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2024-05-03

会计成本法权益法(精选8篇)

篇1: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新会计准则下成本法与权益法转化核算的科学比较论文

【摘要】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核算与转化历来是会计实际业务中的棘手难题,按照新会计准则对这两个方法进行细致探讨是会计优化的关键,也对正确进行财务分析,正确核算投资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转化问题探讨

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权益法与成本法,比例只是甄选因素之一,哪一个更科学合理,判别的标准不一。这就为会计从业人员分辨投资方法时提出了难题,投资方法确认不准,会计处理就走了弯路。笔者认为有必要尝试按照新会计准则的框架,对两个方法选择的重点透彻了解,更好的核算和应用。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划分要准确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必须首先透彻领会何谓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还有就是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这是读懂这两大方法的前置程序。

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以取得股权时的成本计价,其后,除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收回投资等情形外,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保持不变。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

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包括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以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变动。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按照新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不用区分成本法和权益法。

只有在后续计量的时候才会分为权益法和成本法。成本法下,对于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变动,投资单位不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变动了,投资单位也跟着变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

比如,被投资单位当年净利润实现100万,那么在成本法下就不做分录,但在权益法下就要,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投资收益比如,被投资单位发放现金股利时,成本法下是: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权益法下是:借:应收股利,贷:长期股权投资

1、一般占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比例达20%—50%范围内,采用权益法核算。

2、对被投资单位有重大影响或控制的,即使投资比例低于20%也采用权益法核算。(重大影响或控制情况比如:能够任命对方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董事会成员中有一半以上的为本企业安排的等)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一)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增资导致成本法转权益法,另一种是减资导致成本法转权益法。权益法转为成本法,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增资导致权益法转成本法,一种是减资导致权益法转为成本法。

1、增资

总的思路是“追溯”调整。即对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进行调整。

(1)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之间的差额。

(2)新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2、减资

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其次,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例题】A公司原持有B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余额为3000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20×9年5月3日,A公司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中的1/3出售给某企业。出售取得价款18000000元,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0000000元。A公司原取得B公司60%股权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45000000元(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自A公司取得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后至部分处置投资前,B公司实现净利润25000000元,其中,自A公司取得投资日至20×9年年初实现净利润20000000元,假定B公司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

除所实现净利润外,B公司未发生其他计入资产公积的交易或事项,本例中A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在出售20%的股权后,A公司对B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中派有代表,但不能对B公司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改为按照权益法核算。

(1)原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30000000

(2)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借:银行存款 18000000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0000000投资收益 8000000

(3)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注:两个时点之间,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了35000000元,其中25000000元是B公司实现净利润引起的,同时因为题目条件告知“除所实现净利润外,B公司未发生其他计入资产公积的交易或事项”,所以剩余的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10000000元是因为B公司各项资产增值引起的(没有在B公司账上反映),对于这部分金额,A公司不需要做调整。

所以,只需根据处置投资以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享有被投资单位自购买日至处置投资日期间实现的净利润10000000元(25000000×40%),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和当期损益,A公司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 10000000贷:盈余公积 800000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200000投资收益 200000如果上例中条件变为:初始投资日至处置部分投资时,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35000000(80000000—45000000)元中,有25000000元是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引起的,另外有5000000元是B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引起的)资本公积的增加额,那么对于这部分金额,按权益法调整时,还需要做如下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其他权益变动2000000(5000000×4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

(二)权益法转为成本法

1、增资:

因追加投资等导致原持有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转变为对子公司的投资的——应将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属于多次交易达到企业合并的情况之一。

应对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将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调整为最初成本。在此基础上加上购买日为取得进一步的股份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购买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减资:

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将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1)转换时——应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注意明细账的结转。

(2)以后期间,按成本法处理。

总之,成本法是对被投资单位没有重大影响,或控制被投资企业时采用。如果没有重大影响,被投资单位的损益对投资单位不会带来什么影响。只有其宣告发放股利时,投资单位才有收益。如果达到控制,如果采用权益法核算。

