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2024-05-18

《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17篇)

篇1:《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所以我阅读了《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畅谈一下:

一、对青少年的概述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由于青少年是人从孩童转变为成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因而会出现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是较普遍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抑郁症、对人和事的恐惧症、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吧、学习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压力、更甚者还会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等等。许多的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合成一起常常会导致一些青少年的叛逆行为。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现状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耻于谈心理问题,这造成了人们一旦在精神和心理上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而是千方百计加以掩饰。人在一生中,尤其在遭遇到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专业帮助。专家们呼吁,每个人都要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心理健康,也呼吁全社会以宽容的心态善待心理障碍患者,要把这一行为上升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来认识。

三、实施多管齐下促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单纯依靠一个社会力量就能彻底根治的,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和家长多个方面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充分关注。

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

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

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 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自知”,即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遇到挫折、困难、失败时能够正确地去面对。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也必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为品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渗透。若只单纯地进行品德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若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则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使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调整学生心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等领域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让我们都来做健康的家庭,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身心健康;家庭内部要和谐相容,“家和万事兴”;提倡健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方式:保健、养生、防病;让家庭与社会能协调适应,让家庭、学校、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心身健康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张晓霞

篇2:《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P122学习倦怠及其对策

倦怠研究一直是心理健康领域的热点问题。Freuben-berger在1974年首先提出倦怠的概念,认为倦怠是一种慢性疲乏症、抑郁和挫折感。学习倦怠主要表现为学习疲劳,实质学生因在体力、精力及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学生厌倦和恐惧学习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这里所说的外界要求,可能是学校和家长设定的,也可能是自己设定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一、学习倦怠的表现

有学习倦怠心理的听觉障碍学生,整天喜欢闲荡、嬉玩,看书看不下去,注意力无法集中,不做作业不温习功课,学习拖三拉四;表现为烦躁、疲劳、爱发脾气,情绪低落;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一拿起书就犯困,只想看电视、玩电脑,有的还不想去上学,当听觉障碍学生出现上述各种情况时,应该考虑是否出现了“学习倦怠”的症状。

二、学习倦怠的原因

学习倦怠如果单纯是学习疲劳引起的,那么多加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就可以了。但学习倦怠往往伴有心理因素,如学习情绪枯竭,学习的低效能感等。所以,必须通过调整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来缓解。

(1)家庭方面1.家、校没有形成合力2.家长的教育教养方式不良3.家长的期

望不现实。

(2)学校方面1.教学内容的一刀切2.教学方法单一3.师生关系的疏离

(3)个人方面1.生理原因2.学习兴趣不高3.性格因素

(4)社会方面社会上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就业难等就业问题也会引起部分

听觉障碍学生感到学习前途渺茫,学习信心动摇和学习兴趣下降。

三、学习倦怠的对策

1、听觉障碍学生自我的应对策略(1)及时有效的调整自身的期望值(2)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听觉障碍家长的应对策略(1)正确看待听觉障碍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未来发展的关系(2)尊重听觉障碍孩子的人格和情感

3、聋校的应对策略(1)转变聋校传统的育人观(2)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施因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分类教学

4、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P·137 听觉障碍青少年自我意识问题及其矫正

一、自卑心理及其矫正

自卑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首先提出的概念,现在一般指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者心理缺陷,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自卑是因过多的自我否定二产生的,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几乎人人都有,但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自卑感的形成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得自尊需要收到伤害有密切关系,因为保持尊严是做人的根本前提之一,一旦尊严丧失或受到伤害,很容易产生自卑。

很多人认为听觉障碍青少年的自卑是来自生理上的损伤。其实,这仅仅是表象。因生理上的障碍而不被主流社会的接纳或遭受歧视,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蚕食听觉障碍青少年自卑的根源。

听觉障碍青少年的自卑有特定的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孤僻退缩型

2、被动挑衅型这种类型听觉障碍青少年一般以被动角色出现,但在某些条件下以盛气凌人的进攻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当他们自卑到极点的时候,积蓄良久的自卑之苦和无法排解的能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爆发力,爆发出具有挑衅性的暴躁和怒火。有时即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形成暴怒的导火索,顷刻掀起轩然大波。

3、否认现实性

4、听天由命型。

三、自卑心理在咨询中的矫治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缺陷

2、避己之短扬己之长

3、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心建立自信心首先必须准确的了解自信。美国学习学家托马斯 哈里斯在《保持自信》一书中认为,每个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四种基本的人生态度:

