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价值观异同分析

2024-07-01

中美价值观异同分析(精选6篇)

篇1:中美价值观异同分析

中美学校教育管理异同分析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毋庸置疑的超级强国,他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就也是世人所瞩目的,在中国还在发展的阶段,教育事业更是急需发展的时候,我们能借鉴别的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必须的,而美国就是这么一个值得借鉴的国家。本文通过总结中国、美国现阶段的教育管理实践,对比中国、美国教育管理差异,找出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为我们教育事业提一点微薄的建议。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is undoubtedly superpower in the world today, his education career, especially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lso is the world attention, is still in development stage in China,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urgently needed, 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s also require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such a nation worthy of learning.This paper summarized in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education management, find out where we need to learn from others, for our education career is a small advice.关键字:学校管理,高等教育,中国教育,美国教育,比较

Key words: the school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comparison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社会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两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不相同,美国早在十八世纪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才不过六十多年。两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大国教育值得我们去研究他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分析两个国家的学校管理概况来看在教育管理中的异同。

1.学校管理

我们可以把学校管理理解为是学校领导按照一定目标,运用一定职能和手段,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施加影响,并最终实现学校目标的活动过程

本文主要是从学校的地位,学校的内部管理,还有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来分析的。而这三个方面在小学、中学、高等学校方面有存在差别,本文在各个方面都做一些分析比较。

2.中国学校教育管理 2.1小学学校教育管理

在中小学方面,中小学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存在是为了普及基本知识,努力制止文盲的产生,目前中国已经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了青少年文盲,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来讲,中国的基本教育是办的很成功的。在中学阶段,还有一个高中阶段,高中是连接初中和高等教育的纽带,高中目前在中国不属于义务教育,他是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再造而能达到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中间环节。

普通中小学的内部管理机构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中国。普通中小学实行的都是校 ①

① http:// 还有一个特别的特征:就是市场体制,从根本上来说,美国高等学校的组织与管理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校组织本身的特性以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的结果。

4.中美学校管理的比较分析

学校管理的比较主要是比较高等学校的管理问题。在中国,由于是在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体制下面,并且在党指挥枪的观念下面,在大学的管理中,党的组织是学校政治的领导核心,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一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任命。⑥美国是一个自由明主的国家,这也在教育系统中体现了出来,美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是董事会、评议会,董事会全面负责学校的管理和领导工作,评议会主要管理学术和教学工作。美国的校长一般从该校的董事会中推选出来。⑦在中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高校中存在党派组织,而且还是处在领导阶层。必须指导和监督贯彻党的指导方针。而在美国,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本文做出了一下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集中在共产党的手里,而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就必须在思想上引导下一代的知识分子向共产党靠拢,以这样的循环才能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就必须在高校中有自己的组织,这也就导致了高校的校长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美国是一个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教育中就体现出了政治自由,没有政治的因素影响学校,并且在美国一流的大学基本上是私立大学,这样的大学也不存在被政府部门太多的牵制。民主就体现在董事会的制度上。

(2)文化背景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就有一种官本位的思想。特别是在古代,权利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而且在苏联的一长制的影响下,权利就得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上。这样在处理很多事的时候就能高效的完成。而在美国,在流亡的教徒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规定了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家,实行的都是民主决策的制度。其实高校的管理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可以说是两种制度的比较,中国的是一长制,这样可以高效的完成任务,但是可能会造成独断的后果;美国实行的是委员会制,能够集思广益,全面的考虑事物,但是会导致事务拖拉,无人负责。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不缺资源,缺德只是先进的理论、观念,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在教育管理中的对比,以及显示中我们的高等教育确实比美国差的现象,本文在总结原因的同时提出了几点小建议。⑥⑦李春生主编《比较教育管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 第452页 李春生主编《比较教育管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 第451页 ⑧李道揆:《美国政府和政治》,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67页(1)既然我们知道美国的管理实践经验比我们国家的优秀,那么我们就需要多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行政的原因在我们国家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提的就是在高校去行政化,虽然结果还没有明显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至少我们在不断的向美国靠近。

(2)在文化方面,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高校中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影响,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在中国,虽然高校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还是在政府的管辖之下。所以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高校的放权,让高校能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也会发展得更好。

在当今的世界上,美国无可否认的是世界性的超级大国,他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磨灭的。在中国还处在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的管理经验。并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到教育领域,为我们的教育再创辉煌提供可能。

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美国的学校的基本状况是有很多的信息没有准备充分,也不能全面的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总结,很多不到之处希望读者能够见谅。但里面的材料基本上是有合理的出处,真实性不需质疑。本文中还有很多未发现的不足之处,还望读者在发现后不奢指教。谢谢!

