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2024-05-16

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绵阳市西山路小学“震后恢复”时期微型课题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项 目 名 称:研 究 单 位:项目行政主持人:杨项目业务主持人:罗主 研 人 员:张起 止 时 间:

研 究 报 告

绵阳市西山路小学

玲 吴克敏 李洪刚 朱小兰 罗红梅 2008年9月—2009年1月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前 言

我校微型课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自2008年9月申报立项以来,在进修校、教研室专家和学校教科室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通过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其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低年级教育中固然要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爱学习、会学习,爱动脑、会动脑,是 一种十分重要的个性品质,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基本素质。而且,也只有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孩子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如何结网,如何捕捞,他们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鱼。可是,目前的现状是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的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孩子家里过分宠爱,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视。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有些同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有的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哪里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在家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下子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很多不好的习惯,如:上课时没有养成正确的坐姿,总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爱讲话,外面有声响的时候容易分散注意。上课举手不积极,作业粗心大意,字迹潦草,不能认真、独立、按时地完成。经过一年的小学生活,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但是到了二年级,还是有不少的学生存在以上的问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实践中深深懂得: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奠基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让学生养成一系列 3 的良好习惯?我们认为,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以及主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学习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么作为小学启蒙年级,则更应该把数学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上。只要能从小养成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与习惯,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创新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因此,我们特提出了“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即“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的课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国内外关于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途径方法体系,但研究对象较广,多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且研究范围较广。但是对于习惯养成关键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关注不多。我们的研究意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研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二、研究意义

1、学习习惯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巩固下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 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高年级学生的父母会提起自己的孩子学习习惯差,这主要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造成的。我们常常会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在低年级学生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将对他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

2、学习习惯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个时期,经常地、具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就能起到促进发展作用。因此,在小学低段,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那么在中高段,学生才能有更高的发展,继而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

三、课题研究思想及原则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数学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基本要求,坚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家长的协助辅导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低段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高效的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指导研究的具体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题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任何智力正常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开发自己学习潜能。问题让学生自己揭示,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尊严、价值,弘扬主动精神,调动学生内在发展潜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一切实验研究工作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参与人员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克服形式主义,扎扎实实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研究成果经得起科学验证。

3、活动性原则

通过小组合作,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不断拓宽活动领域,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探索活动交流中全面提高素质。

4、灵活性原则

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难以预计的情况,因此在系统执行过程中,根据实施结果,随时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四、课题概念界定

(1)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方式,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 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2)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如专心上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等行为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较长时间形成,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效率的规律性行为方式。

五、研究措施: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校低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认真倾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认真书写、及时改错等习惯,提高学生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在各自条件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通过实验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掌握教学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突破学科中心,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提高教学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

3、通过实验研究,改革课堂教学中抽象、单一的模式,在教学中探索,总结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取得实践经验,并将此推广。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确定的对象为校1—2年级低段学生。研究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同时在其它年级也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研究内容(1).当前儿童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以及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针对性。(2).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的研究。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四)、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本课题既是一项学术研究,同时也是我校今后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将把本课题确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3.个案研究法。本课题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使全体学生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五)研究思路

以《数学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基本要求,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小学低段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养成教育的模式、途径与方法,探索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的新途径。

(六)、研究途径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学生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课前准备、认真倾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认真书写、及时改错等习惯,提高学生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在各自条件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七)研究过程

如何推进小学低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使其养成良好的听课、思考、作业等的习惯呢?针对以上原因,数学课题组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和氛围对孩子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在校园环境布臵、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爱读书、爱学习的气氛。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感、知识、技能、能力融于一体的儿童文化活动,使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在生活中求知。

⑵加强家校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 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家校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⑶加强个体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矫正不良习惯。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学习情感、学习方式上也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帮助一些学生矫正不良学习行为,防止不良行为形成不良习惯。

⑷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主阵地,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从偏重于灌输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特别是在语言、社会、科学等教学活动中,既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严格要求,又要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孩子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指导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主要利用评价机制推进小学低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表现性评价促进课前准备习惯的养成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不听无准备之课,准备充分才能提高课堂学习质量。课前准备不但有利于课堂进行的顺畅性,节省时间,同时也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从小学低段开始教师应不懈地督促学生——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由小组长针对同学课前准备的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并予以记录。例如:课前组长检查本组同学是否准备好数学课的学习用具:数学书、文具、草稿本、课堂作业本、数学学具等。如果没准备好,小组长不给该同学加星;如果准备好了,给该同学加一颗星;如果不仅自己准备好了,而且还能提醒周围的同学,则给该同学加两颗星。其次,每周末评出本班周“课前准备之星”,颁发名片式“喜报”与家长共享,习惯不好的同学则以悄悄话的形式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家校联系共同激励和督促学生的习惯养成。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能养成的,这样的评价机制在小学低段(特别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需要持之以恒。

2、通过即时性评价促进数学听课习惯的养成

即时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通常与教学活动过程相结合,是一种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进行性的评估”,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在于“给个人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它是评价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果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

