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2024-06-22

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精选9篇)

篇1: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xxxxxxxx大学2009-2010-2期末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论对“人才”的正确理解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启示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话:136791682

53电邮:

教师:

得分:

2010年日完成论对“人才”的正确理解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大学的扩招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中国高校教育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紧随而来的却是大学生就业的危机。看着一片惨淡的大学生就业率的报告,不免产生了疑问:到底“人才”的定义是什么?当代中国大学生如何努力的提高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人才”的高度?文章针对何为“人才”的问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分析及提升自我的问题。

关键词:人才 正确理解 当代大学生 启示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到底怎样的人才能够称之为“人才”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吧。相对于像我们祖辈们那些没有经历过太多教育的老人,他们会认为一个有知识并且懂得如何运用知识来改善生活的人是“人才”;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会认为掌握着尖端技术并且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就是“人才”。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样的一个的问题,不同的视角,或许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及见解。

然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毕业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就业,相对于企业而言,怎样的大学生才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呢?

首先,知识。我是指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当掌握的各项专业技能及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就业时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这是一名大学生从业的根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本职就是学习,在大学期间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是以后学习工作的基础。如果连这最起码的东西我们都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那么你又有什么理由能够向企业保证你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去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件事?

第二,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范围就很广了,比如说交际,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管理等等。现在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说是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就拿我们计算机方向来说,编程,现在讲究的是面向对象的思想,要求系统模块化,程序开发时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模块,最终实现程序的整合。然而,如果你没有团队意识及交流能力的话,那么结果就是,各干各的,当最后要实现程序整合时,就会出现不兼容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这对于一家讲究时间与效率的企业是无法忍受的。出现错误就要去修改,修改需要时间,那么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按期交工,从而合同违约,这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那么,你认为一家企业会随便的去用一个交流能力不强,做事不讲合作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一家企业用人的出发点都是你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如果你都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会让企业因为你而蒙受或多或少损失,那么人家还有什么理由去聘用你呢?

第三,经验。对于你要从事的工作的经验。企业是不愿意在招聘你进入企业后然后再花半年抑或是更久的时间去给你培训的。任何一家企业,考虑的最多的就是成本及效益的问题。所以这时你的从业经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经验不等于能力,经验是你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第四,道德。从大的方面来讲,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储备力量,关系未来社会的好与坏。而小的方面,大学生的现有道德水平可以影响到当代的社会人,认识和理解社会出现的现象。另外,对于工作,职业道德,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比如说公交车司机,如果不具备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工作期间,不按时按点停靠车站,那么给乘客带来的不便,给公司带来的损失,都是相当的巨大的。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来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还是需要靠我们去努力的拼搏的。所以,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各个方面讲都是十

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知识、经验和能力是企业在招聘一名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三个方面。而且相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人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身边有好多同学整日都在抱怨在大学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大学的课程体制并不能带给自己什么东西。首先,这样想的同学是错误的。就比如我们计算机系的同学,抱怨着公共课的繁杂,基础课与现实不能接轨,接触不到什么核心技术,理论知识太多。可你是否想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呢?公共课,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真的是和我们的专业毫无相关的吗?我想任何人都不敢说的如此绝对。高等数学之类的课程教给我们各种各样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而且在此同时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我想问将来想走软件工程方向的同学,你的逻辑思维是从哪里来的呢?没有数学的基础,你的算法,是凭空想出来的吗?诸如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这些专业基础课是万万不能扔掉的,编程语言每年都会有所变化,但是他的算法思想是不可能变化的,而数据结构这些课程就是指导你的编程语言的。你说没有从老师这边学到专业的技能,但是在不断的学习当中专业老师逐渐的教给了我们自学的本领,这对于我们从业之后能够不断的汲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人总不能一生都依赖于老师吧?如果你是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你都没有上千行代码的编程经历的话,那么你能说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很棒吗?

