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

2024-06-26

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精选8篇)

篇1: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

TS2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1食品与发酵工业

2食品工业科技

3中国粮油学报

4中国油脂

5食品科学

6食品科技

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8食品研究与开发

9中国乳品工业

10中国食品学报

11中国食品添加剂

12食品与机械

13茶叶科学

14食品工业

15现代食品科技

16粮食与油脂

17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中国调味品

19粮食与饲料工业

20粮油食品科技

21酿酒科技

篇2: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

机械工业类期刊学术规范性分析

期刊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期刊的学术规范性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期刊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以期刊的学术规范为出发点,阐述了期刊学术规范性分析的原因,并运用期刊学术规范性指标评价体系,对机械工业类期刊进行了指标统计,筛选出了机械工业类期刊中的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期刊学术规范性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肯定.由此,可增强期刊的学术规范意识,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有利于广大作者科学地选择期刊.

作 者:杨平YANG Ping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刊 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NECES EDITION)年,卷(期):24(3)分类号:G35关键词:学术规范性 指标评价体系 机械工业类期刊 科学性 有效性

篇3: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

《纺织器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China Info) 数字化期刊群”文献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文献源、《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文献源、“中国期刊网”文献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献源、《中国纺织文摘》文献源等全文收录, 是全国纺织工业优秀期刊。2007年《纺织器材》成功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的全国期刊出版形式规范检查, 进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的全国期刊出版形式规范合格期刊名单, 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期刊, 连年被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为优秀期刊。

本刊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 400 300 007 800。

本刊为双月刊, 单月底出版发行。邮发代号52-125, 每期定价10元, 全年订费60元。请在当地邮政局/所订阅, 或直接通过编辑部办理订阅手续, 订单电、函索即寄;现有1984年~2013年合订本, 定价50元, 款到即寄刊物。

欢迎赐稿, 欢迎刊登广告, 详情可来电或登陆中国纺织器材信息网。

邮编:712000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渭阳西路37号《纺织器材》杂志社

联系人:丁芳

电话:029-3357 9905 3357 2216

传真:029-3357 9903 33579918

Http://www.ctainfo.com www.ctainfo.cn

E-mail:fzqc@vip.163.com

篇4: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

一、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创新人才工作理念

院党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确定了“人才强院”的战略思维,科学制定“十一五”人才队伍培养计划,明确中期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设“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才环境,以人才政策为先导,以人才投入为保障,一手抓骨干队伍建设,一手抓高端人才引进,努力组建一支适应我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二、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广纳贤才为我所用

(一)坚持大投入,搭建平台纳才。为了给全院科研、生产以及新业务拓展提供技术支撑,院党委决定每年拿出不低于销售额5%的经费,同时,拓宽研发经费渠道,多方面争取政府资助,保障研发资金到位。

(二)保证大力度,创新政策聚才。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高层次人才享受优惠待遇的暂行办法》,分配激励体制明确规定新引进博士在8年的服务期内,累计享受13万的补助;在购得新房前,可免费居住一套90平米配套完整的周转房。此外,我们还对引进人才的专业结构、年龄梯次和配套工作经费等作出明确规定。

(三)突出全方位,转变机制引才。我们紧紧围绕产品研发的各个环节,出台柔性引进人才资助办法。柔性引进的博导和博士,按项目签订合同,支付相应费用。积极寻求国内外同行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到我院进行业务指导、科技合作和技术入股。

三、創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干事创业

(一)完善分配激励制度,体现创新价值。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奖金奖励科研开发成果、优秀科研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提高科研中心的奖金额度,适当拉开科技人员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对公开招聘的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特才特薪”,贡献与薪酬相匹配。对科研项目带头人,给予专项科研津贴,鼓励发挥领军作用。对外聘技术专家,发放专家津贴。出台《广西化工研究院奖励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对项目组研究的科研成果投入生产、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按当年产品实际产生税后利润的10%提取奖励金。

