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庆英文翻译

2024-06-08

清华校庆英文翻译(精选6篇)

篇1:清华校庆英文翻译

With the bauhinia in early puberty in the bright spring, we have ushered in the 93rd anniversa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On behalf of the school staff, I want to express the cordial greetings and good wishes to all school staff, to the Tsinghua alumnus who live in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overseas!And we welcome everyone, especially alumnus who failed to back to school last year, to participate in the celebration.Looking back to the past year, we are full of the joy of victory.This is because that we not only successfully defeated the “SARS”, but also i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work, we have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11 achievements of our university won the 2003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which bringing the total number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for our university to reach 308.It is particularly gratifying that after a couple of years, we win the first prize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again.These achievements are inseparable from insisting in paying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actively introducing and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promoting the reform of system,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eaching.These achievements also depend on the support of the social communities, especially the encouragement and help of alumnus.For decades, the majority of alumnus in various career lines at home or abroad were dedicated, creative, diligent, and excellent, and especially a large number of alumnus who played an vital role i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s, key enterprises, national defense department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have become outstanding academic masters, pioneer and governor, who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tate and society, and it’s also an honor to Tsinghua.Alma mater feels very proud of you!Although alumnus left the campus, yet they would always remember the youthful and passionate times.The profound and prolong sentiment of Alma Mater, linking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Tsinghuas” together.I hope all alumnus can often go “home”—Tsinghua University, to have a look and to see chang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I sincerely hope that alumnus could keep the motto in mind:“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dedication, pursuit of excellence“ and our school spirit:”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What’s more, I hope that you can constantly create new achievements on the journey of life.In the future, we are faced with the great challenge and undertake the same mission of developing Tsinghua into a world-level university.The journey is long, and we’ll try our best to accomplish it.Achievements just represent success in the past.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those first-leve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we are still inadequate in many ways.I sincerely hope that our alumnus could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Alma Mater.Let all “Tsinghuas” be more united and keep struggling to accomplish our goal.

篇2:清华校庆英文翻译

能否将“包容性增长”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一面旗帜

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包容性增长示范区”,这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仝允桓教授的建议。

他认为,将包容性增长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面旗帜,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包容性增长示范区,有利于为河南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让公民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旗帜

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包容性增长示范区

本月24日,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仝允桓是4月9日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举行的清华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上做出这一提议的。

“我们考察过国内很多的经济区,对比来看,感觉中原经济区建设虽然考虑全面,但仍缺乏旗帜。”仝允桓建议,可以将包容性增长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面旗帜,将探索包容性增长模式,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项任务,把建设包容性增长的示范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目标,以体现中原经济区的特色。

仝允桓说,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不但要解决贫困的问题,还要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向全社会倡导这样一种理念,最终则是要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包给”老百姓。仝允桓认为,“包容性增长”,所“包给”老百姓的,正是更为富足的生活、更为公正的社会、更为生态的环境、更有希望的未来。

此外,实现包容性增长,无疑将为河南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投资环境。它不仅旨在为公民提供公平、公正、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且还意味着将为企业公民搭建更为公平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平台。

途径

建设中原经济区,要实现“绿色跨越”

实现包容性增长,不仅要关注人的公平,还要关注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仝允桓建议,建设中原经济区要实现“绿色跨越”。

仝允桓说,资源和环境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沿海地区一些低生产成本要素的优势逐渐丧失,一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就是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和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核心是持续创新的能力。”仝允桓说,中原经济区不能走沿海地区发展的老路,要在清洁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上发力,真正实现“绿色跨越”。

“融合清洁技术应用和‘金字塔’底层人才战略,把面向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绿色技术应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绿色跨越,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甚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仝允桓认为。