“我不行——你行”,是认为自己不行别人性,这是典型缺乏自信表现。而不少

听觉障碍青少年大多持有这种态度。

“我不行——你也不行”,显然不是自信,这是通过对别人的敌意,掩饰自己缺乏自信。

“我行——你不行”,貌似自信,实质上他是建立在唯我独尊的意识上,自负的表现。

篇3:《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幸福,信服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 似乎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 有多少时间捧着教育书籍报刊阅读呢?直到我的桌上放了这本《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每每翻开阅读, 浮躁的心灵仿佛平静了许多, 掩卷沉思, 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书中文字含蓄丰厚耐人寻味。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上、从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幸福?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理想与追求, 但这个题目好大, 所以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静下心来将一个时期以来自己的迷茫与思索进行必要的梳理, 渴望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点助益。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 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 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是一种生活的更好的追求。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于是我就在思索:我的课堂幸福吗?怎样的课堂算是幸福呢?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对话、彼此分享。我找到的答案是“幸福”首先要让学生“信服”。

一、教师的品德是让学生信服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 教师在读学生时, 学生也在读教师, 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 一个能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在他们心中更是高尚人格的化身。书中《身正为范——重视榜样的力量》等文章发人深省、令人受益。我们要求学生带好学习用品, 自己的教具准备全了吗?我们要求学生涂画细致时, 自己的板书清楚吗?当我们要求学生离开座位前整理干净时, 自己的讲台是否做到了干净整洁呢?虽然这些是细微小事, 举手之劳, 但有时学生也能从这些小节中学到许多东西, 感受到教师那可贵的人格。尤其是小学教师, 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工作的重点, 知识欠缺可以弥补, 道德人格的缺失和偏离却很难修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要想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 教师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师的知识是让学生信服的根本保障

自己学识干枯, 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 才能以丰富的新鲜知识滋润学生成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学生之所以崇拜教师, 除去尊敬教师的高尚人格外, 还在于他们能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 一个没有丰厚而广博的学识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 更不可能有魅力。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 意味着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 博览群书, 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的情感是让学生信服的催化剂

我们教师都知道用“情”去打动学生, 感化学生, 但有时我们也会感到困惑, 我们被自己讲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而我们的学生却稳坐泰山, 面带微笑, 这并不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 而是学生的情商太低。读着《精心呵护, 避免心理伤害———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等文章, 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是情感唤起情感的事业, 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爱,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关爱, 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 必须走进学生心灵,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 必须学会挖掘, 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 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 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 就越有人格魅力, 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四、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管理学生是让学生信服的有效途径

小学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简单中有点小复杂, 稚气中透出点叛逆, 希望老师重视他, 可是又敏感地觉得老师要改造他。我们做教师的千万别想着轻而易举转变一个学生, 而是应该因势利导, 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唤起他们自我改变的意识。不能仅仅把学生单纯地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 而是把他们当做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虽然他们还未成年, 思想还不成熟, 感情还很稚嫩, 性格还不稳定, 欲望还很虚幻, 恰恰因为这样才需要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篇4: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

今天,作为发展心理学中最主要、最核心部分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它所揭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既为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又在客观上起到了培养和发展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普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使科学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真正造就高素质人才,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该丛书分《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学》、《高中生心理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共八册。整套丛书从总体上把握儿童青少年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各册则侧重于阐述各分支学科相应的理论和实验,系统地、全面地、科学地反映了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勾勒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书系。

该丛书不但反映了我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些成果,同时,也介绍了国际国内儿童青少年的一些新进展。在这套丛书中,《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进展》、《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婴儿心理学》均以很大篇幅介绍了过去国内较少见到的材料。其他各书中,也单列专章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心理学的有关进展情况。《幼儿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学》、《高中生心理学》中的内容,应用性较强,每本书都有相当篇幅介绍了培养措施和解决问题行为的对策。该丛书为广大的儿童青少年工作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了系统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知识,对实际的教育工作会有所帮助。

篇5:《少年闰土》读书心得

鲁迅当时是一位小少爷,在城市里的高墙大院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是大祭祀的值年认识了一位贫苦农民的儿子---闰土。在交往中,他們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闰土见识多广,跟鲁迅讲了很多祂在海边发生的趣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壳、沙地看瓜刺猹、看跳鱼儿。但由于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并没有让鲁迅感快乐,反而引起了鲁迅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了鲁迅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我了解了闰土长大后变得非常难看。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而且有了五个孩子,脸变的灰黄,皱纹很深,眼睛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篇6:《顶碗少年》读书心得

你别不信,瞧这句:“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少年歉疚的微笑着,不失风度的向观众鞠了一躬。”这是顶碗少年第一次就失误了,可是他不仅没有慌乱,还不失风度的向观众们鞠了一躬。要是我,还不早就开始哭鼻子了!

