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赏析教案

2024-05-29

影视音乐赏析教案(精选6篇)

篇1:影视音乐赏析教案

影视赏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明确故事主题,欣赏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时安排】

8课时6 个课时欣赏1 课时讨论1 课时写作

【欣赏前准备】

1、可以建议学生平日多观看一些经典影视片,陶冶情操。

2、课堂要求:欣赏时要做到:肃静,不许嬉笑;相关资料要做好记录;不许睡觉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影视欣赏】(6课时)

班级:七年级四班

影片内容:《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忠犬八公》、《驯龙记》和《当幸福来敲门》,暂定这些影片。

【课堂讨论】(一课时)

一、影视评论的写作要点(老师简介)

观看的影片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这些启示自己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影响,逐一写出即可。

二、影视评论的角度

1、思想评论:

①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②评现实意义。

③写观后感。

④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

三、学生讨论交流。

【写作】(一课时)

一、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分什么体裁,字数不少于四百字。

二、学生作品展示(略)

1、是课堂口头表达:

2、是书面表达(见作文本或周记本):

【教学后记】

1、在观看了本片后,学生深有感触。

2、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

3、鼓励学生多接触经典影视片,丰富情感,陶冶道德情操非常重要,今后应该经常关注并引导学生。

篇2:影视音乐赏析教案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影视配乐、《放牛班的春天》的影视歌曲来了解影视音乐的定义与功能;

2、引导学生感受音色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现与剧情画面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影视配乐,初步接触主题音乐这一基本概念,体会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音乐设备:电脑,多媒体

一、影视配乐

导入:

师:你喜欢看电影或者看电视吗?

生:…………

师:你记得你看过的电视、电影里面的歌曲吗?

请同学唱唱你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生:…………

师:那接下来我让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大家是否熟悉这部电视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师:那请问同学们熟悉这部电视的主题歌曲吗?

听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说出几部外国电影、电视剧?

师:在这中间出现的音乐你知道是什么名字吗?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观看完请回答:这些图片发生了什么故事?

欣赏《辛德勒的名单》图片

师:图片讲述了什么故事?欣赏《辛德勒的名单》

生:谈感受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按类别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无歌词的,叫做“影视配乐”;

影视配乐中又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主题音乐: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

场景音乐:主要是指某一个单一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的音乐。

师:那请问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属于?

生:影视配乐。

师:很好。它来自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大家之前有看过这部电影吗? 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的故事概要主题音乐

师:这位就是辛德勒。他是一名德国商人,也是一名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劳动力是最便宜的,因此,大量雇佣廉价的犹太工人的辛德勒大发横财,成为富翁。但后来,他亲眼目睹了犹太人被纳粹份子血腥屠

杀,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孩子、妇女、和老人,辛德勒由此震惊了。于是,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拉拢纳粹军官,并创办了与纳粹军人息息相关的军工厂。他为了保护犹太人,向纳粹军官开出了1100多名的犹太人的名单,说开军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人。可是,纳粹军官怎么肯放过那些在他们眼中是老鼠、虱子的犹太人呢!于是辛德勒出钱,将一个一个犹太人买回来,名单上的不是人名而是一条条生命。可是我们知道,这么多被救的老弱妇孺有几个会制造武器、大炮,所以辛德勒工厂的产品都是不合格的,纳粹军官根本不要。这就意味着那些犹太人还是要被运到集中营,进行大屠杀。辛德勒为了挽救她们的生命,不惜花光了他的财产去其它地方购买合格的军用品给纳粹军官,因此,他破产了。二战结束,他工厂的犹太人获得了解放,可是作为纳粹份子的辛德勒可能面临着要被通缉。犹太工人,为了感恩,他们敲掉了自己的金牙,为辛德勒铸造金戒指,并联名写了一份为辛德勒辩护的书信,希望当辛德勒被审判时,这份书信可以为他减免罪行。可这时,辛德勒哭泣了,他为他自己不能挽救更多犹太人的生命而痛心。犹太人有句古话,“你救了一个人的生命,等于挽救了整个世界”。当他去世后,每年都有许多幸存的犹太人与他们的后代排着长长的队伍默默走到他的墓碑前,向他表示敬意与感谢。

认识作者:约翰〃威廉姆斯

约翰〃威廉姆斯,出生于1932年2月8日,音乐家,电影配乐大师。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影作曲家,曾获得40多次奥斯卡提名,其中五次获奖,承传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交响乐风格,大气、辉煌、正统。1980年被任命为波士顿通俗交响乐团第19任指挥,自1993年退休至今任该团名誉指挥。同时还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坦格尔伍德音乐节的驻会艺术家。

五、师:这么优秀的影视配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来完整聆听它的主题

音乐。请你在聆听的时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钢琴?小提琴? 主奏乐器:小提琴为什么选用小提琴?声音绵长 模仿人声

乐器的音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奔放?深沉?高兴?忧伤?