认真倾听是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保证,是生生、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得以推进的前提保证。为了提高交流讨论活动的质量,为了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倾听不仅包括听教师讲课,还包括听同伴发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认真倾听教师讲课可能还比较容易做到,但倾听同伴发言就显得比较困难。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还不太容易接纳同伴的意见,倾听同伴的心声。在交流讨论 11 活动中,学生一般有三种状态:第一种,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听也不管别人说什么;第二种,没有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言与别人类同或重复;第三种,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其中,第三种情况的学生是极少数,前两种情况中,不会倾听的学生又占大多数。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不仅人重而道远,要有一个逐步培养、长期形成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既是对他人的尊重,又是自己有修养的具体表现;其次要引导学生不但关注同伴的发言,还要仔细倾听,学会欣赏他们的长处,发现他们的不足,这样,自己的发言不仅不会重复,还会在他们发言的基础上有所补充、有所提升,甚至会有新的创意。当然,教师自己首先是学生发言的“倾听者”,其次是善于听出学生发言之区别的“发现者”,更是发现学生仔细倾听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的“评价者”。

听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要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解决未知的问题,听懂老师的讲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

低段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比较注意在课堂上,为了学生能更好进行学习,要积极评价学生提出的想法,充分赏识孩子。“积极评价”则是一项开发宝藏的工作,积极评价会使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放大成为耀眼的光芒,同时还会“排挤”掉一些不良行为。因此,在课堂上老师 12 一定要赏识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把它放大。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了独特见解时,我们会评价:“善于思考,见解独到!” 当孩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会评价:“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你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 当孩子的小手在犹豫不决时,我们会鼓励:“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也许会给大家新的启示!” 当孩子因回答问题出错时,我们会评价:“你这个错误很有价值,给全班同学都提了醒,相信大家今后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童言无忌,在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在老师的赏识、尊重、鼓励中,孩子们会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创新的火花将不断闪现。

在实践与摸索中我们还发现制定学习公约,对每一节数学课表现出色的同学通过短信平台分类向家长通报表扬,要求家长在家里也予以鼓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就感和认同感,继而为更高的方向——特别表扬而努力!

总之,即时性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励着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通过自我反思性评价促进数学解题习惯的养成

自我反思性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多元化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评价结果、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使之获得改造和重组,形成新的评价结果的过程。它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经过师生、生生和学生与媒体的交互作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意志品质,最终形成相应的评价能力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13 任何学习都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了这种反思,就能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优化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反思性评价中自评互评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赏识他人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自信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把自评互评与学生的日常作业习惯结合起来。其实我们常常会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不是完全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引起的,而是由于作业习惯不好,所以平时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1)、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要注意作业的书写规范,态度认真,思维独立。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对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作业演算草稿的认真程度和完成作业能否自觉检验往往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作业态度。如果学生的演算草稿也能象书写那样条理化、规范化,作业完成后对照演算草稿自觉认真验算,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练习正确率,而且对于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做到这几点的同学每次作业可以分别加1颗星。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会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审题是学生进行正确答题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能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方式,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在低段审题习惯培养中,主要做好:①发现的信息。现在的信息可以大致分为文字信息,图画中的信息,人物或动物提供的对话信息。②搜集、整理信息。把发现的信息进行数学化处理,比如图中数到数,人物对话中提到的数等进行整理,变成有用的信息。③弄懂问题或提 14 出问题。④处理问题。主要是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⑤列式解答。

4、通过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表现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活动。之所以要鼓励,是因为有的学生害怕说错,有的学生因内向而怕羞,有的学生因过于自信而总是抢着发言,无形之中给其他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减压。第一,不要怕说错。出现错误很正常,正是因为有错误,才需要学习。错误说出来,就可以知道错在哪里,弄明白产生错误的原因,把错误改正过来,以后就不会再犯。如果不参与讨论,很有可能连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都不知道,那么以后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第二,不太发言的学生要抢着说,经常发言的学生要看机会说。所谓看机会,就是或者说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的观点,或者在别人都说完以后做概括、总结等,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要学会表现自己。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参与,才能逐渐学会表现自己,表现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有信心。学生自信心提高了,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5、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合作,学会交流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合作大多以小组活动为主。相对班级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机会来说,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的机会要多得多。许多教师都期望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教学重心从班级层面下移到小组层面。这也是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普遍流行之原因所在。然而,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状况并非尽如人意。就小组合作状态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其一,组长“替代思维”。这种现象说明小组中的“权威”已经产生,权利与机会“非他莫属”,在无形中他已得到其他成员的首肯与默认 15。其二,谁也不服谁。这表现为小组活动时间已经结束,还没有争吵出结果。其三,同时抢着发表意见,结果谁也没有听清楚别人的意见。其四,各归各自由活动。从这些状态可以看出,小组活动还流于表面形式,效率比较底下。主要原因:第一,学生既不了解小组活动的规则,也不太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第二,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小组活动既缺乏相关指导,又缺乏相应的关注与协调。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活动效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我们要对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相关指导。首先,确定小组成员的搭配与组长人选。小组成员搭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异质搭配,另一种是同质搭配。采用何种形式,主要根据活动内容与性质来定,一般以异质搭配为多。这样有利于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和共同提高。组长可采取轮流担任的办法。后一任组长上任后,前一任组长要起辅助与帮衬的作用。一般一学期对小组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小组形成后要相对稳定,一学期中每人可轮到一次担任组长的机会。其次,制订小组活动规则。每一轮新组长上任前,都要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组长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组长的职责是负责小组活动的开展;组长的工作要求包括学习任务与内容来确定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轮流、小组抢答、小组讨论、先个人再小组等),根据学习内容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记录、谁概括总结,谁代表小组汇报发言等),以身作则并协调状态,及时发现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小组,请他们在全班学生面前示范并进行点评;及时发现小组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予以指出和纠正。