你在看看这句:“台上,顶碗少年呆呆的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是第二次,少年又失误了。这一次,他在台上呆呆的站着,他显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到底是下台还是接着演呢?看到这里,我的心“砰砰”直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少年一定会下台的。”没想到: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并无责怪的神色,轻轻摇了摇少年的肩,又低声说了句什么。少年竟然又捧着新碗,继而又向观众们深深的鞠了一躬。我看到这里,又想:“这个人肯定是少年的师傅吧?他肯定说了几句鼓励少年的话吧?要不然的话,少年时根本不可能顷刻间就恢复信心的!我觉得现在少年肯定在想:”前两次我都失误了,我这次一定要成功!在这么多外国人的面前,我可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篇7:《棚车少年》读书心得2020

故事讲了有4个孩子一个是亨利一个是杰西他们俩都在15岁以上。另外俩个一个是维莉一个是班尼。维莉有7岁所以她会帮助杰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班尼最小他喜欢维莉和杰西缝的一只小熊。这4个孩子一直认为自己没有亲人,所以他们互相帮助,不离不弃,一起努力的生活。比如:有一天4个孩子非常地饿,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一家面包店,就向老板求要一点吃的,还说明天会帮他们打扫屋子的。老板的老婆不喜欢小孩子,但是孩子们说会帮他们打扫屋子的,就把他们留了下来了。晚上亨利和杰西睡不着觉,因此他们俩听见了老板和老板娘轻声的对话:“班尼太小了,留在这里也没什么用,要不把他送到孤儿院去吧!”于是亨利连忙叫醒了维莉,对她说:“快跑,但是不要吵醒班尼,要是班尼一醒就会哭的。”维莉问:“我们为什么要跑?”亨利回答:“他们要把班尼送到孤儿院去。”他们4人迅速的跑出了面包店,跑呀跑呀最后他们发现了一辆棚车,他们就住进去了那辆棚车。

接下来的日子,亨利每天都去打工,每天可以拿到一美元的打工费,他都会用来给杰西他们买面包之类的食物充饥。他们不但为每天的生计奔波忙碌着,也遇到了许多坎坷,但幸运的是,一个月之后他们的爷爷找到他们把他们带回了家,把他们住过的棚车也带了回来。

篇8:《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一、积极心理学的实质

传统心理学秉承因果诊断治疗模式, 过多考虑个案消极方面, 未能从整体生态的角度探讨个人与环境互动与发展对个体复原的作用。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 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即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的失败上, 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和爱, 从一个人正向、积极的能力与特质, 从增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动力过程给个人带来的能量方面来研究。由于传统心理学研究对人类积极品质缺乏探究, 因而不能从实质上解决个体心理问题。事实上, 创伤后心理健康研究应该更多思考人性的积极面, 重点在于帮助公众更健康、更美好地生活。积极心理学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从积极心态出发要求人们解读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 每个人都有积极力量和品质, 我们目的就是协助他们发挥这些品质的作用, 达到改善创伤后生存状态和心理困扰, 实现幸福生活与快乐心态。已有研究表明, 拥有积极观念的人, 其社会适应能力更好, 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不顺心以及各种丧失, 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 他们也能应付自如[2]。从应用视角看, 积极心理学就是强调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和方式看待问题、困难和挫折。面对现代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现象, 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 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不如意, 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接受这种不如意。我们都在说一句话:“态度决定命运。”积极的心态必定会给我们的生活 (而无论是正常、平凡的生活, 还是经历过变故和灾难的生活) 带来希望和改变。

二、创伤中的心理复原力

(一) 复原力的产生与实质

如上所述, 传统心理学一直认为, 消极的经历一定会导致消极的发展结果。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面对同样重大压力事件, 青少年及成人产生反应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即“有些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身心状况甚或崩溃的现象, 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压力情况下则出现情绪困扰”。甚至“有些人在出现压力症状反应前, 其人格特质已有某种程度的异常”。这种发现提示我们:个人对环境的知觉、建构与反应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建康和行为反应的表达层次?

早在20世纪70年代, 个体面对创伤事件所表现出系列心理反应的这种差异, 引起研究者对人类应对创伤能力的高度关注[3,4]。

复原力 (resilience) 的定义因强调的侧面不同而不同。我们认为, 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的某些特质, 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境的影响, 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因之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 它是一种能帮助人们克服压力和挫折, 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 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变, 是可以根据后天的训练加以巩固和提高的。当遭遇创伤性事件时, 一个拥有复原力的人, 不但能缓解压力而且能从压力中学习, 使自己更加坚强。复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处, 平时不大会注意它, 但是一旦面临压力和挫折, 复原力将帮助人们减轻痛苦。近年来, 复原力在许多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强调在理解个人成长和发展时要多关注优势而不是劣势, 重点是健康而不是疾病, 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体积极能动性, 要着重关注人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和过程。

(二) 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

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具备的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个体安全、情感支持、沟通、认同、解决问题等保护作用, 使个体修正对危机情境的反应。个体在危机中拥有越多的保护因子就越能促进复原。心理学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几种复原力保护因子:与父母维持良好的关系;有自我价值感;能与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能信任他人;有内控性人格;有问题解决能力;有思考的能力;具有幽默感。台湾学者萧文教授认为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有7种: (1) 具有幽默感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 (2) 虽置身挫折情境, 却能将自我与情境做适度分离; (3) 能自我认同, 并具有独立控制环境的能力; (4) 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 (5) 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 (6)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 (7) 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5]。