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就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人交流合作。那么你以不同方式去与其他人交流,结果往往会相差很远。能力不是看书就能看出来的,你要把自己置身于实践当中去,在一点一滴的小事当中使自己成长起来。有好多人认为知识就是能力,但是我想说,如果你这样想了,那么你就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毕业时找不到工作,就认为是自己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位,然后选择继续深造,于是不停的读书,最终的结果就可能是你竭尽全力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当你面临就业的时候,你应该把你所锻炼出的能力展现给企业,而不单纯是知识。就比如说,在大学期间,好多同学都有做过家教的兼职,但是有的人以为家教工作并不能给你的能力提高带来什么。但是现实是这样的么?当你去应聘一个秘书的职业时,那么你做家教时面对小孩的这份细心,以及与小孩和小孩的家长之间的沟通,你不认为这对你所要就职的秘书职业是十分有用的吗?假如你去应聘一份教师的工作,那么对于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你,这份深有感触的家教工作,你不认为是很有说服力的吗?

做事,先学会做人。少数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真的很难令人满意。首先,损坏公共物品,破坏公共秩序等扰乱公共生活的行为层出不穷:墙壁上出现的一个个的脚印,被故意弄坏的栏杆,图书馆大声喧哗,买饭的时候插队等等不文明行为。另外,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缺失也是十分严重的问题:曾经轰动一时的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用浓硫酸泼洒熊的事件,也一度引起了大家的深刻反思。第三就是心态。因为每天忙于学习,对于自己的意志力,人格修养提升不够,以至于在面对人生的困难时无法找到正确的思路去解决。轻生或者虐待他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列举以上这些问题,我只是想说,在大学期间,还是要多注意提升一下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在各个方面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这个社会,你才能够称之为“人才”。对于社会而言,你不能带来推动的作用,而只有破坏,那么我们能说你是“人才”么?

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学生是不能等同于“人才”的,“人才”的与否要经过事实的检验才能够定论。而且,对于“人才”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只从一个片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一定要全面的去考虑。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等,逐渐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等待着我们去解决,但是当我们一路走过来时,就会发现,在不断的追求当中我们进步了许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被社会所认可,而且在此同时也

彰显出自己的价值。

篇2: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论对剪纸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剪纸文化呢?我想好多人可能都和从前的我一样只是看到了剪纸的表面,觉得那些剪纸画非常漂亮而已,很少人能够去深入的了解剪纸文化。自从今年上了非物质文化概览课,知道了那些历史久远但对我来说又是第一次接触的文化遗产,慢慢的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在网上查询这些文化遗产的时候,知道了并深入了解了剪纸文化,这知道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文化。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73 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大多保留在偏乡僻壤的山区农村,即以农村妇女为基本队伍的劳动者应民间习俗和个人审美喜好而传承或创作的。

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当下民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匠所作一诸如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但是国家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二批,给我们敲了警钟,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虽然剪纸在中国有着上两千年的历史,因其材料不易保存,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并不是很多,它弘扬与发展又得不引起我们大家关注,剪纸也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被遗忘的危境,因为现在好多人都在追逐流行,追求时尚。所以我们作为国家新一代的接班人,一定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剪纸文化。目前已经有了新的课改,在部分中学已经开展了剪纸课程,通过鉴赏了解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内容与方法。学会用美术术语解说剪纸作品并分析民间剪纸风格、特色及发展。鉴赏增强对剪纸艺术的感知与理解,学会较理性的鉴别判断作品,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加深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我们身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更要好好的了解我过这些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继承和发扬,使我们的精神文化长久的流传下来。