、名词

什么是包容性增长

2010年9月,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篇3:清华校庆英文翻译

科技改变世界, 科技点亮生活。在我国科技领域, 一直发生着不为人知的变化, 当一项跟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横空出世的时候, 人们除了惊奇和艳羡, 还会追根溯源感佩时代的飞速发展, 科研工作者的卓越智慧。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长松, 多年来致力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的科研工作, 诞生出一系列既具科技价值又吸引眼球的科技成果, 如:他带领团队与清华大学与梓昆科技 (杭州) 有限公司合作研制成功的“多光谱图像钞票鉴伪技术与系统及应用”, 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大大提高的假钞防范能力;攻克了国家金税工程的核心难题之一——“增值税发票扫描识别系统”, 为防伪税控系统判别增值税发票的真伪提供依据;研制了高性能东方文字文档智能全信息数字化系统, 为纸质文档转化为电子出版物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以此制作了《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深圳特区报》等大量优秀的电子出版物……

在刘长松的创新成果“大本营”中, 他对慧视词典这项成果很是偏爱。

据了解, 慧视词典是一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英文识别及翻译的应用程序, 它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拍摄英文字符图像, 然后实时识别并进行翻译, 利于英语学习及阅读。刘长松表示, 这款软件研究团队为推动其所研制的文字识别技术核心软件在智能手机平台上的应用而精心研制的, 并通过北京文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用户服务, 在各大安卓市场上免费下载。

把软件安装在手机上, 对着英文字符图像就可到处随心拍摄。有人或许会问, 如果字符模糊准确率会有多高呢?告别你, 慧视词典支持模糊匹配, 能够对错误识别结果进行修正, 做到实时识别并翻译。

文通慧视词典的产品特色这样介绍:不用人工输入, 直接采用OCR技术进行英文识别, 支持模糊匹配对错误识别结果进行修正, 做到实时识别并翻译;2、独有的识别核心技术, 具有占用内存少, 识别速度快, 准确率高等优势;本地加载词典及识别核心, 不用联网可脱机完成识别翻译;支持动态视频模式及静态拍照模式两种方式识别翻译;识别结果支持联网查询;

文通慧视词典操作简便, 单击手机上的应用图标“慧视ABC”, 即可进入动态视频实时识别翻译模式。屏幕左上角是静态拍照模式及动态视频模式切换按钮;右上角是预览视频图像的缩放按钮;屏幕中间十字焦点中心是用于指向所要识别单词的位置;屏幕下方显示翻译结果, 这里支持简要/详细翻译切换、锁定翻译结果及识别单词的网络搜索操作。如果你点击屏幕左上角的“摄像—拍照”按钮, 就可进入拍照模式, 而点击屏幕右侧中间位置的拍照按钮, 采集当前文字图像后, 触摸任意英文单词位置, 即可显示识别及翻译结果。

如今, 学习掌握英语是社会上的潮流。学习英语的方法林林总总, 但文通慧视词典特有功能和实用价值, 无疑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快捷方式”。一些已“尝鲜”使用文通慧视的莘莘学子和便于学习与办公的上班族们纷纷感言:有了这款上档次手机软件, 就像有了个“随身翻译官”。

慧视词典虽然具有了最基本的英文识别翻译功能, 使用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不方便之处。主要是当成像模糊、文字形状畸变、文字被部分遮挡的时候难以识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刘长松和团队正在开始新的课题研究, 将结合过去十几年文字识别的研究经验及场景图像中文字定位和识别研究的基础上争取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谈到新课题的创新之处, 刘长松介绍:“这个项目的研究涉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 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研究的成果可以推广至基于内容的图像搜索、网络图像信息监控等领域。结合课题组以往的研究经验, 通过努力研究, 争取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刘长松介绍说。

篇4:清华百年校庆之后的反思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已成为20世纪中国关于大学的¾¬典定义之一。究其Ô¬意,乃是强调所谓大学,应该是蔡元培所言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空间,这里聚集着一群真正意义上的智者,不为权力裹挟,不为世俗牵引,也不为名利所压迫,他们对科学探索、学术求真、智性交流有着一股遏制不住的激情与想象力,他们对国家、人民有深厚的情愫,却并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政治参与,而是为国家建构和政治转型,提供持续而富有洞见的精神养分。