(二)建立培养培育机制,提升人才素质。院党委先后出台《广西化工研究院培训管理制度》、《广西化工研究院培养进修经费管理规定》,鼓励在职科研人员继续深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积极选派“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化学所等在京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研修。此外,还大力加强执业资格培训,鼓励科技人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

(三)疏通人才晋升渠道,拓展成长空间。研究制定《首席工程师管理办法》,拓宽专业人才晋升渠道,让专业技术人员享受与中层管理人员相当的待遇。对首席工程师的岗位设置和聘任条件作出严格规定,同时,对首席工程师实行聘期制,定期考核、动态管理,进一步畅通了与行政晋升、职称评定并行的“第三通道”,拓宽了拔尖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稳定科技人才队伍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对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方面提出详细、具体、明确的要求。一方面,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构筑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营造“比学赶帮、争创一流”的良好科研氛围。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小组的形式,新老科研人员互帮互助,让新员工在学习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传承化工院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科研作风。

篇5: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在我国化学类核心期刊表中居第一位

据北京大学出版社于年出版的《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中公布的结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位居化学类核心期刊表(见附表)中的第一位。 核心期刊研究工作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中“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这次出版的要目总览(第三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工作研究会主持, 经148位专业人员依据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 二次文献的分布和引文分布的`三大规律, 以电子文献数据库为检索工具, 采用多种指标综合筛选法, 历时一年多时间的潜心研究, 并经214位学科专家评审鉴定所获得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按照课题组的界定, 学科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 刊载论文较多, 论文学术水平较高, 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 因此这部核心期刊要览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还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表化学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期刊名称 序号 期刊名称 序号 期刊名称 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9 催化学报 17 结构化学 2 分析化学 10 有机化学 18 分析试验室 3 化学学报 11 高分子学报 19 化学试剂 4 物理化学学报 1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 理化检验, 化学分册 5 化学通报 13 无机化学学报 21 分子催化 6 应用化学 14 化学物理学报 22 分析测试学报 7 中国科学, B辑 15 化学研究与应用 23 分析科学学报 8 色谱 16 中国稀土学报 * 引自《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年,卷(期):200122(2)分类号:关键词:

篇6:工业品营销的核心的答案

1.快速消费品的特点不包括: √

A消费者做决定速度快

B消费者只对产品感兴趣

C消费者基本不在乎售后服务

D消费者购买周期很长

正确答案: D

2.关于快速消费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消费者购买时需要多人参与

B广告营销是很好的方式

C产品结构相对标准化

D面对的群体是所有人

正确答案: A

3.关于市场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市场比北方市场更加商业化

B采用招标方式采购的单位越来越多

C沿海城市比内地城市的灰色营销更普遍

D北方市场比南方市场更注重情感营销

正确答案: C

4.工业品营销的四度理论不包括: ×

A信任营销

B情感营销

C价值营销

D技术营销

正确答案: B

判断题

5.对于工业品营销来说,投放广告比样板工程的效果更明显。此种说法:正确

错误

篇7:化学制药工业与绿色化学

摘要 化学制药工业的生产不可避免的制造了工业垃圾,但滞步不前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应从生产工艺入手,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综合利用必须排放的污染物,从而实现制药工业的生态循环和环境友善及清洁生产的绿色结果。本文综述了化学制药工业中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关键词 化学制药工业、绿色化学、生产模式

一、引言

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科学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会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理论。绿色制药以研究和发展无害化清洁工艺为首要条件,通过发展高效、合理、无污染利用资源 的绿色化学新原理,推行清洁生产。以环境和谐、发展经济为目标,创造出环境友好的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实现制药工业的“生态”循环和“环境友善”及清洁生产的“绿色”结果[1]。

化学制药工业属技术密集型的精细化学工业的一个主要门类[2]。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3],它既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化学制药工业发展,因此化学制药工业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开发和应用基于绿色化学生产原理和发展起来的绿色化学化工技术。