篇3: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职业道德规范,精神,定位,战略,标准化管理

1 树立我们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观念

所谓职业道德规范, 就是指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人员要明确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读者的阅读活动而服务的, 只有明确了这一观念, 才能就此展开有序的图书馆管理活动。在日常工作中, 管理人员要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基本价值观, 据此调整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 为进馆的每一位是师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就我国目前的图书馆管理现状看, 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和详实的图书馆管理规程, 这也给图书馆管理活动带来了诸多便, 更重要的是使得道德和职业道德成为了约束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约束力, 这无疑是无法满足图书馆日常管理要求的。图书馆管理是一项专业的管理活动, 其中涉及到的各种关于图书借阅的制度和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是十分驳杂的, 如果没有一个较为体系化的管理办法, 那么将会使图书馆管理活动陷入一个非常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而制度确立的前提和保障就是基本职业观念的形成。所以, 作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 我们要首先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质和意义出发, 明确自职业意义, 熟路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 将服务的理念作为工作的核心。

2 对高校图书馆的精神的认识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基础设施, 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也会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学习风气的形成, 所以高校图书馆不仅有着实际的使用价值和意义, 还具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图书管理人员作为这一精神文化介质的传播者和工作者, 其日常管理活动对高校的精神文化的形成也起着间接的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 需要端正工作心态, 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 领会高校图书馆的精神价值, 才能更好的为图书馆借阅活动服务, 才能真正的做到爱岗敬业。同时, 随着信息交流的加强, 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该秉承大学的不断求索的学习精神, 不断的充实自己, 努力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因为高校在这种情况下给师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图书借阅好信息读取服务, 就需要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 运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基于此,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的图书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 侧重吸收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因为就目前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来看, 单独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图书管理的需要了, 只有对于各种学科基本发展情况, 以及信息整合情况都有着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图书借阅服务。另外, 随着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图书馆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及时的更新已有知识, 调整自身知识结构, 也将会很快落后于新型的图书馆管方式, 因此, 作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 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还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3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图书馆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服务工作, 而对于服务行业来说, 员工的素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的成绩和效果。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生产和生活领域中, 但是服务始终离不开员工的执行和操作。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 虽然目前图书管理活动已经大量的使用了计算机技术, 将工作人员从繁琐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 但是并不意味着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能弱化了或者被取代了。相反的,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应随着这一管理方式的改变进行调整, 其自身角色应该适当转换, 更好的服务于读者的借阅活动, 而不能因为新技术取代了人力后, 就对现有的工作懈怠, 这种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之所以我们的读者服务工作水平总是上不去, 这与我们整个高校图书馆员工队伍素质的偏弱、表现差和不作为是有极大的关系的。对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例如, 部分高校图书馆员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认识不清, 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活儿太轻松, 自己就是闭着眼睛也能胜任。因此他们不能认定自己所从事的高校图书馆职业的价值取向。高校图书馆员的服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借借还还, 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 转向了开放、多方位和主动。他们既是图书馆员, 又是学生信息知识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 要有极强的洞察力、创造力, 灵敏思维和强烈的事业投入精神充分发挥本职业的巨大潜能。

4 高校图书馆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项子工程, 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 不必搞人为地重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 网络资源共享, 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 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LS项目, 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总体规划, 是总纲, 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LS规划的前提下, 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 量力而行, 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5 高校图书馆的战略及标准化管理

高校图书馆建设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等问题, 因此, 有必要从战略管理服务的高度处理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宏观关系, 实行标准化管理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并成为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服务效果。应当在充分调研基础上, 逐步推出比较完善的标准, 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体系, 应着重考虑到: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数字化信息组织与存储标准, 如数字化信息的分类、元数据标准等;信息检索标准, 如全文数据库检索;网络及网络资源标准, 如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标准;信息的权限管理服务与安全标准, 如加密、水印技术等;还有文献信息系统质量管理服务及认证体系等其他标准。

6 结论

综上所述, 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对高校师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从五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 希望能够被有关部门采纳, 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东芳.呼唤图书馆意识.福建教育, 2000 (7-8) .[1]胡东芳.呼唤图书馆意识.福建教育, 2000 (7-8) .

[2]韦文辉.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3, 21 (1) :27-28.[2]韦文辉.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3, 21 (1) :27-28.

