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教师资格

2024-06-20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精选9篇)

篇1:广西高校教师资格

各高校人事处(科):

为做好2011年下半年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现就教师资格认定报名有关事通知如下:

一、报名及受理时间地点

高校教师资格个人报名时间为10月29日至11月2日,报名时间内将开放网上报名系统(www.gxjs.com.cn),具体办法与201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报名相同。我办受理申请材料时间为11月4日,地点: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教育厅窗口(南宁市怡宾路6号三楼),电话:0771-5595639。

二、报名条件

申请人必须是高校拟聘教师(含在职、聘用),并符合以下条件: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要求具有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需提供学位证;大学普通班,须进修一年以上本专业主干学科4门课程并取得及格以上成绩;境外学历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学位认证书。

(三)普通话水平要求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获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此项不作要求。

(四)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身体条件。要求在认定机构指定医院,按照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体检,体检结论合格。

(五)取得教育理论考试和教学技能考试合格证书(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者除外)。

三、材料报送要求

(一)上报公文;

(二)申请高校教师人员基本情况表(在网上横打印);

(三)拟聘教师公文;

(四)申请人员个人材料:

1. 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表(原件一式2份);

2. 思想品德鉴定表(原件);

3. 体检表原件;

4. 身份证复印件;(原件经学校核对后退回本人,只上报复印件,复印件上需有原件已核的字样,并加盖本单位人事部门章,下同。)

5. 户籍证明复印件;

6. 学历证书复印件;

7. 普通话合格证书复印件;

8. 教育理论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

9. 教学技能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

10. 免冠彩色标准相片(3.5×4.5cm,1张)。

各高校上报材料要齐全,并按照规格要求按时报送,不受理网上未报名者或邮寄、转交的材料。未尽事宜,请与我办联系,电话:0771-5815207,5815205(传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篇2:广西高校教师资格

从自治区招生考试院了解到,广西2011年下半年高校教师资格理论考试将于9月17日、18日举行,报名时间已确定,有意报考的`考生可于7月1日至8月5日间登录相关网站,按规定办理报名手续。

2011年下半年高校教师资格理论考试接受未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高等学校在职教师(含聘用人员)报考。相关报名方法届时将在广西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网站(gxttc.gxnu.edu.cn/)上公布,有意报考的考生须及时登录网站查询相关信息。据了解,本项考试科目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篇3: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广西区内20所本科院校作为被调查单位, 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各院校的系部规模, 按比例随机抽取高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 106份, 回收有效问卷1 880份, 有效回收率为96.86%。男性948名 (50.43%) , 女性932名 (49.57%) ;工作<5 a的556人 (29.57%) , 6~10 a的272人 (14.47%) , 11~19 a的552人 (29.36%) , ≥20 a的500人 (26.60%) ;初级职称463人 (24.63%) , 中级职称712人 (37.87%) , 副高以上职称705人 (37.50%) ;专科学历62人 (3.30%) , 本科学历684人 (36.38%) , 硕士学历888人 (47.23%) , 博士学历246人 (13.09%) 。

1.2 调查工具

采用Maslach国际通用职业倦怠量表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Human-Service Survey, MBI-HSS) [3], 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 对问卷中的部分文字进行修改。该量表共包括22个调查题目, 包括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各维度的条目组成:情绪衰竭5条, 去人性化9条, 低成就感8条。各条目采用7级评分。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总分, 得分越高, 职业倦怠程度越重。本次调查中, 总问卷及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依次为0.842, 0.855, 0.706和0.868。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分析

职业倦怠总分为 (49.05±18.92) 分, 其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 (7.74±6.04) 分, 去人性化维度得分为 (12.06±10.49) 分, 低成就感维度得分为 (27.11±9.56) 分。由于采用7级评分, 中位数为3, 显示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整体为中等程度, 其中高校教师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现象并不明显, 但低成就感较严重。

2.2 不同性别、职称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

不同性别、职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表明不同性别、不同职称教师对职业倦怠的感受没有明显的区别。

2.3 不同年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比较

表2显示, 不同年龄阶段高校教师在去人性化、低成就感2个维度的得分及职业倦怠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发现, 30~39岁、40~49岁教师去人性化得分高于20~29岁教师 (P值均<0.05) ; 20~29岁教师低成就感最高, 30~39岁教师低成就感得分高于40~49岁及≥50岁教师 (P值均<0.05) ;50岁以上组教师职业倦怠总分最低。表明青年教师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倦怠, 表现为消极、冷漠, 尤其是自我效能感较低, 缺乏成就感。