篇2: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在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只核算债务资本成本而不核算权益资本(股权资本)成本(简称“权益成本”)的做法具有诸多弊端,如:不利于资本保全,不符合经济学成本理论,因此,财务会计应将权益成本纳入核算体系。这样做除了克服上述缺陷外,还具有下列重要作用:

1.使会计学利润与经济学利润更加趋于一致。目前会计学利润与经济学利润有较大差异,其中差异之一在于会计学中的利润包含着股权成本,而经济学中将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一样视为企业的费用,在计算利润时从收入中扣除。

2.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协调一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关范畴应协调一致。财务会计不核算股权成本,然而在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中,早已有了股权成本的计算和分析,而且目前已将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指标,将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济增加值也即经济利润,是扣除包括股权成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利润。财务会计的这种滞后性,严重影响了股权成本在实践中的意义。

3.股权成本核算在我国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无偿使用国家资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国有资本流失十分严重。将股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能使国家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者和其他股东一样获取必要的投资报酬,进而有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4.股权成本核算也是出资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约束机制。将股权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因为支付股东必要的资本回报是其最基本的受托责任和义务。核算股权成本客观上将管理者的利益和股东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者的报酬与其真实的经营业绩挂钩。股权成本纳入会计核算后,企业的利润不再包括股权成本,因此在实行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利润挂钩的激励计划时,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确保了股东投资报酬的实现。

二、权益成本的核算方法

1.权益成本的内涵。进行资本成本的核算,必须首先界定资本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财务管理中一般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使用费用。资金筹集费用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获取资金而付出的费用,如借款手续费、股票及债券的发行费等。资金使用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因使用资金而付出的费用,如支付的利息、股利等。有人指出,这种资本成本概念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界定的,不利于确定权益成本。如果将资本成本理解为企业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那么权益成本就是企业发放的股利,而股利能否发放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水平,亏损的企业显然难以发放股利,也就无股权成本而言,显然据此概念进行成本核算必然出现“鞭打快牛”的现象,

另外,核算股权成本后,企业的利润即为经济增加值,以实际发放的股利为股权成本,必然又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契机。因此,要合理地核算股权成本,必须转变传统的资本成本概念,从投资者和资金使用者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

资金使用者之所以要付出代价,是因为投资者要求得到回报,因此资本成本应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这种报酬率可以理解为资金的价格,它不取决于资金使用者,而是由资本市场决定,就像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市场的道理一样。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理性主体之间的一组契约,每个契约主体都向企业提供一定的资源,同时每个主体又都从企业中获得资源作为回报。权益资本的提供者同其他契约主体一样,在提供资本的同时希望获取比机会成本更高的收益,所不同的是,其他契约主体的报酬一般在契约中事先约定,而权益资本的报酬没有这种事先的约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权益资本没有报酬或其报酬由企业经营情况决定。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也有力地说明了权益成本像企业的其他资源成本一样是契约主体从企业获取的报酬。从经济学角度讲,权益成本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因为资本的稀缺性和通用性决定了投资者有多种投资途径,一旦选择了某一种投资途径,则必然放弃其他的选择,所放弃的投资途径的收益即为投资机会成本。

2.权益成本的核算方法。目前有如下方法供选择:①产品成本仍然实行制造成本法,不包括资金成本,权益资本的账务处理和债务资本一样;②资本成本不进入产品成本,但权益资本的会计处理有别于债务资本;③将资本成本纳入产品成本范围,在此情况下,产品成本和债务成本的会计处理都应做相应的变动;④目前产品成本和债务成本的核算方法不变,权益成本实行独特的核算方法。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是第四种方法,它既可以体现权益成本的特点,又不会使比较成熟和稳定的会计核算方法发生变动。