主题演奏了几次

每次音区、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一次 中低音区,如泣如诉。

第二次 高八度反复,哀而不伤,充满省思和缅怀。

第三次 在低音区继续延续,表现出人们的痛苦、奋争与希望。

师:因此,这首音乐的旋律起伏大吗?

旋律起伏很大。跨越了三个音区。

为什么作曲家选择创作起伏这么大的旋律?

生:……

师:从乐器的选择到旋律的创作,无不体现了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的精心安排。约翰〃威廉姆斯在为这部影片配乐时,选择了简练柔和的旋律。与约翰合作的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他也是犹太人,这次两位巨人共同合作,用音乐描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做遭受的苦难。

因此,1993年该片获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作曲等7项大奖。

二、影视歌曲学习了“影视配乐”以后,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类有歌词的影视音乐,叫做“影视歌曲”。影视歌曲中又包括“主题歌”和“插曲”两类。

主题歌: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歌曲。

插曲:指在影视片中出现的歌曲,并常常出现在一些重要场景中,与剧中的情节发展紧密相关。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音乐短片《放牛班的春天》

师:通过影视歌曲的欣赏,同学们觉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哪些内容呢?猜猜看

生:学校、学生、东西掉了、唱歌、老师教唱、作曲

玩耍、合唱、独唱、纸飞机、老师离开、师:……

师:对,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刚才同学们欣赏到的短片是著名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到了一所外号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然而,事情并不顺利,马修发现学生皮埃尔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其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为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短片就是马修老师用音乐去感化教官,教会孩子们用音乐重拾失落的童年乐趣的事情。

篇3:古典音乐赏析

海顿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 并使其发扬光大。在他创作的黄金期, 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 乐曲风格精致, 曲思丰富, 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 经常蕴含着幽默感, 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 还有精湛的和声、转调。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 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 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海顿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 感情明朗、乐观和富于幽默感。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 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 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 这首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海顿在交响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 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尽管他不如莫扎特、贝多芬那样辉煌, 但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是维也纳音乐真正的奠基者。莫扎特、贝多芬无比辉煌的器乐成就, 都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

“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则甜美、活跃, 富于歌唱性和古典美, 出突对比性和层次感, 像清泉潺潺, 似流水滔滔。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是他高兴的时候, 他的音乐中仍然有一个悲伤的低音。他知道生活是由悲伤和欢乐组成。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 在他之前或之后却没有别的音乐家能做到。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 认为莫扎特是秉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莫扎特化身为音乐, 莫扎特因其音乐作品形式高雅、简洁对称, 具有高度美感而声名鹊起, 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 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贝多芬, 他的音乐激情洋溢, 形象鲜明, 矛盾纷呈, 英雄气势撼人。音乐家大多注意形式与情感的结合, 贝多芬《命运》与《合唱》交响曲中音乐审美中的表现派与形式派的融合推到了极致。贝多芬被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 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 可以看出, 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向浪漫的进程中, 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 他亲自将《第六交响曲》注上“田园交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 并在各乐章分别写出“到达乡间时的快感”, “溪边景色”等大小标题, 使它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标题音乐。由于他的作品的英雄气概, 奔放热情, 幻想风格, 复杂织体一级丰满的和声因素, 并扩大了交响乐队的编制, 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 对人生的感触极深, 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 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 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 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 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

篇4:影视音乐赏析教案

关键词 电影 音乐 赏析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的开场关系到整部影片的风格以及特点。影片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都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奠定。影片的开场音乐雄厚沉重,配合着阴云密布夹杂着闪电的画面。对于这样一部战争史诗题材的电影,导演对开场配乐的定位十分准确,恰到好处的烘托出全片大气磅礴的格局,声画结合的景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主角的出场做好铺垫。列奥尼达诞生时一位长者双手托举审视,悬崖下面是一堆骷髅。旁白道:那位男孩降生时,和其他斯巴达人一样,他被检视了一番,如果他很瘦小或者羸弱或者畸形多病他就会被丢弃。说明人从一出生就在面临选择或者被选择的问题,那堆骷髅或许想表达英雄人物最终还是会尘归尘,只不过他们的一生充满传奇与悲壮。“从他能狗站立的那一刻起,他就要接受戰火的洗礼。学会永远不要退缩,永远不要投降,知道为了斯巴达而战死沙场是他一生能够追求的最大荣耀。”斯巴达人的理念铸就了他们不屈的灵魂,他们英勇、高贵,充满气魄,这是本片着重突出的精神。