(三) 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

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是指在个体以外的环境中, 能促进个体成功调适, 并改善适应不良结果之因素。因此, 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就是指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中所拥有能促进个体复原的因素。家庭是影响个人面对困境复原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和谐的气氛有利于个体复原力的提高。和家庭有关的保护因子有:父母有爱心的家庭观;对孩子足够重视;家庭凝聚力;家人与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间的感情亲密程度;压力较少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具有坚强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对不同活动都建立或维持常规。学校和社区的保护因子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积累成功积极的经验, 发展与教师的良好关系, 与同学有成功的社会关系。与周围的人相处和睦。在外在保护因子中, 情感的连接是重要的, 而关怀和支持是情感连接的重要因素。

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解读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干预

(一) 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传达积极的生活理念———感谢命运, 我们还活着, 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灾难, 面对明天

创伤后, 青少年看到的到处都是破败的场景, 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 也有可能是残缺的尸体, 体验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极的情绪, 悲伤、失落、焦虑、抑郁、恐惧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才能让人们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呢?这就需要一些小的、细微的东西了。比如说对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进行的心理干预中, 治疗者和亲友们在表达情感上的安慰与关心的同时, 可以轻轻握住他们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体接触, 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 不仅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他并非独自面对不幸, 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与现实状态的联系, 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亲人上,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再如, 我们的总理, 在汶川大地震的现场, 面对一张惊慌失措的刚刚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小脸孔, 他上前亲吻了他, 这个也很重要, 第一时间把这种生存的信心, 希望和鼓励, 最早时间给那个患者, 使他有了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有废墟中刨出来的人, 上担架的时候, 盖上被子, 适当给躯体以抚慰, 公安干警翘起拇指, 像我们的总书记脱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铺上去, 这些很多都是传达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具体方式[6]。

(二) 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人格特征, 塑造新的积极品质, 努力寻求并培养青少年身上的积极品质, 如乐观、聪明、努力等等

记得一句话说:“忘记就是铭记。”我想这句话在这里可以这么说:“真正的治疗不应该是克服失落、恐惧等等消极的情绪, 而是建立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品质。”

我们可以通过对创伤人群的积极教育, 一方面对青少年创伤者各种积极品质的予以发掘, 另一方面要在现实生活中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从而达到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 塑造新的积极品质。即创建一种积极主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以便充分发挥每个人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同时, 灾后积极人格特征的建立还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方法进行干预, 比如鼓励、肯定培养爱的能力 (爱自己以及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等等。这里要注意的一点, 跟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体会到的是同一个道理:赞扬的力量总多于批评。例如, 如果我们长期赞扬一个人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动作的时候, 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自信。我们相信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 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 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三) 构建积极的社会生态环境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迫使人们放弃早期的破坏性发展模式, 要求人们更多关注生态环境与人的心理发展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生态学的方法论系统地、全面地、层次性地面对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要突破早期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限制, 全方位关注人们心理健康, 从更广阔的视野探讨生态与人的互动关系, 关注生态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身心影响。

青少年创伤者所处的生态系统, 涉及家庭系统、职业、同伴系统、宗教系统、社区系统以及政府和社会救援系统。创伤后心理干预要全面考察个人、与个人紧密相关的群体、个人所处的社会整体及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 弄清个系统之间关系, 将个体与群体层面相结合明确创伤者在其中受到的影响。

社会的稳定繁荣可以形成积极的社会环境, 从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品质, 而人们积极的品质, 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它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对创伤后心理干预的一个要点就是要塑造榜样, 榜样人物、榜样家庭, 通过这种积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导向, 来干预灾后的心理。对创伤后的心理干预我们鼓励多让当事人与积极的社会环境接触, 为受创伤者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修复其内心的创伤。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做的是:尽快为受灾者重建家园, 为当事人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稳定灾区周边环境, 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积极的、健康的文化的传播, 传达一种积极的文化理念等等。

其实, 人类从出生开始, 就伴随着创伤, 人们处理创伤的方法就是与外界, 特别是与一个非我的客体建立亲密稳定的情感关系, 发展正性的想象, 并逐渐形成成熟的认知。在创伤的心理治疗中, 掌握上述原则并熟练加以运用, 不仅可使受害者获益, 也可保护自己免遭创伤, 个体内心的创伤得到治愈, 可以使得家庭、国家维持心理上的和谐, 从而使社会达到一种平衡。另外, 经历国家的创伤, 如战争、灾难, 若按上述基本原则来处理个体, 则有助于群体创伤的恢复。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视角, 它有利于维护人们的正常生活, 激励并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的积极品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对创伤后心理进行干预是一种新的尝试, 通过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传达积极的生活理念。寻求并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等途径, 来更好地治疗他们的心理创伤, 恢复其原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心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传统心理学,创伤复原力

参考文献

[1]Walsh, F. (2007) .Traumatic loss and major Disastrs:Strngthening Family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Family Process, 46 (2) , PP207-227.

