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2024-05-27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精选6篇)

篇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姓名肖金鸿 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剧锦文 经济日报[N]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4/2 第13版 2.《“一带一路”的三重使命》.中国政府网.2015-03-28

篇2: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即: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丝路新图

1、北线A: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海参崴,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一带一路”带来发展机遇 那些行业受益?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梳理,“一带一路”战略给国内产业发展将带来五大主题机遇:

一、“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连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

中国的港口有着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样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

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空间。

二、“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品、服务能力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排在后面,新疆、青海、甘肃在倒数5位之中,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压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

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在“一帶一路”的战略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整个“基础设施产业链”。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全球贸易环境不佳,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拓展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

篇3: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2013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简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该战略倡导“命运——利益——责任——开放”四大共同体理念。其中,“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沿线各国及地区共命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利益共同体”理念倡导各国实现利益共享,立足于各国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切实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的利益;“责任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应努力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承担责任、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开放共同体”理念指“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国家和实体倡导开放性政策,提倡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多样化、多层次交流。以此建立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合作主线。

“四大共同体”理念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合作发展,利用中国与沿线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陆续推出“五通”措施。“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其中大多是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虽然沿线各国的治理目标、模式、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各国共同追求的是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国家良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该战略对国家审计有何需求,沿线各国的国家审计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如何协调各国审计机关使“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急需研究与解决。

二、文献综述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多元开放式的合作进程。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沿线各国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其中,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大国,俄罗斯和中国都是转型经济国家的典型代表。从宏观角度来看,虽然中俄两国政府审计的体制、法律法规、准则及内容等存在差异,但是中俄两国审计制度的完善均是基于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等改革的驱动,这反映了两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决定着各国审计的发展(张晓瑜,2006)。俄罗斯的立法型审计模式要比我国行政型审计模式的独立性强,但我国审计模式的内部监督性更强。“一带一路”沿线的另一大国印度,绩效审计在该国产生得较早,并在自身经济发展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张吉成,2006)。

中国的国家审计是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蔡春、朱荣、蔡利(2012)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以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机制为基础,提出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创新国家对象载体、落实权利导向审计模式、深化绩效审计等。谭劲松、宋顺林(2012)认为,国家审计服从国家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提升人民幸福为中心,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要以建立一个善治政府为基本目标,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鉴证等功能,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促进善治政府的监督,最终提升人民幸福感。此外,陈英姿(2012),刘更新、刘晓林(2014)和彭华彰、刘晓靖、黄波(2013)等分别从法律、权利、权力、道德层面提出了构建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方法体系及对策。丛秋实、黄作明、张金城(2014)利用现代云审计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研究了国家审计协同功能的发挥,开创性地开展审计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战略,宋常、田莹莹、赵懿清(2011)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国家治理,将国家审计置于国家治理的系统中,以充分发挥其“免疫”功能。唐忠良(2013)认为国家战略需要建立国家战略实施的监督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战略实现过程中的“免疫”功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倪国爱、王为(2013)通过分析国家战略审计对于预防、抵御战略风险的重大意义,认为我国已基本具备实行国家战略审计的基础。2008 ~ 2014 年间,中国的审计团队向联合国共提出了720 条审计整改建议,其中95%已得到落实;在推动联合国多个领域建立和完善制度的500 多个项目中,中国审计团队积极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联合国维和行动审计中引入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引起了联合国高层的关注(姚冬琴,2014)。联合国开展的绩效审计探索不仅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启示,也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沿线各国协同审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多地关注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发达国家的审计比较,如对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审计研究。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审计研究较少,跨国协同审计研究更少,这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审计比较研究和区域审计合作提供了研究机会,这些研究成果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三、理论分析框架

目前共有65 个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战略,这65 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具有多样性,导致各个国家审计模式也不尽相同(详见下表),甚至属于同一模式的国家审计体制也存在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基础涉及范围较广,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工程学、信息技术、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均有涉及。战略管理理论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直接指导,“一带一路”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评价,以及对战略风险的管控。现代国家审计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具有揭示矛盾、预防和抵御风险功能的免疫系统(刘家义,2009)。“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既是机遇又存在风险,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带一路”战略是跨国战略,是沿线各国协同实施的战略,社会协同成为国家审计发挥“免疫”功能的基础条件(戚振东、王会金,2011)。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四大共同体”战略目标,需要沿线各国协同审计监督。模式各异的各国政府审计机关只有协同审计,才能共同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协同审计的理论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1.“一带一路”战略的制定。