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是课堂教学重心真正下移的前提保证,是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前提保证。因此,建立小组合作活动常规,非常必要。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理论成果

1、确立了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主题教学思想。

2、进一步探索了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3、促进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的展开。

(二)、实践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对四个实验班228人和两个参照班108人进行调查,发现四个实验班同学的学习习惯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具体如下: 前测: 一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表

班级人数 及时做好上数学课的准备工作 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对老师的见解和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 和小组同学合理地进行合作性学习解题时先阅读题目要求、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后做作业的 看完题意后先不急于写,而是确定解题方法后再书写的 书写能工整,计算能仔细、验算能及时的 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的 一(1)58 2 4 20 1 3 1 0 3 1 一(3)47 1 3 6 1 2 0 0 2 1 二(1)62 15 20 22 7 10 7 4 3 4 二(2)61 11 9 13 4 10 4 2 6 7 一(2)48 5 7 6 1 4 3 1 2 2 二(3)60 14 18 23 8 12 5 7 3 5 中测: 一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表

班级人数 及时做好上数学课的准备工作 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对老师的见解和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 和小组同学合理地进行合作性学习解题时先阅读题目要求、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后做作业的 看完题意后先不急于写,而是确定解题方法后再书写的 书写能工整,计算能仔细、验算能及时的 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的 一(1)58 15 20 37 12 15 12 11 17 20 一(3)47 16 22 33 25 23 13 14 19 24 二(1)62 37 40 43 10 30 19 20 17 18 二(2)61 36 37 34 29 32 25 28 20 21 一(2)48 7 8 7 3 6 6 5 9 9 二(3)60 16 20 24 11 15 9 7 6 8 后测: 一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表

班级人数 及时做好上数学课的准备工作 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和同学的发言 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对老师的见解和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 和小组同学合理地进行合作性学习解题时先阅读题目要求、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后做作业的 看完题意 后先不急于写,而是确定解题方法后再书写的 书写能工整,计算能仔细、验算能及时的 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的 一(1)58 49 47 50 40 38 45 40 37 41 一(3)47 40 37 35 28 30 36 30 28 24 二(1)62 37 54 48 39 40 45 43 38 41 二(2)61 51 46 52 38 40 39 35 33 34 一(2)48 10 11 15 6 14 9 8 13 14 二(3)60 17 22 26 14 16 11 10 9 13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学生是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否会学习?学生是否爱学习?学生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轻松地学习?

首先,从前测看,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浓,其主要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死书、死读书的情况还在,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许多家长的观念陈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多数家长只重结果(学习成绩)不看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其次,家长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对于像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等一系列学习要求,不能很好落实,流于形式,也造成了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重视。

再次,老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持之以恒,要求多,落实少;作业多,方法少;唠叨多,指导少。也就造成了预习、复习天天搞,学生却不知怎样去预习、如何去复习。

实验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在家写完作业能自觉预习新课或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则由家长给予表扬,并随时与老师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在校由老师提出表扬,并给予一个星以示奖励。在学校里,实验班的学生如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举手等,老师就发星或奖票,满五颗就在本班墙上给于学生一朵红花公布全班,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以上三张表内的人数变化中,我们明显看到: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了。实验进行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为主的,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上不会质疑提问,课后也不能及时复习,并加以拓展。而在后测中我们发现四个实验班的学生各种好习惯正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题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从前测中我们看到,帮助孩子学习、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占一大半,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而且家长在工作之余还要辅导孩子,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而实验后,在后测表中我们明显发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变浓了,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学习成绩提高,家长也变得轻松了。在期末调测中,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任课老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上课也善于提问题了,老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3.个案的代表性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个案记录与分析

(一)家校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对特殊学生谭浩天的情况分析及辅导

小浩天是一(3)班一个很特殊的学生,开学前一段时期,这个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散漫,并伴有离开座位,动手打同学的现象,对于老师的制止也不予理睬。通过对小浩天同学进行交心谈话,得知他是隔代抚养,父母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带,平时娇生惯养,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对于老师耐心的教育他却不采不理,几乎使其他任课老师失去了信心。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集体进行讨论,觉得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家庭的教育力量仍然不能放弃。老师特地到学生家里家访,先消除家长“听告状”的顾虑,她告诉孩子爷爷奶奶:“我们从来就没有把小浩天当成我们的负担,我们真正担心的是,不良的习惯给这个孩子一生带来的危害……”与家长的沟通,确立了共同教育培养的目标,我们都将扭转这个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习惯定为首要任务。定期电话联系,家长每周到校了解情况,这都体现出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配合。渐渐地,这个孩子上课比较静心了,再没有出现过扰乱整堂课纪律的现象,对老师的教导也能听也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了。尽管他的身上仍有许多缺点,而且对他的改变尚待时日,但他确实是在进步,虽然点滴,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身边每个学生,也包括这样的特殊生。

个案记录与分析

(二)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对二(1)班学生陈耀忠的辅导

二(1)班的小忠记忆力、理解力都相比较弱,行为习惯极差,学习习惯也不好。他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是写字极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在检查作业时经常说没有带,忘在家里了,多次教育批评效果不大。后来老师改变过去的师生交往方式,注意与他的情感交流,接近他、帮助他。鼓励他说真话、说实话,做错了事不给他压力。从要求他选择完成少量作业到由基本完成作业,利用“小步子”的原则,增强他完成作业的信心。观察记录他的表现,注意表扬他的每一次进步。经常和家长联系,共同促其成长。该同学经过一学期的耐心教育,明显好转,作业基本上按质按量完成了,成绩有所好转。我们数学组老师将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等方式,使学生的身心在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个案记录与分析