[3]伍晓星.论复合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图书情报知识, 2003 (1) :14-16.[3]伍晓星.论复合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图书情报知识, 2003 (1) :14-16.

[4]张晓青.论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与用户服务模式.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 (2) :91-92.[4]张晓青.论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与用户服务模式.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 (2) :91-92.

[5]范并思.新世纪,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什么?图书馆, 2003 (1) .[5]范并思.新世纪,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什么?图书馆, 2003 (1) .

[6]陈凡.贫困化-西部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忧患.贵图学刊, 2003 (1) .[6]陈凡.贫困化-西部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忧患.贵图学刊, 2003 (1) .

篇4: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 在校结婚 经济 教育

一、调查背景

教育部于2005年3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颁布了修改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删除了原先“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这一修改意味着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符合《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即可登记结婚。

“禁婚令”打破后,大学生结婚报道不时见诸报端。那么当代大学生到底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本调查小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接受调查者多数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女生偏多。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

二、数据分析

在被问及是否有对象时,51%的受访者表示已有喜欢的人或处于热恋中,表明进入大学,恋爱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你会考虑和大学对象结婚么?62%的同学表示到了那一步再看,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因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25%的同学表示爱就许以白头之约,剩余13%的同学则表示不会,认为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这从侧面表明在校期间结婚并未形成主流,在校大学生恋爱最后能发展为婚姻的概率很低。

对于是否支持在校大学生达到法定年龄就可以结婚的观点,69%的同学表示支持,而只有8%的同学表示不支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姻解禁有着正面看法,认为禁令的解除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尊重,更人性化。

被问及如果你身边的同学突然结婚,你持什么态度时,10%的同学觉得这样不太靠谱,大学生毕竟要面对各种困难,时机并不成熟,36%的同学并没有太多感想,只有7%的也想像他们一样,和自己喜欢的人走进婚姻殿堂。

如果在校大学生结婚,是否应该告诉学校呢?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当事人才有发言权,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有些人选择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告诉学校,方便学校管理,也有些人希望保密,怕被人知道后对学习有影响。相对来说,认为不应该告诉学校的人数更多。

那么您认为在校大学生结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找到了真爱,认为对方可以相伴走一生,14%的同学认为是怀孕而不愿意做人工流产而结婚。

随着结婚而来的问题是,您认为在校大学生的婚姻是昙花一现还是天长地久?71%的同学认为这需要因人而异,25%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婚姻以为是永恒,却不知只是刹那芳华,不可能长久,另有2%的调查对象坚定地认为这样的婚姻可以走到最后。

结婚会面临各种问题,在校期间结婚面临的问题更多,那么其中最大问题是什么呢?46%的受访者选择了经济方面,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结婚后的住房、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一个钱字,那么钱从哪里来呢?只有伸手向父母要。另外14%选择了家庭方面,13%选择了舆论压力,在校结婚的毕竟是少数,不排除有些同学、老师会带着异样眼光看待这件事,都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带来一定压力。剩余的则选择了变心,时间长了感情可能会改变,离婚可不像恋爱分手那么容易。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不支持在大学期间结婚的,认为经济条件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三、利弊分析

大学生结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学生结婚的利弊问题成了社会的热点话题,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做特殊限制。新《规定》虽然赋予了大学生应有的权利,但并不等于提倡鼓励在校大学生结婚。因为符合结婚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并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上学期间大多数学生还是靠父母的钱交学费和维持日常生活。而在校结婚后,两个人没有经济来源,其中大部分男生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妻子向岳父岳母要钱,往往会利用课外时间打工赚钱,承受的压力会非常大。而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又岂是兼职工资能解决的?于是生活琐事代替了往日甜蜜,作为没有心理准备的年轻一代,心中不免有很多失望,如果处理不好,不光影响感情,还会耽误学业。