战略制定的关键是战略决策和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政策的制定也存在风险,所以要对此过程制定审计计划,发挥各国审计的事前防御功能。

2.“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

战略执行的关键是战略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以及政策的落实。战略执行中存在各种内外部风险因素,导致战略执行目标偏差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沿线各国通过协同审计,合法合规地开展战略执行审计以及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充分发挥各国政府审计的职能,从而揭示和抵御风险。

3.“一带一路”战略的评价。

战略评价的关键是战略绩效考核与评价,表现为短、中、长期的业绩考核评价与奖惩。“一带一路”战略绩效需要沿线各国的协同综合评价。沿线各国政府审计介入并开展绩效审计评价是战略绩效评价的重要力量。同时,借鉴中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开展绩效和责任问责,发挥审计揭示、纠偏和追责的功能,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沿线战略各国协同审计的保障,各国协同审计的关键在于以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落实为重点,以协同为特征,纵横协调各国多元的审计监督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功能。从横向看,沿线各国大致分为立法、行政、独立、司法等不同审计模式,但各国最高审计机关是世界审计组织的成员,各自从事审计行动,实现各国的持续发展。从纵向看,“一带一路”战略管理过程中各国审计机关开展事前、事中、事后跟踪审计,防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

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及其对协同审计的需求

1.对“一带一路”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的审计制度。

“一带一路”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该战略目的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地流动,资源高效地配置和市场深度地融合,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战略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需经过反复讨论和验证的过程,它的受益面大,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 亿人,经济总量约21 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65个国家。可见,该战略不仅在经济上,在政治文化上也影响深远。国家审计在国家战略制定过程中主要发挥审计的“预防性”功能,通过战略分析和审查,判断战略制定的相关资料是否完善、审批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判断对可能的突发状况和风险是否能有效地预测;判断战略目标、时间、区域是否合理规划;判断政策、制度和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做好事前审计工作,发挥风险评估和监督的功能。

2.“一带一路”战略政策落实和风险控制审计。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开展一些可以体现国家意志的,具有全局性的,关于“一带一路”发展的行为活动,如国家政策的出台、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区域经济的建设等。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战略目标实施的行为偏差和各种内外部风险。“一带一路”战略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落实战略的具体要求,监督与战略措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遵守、执行情况,还要对政策、意见、项目及其风险控制等进行审计,从而规避风险,保护国家战略顺利实施(倪国爱,2013)。具体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重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和风险控制开展审计监督。

3.“一带一路”战略绩效评价与审计。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绩效是一个长期的,可能受到沿线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动的阶段性绩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需要审计机构的独立客观评价。审计机关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专项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建设性作用,对体制、机制、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也可以针对一些宏观性的热点、疑点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一带一路”战略合作重点及对各国协同审计的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为了确保战略合作重点的实现,需要沿线各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协同审计监督。

1.政策沟通与落实需要各国协同审计监督。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一个具有监督、评价、防御功能的“子系统”,嵌入国家治理结构中,并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反腐倡廉以及提高工作透明度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加强审计政策上的沟通,提高各国政府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性、独立性,扩大审计范围和内容,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保障。政策沟通就是加强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在国家审计方面,沿线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现状,改革和创新国家审计模式。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开展国家宏观调控和重大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关注重大项目落实情况。据此,中国式的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战略协同审计提供了经验和指引。

2.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审计监督。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职责,为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相关建设活动和经济活动,健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实现预期目标,国家审计应重点关注能源及战略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鼓励本国的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促进企业本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审计机关或者相关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相关经济和建设活动以及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判断其有关经济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以及相关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最终形成检查和评价报告的过程。各国独自和协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审计,更加有利于保护“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首次提出的区域性、开放的多边开发机构,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获得40 多个国家的响应,这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在发生新的变化,如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也超过了50%。庞大的资金流动会带来预算、分配等风险,所以加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审计监督力度更加必要。