2.4 不同年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关系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年龄与职业倦怠的内在联系, 分别以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 (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 为因变量, 年龄为自变量,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考察预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中, 年龄对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2个维度呈负性预测 (P值均<0.01) , 对去人性化呈正性预测 (P<0.01) 。

3 讨论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校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典型症状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从总体上看来,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高校教师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现象并不严重, 但低成就感较明显。有研究发现, 中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比较高, 去个性化现象并不严重, 成就感也很高[4];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升高和低去人性化的现象[5]。说明由于教育对象、层次不同, 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不同, 对教师的工作压力、社会认同度可能会不一样, 从而导致了高校、中学、小学教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区别。

本研究发现, 性别、职称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研究结果不甚一致。 赵玉芳等[4]认为, 不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同, 一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情感的枯竭程度和去个性化程度要比其他职称的教师高;性别对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的差异检验无统计学意义[4]。刘丽婷[6]的研究发现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中个人成就感不存在性别差异, 女教师情绪衰竭高于男教师, 男教师去个性化高于女教师。但是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性别、职称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高等教育需要的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高校教师的学习背景、生活经历、工作能力以及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认同及支持, 缩小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性别、职称的区别。

本研究还发现, 年龄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状况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对工作的感受不一样, 所以职业倦怠的体验也不一样。年资较长的高校教师不但教学经验丰富, 而且工作、生活的压力较年轻教师相对要小, 可能认为“人生就是这样了”, 只需要努力保持现状就可以, 但是对“现状的满足感”又使他们对工作、对生活漠然;而青年尤其是30~39岁的教师, 正值人生的奋斗期, 追求学历、职称, 关注收入、房子、孩子, 对理想的追求可能容易高于现实, 更容易感受到职业倦怠, 表现为焦虑、情感压抑、自我效能感低, 缺乏成就感等。因此,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 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以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疲劳,职业,精神卫生,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方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0 (24) :52-53.

[2]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探索, 2005 (2) :99-101.

[3]雨帆.心理测试.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8:155-156.

[4]赵玉芳, 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 :80-84.

[5]朱小茼, 闫雅静, 闫雅曼, 等.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1) :27-29.

篇4:广西高校教师资格

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广西高校;教师本位论

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对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研究建设符合广西地方高校特点的、健康有力的大学文化,寻求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应该采取的模式、内容和方法,把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挂钩,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广西高校的效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和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地做铺垫。本文立足于广西的实际,在教師本位论的理论框架下,对广西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文化建设——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作用,把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内在主动性、积极性和时代性,使教师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推动自身专业的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广西高校师资现状及特征

在中国-东盟的大背景下,随着广西开发的步伐日益加快,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强,广西高校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当前广西高校师资发展的现状,是培养适合中国-东盟交往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保障。由于每位教师的遗传素质、所受的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和婚后家庭的经济状况等不同,就形成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事实上,每一个教师都是不同于他人、不断变动的个体,也有不断变化的需要。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

A.广西高校教师民族结构现状

广西有12个少数民族,和谐社会要求各民族同步发展,广西高校教师来自不同的民族,其教师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与广西民族构成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其教学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对少数民族教师的研究能够极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B.广西高校本土教师与外来教师结构现状

广西区内各民族长期以来和平相处,在地域、族群、文化、语言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广西高校中多数教师来自区内,少数来自区外,两个群体的生活背景、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两者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师本位论对广西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启示

A.教师本位论的内涵

教师本位论,即把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其自身的智力、情感、需要和自主性等方面的发展相结合,指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中,尊重教师的自主意志、尊重教师的感受、尊重教师的需要、关切教师的情绪发展与需要、积极聆听并支持教师的心声、努力满足教师普遍的合理期望,以便持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种教师本位论,由于是将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实际条件(如个人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状况等)和内在要求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教师致力于专业发展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推动自己专业的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始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教师能掌握最先进的文化,拥有最佳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等。

B.教师文化的内涵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之一,并起着引领作用。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反应等等。

当代教育家哈格瑞沃斯(Hargreaves,1994,part3)对教师文化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分。他认为教师的态度、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习惯等“内容”,是通过教师间相互的关系性之“形态”表现出来的。他把教师文化的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