[2]Seligman M E.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5-14.

[3]李燕平.青少年研究新趋势——复原力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 2005 (5) :1-8.

[4]Werner.E.E.Children of the Garden Island.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4) :106-111.

[5]萧文.灾变事件的前置因素与复原力在创伤后压力症候反应心理复建上的影响[C].九二一震灾心理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篇9:《顶碗少年》读书心得精选

有一次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一位少年出场表演杂技,在简单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碗,做出各种令人惊羡的动作。当他在表演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他骑在了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人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一大叠碗忽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少年歉疚地微笑着,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但是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但是顶碗少年没被失败吓倒,再次向观众鞠了一躬,音乐第三次奏响了,顶碗少年稳定一下情绪,继续进行表演,当碗又晃动起来时,顶碗少年果断地把头一晃最后把碗稳住了。雷鸣般的掌声一下子呼啦啦地从每个座位上响起来。

在我读《顶碗少年》之前,我并不是一个敢于向失败“挑战”的人,当失败降临在我身上时,我曾垂头丧气,失去信心。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思考题,看完了题目,苦思冥想,就是想不出来,在草稿纸上画草图,可还是做不出,我急得把草稿纸满桌乱扔,结果自然做不出。还有一次,我期末语文考试识字和作文考了良,两个基本的部分我都考了良,差点就要掉“珍珠”了,我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潜力失去了信心。

这次,我读了《顶碗少年》之后,从顶碗少年身上看到了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精神,也明白了张老师在奖品簿上给我留的名言“一时的的失败不能决定一切,坚持自己的理想!”的真正含义,我相信自己今后必须能够勇敢地应对困难,应对失败而不气馁,努力不断地取得进步。

篇10:《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如何做到双赢呢?

首先办好自己的事。一切首先取决于你。如果你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自己的事还没有做好,那将难以想象双赢。没有安全感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因此要相信自己,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其次避免两个恶魔附身。一个是竞争,一个是攀比。竞争和攀比是一对难兄难弟,有这两种习惯是不可能产生双赢想法的。竞争,它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而这两方面都非常强大,不同之处在于:当你同自身竞争时,或是竞争中对你提出的挑战使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你成为最强者时,竞争是有益的。而当你利用竞争使别人屈服时,竞争就变成了坏事。我们不要在恋人、朋友、身份、地位、声望、人们的关注度和好恶上竞争。

篇11:《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 ?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出类拔萃,能够杰出。那么,如何做到所谓的“杰出”?肖恩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杰出的标准:快乐的,成功的青少年。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快乐且杰出的青少年呢?很简单,养成良好的习惯。

肖恩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杰出青少年所具备的七个良好习惯,即:习惯一: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习惯二:先定目标后有行动。确认你的使命和生活目标。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排出优先顺序,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习惯四:双赢的想法。抱着人人都能成功的态度。习惯五: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真心诚意地倾听。习惯六:协作增效。协同工作成就更好的业绩。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这些习惯,一个建立在另一个之上。习惯一、二、三是自我完善,可称为“个人的成功”。习惯四、五、六涉及感情关系和团队工作,可称为“公众领域中的成功”。最后那个习惯七,是让自己得到休整恢复和充电更新的习惯。它支持着其他六个习惯。而习惯一“积极处事”又是解决所有其他习惯的关键。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离杰出青少年的标准 并不是太遥远。就从这些习惯来说,对照书中列举的七个习惯,我已经养成了积极处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真心诚意地倾听、协作增效、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等好习惯。但是,我在先定目标后有行动、重要的事情先做和双赢这些方面有所欠缺。虽然我还有这三个好习惯没有养成,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一定能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今后我做事之前,我肯定会先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目标,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朝着目标努力。在事情比较多时,我会先做重要的事情,统筹安排时间,完成一些简单而轻松的小事,提高办事效率。我会时刻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相信自己会成功。

篇12:《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1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角度谈青少年篮球训练

行为是对环境做出的反映,环境是行为的刺激。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是指环境对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在篮球训练中,强调环境、同伴或对手给运动员造成的刺激,或好或坏,或紧迫或轻松。详细来说,篮球运动的根本刺激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完成竞争和自我提高,而其反应就是勤于训练,通过防守和进攻得分,实现个人和整体的篮球能力提高。所以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篮球训练时,应该给学生合理的“刺激”,要求这一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从心理上激发打篮球的兴趣。另外,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的篮球训练,容易造成对篮球运动的机械理解,只从生物角度来理解篮球运动,而未丰富到社会层面,缺少社会和人文的解释意义。且容易陷入纯客观主义的误区,忽视了主观的努力,只用成绩说话,对一些运动员是不公平的。还有就是容易忽视细节,如运动员对比赛节奏的掌控,专项意识和专门化感觉的培养等。这些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方面的缺陷,还需要更多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在实施中也应该注意完善,注意从其他理论中寻找弥补。