3.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需要审计监督。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贸易畅通着力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资金融通是为了深化金融合作,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这两方面都会有很大的风险,这就需要国家审计加大对各国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要求国家审计发挥其金融监管的“免疫”功能,揭示投资贸易和资金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这些经济活动有关的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化解金融隐患。所以各国国家审计应该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

不论是外贸还是投资,都需要先进的金融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产生跨境贷款、结售汇、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方面的需求。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畅通,诸如外汇集中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创新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对于这些外币风险、交易风险等,国家审计要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做好随时应对金融贸易风险的准备。

4.民心相通需要审计监督和保障。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民生需求是实现良好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实现国家良治的重要保障,在民生需求导向下,应从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内容等方面完善政府审计服务于民生需求的路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政府审计应通过关注民生领域相关政策执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财政资金投入的合法性、民生项目实施的效益性,不断促进政府审计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基本功能,同时也彰显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需求。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5年审计工作会议中提出,民生问题不仅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会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需求。所以民生审计要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从中获利,要纵向到底,沿着资金流向跟踪审计,从政策需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个人。国家审计署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三农”、教育、医疗、扶贫、救灾、就业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中国式的民生审计实践经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战略协同审计提供了经验和指引。

5.环境保护需要审计监督。

环境保护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许多国家都重点关注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各国国家审计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部分沿线国家已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

印度与我国的发展阶段、基本国情、面临问题都比较相似,印度的环境资源审计相对我国而言开展较早,所以其环境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各国所借鉴(鲁心逸,2013)。1962 年印度的国家审计机关就已经开始对电力、卫生、农业和灌溉等公共领域开展绩效审计。印度审计机关在联合国哥本哈根环境和气候大会后,根据印度的环境及气候情况,总结近五十年的审计实践经验,以世界审计组织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指导性文件为基础,制定了环境审计指导性文件——《环境及气候变化审计指南》,并首次对外公布。

中国GDP连续多年稳步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环境保护被列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审计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很多领域大力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比如生态建设、重点水污染防护、环境保护资金、大气污染问题等方面的审计。

各国国家环境审计在国际条约和全球互动的背景下,参照先进国家的标准,评价整体执行情况,加快形成国际和全局视野,形成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全面覆盖,并建设监督和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一带一路”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资源绩效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核心需要沿线各国协同审计监督。

六、“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协同审计对策

1.建立各国家政府审计的合作机制或制度。

目前,世界经济融合快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的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快速发展。构建国家审计协同的基础内容是完善国家审计协同法规制度(王会金,2013)。所以,应加强各国政府审计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研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有关政府审计协同作用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现有的亚洲审计组织、最高审计机关组织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各国政府审计协同作用。

继续发挥沿线国家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如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浅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协调各国审计标准,指导各国协同审计实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审计交流会,促进各国审计人员相互交流和学习。

中国审计署领导中国审计机关开展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土地审计,社会保障审计,高铁项目、三峡水库等大型项目审计以及联合国审计等经验,为审计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审计中的主导角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国审计署应领导和协调沿线各国政府审计开展协同审计监督,服务于战略的实现。

2.发挥各国审计的特色,强化国家审计机关的主导作用。

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不同,各国建立的政府审计也各有特色,“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该借鉴别国审计模式的长处。随着经济带的资本流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协调各国审计准则成为时代之需,各国应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发挥各国审计职能,揭示并解决阻碍协同进程的种种不良因素。

各国的最高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寻找协同的机会,比如“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需要,根据审计目标、任务、国家治理需求等可能涉及的审计协同机会,做出准确的评价,识别并能够有效解决隐患。根据协同理论,应首先巩固各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对界定审计对象、配置审计资源、提供监督服务等的引导作用,以促进沿线各国国家审计的健康发展,完美衔接“一带一路”战略。