第四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在成本类账户中设“资本成本”账户,按资本的来源设“银行借款”、“债券”、“股票”等明细账户,明细账户按资本筹集费用和使用费用设专栏。这样的账户体系可以详细提供资本成本情况。债务成本按《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即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转入相应资产的成本予以资本化,非资本化的计入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权益成本受目前权益契约惯例的影响,不能采取上述方法。权益契约惯例是,权益资本报酬标准在契约中没有具体规定,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股利分配政策。按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只是一种规范研究结论,而目前企业并非按投资者预期的报酬率支付股利。会计应真实地反映客观经济的活动,因此,权益成本的核算应体现权益契约的特点。现在比较可行的核算方法是:权益成本中的资金筹集费用在实际发生时记入“资本成本——股票”账户,而后根据规定转入有关账户中。而资金使用费用根据国家规定的方法计算后记入“资本成本——股票”账户,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这样,会计可同时提供企业的税前利润总额、税后净利润以及扣除权益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等指标。

篇3: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一、成本法会计处理的特点.

(一)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非有追加或收回投资情况,否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二)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当期投资收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被投资单位分配的股利在性质上属于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投资方才能确认投资收益;否则,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三)成本法的账务处理只需一年做一笔账,即为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从以上特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握了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到底是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还是接受投资前产生的累积净利润即可。那么要如何把握呢?现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公式法,此种方法难度太大;第二种方法是分析法,这种方法简单。下面用第二种方法举例说明其解题技巧。

例1:2007年4月1日某企业以银行存款70万元投资于A企业,另外企业支付了手续费1万元,企业占A企业股份的10%;2007年末,A企业实现净利润12万元;2008年初A企业经过决议,发放现金股利11万元;2008年末A企业实现净利润24万元;2009年初,A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假设为:1.15万元;2.25万元;3.38万元。

要求:对上述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这个题目看似很复杂,但只要找准了时点,就不难。

第一步:2007年4月1日进行投资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第二步:把握时点,找准时间,成本法下除投资时处理外一年就做一笔账,被投资单位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投资企业都不要进行账务处理。2008年初发放现金股利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第三步:2009年初发放现金股利。

第一种情况,发放15万元的现金股利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在这个处理中,我们会发现,按照可以确认的投资收益是2.4万元,即为24×10%=2.4万元;但能不能确认2.4万元的投资收益呢,还要看“长期股权投资”能做多少数额?如果是做2.4万元的投资收益,则“长期股权投资”应做0.9万元;从前面的处理中,我们发现“长期股权投资”最多可以做0.2万元的数额,因为根据成本法的定义,除了追加或收回投资,不能增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所以,投资收益不能做2.4万元,只能做1.7万元。这说明被投资企业用了投资前的净利润发放股利。

第二种情况,发放25万元的现金股利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第三种情况,发放38万元的现金股利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二、权益法会计处理的特点

(一)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变动而变动。

(二)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均影响投资企业应享有的部分的金额,因此,其账面价值也需要进行调整。实现的净利润,按享有的部分确定投资收益并调增账面价值。发生的净亏损按享有的部分确定投资收益并调减账面价值。

(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以外的变动也应调整账面价值。

(四)权益法的账务处理一年要做几笔账,既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现金股利实现利润(发生亏损),又有其他权益变动。

例2:2007年4月1日某企业以银行存款80万元投资于A企业,另外企业支付了印花税及手续费1万元,企业占A企业股份的40%;2007年1月1日,A企业的实收资本为100万元,资本公积50万元,盈余公积20万元,未分配利润24万元。2007年5月2日A企业宣告发放股利为15万元。年末A企业实现的净利润12万元。2008年末A企业实现的净亏损4万元,提取盈余公积4万元,接受捐赠设备50万元(所得税率30%)。

要求:对上述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第一步:2007年4月1日进行投资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第二步:2008年初发放现金股利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第三步:2007年末实现净利润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第四步:2008年末实现净亏损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第五步:2008年接受捐赠时,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篇4: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如何;转换;权益法