2 从认知心理学理论角度谈青少年篮球训练

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将客观和主观意识相结合,强调知识由外而内的学习,即将外在的学习知识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心理结构,并对日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此理论帮助学生重视自己的内在吸收,能够从自我的角度上认真参与训练,而且效果也会比较突出,影响时间比较长。但同时,此理论也存在缺陷,需要老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单纯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容易将训练的重点向内在的理论和意识偏离,缺乏运动的实践性,这对学生的篮球技巧成长是有害的。再者,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努力、意志力的培养、比赛习惯和心理的养成等,不要将重点单一得落在认知上,而忽略了其他的非认知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对篮球训练的内在总结,要想充分发挥这一训练理论的指导意义,就应该充分结合个人意志、自然因素、个性因素、社会因素等非认知心理学因素,从而将学生的训练更加完整化,能够表现出个人的成长和训练心得,突出个人能力的提高,对篮球运动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结合行为主义理论,从行为到认知能有统一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思考性,让篮球运动成为一项运动而思考的活动,在训练或是比赛中都能够有所得,有所知。

3 从构建主义心理学理论角度谈青少年篮球训练

建构主义从哲学角度上来解释,是“观察渗透理论”,个体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来解释这个社会,或者是看待自己未知的事物,因此人对世间万物的解释是多样性的,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但同时也有片面性。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其的解释应该富有个人的特点,要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这些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解释。有一句谚语说,农民会以为皇帝挑的都是金扁担。其实这也是对构建主义心理学理论中反应的片面性的一个解释,在篮球训练中,应该加以利用构建心理学的认知多层次性,通过完善对象来源丰富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从而提升技能。

构建主义心理学因为了解世间万物的复杂性,以及人认识的片面性,所以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得进行篮球训练。从而对事物和知识的了解能够多方面、多维度,学习者不需要设定某一固定的起点,而是根据自己训练的变化随时改变,随时调整。采用语言和行为传递的方法,直接感受来自其他构建主义个体的知识和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影响,从知识到身体训练,从训练到竞争比赛,从他人那里学习构建认识,完善个体能力。从而提高篮球技巧、比赛应变能力以及场上战术能力等。构建主义心理教学理论改变了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强调训练教学方法、直接感知方法以及身体练习习惯方法等,从情境中学习,直接受到篮球技巧的熏陶。再者,构建主义心理学要求自上而下的学习,即在训练中采用支架式、抛锚式的学习方法,能够从技巧到基本能力,提高技巧,巩固基本能力。但是在实践此理论时,也应该把握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过于强调相对性,而导致真理性的丧失,导致理论跟不上实践,只凭经验进行篮球训练。

4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角度谈青少年篮球训练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在训练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看做完整成熟的整体,能够自我挖掘学习潜力,了解自己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进度如何安排等。而且提倡学习的整体性,实现以人为本,围绕学生进行核心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实践此理论,不是用专业知识教学,而是用情感引导,用人际关系来发展训练。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理论旨在通过篮球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篮球知识和训练技巧,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获得强健的体魄,提升全面发展的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在提升全面素质的基础上,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同时此理论也重视意义学习,也认同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将练习的各种因素考虑在内,实现有弹性的学习和训练,对非认知因素有一定的包含能力。目前无论是教学还是体育训练,都强调素质教育,即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考虑学生的训练感受和未来的发展情况。但是如果过于强调以人为本,就会限于“矫情”的状态,学生会更加考虑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制约作用,这是反客观主义的表现,甚至是唯心主义。这样的过度理论指导,会让成员自私自利,不利于球队的团结,造成整体效果差,大家都有英雄主义的不良思想,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不利。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应该把握这个度,让青少年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学习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从而可以自我鼓励,自我训练和成长,这是篮球运动中很重要的品质。

5 结语

综合来讲,这几种心理学理论都各有利弊,各有千秋,为青少年篮球运动的训练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整体来看,这几种理论在理解中有相互违背的地方,但是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相互补充缺陷,成为系统的科学指导理论,在青少年篮球训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除了心理学理论之外,篮球运动更应该包括生理学理论、运动理论、学习理论等等,甚至是在赛场和生活中运用交际理论等,从做人,到做运动员都做到最好。

摘要:青少年篮球训练是篮球运动的基础,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篮球人才。我国的篮球运动没有凸显优势,在比赛暴露出来的移球慢、对抗技术差、体力不足等问题,而类似问题都是训练不到位所致。所以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必须得到重视,本文笔者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及人本主义等方面,分析篮球运动的训练心理,为系统性、科学性的篮球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训练,心理学,基础,理念

参考文献

[1]宋校能,黄德胜.浅析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J].考试周刊,2014(79):101-102.

[2]王晓春.试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节与控制[J].品牌(理论月刊),2010(12):24-25.

