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村民自治

2024-06-21

浅谈农村村民自治(精选6篇)

篇1:浅谈农村村民自治

浅谈村民自治

[摘 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梳理了一下村民自治三十年来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村民自治带来的成绩和成就,还反思了现在村民自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村名自治是建设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村民自治

基层民主 民主制度

一、中国村民自治的兴起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村民是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创造之一。作为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村民自治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回顾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源阶段、试行阶段、全面推行阶段和深化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村民自治的起源

新中国建国后逐步确立的人民公社制度是适应全能主义国家整合乡村社会需要的一种治理体制。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人民公社的退场却使农村社会秩序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农村社会整合组织的缺失呼唤新的适应现代国家整合乡村社会需要的组织和机制。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促使广大农民迫切要求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1982年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宪法地位。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农村建立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并对村民委员会的设立、职能、产生方式进行了初步规定。此后,全国普遍撤销生产大队设立村民委员会。到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为止,村民自治的初创时期主要解决了以村委会组织为载体的组织建设问题, 明确了村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性质,并初步探索了如何用民主自治办法选择村委会干部、管理村级公共事务的形式。自此,以建立村委会为标志的村民自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我国农村走上了一条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组织领导农民、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新路子。

(二)村民自治的实行

从1984年《村组法(试行)》开始起草到1987年底《村组法(试行)》的正式通过,中间经历了八个阶段。《村组法(试行)》在总结前期村民自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综合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才能。4年之间前后修改30多次,经过3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而提供了村民自治发展的较为系统的法律保障。这个时期,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和实践,从思想分歧较多到逐步统一,从示范探索到基本普及。村委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后,村民自治由农民群众的自发活动和局部探索,步入了法制化建设阶段。为了克服民主自治机制与行政机制之间的冲突,在实践中建构农村基层民主的可运行模式。1988年,民政部推动全国1093个县级单位进行了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试行>》46的试点工作,20多个试点省(区)颁布了本省(区)的实施办法。到1994年,全国大多数省份各省《村组法(试行)》实施办法。1997年,“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1998年正式通过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对“四个民主”做了具体规定。[1] 村民自治在依法治国的原则下,呈现出行政推动和法律制度建构双强推动的格局。经过十几年的村民自治实践,利益分化的乡村社会内部也孕育出了运用民主规则以实现乡村政治人权力梦想的内在冲动。

(三)村民自治的深化

2003 年,由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组成的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成立以来,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示范单位创建和督查活动。当前,全国80%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基本实行了民主决策村中重大事项;80 %以上的村建立了以村务公开栏为主的多种公开形式,实行了民主监督制度;70%以上的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了民主管理村中事务。在这个阶段,村民自治从基本普及到全面展开,从综合均衡推进四个民主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自治组织逐步健全,民主形式更加多样,民主自治理念更加深化,技术程序愈益完备,在改善农村社会治理,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史无前例地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的地位得到重大提升。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强化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源促动村庄社会内部的社会组织发育,以建构支撑村民自治制度运转。村民自治实行了30多年,在人民的不断摸索中,村民自治制度在逐步的完善,让农村的发展更加的稳定,更加切实的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益。

二、中国村民自治的成就

村民自治制度的出现在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村民自治已经成为一种中国民主特色的基层形式,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一)村民自治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实践中,大批农民直接参加选举村民委员会并创造了“海选”等选举形式,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民主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也相继建立起来。正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中所说,“在鲜为人知的选举试点村中中国的民主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这种处于雏形期而且非常纯朴的选举与美国那种需要金钱资助、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有着天壤之别。”

(二)村民自治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实践证明,凡是村民自治实行较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就要比其它地方要好,社会更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民民主意识较强文明程度也较高。整个村域有深入发展潜力,蕴藏着不断进步的生机。有很多这样的示例,诸如“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第一村”的湖南省临澧县白鹤村;以“村级规范化管理”闻名全国的山东省章丘市向高村被誉为“豫中一枝花”的中国乡村最耀眼的明星村之一——河南省南街村等等。[2] 村民自治的发展使农民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信心。

