供住宿,他们不得不租房,而且是许多人合租以降低成本。房子本来就小,还要放很多东西,像行李、工具之类,这样房子就更小了。对于他们来说能单独租房就很不错了,从来不奢求在当地买房,当然这是对于那些中年人和老年人来说的,而年轻人有冲劲,向往好的生活渴望融入所在城市成为城里人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事业。在谈到未来时中年人和老年人则是安于天命,没有过多计划,只想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就行了;年轻人则希望租个店面自己当老板做生意,以后在城里买房。在调查过程中许多人告诫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令我非常感激,谢谢他们的良好祝愿。

篇6:寒假关于农民工问题调查调查报告

——对校园内部及周边地区的问卷调查

会计系xx级本会xx班

xxx

实践时间:2012年4月9日——2012年5月6日 实践地点:校园内部及周边地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为了研究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于该问题的态度,我们决定展开调查,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分析问题的本质并讨论出对于该问题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一、所调查问题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传统的乡土社会不复存在,我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人。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有8个城镇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则是每3个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

要为这7000多万名孩子守望美好的明天,让他们充分享受受教育权利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教育的重要意义怎么提都不过分。然而,发生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的有关教育的故事如此沉重,以至于每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人的心情都不会轻松。

二、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整理如下:

1)本次接受调查人群基本情况:被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男士占34.62%,女士占65.38%,其中来自农村的7.69%,来自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分别为38.46%和53.85%。因为此次调查主要在校园周边进行,所以年龄段多分布在15~25岁之间。

2)本次接受调查人群所处环境:有11.54%的人身边并无农民工子女,身边有较少农民工子女的占50%,少的占30.77%,较多的和多的均占3.85%。

3)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对于如何看待身边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有7.69%的人选择既不关心也不歧视,88.46%的人平常对待,而3.85%的人对比他人会更加关心。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92.31%的人只是一般了解,而真正关注的只占7.69%。而对于这些问题有80.77%的人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或上网了解到的,轻言目睹了解到的占11.54%,无意中听说到的只占7.69%。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第一印象有11.54%觉得与本地同龄人无差别,而80.77%的人觉得受家庭、父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受教育条件比同邻人差,其他的人则不了解。

而对于他们最关注的主要问题,比重大于50%的有:物质生活没有保障;生活环境稳定性不高;父母文化水平低,思想较为陈旧家庭教育较为缺失;教育政策实行力度小、效果不佳。比重小于50%的有:学校硬件设施差,学校师资不充足。关于政策的实施多数人觉得监督力度不足,有待完善或是制定得不合理,而完全觉得不好或是好的都占少数。市民们普遍都认为农民工是为了便于照顾子女而让他们在工作地区接受教育,当然还有城市的教育水平相对较好。对于家受教育的场所,61.54%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同本地孩子一样就读公办学校,15.38%的认为该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其余则认为无所谓。

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调查资料(选项及比例)整理如下: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给予农民工经济补贴:50%;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子女异地受教育优惠:57.69%;改善学校硬件设施:30.77%;增强学校师资力量:42.31%;树立人人平等良好社会风气:65.38%;其他:3.85% 在异地接受教育的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哪些性格特点:较内向,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69.23%;自卑心理,不善于表达自我观点:73.08%;较孤独,安全感缺失:76.92%;自我表现欲较强烈:11.54%;独立性与自主性更强:42.31% 解决他们的心理状况哪些途径较好:提供相关培训,以提高心理调节能力:61.54%;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保密的):80.77%;提供宣传材料、读物:46.15%;其他:3.85% 对于大学生关爱农民工子女举动的看法:很有意义,值得效仿:76.92%;有意义,但不值得效仿:11.54%;觉得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11.54%

三、调查分析:

从调查所汇总的情况可以直观的看出,城市普通居民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态度不能说消极,但也算不上积极,大多数人选择不干涉但也不多过问,尽管如此,从各种资料都可以观察到,相比以往,我们对于该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此事业中。而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改善,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也解决了一部分的难题。但是从我们的调查中,还能发现当下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受教育机会主要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在公立学校借读;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或是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这同时也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存在,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

2)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不利于其子女性格发展。农民工进城后,多数从事脏、累、重的体力活,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和管理孩子的学习。农民工普遍居住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3)长期的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使处于同一个年龄的城乡两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这些差距导致了农民工子女普遍自卑,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背弃感。对整个社会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

与城市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关注和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既是对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发展负责。所以我们总结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政府扶持,放宽条件,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实行“三同”政策(即同等待遇、同等学习、同等质量),对农民工子女多关爱不歧视。

学校应采取混合编班制,消除教育中不必要的心理间隔,学校和老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农民工子女感到他们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方面的差异,但自尊心能得到充分尊重,没有被歧视。每一位教师还要与他们坦城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以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心理,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加大查处力度,对农民工子女设置门槛的学校应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究学校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只有做到绝不手软,才能消除门槛。

2)正视历史问题,注重养成教育。影响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养成教育等方面的问题。①尊重现实基础,采用激励教育。如学校每学期表彰的学生先进类别项目要多、细,覆盖面要大,要从激励学生多元发展考虑,让那些基础差的后进生也有机会体会被“肯定”的成就感等。②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如电话联系、家访、召开家长会等。使家长通过这些联系方式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又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等。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可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要有专职的心理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④养成农民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卫生习惯等,学校可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重点。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活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农民工子女都有进步。

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同等的学习机会,并充分挖掘他们学习中的潜能,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在发言、作业等的评价上,及时地加以赏识和表扬。②开放性课堂教学,多元化观念共存。不同的观点、思维的碰撞和冲突,构成了特殊的课堂。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求得方法的统一,而是在多元化的磨擦与融合中求得学习的进步。因此,尊重学情的不同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起点。③坚持层次化教育。此举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竞赛组,老师要专门进行辅导;成绩中等的学生则组成潜力组,让学生在互学互助中存疑解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编入基础组,巩固课堂所学。这样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快乐,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进行调整,使他们及时得到提高。

篇7:寒假关于农民工问题调查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民工欠薪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痼疾的根除,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2013年、2014年、2015年我区分别立案查处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77起、60起、68起,为2915名农民工追讨工资2457万元,处理越级上访案件7起,有效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笔者近期对我区拖欠农民工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体会到要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就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并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建议和对策。

一、拖欠农民工工资基本情况

据劳动部门统计,在我区打工的农民工约2.5万人,主要分布在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我们通过采取随机抽查、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共抽查了10家企业,涉及农民工500人。调查结果显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各行业均有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拖欠工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餐饮服务、制造行业中虽然存在,但情况不严重,问题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2014年在我区建筑领域施工单位有31家建筑公司,农民工达到1.52万人,被拖欠工资农民工人数5205人,占企业总用工人数的34%,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10940万元,人均拖欠工资21018元。

(二)拖欠工资成因主要由转包或分包引发。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都与开发企业工程款拨付不及时,施工单位层层转包、违法分包,垫资施工有关。在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过程中又滋生了恶意讨薪事件,恶意讨薪人员主要以河南、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市的农民工为主,两年来发生的4起大规模恶意讨薪案,组织者和成员都来自以上地区。

(三)讨薪行为相对集中影响稳定。农民工的工资基本上不是按月发放,而是集中在端午、中秋和春节发放,因此多数讨薪行为集中在三节前夕,特别是中秋和春节。人员聚集、人数众多、时效性强,牵涉了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精力的同时,也存在着极不稳定的因素,容易激化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讨薪行为往往带有其他目的。多数以讨要工资名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是在二包和小包工头带领下有组织地进行,目的是利用农民工给政府施压,打着维权旗号,索要工程款或劳务费。

