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6-24

乡村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3篇)

篇1:乡村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乡村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乡村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译文二:

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条条河流涨满了水。杜鹃鸟还在林中啼叫,蒙蒙细雨如烟雾一般。

四月的乡村没有什么闲人,刚刚做完养蚕的活儿,又要忙着去水稻田里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白:水。川:河。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雨如烟:细与蒙蒙如烟雾一般。

才了:刚刚结束。了:结束,了结。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山间原野。白,白色,指水。川,河流。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这两句写自然风光。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它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乡村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葱葱郁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要开始插秧了。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平地。

4.子规:杜鹃鸟。

5.如:好像。

6.才:刚刚。

7.了:结束。

8.蚕桑:种桑养蚕。

9.插田:插秧。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篇2:乡村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品简介《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作品原文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品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2、子规:鸟名,杜鹃鸟。

3、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作品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作品鉴赏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篇3:经典赏析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②白③满川④,

子规⑤声里雨如烟⑥。

乡村四月闲人⑦少,

才了⑧蚕桑又插田⑨。

【注释】

①四月:农历四月,是初夏时节。②山原:指山地和平原。③白:指水的颜色。④川:河流。⑤子规:杜鹃鸟。⑥雨如烟:黄梅时节的细雨像烟雾一样。⑦闲人:没事干的人。⑧了:做完。⑨插田:在田里插秧。

【译文】

初夏的江南乡村,漫山遍野披上了绿装,河水映着天光,一片白亮亮的。在黄梅时节如烟似雾的迷茫细雨中,不断传来杜鹃鸟的啼叫声。乡村的四月,一片繁忙景象,农民刚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忙着下田去插稻秧。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南方农村初夏时节的繁忙景象。前两句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示了乡村四月山野绿葱葱,河塘白亮亮,杜鹃声声伴细雨的景象。后两句虽没有一个“忙”字,却呈现出一派十分忙碌的劳动场景。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勞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积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 绅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观刈麦》唐·白居易

篇4: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篇5: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宋代: 苏轼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译文: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堪称荔枝的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释: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村诸杨北村卢: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垂黄缀(zhuì)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先驱: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称“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rú),红纱中单白玉肤。

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产于南海滨。绛罗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红罗袄。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白玉肤:形容荔枝的瓤肉莹白如玉。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枝。

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yú)。

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责的物。这里指荔枝。

云山得伴松桧(huì)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zhuó)桂醑(xǔ),冰盘荐此赪(chēng)虬(qiú)珠。

桂醑:新酿的桂酒。赪虬珠:赤龙珠,指荔枝。

似闻江鳐(yáo)斫(zhuó)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斫: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chún)鲈(lú)。

涉世:犹言渡世。莼鲈:蔬羹,鲈鱼脍。莼:莼莱,叶可做汤。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赏析: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枝。经他的品赏,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枝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与荔枝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枝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枝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枝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枝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平之气,写荔枝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枝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篇6:乡村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赏析

此曲描写久旱雨后,天地间充满生机,农民和作者自己都极为喜悦的心情,反映出作者对农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全曲紧紧围绕着“喜雨”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忧民爱民之心、与民同乐之情。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四句概述久旱遇雨的情形。

久旱不雨,遍野的庄稼树木花草都快要枯死了,正在这时候下了一场大雨,万物都得到了滋润。这是老天爷起死回生救护万物生灵的心意,这场好雨使万物复苏遍地的庄稼又生机勃勃,茁壮地生长起来。

这里,开头两句中的“欲”“足”二字用得好。一个欲字,准确地表现了连年不雨的大旱象,写出了满山遍野的庄稼草木都半死不活,快要枯死的样子,这里的“欲枯焦”并不是俱枯焦,已枯焦,而是眼看就要枯焦了,所以大雨之后,才能马上复苏。

一个“足”字,又充分表现了这场大雨下得大,下得好,已经足足地够用了,救活了眼看要被旱死的庄稼,解除了旱象,遍野的庄稼,大雨之后,又昂起头,挺起胸,像憋足了劲一样,猛长起来;并且,也从中透露出作者压抑不住的满怀喜悦之情。

“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四句,写作者与民同乐。

雨还没有停止,农夫们就高兴地披上蓑衣,高歌狂舞起来,欢跳的蓑衣被扯破了,也不去管他,一直在雨中跳个没完,他们太高兴了,这里的一个“破”字,乍一看,实在并不美;不过,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用得很推确,很好。因为此时的农夫是在高兴地狂舞,他们只顾高兴,把什么全忘了,所以把蓑衣扯破也不知道,这次关中大旱连续数年,灾情十分严重;甚至“杀子养母”、“饥民相食”,老百姓简直是活不下去了。这场大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而降的,这是救命雨,人们高兴地发狂。