二、绿色化学制药工业生产模式

2.1设计无污染的绿色生产工艺是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

传统工艺中,人们为了追求效益、利润,往往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当生态圈一次又一次的向人们敲响警钟时,人们才意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获得收益的方式不可取。绿色化学不仅保护了环境,塑造了良好的化学形象,而且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估计,美国每年因执行环境保护法律的规定,工业界要花费10亿至15亿美元。如果能把环保方面的费用用在研究绿色生产工艺,无疑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4]。例如传统的合成苯甲醛路线是以甲苯为原料通过亚苄基二氨水解而得。该工艺路线不仅要产生大量需治理的废水,而且由于有伴随光和热的大量氨气参与反应,对周围的环境将造成严重污染[5]。间接电氧化法制苯甲醛是一条绿色生产工艺,其基本原理是在电解槽中将Mn2+电解氧化成Mn3+,然后将Mn3+与甲苯再槽外梵音其中定向生辰甲苯醛,同时Mn3+被还原成Mn2+.经油水分离后,水相返回电解槽电解氧化,油相经径流分出苯甲醛后返回反应器[6]。这条工艺中油相和水相分别构成闭路循环,整个工艺过程无污染物排放。

2.2综合利用必须排放的污染物,化害为利

追求绿色化学并不是指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对待污染物,应该尽可能的回收利用。绝大部分的化工生产废料其实还蕴含着生产原料,污染物本身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近年来再制药行业的污染治理中,资源综合利用的成功例子很多。例如,氯霉素生产中的副产物邻硝基乙苯,是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将其制成杀草胺,就是一种优良的除草剂[7]。有如,对氯苯酚是指被降血脂药氯贝丁酯的主要原料,其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邻氯苯酚是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将其制成2,6-二氯苯酚可用作解热镇痛药双氯苯酚钠的原料[8]。2.3对必须排出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采用绿色化学工艺的同时,仍有一些不符合现行排放标准的污染物,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对必须排出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主要就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2.3.1废水的处理

废水处理的实质就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废水的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一般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将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分离出来,在分离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来分离回收废水中各种形态的污染物,如中和、凝聚、氧化、还原等,化学法常用于有毒有害废水的处理,使废水达不到影响生物处理的条件,例如,含锰废水经一系列化学处理后可制成硫酸锰或高纯度碳酸锰[9];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成为稳定无害的物质。2.3.2废气的处理

按所含主要污染物的性质不同,化学制药厂排出的废气可分为三类,即含尘废气、含无机污染物废气和含有机污染物废气。处理含尘废气是将气固两相混合物分离,利用粉尘质量较大的特点,通过外力作用将其分离,如常见的袋式除尘器[10]所应用的过滤除尘法即是含尘废气的处理;处理含无机或有机污染物的废气要根据所含污染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冷凝、吸收、西服、燃烧、碎花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2.3.3废渣的处理

对废渣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焚烧法、热解法和填埋法。化学法是利用废渣中所含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将其转化成稳定安全的物质;焚烧法是使被处理的废渣于过量空气在焚烧炉内氧化燃烧,从而使污染物在高温下氧化分解而被破坏;热解法是在无养活缺氧的高温条件下,使废渣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裂解成可燃的小分子燃料气体、油和固态碳等。填埋发是将一时无法利用、又无特殊危害的废渣埋入土中,利用微生物的长期分解作用使其中的有害物质降解。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渐重视,绿色生产技术已成为当今制药工业的发展方向,当今化学制药工业中很多绿色生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如催化技术、有机电合成技术、模版合成技术、磁化学技术、组合化学技术、固相合成法、液相合成法、微波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超声技术、膜技术等。人们在经历了环境与经济的双收益后,更多的目光和精力被投入到这项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生产技术必将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参考文献

[1] 张衍.绿色制药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3 [2] 陈利群.绿色化学与制药研发和生产的可持续性.中国药业,2009,18,(6)