个人主义文化:以教室为单位,分别进行单独授课的教师们,往往与同事处于相对独立、隔离的状态。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处理自己课堂里的事务,对其他教师采取不干涉主义的态度。这在教育上很容易陷入保守主义的温床;在一所学校,教师个体来自于全国各地,地域、民族、价值观、理念、语言的差异,再加上教师流动性较大等因素,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较难。在远离家乡、举目无亲的情况下,许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孤立自我作为最安全的选择;在学校管理中,许多学校往往以上课的节数和考试的分数对教师进行计酬奖励,致使教师在教学上互相封锁、互不合作,在校内形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不良局面。这种个人主义文化,虽然在表面上无损于他人,但无法为教师提供互相积极促进的环境,阻碍着教师自身的进步,消淡了教师参与自身发展的想法和兴趣,并不利于教师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学校整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同时对学校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清除个人主义文化弊端的时候,应当想方设法保持、建立教师间高度的人际关心文化。

派别主义文化:表现为整个学校分化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组、有时甚至是相互竞争的团体。在同一团体内部,教师成员往往联系紧密,共处、交流的时间较多,在教师活动室中经常一起互动,沟通交流、共享一定的观点和共同追求利益。而在各集团的教师成员之间,要么是互不交流、漠不关心,要么是处于相互竞争状态。最为突出的是以区域为划分标准而形成的小团体,如当地教师和外地教师,外地教师中又以省份为划分的自然群体组合。教师们从属于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彼此竞争的团体。派别主义文化中的教师对本人所在的团体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在内部极为团结并且相互忠诚,一旦本团体成员利益受到损害或校方没有满足其需求,就会形成合力对校方进行施压。派别主义文化的存在带来了不同派别间的矛盾和斗争,会造成教师之间关系紧张,不利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严重阻碍了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特别是教育革新,对学校的集体团结和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消除派别文化弊端的方法之一是在校内推行全校性的计划,如全校课程发展规划、全校使命和观念、全校教育目标和特色的创建等。但是,在一个大而复杂的学校系统内,计划得到全校认同是比较困难的。这时的策略,一方面是尽力平衡和减轻各派别团体在规模、地位、资源等方面的差别,另一方面是强化各派别之间的渗透性和各派别的流动性。

自然协作文化:是教师之间形成的交流、互助和支持。它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形成,不受学校行政权力的影响,也不受团体意志所迫。自然合作文化有以下特征:一是自愿。它是源自教师之间内心的需求,是一种自我的愿望,二是自主。教师自主地从事各种革新,或者实施自己信奉的或者预计受到同行赞赏的尝试。这就使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凭借着自己的专业自信去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三是超越时空。由于自然合作是自发、自愿的产物,所以它并不局限于某一活动或者某一时间,在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各种工作场合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体现自然合作文化;四是没有心理压力。在自然协作文化中,即使伙伴之间有不同的意见,也是非强迫性的争论和说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不会受到外界的讽刺和嘲笑。在自然合作过程中,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帮助和支持,无形中消除了教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自然协作文化氛围中,教师之间能接受、容纳不同的教育教学观点,会较快地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哈格瑞沃斯认为这种教师之间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所形成的合作文化,目前真正能够有效实施的学校是非常少的。它是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性、信赖性和相互支持、援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形式。在学校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文化表现在,教师们愿意公开观摩相互的课堂教学,并讨论听课的体会。对于教学指导上的失败或不确定性,不是采取逃避或防卫的态度,而是在相互帮助中,教师全体一同去面对问题,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共同办法。教师同事间在教育价值观、思想认识上追求广泛的一致性,对于细微的不一致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哈格瑞沃斯作为西方的一位教师教育研究的著名学者,站在西方文化背景的视点上,把教师间齐心协力的合作主义文化作为教师文化的一种最理想的形态。这种和谐的文化气息激发着教师对自身的职业产生依恋感、使命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自身发展正是需要这样一种自然的、开放的、动态的文化环境,而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自生、在孤立的状态中自存。自然合作关系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文化状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为合作文化:哈格瑞沃斯认为教师文化的变革应该从“个人主义”、“派别主义”逐渐向“全体齐心协力的合作主义”文化转换。但是,“全体齐心协力的合作主义”文化很难自发的产生。因此,就要由以校长为中心的行政领导集体,发挥领导管理作用,为教师们创造出一种合作文化的环境与氛围。因此,教师的人为引导的合作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官方程序来制定教师联合计划,增加教师间相互探讨的机会,这种文化,一般表现为强制性的小组教学、为合作计划提供特定的办公室、为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等。它是一种可以预测的且带有强制性的合作文化,目的是鼓励教师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鼓励教师间教学技能和专长的相互分享,鼓励相互学习和提高、共同协助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实施与推广等。但在人为合作文化中,教师的时间和空间往往被局限在由上级和学校设定与规划的教学目标与计划上。因为过多遭受来自行政指令的负荷,过于强调教师的服从,忽略了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往往会阻止了教师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探讨、反思和批判,有时还会破坏教师之间形成的自然合作关系。