由于出售长期股权投资致使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力下降,从控制变成具有重大影响,或者是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情形下,在投资方的个别财务报表层面,首先应该结转已经出售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同时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对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调整时,应当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和在被投资单位原来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的、公允的净资产当中的份额,属于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原来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的、公允的净资产当中的份额,属于投资吃亏差额中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账面价值;属于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原来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的、公允的净资产当中的份额,属于沾光的情况,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一并调整相应的留存收益。而对原来投资后至出售日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当中享有的份额,应调整長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账户的账面价值,同时对原来购买投资时至出售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扣掉已发放和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中享有的份额,相应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投资之日被投资范围实现的净损益中享有的份额,调整当期投资损益账户;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变动中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者其他综合收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对于出售剩余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该投资在丧失控制权当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确认。也就是说剩余的股权投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由追溯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投资收益,反之亦然。理论上表述为:出售股权取得的价款与剩余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来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子公司从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应享有净资产的份额的差额,计入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同时将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在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的剩余股权在丧失控制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的相关利得或者损失金额。

例题:

2015年1月1日,甲企业付款600万元购买乙公司100%的股份,投资当时B企业可辨认的、公允的净资产价值是500万元,商誉资产价值是100万元。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B企业 的所有者权益增加了75万元,按照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B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了25万元。

2016年1月18日,甲企业出售B企业60%的股份,出售价款480万元存入银行,出售后甲企业对B企业持股比例为40%,能对B企业施加重大影响。2016年1月18日,即甲公司丧失对B企业的控制权当日,B企业剩余的40%股权的公允价值是320万元。假定甲企业、B企业公司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的比例都为10%。假定B企业未发放现金股利,并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在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分别如下:

(1)甲企业出售股权个别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4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60

投资收益 120

解析:对原来的长期股权投资从开始到出售日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如下:

投资方确认损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

投资方确认其他综合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25

贷:其他综合收益 25

按照权益法进行处置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48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60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15

投资收益 75

借:其他综合收益 15

贷:投资收益 15

比较上述成本法法和权益法,追溯调整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

贷:盈余公积 2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8

其他综合收益 10

借:投资收益 30

贷: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 30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270万元。

(2)甲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

1)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会计处理调整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50

贷:投资收益 50

2)从原来权益法下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出,重分类转入档期的投资收益,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借:其他综合收益 10

贷:投资收益 10

参考文献:

[1]2016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5: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所有权结构形成的重要方式。通常,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长期持有并以获利为目的,因此核算方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分析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及核算方法,并对二者之间的异同和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方法。 成本法收益法长期股权投资异同利弊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在证券市场购买其他单位的股票,或者用本企业的资产投资于其他单位获得股权,长期持有并以获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在当前的会计实务中,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 一、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投资后按初始投资成本确认账面金额。并且在持有期间一般不因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增减而变动投资账面余额的方法。 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一)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成本法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通常表现为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50%以上或通过协议等对其经营决策拥有控制权。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权益法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即对合营企业投资。共同控制即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20%以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合作经营,拥有一票否决权。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即对联营企业投资。当两个企业之间联合经营,投资企业在技术、经营决策等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有影响时即为重大影响。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方法对比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应按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主要分为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分别确定。这里以企业合并的情况下为例。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即被合并方账面净资产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方应当按照所支付的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确定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当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时,除非有追加或收回投资情况,否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当期投资收益。分得利润或现金股利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应进行减值测试并确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这种方法下投资被动获取投资收益,不能对被投资单位产生主动影响。 当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时,应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不断调整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以反映投资方占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动态。主要包括以下时点: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投资收益确认时、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时、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发生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时。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 (一)成本法和权益法的相同点 1.股票股利处理方法相同。被投资企业分配股票股利后,投资企业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不做账务处理,只是在除权日注明股数变化。 2.投资时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己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成本法与权益法都不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3.二者确认收益的时限要求是相同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但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派额。 4.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决定了使用成本法还是收益法进行核算,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当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也可能发生转换。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不同点 1.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显著不同。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无共同控制或无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2.投资成本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成本法下的投资成本就是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法下的投资成本是指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中所占的份额。 3.减值测试判断资产减值的方式不同。成本法核算时,如果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迹象,要按规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这种处理不会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的余额的,影响的只是净值。而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通常是直接通过“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来体现减值,当其在贷方时直接减少了长期股权投资的科目余额。 四、成本法与权益法利弊分析 (一)成本法的利弊分析 成本法是一种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量基础的会计处理政策。从经济意义角度来说,不将投资企业已实现但未向股东分配的利润确认为投资方收益,这一点与谨慎性原则相一致。从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和纳税的角度上看,采用成本法核算时确认的收益与现金流的发生一致,不至于产生盈利巨大,但无现金股利可发放的尴尬,也不至于产生为未获得实际分得的利润而提前交纳税金。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公司越来越多采用了复杂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往往占有母公司资产比例较高,成本法核算的一些缺陷越来越明显。 从会计原理层面分析。成本法采用的现金制确认基础不符合权责发生制这一通行的会计确认基础。而权益法的会计核算本质上是应计制的模式。从国际上看,应计制己在会计确认中得到广泛运用,从会计确认基础的角度,成本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分析,成本法下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较低。整体来说,成本法采用的计量方式基本与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在价值是脱钩的,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权益法的利弊分析 在权益法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是在被投资企业发生或确认时人账,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权益法强调投资公司和被投资公司之间的财务事实和经济实质关系,收益随着投资价值的增长而增加,子公司利润增加的同时,母公司也增加了;而成本法在市场繁荣时期很可能低估母公司收益,而衰退时期又可能低估母公司的损失。因此,权益法能较合理地体现股权投资的内在价值。这是“实质重于形式”在投资实务中的应用。 权益法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一种方法,也存在着某些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缺陷。 一方面,在企业集团中,尤其是跨国企业或大型上市公司,除控股子公司外,往往还包括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交叉持股和多层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会计核算面临重要的技术问题。虽然现在出现一些数学分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实务当中还是有许多困难。另一方面,存在虚增利润的可能和虚构利润的空间。如果被投资公司虚构利润,那么采用权益法就可能导致投资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带地虚增收益;如果,投资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的话,也存在虚构利润的可能空间。 综上所述,成本法核算主要在于合理确定投资后将来可能收回的投资成本。投资企业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只有当投资企业的成本变动时,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账面价值始终反映的是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成本法重成本、轻权益,更好地体现了谨慎性要求。而权益法核算主要在于确定投资后应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权益和责任。投资企业始终站在整个集团的立场上,只要是引起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享有的权益变动,均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账面价值始终反映的是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享有的权益。权益法重权益、轻成本,更好地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信息质量要求和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 总之,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核算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并根据经营状况的改变及时对核算方式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余兴无.浅探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3). [3]王学锋.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 [4]张德忠、张宁.浅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应用[J].管理观察,,(3). [5] 黄晓丽、黎鸿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利弊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8).

篇6: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可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于追加投资而使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在这种情况下,修订后的投资准则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重新计算追加投资前投资的账面价值;第二种情况:如果按会计制度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应按权益法核算,但投资企业如为重大会计差错而实行了成本法,其后改为权益法。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准则要求,应调整发现年度的年初留存收益,但股权投资差额应按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计算。

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别阐述其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

一、由于追加投资,使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一)、账务处理程序

1.计算原初始投资时的股权投资差额,并计算该期间的摊销额。

2.追溯确认该期间的投资收益。

3.追溯计算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对损益的累积影响数,并将此累积影响数作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调整数额。

4.编制成本法追溯为权益法的会计分录,调整原投资的账面价值。

5.计算追加投资所引起的股权投资差额。

6.计算原股权投资差额余额(已经摊销过一次)与新的股权投资差额之和,并将其在取得权益法至年末这一期间进行摊销。

7.年末,确认追加投资的投资收益。

(二)、举例说明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a公司于2000年4月1日向b公司投入货币资金200万元,另支付税金及手续费0.4万元,取得b公司12%的股权。b公司2000年1月1日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000万元。2000年5月1日,b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400万元。2000年10月1日,a公司向b公司追加投资200万元,另支付相关税费0.4万元。至此,a公司对b公司的投资比例达到20%,并对b公司有重大影响。

b公司1—9月实现净利润800万元。其中4—9月份实现净利润600万元;10—12月份,b公司实现净利润200万元。股权投资差额按十年摊销,假如双方税率相同,并不考虑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时对所得税的影响,核算时以万元为单位。