列奥尼达经受了野外生存的考验,成为了斯巴达的国王,坚硬的金属头盔放在雪地中,男和声响起,年轻的列奥尼亚穿着一件黑色毛皮斗篷右手抱着头盔走来,脸上表情坚毅,眼睛里有着一贯的冷静和睿智。剑戟放在地上掷地有声,画面的每一处都透漏着男人的气概。男和声这时很好的起到了烘托作用,使气氛更庄严。

在一个庭院里,列奥尼达正在训练儿子,王后轻轻倚在敦厚的柱子上,逆光投下了长长的影子,这种感觉安详静谧,和之前形成鲜明对比,一张一弛,导演多次运用这种手法,使节奏很有张力。这时有任何音乐都是多余的,只有对白就够了。列奥尼达告诉儿子:害怕是一直存在的,接受它会让你变得更强。斯巴达人真正的力量是他身边的勇士,所以尊重身边的人并给予荣耀你会得到回报的。首先用你的头脑去战斗,然后用你的心去战斗。这是很有哲理的一句话,害怕是人自然的反应,逃避是没用的,越是勇敢的接受自己就会变得越强大,斯巴达人的气概大概就是这么形成的,面对看似强大的敌人战胜了心理的障碍就成为百折不挠的精锐部队。后面一句是国王的带兵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尊重和荣耀,和薛西斯靠权力金钱美女诱惑与奴役的方式形成对比。用头脑去战斗,用心去战斗,这是斯巴达勇士的作战方式,也是以少胜多的关键所在。

祭司们穿着带兜帽的衣服,看不清全貌,只能隐约看到长满脓疮的脸,使人心生厌恶,丑陋的外表是肮脏的内心的真实写照。貌美的女子在袅袅烟雾中起舞,烟雾和少女的半透明薄纱恰倒好处的交融在一起,给人妖娆虚幻的感觉。每一个动作都和节奏契合,非常富有张力和感染力。女子的美和祭司形成强烈反差,更突出的祭司的病态、堕落、腐朽。

当列奥尼达率领勇士出发时,王后和他的孩子来送行,音乐舒缓,女和声优美婉转,带着一种不舍和悲壮,身后是一条狭窄的小路,三百勇士就此踏上征程,有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王后对列奥尼达说:带着你的盾牌回来,即使是盾牌盖在你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出发,带着对家园的热爱和护卫它的责任出发了。他们把战死沙场看做一种荣耀,如果把死都抛开的话那么什么也不会阻挡住他们了。大片的麦田奠定黄色的基调,画面蒙上一层油画般的质感。纵观整部电影色彩比较统一,黄色为基调,浓重的黑色阴影,对比强烈,很好的突出画面空间感,光线多运用逆光,亮部形成柔和的辉光,营造出恢弘的史诗般场面。

由此可见,电影具备多种节奏功能,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电影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其它艺术形式就略差一些。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景。史诗题材的电影配乐比较大气,节奏沉稳。电影音乐的创作和构思必须根据电影的创作要素,即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条件,使电影音乐的听觉形象和画面的视觉形象完美融合,体现导演的总体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

总之,电影音乐根据影片需要,需要确定音乐的风格、主题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音乐和影片中语言音响等声音的有机结合和安排、每段音乐的起止、情绪气氛以及画面的关系。电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音乐,这需要熟悉音乐资料、善用音乐资料。电影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时候考虑用什么样的乐队、用什么类型音乐、如何配器,另外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在音乐进入电子化时代后,制作者对各种新颖乐器和电声乐队也必须驾轻就熟,掌握它的音响特点和表现特征。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影视美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篇5:音乐剧《猫》赏析教案

辽宁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部

刘焱

一、主题:

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上,选取了一些最具有代表性、富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如:《回忆》、《白毛女》等。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剧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二、案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按照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互相合作的能力,并通过接触更多新鲜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掌握当今音乐流行趋势,使学生走进音乐,体味不同时期音乐作品。【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 ,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教学策略】

1、通过听、辨、看来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运用直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欣赏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式导入

师: 下面播放两剧目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剧?歌剧?是音乐剧?(学生举手回答)媒体播放《白毛女》片段 《如果·爱》片段

