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快乐

2024-05-27

什么是快乐(共14篇)

篇1:什么是快乐

什么是快乐教育?

围绕快乐教育的争论主要有两点,第一,“快乐教育”是否等同于素质教育;第二,这种娱乐化的教学方式是否对学生吸收知识有促进作用。更多实施中的“快乐教育”只表现在老师课堂上用PPT教学,以及强调老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循循善诱而不是强制执行等,但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理论进行指导。

在最早推行快乐教育的英国,快乐教育被称为“havefun”,教育者强调快乐不是教师示范出来的,而是学生心理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被愉悦的教学环境所“唤醒”。强调一种“享受学习”的过程。

早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史宾塞已经在他半自传半札记的《史宾塞快乐教育》中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某些具体手段和方法。他的其中一个观点是,家庭,而不是学校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们要先把孩子的情绪调到快乐、自信和专注,再开始学。”以下是他提出的八项具体方法:

一、家庭共同相聚的时间是神圣的。

二、家庭成员互相了解可以使孩子获得心灵的力量。问问自己,你有几次坐下来和家人谈你的理想、目标呢?你有几次向孩子询问:你担心什么?你害怕什么?

三、适当让孩子为家庭分忧。

四、珍视全家一起用晚餐的时间。即使在最忙碌的时候,每个星期也应有至少一两个晚上和孩子轻松地用餐,这时不要数落孩子的不是。

五、定期和孩子完成一件事。例如,种植植物、把散乱的照片整理成家庭照相簿。

六、建立固定的家庭传统和仪式。生日聚会、春天去远足、秋天登高。

七、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八、在孩子睡觉前告诉他一些家里的往事。

什么是快乐教育法

快乐教育最早的倡导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快乐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会学生做人,使每个学生的童年幸福、快乐,德智体美都得到全面发展。

快乐教育就是教人们通过改善心态来 获取快乐、体会快乐、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快乐教育与成功教育

任何教育方法的终极目标都是使人获得成功,也只有成功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因此,帮助学生成功就是帮助学生获取快乐,帮助成功是开展快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快乐教育与赏识教育

赏识让人快乐、开心,赏识让人乐观、自信,赏识让人不断发展超越,快乐教育离不开赏识。在不断地赏识赞扬中,学生极容易获得成就感,心情愉快,从而能积极 主动的进行学习。

快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界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快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没有快乐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快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许多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就应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动探究,在快乐中提高创新能力,开发自身潜能。快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

教育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因为它传承文明、塑造人类、缔造世界。无论是老师还是 学生,都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快乐教育包含的内容

一、用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

“引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

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世界上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父母或老师。

利用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孩子学习。

二、引导孩子的好胜心

健康的“好胜”和“竞争”的心理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孩子变得更优秀。适当地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可以增强孩子前进的动力,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

孩子的好胜心及参与竞争的意识是通过培养和锻炼获得的,所以教育者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合理的竞争环境。

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心需注意:

--好胜的对象应该超越自我(横比、纵比)

--好胜应该对事不对人

--敢于面对失败

三、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好奇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

真正的趣味学习在于制造悬念,由浅入深。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四、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 会和权利。

--保持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和谐。

--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五、快乐教育的禁区

--粗暴尖刻的言语。

--过分 地批评孩子。

--冷漠和麻木(抚摸、拥抱,不忽视、不体罚和心罚)。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孩子的心灵 世界是要靠自尊来支撑的)。

--把自己的遗憾交给孩子完成。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和等待;孩子只有在主动、积极、愉悦的心境下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参与孩子的活动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以增强他的耐心和耐力。

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把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降低难度,减缓坡度,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勇气。

给孩子做出榜样并予以鼓励。

七、与孩子共同游戏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儿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开端。

游戏,重要的不是玩什么,而是怎么玩,玩的时候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彻底、真实而由衷的自由,这就是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锻炼大脑最好的方法之一。

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和发展。

孩子玩各种游戏时,需要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六种智力要素的积极参与。

八、倾听孩子的心声

学会倾听孩子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

聆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方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建立友谊。