梅贻琦所言大师,其意义肯定不仅是指清华大学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吸纳,引入世界其他大学的著名学者和科学家;而是指应该注重通过自身学术空间的营造,提供让未来大师生长的土壤。校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怀旧、回忆这种初级阶段,而更應创造一种机缘,让清华人以及关注清华的公众获得一种反思平台和开辟新的未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校庆才能摆脱乡愿的气味,才能脱离装阔显摆的窠臼。

这些年,出版界涌现了一批跟民国清华相关的书籍,只要对于这些著作稍加检阅,就可以探测到支撑起老清华大学的大厦,无非下述几个侧面:

学术自由,其标志是教授委员会的教授治校制度,即使在上世纪30年代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苦心孤诣的教授们仍力图捍卫学术的自主性和自由特质。萧公权在他回忆清华的文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最可惊异的是,哲学系的教授张申府竟在教室里吹嘘某某主义,为他们做宣传工作。张熙若对他大为不满,在全体教授会开会时,提议检讨张申府授课的情形。在确实判明某某主义和张先生所授的课程没有显明关系,他讲某某某并不是学术性的研究而是单纯的主义宣传之后,全体教授同意警告张申府,如不终止宣传,下年将不续聘。”可见当时清华教授坚持学术自由的精神氛围。没有这种自由气息,清华不可能在30年代几乎达至其学术的顶峰状态。

民主文化,其标志是学生除了致力于学业外,也通过日常方式进行民主能力的训练和民主习惯的养成。作为政治学系学生(后来成为政治学系教授)的浦薛凤在事隔多年后,仍对清华民主性质的课程记忆犹新:“清华教育重视组织,亦即同时着重‘群育’。以言课程,在中等科时即有‘议事规则’一课,详述主席、发言、提案、辩论、表决、复议等等应守之程序,此盖民主社会中人人应知应守之公正议事规则。”老清华精神的可贵就在于,她将民主规则和民主文化通过“公民课程”的方式深深根植于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清华之所以能够在“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一系列爱国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政治人才,便与在校期间的民主训练息息相关。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华大学有一句著名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其实,清华重视体育的传统其来有自,在清华初创时期,就非常重视体育精神和体育训练。这与中国汉代以后知识人的传统格格不入,但在传统私塾教育中成长的读书人,却往往感激于这种新式学堂的体育精神。清华给中国的大学开创了一种清新质朴的新传统,而这种新传统,与传统中国的书院所象征的人文精神并不相背离,汇聚了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国维等著名学者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即为显例,这是一种中西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几近完美的结合。

老清华的这三种传统,在建国后的院系调整等一系列历史变迁与政治运动中备受摧残,也就第三项尚得保留。如今的清华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政府与民意压力下,除了派遣各路考察团去西方一流大学取¾¬外,也应更多地追溯老清华的历史,研讨其成就非凡的内在机制。此时此刻,清华不能仅仅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目标,更应提出对转型中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乃至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1931年的《清华周刊》发表过一篇《ˬ负知识界领袖的责任?》的文章,指出清华大学等名校教授应该担负的社会角色:“最高学术的教授,有接受新文化的境遇,有研究的时间,如果只知闭门研究只知按时上课,决不算尽了他们在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上所负的使命。他们一方面要特别努力,用著述或讲演的方式,随时供给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正确的(即客观的)报告与评论;在他一方面,也应阻止荒谬的敷浅的知识来妨害社会之进展,来耗费社会之精力。不幸事实的发展,竟向着相反的道路进行!中国的知识界需要他们来领导,而他们则避之惟恐不及,以致知识界陷于混乱敷浅的状态。其直接的影响,为知识饥荒为学术饥荒;其间接的影响,为新中国之实现一再延迟。”转眼80年过去了,新中国仍处于艰难的转型中,知识界的大多数迅速地逃入犬儒主义的泥淖,或者干脆移走异国寻求自己的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最需要的是一批有着公共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社会精英,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养成了民主习惯,对中西文化传统有着不倦的探索激情,是一群韦伯所言政治上成熟的群体。他们对于沟通中西方文化传统、促进中国往人类普世价值和民主宪政的道路上稳健前行,有着一份义不容辞的担当情怀和责任意识。