(三)村民自治理顺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与以前乡镇政府直接任命、委派村干部相比较而言,农民对于自己选举产生的村领导班子有更高的认同感,因为他们毕竟更了解自己的问题通过村民自治,减少了农民与政府主要是乡镇一级政府的摩擦和对立。使得国家政策法令可以得到及时适当地贯彻执行,使农民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并且通过村民自治的形式使村领导成员真正能代表农民自身利益,从而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要求,能将他们的呼声反映给政府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减少了政府与农民之间不必要的对抗与冲突。

三、中国村民自治的问题

在村民自治的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肯定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及时是现在,村民自治的制度依然存在些许问题。

(一)村委会选举问题

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治中的关键一环,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近年来,村委会选举中也出现了类似贿选的行为,许多竞选者通过给钱给物、请吃、请喝等方式为自己拉拢选票最后是农民选举权利的保障问题。在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许多损坏村民自治权利的问题,如阻挠计票砸坏票箱强迫他人选自己的现象。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没有把村民自治权利纳入保护范围,对村委会选举违法行为,难以做到违法必纠。如何健全村民自治权利的保障机制又是一个大问题。

(二)村委会罢免问题

修订后的村委会组织法对罢免作出了比试行法要明确得多的规定,但仍然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如果罢免的对象是全体村委会干部或村委会主任,村委会拒绝召开村民会议表决罢免建议,怎么办?从村民依法提出罢免要求到启动罢免程序需要多长时间?被罢免者是多人,在罢免会议上每个人都需要申辨吗?如果是,能否也给罢免方代表一相对合理的时间。如果罢免要求没有被通过,就同一个问题,是否允许村民再提出罢免要求。

(三)城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问题

这是个新问题,却对村民自治有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村办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对传统的村民自治提出了挑战在集体工业经济发达的农村,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村办企业工作,村民和村庄日益企业化,村民开始按照工厂车间来划分和进行活动村委会的功能不同程度地被企业组织所取代,村委会只承担农业服务治安调解社会保障等带有服务性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在这些地方,村民自治将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和发展?企业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如何协调?这是需要认真讨论研究的问题。

四、村民自治的有关解决方法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各级领导机关要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农村建设上的方针政策,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之中,在选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监督工作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工作中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组织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制度,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决策,要组织党员和群众监督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实施情况,加强民主监督。

(二)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

村民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运行的载体完善村民自治,首先要选举产生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及其它需要选举产生的村民自治组织,都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选举产生村民自治组织体系。[3]其次要明确职责,促进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村委会是最重要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要进一步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照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及时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最后要正确处理好村委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搞好村民自治新的更大合力。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必须强调,村委会不能因为和乡镇政府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就不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不履行法定的义务,甚至与乡镇政府对着干.(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首先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 村民自治发展到今天,虽然有了法律法规规定,但与实践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中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和完善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形式,才能使村民自治制度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其次是抓好制度建。设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的重点主要是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上,使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配套协调发展。只有不断的完善制度,村民自治工作才能得以一次次推进。再就是认真做好制度落实。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实,建立起良好的机制,确保“四个民主”的落实,保证村民和代表对村务实行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落实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总之,村民自治从自发的创造,到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成熟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义强.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经验和机制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2] 王宗军.当代农村村民自治中的问题和对策.科技信息.2010 [3] 张仕伟 李建伟.村民自治的若干问题的思考.蚌埠党校学报.2008

篇2:浅谈农村村民自治

摘要:村民自治是国家与农村社会进行互动的一个主要形式,它们之间互动的状况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能否合理调控。文章就当前我国村民自治中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期促使村民自治能更好地良性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选举;民主建设;法律建设