篇13: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读书心得

说实话,初读完该书我从书中并没有悟到太多,大概是因为我以前读书很少吧,还没有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若不是因为这次写读书报告的任务,我大抵也不会回头回味了。其实对于写读书报告这件事来讲要比我对这本书感悟更多一点。

先谈一下我从写读书报告这件事中的感悟吧。之前每每与高老师闲谈谈到读书时,高老师总会对我说要多读书,我也觉得自己这方面太差了,没看过几本课外书籍,甚至觉得自己有点悲哀,都没有上课偷看闲书的辉煌经历。可以说我是从上了研以后才开始真正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的。认识高老师是我读书的一个起点。因此我开始每天午休和晚上睡觉之前翻看几页书,我从文字中也感受到了乐趣。机缘巧合,结识了林老师,因此有了这次的任务(目前把它看做是一个任务^0^):写读书报告。我突然意识到我对读完的书完全没有思考,我之前读完的书,只是读完了,至于它对我有什么启发我完全没有想过,也许读的过程中某句话会与自己有共鸣,但是急于想要读后面内容,也就没有思考,过了也就忘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读书需要思考”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书是要慢慢咀嚼的,过去急于追求量的我是否因该量力而行,做到不仅要读书也要学会品书。

谈的有点跑题,言归正传,我也该谈谈对该书的一点点感悟的了。

篇14:《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读书心得

这些天妈妈给我下达了一项“命令”,考级的二首曲子每天吹三遍,三遍里错几个地方就要罚吹几遍,直到全对为止。听到这个要求,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错二个”,“错三个”“错一个”。妈妈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我吹奏,一点儿小差错都逃不过她的耳朵,我诚惶诚恐地吹奏着,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尽管这样还是时不时出现一点小意外。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好一会儿终于吹到了一个音不错,这时候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

终于到了八月十四日――紧张的时刻来临了!走进大厅,那里人真多,有孩子,有陪同的家长,有看书的,有练笛子的,当然还有正在考级的。好不容易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我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进了考场,我仿佛从一个热闹的地方忽然到了安静的课堂,考场里空荡荡的,只见一位评委静静地坐在讲台前,我走到评委老师面前,她看了看我说:“你先吹”美丽的金孔雀“。”好的!“我点点头,立刻吹了起来:”哆啦哆……“音乐响了起来,刚才的紧张也减轻了不少。评委微笑着看着我,向我频频点头。就在这时,我看见评委正准备写成绩和评语时,我的心突然一紧张,一不小心把”啦“吹成了”嗦“,我一边吹一边想:”怎么办!怎么办!千万别不及格啊!“正想着,评委瞟了我一眼说:”好了。“我心中迷惑不解:”这么快?只吹一首?而且不用吹完?“”这是你的成绩……“评委把刚才填写的卡片给了我。我仔细一看,准考证反面良好都打上了勾,我心中暗暗感到有些愦憾。如果我那个音不错的话,我说不定能得优秀的。

我有些失落,走出了考场,妈妈接过准考证,似乎什么都明白了,笑着说:”还不错,这是你努力的结果,继续加油!“听了这句话,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前几天练习的情形,忽然觉得这种经历这份坚持才是我这次考级中最大的收获。这就如同我们去旅行,旅途中所经历的以及看到的风景,是真正能开阔我们眼界,启迪我们心灵的。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圣地亚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主人公,他在这次不同寻常的旅行中变得更加坚强,勇敢,最后实现了他的梦想。这次考级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旅行,我经历着,努力着,也收获着。

篇15:《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读书心得

打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说实话我有一点点失望,因为书中并没有我想象当中那种精彩奇幻的故事。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南,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期间奇遇不断,在一位炼金术士的指引下,他终于到达金字塔前,悟出了宝藏的真正所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并不像哈利波特,或者霍比特人那样充满曲折离奇又惊心动魄。有很多时候,我甚至并不了解书中某些篇章和段落所要表达的意思。

于是,我查阅一些资料,我读了一些名家大师对这本书的书评,并开始了对这本书的第二次阅读。慢慢地,我开始能理解柯艾略奇绝独特的视角和清澈如水的文字了。他的文字简单朴实,但值得反复的体会和思考,如:“羊儿为了水和食物而生活。”“如果你把还没得到手的东西许诺出去,你就会失去为得到它而努力的愿望。”“世界上一个简单的规律:当我们眼前拥有巨大的财宝时,我们却永远不会知晓。”这些充满灵感和智慧的语言在轻轻叩打我小小的心门,我仿佛能从中领悟到一些我从来不曾在意的人生哲理,这些似平淡的语言逐渐带给我崭新而激烈的的思想火花、甚至有一些汹涌的情感浪潮。读过以后会让人印象深刻。这如果你真的认真的阅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本并不厚实的小说的每一个字都富含哲理,每一个字都在闪闪发光,它让我开始对自己的学习,对朋友,对生活,对这个世界有了重新思索和探寻的激情。我的人生就像蓓蕾即将绽放,我刚刚开始迈开人生的脚步,我将要面对的是许多的未知与梦想!对!梦想!它在告诉我梦想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他也在告诉我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宝藏!