学会倾听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

九、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如果孩子是积极的,他看到的就是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他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及周围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如果孩子是消极的,他看到的就是悲观、失望、灰暗的 一面,他的生活自然也就快乐不起来。

积极的选择可以帮助人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还可以帮助人克服忧虑和烦恼,调整心态。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

培养孩子积极心态的方法:

--用美好的感觉、信心与目标去影响孩子;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寻找孩子身上最好的东西;

--让孩子明白事物的两面性(积极的、消极的);

--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的长处;

--对孩子的缺点,要积极看待,帮助他改 正,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帮助他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十、激发

孩子的自信心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鼓励是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一种信心:对我感兴趣的事我有能力做出贡献;我可能对周围的事物及我本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可以对我感兴趣的事做出积极主动的 反应。

鼓励可以很简单,如赞扬孩子几句,给孩子一个拥抱,使他们感到一些安慰。

篇2:什么是快乐

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鼓了花苞,我问妈妈:什么是快乐?妈妈说:乖乖听话就是快乐。秋天苹果红了,稻穗黄了,我问老师:什么是快乐?老师说:考得好就是快乐。

秋风吹落了树叶,是树叶的快乐。粮食丰收了,是农民伯伯的快乐,小溪里的水清澈了,是鱼儿的.快乐。

过年时,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暖意融融的吃着团圆饭,大人们挨个的敬酒,灿烂的笑着。我这才发间皱纹已悄悄爬上了爷爷奶奶的脸,妈妈的头上也已长出了白发。吃到一半,妈妈往我的碗里夹了一个鸡腿,我抬起头,看见妈妈脸上那似曾相识的微笑。噢!我想起来了!我生病时,躺在床上痛苦的呻吟,妈妈微微一笑,那是关心的笑。我考试没考好,垂头丧气时,妈妈微微一笑,那是安慰的笑。接着,大人们纷纷给我夹菜,不一会儿,我的碗里就堆得像个小山了。我知道了,有亲情,就是快乐!

在学校,我有许多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一次,我上楼梯时没注意,脚底一滑便摔了个四脚朝天。王泓见了,毫不犹豫地把我扶了起来。还关切的问:“怎么样了?”我触到王泓的手,才发现她的手很温暖,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每当王泓蹦蹦跳跳地笑着向我打招呼时,我心里总是情不自禁地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还有一次,我贪玩忘了写作业,早上想借王泓的抄。没想到王泓不但不借给我,还把我“批评教育”了一番,给我讲了许多道理,我才明白自己错了。我知道了,有友情,就是快乐!

篇3: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什么?相信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定也让这位来自枫叶之国的著名童书作家久久思量,所以,他用了整整十本书的篇幅,来完成这个“快乐”的作业。罗杰·巴克先生的意图似乎很简单,他只是想表达“快乐”,真正属于孩子的快乐。然而,这看似简单的心愿其实并不简单,特别是当我们越来越把“快乐”托付给电动玩具、电子游戏以及价值不菲的教育产品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还有自己创造快乐、体验快乐的能力?

而在罗杰·巴克看来,“快乐”不必向外攀援,“快乐”无处不在,只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快乐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快乐的心灵。为此,他深入到儿童生活的开阔地带,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表达“快乐”。音乐是快乐,杂技是快乐,阅读中有快乐,度假中有快乐,猫咪有快乐,动物有快乐,春夏秋冬也自有四季的快乐……而所有的快乐中,无不洋溢着“温情”与“爱”。

沉浸在这些简单、纯净的快乐之中,会让我们这些身心疲惫的大人惊呼一声:我们与快乐,已经离得太远!