所谓村民自治,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并获得这一区域相应身份的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渠道的形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对本区域的村庄社区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依法进行管理、参与的群众性自治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几经曲折。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行政村体制。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在农村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进而农民主意识增强,日益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诞生了。特别是自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农村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

1、制度方面

(1)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矛盾突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脱节。乡镇政府过度干涉导致村委会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乡镇政府同村委会之间本该是“指导”非“领导”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指出,政府仅仅是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给与指导、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服从领导,而仅仅是协助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而现实中人民常常把乡镇政府错误的看作是领导。村委会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村委会的成员也逐渐异化为乡镇政府的代理人而不是村民的代理人。

(2)村委会过度越权。自治权本应该由村民行使,但在实践中,权力往往集中在村委会主任一人手中。村干部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制约,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

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是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

(3)村委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错综复杂。许多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在农村就是坚持党支部的领导。那么党支部书记还是村民的一把手,村委会主任应该听党支部书记的。这种矛盾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2、具体运作方面

(1)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质偏低,当家作主意识不强。村民参与度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则流向了发达地区,使得村民自治落实度降低,参与度低。

(2)村民对村民自治态度冷漠,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及作用的发挥。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冷漠主要表现在村民对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上。根据调查,只有刚满1/10的村民对选举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而近一半的村民对民主选举持冷漠态度。村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而很少有热情去参与村级政治事务和关心村集体的公益事业。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

(3)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差,凝聚力不强,许多村庄处于瘫痪状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付诸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自治性,但在某些程度上注重了个人生产经营,却忽视了集体经济的创造。其实,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正常运转的后盾,现实中,村组织凝聚力的缺乏,使得农村村民自治难以付诸实践。村民罢免不了村主任,暴露了法律制度在设计和执行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3、民主选举工作

(1)村民流动性强,很难展开选举,农村社会出现空心化。农民离开村庄越远,参与村民自治成本(车费、来回花销等)就越大。有很多村庄参加会议仅是一些妇女和年迈的老人,他们的议事和决策能力相对较低,很难展开选举。

(2)非正式组织及家长制的参与,在广大农村姓氏、血缘和姻亲,依旧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同姓人、同族人之间产生了相互保护、联合的关系,投票时,村民往往局限于熟人圈子里,他们相信这样的投票会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民主的选举发展。

三、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1、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改善乡村关系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立法,用法律保护村委会的自治权,防止村委会自治权受到行政权不适当的干预。要用法律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使指导而不是管理关系,要明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程序、步骤。同时,要使乡镇政府明确意识到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及与村委会的关系,使其意识到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组织,不能对村委会职能的实施加诸不适当的干预。

由于村委会在某些决策上的局限性,乡政府应该以“查、缺、补、漏”的方式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和必要的补充。其实,所谓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主要是指在一个村的村务范围内而言,但是如果超出了一个村的范围,涉及到全乡(镇)、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事务,如计划生育、扶贫、征兵、收购等工作,村委会则应在乡镇的领导下协助乡政府去完成,因此,村民自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能完全不要上级政府的领导。

(2)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性规定。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推进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

(3)规范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有许多地方采用的是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的模式以此来解决村级党政关系。这样就减少了树干部的数量,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工作效率。但这种做法只能暂时解决二者关系。因为村委会主任任职资格并不要求一定要是党员,而在实际中,许多村委会主任根本就不是党员。在“一肩挑”的情况下,可能排斥非党员当选村委会主任,这就违背了民意和村民自治的精神。从长期来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之后,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逐步考虑“一肩挑”,这样,既减少了村干部数量,又保障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适当的时候,要实现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功能转换。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内容就是要把直接管理生产和全面干预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转变为以农村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而村委会则应该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村民各项活动,带

领村民治理好村务,尽量使二者和谐相处;