篇8: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与特殊利基

近代产业的特征在于工业化,而工业化又对社会文化各方面造成关键性影响,此为工业遗产值得保存的基本背景。然而,工业遗产经常有不易保存的困境(如不精致、年代短、土地开发、规模巨大、铁件锈蚀……)。首先,近代工业存在年代较短,使得习以“古老”来认定古迹的人们忽略了近代工业作为文化资产的意义;其次,老旧的机器或厂房经常消失于不断的技术更新与业务扩张中;其三,建筑外观相对朴素的工业建筑经常在华丽古董式古迹保存意识形态下被忽略;其四,如果工业运作历程中发生了环境正义或社会正义的争议而导致相关人们的负面情感,可能致使人们欲去之而后快;其五,因都市扩张而导致的工厂都市区位变化及地价攀升,容易诱使工厂土地的再开发而致使老厂房难以保存。由此可见,工业遗产保存所面临的问题常来自于产业发展时的竞争更新、环境变迁、价值变化等因素,而造成工业遗产在价值认同、保存维护、再利用时的争议与困扰。

纵然有幸保存下来,对其再利用时又常常因为不易保握产业变迁下的价值变异问题,而出现徒留厂房外壳而内涵殊异的附身式再利用,例如将工厂再利用为汇集展场、卖场、餐厅的艺文特区或美术馆,却不问这些新作为与工厂之为文化资产有何价值联系;或者将工业遗产保存下来当博物馆,展示着原本的机器与历史,很少能有面向未来的开展性,仅是冻结式存在而已。

面对这些工业遗产保存的困境,我们不应再沿用过去保存古迹物质量体的方式,只有重新思考工业在其内涵样态综合度、生活文化元素交织度、量体规模度、社会运作关联度等方面所构成的特殊性,从而以“后生产情境”的立场来掌握工业遗产的生命真实性与价值流变性,方有可能在面向工业演进历史与现在保存问题之际,同时有着面向未来的开展性。

二、工业遗产之价值理念

若我们将工业遗产视为一个文化物种,则作为一个文化生命体,终其一生都需面对四大议题:其一是处理人与天之间关系的价值理念议题,表现在哲学、宗教、信仰等生命终极关怀上;其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运作议题,表现在政府、组织、法令、社团、宗族等公共事务处理上;其三是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环境掌握议题,表现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等生存风险控制上;其四是处理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生命成长议题,表现在美感、品味、救赎、超越等生命提升努力上。因此,我们需从价值理念、社会运作、环境掌握及生命成长等生命特质来思考工业遗产随着时代及产业变迁的生命真实性变迁。

首先,在价值理念方面,一个值得纪念的生命自有其终极关怀与生命各阶段的价值实践。工业遗产作为一个文化物种,其生命的核心价值就是对其保存与再利用的主轴(hard core),那么,如何发掘一个产业/工厂的生命与灵魂的文化价值,就成为判定其是否应作为文化资产的关键。例如美浓竹仔门电厂员工在战事方殷之际为了坚守岗位而在电厂内设置防空洞,使电厂在美军轰炸时能持续运转。如此敬业精神方使台湾电力公司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中重建电力供应网,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内台湾将一片黑暗”的断言。但是面对已经停止使用的工厂,不能仅仅缅怀过去的荣光,而应该进一步将其内涵转译为新时代的精神继以延续。不再制糖的糖厂若要展示糖厂,就不能再以农务、工务、运输等既有任务分组来看待,而应以新的时代性议题来呈现糖厂在过往发展中值得纪念、发扬与转化的生命意义。例如大林糖厂员工津津乐道于该厂拥有独特的糖铁南北线来守护具有国防意义的战备交通系统。这种自豪与自信若能转化至时代精神的新议题(如慢活、体验经济、回归田野等的经营),一方面契合了时代的社会想象,另一方面直指永恒的人性深处(图1,图2)。