一个内心充盈着快乐的人,才有力量传递快乐。将热情与灵感奉献给绘画的罗杰·巴克,最喜欢的主题就是大自然和动物,在对自然天地的诗意叙写中,他表达着对现实人生的理解与热爱,也从中汲取着快乐与幸福的源泉。这位1929年出生的艺术家,在加拿大电台艺术部工作了25年后,才转向童书创作,谁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他的作品在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德国、冰岛、希腊、韩国等国家出版,多幅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制成公益明信片,其著名的字母表绘本已销售五十多万册。罗杰·巴克的作品已成为加拿大童书史上的典范之作。2008年,鉴于其在童书创作上的卓越贡献,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罗杰·巴克用一本本洋溢着爱与温情的绘本,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而“快乐宝贝幼儿情境认知绘本”这一系列,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他用精致、圆润、诙谐、幽默的风格,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美好世界。

这套传递和表达快乐的图书,也让我想起儿时记忆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城南旧事》。相信许多和我一样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读者,都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在除旧布新、昂扬奋进的20世纪80年代,这部电影,以其散文化的影像语言、渗透着淡淡温暖与感怀的情调,让我们重拾另一种久违而古老的中国味道:清新、纯净、淡远、宁静。正是在波澜不惊的电影叙事之中,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内蕴的快乐,那种简单的、平易的快乐,恰如巷口井边浅浅的水痕,又如冬日暖阳下的驼铃。这些单纯的快乐,是借由一个小女孩小英子内心的眼睛发现的。

这套系列绘本中,作者也正是将自己还原为一个孩童的视角,俯下身去,拣拾起生活中那细细碎碎的珍珠,用“快乐”的丝带将它们串连起来。在这里,他并不急于给“快乐”下一个深奥的哲学定义,或者用一个千回百转的故事去阐明某种快乐的教义,而是将孩子世界中的“快乐即景”汇流成河,通过营造一个个蕴含着丰富细节的情境,将孩子们温柔召唤,引他们到生活之河自在徜徉,慢慢体悟快乐的真谛。

是啊,当小老鼠莉莉和咪咪被大肥猫带着飞上天空,心中怎能不响起自由的欢唱——

而大雪纷飞的冬夜里,朋友的热情邀约,又怎能不让小伙伴的心头暖意融融——

当然,别忘了,还有遨游书海带来的无限乐趣——

对于低幼的宝宝而言,这样的情境导入会更为有益:“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看到某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惠特曼的诗句,提醒我们一定不要吝啬将更多的美好和快乐给予孩子,以便他们在欣欣然张开眼睛时,能看到早开的紫丁香、缀满花朵的苹果树、飞翔的海鸥、层层叠叠的彩霞……而播撒于人生初始的这些美好种子,终有一天,会成长为青翠蓊郁的林木,丰盈美丽着我们的心田。

正是感受到原创作者的这番良苦用心,译者在转译图书文字的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了原作即景式、片段式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又加强对整本书的主题把握和情调控制,在彰显细节的丰富性的同时,着力挖掘图画内蕴的诗意。这样一番切磋琢磨文字的过程,也让我们走进了绘本大师的世界,重拾起孩童的快乐时光。

篇4:快乐是什么

“我非常需要你的帮助,不然我会发疯。我们住在惟一的一个房子中——我的爱人、孩子、以及我的岳父、岳母全住在一起。我的神经每时每刻都处在极度的紧张之中,房间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地狱。”一个中年男子无助地对大师说。

“你答应去做我告诉你的一切吗?”大师问道。

他点了点头。

“你家有多少动物?”

“一头牛,一只羊,还有八只鸡。”

“你把它们全都带进你的房间,一周后回来找我。”

一星期后,中年人回来了,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他呻吟着说:“我神经快要崩溃了!肮脏!恶臭!吵闹!”

“回去,”大师说,“把它们统统放出去。”

中年男子一路小跑着回家,把动物放了出去。

三天后他又来了,满脸的喜悦,“生活原来是这么美好!动物出去了,家简直就是一座乐园——安静、清洁、宽敞、明亮、舒适!”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对拥有的珍惜与感激。

有个常怀关爱之心的绅士,走进一家花店,要求把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员照着他的话去做,并问他要买多少。这位绅士却出人意料地回答:“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想让他们轻松一下。”

这位绅士就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是否都能常常怀着这样的关爱,为他人、为自己留心保护一片美丽的世界?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关爱。