篇3:推进村民自治 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村民自治中依法治理的现状

1.民主选举日益规范, 选举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 纵观全区各村的换届选举, 选举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得到提升, 新选的村委干部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思维、“年轻化”和“学历化”的特点, 党员数量大幅度增加, 全区村委主任与党支部书记“一肩挑”的人数比率逐步上升, 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有了相应的提升, 真正解决村、支两委互踢皮球和相互牵制, 工作效率明显取得进步。

2.民主管理能力提高, 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推进了村务公开制度化, “村帐镇管”成为村级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一是村务公开内容规范。坚持公开村级财务的收支明细帐目, 逐项公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大大提高了村务的透明化。二是村务公开形式规范。既定期公开村务公开的内容, 同时采取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实现村务公开。三是村务公开时间规范。做到了定时公开, 定点观看。

3.增强民主监督意识, 强化监督制度。经过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引导, 当前我区广大村民基本掌握了民主选举程序的制定和操作,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深入推进, 村民们的法制意识逐步提高。在选举上, 他们认识到了这是自己的权利, 选举什么样的当家人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 因此他们由不关心不参加转变为态度积极主动参与。

4.村民自治倡树良好村风, 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工作, 使农村社会秩序稳定, 民风更良好。村民自治工作在村“两委”的领导和实施下, 提高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的态度和认识, 从而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最大化的改善。

二、当前村民自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村委会选举制度仍需完善。选举监督是指对国家政治选举的竞选者及其参与行为进行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的制度, 是以促进选举合法化为目的而建立的公开控制和纠错的机制。农村换届选举监督机制不均衡现象确实存在, 导致了一些地方村委换届选举中的贿选、村民不满选举结果上访等现象。

2.村务公开透明度不够。村务公开, 是指把与村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都公开, 主要是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三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村民对村务管理形成监督, 另一方面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基层自治提出意见。然而, 一些乡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重视不够, 组织调整不规范, 村财务公开不及时、不明细, 公开内容不全面, 使群众产生误解;还有一些村干部在执政期间为政不廉, 利用公款为己牟利, 致使财务管理混乱, 根本不敢公开村务。

3.当前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亟待加强。近几年, 地方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表现出显著的进步, 但是一些基层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发展不均衡、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大等问题。当前村干部实行任期制, 对下届能否当选有顾虑, 不同程度地存在头年干、二年看、三年等着换的思想问题。由此导致工作责任感薄弱, 村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 当前部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

4.村民自治管理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农村经济文化长期落后, 村民缺乏民主观念, 部分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一是表现在选举过程中, 认为谁当选都与自己无关。二是他们只关心切身利益, 而对村务建设不关心, 不积极。

三、对完善村民自治中依法治理的思考和建议

在农村社会全面推进村民自治, 始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决策水平建设, 正确领导推进村民自治, 在农村干部的换届选举中, 始终要把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选举工作的基本原则。科学规范民主管理的内容, 激发村民的最大积极性, 使被管理者感受不到被管理的束缚, 使大多数人管理大多数人这村民自我管理的理念落到实处, 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 营造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 使地方村民自治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更进一步。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要抓好《村组法》的宣传学习。各级干部特别是市、县 (区) 、乡 (镇) 三级领导干部, 都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 切实解决好影响实行村民自治的思想认识问题, 提高加强村民自治的自觉性。

2.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依法进行村委会民主选举。在选举制度方面, 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到高度重视。突出抓好村民自治中村党支部核心领导的关键作用, 在换届选举中, 引导村民从思想上消除宗族观念, 把真正办事公道、热心服务、作风正派、懂经济、会管理、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选出来, 并依法对村委会选举全过程进行合法性的监督。对新任村两委成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 接受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文化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和社会经济事务管理能力。全面推进民主决策, 不断提高村民代表大会的效率, 广泛调查、认真总结,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集思广益, 反对少数干部的武断专行。继续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村务公开要保证及时和全面, 民主监督要保证渠道畅通和真实高效, 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来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度。提高村务工作的透明度, 最大程度地减少办事不公、为政不廉等现象。