其次,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是大学生在校结婚的又一大障碍。毕业了,大学生夫妻何去何从?你有你的专业和理想,另一半也有自己的工作和方向。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要找到双方满意又能兼顾家庭的工作非常艰难。如果毕业后两个人只能在不同城市工作,那么一毕业就面临着两地分居,而两地分居的婚姻又会带来更多问题。当这些与婚姻发生矛盾的时候,更增加了婚姻的不稳定因素。

影响学习是在校结婚的最大弊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恋爱、婚姻、经营家庭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的,在校期间的学习是很紧张的,要完成好学业,必须全身心投入,如果把精力用在恋爱、婚姻、家庭中,对大学生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且如果婚后生活出现波折,势必分散更多精力,学习成绩也会直线下降。

再者,在校大学生婚后不小心有了孩子,该要还是不该要?不要,那毕竟是一个小生命,堕胎会影响身体和以后怀孕;要,双方现在还都在上学,自己都还顾不过来,怎么照顾一个孩子?怀孕和带孩子期间,还可能面临同学的闲言碎语和另眼相待,进而影响两个人的心理状态。

四、结论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教育部打破“禁婚令”普遍表示欢迎,但多数人表示并不会在大学期间结婚,这也表明了大多数大学生还是理性的。

参考文献:

[1]田毅,陈景璐.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09).

篇5: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看法

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最热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许多不足,人生观不够稳定,学习基础不够牢固,但大学生迫切渴望爱情,但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女孩子们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当感觉还可以,不怎么讨厌的时候,便开始了恋情。要稳住心神,不急于恋爱。因为四年大学生活毕竟短暂而简单,且工作没着落,经济不独立,而毕业后分不到一起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盲目恋爱一定是空中楼阁,只能带来无尽的烦恼与惆怅。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我们不要为了摆脱青年人特有的孤独感而恋爱;不要为了害怕别人的嘲笑而恋爱。请相信,天涯处处有芳草,不愁他日无知音。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则羡慕不已,自己也要寻求一份爱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的心态。如果学生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有认真的考虑,在共同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爱情,并且双方能驾驭各自的感情,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双方就应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终成眷属,修得百年之好。因为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能够唤醒内心沉睡着的力量。为了这刻骨铭心的爱、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值得的。

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当代大学生在其心理总有一种理想的恋爱模式,在思想上表现出理想化,在恋爱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寻找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如果有一点与自己的模式不想符合,恋爱就即将失败,但往往在交往和寻求对象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因素,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成熟,过于理想化,则忽视了实际的现实情况。最终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

篇6: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台湾问题却一直是一个难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关系到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作为当代大学生,您对台湾问题的认识是怎样呢?希望同学们用心填写这一份问卷,非常感谢!

1.作为一名当代青年,你了解中国与台湾的历史吗?()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完全不了解 2.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中国与台湾的历史【多选】?()A.课堂听讲 B.电视节目 C.报纸、报刊 D.其他 3.你关心当今的台湾问题吗?()

A.非常关心 B.一般 C.漠不关心 4.你了解当前中国队台湾的政策方针吗?()A.了解 B.比较了解 C.不了解

5.你认为台湾海峡两岸发展的最大阻力是什么?【多选】()

A.美国的阻挠 B.台独势力的阻挠 C.中国国力的落后 D其他 6.你对和平统一由何看法?()

A.好是好,但基本不可能实现 B.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最终会实现 C.完全不抱希望,还是坚持武力解决 D.其他

7、您对大陆“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政策持何种态度?()A.不支持,应该马上使用武力不能在拖了 B.比较支持 C.无所谓 8.您认为“一国两制”对台湾是否适用?()