二、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主要原因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包含着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和行业发展弊病。这与建筑行业发展程序操作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农民工劳动维权意识不够以及执法部门监管不力等有直接关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资金拨付不及时

1、资金紧张造成工资拖欠。一是受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大部分建设单位融资渠道受阻,资金紧张,直接导致建设单位拖欠总承包单位工程款,进而导致拖欠民工工资的情况发生。二是部分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立项、开工,造成项目建设资金先天不足,从而把拖欠工程款作为变相筹措资金的渠道,在工程的发包和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提出了垫资施工和让利的要求,从而造成施工单位拖欠民工工资。

2、开发企业付款不及时造成拖欠。个别开发企业不讲信用、不守合同,甚至恶意拖欠,房屋虽已售罄,但不按时拨付工程款,甚至将工程款挪做它用,造成工资发放不及时。施工单位虽对开发企业不按合同约定拨款有意见,但是为了能够继续接工程,又不敢依靠法律规定维护自身利益。

(二)施工单位违法经营管理混乱

目前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转包”已成为行业通病,一些施工企业采取低价、让利、垫资施工等方式进行竞争,承揽到工程后,又将劳务转包出去。如承钢锦绣城的七个施工区,每个区有一个总承包单位,往下就是自然人以施工单位的一个队伍出现承包几个楼;另一是“挂单”制,自然人向公司缴纳管理费,没有资质也可以挂靠,以公司的名义承揽工程,承揽到工程后再层层转包,多的能达到七八层。无论哪种方式,都导致建筑企业与直接施工人员雇佣关系不清晰、不稳定,建设资金被层层盘剥,而农民工成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这个债务链条中的最终受害者。

1、建筑企业垫资施工。建筑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导致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恶性竞争致使大多施工方为承揽到工程开始垫资施工,因经济实力不强,往往会造成工资拖欠。

2、建筑公司恶意拖欠。有的建筑公司不讲信用、不守合同,对农民工搞恶意拖欠。承建工程项目时收了绝大部分工程款,却以小额的工程款拖欠为由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农民工集体上访。

3、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因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不遵守《劳动法》的问题非常普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施工企业大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出现纠纷找不到依据;二是不按月支付工资,平时只发给农民工基本的生活费,年底一次性结清,极易产生年底的拖欠问题。

(三)恶意讨薪“二包”是幕后推手

1、农民工往往由其班组长或二包与“上线”私下订立协议书,其弊端是二包与建筑公司项目部签协议书而不与农民工签,农民工工资标准属口头承诺,为二包克扣其工资带来便利,农民工成为被动的受害者,二包的存在坑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克扣必然导致建筑市场混乱。

2、二包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差,很多的包工头是一穷二白,只包挣不包赔,一旦赔了,二包就利用招用的农民工是其同乡、亲戚等关系组织做假工资表、考勤表恶意讨薪。出现越级上访、堵塞道路、爬塔吊等过激行为的组织者基本都是二包组织的,因此不取缔二包,建筑市场永无宁日。

(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

1、尽管“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已纳入刑法并出台了司法解释,但由于需要从行政领域过渡到刑事领域,劳动保障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部分规定不明确,导致一些涉嫌犯罪案件止步于行政处理,无法有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法打击犯罪的效果。

2、行政处理程序的时间过长。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接到欠薪投诉举报,立案后发出限期整改责令书,责令企业支付工资。到期如果企业不履行,再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书。按规定,行政处理决定有2个月的复议期,6个月的诉讼期限,即使企业到期既不申请复议又不提起诉讼,农民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个行政处理程序完结,至少也需7个月时间。

3、农民工维权工作司法、工商等部门介入少,增加了劳动监察部门的负担,也了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造成工作任务不均衡。

三、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以上环节,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会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依法规范管理建筑市场。针对我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现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一)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监管力度

