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牛上的历史老师范文

2024-06-26

历史上最牛上的历史老师范文(共4篇)

篇1:历史上最牛上的历史老师范文

历史上最牛上的历史老师?

-------读《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有感

暑假的时候每天在家吃午饭(中午12点到13点),总会打开电视看《百家讲坛》,整好就碰到了袁腾飞讲《两宋风云》。之前看预告片的时候不是特别想看,心想两宋历史我是再熟悉不过,最牛历史老师?到这儿讲的都是历史老师,也没牛到哪儿去。可是后来由于实在没的看还是看了,没想到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帅哥不说,而且风格深得我心呐。熟悉的两宋史,在他的讲述下,仍旧新鲜感迭起。好像是一夜之间,他就红遍了整个网络。后来听说他出了本书,即《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他的人我虽然很喜欢,可是书吧,我的确不是很喜欢看那种类型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就顺手买了下来,心想全当解闷儿呗。没想到,甫一翻开便给我了难以想象的震撼。据说,袁腾飞在百家讲坛说宋,整体收视率已经超过了易中天讲诸子百家,成为两年来最受欢迎的主讲人。而他的新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的腰封上则赫然印着:袁腾飞=易中天+郭德纲。呵呵,好大的口气。

首先是袁氏语言的幽默,简直难以形容,他能够从你心底把你挠痒痒了,让你笑的忍都忍不住。有人说 袁腾飞=易中天+郭德纲?易中天曾说自己是峨眉山上的猴子,如今,一个更年轻、更活跃、更爱耍宝的猴子出现了,他就是历史老师袁腾飞。我们习惯于心存敬畏之心,听人正儿八经地说史,评书好听,那是野史,如今忽然有人从历史中提炼出幽默来,让人听着可乐听得上瘾,还真是难得。

网友对袁的评价很高:“感谢袁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您这样一路神侃下去,估计小沈阳、郭德纲、窦文涛可能全都歇菜了。”而袁腾飞更愿意说自己是历史教师中相声说得最好的,相声界中历史说得最牛的”。

当然,给予我震撼的并不是这个。内容的编排上1、2、3分别是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正是我们旧版高中教材的编排方式。诙谐幽默的语言中,重点知识点一点没遗漏,看到那些,我这眼泪哗哗的呀!那些曾经倒背如流的东西,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怎能不让我感触万千?看书的时候,胸中突然有一种感动涌起,我知道,那是那些逝去的时光与回忆。我们习惯于心存敬畏之心,听人正儿八经地说史,评书好听,那是野史,如今忽然有人从历史中提炼出幽默来,让人听着可乐听得上瘾,还真是难得。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刚拿到书还真让人诧异不少,还有人起这样的书名,于是流言四起:在老北京人看来,这可真是哗众取宠了;对那些历史学者来讲,这

可真是不尊重历史了;网上甚至有人贴上了这样的话:“袁腾飞是个什么玩意儿?”跟着便不乏“讨袁”之人与超粉的“护袁”行动,争吵的架势远远超过了对其书本身的关注,更有极端之人展开了对垒双方的人身攻击。接着跟风一流冲出江湖(譬如敝人),意图从此书中找到大战衍生的根源。其实如真要细细品品还真能发现这书的某些妙处。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的目录吧:

第一章 落魄挨打奈何天(半殖半封开始)

一、穷玩火富玩烟

有夷来敲门/弓箭对火器/女皇来贩烟/炮火中相逢/我意与君和/狮子滚绣球

二、大敌进逼,避暑第一

找来的事端/打来的地盘/留守的亲王/劫难的中华

三、太平城里太平军

老虎住进城/家家都关门/自有降魔人

······

先不说内容,单单这目录就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试想读者要翻开书看到有板有眼,严肃得要命的历史书大概也就翻翻两下,然后避之以唯恐不及了。这目录也就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了,读了几页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我所想的那种遍布文献于全册的历史书,却是一位历史老师的讲课实录呢。读到此笔者也就了解了为什么这本书会如此备受争议的原因了。

正所谓“众口难调”,一本畅销书当然逃不掉此类问题。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内容,在讲到鸦片战争之前后的中西方贸易差异一章中,袁腾飞这样形容:

“(西方)运来的商品有的就很离谱了,像餐刀餐叉,中国人看到洋人吃饭居然用铁器,拿刀切,哇!茹毛饮血,一帮远古先民!钢琴,这东西在今天的中国家庭里恐怕也不多见,大部分是父母逼着孩子学的,考完级就再不碰了,也就是有人来串门的时候弹个“可爱的蓝精灵”;睡衣睡帽,中国人没有穿这东西的传统,睡觉还穿衣服?这不暴殄天物吗!裤衩背心就好了,彻底解放更舒服!没用,不要。”

京味十足、嬉笑怒骂、调侃、玩世不恭、逮人就骂,在这位热辣的历史教师口中,中国枯燥而沉寂的百年近代,就这样突兀在读者眼前,这灵动鲜活、妙趣横生的讲述,还真像是瘦版的郭德纲。这种连批带讲、嬉笑怒骂的讲课风格,足以让学生和网友们会心一笑,更让那些整天扛着高考大旗的学生们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文科生和等着会考的孩子们大呼:“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历史老师”,历史上帝也疯狂/兔子见到鹰/财色与天齐/天国要燃烧/蚊子衔秤砣/王多如牛毛/

不再枯燥,似乎考试也不是那么难了。但也就是这种风格却也给袁腾飞本人带来了更多的非议,有网友甚至认为这是“哗众取宠,胡说八道”;搞学术研究的更是顿足捶胸,痛斥其大逆不道之行为。

谈其诸多,笔者只想说袁腾飞其实只是个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课堂中免不了说点有趣的故事,教案里再信手拈来些数据,正史野史参杂着讲,一节课下来,课堂上没有睡着的,甭说别的,这就是成功的一课。因笔者也曾为一中学教师,深知一位老师的良苦用心,相比太多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袁腾飞的历史课更能引导学生,普及历史知识,并且让这种普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是袁腾飞的目的。真要一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论学术,笔者只能学学袁腾飞的口气说句:“孩子们,别睡啦。”只是这课堂的戏言若落笔成为铅字,多多少少会背上些文责。只希望看者口下留情,著者笔下留意吧。

袁老师的超级粉丝说:“愿为袁老师再参加一次高考!”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这只是代表读者对学习历史的一种心态。我上高中时最害怕的文科就是历史,枯燥无味的背诵,远离实际的陈述,让我对历史一点兴趣也没有,当然成绩也不很理想。高三时为了高考不拉分,强迫自己详读历史书,生吞活剥般的总算度过考试,随之历史就被我远远抛掷于脑后了。想必这种情况也不只发生在我的身上,很多学生都身同体受。走上社会后碰到很多人和事后才逐渐明白当时老师口中“历史是一面镜子,能通古知今······”的含义。

读了袁老师的书也让我反省自身,同样是高中老师的我上课时学生的反应是什么样子,是否学生们也是囫囵吞枣,而并非真心向学。越是琢磨越是害怕越是心里发毛,不由得想到“新课改”这个名称,是不是该学学袁老师,是不是也该变一变,是否该再读一遍《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重新体会一下袁老师在嬉笑怒骂中所传递出的智慧。我也希望我的同仁们抽点时间也读读这本书,大家推心置腹的交流一下,一起都成为“袁老师”,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牛的老师。

篇2:历史上最牛上的历史老师范文

一、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同时延伸历史课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分数至上”的教育大背景下, 历史教学势必以学生高考分数为衡量标准, 在这一指标的压迫之下, 历史教学本应具有的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素质教育功能被忽略了, 变成了一些僵硬的教条式教育。袁腾飞认为, 中学历史是一门讲授社会发展演进的课程, 不应当是公式化、抽象化的结论堆积和枯燥僵化的材料罗列, 应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并主动地将其思维活动起来, 从而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要充分通过历史典型材料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正义感, 然后在兴趣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感悟历史, 理解历史的进程, 认识历史的本质, 学会分析判断历史问题。

以袁腾飞讲授“维新变法”的内容为例, 为了说明当时广开言路,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的维新政策, 他以一则光绪帝吃鸡蛋的故事为导入语, 以此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所带来的具体的变化, 在此故事的引导之下, 枯燥的历史活了起来, 学生不仅理解了故事中所包含的变法道理, 还学会了对历史事件意义的认知。在历史教学中, 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 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不是教师灌输的, 而是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和心灵的启迪, 甚至是强烈的情感震憾才能获得, 这也正是当今我国历史教育及其他的素质教育的追求。