乘公交车外出,途中一辆桑塔纳轿车忽然从斜刺里冲了出来,公交车一个急刹车之后停住了。原来那是一辆婚礼车队的摄像车,它的后面紧随着一列长长的迎亲车队,行驶得很慢很慢。乘客们在忍耐了一阵后开始抱怨。公交车司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不时地按喇叭。有乘客说,你按喇叭根本不顶用,他们不可能给你让道的,倒不如从车队中间冲过去。司机回过头来笑着说,我按喇叭不是催他给我让道,我是为他们祝福呢。顿了顿,他接着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满车乘客霎时静了下来。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为别人的幸福和快乐让道。

传说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晚上,她都会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了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协定:“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日开始,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白兔仍然每晚到林中赏月,可是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有一个念头:“这美丽的月亮是属于我的!”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葛朗台盯着自己的金库。乌云蔽月,她便惶恐不安;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绞。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最后,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从此,月亮在她的眼里又和从前一样美丽了,她也快乐如初了。

篇5:快乐是什么日记

每日清晨,我还带着微微睡意,伸个懒腰,简单的穿上衣服,拉开窗帘,迎接第一缕美好的阳光。洗漱过后,背上书包,冲下楼,与路过的小猫小狗打个招呼,与院子里散步的奶奶爷爷问声好,感觉美好快乐的一天就要开始了,心情舒畅。

来到早点摊前,我熟练的向老板付了钱,买牛奶,饼子,拿在手中,感觉十分温暖,走至街角,转身回望那些穿梭在摊店之间的人们,一大清早忙碌的背影,总是格外温馨。在一张饼子买完后,或者在递给将要去工作的人们的早餐时,他们总会对对方报以一个微笑,说声谢谢,让这些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在这个早晨,感受些许的快乐慰藉,总是能带着愉悦的心情面对接下来一天的生活。

坐上公交车时,我总是喜欢找个靠窗的位置,不仅可以看着车上的人们上下车的身影,还可以寻觅窗外特别的风景。在车厢中,总是喧闹的,打电话的声音,读书的声音,还有些爷爷奶奶嘱咐自己孙子孙女儿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每每听到这些声音时,我总会感觉到充实而满足的快乐,无论是动听还是刺耳,他们已成为了我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

到了学校,首先与同学们打招呼,一天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早读时,那整齐的读书声是学校生活的第一件礼物;上课时,老师的讲题声是第二件礼物;课间操时,活泼的音乐声是第三件礼物。在收到这些礼物时,一天中所产生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晚上放学回家,下车后,走在灯红酒绿的街道上,看着那些人仿佛被释放了一样,快乐而又疯狂。工作一天的人们,就算是与家人吵来吵去,也依然带着充实的幸福。万家灯火通明,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天小结,然后与家人吃晚餐。当我想到这些时,总会快步的走回家,赴往妈妈精心准备的饭菜,和他们一起度过一天中最后的快乐时光。

篇6:快乐是什么

快乐的事是做DIY,有一次妈妈和爸爸带我去做DIY,妈妈做的是布铅笔盒,剪一剪,贴一贴,涂防水胶后,铅笔盒就完成了;爸爸做的是领巾,缝一缝,贴图案,修一修,图颜色,一条漂亮的领巾就完成了;我做的是仙草煮染,用弹珠放在布上绑起来,全部发给我的弹珠都要包起来,再用仙草茶煮热就完成了,DIY真有趣。

快乐的事是吃火锅,冬天到了,天气变冷了,吃火锅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很舒服,全家一起吃火锅,火锅里有年糕,年糕像一片白色羽毛慢慢的沈下去,火锅里也有牛肉,牛肉熟了,旁边会卷起来,好像小船呢!吃完火锅身体就好暖好暖,脸也红通通的好像小苹果,冬天里的火锅真好吃。

快乐的事是全家一起看星星,全家爬到屋顶上看星星多耀眼,我看到秋季大三角,哥哥看到双鱼座,婆婆、爷爷、爸爸和妈妈都看到不一样的星座,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在暗示飞机不要撞倒我,看星星真棒,一边喝茶,一边看星星,真幸福。可以和全家人看星星是我最喜欢、最快乐的事。