篇2:中美价值观异同分析

两国间的不同点:

第一,从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来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的产生,源于199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的“要建立世界一流教育标准,将美国的教育建设成一流的教育标准,将美国的教育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教育”的目标[3]。克林顿总统还提出要“实现技术素养的四大目标”-----每所学校都联入因特网、每所学校有良好的教学条件、有适当的内容供教师整合进课程中、教师具备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技能,保证美国的每一个儿童具备21世纪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教育部从1999至2003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把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培训作为主要内容。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尽快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也迫切需要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帮助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相关意识、素养和能力。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最初源于ISTE所属的“职前鉴定与专业标准委员会”所作的工作。该委员会于1998年6月推出了针对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简称NETS.S);2000年6月又推出了面向教师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NETS.T);2001年11月发表了面向管理者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简称NETS.A)[3]。

第二、中国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及过程

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项目,将该项目列入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并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专家们深入地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其中主要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以及美国教育传播育技术协会的《教育传播和教学技术项目认证标准》(简称ECIT认证标准)、英国教师ICT培训标准、英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英国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等。

2004年6月,《标准》的初稿基本形成,《标准》研制组随即在全国7个试验区,共100余所中小学通过座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广泛征询意见,并在其中选择了部分学校进行《标准》使用的实验。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及其内涵分析

ISTE提出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历经三次发展。1993年第一次提出的NETS.T包括十三个能力指标,1997年扩充为三大能力、十八个指标。2000年6月ISTE推出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将三大能力进一步发展为六大能力,并扩充为二十三个指标,6类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即:1.技术操作与概念;2.规划并设计学习环境与学习经验;3.教学、学习和课程;4.评估与评价;5.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6.社会、民族、法律以及人类问题。(《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全文见附录I)

NETS.T经历了三次修正,这反映了教育技术研究的时代性,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标准更具参考价值。ISTE提出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与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S)相适应,以创造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技术环境与机会。NETS.T第三版中特别加入了与技术相关的社会、法律、伦理和人类的议题,一方面突出了该类议题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提醒教师以身作则,加强此方面的能力。ISTE强调,教育者应扮演示范的角色,在运用技术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改进教学,另一方面使未来的教师体验运用技术于教学的情形。

第三、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及其内容分析来讲

2.1.2 中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及其内容分析

NETS.T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和较完整的体系结构;英国的《ICT标准》(包括英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从总体上看,系统性、条理性不太强,但有些条目的内容颇有新意而且要求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研制《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的过程中,我国着重借鉴了美国和英国的相关经验。

我国《标准》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应用创新”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4]。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Teacher)、《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管理人员》(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Education Manager)、《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技术人员》(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Technical Teacher)三部分组成。(《标准》的总体框架见图1.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全文见附录II)

《标准》适合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面向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三个标准的整体结构相同,每个标准均由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部分组成。(第四、从方式上来讲:中国更看中课本内容,书上的所有东西,都是应试能力。美国更注重实践和实验,亲身体验一些东西。

两国之间的相同点:

1、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时代背景是基本一致的: 时代要求提高教 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将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相整合,促进教育改革。

2、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目标的共同点是:都把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 作是教师获得教师资格的标准之一,关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和整合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

3、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都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应用教育技术、评价 与反思等态度意识,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 识,都要求教师具有将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评价和管理学习能力、研究教学的