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是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主要原因,为杜绝和减少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事件的发生,需积极探索防止拖欠的方法及措施,从源头上防止拖欠,先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规范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不到位或者不落实的经营性工程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银行和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不得为资金不落实的单位出具资金到位证明,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坚决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不批准其开工建设。二是加强对建设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对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的工程,不予竣工验收备案。对建筑市场中存在的虚假投标、明招暗定、转包、违法分包、“阴阳合同”等突出问题要严肃查处、严惩不怠。

(二)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遏制转包、违法分包

建筑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建筑市场的整治力度。一是强化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重点是在资格审查中,要确保建设单位择优录取实力雄厚、管理规范、信誉度好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坚决打击挂靠、围标、窜标行为。二是加强对施工合同及履约情况的监管。合同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均表现在对合同的事后监督,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对合同备案后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未按照合同进行履约的情况,避免造成承发包双方的扯皮事件,即时予以纠正,避免更大的损失,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对不按照合同执行的主体应视情况给与一定的处罚。三是要强化施工现场的监管。重点是管理人员的到位情况、从业人员持资格证上岗情况、管理人员的变更情况、现场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管。

(三)健全农民工用工体系,理顺劳动关系

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民工用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用工情况、用工合同签订的动态监督管理力度,随时掌握工程各阶段、各工种的农民工用工情况。同时建筑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建筑工程非法分包等行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严禁建筑施工企业使用无资质劳务队或包工头,引导包工队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发展劳务派遣企业。把有实力的包工队变成劳务派遣公司,通过劳务派遣方式规范农民工用工制度,明确各方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责任。二是成立专业的劳务分包公司。采用固定工为主、临时工为辅的用工体制。对这些固定工,按月发薪,人员不足部分从外面招零工。这两种方式都能保证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形成固定的劳动关系。

(四)健全法律服务援助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工依法维权

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工资被拖欠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被拖欠工资没有证据,一些人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因此须予以农民工必要的法律援助,推动农民工的自觉维权行动势在必行。一是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着重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二是设立公开咨询电话,解答农民工咨询举报问题。三是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增强农民工的维权信心。从而逐步提高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五)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工资预储金的作用

篇8:寒假关于农民工问题调查调查报告

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共同趋势。过去20年中, 农村劳动力流动由少到多,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农民跨地域的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给城乡分割的体制带来了巨大冲击, 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政策运行过程讨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通过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 更深刻地揭示农村劳动力外出的现象及其原因。本文的分析主要是依据2006年10月对南京市进城农民工的实地调查, 以及相关政策文献的整理归纳进行的。南京市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市的第二大区域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较快对外来劳动力需求旺盛。南京市目前的流动人口在80万人以上, 为南京的城市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缓解了南京市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二、国家政策的演进过程:从控制流动到公平流动

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的放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这种放开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一) 1979—1983年:控制流动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 这种限制到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根本的改变。1980年的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及其后下发的文件, 一方面解开了对城镇职工流动的禁锢, 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1981年中央在提出城市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相结合的多种就业形式的同时, 又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管理。

这一时期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安排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国内食品供给不足, 尤其是农副产品供应量远不能满足劳动力流动的需要;二是由于知青大批返城加大了城镇原本就存在的就业压力;三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发展战略和城乡隔绝的体制还没有破除。在上述背景下, 政府采取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 1984—1988年:允许流动

从1984年开始, 国家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 进入城镇务工经商。这一小小的城门开放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 它表明实行了30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之后, 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 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 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变化, 可以从3个方面解释:一是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 基本上满足了农民进城就业所需的食品供应;二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新增了大量需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三是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改革, 部分消除了农民自主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三) 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

这一时期政府对前一个时期实行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加强了对盲目流动的管理。这一方面是由于前一个时期实行的允许与鼓励政策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其负面效应通过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突显出来;另一方面, 由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造成了城市与乡镇企业新增就业机会的减少, 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的空间缩小。