3.大力培训政府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政府审计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现代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而且应该在某一领域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造诣和修养,即成为复合型人中的专用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政府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相较发达国家而言较为单一,降低了审计机构的整体运行效率,所以要大力开展国家政府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各国审计人员的交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加强现代审计技术的应用,促进各国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审计信息化将是各国政府审计的一场革命。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国家审计效率,应大力加强各国国家审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例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此共享各国审计信息;建立多样的信息交流渠道和沟通制度,以便及时有效地交流信息;强化和发展现代审计技术,提高现代审计技术的应用水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各国审计信息系统,加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与“一带一路”战略衔接。

七、结论与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全方位高层次的国家战略,面向“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协同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挥防御各种“病毒”的免疫功能。“一带一路”战略决策和政策等的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价需要沿线各国协同审计监督。“一带一路”战略确定的合作重点驱动沿线各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加强协同审计监督。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各国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社会体制,决定了各国国家审计体制呈现不同审计模式,各国审计发展道路也各具特色。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链接,进一步促进沿线各国审计机关的交流、合作及理解。各国审计机关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取长补短,全力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

“一带一路”战略的各国协同审计尚未真正实施,但是沿线各国审计机关的交流历史较长,沿线各国审计合作机制急需研究形成,构建“一带一路”战略跨国合作组织,加强沿线国家审计准则的协调和趋同,加大沿线各国审计的“人”“法”“技”建设是今后理论界、实务界和监管者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国家战略,由审计署领导的中国审计机关具有中国特色审计模式及联合国审计经验等,在“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审计中应发挥主导角色,协调沿线各国审计机关,整合审计资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保驾护航,共同促进沿线各国国家良治。

摘要:本文依据战略管理和国家审计理论,构建了基于“四大共同体”理念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审计理论分析框架。从战略管理过程和战略合作重点视角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国家审计监督的保障,沿线国家通过协同审计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审计署应在“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审计中充当主导角色,协调整合各国审计资源,这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篇4: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缘政治;世界局势

“一带一路”构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从一开始,“一带一路”构想就源自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顶层设计。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与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公告后,学术界有诸多讨论。

一、“一带一路”概念由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时表示,要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洲际合作倡议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2014年11月8日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这一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指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首先,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其次,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最后,推动多边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一带一路”美国方面态度

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国际社会总体反应积极,但部分西方政策人士表达了怀疑或“唱衰”态度,尤以美国地缘政策界最为明显。美国智库国家亚洲研究局的纳德热·罗兰認为,“一带一路”将引发三方面后果:一、导致欧洲地位下降,经济上成为中国附庸,地缘上变成孤悬于欧亚大陆西侧的一个半岛,而美国则因为失去欧洲盟友的支撑,沦为“漂浮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间的孤岛”;二、全球战略和商业重心将从海洋转向欧亚大陆,从而威胁美国海上霸权;三、导致欧洲内部和美欧之间在对华问题上产生分歧。罗兰警告说:“如果欧洲越来越倒向亚洲而非大西洋这边,如果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东欧、中东越走越近,那么,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将不得不大幅调整在该地区乃至全球的传统战略。”罗兰此番地缘政治分析和解读代表了美国传统的地缘战略思维:一、要确保美国的海上霸权,二、阻止欧亚大陆上出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战略拥有一个简单、清晰和极具理性的历史维度。这就是,一旦一个敌对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控制了欧亚大陆,即那块被称为“心脏地带”的地方,那么,美国最根本的国家安全利益将受到威胁,美国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从1945年起,美国就开始努力防止苏联利用其地缘战略优势控制与其邻近的西欧、亚洲和中东地区。据此美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的地缘均势以形成对美国有利的态势。

四、“一带一路”印度方面态度

虽然促进南亚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印度的大国地位,但印度无法只依靠南亚来实现其经济潜能,中印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印战略对接有助于实现共同利益,并能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积极影响。目前,中国与印度的利益交汇点逐渐突出,挑战和威胁亦逐渐趋同。虽然印度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持谨慎态度且没有做出回应,但密切关注和研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印拥有互联互通合作的潜在需求,中印战略对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受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影响,印度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地缘政治的重塑。其次,受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印度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看作对印度在南亚主导权的挑战与威胁。最后,尽管印度并不希望域外大国对南亚施加影响,但毫无疑问不会拒绝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项目合作中受益。

五、结语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平 《“一带一路”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及其管控》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16-04-01.