二、以学生兴趣为中心,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按照现在教材设计, 初中、高中阶段的很多历史课程内容是重复的, 而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新鲜感和兴趣感。对于已知的内容, 学生显然不感兴趣, 听课的热情不高是必然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历史课程本身的时间性、空间性, 人物和事件的连贯性又要求高中历史课必须有一些内容上的重复和衔接, 授课内容的重复似乎也无法避免。所以教师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才能真正讲好这一门课程, 而在这一点上, 袁腾飞幽默风趣的讲史风格为日益僵化趋向功利的历史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讲解层次分明, 语言简洁准确”,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石彦伦对袁腾飞的评价。袁腾飞在教学交流中曾经多次提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 优秀的历史老师要学会因势利导,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必须知道现在的中学生喜欢什么, 以及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以袁腾飞讲“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例, 袁腾飞介绍林则徐采用的销烟方法是在海边挖池子, 把海水引进来, 然后投进石灰和鸦片搅拌, 产生化学反应后销毁, 而学生则认为这种方法不环保, 不符合现代人的理念, 而以这些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人生经历就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后袁腾飞再说到虎门销烟, 就会解释说:“林则徐这么做, 现在看来不环保, 但在当时还算高明的做法。”

在考试的实践中, 袁腾飞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如在学习“唐朝陶瓷艺术的代表作是唐三彩”的一课中, 袁腾飞形象地讲解道:“唐三彩跟今天的纸人纸马一样, 死人用的, 活人不会用这东西。你看电视剧《孝庄皇后》里, 满人进中原一路上抢了不少宝贝, 拿出来一看, 全是唐三彩。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谁把纸人纸马当宝贝挨家摆着?这是冥器, 民国时农民刨出来都砸了, 嫌晦气。宋朝人觉得浪费, 改纸人纸马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将唐三彩的用途生动地讲解出来, 学生一定会记得很牢。

三、以教材为中心, 同时注重书本以外知识的讲授

袁腾飞的课之所以精彩, 是因为它文史兼备、信息量大, 这与他颇具匠心的课程设计不无关系。他认为历史老师讲课一定要层次分明, 板书言简意赅, 语言简洁准确。只有这样, 学生在课后看笔记时, 只需看大小标题和摘记就能清楚勾勒出这一节课的层次和重点, 把历史事件烂熟于心。

自高考改革以来, 高考历史就涵盖于文综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历史课的份量, 同时也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 2005年以来, 历史科目的考题一直居难不下, 成为高考中的一个新难点, 很显然, 传统的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已远远无法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试题, 因此对于学习方法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如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 教师们正在尝试转变教学方式, 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增强教学理论的钻研。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像袁腾飞这样优秀的历史教师的优点, 潜心钻研, 注意积累, 才能把历史课讲得更加生动, 更加有个性, 也能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得到更多的精神收益。

篇3:历史上最牛上的历史老师范文

隋炀帝在位18年,13年呆在扬州,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南方呆得时间最长的皇帝。由于他老在扬州呆着,所以有人说他修运河一个重要原因就想上那玩儿去。不是,说话要负责任,还是沟通南北为主。

如果像电视剧里演的皇上天天上朝,那就累死了,清朝皇帝是十日一朝。皇帝上朝的时间特别早,天还没亮,四点多钟就得起床,因为晚上睡得也早,八点半九点肯定就寝了,那会儿没电脑没酒吧,天黑了就睡。

蔡伦是个宦官,宦官一般没什么好人,只有两个不错的,青史留名,蔡伦和郑和。

东汉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这是一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麻药。中医好像不太主张给人开刀。但是比如说阑尾炎、肠穿孔了,扎针没有用,采草药更没用,那就得开刀。欧洲那时候开刀是灌酒,灌一升,酒量小的一口气就灌死了,酒量大灌到肚子要爆还没醉,还很清醒,干脆四肢固定,给一棒子,于是盲肠被割下来了,生命也被上帝召唤走了。

明经科就是填空,子曰什么时习之,你填一个“学而”就完了。但是明经好考,所以考上之后也做不了大官。进士就特别不好考。诗词曲赋,时务策,国家大政方针,该不该开奥运,你得写一篇论文。

尤其是传纸条的最可恶,上课干扰一大片……你连一条短信都发不起啊?