在一个高等教育平民化和大众化的时代,清华大学不能因此而放弃培养智识贵族和精神贵族的责任。贵族不是见利忘义的暴发户,也不是首鼠两端的政治投机分子,更不是Ó¬合大众的违心之徒。跟贵族相匹配的是文化情怀、政治意识和公益精神,尤其是文化上的创造能力和¾¬典的生产力。清华应该积极创造让贵族能够产生的校园空间,让未来的精神贵族不再受到追名逐利的主流价值观的压抑和异化,也让他们能够远离意识形态的规训,自发生长出自由而独立的精神世界。

清华有培养科学家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更应通过清华人的努力,扩散到中国的公共社会,并养成一种科学的理性精神,即不盲从权威和权力,服从探索真理的内心自由。更应将这种科学精神弥散到一般民众,让科学的求知精神,真正地点燃普通人的知识之火。没有大众对知识、教育和文化等精神生活的形而上的兴趣作为底盘,没有社会中坚力量日滋月长的个人之理性自觉和人格自觉,即使再优秀的清华人,也无法将其职业理想和政治关怀,建筑在有活力的地基之上。即此而言,今日清华面临的任务是多重的,既有重建和张扬科学理性,摒除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的时代使命,又有复苏老清华的人文精神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清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反哺和滋养中国社会。清华本是美国庚子赔款返还部分创建,她从一开始就有着现代西方文明的血统,而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又接受了来自中华文化的灌溉,在抗战过程中,更是受到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浸润,这多种精神传统造就了清华的传奇。在这样的意义上,清华校方不能含糊地表示文科是清华的一部分,而更应该指出,没有这种人文主义传统的重构与扩散,没有这种浪漫主义情怀的洗礼,即使在科学的世界,清华也不可能走得太远太稳。

清华大学东门山坡上的王国维纪念碑上镌刻着史家陈寅恪的挽词,其中的一句话,值得在此时此刻重温:“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若要追溯清华之魂和大学之道,则非陈寅恪先生此论莫属!只有这样,才能告别韦伯所警示的“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的物欲时代,才能以清华人为典范,重建人的主体性乃至中国大学的主体性。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清华百年校庆

4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总书记的到来,使清华人倍感亲切和振奋,为百年清华朝着更高目标迈进增添了强大动力。

总书记来到校史馆参观,对清华大学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对清华大学未来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为庆祝建校百年,新落成的清华大学校史馆精心布置了校史展和科研成就展。胡锦涛一到学校,就前往校史馆参观。

创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是一所蜚声中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建校百年来,清华大学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胡锦涛走进展厅,一边观看展览,一边听取介绍。那记录着建校初期历史的档案,定格着清华师生当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图片,再现着学子们在密云水库建设工地上边劳动边学习情景的视频,荟萃着550多位两院院士和人文大师的名家廊,代表着学校最新科研成果的空间微系统和纳型卫星、有机发光显示技术产品、战国竹简“清华简”整理报告……深深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他为清华大学走过的百年历程和取得的辉煌业绩感到由衷的欣慰。胡锦涛希望清华大学以建校百年为新的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造就更多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不断谱写清华大学新的辉煌篇章。

在校史馆,胡锦涛亲切会见了杨振宁等知名教授。杨振宁教授结合亲身感受谈到,现在国内科研环境明显有了改善,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胡锦涛听了以后表示,我们还要进一步为包括海外归国人员在内的各方面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得知杨振宁年近九旬还在带研究生并给本科生讲课,总书记连声称道,并请他注意保重身体。姚期智教授获得过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胡锦涛向他询问对推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些什么建议。王大中教授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我国著名核能专家,总书记同他讨论起发展核电需要注意的问题。环境学院钱易教授谈了对开展绿色教育的看法,胡锦涛对她的见解表示赞同。胡锦涛对教授们说,你们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献身科学事业、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了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重大成就,为祖国赢得了无尚荣光。总书记希望各位知名教授多多提携优秀年轻人才,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些即将到边远地区和国防建设一线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也在校史馆参观,见到总书记,大家兴奋地围拢过来,争相汇报自己到基层工作的志向和打算。胡锦涛对他们的选择表示赞许,他语重心长地说,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但要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还必须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向实践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衷心希望同学们在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书记大声对毕业生们说:“有志者事竟成,祝你们成功!”大家激动地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教导,用出色的工作成绩回报党中央的关怀和厚爱。