这里的一个“破”字,把此时此刻农民们那种高兴到了发狂程度的情形准确地反映了出来,把管雨舞蹈的农民们的狂欢之情活托了出来。这就使人觉得,这里非用个“破”字不可,不能更易。这又与结句紧紧相连;因为农民们为此狂欢,所以作者也“高兴的无是处”。他和灾民们一样高兴,也高兴地不知道怎么好了。

作者在他生命最后的四个月里,为了治旱救灾,住宿公署,家都不回,白天东奔西跑,夜晚忧思难寐,把头发都愁白了。现在天降大雨,庄稼死而复生农民们个个欢欣若狂,作者也非常高兴。所以他“欢喜的无是处”。这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挚感情。他真是急民之急,与民同急,乐民之乐,与民同乐。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的封建官僚非常少有。像这样的作品,也是很少见的。

这首曲,使读者感到情真意切,好像是在倾听作者的自述经历。最后两句,“和余,欢喜的无是处”,简直可以看见作者的纯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间万物都好像快要干枯,而一场大雨就足以让万物润泽。霎时间,天地顿时充满生机,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构成美丽图卷。农夫欢快得手舞足蹈,哪怕把身上的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而我也欢喜得不得了。

注释

得胜令:曲 牌名,这个曲调和“雁儿落”相似所以南北合套中【雁儿落】必带【得胜令】,成了定格。

沾濡(zhān rú):浸湿、滋润。

蓑(suō)衣绿:用绿草编成的雨衣。

和:跟随别人唱。余:我。

创作背景

篇7:余杭四月原文及赏析

原文:

余杭四月

[唐代]白珽

四月馀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翻译: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颔联运用了对比、渲染、列锦等手法,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正是如此,全诗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

赏析:

余杭道,即今日的杭州市。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航”“杭”谐音,故为“余杭”。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颔联运用了对比、渲染、列锦等手法,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篇8:原文、翻译及赏析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咏梅》赏析

本诗主要描绘了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篇9: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独特,独具风格,是韩愈小诗中的代表作。

前两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里没有芬芳的鲜花盛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十分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篇10: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庭晚望

南北朝: 萧悫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译文: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暖春时节,站在庭院的楼上百无聊赖,放眼望去,只见高处的楼台遮住了低处,近处的楼台遮掩了远处,就好像自己想要藏起来一样。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窗外的梅花已经凋落,池边的春笋破土生长起来。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耳边响起泉水潺潺的声音,顿时联想到它飞溅时的汹涌,云来了感觉山也离得近了。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不愁见不到春花飘落、飞瓣乱扑的景象,倒是担心花消红尽春色全无的那一天很早就来临。

注释: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纵望:即放眼望。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但诗中又通过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一个聊字点出了诗人初登楼台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接着是纵望所见的景物:“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窗外落梅,池边春笋。”正是冬尽春来的象征。面对这春天滋育出来的新鲜生命,诗人怎能不心荡神骀!这时,诗人耳边又响起泉水潺潺的声音,顿时联想到它飞溅时的汹涌,又不禁领受到高山在旁的飘渺之感,整个精神世界为之一振。

于是引发出一声感叹:“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花开花落周而复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而并不愁;但到“花飞尽”的时节,不仅意味着万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篇11: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古诗简介

《送别湖南部曲》是宋朝将领辛弃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通过描写自己遭受谗谤,及对武勇有为的部属的关怀热爱,鼓励他为国效忠,祝愿他前程远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愿,寄寓了作者壮志未酬的一腔忠愤。全篇抒情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气漫溢纸上。

翻译/译文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注释

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青衫:唐朝时为九品小官的官服,其色青,因称之为“青衫”。首句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③幕府:古代大将行军时,在帐幕之中办公,称为“幕府”。后来地方军政长官的官衙,也叫幕府。

④急急符:紧急命令。也称“急急如律令”。

⑤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此典指因涉嫌而受污谤的人。

⑥於菟:楚人称老虎为於菟。见《左传》。

⑦风雨破吾庐: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罢官,退居带湖(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数年之后,他当年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作者回忆了当年与部下共同的经历和壮举,临别时写了这首诗相送。

赏析/鉴赏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爱国词人,但他的诗作却很少为人所知。这首《送湖南部曲》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冬,当时作者由湖南安抚使调任至江西,一位部属小官前来送别,他赠了这首诗。全诗字里行间跳荡着热爱部属的激愤心情,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诗中用典表达自然,既寄寓了自己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又显示出热情鼓励武勇有为的后劲,使之为国效忠的情怀。

这一首辛诗的风格和辛词一样,悲壮而苍凉,沉郁而雄健,但艺术水准明显不如词。

篇12:东溪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谿卜筑岁将淹。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