篇3:简论中美新闻报道价值观的异同

中美新闻价值观的相同点

在重要性方面的趋同。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 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而个人或团体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观标准就是新闻价值观。 (1) 新闻价值要素中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效性等因素, 已为中美新闻界共同接受, 尤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例如, 在2008年分别由美联社和新华社评出的十大国际新闻中, 有6条是完全一样的, 分别是“美国大选”、“金融危机”、“油价涨落”、“北京奥运会”、“孟买恐怖袭击”和“俄格冲突”, 这表明中美新闻价值观中具有某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

重视事件报道, 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现实与舆论的一面镜子。2007年震动全美的几件大事就成为2008普利策新闻奖关注的焦点:《华盛顿邮报》对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报道, 对美国经济尤其是对信贷危机的预测和分析的报道。此外, 黑水事件、缅甸骚乱、切尼问题等也都是去年全美舆论的焦点所在。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27篇消息、通讯和评论作品中, 直接或间接批评现实的作品有8篇, 比例为29.6%。这说明中国传媒在国家新闻政策范围内, 不断解放思想, 向西方学习批判的思维, 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关注人类命运, 体现人文关怀。面对灾难报道, 美国注重报道灾难事实, 呈现灾难对人的摧残, 表现人的痛苦与悲惨境地, 作品充满人文关怀。

中国的新闻报道也逐渐关注弱势群体、尊重人、关心人, “受众”本位意识不断加强。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71名矿工遇难两周年祭日临近, 李毅中质疑:为何还没人被究刑责》与《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等就是把目光投向人类生存的微观层面的报道。

中美新闻报道重点各具特点

中国新闻注重对时代人物的报道, 美国新闻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中国的人物报道强调时代精神。以往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人民呼唤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等都体现了中国新闻价值观以“国”为重和时代精神意义。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的261件获奖作品, 充分反映出2007年全党全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 展示了2007年全国新闻战线引导舆论,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 (2)

美国传媒更多表现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聚焦于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 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受众本位”思想。此类新闻在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里俯拾皆是:既有“总统大选”这样的世界大事, 也有贴近民众生活的报道, 如人们购物、保健乃至选择餐馆等。

美国新闻注重揭露丑闻, 中国新闻注重正面宣传。普利策认为媒体应该发挥“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具体地揭露社会腐败行为是记者们的基本使命。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后来逐渐成为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传统, 如对“水门事件”、“克林顿性丑闻”等事件的报道。

中国新闻媒体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喉舌”, 更看重社会效益, 这决定了它以正面宣传、歌颂真善美为报道重点和中心任务。如北京奥运会、“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事件和活动, 新闻界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 这是中国传媒新闻报道的特色。

美国偏爱变化求新的“软新闻”, 中国厚爱稳健保守的“硬新闻”。西方新闻学认为, 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写法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中美新闻写作也呈现出了稳健保守与多变求新之不同。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中国新闻工作者报道领域的调查结果来看, 在中国新闻工作者队伍中, 除32%的人在报道领域方面没有明确的划分外, 新闻工作者集中最多的报道领域是经济新闻报道, 占19%;位居第二的报道领域是时政、好人好事的新闻, 占15%。这反映出中国传媒内容结构上硬新闻居主流地位的特点。 (3)

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题材多种多样, 多数作品充满了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获奖新闻多涉及凶杀暴力、司法不公、官员腐败、社会贫困、战争、自然灾害, 还有环境保护、金融危机, 以及有关种族、福利、人口等众多社会问题。

美国新闻多突出本土, 中国新闻多着眼于全局。近年来, 美国新闻报道呈现出本土化倾向, 即国内报道多, 国际报道少;当地报道多, 全国报道少。第92届普利策获奖新闻报道的主题以暴露美国国内问题为主, 就是本土化倾向的体现。

中国新闻报道关注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注重报道有关全国人民生活的大事。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 《走好全国一盘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嫦娥奔月特别报道》等作品分别阐述了中央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成就。

结语

中美新闻价值观既有趋同趋势, 又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 美国媒体客观、深入的报道方式, 富有人情味的写作方式, “受众本位”思想, 新闻专业主义报道思想等值得中国新闻媒体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新华网:《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03/content_9763874.htm