篇16: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心理保健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1、神经系统发育迅速

大脑神经系统迅速发育、脑功能基本健全, 但还不能从事长时期的脑力活动, 容易出现脑疲劳。

2、性意识建立

随性生理的发育及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产生了性意识萌芽, 并逐渐出现了性意识、性欲望及性冲动。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科学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从而产生神秘感、好奇心、羞耻感等心理矛盾。随着性意识的发展, 对异性产生向往和爱慕的情感。

3、心身发育不协调

生理发育的迅速及心理发展的延缓, 使得青少年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 因而常显得心身发育的不平衡。

4、自我意识发生冲突

原来一体的自我意识分化为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 观察的自我与被观察的自我。同时还出现了自我意识多方面的矛盾, 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等。

5、兴趣广泛, 社交范围扩大

他们广交朋友, 但由于鉴别能力尚缺, 所以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染上不良习俗。

6、情绪易失衡

青少年情绪活跃, 富有感染力, 很容易动感情, 但情绪发展还欠成熟、稳定, 容易冲动失衡。青少年的情感已从儿童期幼稚、单纯的和较原始的情感, 向高级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发展。他们有了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7、个体认知能力发生质的变化

青少年的认知己从具体运算阶段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已能从观察中引出假设, 能想象真实的以及假设的事件并演绎或归纳出关于他周围世界的原则。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可抵御一些青少年的冲突与焦虑, 但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较浅, 对问题的看法常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处理问题易感情用事。

二、青少年的心理保健

1、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 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强烈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 甚至常常产生对父母、师长的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因阅历不深, 知识与经验不足, 生活中又常常会碰壁, 形成困难与矛盾, 因而有时又会产生依赖性。因此对青少年需要加强引导, 不能事事过问, 样样安排, 加深“代沟”;又不能放任不管, 在尊重他们选择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青少年情绪易波动且不稳定, 遇到满意的事可兴奋得手舞足蹈, 遇到挫折不快, 会垂头丧气;“理想我”与“现实我”会有较大距离, 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引起事端, 也易冲动、激惹, 影响人际关系。因此, 要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有效地控制和调整自身的行为, 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扩大知识面, 丰富生活经验, 不断完善自我意识。

2、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性意识

青少年在第二性征发育和性激素的刺激下, 逐渐出现了性心理变化——性意识。如何对待和处理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 以及学习与异性相处, 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及行为的影响颇大。因此, 青少年应接受必要的性教育, 有步骤、有系统地学习科学的性医学知识, 正确认识性生理、性心理的本质, 消除性紧张、性迷惑、性心理障碍及可能产生的各种错误的观念。如正确认识月经、遗精、性梦等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 以消除对月经初潮的困惑、紧张, 对梦遗的焦虑和担心。青少年手淫的发生率较高, 除过度手淫或病态手淫外, 手淫一般对身体影响并不大, 而手淫的追悔和焦虑情绪却往往危及心理健康。进行性道德教育, 使青少年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 学会将精力放在学习及奋斗目标上。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青少年的法制、道德观念, 防止性犯罪。

3、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青少年期是学习的重要时期, 学习问题也是青少年的主要压力之一, 各种心理问题均可干扰学习活动而影响学习质量, 反过来学习障碍又可困扰人的精神生活, 两者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学习障碍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学习兴趣不足, 成就欲望缺乏, 抱负水平不高, 情绪波动, 班风、校风不好, 同学关系紧张, 受教师歧视以及学习能力低下等。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问题, 学会合理的用脑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确定合适的奋斗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发挥学习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

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人际关系, 就会使自己常常处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之中。应多接触品德好, 热爱学习、工作的伙伴, 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妥善处理好与父母、兄妹、朋友、老师、同学、同事以及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使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有利于身心健康。

摘要: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性意识建立、心身发育不协调、自我意识发生冲突、兴趣广泛、情绪易失衡以及个体认知能力发生质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保健应从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性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及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入手。

篇17: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心得

这本书是说了维特在少年时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绿蒂有着很多的弟弟和妹妹,这些小家伙正好也喜欢维特,维特就更爱绿蒂了。每天不惜走几里路到那里看望她。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给了他,绿蒂早就有了男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尔贝特,他是个非常懂礼貌的人,而且绿蒂也非常喜欢他。这时维特绝望透顶,他告别了他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

维特在新的地方又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和绿蒂长得很像,维特每天都可以见到她,这使维特得到了一些安慰。可是维特还是忍不住回到了绿蒂生活的地方。当他再一次来到绿蒂的家时,绿蒂苦苦地求道:“你不要再来扰乱我的生活了。”维特一听,心想:我忍不住,那我还不如自杀算了。于是,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把手枪回到自己的家,到了夜里十二点钟,只听一声枪响,维特死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有时沉重的放弃也是必要的。

上一篇:改写牧童范文下一篇:元旦联欢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