因此,如何利用好人为合作文化,从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中引导教师向自然合作文化转化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付诸长期实践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C.基于教师本位论的教师文化建设理念

教师文化建设涵盖精神文化建设、学习文化建设和合作文化建设。在教师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打造精神文化并以之为动力源,彰显教师的个性智慧;其次要打造学习文化并以之为催化剂,彰显教师的创新智慧;再次要打造合作文化并以之为基础和助推器,彰显教师的探究智慧。这种建设的理念和实践要与“以人为本,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师本位论密切结合起来,使教师真正实现从‘管理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超越自我的学习型的人’的发展进程。

广西高校教师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其一,重视广西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改善教师们的生活、工作待遇,培养年轻的教师,从校外(更多地是从区外高校)吸引优秀的教师等。

其二,要尽量考虑到广西高校教师的个别差异,也就是说,广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尽量配合教师由于受民族文化影响产生的学习取向上的差异性或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多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和师资培育机构举行的一些活动,鼓励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表白己的见解和看法,因势利导以使其接受别人的好建议。

其三,重视广西高校教师的声音,教师培训促进者应努力根据教师的自主意志和自我意识,坚持民主和平等的原则,多让教师参与其专业发展的规划和执行,激发教师成长的潜能,让教师彼此互相激勵成长。

总之,随着在职教师专业水准的逐渐提升,我们必须让在职教师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由教师本人来主导在职专业发展活动。

文化建设需要精心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教师本位论视角下广西高校文化建设研究就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层面来探索实施这一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为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赵雪莲.潜心经营学校隐性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8.12.1

[2]叶 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5:广西高校教师资格

此次赴广西师范大学参加2017广西高校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前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过后,经过思考、沉淀,现将自己培训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第一,此次培训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学科的深度又有教育的广度,总体而言,我将所学习的重点内容概括为三个层次。首先,从宏观上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方法论,如何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从微观上学习现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科目的重难点,这不仅有利于我对学科重难点的把握,更是对我日后课堂教学方法产生启迪指导效应;最后,在7月31日安排了学员赴广西大学观摩全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暨“精彩一课”比赛,在比赛后各所学校的新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讨论,每位学员都可以将自己问题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二,培训让我收获颇多。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连他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去信心,要通过他的传授使马克思主义在学生的心里落地、生根,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能主动利用各个教学环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论课堂内外,都能始终不忘自身所肩负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通过聆听汤志华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这门课,知道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要从思想上关心爱护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三,通过钟瑞添教授讲授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学好原著——以《共产党宣言》为例”的学习,我努力汲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提高自然科学素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这样以后我的授课内容才会有广度和深度,才能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还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养。总而言之,通过学习,我具备了相应学习能力以及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的能力,这为我今后实现有效率备课、提升自我能力素质打下基础,最终达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法,把最好的教育传给学生的目的。

第四,通过对王枬教授“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如何做一个好老师”的学习对我今后工作的启示也是巨大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社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塑造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好思想基础,而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已,这就要求我改变以往的在课堂上仅仅将知识硬灌给学生,应多倾向于实践性教学等有利于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要求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题并同时部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实践过程之中,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另外,多注重与学生交流,走进到学生的灵魂深处,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五,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使思政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编织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让自己之前有些无序的工作变得井井有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时光如逝,参加2017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班已经结束,虽然之前我曾从事思政工作二年多,对高校思政工作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思路,但几天的培训却让我学到了更多,为我提供了许多新思路和新方法,也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培训,有更多的机会跟学界同仁相互切磋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篇6:最新广西高校名单61所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工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医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贺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北海职业学院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桂林山水职业学院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港职业学院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百色职业学院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工程职业学院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梧州职业学院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邕江大学

篇7:广西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指导广西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如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落实“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保障高校全局工作的正常运行,已成广西高校在后勤管理与服务改革工作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 者:梁高峰 梁恩情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人事处,广西,南宁,530004 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9(z1) 分类号:C93 关键词:广西高校   后勤   人力资源   管理对策  

篇8:广西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研究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广西高校480名专兼职教师。其中,男性220人,占总人数的45.83%;女性260人,占总人数的54.17%。高级职称150人,占总人数的31.25%;中、初级职称330人,占总人数的68.75%;研究生学历235人,占总人数的48.96%;本科及以下学历245人,占总人数的51.04%。与广西高校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涉及的学科有数学、管理学、哲学、经济学、工学等多个学科,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一是个人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等一般情况;二是《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问卷,它由24个项目组成,其中工作保障8项、教学保障5项、人际关系4项、工作负荷3项、工作乐趣8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24~240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我们进一步采用理论中值132分来划分压力的高低。得分高于132分被认为高压力,反之,为低压力。