A.适用,因为它适用与香港和澳门问题 B.不适用,台湾问题更复杂 C.不知道 9.对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篇7: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孔安娜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关系一直以来就处于微妙的关系。尤其前段时间,钓鱼岛问题,撞船问题,引起国民的爱国热情和高度关注。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作为校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主动去关心国家的状态,国际的时事,但也要是适合当代要求的爱国方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情感上来讲,爱国不需要任何理由,但爱国方式应该理性选择。日本右翼不顾历史、无视未来的倒行逆施,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日本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的爱国行为,既要顾及自己长远而根本的利益,不为泄一时之愤而损及社会风气;也要顾及中日友好的远景,不因言行过当、伤及无辜而授人以柄。原则上的据理力争,不应影响言行上的以理待人。

大学生是最具活气与朝气的群体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将愤怒之情化为报国志,将爱国心化为强国行动,要沉得住气,向长辈请教,在做出行动前,多点沟通、多点思考。认清形势,不受煽动,不被利用,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理性、智慧的展现出青春风采、大国的气度,才能真正扛起理性爱国的旗帜,经久不衰。

篇8: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了他们的调查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 以及其中一个委员威廉·霍京所著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 (2) 这为新闻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社会责任论。他们批判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 并认为, 自由是伴随着义务产生的, 而我们享有政府特权地位的报刊, 就对社会承担当代社会的公众通信工具的某种职能。在同一时期, 英国也在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倡议下成立了皇家新闻委员会, 来研究英国报刊的垄断问题, 这个皇家委员会的报告可以说支持和补充了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那些著作。 (3)

社会责任论认为, 任何人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要说, 他都应该得到一个可以表达的场合。如果媒介不承担提供这个场合的义务, 就应有人来监督媒介, 使其尽到责任。按照这个理论, 媒介应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的控制。 (4) 同时, 社会责任理论也定义了报刊的基本职能: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消息、讨论和辩论, 为政治制度服务;启发公众并使他们能够实行自治;作为监督政府的一个哨兵, 以保卫个人权利;主要通过广告媒介, 沟通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 为经济制度服务;供给娱乐;维持财政的自给自足, 使其能够不受特殊利益的压迫。 (5)

社会责任论是对传统新闻自由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其中包含有对当代社会具有普适价值的部分, 也是我们在当代新闻媒体从业实践过程中应该借鉴的。从目前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来看, 我们所面临的局面与上世纪40年代的西方社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国新闻工作者在从业过程中, 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虚假新闻破坏媒介生态环境

在当今的媒介生态环境中, 多种媒体并存,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时代。而且, 即使在同一种媒体内部, 竞争依然非常激烈。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 有些媒体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对有些事件不经核实就进行报道, 所以出现了很多的虚假新闻。而虚假新闻的存在也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新闻报道中的社会歧视现象严重

歧视现象在现在的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 它主要在性别、年龄、地域、政治、种族等方面表现出来, 而这种歧视一旦被新闻媒介报道出来, 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它与新闻所追求的真实、客观、公正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性别和地域两方面。

在对女性的新闻报道中, 过分强调身体美, 一直把女性放在被欣赏的位置上;而对杰出女性的采访过程中, 也过分地强调她们的传统角色分工——对家庭的贡献和家人的照顾等。另外, 地域歧视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这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建设有很大的关系。长此以往, 也就使得广大民众对这些群体和地域产生了歧视情绪, 从而误导了受众。

地方新闻媒体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闻界的伦理建设总体水平较新中国成立前大为提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新闻伦理建设基本是按照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来进行的, 新闻事业与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 (6) 而报纸则是党的喉舌。1942年, 《解放日报》的社论《社会党与党报》中认为, 所谓集体宣传者、集体组织者, 绝不是报馆同仁那样的集体, 而是指整个党组织而言的集体, 经过报纸来宣传、经过报纸来组织广大人民进行各种活动。报纸是党的喉舌, 是作为共产党的新闻信念提出来的, 其余的内容是以这一基本责任为基础的。 (7)