3.逐步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村民有效自治。开展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活动, 是增强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村务公开监督机制。二是完善村民议事制度,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村民议事保障体系。三是进一步强化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 加强外部监督职能。主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要真正地做到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

4.继续加强村集体经济建设, 建立健全村委的社会服务功能, 不断提升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对地方而言一是大力实行招商引资, 结合各村实际, 引进适合本村发展的致富项目, 可以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二是带领引导群众致富, 在本地区发展第三产业, 强村富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4:推行农村财务村民自治管理的思考

一、当前村级财务采用会计代理模式的弊端

(一)从法律的视角看,会计代理模式与法律规定不相容。

一是与《会计法》不相容。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应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而现行的会计代理,是由村委会委托乡(镇)财政所代理村级财务资金管理。

二是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四条明确的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的规定不相容。会计代理工作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不是村级主动委托代理,而是一种行政硬性规定。

(二)从资金监管的视角看,会计代理与资金监管不相容。

一是与资金监管的矛盾。当前村干部的随意性成为会计代理的难点问题。而新时期财政所的主要职责是资金监管。如单方面为了会计代理工作,那么资金监管难以到位。

二是与专管员履职的矛盾。乡镇财政所干部多重身份,既要当好村级代理会计,又要当好乡镇财政专管员。代理会计顾着村级利益,专管员顾着财政所的利益,有不同利益追求,工作难以做到两全其美。

三是与资金监管员岗位设置的矛盾。代理会计与资金监管员都是乡(镇)财政所的关键岗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代理会计和专管员岗位设置没有实现有效分离,会给财务和资金管理增加一定的风险。

(三)从人民民主的视角看,会计代理与民主自治不相容。

一是民主自治比会计代理的应用更广泛。村级财务管理从法律上讲,应属于民主自治范围,是群众赞同的一种民主自治模式。财政所代理村级财务是一种行政硬性管理模式。二者存在矛盾。

二是民主自治比会计代理的决策更科学。民主自治就是解决不合理问题,群众的事情由群众民主决策,重大决策由群众参与表决。只有吸收群众共同参与议事,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推进。

三是民主自治比会计代理的监管更有效。民主自治最大优势是民主监督。当前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多,监管任务艰巨,应尝试“三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制度建设,让群众走上监督前沿,让农村“三资”管理合法合规。

二、农村财务采用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村委会是村级财务管理主体。现在村级制度建设日益健全,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已具备自治管理的条件和能力,依法实施村民民主自治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一)推行自治管理模式条件成熟。村民民主自治管理模式在少数地方已试点多年了,现在时代在发展,条件日臻成熟,应用此种模式迫在眉睫。

一是群众民主意识增强。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制度经历了很长时间,从“制度民主”向“参与式民主”过渡,逐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民主管理机制,使群众参与式民主建设走向成熟。

二是群众法律意识增强。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通过全民普法教育,群众学法用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村民自治工作摆上基层组织的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是群众责任意识增强。农村发展,匹夫有责,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更加关注。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把村务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理,主动参与,维护正义,确保“三农”工作健康发展。

(二)推行自治管理模式符合村情。村级财务应从财政代理还原于村级管理,让群众参与管理、参与监督,这就是新时期农村村情民意的具体表现。只要是符合村情民意的事情,群众鼎力拥护和支持,民主自治管理就会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地开花。

一是坚持民主管理。一方面,要坚持群众意愿,村级重大决策要征求群众意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另一方面,坚持民主程序,要依法、依规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让群众满意,实现民主自治管理的初衷。

二是坚持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包括村级财务管理,不搞一言堂,实行村民会议商议,广泛征求意见,民主科学决策,增加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坚持民主公开。村级财务要真公开、全公开,不图形式不走过场。

四是坚持民主监督。发挥民主监督的优势,让群众敢抓敢管。

三、村级财务村民自治管理模式的思路

综上所述,应依法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纳入村民民主自治管理事项,从建立和健全村级财务村民自治管理机制着手,全面推动民主理财进程。