篇4:中美价值观异同分析

一、《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所体现的价值理想

《速度与激情》以Dom家族的组成与分合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脉络,随着故事的发展,Dom家族由最初的Dom、Letty、Mia三人,逐渐加入Brian、Roman、Han、Gisele、Tej等人,成为一个集幽默、乐观、坚强、高科技为一体的赛车家族。这些人拥有各自的特点,如Dom仗义、坚毅;Brian聪明果敢;Roman幽默爱唠叨。这些性格各异的人因为赛车而走到一起,成为一个融洽和谐的家族,彼此相依相助,在危难之中始终不离不弃。从故事的人物设置和剧情来看,《速度与激情》体现了以超越种族的家庭温情、追求自由至上的个性特征以及不断突破的冒险主义精神。

(一)超越种族的家庭温情

家庭温情一直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核心之一,影片中的爱情、友情在最后都升华为亲情,这种亲情是一种福祸相依、荣辱与共的患难扶持之情,也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的主要主题。《速度与激情7》开拍,主创们回归一开始的小木屋,在采访中范迪塞尔说:“你会看到,只属于《速度与激情》系列的亲情,这就是你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系列的原因。”是的,不得不承认,我们如此钟爱这个系列,追随他们的激情脚步长达十几年,除了影片视觉上所呈现出来的极度震撼与快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它体现出的浓浓的亲情,这种亲情有血缘亲情,有深挚的爱情,还有志同道合的友情。这些情感是纯粹的,是人物之间心灵的高度契合,是跨越种族之间的彼此信赖与相守。而Dominic赛车家族的这种家庭温情在《速度与激情7》中展现的最为淋漓尽致。[1]电影开始回归最为平静的家庭生活,Dom和Brian讨论着Han从东京寄来的包裹,而这种温馨却被一个电话完全给打破了,包裹爆炸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Dom家族又要为保护自己的家人而开始战斗了。Dom亲自到东京带Han回家,在Han的葬礼上,Dom说:“只要我们住进彼此心里,死亡便不再是分离。”英国诗人托马斯·康沫尔的这句诗很恰当的表现了Dominic家族彼此之间超越种族的亲情。而家人这个概念,也反复在《速度与激情7》中体现,如Dom在面对大反派德卡特·肖时说:“这里没有所谓的朋友,我有的是家人。”在Dom家族的意识中,家人显然是最重要的,甚至超越了赛车带来的快感与冒险带来的激情。因而,在影片的结尾,Brian选择回归平静的家庭生活,这虽然是导演在主演Pual出事之后的无奈之举,但也反映出影片对于家庭温情的追求。Dom和Brian在分开的十字路口,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行驶,导演最后给Dom的自白:“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是四分之一英里的赛道,还是绕了大半个地球的距离,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就在此时,就在此地,你永远在我身边,也永远是我的兄弟。”

(二)追求自由至上的个性特征

自由至上也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的一个重要特征。主人公们只要启动了赛车,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自由奔驰。对于他们来说,赛车不只是一种追求激情的工具,更是他们获取自由的必需品。Brian爱上赛车,是因为在赛道上无拘无束的奔驰可以让自己获得内心的自由;Roman答应帮助Brian一起破获卡特国际洗钱的案子,是因为想要洗清自己所有的案底;Dominic家族冒险到警局截取1亿美元,是因为需要金钱换取新身份,展开全新的自由人生。Dominic家族是一群难以用大众的是非观来评判的侠盗,他们截取的财物都是不义之财,他们有着自己判定是非的道德体系和依据,他们对权威不屑一顾,他们宁愿牺牲自我也不对恶势力与强权屈服。在《速度与激情1》中,Dom说:“在那十秒钟里,我是自由的。”那风驰电掣的驾驶中,那飞跃火车的一霎那,不是没有一丝恐惧,但更多的是对自由的渴求。

Dom的自由至上的个性除了表现在对人身自由的追求上,还表现在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方面。Dom家族从来没有专制权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征,他们来去自由,言论自由,做事风格各有不同,有时则完全凭自己一时的冲动。他们在与警方合作的过程中,并不受警方的控制,而是完全按照自我意志行事,这是合作的前提,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这种像风一样的自由飞驰,像鹰一样的自由飞翔,是电影体现出来的重要主题之一。