改革开放之后, 新闻事业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相继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法规和条例。但是, 各级党组织对新闻报道方面的干预也是时有发生的, 因为新闻报道所披露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会与地方的政绩密切相关。所以, 往往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 要请示上级行政部门, 由此而来的就是:媒体在尚未报道之前, 就收到指示, 停止报道此新闻事件。基于这些原因, 媒体在碰到类似的事情之后, 为了少惹麻烦, 也会绕道而行。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及一些中央新闻机构采取了许多措施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加强新闻行业自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西方的社会责任理论则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

首先, 完善社会法制建设,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传媒的责任意识淡薄, 是造成现今媒体生态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了争夺受众眼球, 一味迎合受众, 从而造成了现如今媒体发展的困境——媒体娱乐化现象日趋严重、媒体的公信力日渐下降等。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我们可以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2001年10月24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 在第六部分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要求媒体“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等。当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对于金钱、权力和价值观等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也存在着某种困难, 因此也要求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 与时俱进, 不能墨守成规。

其次, 加强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新闻从业的生力军, 所以在校期间, 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 要加大道德伦理教育的力度。在20世纪80年代, 一些大学的新闻理论或新闻业务课, 以专题的形式来讲述新闻职业道德。到了90年代, 有的大学的新闻院系开设新闻伦理道德教程, 结束了我国大学新闻院系未设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的历史。 (8) 在今天, 新闻学院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立足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 借鉴西方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最后, 要加大社会监督, 组建新闻评议会, 加强行业自律。对于媒体从业者在工作中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社会的监督和批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而在我国现在的媒体生态环境中, 还缺乏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在当前对新闻媒体进行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是中国记协, 而中国记协却不是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监督机构, 所以急需组建一个专门的监督和仲裁机构。新闻评议会就是一种新闻行业自律的监督和仲裁机构, 它依据国家宪法和条例, 对涉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和新闻侵权所引发的新闻纠纷进行仲裁, 并监督裁定决议的执行, 是新闻行业实行集体自律的一种有效组织机构, 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形式。 (9)

在今天的媒体生态环境中, 社会公众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新闻行业内部对于加强行业道德自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新闻评议会的建立也应该被提上日程, 使之成为我们新闻行业自律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树立新闻记者的良好形象。

因此, 经过100多年发展的西方新闻事业, 在他们的长期实践活动中, 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在促进新闻传播活动道德规范建设方面, 他们也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 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具有普适性价值。社会责任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式, 为我们今天构筑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外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3][5]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 新华出版社, 1980年版。

[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郭镇之等译, 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6]陈徇:《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版。

[7]李岩:《论当代传播实践中的道德责任》, 《中国传媒报告》总第一期。

[8]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篇9:浅析迹象论对当代工笔画的启示

“迹”与“象”是构成绘画的两个基本元素,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努力探索,展现自己艺术风格的两个方面。李戈晔是当代女性工笔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带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游离气息。游泳系列是李戈晔相对较成熟的代表作品,其中不难看出李戈晔作品中“迹”与“象”的表现。

一、绘画与迹象

(一)“迹”与“象”是如何产生的

何为“迹象”?“迹”是指一种做痕迹的过程,是艺术家用工具在材料上留下的痕迹。“象”是艺术作品最后的形象,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种结果。有“迹”才有“象”,“迹”与“象”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人类所见的东西都与“迹”和“象”有关。人们通过不同的“迹”来分辨不同的“象”。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

(二)绘画与迹象的关系

钟孺乾在《绘画迹象论》中将绘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迹+象+X=画。“迹”与“象”并不是组成绘画的全部,在“迹”和“象”之外,还有一个未知的“X”,“X”的含义很广泛,不仅仅是指落在纸面上的视觉形象,还有画家的主观情感,想法和艺术境界,作者将其解释为“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1]“X”存在于“迹象”之中,又超然于“迹象”之外;它因“迹象”而生,又赋予“迹象”新的内容。对于“X”的把握,这也是绘画当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二、李戈晔作品中的“迹”与“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迹”与“象”的组成,“迹”与“象”是不可分割的,正所谓“迹”中有“象”,“象”中有“迹”。李戈晔的作品有其独特的“迹”与“象”的表现。她习惯描绘在水中游泳和漂浮的人,画面多采用冷色调表现人物忧郁、孤独和迷茫的状态。在她的笔下,人的五官普遍模糊化,但我们还是能从中读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作者从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