(一)建立民主自治组织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领导,负责农村财务民主自治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村级财务自治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村级财务自治工作负有具体责任。

二是健全民主组织。成立以村委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理财小组为主的村民民主自治组织机构,落实办公地点,配备工作人员,负责对村级财务等日常工作的管理,确保民主自治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内设会计机构。根据《会计法》规定,村委会自行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和出纳。在配备村“两委”班子的同时,注重配备35岁以下有会计业务知识的青年人担任村级会计,可以由村干部兼任出纳。

(二)建立民主自治法律体系。

一是酝酿村级财务民主自治立法。将农村财务村民民主自治工作列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村民自治事项,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确保农村财务民主自治工作执法有据。

nlc202309021004

二是理顺村民利益关系。要依法规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群众法定既得利益要认真落实。

三是健全协商机制。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应发挥协商民主的协商机制功能,消除村民民主自治管理中不公开、不公平的现象。

四是建立问责机制。县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财务违纪违法问题追责力度,依法公布,对确有违法行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秩序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立民主自治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界定村级财务收支范围。同时加强对村干部监督,约束他们遵纪守法为民办事。财政所要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指导和项目资金的监管,重点组织村财务人员在法律、行政法规、财会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是建立民主议事决策机制。要建立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所有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都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程序进行。由村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做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三是建立“五权”机制。大胆尝试群众的“五权”制度建设,即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知情权,让群众走上监督前台,对不遵守民主监督的村干部,要加强管理和教育,必要时采取组织措施,真正让“五权”成为群众监督村干部的坚强后盾。

四是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应统一由村委会存放管理,由专人、专柜、专室保管。

五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村级财务由村民民主自治管理,新机构的到位和加强,需要必要的经费予以保证。因此,上级应结合基层实际情况,适度增加一定的资金,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四)建立民主自治监督体系。

一是加强群众监督。群众对村委会的工作非常清楚,让群众监督是最有效的办法。要通过村级财务公示栏,及时将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和村民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公开公示,让群众熟悉家底,便于监督。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做到每笔开支合理化,每笔资金用在项目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二是加强内部监督。要在村务监督委员会产生民主理财小组,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调整和充实理财小组人员,并将民主理财小组作为实施内部监督的主体,规定民主理财小组每月对村级经费支出进行审核,杜绝不合理支出。

三是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由财政和审计部门承担,同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进行整改。

(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山县燕厦乡财政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浅谈农村村民自治

关于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既有《宪法》,又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通则》、《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两部作为目前涉及村民自治组织的最重要法律,都将村民委员会性质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明确村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一组织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宪法》限定村民自治组织的区域范围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组织不能逾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对象范围,是对宪法规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具体化,并且明确了村民自治组织采用的是四种行使自治权的方式。《民法通则》、《农业法》、《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物权法》第60条规定:“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等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职能并列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村级组织。因此,相关法律均明确了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一特性,并赋予了村民自治组织相应的职权:即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只能是依法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充当的是公益人、仲裁人、守夜人和中介人的角色,既不能超越国家公权力的界限,也不能越过村民私权利的屏障。

二、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及职能定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以法律形式出现,最早是在1982年《宪法》第8条中,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又将其称之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宪法》等法律法规中则规范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解决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去”和“留”矛盾,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然而,时至今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性质及职能定位,无论是法律或是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明确和具体的界定,由于缺乏专门法律规定,目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了解,主要是从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获得。分析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宪法和法律已涉及到该组织的概念。如《宪法》第8条第l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从本款中规定与现实中农村土地承包的作法相比较,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指以土地为依托、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纽带、以农民为成员的`“村组织”,该村组织既区别于村民委员会,也区别于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公有制性质的经济组织,它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围绕土地产权推进,是公有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三是具有民事法律主体资格的其他社会组织,对本组织内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享有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职能及权限。如《宪法》第17条“……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农业法》第10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依法管理集体资产……”又如《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规定了权限范围。四是重合于村民自治组织,它超越了单纯经济组织属性,还承担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带有综合性组织的特点。如按照《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是同一机构,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职能重叠,具有“政社合一性”。