(三)夏俊杰是二(2)的一位单亲家庭的男生,他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爱做小动作,想说就说,作业拖拉;自己的学习用品不会收拾,桌上、抽屉里、地上到处都是,然而他的智力并不差,数学课上的内容他听两三遍就能懂。但学习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认真进行分析,除了和他的性格有关,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好。他根本管不住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光是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老师跟他的妈妈经常进行交流沟通,统一认识。接着 老师把他的座位放在讲台旁,一发现情况,就以眼色、手势或轻敲桌面提醒他,他一有进步就及时表扬。课后,老师常找他聊天,告诉他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的重要性。现在他在课堂上不随便离开座位了,做小动作、拖拉作业的坏习惯有所改善。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还没有完全养成,离开老师的提醒督促他还是照旧,但是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需要引导、策略与耐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

个案记录与分析

(四)(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任智杰是二(2)班的学生,上课不会听讲,东张西望,好搞小动作。老师要求读书,他却漫不经心。等老师让他读课文时,他一句话也读不出来。作业马马虎虎,经常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

(二)、分析诊断:

该生比较贪玩,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尤其受地震影响,现在在板房上课,在课堂上,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自控能力较差。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大管教。上述几项行为表明他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较差。

(三)、治疗与辅导的方案:

(1)辅导老师赵老师用关心鼓励的方式、信任的态度与小任同学交谈、接触,使他信任老师。老师问他学习是为了什么?他回答是为了 将来成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于是赵老师告诉他,无论你喜欢不喜欢的学科,都要努力学习,要想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全面发展。

(2)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和责任感。

(3)同其他老师协作,在课堂上对小任多督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养成注意听讲的习惯。对他多提问,用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注意力集中。

(4)以建议的方式,希望父母对孩子多加管教

整个指导过程表明,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单靠说服教育是不行的,要在良好的群体氛围中,依靠老师的辅导训练,家长的配合,才能见成效。

4、教师成果

(1)、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的能力,这对学校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参研人员撰写了如下论文并获奖:赵红梅的《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张铃在“提高教学效益”活动中,教学设计获一等奖,撰写论文《现代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几种功效》获一等奖、吴克敏的《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角的度量”中的优势》获一等奖、李洪刚的《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获二等奖、罗红梅的《多媒体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获国家二等奖。

(三)、社会效益显著

1、学生学习习惯的显著变化,受到了家长的认可。

2、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社会的好评。

七、研究的结论

一学期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家长、老师都受益匪浅,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我们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原则,努力排除其中的不确定因素,结合我校实际总结并设计出我校自己的实验模式以及以后科研的途径和队伍。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总结我们的结论:

1.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归因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好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而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机无疑于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和家长必须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促使其养成认真听讲以及按时完成作业等其他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课题实施过程中,许多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培养孩子在游戏中想问题,查字典学英语,用扑克牌学数学;培养创新能力,从搞“破坏”开始,拆装小汽车和闹钟,创作摇滚乐,不断做出新的选择。孩子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自然变得简单了。

3.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实施不同的方案。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引导是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经过我们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孩子在使用正强化方法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极少数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对该方法效果不明显。我们适当地使用批评和惩罚来刺激其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情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实施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的世界有较多的了解,方可跟上学生的思路。只有了解学生,你才能帮助学生。

4.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更要归因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还要靠老师和家长的激励及指导,要看老师和家长是否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以及如何激励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八、后续研究的设想

1.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们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比刚入学要好。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 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2.本校班级大,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平时比较繁忙,再加之能力有限,课题研究的成果不是尽善尽美。今后在课题研究中要邀请一些理论基础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参与、指导。

3.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对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还仅仅只是开始,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努力深化,许多问题需要去设法解决,许多经验需要去认真总结,许多想法需要去变成现实。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潜心研究“教书育人”这门艺术,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孙云晓著,接力出版社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理论专著孙云晓邹 泓主编,北京出版社。《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孙云晓 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稳步提高学习成绩》林 格主编,同心出版社。《小学生优良习惯与培养》 史德志主编 新时代出版社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孙云晓、张梅玲北京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吴亚萍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西山路小学数学课题组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28

篇2: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孙文群

对于学生尤其是低段的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切好的开始。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一切创新的起步。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习新的知识更为重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很多时间我们在看到有些孩子的作业时,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学习了几年的数学连数都不会写,作业的脏、乱、差让任课教师头痛不已,这就是学生没有养成书写习惯。

平日积累,小处着手;在学生刚入学时,我不但要求孩子们对数的认识、计算上认真,而且在写数时强调数的美感,每天都要在田字格上做练习,对写得好的孩子大加表扬,对写的不太好的孩子不是简单的打击,而是叫到面前亲自手把手的教,告诉他哪个数写的好,其他的应该如何改,只要有一点进步,就会给与表扬和鼓励,让他有信心做好。慢慢的学生们在认真做题的同时也会格外注意自己是否写的工整,美观。

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学生的学习习惯受老师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认可度比任何人都要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书写习惯也会深深地影响他们。在教学中我首先以身作则,不论是板书还是平时批改作业我都会做到工整、美观。如果在写板书时有写的不太合格的时候,我会擦去重新写,并在写的时候强调把痕迹擦干净,力求一次写好。