篇7:快乐是什么

我感受到的高兴,是每天早上能和家人一同作业、一同分管,家里是开早餐店的,所以每天都要很早上床,要跟着爸妈到店里帮助,刚开始很厌烦这么早被叫醒,会俄然觉得为什么咱们家跟他人不相同,他人都可以睡到自然醒,而我却连假期也要早上,真的很不能承受。可是,当我心境平静下来时,想了想,或许有大多数的小孩,每天一大早上床赶着去上学,放学又赶着去补习,回到家又很晚了,吃完饭写作业洗澡睡觉,隔天仍是相同的日子,跟父母共处的时刻少之又少;所以,我应该幸亏我日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有时机和爸妈一同打拼,一同为咱们的家斗争,特别爸妈在咱们出门前,早已做好许多准备作业,他们的辛苦更多更甚,这时我心中的不满消失了,渐渐的,那股想要帮助的心涌上来了。

其实高兴仅仅一种感觉,而且高兴是时间短的,只需降低标准削减愿望,压力自然变小。那高兴就不远了。难过期,泡个澡,喝杯茶,听首抒发音乐,睡个好眠,都能得到心里的放松,没担负、没烦恼的人愈高兴。不信请看看那小婴儿,高兴就笑,不舒服就哭,多简单的表情啊!

所以先把笑脸挂回脸上,看吧!你脸上现已高兴了,再把高兴的心境放在心上,现在你已是一个里外都高兴的人了。下一次当心境欠好时找面镜子看看吧!问问自已高兴吗?要高兴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当个高兴的魔术师随时变!变!变!看来我也要从现在开始变变变了。

篇8:快乐是什么

小溪说:“让嬉戏的鱼儿从我怀里游过;看顽皮的雨点自由地滴落,漾起微波。”

轻轻地问一声快乐是什么?

小河说:“一路奔波向大海,弹一曲欢歌向梦流着。”

轻轻地问一声快乐是什么?

大海说:“容纳百川,看高山秀美,听海燕唱黎明歌,走过山川望大河。”

轻轻地问一声快乐是什么?

大树说:“看夜晚美丽月色,听清晨第一缕微风吹过,见采蘑菇的小姑娘轻轻地走着。”

轻轻地问一声快乐是什么?

伙伴们说:“一句问候,一声夸奖,一个眼神,一块糖果……”

轻轻地问一声快乐是什么?

大地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慢悠悠地说:“快乐很简单,它就是一支最美的歌。”

篇9:快乐是什么

花儿说,快乐就是为人们张开灿烂的笑脸。

大树说,快乐就是为人们遮阳挡雨。

……

快乐到底是什么呢?听听四(7)班的孩子们怎么说。

1.下午,四(7)班教室里,五张大圆桌摆满了菜肴和点心。烤得油汁四溢的香肠、炸得金黄金黄的饺子、五彩缤纷的水果色拉……各种食物应有尽有。轻烟般缭绕的香气,飘飘悠悠地往人鼻孔里钻,谁又能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呢?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早已经垂涎三尺了。

2.黄老师清了清嗓子,终于发话了:“好了,每人到我身边领取一双筷子吧。享受美食的时刻到了。” 孩子们拿着长长的筷子,有的佝偻着背,有的仰着脖子,也有的侧着腰,可是不管怎么变换姿势,都无法把菜送进自己的嘴里。因为,那双筷子太长太长,比孩子们的胳膊还长呢!

这么长的筷子怎么吃饭呀?黄老师就喜欢捉弄人!

还不如把筷子扔了,用手抓着吃呢。

3.欣欣侧着脑袋,摆弄着手里的筷子,只见她夹起一颗红艳艳的草莓,送进了对面沙沙的嘴里,又夹起一段烤肠,侧过身子,送进了旁边小雪的嘴里。很快,孩子们手里的筷子活跃开了,大家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高兴极了。

悄悄话:四(7)班的孩子说:“快乐是互相帮助。快乐是和伙伴们分享一份美食……”快乐的答案还有很多很多。懂得快乐,善于快乐,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