当学生说出歌剧的答案时,教师马上提出:你能说出判断为音乐剧的理由吗?(学生回答问题)

师: 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这音乐剧的圣堂......(在这个环节里,主要是想通过作品的片断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剧的兴趣)

(二)、音乐剧的基本知识

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1.什么是音乐剧? 2.音乐剧起源的时间和国家?(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

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

问题1: 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问题2: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课件展示:音乐剧四大名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及其他们的海报和剧照。

(学生通过观看音乐剧大部分能说出构成音乐剧的三大要素。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欣赏音乐剧《猫》 1.作者简介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巨星耶稣基督》

师《: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2.剧情介绍(戏剧元素)《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好的剧情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像。通过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故事是来源于生活,《猫》的世界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猫》的社会就是一个现代寓言。)

3.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播放《猫》中的舞蹈视频。

(学生讨论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场景一:“介绍保姆猫”褓姆猫是猫中的保姆,她一般白天显得很懒散,整天睡,但一到晚上,她便非常繁忙,因为她要训练老鼠织毛衣,还要为蟑螂失业的问题而担忧,这不她带着她的一支蟑螂童子军来了……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场景二:杰利克舞会,场面宏大、激情澎湃,摇滚猫带领猫儿们所跳的现代舞,动感十足,也突出了的他狂野的个性。(通过《猫》视频展示,同学们对音乐剧中舞蹈的表现有更直观的感受。与此同时对舞蹈表现的人物进行介绍,舞蹈使人物具有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4.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与舞蹈一样《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

师: 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播放《回忆》两个视频

回忆(1)这首歌曲感觉唱完了吗?歌声表达的是他什么样的心情?(有意犹未尽之感,音乐表达了孤独、无助、凄凉的情绪。)

你想一个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辉煌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亲人,而当她年老色衰,以这样一副丑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这两者之间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欢聚的兴奋中,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当时暖融融的氛围,猫儿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们的女主人公内心肯定非常复杂,孤独、无助与凄凉。

领袖猫同情地向她伸出手,但她没有看见,暗然地离开了。回忆(2)领袖猫告诉猫儿们,幸福的含义不仅仅是现在,也包括过去那些不能遗忘的事情,月光下,杰里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杰米玛唱起了《回忆》,猫儿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悲天悯人,宽大为怀。(音乐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由其最后全体猫儿们起立的一刹那,表达了猫儿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企盼,盼望幸福的降临。

(歌曲:《Memory 回忆》)

(说明:《回忆》在剧中出现了四次,因演唱者不同或是演唱时的心境不同,使得每次聆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体会音乐在烘托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5.舞台美术

据介绍,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绝大多数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妆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课件展示:其中一些猫化妆前后对比

舞台效果,在前面的舞蹈和音乐片断中已经感觉到了舞台效果在剧情的表达及人物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通往九重天》这一段,舞台效果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纯洁的白猫维多利亚首先对魅力猫表示同情,杰里可猫们终于原谅了她,接纳她回到族中。领袖猫选择魅力猫是今年获得重生的猫,猫儿们欢送她登上了通往九重天之路!播放《通往九重天》视频

(观看《通往就重天》片断,学生深深的被导演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效果折服。小小的舞蹈居然能隐藏如此多的“秘密”。)6.欣赏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播放《音乐之声》、《红磨坊》视频

(体会音乐剧之所以风靡世界,是因为它以音乐来述说故事,满足视听上的享受,魅力四射的舞蹈,配合着眩目的舞台效果。很容易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和喜爱。)

(三)、课堂小结

以《猫》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与歌剧、舞剧比起来,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这大概就是音乐剧能在众多舞台艺术中异军突起,广受观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今天的介绍希望同学们喜欢音乐剧,为音乐剧而疯狂。

三、评析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欣赏音乐剧。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掌握音乐剧的特点。如:在教学中欣赏两次《回忆》,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演唱者不同心情下,同样的旋律和歌词,所传达出来的感受是不相同的。这就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节课的开始部分,观看《白毛女》芭蕾舞剧和《如果·爱》音乐剧的片断,探讨什么他们的区别,在课中也有大量的视频片断,这些辅助性的做法,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加学习的兴趣,还在于加深学生对音乐剧的体验和理解,并扩展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初中生生活阅历不深,文化程度不高,对于一些作品无法理解。在本教案中选取大量地世界经典作品进行展示,使原来深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不同作品的欣赏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不足之处,应该让学生分组在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了解音乐剧。接找让学生模仿或创作表演《猫》,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剧的知识在运用到自己的创作时间中。学生们可以在积极的创作中获得了经验,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展示和发展表演才能及创造才能。布置作业:

篇6:影视作品赏析 第1讲 教案

第一讲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

——对影片《生死朗读》中汉娜形象的分析

二、教学时间安排

4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手法及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及表现。

1、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的手法。

五、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讲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

——对影片《生死朗读》中汉娜形象的分析

影片资料:

中文译名:生死朗读 英文片名:TheReader 类型:剧情/爱情/战争/历史 国家:美国,德国 片长:123分钟

导演:斯蒂芬•戴德利

制片:安东尼•明格拉西德尼•波拉克(等)编剧:本哈德•施林克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拉尔夫•费因斯(等)

剧情介绍

“二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某天当少年迈克尔(大卫•克劳斯饰)从学校回家时,突然生病倒地,这时一名叫汉娜(凯特•温斯莱特饰)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当迈克尔由黄疸病康复后,他找到了汉娜答谢她,_不料两人却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虽然汉娜的年龄比迈克尔大了20岁。

迈克尔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而他朗读的力量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奥德赛》、《阴谋与爱情》、《无用之人》……一本本读过来,汉娜深深着迷。然而有一天,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迈克尔暗自神伤。

八年后,迈克尔虽然已经淡忘了汉娜,但是那段关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忆。已经是法学院实习生的他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就在这时,迈克尔与汉娜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与汉娜这样见面——她憔悴地坐在被告席上,作为一名纳粹战犯!

审判开始了,原来汉娜曾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面对事实她供认不讳,对所有的指控全部承认。审判进行得很顺利,汉娜面临的将是终身监禁……然而此时迈克尔发现自己仍然深爱着汉娜,而他也无法相信汉娜曾是那样的人,于是他开始调查整个案件的始末,直到最后他发现一个秘密,一个导致了比忏悔更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的秘密……

拍摄背景

电影《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本作品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

在2002年奉献出那部让观者动容且获得了奥斯卡9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终助妮可•基德曼夺得后冠)的《时时刻刻》之后,导演斯蒂芬•戴德利苦寻良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电影计划——改编《生死朗读》。这个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在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也正是因为面对着如此令人唏嘘的故事,斯蒂芬•戴德利感到了无限压力。早在开拍前和韦恩斯坦公司商谈影片时,斯蒂芬•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这部电影的改编所困扰。还好家人和影迷给了斯蒂芬•戴德利力量与自信,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生死朗读》顺利拍竣。

虽然事关“二战”与纳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对本片能脱颖而出充满信心,因为《生死朗读》对那段惨绝人寰往事的观点非常独特: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的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斯蒂芬•戴德利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也正是这样的独特观点才使《生死朗读》从斯蒂芬•戴德利的选择中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辉,顺利得到了这位奥斯卡提名导演的青睐,而如此有威慑力的故事,再加上导演与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读》早就在各大媒体的“2009年奥斯卡预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最终败给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并不能掩饰本片巨大的艺术魅力。

理论准备

叙事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才能得到体现的,所以,人物在叙事艺术作品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臵,它是叙事艺术作品的核心,因此,高尔基把“文学”称作人学。自然,电影中的人物也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编导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事件、动作、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而创造人物性格的关键是要掌握好人物的性格逻辑。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必须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或者说,要按照人物的轨迹向前走,他说的及他做的必须是他可能说的或可能做的。另外,还要写好人和人的关系,即将人物放到矛盾冲突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与情节一起,将人物性格尽情地展示。

鉴赏分析

有罪的爱情,各种奇特的狂欢 充满了恶毒的亲吻 一群魔鬼也高高兴兴地消遣 在窗帘折褶里浮动

——〔法〕波德莱尔《恶之花——被杀的女人》

当地时间2月23日凌晨一时,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在美国洛杉矶柯达剧场落下帷幕,34岁的英国演技派巨星凯特•温斯莱特凭借自己在《生死朗读》一片中精湛的表演如愿以偿地捧走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金杯。应该说,这是个令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满意的完美结果,但其在最佳影片角逐中败北,却让包括许多看好此片的人大跌眼镜。