二、压力状况

根据《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所做出的对广西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强度的统计显示,在工作保障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44,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46.16;在教学保障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27.5,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29.43;在人际关系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22,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16.54;在工作负荷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16.5,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22.54;在工作乐趣方面,压力的理论中值为22,广西高校教师的实际得分为24.99。总体看,广西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强度平均数高于理论中值。从工作保障因素、教学保障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乐趣因素等几个分量表测得的平均分数也大都高于理论中值。说明广西高校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所承受的压力强度平均来看是比较高的。

三、压力分析

(1) 职称差异。调查显示,中级职称的压力为147,显著大于初级职称136.4的压力,高级职称的压力为134.4,绝对值偏高,但相对值较低。这反映了广西高校在工作保障和教学保障等方面对高级职称的教师有所倾斜,高级职称的教师相对压力不是很大,而中级职称的教师多有大干一场、做出更大成就的理想和精力,而且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得竞争也愈加激烈,所以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就急剧上升。相对而言,初级职称的教师压力就没有那么大。

(2) 性别差异。调查显示,男性的压力为143.13,显著大于女性136.8的压力。首先这是由男女的性别角色所决定的,男性对来自社会因素方面的压力反应较大。目前社会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男性一般在工作上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女性则在家庭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另外,人们一般鼓励男性去发展一种高成就和竞争的倾向,成功和地位变成男性角色的基础,在成就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男性有更大的压力。而女性则比男性多了一份可以依赖对方的想法,所以女性工作上的压力和负担就相对小于男性。

(3) 年龄差异。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压力为132.68, 31~35岁的压力为142.78, 36~40岁的压力为146.88, 41~50岁的压力为140.51, 50岁以上的压力为154。可见,50岁以上年龄段的副教授工作压力最大,而31~40岁的教师中,大部分是讲师,在工作保障和教学保障等方面与高级职称的教师有一定的差距,面临评聘副教授的压力较大而紧随其后。41~50岁的教师由于处在副教授行列而压力稍低,30岁以下的教师由于热情奔放,更善于享受生活,释放压力,故而工作压力略低。

(4) 学科及专业差异。调查显示,体育类教师的压力为152.04,工学类教师的压力为148.74,思政类教师的压力为141.17,经管类教师的压力为138.66,英语类教师的压力为129.40,数理类教师的压力为121,艺术类教师的压力为116.2。因为体育老师面临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相对紧张,教学组织较困难,加上担心学生出现伤亡,所以工作压力最大,而工学、思政及经管类教师由于教学知识要不断更新,加之工作定额偏高,为了完成工作量,既要讲理论课,又要上实践课,普遍感到压力很大。而数理、艺术、英语类教师由于教学内容特殊,教学监控方面的压力小,加之重复教学更多一些,工作压力低于理论中值。

(5) 压力来源分析。调查显示,广西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工作负荷,占总压力的25.41%;其次是工作乐趣,占总压力的21.14%;教学保障和工作保障紧随其后,分别为19.93%和19.52%,均低于平均水平;而人际关系因素导致的压力仅为14%,反映了广西高校人际关系环境良好。

四、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目前高压的局面,主要是受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影响所致。

(1) 社会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全面深入地进行,这意味着教师心理定式、工作方式、竞争方式和利益分配等的变革,这些变革使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在给高校教师带来更大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以往高校是一个相对安稳的象牙塔,教授、副教授等头衔一朝加冕即可高枕无忧,在评职称、升职务、报课题方面等虽有论资排辈现象,但基本平稳,差距不大,压力相对较小。而改革后,职务职称终身制破除了,收入差距拉开了,科研任务加重了,竞争上岗、挂牌上课、人员分流使同事间竞争加剧。面对这些改革冲击,不论职务、职称、学历、才能的高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教师产生压力,主要原因是工作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随着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增强,它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们的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当高校教师的收入仅仅维持在“解决温饱”的水平时,它在给教师带来压力的同时,还会使教师产生跳槽、辞职等行为。