在强调把握产业核心价值之际,亦须考虑时代文化样态的转变,而进行必要的辩证式转化。台湾新式糖厂开启了台湾工业独断独行式文化,从日本殖民时期1900年财团资本植入桥仔头糖厂开始,到现在政府贱买农地给财团设厂皆如此,无怪乎当糖厂一一关厂后,台糖不但一直以闲置资产看待百年历史的糖厂,变卖土地,也一直以植入式态度进行新市镇开发计划或艺术村活动。然而,台湾社会必须从工业生产转入服务业社会、信息社会、文化产业社会等后工业社会中,如果我们没有体察文化样态变迁,就会在工业遗产保存再利用过程中继续背离民主时代精神的独断独行式工业文化。相对的,若在工业遗产保存过程中引入小区营造精神,就有机会将公民社会的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工业遗产的保存与经营中。

三、工业遗产之社会运作

在社会运作方面,一个生命必然具有其文化有机系统性,方能有效运作及持续保有生命力,如同脑、五脏六腑、四肢等必须整体协调、有机运作。以阿里山森林铁路作为文化景观保存为例,此铁道遗产沿线之自然资产、有形/无形文化资产、林业文化资产、邹族文化资产、游憩观光、生活体验等,必得有整体文化景观的有机系统性,才能顺畅运作。但当时代变迁而使得伐木工业停产、邹族文化受到汉人社会冲击、公路取代铁路运输功能等巨大改变发生,后生产情境下的阿里山森林铁路的保存经营就无法独自生存而需引入新的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s)来营造新的文化有机系统性,即出现工业遗产如何经营出文化公共性的命题(图3,图4)。

工业生产运作时固然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进出厂区,但相较于私有财产(如宅院等)私密性而言,工业的众多员工参与生产、职工居住于邻近小区或宿舍、工厂产品为大众所用、工厂产业链连结众多社会相关者等,都使产业最具有日常生活的亲近性、使用性,因而最具有公共性潜力。工业遗产若要得到人们的价值认同,并不在于对其进行古迹指定,而是必须发展出新的公共性,才会成为众人共享的文化资产。公共性不是来自财产权的归属,而是来自分享与关系建构。就像寺庙信仰、大树乘凉、水井共享等都是源自分享的理念,也因而建立起众多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来构成公共性。因此,公共性不是要将工业遗产征收或充公来开放给民众使用,而是将工业遗产从私有财产概念转译为文化公共财产。

公共性的重要之处在于让众人参与而获致多元意见来避免单一意见的偏差,并透过众人投入来凝聚向心力及形塑认同,更透过众人参与来获致共识以促进后续的顺利发展。公共性不但是亟待发展的公民社会运作的重要内涵与价值观,更是经营工业遗产必要的社会网络支持的重要机制。可是,我们并非等社会具有公共性之后才能做工业遗产保存工作;相反,我们要透过工业遗产保存工作来营造公民社会所需的公共性。公共性的营造一方面在于连结众人各自的利益、关怀及兴趣,另一方面在于促进各种社会行动者的多元参与,还在于让众人分享无形精神、文化、历史、生命感等生命价值,更在于让众人分享工业遗产的种种智慧……如此方能引入新的社会行动者,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也才能带入新的力量与未来性。

四、工业遗产保存之环境掌握

每一个文化物种都有其生存与发展必要的文化/自然生态环境。要保存工业遗产就得思考此文化物种过去、现在、未来所需的文化生态环境,提供此工业遗产保存与发展所需的文化沃土。而一个生命必然具有脉络式动态性,亦即必须随着所处环境变迁而调整改变来适者生存。