必须承认,在获得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影片中,|生死朗读》相当具备夺冠的实力。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建筑在一个已经于全球取得了广泛赞誉并荣登《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原著基础之上,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导演是赫赫有名的斯蒂芬•戴德利,更不仅仅因为它的制片人中竟然有两位是已故大师级的安东尼•明格拉和西德尼•波拉克,前者凭《英国病人》声振影坛,后者的《走出非洲》等片则一直是影视学院学生顶礼膜拜的经典……单凭剧中由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女主人公汉娜的形象便足以让《生死朗读》像一个坚硬的铁钩,牢牢地牵住了每一个观众的心。恰如《玫瑰人生》的女主演玛丽昂•戈蒂亚在为凯特•温斯莱特祝词时所说:“……(汉娜这个角色)融合了你身上那些一直令我们着迷的气质:激情、敏感和惊人的深度,当你的人物穿越时间、爱还有艰难的环境,我们作为你的观众,凯特,无时无刻不为你揪心。”应该说,这些话既是对凯特•温斯莱特卓越演技的赞誉,也是对全片的高度首肯。

尽管如此,《生死朗读》还是败北了。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比较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一部分专家、观众乃至奥斯卡评委看来,本片在对“二战”进行反思时,对导致这场人类灾难的纳粹分子过多地投入了同情与理解的成分,有为其翻案或洗刷罪行的嫌疑。如就有人指责本片的导演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给残酷的历史披上了温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这个人物。

真的有为纳粹翻案或洗涮罪行的嫌疑吗?让我们从分析剧中主人公汉娜这个形象开始。

一、恶

汉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1958年的夏季,15岁的德国少年迈克尔狂热地爱恋上比他大了20岁的汉娜,在她这里得到了爱情的欢愉,以及比家给予的还要多得多的温暖的时候,我们除了对他们两人间的年龄略感不适以外,其他方面似乎说不出什么微词,甚至某些时候,我们倒被两人炽烈的爱感动着,衷心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随着汉娜不辞而别,阴云与谜团开始布满我们的心:汉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什么会在点燃了迈克尔内心熊熊的火焰后又毫不留情地泼上一盆冰冻的冷水?直到八年后,迈克尔已成为法学院高材生,作为实习生去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时,我们才和他一样恍然惊醒,而过去的一切疑问也都随着法庭上那熟悉的声音的再次出现迎刃而解:汉娜之所以如此神秘,完全是因为她曾在纳粹集中营当过女看守的缘故。

如果仅仅是当过女看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影片中迈克尔的老师在讲解法律时说:有8000人在奥斯维辛工作,但只有19人被判有罪,6人被判谋杀。要证明谋杀,首先要证明意向的存在,也就是说,虽然当时你在奥斯维辛工作,但如果只是在按上级的命令行事,并没有在上级的命令之外“额外作恶”的话,那你就是无罪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完全被动作恶而不是主动作恶,那么你就是无罪的。审判不是按照道德,而是按照法律,并且是按照“事件发生时的法律”进行的。

那么汉娜有罪吗?她有主动犯罪的“渴望’’和“行动”吗? 答案是肯定的。

集中营的幸存者指控说:汉娜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当看守期间常常选一些年幼的、虚弱的、会识字的女孩去为她朗读。她给她们吃的,给她们找地方休息,看起来像在保护她们,可真实的目的却是处死她们,好为新来的犯人腾出牢房。

集中营的幸存者还指控汉娜和其他的看守说:1944年冬,汉娜等人带着集中营的女犯们迁移,当晚在一个教堂住宿时遭到了盟军飞机的轰炸,汉娜和其他的看守眼睁睁地看着教堂内的几百个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却拒绝开门……

更加可怕的是,汉娜还是一个身在“恶”中却对自己的“恶”毫无认识、毫无悔意的人,她不但不为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忏悔,相反,竟然为自己辩解说是工作需要而已。

“换了你,又能怎么样呢?”恐怕谁都忘不了,理直气壮的汉娜拍着桌子质问法官的这句话语。

够了,当影片讲到这里,汉娜的形象巳是十分明晰。她是一个恶人,一个像屠夫般残忍地杀人的人,她根本不是什么美丽的天使,而是一个长着一副迷人面孔和优美身材的恶魔,是长着美丽花瓣迎风绽放灿烂夺目的罂粟,谁沾上她,谁就算是和撒旦结了亲。她之所以让迈克尔为她朗读,不是因为爱恋和倾慕,而是延续了在集中营的一种习惯和喜好,她从来也没有爱过迈克尔。迈克尔只是被她奴役和利用的一个工具,就像在集中营所选的朗读者当中的任意一个一样。

可怜的迈克尔意识不到这一点,他的世界只有汉娜,在和汉娜吵架之后总是哭着请求汉娜的原谅:

“你肯原谅我吗?” “你爱我吗?”