(2) 学校的管理和制度。学校热衷于量化管理,制定了严格、详细的各种检查、评比制度和规定,给教师造成情绪上的紧张,带来压力。比如,目前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教师博士化、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及要求所有教师都申请课题,使得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缺少适当的休闲时间,不管对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许多高校教师看来,学校的岗位考核指标是带来职业压力的直接因素。每年除了要承担若干课时的教学任务,许多高校还规定:申报职称,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职称越高,要求越严,动辄就要求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有些高校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挂钩。这种考核指标体系值得反思,首先,大学教师担负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两者并无绝对主次之分,大学欢迎教学科研能双肩挑的复合型教师,但若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做到恐怕不太现实,用单一的尺度衡量各具特色的高校教师,恐怕有失科学与公平;其次,如果把科学研究的绩效与我们人为划分的考核时段生硬地联系在一起,恐怕连那部分对科研感兴趣,擅长科研的教师也会感到不自在,兴趣一旦与强加任务挂上钩,其动力效果会大打折扣,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3) 职业发展。此压力来源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外部来讲,随着整个社会受教育层次的提高以及高校学历竞争的加剧,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年轻一点的教师要想方设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年长一点的也要尽量提升学历或做访问学者。这种水涨船高的现象本无可厚非且顺应时代发展益处多多,但是,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本、专科阶段的学习,还必须考虑家庭、子女、年龄等复杂因素的制约。从内部来讲,每个人都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工作需要付出资源,高校教师属于高脑力消耗的职业,知识是他们的从业资本,当这些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必然会感到不安和压力。

(4) 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现代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任务的关系,生活圈子相对较窄,接触对象主要是家人、同事和学生。高校教师一般是“上课来,下课走”,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来去匆匆,与同事、学生的交流甚少,同在一个学校教书,三五年不认识不了解是很平常的事;一学期课上完,能叫上名字的学生屈指可数。近年来,改革使得竞争加剧,人员流动频繁,同事间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在这种人际交往状况中,缺少心理支持,产生压力、误解在所难免。

(5) 学生因素。近年来,出现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这里面有教师的原因,和学生状况也有重要关系。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激增。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个性鲜明、知识水平高,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会一味地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权威,很多老师辛苦投入却达不到预想的成效。而社会、学校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这种高期望与低成效之间产生的差距也成为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压力的原因之一。

摘要:通过《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对广西高校的480名教师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尽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不同专业的教师在压力强度上有差异, 但广西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强度普遍较高。社会、学校应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教师的应对能力, 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维护和促进广西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岳瑞风.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J].纺织教育, 2004, (1) :98-102.

篇9:广西高校教师资格

【摘 要】对广西10多所高校的100名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西高校的外语教师在使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进行外语教学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教师对于使用手机进行外语教学持积极的态度,但教师使用手机教学基本上还处于自发阶段。基于调查结果,阐述广西高校外语移动教学发展策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移动语言学习 外语教师 移动教学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08-03

一、移动语言学习理论和相关研究

2000年由知名远程教育专家Desmond Keegan博士撰写、丁兴富教授翻译的《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一文的刊登,引发了中国教育界对移动学习的关注和思考。Keegan博士把移动学习(m-learning)介绍为:“只要能够实现其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无论在飞机场、在床上或在他们选择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移动学习是一种通过诸如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等无线技术传播学习资料的方法,学习者只需接入网络,学习可以在非固定时间、地点发生。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将移动学习定义为:“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无线设备和技术的特点满足了语言学习中如听说等技能训练、人际交往互动、实践应用知识等要求,创造了新的学习契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语言学习(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MALL),逐渐形成。移动语言学习关注移动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使用,是移动学习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结合体,增添了传统语言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许多可能性。

目前利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进行语言学习在国内已经陆续展开。已有研究表明,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外语教学具有可行性,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安装的QQ和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口语训练。西部高校的学生也正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然而,目前除了对于学习主体——学生的研究,高校外语教师对于移动教育基本工具和技术的掌握情况如何,少有专文探讨,甚为遗憾。截至2015年11月,在中国知网上以“移动语言学习”为篇名的文献只有43条,再以“教师”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则结果为零。可见目前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重心有失偏颇,忽视了对语言教师的调研。教师作为学校推进信息技术的重要主体,其态度与行为对手机移动教学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高校的移动语言学习现状的同时,调查外语教师在移动语言教学方面的情况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笔者所在的教改项目小组特别设计了问卷,以期通过了解广西外语教师在将手机等移动终端用于教学方面的现状,从而因地制宜地提出对外语教学的一些建议。这有赖于以下三个问题的解决:教师将手机等移动终端用于外语教学的现状如何?教师如何使用手机进行教学外语?教师对基于手机的移动语言教学所持的态度如何?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西高校的外语教师。笔者利用参加区内外语学科学习交流的机会邀请与会教师,以及通过电子邮件邮寄问卷调查表的方式邀请各校外语教师参与问卷调查,包括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10多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内的100多名具有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外语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