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如下

1.初始投资时按成本法核算

(1)支付投资款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200.4

贷:银行存款200.4

(2)b公司宣告派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400×12%)48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48

(3)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48

篇7: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业务案例:

甲公司发生以下长期股权投资业务:

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600万元取得100%的股权,投资当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有商誉100万元。

2、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了75万元,其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

3、2009年1月8日,甲公司转让乙公司60%的股权,收取现金480万元存入银行,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能够对其施加重大影响。

4、2009年1月8日,即甲公司丧失对乙公司的控制权日,乙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

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假定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并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股权转让的会计处理如何做?

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分别如下:

(1)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处理

①冲减部分股权投资成本、确认处置收益

借:银行存款--活期存款4 8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3 600 000(6 000 000×60%)

应收股利(已宣告尚未领取的)0

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差额,或借记)1 200 000

②对剩余股权改按权益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投资成本)2 700 000

贷: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2 400 000(6 000 000×40%)盈余公积20 000(500

000×40%×10%)

利润分配180 000(500

000×40%×90%)

资本公积100 000(250 000×40%)经上述调整后,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70万元。

(2)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

丧失控制权日合并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丧失控制权日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丧失控制权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其他综合收益

(1)在不存在正商誉的情况下,合并报表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2)在存在正商誉的情况下,合并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按原持股比例计算的商誉)+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万元)。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①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3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 700 000(6 750 000×40%)

投资收益500 000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450 000

贷:未分配利润300 000(500 000×60%)

资本公积150 000(250 000×60%)

③从资本公积转出其他综合收益25万元,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250 000

贷:投资收益250 000

(1)、合并报表第二步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是等于(675-600)*60%=45,为什么这部分不确认投资收益,45万也是07—08年的净利润啊,也是投资收益啊?

(2)、合并报表第三步,为什么要转出其他综合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中,650万跟25万都是所有者权益啊?

(3)、也是第三步,为什么转出的不是25*60%这部分?

回答一:

应为合并报表是利用个别报表简单相加再利用调整分录编制的,所以有的分录你看不懂,把他一步步写出来就很好理解了。

所谓对个别报表中处置部分收益归属期间进行调整,调整的其实是权益法与成本法核算造成的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结转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不同。即,在个别报表中,控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采取的是成本法进行核算,不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调整确认投资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而合并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则是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于是在结转出售长期股权投资部分账面价值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差额。

以上题为例,在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至出售时保持账面价值为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为600万,而在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应该权益法进行核算,除初始投资成本600万外,还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在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为600+50+25=675,所以,出售时个别报表只结转了600*60%=360万,而合并报表中应该结转675*60%=405,个别报表少结转了45万,这部份差额体现在个别报表中的投资收益中,所以应该减少个别报表中投资收益的数字。

其实,这笔分录可以分开来写:

①首先将个别报表中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合并报表中权益法核算的结果,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50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升值25万。简化处理,不考虑盈余公积提取。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0

-其他权益变动 2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5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

但是由于个别报表中已经对40%部分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只需对60%部分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结果: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其他权益变动 1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3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5②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只结转了360万,合并报表中应该结转的是675*60%=405,把这部份少结转的长期股权投资补上,这部份长期股权投资对应的账面价值不正是上面对60%部分的调整分录嘛?

借:投资收益 45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其他权益变动 15

①②两笔分录合在一起,就是书中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450 000

贷:未分配利润300 000(500 000×60%)

资本公积150 000(250 000×60%)

③合并报表中出售部分股权对应的资本公积应予转出,剩余部分股权需要重新计量,资本公积也应转出,所以有:

借:资本公积250 000

贷:投资收益250 000

至于你问的为什么不是转出25*60%,因为合并报表中对剩余的40%股权部分需要重新计量,相当于把这40%也卖了,所以也需要转出。

回答二:

(1)、合并报表第二步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是等于(675-600)*60%=45,为什么这部分不确认投资收益,45万也是07—08年的净利润啊,也是投资收益啊?