古诗简介

《题东溪公幽居》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两诗句讲述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东溪卜筑终老的淡泊言志,开门见山,提出对象及其品质。接而两诗句借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的高尚品格喻杜陵贤人,以人喻人,含蓄蕴藉。继而两诗句描绘出一幅鸟儿后院飞翔高歌、飞花落絮送酒的幽静之景,富有画龙点睛之意,突显出诗题中的“幽”字,寓深意其中。末二句讲述杜陵贤士清以持己、廉以待人的性情,首尾照应,强调情感。全诗可分前解与后解。前解清以持己,后解廉以待人,表达了李白对杜陵贤士的敬佩之情,以谢脁、陶潜喻东溪公杜陵贤人,赞赏东溪公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为先的清廉性情。

翻译/译文

杜陵贤士清正廉洁,在东溪筑屋已经多年。

宅地如谢脁一样靠近青山,门垂碧柳,又像那陶潜。

美丽的鸟儿在后院唱着迎春的欢歌,落花伴着酒香在前庭飞旋。

有客到来,就让他开怀一醉,盘中菜肴,只有水精盐。

注释

杜陵:在长安东南二十里。

卜筑:择地建筑。

青山:在当涂县东南三十里。齐时宣城太守谢脁筑室于山南,绝顶有谢公池。唐天宝间改为谢公山。

水晶盐:《金楼子》:“胡中白盐,产于山崖,映日光明如精。胡人以供国厨,名君王盐,亦名玉华盐。”

创作背景

天宝二年(743)春及夏,李白多次奉诏侍从游宴,有《宫中行乐词》《清平调词》等应制诗文多首。《题东溪公幽居》诗即作于是年之春。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谿卜筑岁将淹。”讲述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东溪卜筑终老的淡泊人生。其中,“卜筑”强调了东溪公隐居的决心,寓意出东溪公的人品及其决意在此过清贫的生活。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诗句中含有两位诗人名字: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谢朓诗歌影响了唐代诗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陶醉过了多少代人。诗句中借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的高尚品格喻杜陵贤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生情怀。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描绘出一幅鸟儿后院飞翔高歌、是飞花落絮送酒的艳丽景色,更是突显出《题东溪公幽居》中的“幽”字,幽僻之处、深而幽静。与此同时,诗人将“飞花”拟人化,飘舞的花朵“送酒”为来客喝酒助兴,以此营造热烈氛围,暗示了主人对客人的真诚。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意境开阔,让人感受到杜陵贤人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情,但亦蕴含着盘内空空没有菜蔬、三亩两亩闲田也懒种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东溪公的“清且廉”,照应开头,首尾照应,再次升华主旨。

全诗围绕“清”“廉”两字为主线,以谢脁、陶潜喻东溪公杜陵贤人,诗中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突显杜陵贤人的清正廉洁、高雅绝浴,同时也肯定了东溪公的淡泊明志之情。

名家点评

清·金圣叹《金圣叹评唐诗全编》:“又有律诗,取第一句,分作前后解,如此“清”“廉”二字即是也。前四句诗的前解,写东溪公清,要看其“岁将淹”三字。夫人之于世间,诚非一眼亲见朝衣涂炭,即未有不数数然者也。今东溪公,诚不知其行年几何,然其卜筑如彼,即知立志如此,殆于决意不肯复来也。三四,正画东溪卜筑,“岁”,余年也;“淹”待死也。言特卜筑以待死于其中也。末四句诗的后解,写东溪公廉。廉,训稜角峭厉也。言东溪虽弃世,世不弃东溪。然则此时又当作何处置?曰:今日诸公,奈何复溷我为?若有到者,我但与之一醉而已。客才到也,但知只一法也,一醉毋多言也。五六,鸟当歌、花当舞者,借之以为进酒之先容也。末句,又表公本赤贫,谁爱杯杓?只图来人不得开口。写其棱角峭厉,至于如此也。前解清以持己,后解廉以待人。”

南宋·严羽《严羽集》:“犹存浑气”。

篇13: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古诗简介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翻译/译文

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

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注释

①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②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

④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创作背景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此首诗就是描写蒋氏与其母团圆时惊喜中又含伤感的真实场景。

赏析/鉴赏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但古诗中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却不很多,最著名的当属孟郊的《游子吟》,说尽了天下父母爱子之心。蒋士铨这首《岁暮到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爱心,与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对儿子的爱心没有止境,儿子及时归来使母亲惊喜万分,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注脚。

三四句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

五六句说一见面便心疼儿子的面容清瘦,叫着孩子问起一路上的艰辛。这里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

上一篇:第四单元74页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马克思经典论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