(三)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内容在参考王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查教师在将手机等移动终端用于外语教学方面的情况:一是教师态度;二是教师需求;三是移动教学约束性条件;四是综合评价。共17道题,有多选和单选题,全都是封闭式问题。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数据收集主要是由本项目组的老师利用与区内外语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完成,包括参加2014年11月在桂林举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广西壮族自治区赛区启动仪式暨微课设计与应用研讨会,以及2014年12月在南宁举办的广西翻译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广西外语学科建设暨翻译研究论坛等。与会的教师以匿名的方式真实填写学校情况、职称、教龄等个人信息。此外,还通过电子邮件邮寄问卷的形式发放。一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调查数据由笔者用SPSS18.0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和讨论

在这100份有效问卷中,86%的外语教师来自本科院校,14%来自高职高专院校。其中,8%具高级职称,17%具有副高级职称,63%具有中级职称,12%具有初级职称。他们在问卷四个方面的回答情况如下:

(一)教师态度

1.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作为教学工具的接受倾向。调研显示,89%的教师拥有智能手机,87%的教师拥有笔记本电脑,其他的移动设备包括平板电脑(45%)、MP3/MP4/MP5(41%)、电子词典(31%)、kindle电子阅览器(8%)。这说明智能手机已经逐渐超过传统的手提电脑,以其小巧的设计和强大的集成功能,成为最主要的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而以往常被用于语言学习的MP3设备和电子词典等工具,已经不太能满足综合化语言学习的需要。在这100名教师中,95人平时使用手机上网,只有5人不使用手机上网。说明作为上网工具,手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使用手机时间方面,67%的教师在急需某些信息时使用,66%的教师在零散时间(如走路排队等)使用,52%的教师在无聊发呆时使用,44%的教师在备课时使用,也有39%的教师在课间使用。说明教师已经意识到手机除作为即时通信工具外,其作为信息查找工具、学习工具、教辅工具的优势也日趋呈现。相比其他渠道而言,利用手机获取资源更加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可以帮助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某些教学准备工作化整为零。

2.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意向。调研显示,对于“是否愿意尝试利用移动终端辅助外语教学”,87%的教师表示“愿意”,认为“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外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3%的教师表示“不愿意”,认为“移动终端会对授课过程形成干扰,更倾向于依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实施教学”。总体来说,教师对手机教学的接受倾向表现较为积极。接受调查的教师有超过九成为副教授职称以下的年轻教师,此意向与年轻人乐意接受新事物、愿意尝试新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二)教师需求

1.功能需求。如果移动终端与外语教学结合是趋势,那么外语教师希望移动终端能够实现怎样的功能?调研发现,教师希望在手机上实现的功能前三位是“发布教学信息”(71%),“上传教学资源”(69%)、“布置作业”(67%),也有部分老师希望借助手机课下给学生答疑和互动,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见收集。此方面反映出课后教师对与学生交流的渴望,希望借助移动终端教学提高课堂反馈效率,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内容需求。调研发现,外语教师最需要的三种内容是课文背景知识(75%)、听力课本音频(65%)、课前热身活动(60%)及单词(60%)。在外语教师看来,课文背景知识宽泛,单词数量大,课前热身活动及听力音频播放耗时长,而课堂时间却有限,因此,外语教师更加希望将那些宽泛耗时的知识放在网络上无限循环播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内集中讲解精华内容,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3.移动教学约束性条件。72%的老师认为信号差是影响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无线网络信号覆盖面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手机设备跟不上,由于手机资费的压力原因,有的老师只使用2G智能手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减少资费压力,以免手机用户因资费压力产生对智能手机的恐惧和拒绝。

4.综合评价。手机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时随地教学,最大缺点是信号差,费用高。教学习惯很难改变、缺少移动教学的外语资源、缺少移动教学软件所要求的硬件设备也是限制教师手机移动教学的主要因素。