(三)不断突破的冒险主义精神

勇气是胆量,是智慧,是自信,是Dominic家族不断突破的冒险主义精神。赛车本就是一种冒险运动,而这些把赛车玩到极致的人显然不满意局限于仅在赛道上的奔驰,从《速度与激情1》到《速度与激情7》呈现出了一次胜过一次的冒险场面。从最初的飞跃火车,到开着汽车从飞机上降落,再到Dom飞车撞击飞机,以致最后Dom和Brian驾车两次飞跃高楼之间,从理论上来说,这些人类极限的动作很难达到,但在《速度与激情》系列中这些都成为了现实。从2001年《速度与激情1》中飞跃火车开始,这个系列的电影就一次次在寻求视觉上的突破,难度颇高的任务在飞车家族的任务不是没有让飞车家族担忧,例如在《速度与激情7》中从飞机上降落时,Roman迟迟不敢行动,Brian也曾面对前途未卜的命运与Mia告别,但这些惊险与困境却激发了他们的荷尔蒙,带给他们极致的快感。可以说,这些人天生是为了赛车而生,他们的天性中有着不断突破的冒险主义精神,这也是他们越挫越勇的原因所在。

二、 中美对当代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中美两国虽然政治意识形态不同,但在理想与价值的追求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对家庭的守护、对自由的追求与对正义的坚守。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根深蒂固,而维持这种家庭关系的最重要的纽带就是血缘。[2]当代中国人虽然逐渐摆脱了《大宅门》中的那种封建家长制,但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密相连、祸福相依的。即使儿女成家,另设门户,但赡养父母、侍奉父母仍被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在父母的眼中,无论子女是否成家立业,都依旧是孩子,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么多的啃老族。而在美国,家庭同样为视为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对亲人之间的爱,却是一种更为开放式的爱。例如,子女成年之前,父母对其呵护有加,然而一旦子女成年,他们就被视为独立的个体,父母便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也不会被强制赡养父母。因而,在美国几世同堂的情况很难见到。在对于家庭这个概念理解上,中美文化对其的诠释也不相同。中国对亲人的理解是以血缘亲情及爱情为纽带的家庭成员组成, 而美国则认为除了血缘亲情与爱情之外,在同一片屋檐下生活,具有共同的追求的人亦可称之为家人。这也就是《速度与激情》系列中所体现的家人亲情。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却因为共同的志向与爱好彼此相扶,这种感情是超越友情的亲情。

自由永远是一个值得人玩味的话题。自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无论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要自由地驰骋!自由地爱!无所顾忌地狠狠地猛冲”这样的对自由的狂热呐喊,还是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豪情壮语,对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对于中国人来说,与几千年专制作抗争的过程也是追求自由的过程。但中国人追求的自由往往是一种相对的自由,我们提倡在合理范围之内的个人自由,这种自由要受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的限制,抵制以牺牲他人利益为前提的个人绝对自由。而在美国,这种对个人绝对自由的追求却是无止境的。例如,在《速度与激情》中,Dominic为了体验极速快感,往往对整个城市造成毁灭性的的灾难,这种自由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3]美国人的自由是一种追求天性的自由,因而,他们希望不断冒险,寻求刺激。而中国人的自由是一种限制在集体主义之内的自由,因而,我们很多时候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冲动以维护社会、集体的安定团结。

此外,在对正义的理解上,中美两国具有一致性。对国家社会造成极度危害性的做法都是非正义的,那么,拯救大众与惩治恶势力显然就是正义的。但是,中美两国在对待惩奸除恶上的态度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不提倡以暴制暴,而是提倡依照法律的规定惩治违法分子。而在美国大众的意识中,违法并不一定是非正义的,很多时候,官方也是一种非正义的代表,因而,对待这种非正义的事情或人,就要以暴制暴。这种意识在《速度与激情》系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速度与激情5》中,巴西警察局成为保护黑帮老大不义之财的据点,而Dominic家族为了夺取这些钱财不惜毁灭了数条街道,最终作为美国外交安全局行动组组长的霍布斯最终释放了Dom,这也体现了影片对于正义的理解与认知。