这个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 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 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2) 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 加强对单位用工的监督检查; (3) 对自行规定政策或放宽条件、扩大“农转非”范围的进行清理整顿; (4) 重点清退来自农村的计划外用工, 使他们尽早返回农村劳动; (5) 劝阻没有签订续聘合同的回乡过节民工不再盲目进粤寻找工作, 返回工作岗位履约的民工不盲目带人到广东。

尽管如此, 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一刀切地清理清退农村劳动力, 而只是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管理, 开始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 并保留了大部分允许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四) 1992—2000年:规范流动

自1992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从控制盲目流动到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 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就业制度, 并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这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 建立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用工管理、监察、权益保障、管理服务基本制度, 发展各种服务组织, 完善信息网络和监测手段, 强化区域协作和部门配合, 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有序流动; (2) 建立农村就业服务网络, 制定劳务输出计划, 合理调节城乡劳动力流动, 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有序化; (3) 规范流动就业证卡管理制度, 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者, 须在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并领取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 到达就业地后须领取当地劳动部门颁发的外来人员就业证, 作为流动就业的有效证件; (4) 开展流动就业专项监察, 保障流动就业者合法权益; (5) 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各地方、各部门不再收取城镇增容费或者类似增容费的费用, 在入学、就业、粮油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需要指出的是, 在此期间, 由于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加, 实施再就业工程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 虽然国家仍继续强调要根据城市及发达地区的需要, 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但部分省市却出台了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及外来劳动力务工的规定和政策。

(五) 2000年以后:公平流动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 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政策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赋予城乡统筹就业以新的具体的含义, 即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 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二是积极推进诸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农村劳动力流动涉及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 仅靠单个方面的改革是难以奏效的。

这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 对农民进城务工要公平对待, 合理引导, 完善管理, 搞好服务; (2) 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完善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介绍服务, 做好对农民工的咨询服务工作, 加强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培训工作; (3)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 支持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 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 (4) 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生产安全和职业病防治问题, 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等办法; (5) 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6) 坚持城乡统筹的政策方向, 进一步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 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这些变化表明, 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改革城乡分割体制, 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方面已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 也必将要求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 虽然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在改革过程中逐步推进。从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到允许农民流动, 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和实施有序化工程, 直到实行城乡统筹就业, 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反映出国家政策的变化, 既适应了改革实践的需要, 又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作为农村劳动力的输入地其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政策规定与操作办法, 是决定外来农村劳动力能否进入其劳动就业市场进行公平竞争的制度因素。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统一决策、分级管理体制, 因此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管理等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关的问题上, 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和中央政府有所区别, 城市政府所面对的经济社会条件更是千差万别。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输入地区, 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因此对外来农村劳动力的进入便采取了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和措施。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 一些劳动力输入比较集中的地区仍然存在着对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及户籍管理等方面的限制。

(一) 户籍制度问题

户籍制度问题是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 农民有了进城就业的自由, 但户口政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仍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进城农民无法在城市生根。由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如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

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表现出“双栖性”的特征, 从职业上看, 他们已是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人, 但从身份上看, 他们仍然是农民, 因为他们的户口仍是在农村, 这一点表明我国城市里的农民工其实是一个职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体。这也使得进城农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调查样本中有94.4%属于来南京务工经商, 其中有43.3%来南京前在家乡以外的地方工作过, 他们的工作场所及职业方面变动性较大。

(二) 就业限制问题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就业难度是一个很难量化的变量, 从就业途径来看, 调查数据显示有47.2%是通过朋友或熟人介绍找到工作的, 而通过政府组织、社区就业服务站介绍的只有4.4%, 说明大多数来南京的农民工并非盲目流动, 但是这种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非常低的状况并不利于南京市流动人口的充分就业。流动人口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 包括劳动人口的自身素质、流动的盲目性、信息的闭塞性等, 但对于南京市流动的人口就业来说还面临着就业限制问题。