总书记走进实验室视察,深入了解清华大学前沿科研情况,亲切勉励科研人员奋力攻坚克难

清华大学科研实力雄厚,许多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胡锦涛一直关注学校的科研进展情况,这次专门到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和结构生物学中心实地察看。

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着研发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重大任务。在这个中心,胡锦涛饶有兴致地听介绍、看演示,详细询问两代互联网衔接、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标准和安全性能等情况。总书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下一代互联网具有比这一代互联网更大、更快、更安全的特点。国家把研发下一代互联网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清华大学来牵头,你们责任重大。他希望科研人员把自主创新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互联网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构生物学中心主要开展与重大疾病机理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及药物发现研究,成立短短3年已获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在中心的实验室,一些科研人员正在做蛋白质纯化和基因克隆实验。胡锦涛仔细观看实验,了解实验成果的应用前景,还问起年轻学者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情况。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看了你们这个中心,有两点印象尤为深刻。一是生命科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核心学科,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关系重大。二是领军人才在学科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他鼓励大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努力使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走到世界前列。

总书记回到水利系看望,与当年的老同学深情忆旧,向在读的大学生真情寄语

清华大学水利系正式设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年前,胡锦涛曾在这个系学习、工作过9个年头。这次来到清华大学,总书记特意回水利系看望师生和校友。

走进熟悉的旧水利馆,胡锦涛感到十分亲切。他走到正在做教学实验的学生身边,一起观察水流运动现象,还登上平台,观看学生做水电站水力学模型实验。总书记对水利系学生说,过去我们常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央对水利事业一直高度重视,今年专门就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发了1号文件。你们将来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光阴,掌握过硬本领,毕业以后成为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

新水利馆的大厅里,胡锦涛与一些老同学欢聚在一起,大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胡锦涛动情地对老同学们说:“回想当年,我们在清华园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度过了难忘时光,结下了深厚情谊。40多年来,各位老同学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积极贡献。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的喜讯传遍了整个校园。兴奋不已的学生将大礼堂前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向总书记问好。胡锦涛走到学生们中间,亲切地同大家握手,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欢呼。

临别时,胡锦涛站在清华大学标志性的老校门前,一次次挥手,向师生们致意。美丽的清华园再一次沸腾起来……

篇6:清华百年校庆讲话心得

总书记指出: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敦煌信息港/2011-04/18285.html

文/王学龙(北海道大学经济学研究科)

自从英国人的炮火击碎了中华民族陈旧的国门,一个冰冷的词汇—危机就不断被国人提起。民族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激发了这个古老民族奋发的斗志。然而,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

固然当前我们中国有着数不尽的危机:经济滞胀,社会矛盾,军事安全等等。但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警醒。然而有一个问题尚未引起充分重视:文化危机。在文化的概念中,我尤其想强调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自古炎黄子孙就有报效祖国实现社会价值的宏大追求。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从韩愈“忧国如家”,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华民族的精英无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诉求。危机的是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越来越紧密,这一传承几千年的文化正在逐渐失去以往的光辉。

正是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胡锦涛主席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胡锦涛主席强调要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这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文化危机的关头提出的重要问题。如何落实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宏远目标,有诸多细节值得深思。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中国人均收入仍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国际矛盾复杂多变,国内社会矛盾频发的今天,如何使广大青年有信心有意愿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来?