工业遗产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当产业停产后是否要保存及保存下来做什么?此需从产业的异质地志感与后生产情境来思考。产业停业了,其厂房机具不必然自动成为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确立,需透过公共性来论述、链接与营造价值认同,其中很重要的策略就是以工业遗产丰富的异质地志(heterotopia)内涵来连结各式各样的人们。生活中的异质地志有两种不同的样态:一是脱轨式异质空间,如汤屋、游乐场、博物馆、化装舞会、化妆游行等;二是隔离式异质空间,如墓地、疯人院等。在脱轨式异质空间中,如在汤屋中赤身裸体、在游乐场中尽情大叫、在博物馆中谦卑地面对知识、在化妆舞会中角色扮演、在化妆游行中奇装异服等,都令人忘却自己的身份、职业、年龄等,也都令人脱离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行为举止,从而获得暂时性解脱而有机会开创新的思考。工业遗产由于时空上的距离感而能成为一种脱轨式异质空间,故能提供人们思想解放与创新的机会。

在时间层面,台北铁道部、电厂、糖厂等皆为台湾进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及行动者,如今却成为人们眼中的前现代遗构。此乃时空变迁下的异质地志感生产。在空间层面,工业现场的巨大机器、高耸烟囱、大跨距厂房、辽阔厂区、特殊设备等异质空间感皆为一般大众所陌生。当产业还在生产时,基于安全理由,一般大众几乎不可能进入生产现场参观了解。在产业停产后的后生产情境中,人们才有机会进入产业现场一窥究竟,从而开启非日常生活的经验。进入产业现场的非日常生活经验,所看到的却是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现场。因为是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地,所以会提高人们的亲近感。因为是非日常生活的经验,所以会提高人们的好奇心。生产现场令人感受到一个对象/文化物种的诞生过程,此乃有生之欲的触动。诞生是一种喜悦,是一种转化,从“材料+设计+知识+制程+技术+设备+品管+用心=成品”的过程而使生产有着神话原型的“魔术师”及“智者”特质。

进入后生产情境的工业遗产因为解除了原本的生产任务,因而具备新发展的可能性。所谓的再利用并不仅仅是使用闲置空间,而是要在异质地志感中解放人们的思考习惯,并转译工业遗产的多元智慧带给人们新的启发、刺激与想象。产业现场有着一般生活所想象不到的在地知识。例如糖厂仓库为何没有蚂蚁?炸药工厂如何防止敏感材料爆炸?引用浊水溪混杂大量泥沙的溪水来发电,发电机为何没有坏掉?在没有冷气的年代,酒厂如何以种种通风散热装置来确保酒的质量?如果我们面向当今全球变暖议题而希望以绿色建筑来节能减碳,或面向生态保育议题而希望亲近自然,或面向台湾地震频繁的安全议题,则糖厂的百年日式宿舍群就能给予习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加冷气空调的现代营造一个另类的思考参照。将这般多元智慧转译进现代生活中,工业遗产就有机会成为众人可分享的文化公共财产(图5,图6)。

五、工业遗产保存之生命转译

由于生产结束(例如台盐不再晒盐、林务局不再伐木)而进入后生产情境,才能让原本的社会行动者(尤其是权益关系人stakeholders)在功能不再之际而角色淡化、退出、转化,也才能让新的社会行动者(尤其不是权益关系人,如铁道迷之于森林铁道)进入文化资产建构场域,同时让原本的社会行动者(如业主、员工、眷属、小区居民)有转化出新社会角色的机会。

进入后生产情境的工业遗产保存与经营需进行价值理念的把握、新社会网络的连结、公共性的营造、异质地志感的发挥、多元智慧的转译、社会角色转变等努力。由于此转换牵涉层面宽广,且需产业内部及在地小区投入(许多小区居民就是原本工厂员工),更会带给小区深远的影响,因此工业遗产保存必得成为一个社会运动式转化,方能经营出一个适应新时空环境的文化新生命,作为一个社会运动,必然要契合当代的社会想象。欧美对于产业遗产保存有其社会文化脉络与基础,如19世纪欧洲的国族建构,20世纪上半叶对于现代化的反动等。台湾工业遗产保存与生命再发展必须能够回应社会(或小区)的重大议题或社会想象,来作为工业遗产的新定位。