三、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定位分析

(一)两者概念模糊,定性不准

实践中,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承担的角色等同于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是在村委会组织法的规范下进行的,认为村民自治组织就是村民委员会。其实,村民自治组织不仅包括村委会,还包括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之所以将自治组织和村委会混为一谈,是特定法律环境、社会背景、理论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相对不足的表现。重新定位村民自治组织的概念,已成为进一步理清其职责,处理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问题的前提。据统计,我国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法律文件近3000部,尽管多部法律法规多处涉及这一法律概念,但均未对其有明确定性,缺乏专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以至于在一个村是否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论理论上还是法律上,并不清楚。

(二)由于自治权力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篇6: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

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把握处理好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这关系,怎样协调推进好农村社区和村民自治建设的工作。在此,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其次,农村社区建设是一种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并且与村民自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两者协调发展。

2007年5月余杭区就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项重要内容,立足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积极把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围绕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乡风文明化、村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的目标。其中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完善余杭特色的村民自治机制相结合,坚持与“环境立区”建设美丽之洲相结合,坚持与党的建设、坚持与村级工作各项创建活动相结合。由此可见,坚持与完善余杭特色的村民自治机制相结合是何等的重要。农村社区是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与村民自治服务的相互结合,从农民群众现实需求出发,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以政府公共服务带动社区服务发展的一种

新的探索与尝试。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积极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就业指导、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农村社区的“一体化”管理带来的是办事流程简便化,一站式服务让老百姓不出远门就可以办理相关手续,说到底就是老百姓得到了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心的服务。对于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社区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伍为载体,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农村社区服务活动中来,发挥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初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村民互助、自我服务有序发展的格局。

那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的到底怎么样?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结合的是否顺利?以我村为例,农村社区工作基础设施基本配备到位,一门式服务大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特别是复印机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办事效率,老百姓在办理各类保险、就业援助、各类协议等相关手续的过程中,不必去集镇打印店,既省时又方便。对此,老百姓的反映很好,如果不是因为农村社区工作的推进,硬件设施也没有这么完备。第二,办事流程的下延,农村社区的功能放大。以就业援助办事流程为例,之前失业证的办理需要老百姓到瓶窑劳动保障所。现在农村社区的功能被放大,村民只要备齐材

料,到村直接登记就可以办理,同样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还有农村社区专用章的发放,很多事项不需要村委的章,避免了有人办事章不在,最后事情一拖再拖,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以上的例子都是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都能深切感受的到,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农村社区建设给我们的农村带来仅仅是这些好处的话,我想那肯定是错了。农村社区是相比行政村等组织具备更好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我想如何构建这个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我们农村社区工作者最应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而且这恰恰是我们工作中做的不足的,满足于现状,没有动员村民发挥首创精神,真真实现村民自治。而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们不仅要强调“四个民主”,也要强调“三个自我”,提升群众的首创精神。可以说村民自治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将来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的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该如何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我想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助推器,所以在农村社区中突出“服务”这个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是首当其冲。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之作为全村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建立和

完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民主建设,重点是突出执行力。建立比较健全的村务、社务和政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服务流程,通过区民政局的统一指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的社区,提高了农村社区现代化水平,提升了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层次,;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衔接到位,大力发展农村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便民、利民和惠民服务,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尝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四是不断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起点、高标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的社区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现有的服务设施。五是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社区共管,努力实现社区作为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目标,社区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比较好的尊重,保障社区文化繁荣发展。

探索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和积累好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农村社区的不断推进落实,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的花朵必将绽放在余杭“品质之城 美丽之洲”这片热土。

上一篇:有关环保的论文下一篇:教师的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