南京市对招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实行分类控制, 分成可以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1999年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外来劳动力劳动管理规定》, 要求“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控制使用外来劳动力, 优先使用本市城镇劳动力。用人单位未经批准, 不得擅自招用外来劳动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歧视制度, 使得无城市户口的城市流动人口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 被剥夺了许多就业机会。2002年, 南京市劳动部门逐步撤销了对外来民工的几道门槛, 取消了针对外来民工的7项收费, 废除分类对民工从事行业工种的限制。但这些措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三) 社会保险问题

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着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 在一些地方, 也有部分镇村依据城市保障标准及镇村财力情况对本地劳动力自办养老、医疗保险, 而外来农村劳动力则一般不享受任何保险待遇。虽然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看, 存在这种差别有其合理性, 但保障差别的不平等, 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阻碍因素之一。

目前, 南京市有部分流动人口参加了社会保险, 但参保率很低, 南京市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管理的外来务工人员约有20万, 而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村户口人员只有1.6万人, 只相当总参保人员的2%。南京市参保人员呈现这样的特点:一方面, 市职工参保人数每年都有下滑趋势;另一方面, 外来务工人员在总的就业群体当中愈显壮大, 而参保率却极低。在调查中发现, 663个样本中只有6%的人参加医疗保险, 5.1%的人参加养老保险, 7.1%的人参加工伤等意外保险, 半数以上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保险,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保险。

(四) 子女教育问题

在对南京市进城农民工的调查中, 有15%的人认为“子女教育问题”是目前在南京市生活的最大困难, 列第四位, 可见,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流动人口在城市打工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

随着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稳定性增强, 外来劳动力子女的出生或者随迁是一种必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现象。而子女的教育问题却变得棘手, 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普遍比较低, 无法缴纳的赞助费和借读费, 一方面又不忍心看到子女成为新文盲, 于是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截至2002年底, 南京市共有20所经过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 主要分布在建邺区、其余的零散分布在鼓楼区、下关区、栖霞区和雨花台区, 目前还有19个非法办学点正在招生。这种情况说明, 义务教育体制的城乡分割落后于社会需要, 不能适应城乡关系在改革中急剧变化、人口城市化过程加快的社会现实。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曾经两次颁布了关于流动儿童就学的暂行办法, 如提出以就近入学为主等意见, 但这些原则精神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四、对政策制度的思考

通过对中央及不同类型地区政府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规定的差异情况的分析, 可以看出这种差异的存在意味着中央政府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这不仅影响中央政府政策的效果, 同时也破坏了政策体系的权威性, 等于告诉地方有些政策可以执行, 有些政策可以不执行有些政策可以有选择地执行, 而不论这些政策本身有没有赋予地方这种权限。因此, 有必要对政策制定问题进行反思。

首先, 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地方及有关群体对政策执行的反应。既要考虑到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利益和行为的变化, 又要考虑到政策调节对象对政策的态度与可能的反应。出台政策时要经过充分论证, 应注意其合理性或适时性。

其次, 为了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需要出台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如果只有大的政策,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就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解释和制定实施办法。这不仅会出现相同的政策在不同地区效果不同, 也使监督工作非常困难。

第三, 要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保证出台的政策能够严格执行。监督是保障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 而监督的效果不在于对违反政策的行为的处罚力度, 而是在于有违必纠, 强调政策的严肃性。对没有被有效执行的政策法规, 应及时进行修订或清理, 合理的要加大执行力度, 不合理的则应及时修正。

第四, 考虑到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以及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政府的责任和压力有很大的不同, 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调整及改革应采取求真务实的态度, 因时、因地、因势地采取相应的工作策略。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通过介绍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国家政策的演进过程, 并结合南京市进城农民工实际调查情况, 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性因素, 最后对政策制度提出思考。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

参考文献

[1]朱力, 陈如主编.城市新移民——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M].南京大学出版社.

[2]蔡昉, 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凤阳花鼓 二下音乐教案下一篇:八年级速度图像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