[2]曾向红 《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现象与地区合作》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06-03.

篇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在宁部分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昨天,市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围绕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征求部分在宁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省社科院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0位专家学者就南京的城市定位、路径选择、战略举措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认清角色定位:

南京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

“‘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经济地理的规划,更多的是开放发展的概念。”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说,这就意味着,谋划南京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不能简单从地理的角度,而是应该从全方位开放的角度来思考。

围绕南京在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专家们各抒己见。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区的节点城市,是长江经济带上向东、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特别是在苏皖浙赣交汇区域,有着无可替代的辐射能力和中心地位。

省社科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先满认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也是市场深度一体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像南京这样为数不多的中心城市,集聚要素的能量将进一步提升,向周边扩散辐射的阻力也将越来越小。特别是在苏皖浙赣交汇区域,南京在产业的有序转移、优化升级等方面,将有大展身手之地。

当好“老大哥”:

可牵头设立南京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

刘志彪认为,带动中西部发展是南京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南京都市圈,南京应该扮演好应有的角色。他建议,南京可以列出一批在“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比如,可以牵头设立南京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他说,现在许多金融机构有投资需求,只要南京能够牵头,政府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集聚起规模很大的发展基金。

刘志彪说,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比如在都市圈牵头建设一体化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统一的轻轨体系等等,都可以推进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吴先满则建议,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战略,探索设立总部在南京的长江经济开发银行。

发挥好科技创新优势:

找准几个关键方向和产业进行集中突破

专家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优势是南京最大的优势。对接国家战略,必须发挥好这一“特长”。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说,南京要打好创新、开放和生态这“三张牌”。“如果能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新南京将呼之欲出”。

徐康宁说,南京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深圳、杭州等地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不能认为南京的科教资源相对集中,科技创新就会水到渠成。其实,关键的难点在于打破体制机制的约束,让科研和技术创新这“两张皮”真正结合起来。

他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对南京的现状进行一次梳理,看看南京在哪些领域具备关键技术、关键人才,找准几个有条件、基础好的关键方向和关键产业,集中突破。在他看来,全面撒网反而成效不大。找准几个方面,抓三五年,便可抓出成效。

利用好枢纽地位:

与国外10万吨级港口搞好“结盟”

交通枢纽优势是南京的另一大优势。围绕发挥枢纽地位,专家们提出了意见建议。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雯认为,-12.5米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将把南京港变成真正的海港。要迎接这个重大机遇,南京港要与我国周边国家的10万吨级海港做好“结盟”,建立航线,加强贸易联系。

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田伯平认为,发挥好枢纽地位还要充分利用空港。应该考虑增加禄口机场的基地公司,在建设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增加运力。

篇6: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高铁的建设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随着高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充分利用中国的高铁优势建构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运输网络,将有利于促进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早日实现,对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巨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 中国高铁

“一带一路”及中国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构想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瞻远瞩、影响深远,对密切中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空间,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包括以下几条线路:中蒙俄经济带。主要通过环渤海、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交通与能源通道,并向东连接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新亚欧陆桥经济带。通过原来的亚欧大陆桥向西通过新疆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通过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亚欧陆桥的南线分支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海上战略堡垒。分别由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

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可以看出,“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逐步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是互联互通,他表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对此,习近平主席表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中国太平洋沿岸连云港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中国将与沿途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南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中国高铁近年来的建设发展有目共睹,充分利用中国的高铁优势建构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运输网络,将有利于促进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早日实现。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峰会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提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强化基础建设,其中以建设铁路为首要,这势必将对铁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推动铁路基建产业链。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出访蒙古国时,就曾幽默地表示“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中国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16 条铁路的基建项目,超过1万公里,横贯亚欧大陆桥,从而推进了欧亚大陆铁路建设高峰。这“一搭一建”将有力推动中国铁路“大放异彩”。届时,中国向北可与俄罗斯、向东可与日本和韩国、向西可与西欧、向南可与北非的交通线及管道连接。中国高铁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将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铁路一直以来都有关于建设洲际高铁的全球设想。洲际高速铁路是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一步大棋,意在通过铁路这一陆上交通连接世界各个大陆,已计划分别从新疆和东北出发,一南一北建设两条洲际高铁连通欧洲;从昆明出发,建设一条高铁贯通东南亚诸国直达新加坡……这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三大战略方向。而在更远的未来,中方有意与俄加美合作,建设一条横跨白令海峡,长达上万公里的高铁,连接亚美两个大洲。具体路线为:

欧亚高铁。线路: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入哈萨克斯坦,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进程:国内段已经开工,境外线路仍在谈判。

中亚高铁。线路:起点是乌鲁木齐,经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最终到达德国。进程:国内段正在推进,境外线路仍在谈判。跟欧亚高铁的状况相似,中亚高铁目前也未完全谈妥。这条铁路线的起点是乌鲁木齐,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最终到达德国。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不谋而合。

泛亚高铁。线路:纵贯东南亚的泛亚高铁将从昆明出发,依次经由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进程:中缅间铁路隧道6月动工。泛亚高铁2014年6月开工,从云南西部钻山建一条长约30公里的隧道通往缅甸,再从缅甸向东,伸出一条支线去往泰国,另一条主线则经由老挝、越南、马来西亚通往新加坡。这条高铁线将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诸国的一条便捷通道。

中俄加美高铁(远景设想)。线路:从东北出发一路往北,经西伯利亚抵达白令海峡,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过太平洋,抵达阿拉斯加,再从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终抵达美国。进程:正在商讨。中亚高铁和欧亚高铁分别从新疆和东北出发,一南一北建设两条洲际高铁连通欧洲;泛亚高铁从昆明出发,建设一条高铁贯通东南亚诸国直达新加坡。这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三大战略方向。而在更远的未来,中方有意与俄加美合作,建设一条横跨白令海峡,长达上万公里的高铁,连接亚美两个大洲。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要互联互通的东亚地区、欧洲、俄罗斯、中东这四大板块在亚欧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是相互依存的作用。依托亚欧高铁和中亚高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使得东亚到欧洲成为经济大走廊,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的交融。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源远流长。历史上,中国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始终是东西方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对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中国与东盟之间已经存在中国-东盟博览会(CAEXPO)、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等多个合作平台。泛亚高铁的建设将成为与海上丝绸之路并行的一条与东南亚国家沟通的交流渠道。

可见,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与 “一带一路”建设理念不谋而合。洲际高铁作为连接中外的桥梁,将为“一带一路”的实现提供新的保障。

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

实现互联互通,道路联通是保障,而铁路将是重中之重。铁路在打通渠道,实现资源、人才、市场互动交流上有足够的先例可循,其强势带动各行业、各地区协调发展的前景也被世人公认,所以铁路势必为实现“互联互通”的美好蓝图搭建最稳固的桥梁,并让这一天加速到来。以中国高铁促进东盟内外的陆路互联互通为例:

首先,高铁是东盟铁路升级换代和区域互联互通的最佳选项。东盟整体经济在近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整体发展速度一直名列世界前茅,同时在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要求下,区内双边、多边贸易逐年递增,人员交流频繁。但由于历史和经济欠发达等原因,东南亚国家的铁路通车里程有限且技术设备老旧落后,其中陆地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人口2.5亿的印尼,铁路通车里程不到1万公里,因此陆路交通的缺失仍然是阻碍东盟互联互通和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瓶颈,而中国高铁可在陆地上架构铁路交通网的优势能够极大促进东盟内外的陆路互联互通。例如,如果泰国曼谷和清迈之间建成高铁,那么678公里路程所需时间将会从目前的11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另外,东盟十国中七个国家陆路相连,北面连中国,西可由孟加拉进入印度,南面跨狭窄海峡可到印尼巴淡岛,铁路在东盟陆路交通中的发展潜力巨大。泛亚铁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一旦建成通车,新加坡游客到中国昆明只需要十多个小时。一条铁路就是一条经济发展走廊,而快速通畅的高铁,也将为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西南部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促进中国西南部和东盟国家贫困地区的减贫工作。