一个青年不能建立社会责任感主要有两点原因:个人享乐主义以及对社会的失望。毋庸置疑,一旦接受了享乐主义,一个人必然视社会责任为沉重负担,个人利益永远高于社会利益。曾经以国家主义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日本,在个人享乐主义的侵蚀下走到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日本青年已经不再具备老一代日本人那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奋斗精神,他们极少谈论政治和历史。因此不难理解日本当前的政治困境。虽然如今享乐主义正在中国蔓延,但中国浓重的家庭观念和入世文化决定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内心之中都存在着强烈的责任感。穷则关照亲友,达则兼济天下。这说明我们对享乐主义有着天然的强大免疫力,只要处理得当,必然可以将个人享乐主义扫地出门。真正危险的是第二种情况:对社会失望。

一旦对中国社会的未来不抱任何希望,自然不会对中华文化有信心,也就不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和传播者。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可以罗列的例证数不胜数。从名校学子出国不归,到不胜枚举的华人反华事件,都可以看到“失望”的影子。然而我们仔细观察就可发现,这样的“失望”其实是个历史问题。根源在于广大青年没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选错了评价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参照系,而不能用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待现实问题。

这种文化自信的丧失在留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中国留学生之中不难看到一种怪现象:人多而势弱。很多留学生对外国人深有好感,极力逢迎,却在交往中不能显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不公与歧视袭击之时,鲜有能挺身而出者;当误解与诋毁奔来之刻,鲜有能据理力争者。听说在一个非洲学生的生日聚会时,一个美国人不怀好意的攻击中国人,说中国人竟然吃人的胎盘。只有一个中国学生斥责他以管窥豹,以一个变态的中国人的行为来评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可是在场的其他中国留学生都做出了一致的选择:沉默。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之场景似乎又重现于新世纪。那冰冷的群体缄默又一次残酷的揭示出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

然而,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随处可以听到很多对中国的误解: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等等。而且,很多中国学生自己都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充满了诋毁与鄙夷。只看到中国的种种弊端,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无视中国的飞速发展,无视中国对人类的贡献。简言之,这些愤青之流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与现状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正是这种对民族历史的无知导致了一些学生民族主体意识的丧失。一切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准,从而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民族,也就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中华民族从百年战火中走出,实为不易。然而我们在建设经济的同时,又必须面对世界上最复杂的地缘政治与贸易环境。如何把十三亿人口有效的组织起来,抗拒国际政治的风险和经济发展的困难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毛泽东时代,我们依靠本民族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资本积累,不仅建设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而且兴修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为改革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取得贸易福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说毛时代没有自由、民生凋敝,可是这些人根本不了解那段历史。个人收入的提高要建立在劳动边际报酬提高基础之上。劳动边际报酬的提高的重要条件是资本的积累。资本其实可以理解为过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说祖辈、父辈为我们创造和积累了更多更优秀的生产工具,我们平均每个人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新中国不能靠老牌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侵略和掠夺形成资本积累,那就只能通过我们民族自己的体制构建一个未来发展的基础。这种积累当然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艰辛的努力。正是我们祖辈、父辈艰苦的奋斗,成就了今日中国之辉煌。虽然物质生活辛苦,但是那种创业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已经是今日之愤青所无法理解的了。可悲的是,有些人却将那一段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说成是制度错误造成的贫困。

另外,很多青年认为中国缺乏民主和自由。但他们连自己民族的人口和经济状况都不了解,更遑论地缘政治与军事环境了。大多数的批判是基于当前发达国家的价值标准,认为两党多党就是民主,游行集会就是自由。但是这只是民主的形式而非民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使青年们丧失了民族自决的主体意识,丧失了创造自己发展道路的热情,而且增长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这种个人意识的过度扩张会损害我中华民族崛起之路的动力和凝聚力。

一个高素质的中国人要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有充分的理解,才不至于在错误的国际比较中丧失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中国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很多,但是如果社会稳定,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如果青年们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民族,过分自我矮化,那不仅是个人生命的黯淡,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大多数青年学生不懂历史。不懂本民族的历史,更不懂世界历史。因此就没有什么历史观可言,很容易被消极意识形态所左右。这是我们民族面临的潜在危机。

上一篇: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下一篇:小学看图写话作文:爱护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