三、 中美价值与理想价值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国人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这种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礼法制度和等级制度,虽然当今社会始终对于封建思想持批判态度,但这种礼法可谓是深入人心,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表现在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爱护子女,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因而,我们虽然也认为《速度与激情》中的场面刺激,但却绝不会推崇这种做法,原因很简单,为了达成一人目的或一小部分人的目的而破坏公共利益的做法,是一种自私自利的选择,不符合中国的礼法规范。此外,和谐思想与“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一直延伸至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所谓和谐思想,就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相处,具体表现为包容的态度、宽容的气质以及共生的意识。对待不同的文化思想要兼容并包;对待他人的错误要宽容原谅;对待自然与社会要关怀爱护。而所谓“仁”,即是“仁者爱人”,就是要求我们对周围的人友爱。在和谐思想与“仁”的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主体反对以暴制暴的举动,而支持礼让宽容的态度。为了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我们反对个人的绝对自由,而是倡导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反对冒险主义,而支持一种稳妥、破坏性小的措施。

而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自建国之初起,就以自由为宗旨。可以说,自由、个体主义是美国人价值理想追求的根本。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桎梏,但英国辉格党所推崇的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与理念却得到了美国建国先贤们的共鸣,因而,自由与个体主义是美国建国之初的根本理念。[4]此外,从美国民众的构成来看,主要是由原住民、从欧洲逃过来的革新派教徒组成,这些人都是白手起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荒芜广袤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全新的、没有政教合一的教会权威限制的国度。而美国内战进一步推动了美国自由主义的发展,个人能力与价值得到尊重与重视。因而,在当代的美国,类似《蜘蛛侠》《速度与激情》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有很多,且广受观众喜爱。此外,美国从建立之日起,其民众就是由不同的种族、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籍的人所组成的,因而,美国始终倡导一种民族包容的精神,这种包容精神在当代美国甚至衍生出一种极端:一种是扮演维护世界和平的世界警察角色。因而,在《速度与激情》系列中不断出现Dominic家族在北欧、墨西哥、东京等地与黑暗势力对抗,维护“正义”。

《速度与激情》系列影片中的第七部在中国的票房是最高的,但就影片的制作水准来说,其仍略逊于第五部与第六部。之所以获得如此的票房佳绩,最重要的原因不外乎影片对于家庭温情的完美诠释,这种家庭温情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口味,触动了中国观众的心灵。虽然中美在理想与价值的追求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情感的通共性往往可以打破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大概就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娟.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60-65.

[2]赵雪丽.《速度与激情》系列影片:视听盛宴与人文关怀[J].电影评介,2014(20):43-44.

[3]陈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3(12):188-189.

篇5:中美大学生创业的异同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很多大学校园中都提倡大学生创业,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下面是中美两国大学生创业的比较,从中你可能会有某种启发。

创业的起步时间不同

中美两国的起步时间相差了15年。大学生创业热起源于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自1983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大学生举办第一届商业计划以来美国许多高校都开始举办自己的创业计划大塞。据统计,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于MIT的创业计划大赛。从某中意义上讲,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在中国,1998年5月,清华大学才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举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这次大赛诞生了如“易得方舟”,“视美乐”等学生公司。创业的社会环境很相似

两国从政府到社会,高校以及传媒都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创业。2000年4月,中国教育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向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继清华大学之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及重庆等地的高校也纷纷举办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创业。清华大学还专门为学生创业开辟了清华创业园。不同的是美国有关部门仅是营造一种气氛和环境,公司从成立哪天起就完全接受市场的考验。虽然中国在工商,税务方面对学生公司并没有优惠的政策,但社会,校方都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休学创业,管理咨询,商务培训等,有的甚至出资为学生创业作广告。