二、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及时表扬,快速进入状态;学生在刚刚听到铃声时不是特别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涣散的地步,教师也会因为课堂氛围提不起精神,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是用惩罚而是根据地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课前奖励的活动,如果在上课铃一响,不论老师在不在,都能做到快速拿出书和学习用品,并能安静的等老师来上课,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贴在书上,攒够三朵就可以贴在墙上一朵,作为学期末优秀学生的评价方式之一。有了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起初可能会有趋利行为,为了小红花主动做好可前准备,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他们就会一上课马上就进入学习状态。

兴趣入手,强化注意力;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具备高度的注意力,它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先导和前提。一个人形成了对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学习习惯,及时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能专心学习。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便把题目变成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自然也就强化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在数学中培养孩子能力不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会使很多孩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更多的给予孩子动手实践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增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在学生分的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记录的过程也不是很理想。经过几次动手实践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正是有了这样的动手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没有思考的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地学习就是激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在课堂中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和思维空间里联系已有数学经验和数学知识充分展示思考、探索、交流活动。在群体交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

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教育,呵护稚嫩的童心健康成长外,怎样去调动这些顽性十足,又充满探索好奇心的孩子的积极与互动,除了采取多种方法教学外,课后的作业也不容忽视。怎样吸引他们的目光,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在批改作业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使用了“批改+语言评价”的方法。除了在给学生作业等级评价的同时还对于学生评语式的批评和表扬。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诱导学生思考,自我改错;当学生在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分析、判断等方面错误时,我会在错误的地方作个记号,写上“运算顺序对吗?”、“想清计算公式”或“请仔细再算一次结果”等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也不会打击他的信心,同时,引起学生对错误的重视,明确错误的原因,能有的放矢地改正,而且印象深刻。

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激活创新意识;对学生作业中的巧解、灵活解答、一题多解,我会在下面写下“这种方法想法独特,有小数学家 的风范”“你能从不同角度想问题,解法这么多,下次给我教教”等评语,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顽皮、最活泼好动阶段,在做作业时会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在批改时注意方法,对症下药,力求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写的又对又好的学生我除了给他优+之外,还会写着“这样的作业感觉真好”的评语,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作业量稍微降低之外,判分要求也降低些,只要能比上一次有进步,就会写上鼓励的评语 “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一定能更好。”“相信你能行,加油啊!有了这样的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对于一些自控能力不强少做或不认真的学生我会写下“嗨!今天偷懒了,是不是?明天能补上吗?”的评语,这样的评语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对他也是一种督促,大部分时候都能及时补上。

篇3: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小学六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年、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三年级上学期属于过渡阶段, 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阶段, 各门学科都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比如语文, 低年级段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现在则增加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这两个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从三年级开始, 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

三年级也是学生思维解决问题的开始, 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 向主动的学习主体改变, 孩子自身心里和能力的发展都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 有一些孩子甚至开始出现学习偏科的端倪。

因此, 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 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三年级作为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转折期, 对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究竟“转”在哪里呢?

一、转型期孩子的现状分析

1. 学习方面

进入三年级, 知识内容明显广泛了, 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必须扎扎实实的掌握, 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 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课程内容增加了, 新开设的英语课、科学课、信息与技术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也是现在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视和重要的一部分。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重点是学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拼音、生字、词语, 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记, 成绩上来说一般不成问题。但是, 进入三年级就有些不同了, 因为现在除了以上的基础知识以外, 练习册、试卷上有更多比较“活”的题目,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些题目是没有什么最标准的答案, 可以是一题多解, 不像学生字、拼音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 老师讲课的重点已经从拼音和字词教学转移到课文的阅读教学, 字词的识记、课文的读通顺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多下点功夫, 这里首先要求各位家长帮助严格把好在刚开始阶段的课前预习关,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由于课堂教学重点开始转移到课文的阅读教学, 也就是课文大意的理解、课文结构的把握、段的教学等, 课堂上讲的这些理解方面内容在课外是没法补好的, 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补的, 所以课堂上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必须抓好的。

2. 心理方面

出于这个阶段的孩子, 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 似懂非懂, 开始有独立性, 自尊心逐渐增强。细心的家长肯定能察觉, 这阶段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想试着自己一个人去做, 但往往又达不到你所要求的标准, 其实我们不要要求他们最后的结果怎样, 首先就是要答应他们的要求, 同意让孩子自己试试。另外, 家长还要把握好批评的尺度, 这阶段的孩子自尊心逐渐增强, 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讲的孩子知道“难为情”了, 他怕“丢面子”了, 所以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握好尺度。

这个时候, 儿童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增强, 思维能力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 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 做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提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尤为关键, 而独立性和发展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儿童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三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 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 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 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思想意识

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 也就是说想的事情多了, 开始有自己意向, 自己有自己的打算,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也就是有些家长在说的:“我们孩子很强, 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了。”但是他们的辨别力弱。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搞清楚, 也不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 哪些事不能做, 这也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 经常提醒他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给他明确的方向, 但需要的是大人的“口风”必须一致。不要爸爸妈妈这么说, 爷爷奶奶却是那么说, 这样孩子就更辨别不清楚了。

二、需要强化行为习惯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 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而三年级又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因为三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各种习惯的养成期, 对其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三年级的班主任,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