篇10:什么是快乐

快乐是什么:婴儿,快乐就是有吃有穿,有父母的疼爱;儿童,快乐就是有零食吃,有伙伴玩,有动画片看;青少年,有自由的时间玩,有有足够的零花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肯定。这就是快乐!而成年人的快乐是,有稳定的事业,有出色的外表,有良好的实力,有健康的家庭,有聪明可爱的孩子,有温柔善良的知己。老年人:有健康硬朗的身体,有稳定舒服的住处,有孝顺善良的子孙。

可人本就无一帆风顺,哪有事事如意呢?天气终有恶劣的时候,环境终有糟糕的情况下,都能保持一份快乐的心可有几人呢?一对恩爱的夫妻,又可爱的孩子又孝顺的心,可是,没有足够的钱,这该怎么办?他们会满脑子想着怎样才能赚到钱。想买房,想买车,给孩子读书,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成了他们一辈子的理想。也有不一样的,家富得流油,有宽大的楼房;有花不完的钱,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可也不一定快乐呀!夫妻互相猜疑,不理解,吵闹。子女由于太宠,到最后也一事无成。

篇11:快乐是什么随笔诗歌

把这种爱留在心里融化,

把这种爱释放展现出来,

篇12:随笔短句 什么是快乐

1、漫步山野,我时常想象,我是大树下的那一朵小小的野菊花。我虽然没有牡丹的华贵与多姿;没有玫瑰的娇美与典雅,但我很快乐。

2、不应该迫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

3、如果你对目前拥有的一切觉得不满,等到你拥有更多时,也不见得会快乐。

4、有笑话,大家一起笑;有游戏,大家一起乐;有足球,大家一起踢,有篮球大家一起打。这一切,都是分享快乐,也许,快乐就是这么简単。

5、快乐是第一个冲刺时的微笑;快乐是为祖国赢得荣誉时的泪珠;快乐是于灯火阑珊处发现那人的呼喊。

6、快乐是会有越来越少的.作业;快乐就是每天回家有香喷喷的饭菜;快乐就是每天能和家人在一起。

7、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8、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9、快乐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诠释.在学者眼中,学问就是快乐;在科学家眼中,科研成果就是快乐;在作家眼中,写出受欢迎的作品就是快乐;在贪官眼中,金钱就是快乐;在学生眼中,考出高分就是快乐……

篇13: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篇14:快乐是什么

小鸟飞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里,看见青蛙正在专心致志地捕捉害虫。小鸟有礼貌地问道:“青蛙哥哥,您能告诉我快乐是什么吗?”青蛙略加思索,对小鸟说:“很抱歉!小鸟弟弟,我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我只知道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每天看见庄稼茁壮成长,我就觉得很快乐。你去问问别人吧!”小鸟点了点头,说:“谢谢您,青蛙哥哥。”

小鸟飞到了一座巨大的花园里,看见蜜蜂正在花丛中忙忙碌碌地采集花粉。小鸟飞到一只正在花朵上采蜜的蜜蜂面前,诚恳地问:“蜜蜂姐姐,您能告诉我快乐是什么吗?”蜜蜂想了想,对小鸟说:“对不起!小鸟弟弟,我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我只懂得每天采集花粉,为人们酿造出香甜的蜂蜜,我就觉得很快乐。你去问问别人吧!”小鸟点了点头,说:“谢谢您,蜜蜂姐姐。”

小鸟飞到了一条小河边,看见水牛伯伯正在吃草。小鸟飞了过去,落在水牛背上:“水牛伯伯,您能告诉我快乐是什么吗?”水牛思考了一会儿,语重心长地说:“小鸟呀,快乐就是辛勤劳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小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谢谢您,水牛伯伯,我记住了您的教诲!”

小鸟回到家,妈妈问它找到了快乐没有。小鸟失望地摇摇头,把找快乐的过程告诉了妈妈,一脸茫然地说:“妈妈,我还是不知道快乐是什么。”

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已经找到了快乐!你再仔细想一想。”小鸟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快乐就是辛勤劳动,用自己的本领去帮助别人,比如我们给树木捉害虫,保护森林,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你真聪明!”妈妈高兴地搂着小鸟,欣慰地笑了……

(指导老师 苏秋霞)

上一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一篇:程序设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