如果对工业遗产保存再利用的方式是植入一个无关的功能(如餐厅、美术馆、艺术村等),则原本的社会行动者势必被排除在外,而失去历史文化的社会连结。相对的,如果能面对社会重大议题(如台湾地震隐忧),则没落的木材工业师傅就有可能转化为掌握耐震大木构技术的木材达人;或者在面向体验经济的劳动假期中,已经停业的盐工就有机会转化成文化盐田中的盐田博士。种种转化最重要的是相关的人们被转化。例如花莲糖厂员工从制糖技工转变为经营民宿、套装旅游、导览等地方文化经营者;或者从工业盐田转化成文化盐田需要有新知识(观光学、博物馆学、小区营造、文化产业、文化资产)、新操作(文化节庆、工作假期)、新视野的新盐工。这些努力都需参与者自我转化来融入新角色的身份、生活与投入。小区居民(包括老员工)也将在工业遗产新发展中被转化,从而在新生活与新产业中拥有新生命。转化能否成功,就看参与者有没有文化新智慧的开展,以及是否能在新关系中建构出一个新的(微型)社会,能使工业遗产成为众人支持与认同的对象(图7,图8)。

六、结语:面向未来

工业遗产见证了历代的技术、对象、思考等产业智慧的成就与历史意义。每一个有形对象或无形智能都有其当下脉络、环境与问题性所构成的情境,方能支撑其设计、生产与使用。因此,工业遗产的成立意味着一段历史中的人、地、事、时、物的综合作用与互动。保存一个工业遗产意味着一个历史切片的映照与一个了解历史的切入点,更是一组系统性智能的典藏。当今的科技进步主义常常将非主流的对象予以忽略、漠视与消灭,更让我们觉得工业遗产所承载的智慧正是濒临绝种的文化物种,亟需文化物种多样化的保育与再生。

有人质疑工业遗产保存:产业不再生产了,人也回不来了,保存工业遗产何用?这样的质疑还是基于“历史真实性”的回溯性。这般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追寻,就如同追寻已逝青春爱情般的不真实。由于历史书写是他者,因此历史书写就是一种旅行文本。旅游于一个过往生命旅程中,重点不在于真实性回溯,而在于透过旅行来经历隔离、过渡/转化、回归与告别过去,从而迈入下一个具有不同意义的人生阶段。好的历史书写能让人们重新思考当今,好的工业遗产保存再利用亦如是。因此,不管是历史书写或工业遗产保存都不在于回复不可逆的真实,而在于生产出令人有着旅行般生命转译的洗礼。人们若能在工业遗产的异质地志氛围中旅行,就能有着脱轨式解放及亲近已被遗忘的多元智慧,在种种新社会连结与新社会关系中促进公民社会所需的公共性,则后生产情境的工业遗产将会是面向新时代社会想象的积极力量。

摘要:工业遗产经常有保存不易或附身式再利用的遗憾。要在面向工业演进历史与现在保存问题之际,同时有着面向未来的开展性,就应体认工业遗产的后生产情境,并视工业遗产为一个文化物种,通过把握工业遗产的价值理念、进行新社会网络的连结、营造新的公共性、发挥特殊的异质地志感、转译多元的产业智慧、转化参与者的社会角色等方式,使工业遗产在时代变迁的生命真实性流变中,成为众人共享的文化公共财产,并开拓其面向新时代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工业遗产,异质地志,公共性

参考文献

[1]林崇熙.产业文化资产的消逝、形成、与尴尬.科技博物,2005(1):65~91

[2]林崇熙.跨域建构.博物馆学.台北:国立台湾博物馆,2009

[3]Michael Foucault.Of Other Spaces.Diacritics 16.1967:22~27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Bruno Latour.Science in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上一篇:幼师本学期个人总结下一篇:教师三八妇女节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