这里的听讲, 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 精力要集中, 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 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 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 新旧知识的联系, 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听”是获得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老师多半是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父母可以通过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听到的内容, 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 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

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意就开始解答了, 还有3.2%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这些不良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时候, 学生的作业习惯明显退步了, 我第一堂课布置的作业到下午放学前收到一半都不到, 很少一部分学生能按时认真的完成作业, 针对这中情况, 我首先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 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 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 态度上的要求——认真, 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刚开始的时候我实行强制性要求, 必须完成作业才能出去玩, 让他们知道作业早做晚做反正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做, 还不如早点做完, 可以轻轻松松地玩了。等学生慢慢有这个完成作业的意识的时候, 我不再看着, 而是规定时间。到学期结束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了。

3. 培养善于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在学习过程中, 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 也可从模仿开始, 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 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 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 提出问题。

4.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年级后, 我们发现考试不是仅仅考课内的知识了, 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在课外要大量地汲取知识, 补充课内所学。目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最头疼的算是阅读理解。面对难题不自信, 害怕, 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 所以对课堂上老师传授的方法要认真听, 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 灵活地运用知识, 题目“百变不离其中”, 掌握了方法, 就能将难题转变为做过的、熟悉的题目。让孩子体验成功, 逐步养成探索精神。在家辅导孩子的时候, 不要将答案完全告诉孩子, 要有意识地将题目分成几个步骤进行, 这样可以降低难度, 让孩子一步步完成, 及时肯定他的成功, 让他产生满足感, 这样伴随着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 他会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慢慢会对难题消除恐惧感。

5. 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对于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的孩子, 正处在成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 心理、精神、思想和行动都处在矛盾和不平衡之中, 这个时期正是他们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正反两方面接收的都很快, 对于反面教育影响, 他们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的趋向。因此, 我们要抓住这一关键期, 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 在文明礼貌方面要求重点做到语言文明, 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关心他人。

6.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作家周国平先生曾经非常精辟地论述过写日记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 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人生, 而人生是由每天、每年、每个阶段的活生生的经历组成的。如果你热爱人生, 你就一定会珍惜自己的经历, 珍惜其中的欢乐和痛苦、心情和感受, 因为它们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但是, 如果没有记录, 这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所以, 通过写日记, 就可以把这些逝去的日子放进保险柜, 有一天打开它, 这些日子仍然会历历在目地重现。在这个意义上, 日记使人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人生。

篇4:小学语文低段阅读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49-01

一个人的心灵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每一个年龄,需要不同的童书和不同的阅读方式,优秀的图画书,往往以最朴素、最简单的方式传达深刻的真理,形象鲜明的绘本是低年级儿童的“成长维生素”。它启发着儿童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在心中培育故事形象。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打开孩子的想象之门。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一、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除兴趣外,则完全在于阅读时有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设法运用一定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使读书习惯的形成。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舞台。对低年级孩子而言,可以教给他们在所读文章开头、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可以通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给难词注释及扩词;标小节;划划重点、优美的地方注个小问号等。

二、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解疑解惑的习惯。

1、运用旧知识联系问题。当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先请他们联系课文,回忆旧知来自行解决。

2、抓住学生疑问的闪光点,适时启发。有一次我们认识“觉”这个新字,读音是“jue”,感觉的觉。有个小朋友举手了,他说这个字读“jiào”,睡觉的觉。学生有了疑惑,到底是谁的读音对呢?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查了《新华字典》知道的,我表扬他会通过查字典学习了,然后再请他查字典找到那个字,请他再仔细看看,结果他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júe”。我说:“这个字就是多音字,一个字有一个或两个读音,字典对每个多音字都有详细的介绍,大家有疑问可以找字典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一星期后,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而且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总喜欢查查字典,要是多音字定会把每个音都搞清,这样阅读的目标明确了,阅读的效果就有了。

三、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师引读:由于低年级学生自我选择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可以不失时机跟孩子们一块儿阅读一部好书的开头,引起他们的兴趣。榜样激“读”,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革命领袖、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故事诱“读”,学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课后,我让小朋友再找找写邓小平爷爷其他故事,所以必须激发学生有阅读的需要,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读物,激发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欲望。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来引导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应扩大阅读范围,激发阅读的欲望。

四、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那么语言的积累就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注意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内容。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美句断,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经过了解,我发现原来大部分的学生记笔记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特别是低段的学生,识字量并不大,对于文中一些词句根本还是一知半解,大多是老师规定了要摘抄,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并非出于真心实意,根本体会不到运用好词好句的妙处。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同时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能真正寻得阅读的快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识字量还太少,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确,他们还无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故事,但是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活跃,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写作相整合的办法,使他们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如利用学校的午读课,我还引导学生对读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经过、结果和蕴含的浅显道理等进行简单的复述。学生读完诗词或绘本后,再把读本中的某个细节或情节进行再创造或改编,用短小的诗歌或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把读书与感悟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每读一本书都能有所收获。

另外,我们在开展读写绘活动中,还发现一些儿歌、童诗形式活泼、节奏明快,也非常切合孩子的思维。我们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男女生轮读,打着节拍,或者做着动作朗读,笑着读着,一首首小诗就走进了孩子们的脑海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诵读为孩子们积累起了丰富的语言。