其次,中国高铁巨大的运输便利将把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带进一个崭新的新时代。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自2003年确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步入快车道,双方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双向投资和旅游迅速增加,在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制造和加工业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201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4436亿美元;2014年1-6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2206.9亿美元,同比增长4.8%;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与东盟双向累计投资总规模近1200亿美元;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金额超过1800亿美元,已经完成营业额超过1250亿美元。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具体指标包括:双边贸易额2020年力争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2016年前往东盟各国的中国游客预计将达到1400万人次。达到上述规划目标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互联互通,而中国高铁完全有能力担当主力。

最后,中国高铁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以及较高的安全系数,促使它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东盟带来世界最新的铁路科技,并拉动相关产业升级换代。长达百年的全寿命使用年限,是铁路成为社会经济运行大动脉的优势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铁在安全、快捷、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凸显,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加入高铁大发展的行列,目前已经或正在进行高铁建设的国家共16个,其中大部分是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国家。

目前,中国高铁在工程建造、高速列车、列车控制、客站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等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建设成本最低、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的试验列车甚至已经跑出605公里的最高时速。作为现代高新科技汇总结晶的中国高铁,其项目建设不仅能大幅度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产业拉动能力。按照高铁每投入1元就会带动其他产业10倍投资的专家测算,东盟区域内的高铁建设投资至少需要数百亿美元,那么带动其他产业的总投资可望达到数千亿美元。而东盟高铁网建成后,也将在方便人流物流的同时,为扩大内需提供运输支撑,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带动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高铁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它能够成为实现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际战略的最佳选项,中国高铁必将在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上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早日实现。

中国高铁“走出去”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初显成效

2014年中国高铁在国际上连续三次华丽亮相:

一是中国高铁的第一个“国际作品”―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的二期工程于7月25日顺利通车,工程全长158公里,合同金额12.7亿美元,设计时速250公里。正式通车后的安伊高铁,预计每日往返客流量将由目前的4000人次增加至25000人次以上,单程耗时由目前的10小时缩短至3.5小时。安伊高铁二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成的第一条高铁,建于土这一准欧盟成员国和新兴经济体,完全采用欧洲标准和规范建设,起点高、难度大,对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同时该项目也是中土两国深化经贸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收获成果。建成通车后的安伊高铁,其工程的技术含量、施工质量、建设速度及成本,受到土耳其领导人和老百姓的普遍赞扬。

二是2014年11月,中国与尼日利亚签署了一份价值达119.7亿美元,全长860英里的高铁合同。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尼日利亚近十年来保持着年均6.8%的经济增速,已跃居非洲第一大经济体,此次签约的沿海铁路西起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东至卡拉巴,横跨拉各斯州、三角州、巴耶萨州、阿夸伊博州、十字河州等沿海地区的10个州,贯穿整个尼日尔三角洲产油区,全长折算单线里程达1402公里,全线设车站22座,设计时速120公里。该项目将为尼日利亚提供近5万个直接就业机会,1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运营期间还将提供2万至3万个固定就业岗位。尼日利亚沿海铁路将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从而带动施工机械、机车车辆、钢材、机电产品等价值接近40亿美元的中国装备出口。这个互利共赢的大项目将有力地促进中尼双方经济发展。尼沿海铁路是尼日利亚“三纵四横”国家铁路干线网规划、以及西非共同体“互联互通”铁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对加快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引擎作用,对于建设非洲沿海经济走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是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拉美之行中,与秘鲁、巴西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将合作修建全长5000公里、横跨南美洲大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铁路”。“两洋铁路”是指横跨南美洲大陆,连接太平洋岸及大西洋岸的铁路建设项目,长约5000公里,穿越巴西、秘鲁两国,其中2000公里铁路线基本是既有线路,需要新建大约3000公里铁路,该项目预算可能需要600亿美元。“两洋铁路”一旦建成,将是拉美历史上第一条横穿南美大陆的铁路线,成为拉美互联互通网络的主干,将拉动拉美国家甚至整个区域的物流发展,对区域甚至国际的经济发展都十分有利,因此意义非凡,堪比历史上的巴拿马运河。