关于对手机教学的建议,教师们的选项依次为:第一,建议开发配套的、免费的外语学习资源,如APP的应用,外语微课等(占79%);第二,认为移动教学应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占67%);第三,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移动教学策略(占64%);第四,教学产生的数据流量资费不宜过高(62%);第五,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占53%)。这反映出大部分老师担心的仍是与手机教学相适应的资源建设问题,英语资源少、适合本校校情的资源更少,而且资源更新慢、有的资源制作水平不高,这是不少西部高校一直面临的问题。再加上手机学习的资源不同于电脑学习的资源,具有特殊性,这类资源的制作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研究随机调查广西区内高校各个级别的外语教师,他们在将手机等移动终端用于教学方面的回答,基本能够反映目前广西高校外语移动教学的总体情况,能够回答之前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教师将手机等移动终端用于外语教学的现状。从调研可见,广西高校的外语教师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外语教学方面目前呈现出良好的势头。随着移动教育在中国日渐流行,移动教育的理念也渐向语言教学领域渗透。随着移动互联网建设步伐的加快、校园局域网无线wifi和各运营商校园无线wifi的建成和完善,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升级换代和4G资费套餐价格的日趋走低,广西高校外语教师已经开始自发地使用随身携带的可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手机进行与教学有关的活动。

第二,教师使用手机进行外语教学的方式。从调研可见,目前广西高校的外语教师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外语教学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的、按照个人意愿安排进行的阶段。他们大多是根据手机的固有功能以及联网后能实现的网络功能,进行搜索信息、收集资料、即时通信等基本功能的使用,使用的场合也多为非正式课堂。2014年秋季以来,广西10余所院校联合倡议“无手机课堂”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步入了整治课堂“低头族”的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外语教师将手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活动安排挪到了课外,作为补充学习资源、丰富第二课堂、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

第三,教师对基于手机的移动语言教学所持的态度。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多数外语教师对于使用手机进行外语教学持积极态度。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高校中移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很少,缺乏足够的教学成功案例供他们效仿和参考,再加上教学任务重而导致移动语言教育理论学习缺乏,以及科研经费紧缺而造成资源建设速度缓慢。然而,根据教师们在问卷中反映出的积极态度,可以预测: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移动教育理念的继续渗透,在移动终端功能更加强大以及移动语言学习资源更加完善等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教师们极有可能积极地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更加系统的移动语言教学,推动西部高校移动语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进程。

(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调查结果,课题组基本了解广西外语教师在将手机等移动终端用于教学方面的现状,这对于广西高校今后的外语教学有如下启示:

第一,建设适合移动终端学习的外语平台,如外语微信订阅号、公众号,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为了配合移动终端学习使用率的提高,应建设真正适用、实用、好用的学习资源,如小流量网页、音频、视频片段,以便老师和学生随时随地无障碍获取。把手机作为英语学习的工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发动学生加入资源建设活动,如让学生共享他们收集的高质量资源,让高水平的学生制作一些英语视频等,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为教师节省搜集建设资源的时间。

第二,建设强有力支持的“云”后台。移动教学离不开“云”技术的支持,因为所有的计算都在“云”端,而移动设备仅仅是“云”端计算后显示的图像或声音内容而已。只有在校园网内部的“云”支持下,移动设备在教学中才变得有用。除了校园网“云”平台外,一些免费的公共“云”平台也可以让学生在连不上校园网的地方方便用资源,比如大型网站提供的云盘等,以及网络上提供的便利教学的云服务,如问卷星等。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转变观念,吸引学校管理者、教师乐于尝试移动教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管理者、教师对移动教学的认识,逐步认同手机移动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案例宣传,将应用推广与技术、培训服务相结合,让教师乐于尝试手机移动教学,推进移动教学的发展。同时,辅以奖励机制,激发教师教学改革和教研的热情,推广新兴高效的语言学习方式。

第四,提高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和使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处于教学一线,应该过“技术”关,掌握相应的教育技术,在授业解惑以外,还应能独自制作整合一些教学资源。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要制作适合本人、本班、本校的学习资源,让英语资源“接地气”。现在的外语教师已不能满足于掌握制作PPT技术,而应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制作出适合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新的资源,如微课、慕课。从2013年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举办开始,全国、各省市、各学校相继组织了微课比赛,而外语学科方面,2014年起举办了中国外语微课大赛。这些微课比赛促进了外语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和使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第五,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让他们成为移动教学改革的主力军。随着高校扩招,外语教师需求的扩大,外语学科中最活跃的要数那些乐于尝试新事物的年轻教师。他们有的是年轻的学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的是教学好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正如同这次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更强,出于晋升等各种原因从事教学科研的动力更大,是在移动语言学习改革实践中可以依靠的一支队伍。

由于人力、时间的限制,本调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资费的降低、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将成为网络时代“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一种新技术。

【参考文献】

[1]Desmond 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0(5)

[2]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

[3]翁克山,李青.移动语言学习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李佳.基于智能手机即时通信的大学英语口语训练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4(10)

[5]李佳,邓桂东.西部高校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和启示——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 简报下一篇: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