15岁,一个情窦初开、极度自尊、傲气冲天的少年,仅仅是因为爱着面前这个女人就忍受着一切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像乞讨一般地追问着对方爱不爱自己。尽管汉娜点头了,却只是在虚与委蛇。当时的迈克尔信以为真,而八年后,身处法学院的迈克尔终于了解了事实。他的第一个举动是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望着已归于平静的曾经的杀戮场所,他在想什么?极有可能的是:如果年代错乱、时光倒流,他也将成为被汉娜杀死的人的当中的一个。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害怕、痛苦、惊悚、战栗,于是采取了第二个举动——不仅止住了去看守所探望汉娜的脚步,相反,还向一个一直对他有好感的女生交付了足以称之为对恶女人背叛和报复的身体和感情。

迈克尔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希望他做的选择。

然而,且慢,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为什么我们还跟迈克尔一样又陷人了另一个不可解开的结?望着法庭上一脸茫然、被人陷害的汉娜,听着旁听席上传来的阵阵“纳粹!纳粹!”的咒骂声,迈克尔在流泪,而我们,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是怎么了?我们的感情、道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难道她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吗?为什么我们要为她今后的命运感到揪心?想来想去,全都是因为那个被汉娜苦心保守着,同时也未被迈克尔说破的秘密。

二、花

这就要问:在法庭上,汉娜要保守的秘密是什么,什么样的秘密值得她宁可终生坐牢也不愿意泄露?

汉娜想要保守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她根本不识字,她是个文盲。当初,她之所以喜欢听迈克尔为她朗读而自己从来不看书就是这个原因。也正因如此,法庭上提交的那封写给监狱长的有关不开门让犹太人活活烧死的报告不可能出自她的手笔。在那场教堂罪案中,她和其他的看守犯的是同样的罪,既不是主谋,也不是主犯,所以,应该和其他的看守一样是被判几年而不是被判终身监禁。

正是由于她死死保守着这一秘密,拒绝在字迹鉴定时透露出自己不识字的事实,让其他的看守钻了陷害她的空子,而她自己似乎也愿意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来继续维护这个秘密。至于迈克尔,原本可以出面作证,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让汉娜脱离终身监禁之灾,但他最终没有说出这一真相,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方面,迈克尔在得知了汉娜的真实身份和曾经犯下的罪后,为发生在自己与汉娜之间的那段恋情感到羞愧,他无法释怀自己曾与法西斯成员有染,他觉着自己一旦说出真相便面子尽失,因此,在说出真相面对羞耻与保持沉默求得体面之间,迈克尔选择了后者;另一方面,迈克尔这样做也是出于对汉娜的尊重,以维护汉娜极力维护的尊严。

尊严,是的,我们在这里讨论到了人的尊严。约翰•高尔斯华馁说:“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汉娜就是一个极其讲究个人尊严的人。她知道一旦对外公布自己是个文盲必 将遭到这个社会的耻笑、嘲讽和唾弃。为了尊严,为了面子,她想尽一切办法保守这个秘密,所以和迈克尔一起旅行时,路线、地图全由迈克尔设计,点餐时也和迈克尔保持一致,但有一点是必须做的,那就是自己也要摆出一副看菜单的举动,哪怕那菜单被自己的手拿倒了。

不管怎样,汉娜的这种自尊、自爱,甚至为了自尊而放弃自由的举动体现了人性中积极和美的一面,它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尤其是当我们想到汉娜这种对失落尊严的寻找,对尊严的极度追求,不是她自身的需要,而是社会偏见逼她如此的时候,我们就更加理解了发生在汉娜身上的这出悲剧的实质。是社会在按照知识的多少对人进行划分,而这种划分的标准让汉娜落到了最底层,她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能受到蔑视和嘲讽。她无法接受这一点,她也想活得像别人一样有尊严。可是在和平年代,她找不到这样的机会,而战争到来时,她惊喜地发现,自己虽然是个文肓,但却比有知识的犹太人“高级”,于是她放弃了西门子公司给她提供的可以升迁的机会,主动报名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当看守,之后便开始了各种残忍的报复行动:不仅杀死那些有知识的孩子,还眼睁睁地看着听着教堂内几百个犹太人在火中呼喊救命却不开门。她为什么这么做?思来想去,只能是因为强烈的自尊背后掩藏着强烈的自卑,而强烈的自卑导致了强烈的忌恨,强烈的忌恨让她成了一个杀人的人,也只有消灭了那些曾经瞧不起自己的人才能满足她那变态的极度的自尊。