课上完了,从此你我尘缘已了,袁某人自今日起至会考,每天为诸位焚香三炷,祈祷你们能会考顺利。

刘邦曾经当过秦朝的亭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

有的电视剧里,汉朝就让老百姓一进门给你捧出茶来,甚至春秋战国就捧出茶来喝, 很好玩,那会儿不是这样的。那会儿应该一进门喝酒,不应该喝茶,唐朝才开始大规模饮茶。

刘禅因为小时候在长坂坡被赵云闷过,被刘备假摔过,影响了大脑发育,长大后什么事儿惨就办什么,现在快成了一句骂人的词了,成了傻子窝囊废的代言。

篇4:谁是历史上最牛的学问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传说这李耳一生下来就白眉毛白胡子,所以李耳从小就被人们称之为“老子”。

长大后,李耳当了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按做学问的人来说,抛开行政上的权力不算,这个馆长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官职了,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想查什么资料就查什么资料,他的学问恐怕不是“学富五车”这个词能够形容的,应该是学富六车、学富七车乃至学富十车,别人看书或买、或借,独他不用。

学问大了,当然自有学问界同仁慕名来访了,收个把徒弟创创声名,尽尽为师之道便成为必然。人们都知道孔夫子是老师的鼻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被称为“至圣先师”、大圣人,他的学生子贡称赞他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把孔子拔到了“日月”的高度。但和李耳比起来,孔夫子却是个“小字辈”,仅是李耳的一个“俗家弟子”。未拜师之前,他曾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出了对李耳的崇拜:“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正式拜师后,亲自聆听到了李耳对他的谆谆教诲,更是对李耳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弟子们说:“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被后世读书人视为不可超越的孔圣人,却是李耳的一个“粉丝”,你说李耳的学问牛不牛?

老子之“牛”并不是吹出来的,他的学问也并非徒有虚名,其留下的著作虽仅有《道德经》五千字,却“一字万金”,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从《道德经》中流传下来的成语有:天长地久、上善若水、无为之治、大巧若拙、金玉满堂、功成身退、宠辱若惊、视而不见、听之不闻、自知者明、出生入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德报怨等。从《道德经》流传下来的思想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等。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开始把《道德经》翻译成各种语言,据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现在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了。这五千个字造成的影响,并非单单促使“洛阳纸贵”,整个世界的纸张行情都要看涨。

李耳生前“牛”,死后更“牛”。李耳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其实,人们不必如此悲伤,因为这么“牛”的人,是不会下地狱受罪的,他已经羽化成仙了。这在他生前已有预兆,他在西出函谷关化胡为器时,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的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所言不虚,李耳仙逝后便是上天的太上老君,历史上最“牛”的人当然是骑着牛飞升了,连他的牛也成仙成道了。

其它的人死后若能成了小仙也便飘飘然,如李白号称“李谪仙”,包公号称“文曲星”下凡,李耳的身份比他们高的何止万倍,他是“三清”之一,与开天辟地的盘古也即“元始天尊”齐名,高居三十三重天之上。神仙们手中的兵器、法宝大多出自他手锻造,神仙们延年益寿、起死回生靠的是他炼制的仙丹,《西游记》中孙悟空够牛的了吧?大闹天宫时,被李耳特制的世界上最早的巡航导弹“金刚琢”一击而中,被获遭擒。“金刚琢”从遥远的太空发射到地球,误差几乎精确到了毫米。那位说了,李耳这么大的本事,为什么不及早出手呢?因为李耳的辈份太高,与孙悟空后生小辈交手太掉架子,怕遭人耻笑。但为了给骄傲自大的孙悟空点教训,李耳在孙悟空西天取经过程中,派自己骑的青牛下界,大战孙悟空,逼得孙悟空四处搬请救兵,连如来佛祖的“金刚沙”都对李耳的“金刚琢”束手无策,最后还是李耳自己出面才草草收场。对付孙悟空这样的高手,李耳只派个畜生出场,明显是羞辱孙大圣,你说李耳牛不牛?

实际上在中国本土能称得上“教”的,只有老子创建的“道教”一家。李耳虽“牛”,但他倡导的却是“无为而治”,与世无争。所以我奉劝世上或觉得自己有两个钱,或觉得自己有一点权,或觉得自己有点墨水,或觉得自己孔武有力的所谓“牛”人们,请你们收敛一点,谦虚一点,再“牛”你还能“牛”过老子吗?最牛的“牛”人老子最后再教给你一句至理名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历史上最牛上的历史老师范文】相关文章:

1历史上最牛的演讲04-18

历史上最牛的征婚启事06-01

中国历史上的好老师07-01

历史上的第一范文05-29

历史上的今天月范文06-13

为何明朝历史上的07-18

历史上的六月06-04

历史上的2月06-24

历史上的今天安全07-09

历史上的真实丐帮07-09

上一篇:厨房各岗位的岗位职责下一篇:下半年员工工作计划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