创业资本的来源不同

在投资方式上,作为大学生,没有雄厚的物资基础,资金有限,唯有利用专利,专业技术或者高新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多数创业者都是由技术人员向管理和经营人员转化的。这是两国大学生创业的共同特点。在吸收风险投资上,两国有较大的差异。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齐全,因而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多数都具有可行性,市场前景好,容易得到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快。而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二级市场尚在酝酿中,融资就相当困难。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资金和时间,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于实践。

创业者的素质及对创业的态度

两国的大学生对创业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实际推行起来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除了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模式不同造成的。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开放型的,一般都实行 “学分制”。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文凭,在校时间不受限制,因而学生创新能力强,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性格。而中国的教育是管理型,封闭型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太过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

创业的层次和领域不同

篇6:中美教育招聘广告的异同及其背后

——由一则美国招聘校长的广告想到的

吴淑爱

(西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美教育招聘广告异同的分析,既而深入探讨其内在的差异性,并对中美教育中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教育人事制度的规范化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教育招聘广告 中国与美国 比较 思考 文献标识码:C

在现代教育人事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人才招聘,其中恰当的招聘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不仅是说,一则教育招聘广告所承载与传递的显性信息提供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初步接触、了解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它所透露的隐性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在一则教育招聘广告的背后,蕴藏着关于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追求、人才标准的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那么,在不同国家,不同的教育招聘广告则不可避免地反映着一国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异同。这是笔者看到一则美国招聘校长的广告后所想到的(附类似的中美招聘广告各一则)。

中美教育招聘广告的异同分析

由于同为教育招聘广告,那么从教育和招聘广告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出发,可以肯定,中美教育招聘广告必有其相同的地方。概括而言,主要有二点:

首先,作为一则教育招聘广告,它们都符合一定的或一般意义上的广告要求,也即都包括关于学校本身的介绍、所要招聘的职位及对象的要求、工资待遇和联系方式等基本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招聘广告传递的基本信息和主体部分。

其次,作为一种人事管理手段,所有的招聘广告都透露出这样的目的——招聘到合适的人才。那么在学校中,合格的教师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必要条件。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这两则教育招聘广告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以上的相同可以说只是“形同”,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一则教育招聘广告是一所学校、一个国家在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相异的一个缩影。而这种“神异”在中美教育招聘广告的设计形式、语言风格、主体内容方面都有所体现。以下结合两则广告具体分析:

第一、从招聘广告的格式来看,由于崇尚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吧,美国人注重内容而非形式的风格在广告上显露无疑——广告的格式较为灵活、自由而散漫。而不像中国那样拘泥于一定的形式,以使广告

作者简介:吴淑爱(1979-),男,研究实习员,法学学士,西南师大社会科学研究处,研究方向:社科管理、教育管理。看起来严肃、慎重而完整。

第二、从招聘广告的语言来看,美国人天生的幽默与风趣随处可现。轻快、简洁的语言表达在广告上所起的作用亦同样:这是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快来试一试,说不定你会享受于其中呢!相比之下,中国的招聘广告语言则大多严肃、正规、标准,其要告诉你的是: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你要慎重。这些正如一个人说话所用的语言,不同的广告语言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

第三、从学校自我介绍来看,招聘是一种自愿而平等的双向选择过程,如何介绍自己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不仅是求职者关注的,也是用人单位不能忽视的——“没有梧桐树,何来金凤凰”?在看到美国的教育招聘广告时,首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开头那句话——“每个孩子都是非常宝贵的,都有权利发挥他/她的潜力”。这是学校及其管理者的办学宗旨与理念的宣言,无疑给人一种震撼——就职于此学校,那么我的责任和功绩是重要的;其次才是学校概况(位置、人数等方面)的简介。在中国,你则很少能看到这种明确的宗旨性宣言,而更多的是关于学校硬件的优越——地理位置、办学设施、悠久历史、优美环境和升学率等等。这与美国学校注重的“软件”较为不同。