答:45万也是投资收益,没错。但应该在08年确认,不应该在09年当期确认,所以要转入未分配利润。

2)、合并报表第三步,为什么要转出其他综合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

中,650万跟25万都是所有者权益啊?

3)、也是第三步,为什么转出的不是25*60%这部分?

篇8: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关键词:增资,成本法,权益法,转换

一、会计处理原则

从形式上来看, 增资引起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 不应定性为会计政策变更。《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 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追加投资, 使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 实际上是为新的交易或事项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 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

从实质上来看, 增资引起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 应该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当投资企业增持股份使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时, 说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至少已具有重大影响。如果不对初始投资至追加投资期间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追溯调整, 势必造成投资企业前后期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 从而违背会计核算的一贯性原则。因此, 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关, 投资企业应该将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 视同权益法在初始投资时就一直采用。

因此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要求增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采用追溯调整法。

二、会计处理难点

1.权益法下要按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应享有的份额。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过程中, 在确定权益法下享有的权益份额时, 应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计算。当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同时, 则应进行调整。

2.追溯中的两个调整。

(1)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的追溯调整。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 差额要做商誉, 不调整长期股权价值的账面价值;当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 一方面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另一方面调整留存收益。调整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2) 原投资点与追加投资点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份额的追溯调整。该调整要注意两个区分, 一是区分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的净损益变动和其他权益变动, 二是区分净损益变动是属于原投资点至追加投资当期期初期间 (调整留存收益) , 还是属于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点期间 (计入当期损益) 。调整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投资收益,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付出成本与享有份额之间的差额要综合考虑。投资企业付出成本与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要综合考虑。即对于追加投资部分, 在比较追加投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确认差额时, 应与原持股比例相对应的商誉或计入留存收益的金额综合考虑。

三、会计处理过程

增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过程可用一句话概括, 即“一线二点三处理四要素”。其具体内涵如下:一线即会计处理要以时间为主线, 使会计处理变得连续而系统;二点即会计处理时间线上的两个关键点———原投资点和追加投资点;三处理即三个关键的会计处理, 分别是原投资点的追溯处理、追加投资点的会计处理及两点之间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追溯处理;四要素即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A、原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B、追加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C, 两点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额 (C-B) 。假设原持股比例为10%, 追加持股20%后, 共持股30%, 则增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会计处理过程如表1所示:

四、举例分析

例:甲公司为上市公司, 20×8年度、20×9年度与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有关的资料如下: (1) 20×8年1月1日, 甲公司以银行存款7 000万元从乙公司其他股东受让取得该公司15%的有表决权股份, 对乙公司不具有重大影响, 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乙公司股份在活跃市场中无报价, 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此前, 甲公司与乙公司及其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当日,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均为40 000万元。 (2) 20×8年2月25日, 乙公司宣告分派上年度现金股利4 000万元;3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 款项存入银行。 (3) 乙公司20×8年度实现净利润4 700万元。 (4) 20×9年1月1日, 甲公司以银行存款4 500万元从乙公司其他股东受让取得该公司10%的股份, 并向乙公司派出一名董事。当日,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0 860万元;X存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分别为1 200万元和1 360万元;其他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5) 其他相关资料:甲公司与乙公司采用的会计期间和会计政策相同;均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甲公司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20×8年末和20×9年末均未出现减值迹象;不考虑所得税等其他因素。

要求:编制甲公司20×9年度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分录 (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

解析:此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增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题目所反映的关键信息如表2所示:

金额单位:万元

解答:甲公司20×9年度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如表3所示:

金额单位:万元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席上歌水调,席上歌水调罗隐,席上歌水调的意思,席上歌水调赏析下一篇:微幸福初二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