同样,和迈克尔的关系也是如此,唯一的不同是她不能再像战争年代那样随意地奴役、随意地杀人,她必须拿身体做交易,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种种的不平等以及不容分说的条条命令:

“给我读《战争与和平》。” 还有,“你伤害我,还没这个资格。”

应该说,汉娜希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不被人蔑视的人,一个和别人平等的人,这个要求并不高、并不过分。只是,她不能为了找回做人的“尊严”便去做恶人,更不能去做一个对罪恶还产生了依赖感的人。好在汉娜在人生的最后关头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对他人、对迈克尔做出的伤害,她做出了心灵的忏悔,那索走她性命的书本以及那装钱的盒子洗出了她恶之外善的潜质。

正因为汉娜在恶之外还具备这种善的潜质,正因为汉娜保守秘密的举动是为自尊,才让迈克尔在接下来的长达十年的岁月里欲罢不能,他开始用朗读的方式对汉娜进行救赎,只可惜汉娜出狱之际,爱被破灭,走上了绝路。死,成了她最得体也最能保持其尊严的归宿,而故事的感伤因素也在这一刻成了全片的主旋律。

汉娜是一个悲剧。她不知道自己是扭曲的社会风气的变种。她在罪恶中寻找尊严,却构成了对正义和良知的背叛。

从这个角度说,汉娜是不是纳粹已经不重要了,德国人是否都参加过纳粹也不重要了。也许,这根本就不是一部反思“二战’’的电影,相反,它引导我们思索的是人性,是人性的本质、本质的剥离以及剥离后的挣扎与痛苦,换言之,影片的战争背景是完全可以被挪移和替换的,“二战”并不具有背景的作用性。小说也好,电影也好,引导着我们思索的是文盲与扫盲、文化与文明的那种触目惊心的,甚至足以让整个人类忧心忡忡的强烈冲突。也许这才是《生死朗读》体现给读者和观众的极其深刻的艺术内在性。

三、恶之花

在汉娜的身上,善与恶并行,这让我想起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那本诗集的主题就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因此,用“恶之花”来形容汉娜恐怕是最准确不过的事情。

汉娜是恶的,恶得令人发指:不但犯下了罪恶,而且不知罪恶,甚至直到临出狱的时刻,当迈克尔问她有没有花多点时间想想过去(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她却回答说关于你和我?这直接导致了迈克尔对她的彻底失望,这种失望也把汉娜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汉娜又是可敬的。她极有个性,美丽而又勤奋,努力工作并充满生气;她喜好知识、喜好文学,还有极高的审美悟性。更主要的是她做出了自尊、自爱甚至为了自尊而放弃自由的举动。

汉娜是可怜的。为了一个不该做出的回答在监狱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尽管有迈克尔朗读过的书做陪伴,但毕竟这是强加给她的不幸。

汉娜同时又是坚强的。她敢于直面事实,敢于承认她所参与的罪恶的全过程。相对于那些矢口否认自己所犯的罪恶并且用极其卑鄙恶劣的手段陷害她的同道,她明显要胜出一筹。

她对尊严的近乎狂热的追求迫使她承认了那莫须有的罪名,她情愿让其他的看守奸计得逞也不愿暴露她觉得是一生中最大的耻辱。尊严与羞耻、自卑与自尊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把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多元的、难以言说的汉娜摆在了我们面前,又像是一块调色板,汇聚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原色,画出了一幅立体的油画效果图。

看《生死朗读》,解读汉娜的形象,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1993年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里,通过对阿蒙•歌德人木三分的形象刻画,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影片中简单化、模式化的纳粹分子形象,赋予了他立体的多侧面的特征。同样,2002年,罗曼•波兰斯基》在《钢琴师》里也塑造了一个喜爱钢琴音乐的纳粹军官,他居然能与作为正面人物的钢琴家在音乐世界里心灵相通。今天,我们从汉娜这里再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感受到它的形象的力量和审美的丰富性居然能远远大于它所能概括的思想。

感谢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感谢原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感谢凯特•温斯莱特,感谢拉尔夫•费因斯,当然也要感谢青年迈克尔的扮演者大卫•克劳斯,正是由于他们杰出而又卓越的努力让我们在巳经拥有了《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师》以及罗伯特•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之后,又在经典电影收藏夹上多放臵了足以震撼我们心灵的《生死朗读》。

七、思考题及作业

还有哪些电影塑造过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请回忆举例。

八、参考资料

1、《经典电影作品赏析读解教程》张险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老师职位工作总结参考下一篇:河北科技大学urp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