中国高铁在国际上的三次华丽亮相不仅展示了走出国门的中国高铁的实力和水平,更彰显了中国高铁“走出去”在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上所取得的成绩。

目前,中国高铁“走出去”在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上已经初见成效。在东南亚方面,2014年12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曼谷会见泰国总理巴育,两国总理共同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拟建设的中泰铁路连接泰国北部的廊开和南部港口马普达普,总长800多公里,是泰国首条标准轨铁路,将全部使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装备建设。中泰铁路的建成将有利提升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更好实现物畅其流,更好地便利人员往来。据悉,泰国已经批准了连接中国的铁路项目,计划建设两条高速铁路。此外,由中国铁建、铁三院和南车青岛四方组成的财团,正积极参与马来西亚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项目的国际招标,如果获得吉隆坡至新加坡的高铁建设合同,将极大推进中国泛亚铁路的建设。按照规划,泛亚铁路包括中东西三条线路,中路从中国云南的昆明出发,经过景洪、磨憨,到达老挝首都万象,沿途经过泰国首都曼谷和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直达新加坡。东路从昆明出发,经河内、胡志明市、金边到曼谷,西部从昆明出发,经瑞丽、仰光到曼谷。东、中、西三线在泰国曼谷交会后经吉隆坡直达终点新加坡。此外,中国北车表示,除了基建项目之外,中国铁路装备企业早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深耕多时。2014年5月12日,马来西亚公共陆路交通委员会主席丹斯里?赛义德?哈米德率领的马来西亚代表团访问中国北车,体验“北车制造”京津城际动车组,此行目的就是考察中国高铁,并希望在兴建的新马高铁上引进中国高速动车组,新马高铁计划将于2020年建成,全长354公里。早在2003年12月15日,中国北车大连机辆公司就获得马来西亚20台电传动干线内燃机车的合同,这是中国交流传动内燃机车首次进入国际市场。2010年3月26日,中国北车唐车公司获得马来西亚20列混合动力有轨电车的合同。2014年10月底,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又在马来西亚机场线的轻轨车辆招标中胜出。中国在东南亚的铁路合作将有力推动泛亚铁路建设,加强中国一些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和互联互通,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除了东南亚之外,近期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印度的铁路合作,也多有收获。据悉,伊朗国家铁路公司副总裁迈斯欧德?纳赛尔?奥扎达尼2014年12月14日表示,2015年夏天伊朗、阿富汗到塔吉克斯坦的铁路将全线贯通。这条铁路线全长392公里,将把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连接起来,将增加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提高出口量以及减少过境运费等,这条铁路线将继续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与中国接轨。纳赛尔?奥扎达尼说:中国经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国与伊朗接轨的铁路文件是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市签署的。而中印之间的合作,则进入一个更为实质的阶段。2014年9月18日,在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国家铁路局局长陆东福与印度铁路委员会主席阿鲁南德拉?库玛尔在中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代表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印铁路合作备忘录和行动计划。2014年12月15日,第一期印度重载铁路高层管理人员研修班在北京交通大学开班,迈出中印合作的重要一步。

2015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都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铁路对外交流合作”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深化落实中蒙、中印已签署的铁路合作项目,积极参与推进中俄高铁合作和中老、中泰、中巴、中哈等铁路合作项目,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铁路互联互通建设。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将得到明显体现。在多位中国轨道交通业内人士看来,“一带一路”区域是中国铁路装备走向世界的起点,在新格局下,不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囊括的国家和地区对铁路交通有巨量需求,而且“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地区的铁路也处于待新建阶段或待更新阶段。在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00亿美元丝路基金”等战略措施下,中国高铁“走出去”前景广阔,将发挥其对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巨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重要演讲,2013-9-7

2.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重要演讲,2013-10-3

3.沈丁立.这一年,“一带一路”叫响世界(望海楼).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2-26

4.孙春芳.中国高铁接轨“一带一路”战略 力促互联互通.21世纪网,2014-12-17

上一篇:低碳环保征文600字下一篇:什么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