第四、从对招聘对象的要求来看,中美两国的差异更大。首先,美国对于招聘对象的要求更注重于其能力、人品、热情、责任心、兴趣与潜力等方面,这些恰恰是从教育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从一个校长所应具备的素质的角度出发的。正如广告上所列出的:学生拥护、感情投入、善于合作等等。毕竟学校不同于企业,校长不同于经理,招聘校长不同于招聘企业经理,也不同于招聘一个教师。因为作为一个现代校长,他应能够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要懂得激发师生的积极性,要善于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要同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有关人士打交道(合作与竞争)。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招聘校长时应突出其特殊的要求。中国的招聘广告则更多地强调招聘对象所应具备的学历、职称、年龄和相关资历证明,却有些忽视作为一个校长所应具备的特殊素质。这种要求不仅过于宽泛,也有些过高。其次,美国招聘广告对于年龄限制较少,中国的则无一例外都有一定限制以及对招聘对象所要求的相关学历、职称和资历证明等条件,可以看出,美国对于人才所注重的是他的将来、是他发展的潜力。而中国更看重一个人的过去。可以这样设想,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或一般人而言,他更敢于和愿意到美国那所学校试一试,恐怕不敢也不愿到中国的那所学校作一尝试,因为两者被录用的可能性似乎相差甚远。

第五、从工资待遇上看,美国是个注重能力与实绩的国家,在工资上也是以职务工资(反映能力和责任)和奖金(反映绩效)为主。在中国除了职务工资外,其他方面的如住房、津贴、安排家属等一些优惠则可以作为吸引人条件。

中美教育招聘广告异同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看似一则简单的教育招聘广告,实则是在此背后更为重要的因素使它们在风格与效果方面迥异。比较其异同后,我们不妨深究其背后的差异。

首先,中美两国的教育传统不同。美国教育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使得学校教育设施、办学宗旨和师资素质等方面无一不关注于此。在招聘校长时,突出其候选人(应聘者)对教育的热情、对孩子的兴趣与热爱也就在情理之中。因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 有什么样的学校”。而中国历来是“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师生关系不仅带有一定阶层的烙印,也带有家庭内部父与子关系的烙印,于是乎,对于孩子个体的关注并不重要。因而在招聘校长时,注重的是他的学历、职称和年龄以望能够寻到一位威严的、有学识的管理者。他有无对教育、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对职业的热爱和忠诚则考虑不多。

其次,两国当前国情的差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水准也高——较高的教育普及程度和充足教育经费投入;另外,社会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这样在招聘中,学校对于应聘者的要求就更多、甚至是仅限于他对这份工作的兴趣、热情、能力及绩效,其他的方面如年龄、住房等不予提及,其他的福利待遇是社会的事,而非学校的事。但是在中国,由于“学校办社会”的影响以及“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作为招聘广告,其吸引人的重点也就放在了与美国不同的地方。那么对应聘者条件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和孩子成长的偏离度增大也就在所难免。

再者,管理的差异。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管理的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差异,例如,美国的管理是典型的西方式——讲究效率、注重能力、看重实绩,而对于工作任职之外的因素管的不多,它是以“工作”为中心的。而中国作为东方传统的国家,却较多地以“人”为中心,人的各个方面作为管理者不能不关注。这些管理上的差异在教育人事管理上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

尽管有客观上的原因造成以上的差异,但是,在比较之中,有一些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 其一: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学校是一个育人组织,对其进行协调和控制离不开管理的一般原理与做法,但是却不能忽视其特殊性,简单地照搬和移植企业管理的一套做法。在教育人事管理中,对于教师劳动性质、特点,对于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的考虑就应从这种特殊性出发才是实事求是的。在我国,无论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践运作的角度讲,关于校长任职条件的规定和探讨过于停留在法律和一般意义上,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的考虑。

其二,教育人事制度的规范化。合理的制度可以规范人的行为,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节约人的行为“成本”。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人事制度处于交替阶段——虽然随着各个方面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招聘制、校长负责制逐步确立和完善,但是原有的校长任用制度仍然存在。事实上,招聘制是根据自由平等的原则,根据学校所需招聘具有不同特点和能力的校长,也只有这样,每个学校才会有特色的发展。从规范化的要求出发,我国的校长任用制度改革的力度需要加大。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西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400715,联系电话:68253034(0)68339509]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诚信伴君行下一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