(一)《暴雨将至》

以她的漂浮系列为例:在《暴雨将至》这幅作品中,作者刻画了两个在水中随风飘摇的人,暴风雨即将来临,天空中乌云密布,人物形象虽然忽略了五官,但是从两个人拉着手、紧紧靠在一起的状态可以看出两个无助的人依偎在一起即茫然又相互安慰。在这幅作品中,人物形象并不十分写实,只用大致的轮廓描绘出两个人的形象。一般的造型都是以把对象画的写实为目的,但是李戈晔笔下的人物形象刚好相反,这说明作者绘画的时候有一种作“迹”的意识。“象”是有定式的,就好比人的五官比例是不可改变的,但是“迹”有种不确定的因素,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不同的“迹”,这就是不同艺术家不同风格的形成。风格和个性是一种迹象差异,“迹”和“象”与人不同,则必定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这个风格形成的过程中,“迹”比“象”的因素更活跃。

(二)《游离》

《游离》是李戈晔创作的几幅画组成的一个作品。作品不是采用传统的展览方式,而是将作品分散地悬挂在半空中,在地上洒满白色的鹅卵石,并运用灯光的辅助,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特殊的手段就是作者运用特殊的“迹”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象”。画家改变了以往中国画习以为常的表现图式,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表达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对于宁静自然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更深层面的是要寻找一种精神的自由,生命的简单。人物没有面部细节表情,在关键结构处略微渲染,海水用简单的积色法表现水流的痕迹,与纸的粗糙纹理形成迹象的统一,以至于把这种表现以装置的状态展现,让观众参与其中,一起感受作者“X”的表达。

三、李戈晔作品中“迹”与“象”出现的原因

迹象论中不仅讲了“迹”与“象”的关系,其中“X”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X”是艺术家赋予作品更多情感的方式。多年来,李戈晔说:“水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因为它有时很柔和,有时很狂暴,水对于我有太多的可能性,就像我们的生活,变化多端,不可琢磨。生活中,人们不能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潜流和浪潮,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在生活的浪潮中沉浮。”于是,游泳系列成了她绘画的主要题材。

李戈晔为何会对游泳系列有如此大的偏爱,这与她成长生活的环境有关:她长在苏州、学在杭州,在上海工作、又去北京求学发展,期间不停地换工作、住所,不停地换环境。她的经历与水中漂浮的状态极其相似。那种失重的感觉,是她对生活的感受。在她的“漂浮”系列中,清澈的水承载甚至左右着泳者。李戈晔画中的泳者是如女性般柔弱的、细腻的,其中有些身不由己,有些漂浮不定。她的画面往往采取剖面视角,可以看到泳者全身,构图也比较自由。泳者姿态各异向不同角度舒展身躯,甚至游出了画面,为有限的画面开拓了空间感。对于李戈晔这位来自苏州的江南女子,水的意向是美好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也有主动搏击的时候;其中有生活的心酸,也有成功的喜悦。

四、结语

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风格都是经过自己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目前,李戈晔仍在试验着她的泳者系列,她一直在寻找着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好让画面更充分,更直接,更感人。她的创作还在继续,但唯一不变的是画面中对“迹”与“象”的探索,以此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注释】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3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李戈晔.李戈晔:与水有关[J].东方艺术,2012(07)

[3]向丽萍.漂浮的泳者[J].美术文献,2012(05)

[4]张朝晖.漂游中——思考者的艺术探索[J].东方艺术,2008(18)

上一篇:高考听力备考复习计划下一篇: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