篇5: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摘要: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答问题的第一步。学生只有通过读题,才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解答做准备。因此审题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山区学生来说,家长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并且家庭农业劳动繁重,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子女的学习;同时农村学生的审题能力与城里学生相比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尤为重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从拓展识字教学,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审题;多给学生读题的机会;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巧妙地运用错题;总结成绩,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六个方面开展研究。运用访谈、观察、文献与经验总结等方法的开展研究,使学生的语文审题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科研水准得以提升。

【关键词】 山区小学低段 语文 审题能力

2011年笔者承担了区级小课题《提高山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研究,现在就这个研究做一个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现实背景

1、从新课程理念上看。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面和谐教育。那么新课程下小学生除知识技能掌握外,对于审题能力与习惯等的培养理应同步发展。

2、从语文工具性的学科特点看。任何语文问题都需要通过学生的认真审题才能得到解决,而解题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审题的正确与否。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是一个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从客观存在问题看。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本班学生在考完试后或者作业第二次订正的时

候看到自己的错题时,满脸后悔地抱怨自己说太粗心了,做题的时候审题不清,大多数题目都是因为审题出错而出错。尽管我在每次做题前经常提醒学生说“看清题目的要求再写?”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错误。审题一直是我和学生的一块“绊脚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班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4、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看。小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的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少之又少,得到的经验也是比较松散零碎的,缺乏较为理想的操作方法和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且教学实践中未能得到广泛的运用,为此,我期望在此次提高山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研究中能有所突破。

(二)研究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低年级是学生接触语文的开始阶段,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开始学习语文时就养成他们良好的语文审题习惯,那么对于提高低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为今后更高学段学习更为复杂的语文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因此我们通过积极寻找本校低段学生在语文审题方面有哪些障碍,努力找出解决这些障碍的策略,提高他们的语文审题能力,让每个孩子在学习语文时都切实地感到愉快,不断地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山区小学低段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研究。这是这次课题研究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一些简单的题目,即使在老师不断地提醒下,本班学生还会出现审题不清的现象,甚至出现和题目的要求相差很远的错误呢?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很好的开展方法研究。

2、探索出适合山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有效审题的策略。这是研究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针对上面研究得出学生审题不清楚的原因,笔者针对山区低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能够提高他们审题效率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的目的。

3、山区小学低段学生有效语文审题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审题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文审题习惯。在得到方法后我们就研究山区小学低段学生如何养成良好得语文审题习惯,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更复杂的语文知识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突破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出小学低段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

2、优化学习效果,提高本校低段语文教学质量。

3、通过这一次小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突破点

1、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从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出发,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策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作业质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由于正确有效的审题大幅度地提高了作业质量,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成绩,因此心里拥有了巨大的成就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达的提高。

3、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语文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极大的语文学习热情,同样也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师生共同促进本校低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本校一年级、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对实验班的学生对待审题态度、审题习惯、审题方式、审题能力、审题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个案研究法

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个子课题、某种审题方式、习惯或某一课型的研究探讨工作,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寻求点上的积累和突破。

3、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

范例和模式。

五、研究内容的展开

(一)找出原因

首先笔者认真学习了解有关小学低段学生审题能力培养这方面的书籍和研究论文,更新理念,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另外,和长期在农村任教的小学语文教师交流,向他们了解目前农村小学低段学生在审题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调查问卷,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本班学生在审题方面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审题能力薄弱源于以下几点。

1、认识较浮浅,思路狭窄。由于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审题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局限于具体的情节之中。因此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解答要求。但大部分低段小学生想法简单,以主观想象代替对题目本质特征的分析综合,找不到隐藏的做题要求,从而导致解题困难或者方法错误。

2、教师和家长“越俎代庖”。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认识的字很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因此在最初一段时间由老师或家长为其读题,这是难免的,可是教师和家长的“一包到底”:当学生在审题时一遇到障碍,就给予解决,长此以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思想,影响了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3、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审题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常按照固定的习惯性思路和方法去思考,解题时表现为习惯于“重类型、套模式”。有的学生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题,根本不看题目要求,也没有分清两个题目之间的不同,这样做出来的题目会正确吗? 有的学生不够认真,没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字词不理解就动笔开始做;有的学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有的学生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但在做题时却忘记了这些问题。

(二)针对问题,逐步开展研究

1、首先尝试改变教师和家长的辅导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识字量很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比较弱。在最初一段时间由老师或家长为其读题,这是难免的。但我发现长此以往助长了学生的依懒情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老师和家长在辅导学生作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的地位,同时做好自身的教育示范作用,先从帮助孩子读题开始,要进行范读、领读,经常有意识的让孩子跟读题目,模仿老师和家长的解释来说一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是不是应该放手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

2、针对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审题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我对学生在审题时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开展研究。(1)尝试培养学生主动阅读题目的习惯

读题是初步了解题意,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通过出声轻读、用手指读等方式,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在读到关键词句时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通过多次的读,孩子们自然明白了题意。学生能做到主动阅读题目,是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是正确审题和解答题目的一个重要前提。(2)尝试培养学生边读边划的习惯 题目中有很多的关键的字、词、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题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至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因此我在要求学生读题目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关键的字词做记号,然后我就会问学生“你觉得题目中哪些字或词对你解题最有帮助”,以达到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我发现学生能够很好的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3)尝试培养学生复述分析题目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题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难以及时得到学生审题的反馈情况。《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的口语交际中要求中指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因此在学生读完题目要求后,我会指名平时审题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把题目的要求重复一遍,这样既可以帮助后进生读懂题目,又可以检查学生的审题的效果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如果学生复述不出来,就说明这道题目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表象,那就继续读,直到能够熟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含义。

3、针对学生识字量不足,拓展识字教学开展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过的词要能正确地读,懂得意思。很多学生审题能力不强也是由识字量不足造成的,可见识字量的多少是读懂题目的关键。因此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拓展识字教学非常必要,于是平时呈现有大量文字的题目时,我会要求学生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反复地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记一记。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常见的生字就熟悉了,读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理论指出强化是指个体产生了某种行为后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得高分、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等)从而提高了该行为日后产生的频率。因此,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在审题训练中的进步给予热情鼓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作业和考试卷加分法等方式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此,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

六、研究的结论和效果

(一)研究结论——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方法

一年以来,经过实践研究、专家的指导和自身的不断学习,笔者发现提高低段学生语文审题能力的途径有:拓展识字教学,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审题;多给学生读题的机会;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巧妙地运用错题;总结成绩,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语文审题习惯

一年实践以来,目前学生的语文审题能力大幅度的提高,语文作业的质量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涨,语文的成绩提高明显。

(三)教师的科研水准得以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一年之中教育科研论文《山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审题障碍分析及对策》在黄岩区2012年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有课件《丑小鸭》获区第十四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小学组)三等奖。

笔者对提高山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审题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只是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领域需要探究。社会复杂化、思想多元化、学生内心世界复杂化,这给我们的研究不断带来新的挑战,而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肤浅,但笔者相信,有专家的指导及兄弟学校经验的借鉴,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运用量的研究方法,更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相信通过今后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吴黎黎:《做好题从读好题开始》,《小学时代-教育研究》,小学时代杂志社,2010年第2期。

篇6: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方都在大力宣传给学生减负,可是到目前为止,许多地方减负并没有起到增效的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同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甚至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心理,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为此,我于3月至5月对广南城区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二、调查的可行性分析:

1.这个选题与学校和学生有关,所以我调查起来比较方便,我既可以在本校调查也可在附近的几所学校考察。

2.这个题目贴近大家的实际,研究起来不会很困难。

3.学校、家长、学生都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因此大家也会愿意配合我们做相应的调查。

4. 如今,厌学已成为困扰各级各类学校的一大难题,它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大家都希望早日解决这一问题。

三、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使同学们认识到产生厌学情绪的不良后果,探索解决厌学难题的策略,为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四、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三(2)班和三(7)班124名学生,发出问卷124张,收回124张,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和40道选择题。40道选择题主要包括:你到学校学习主要是因为谁的关系?你最喜欢上什么课?你愿意参加周六的假日活动吗?你是否喜欢做作业和参加考试?目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你希望学校多组织什么样的活动?问卷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作总体性回答:你觉得在校读书快乐吗?这一问题的回答统计结果是:认为读书快乐的学生为90人,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73%;认为读书不快乐的10人,约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其余的则认为反正每天要读书,谈不上快乐与不快乐。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后两者的比例也随之上升。换句话说,越到高年级,认为读书缺少乐趣的人也就越多。这不能不引起我 们的高度警惕。

(二)谈话调查:

通过与我校三(2)班和三(7)班124名学生谈话得出以下结论:①厌学情况:有12位有一点厌学情绪,约占10%;10位同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约占8%;只有90位同学无厌学情绪,约占73%。12位无所谓,约占10%。

②厌学原因: 70%的同学是由于成绩不好而引起的;20%的同学由于父母的不关心而引起; 10%的学生另有看法。

③厌学调节:产生了厌学情绪之后,有50%的同学采取了自我控制;有38%的同学虽然想克服厌学情绪,但是自己无能为力,需要依靠外界力量帮助;有12%的同学采取了顺其自然。

五、厌学原因分析:

1、缺乏理想,毫无目标。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则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而这种思想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之下,往往被抵消,毫无意义。

2.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缺失家庭教育,而有的家庭教育过于偏激,不是过分溺爱就是对孩子不闻不问。

在调查中发现:124位同学中,父母离异的有4人;父母外出打 工的有50人;有70人的父母在身边。父母离异的同学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往往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物质上给予最好的享受,甚至孩子今天不想上学还帮孩子“请假”,之后,孩子就到外面玩。父母外出打工往往将孩子留在亲戚那里,孩子说谎去别的亲戚家了,甚至有的家长听从孩子的话,为他租房,晚上无人监管,孩子晚上上网,白天在教室睡觉。即使父母在身边的,很多父母也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其他根本不问。孩子思想出偏差了,父母也不知道,不能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3.社会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生也不例外。现在学生的心理、生理早熟,受社会影响就更加的明显和严重。这不仅仅是教师、学校可以改变的。就简单的从衣着上来看:教师的衣着都是大方、得体的,但是就是没有办法影响学生,有的学生穿吊带、超短裙、化妆,教师教育她们,她们说的是:“你上街去看看,很多人这样穿啊!”学生已经学会了社会上的衣着打扮,每天就想怎样才能把自己打扮的更漂亮,只会享受,哪来的心思去学习?

六、消除厌学情绪的应对策略:

1、利用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

小学时代是人生的初春,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身的一个初步的过程,明确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是每个小学生必须认清和学会的问题。 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手的,而学到的知识也可能遗忘,但获得知识的方法确不会被丢失。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就如毛泽东同志说的:“学习是学习,学习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需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拿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日久天长,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更好的前程,不是为了孝敬父母,也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全面健康个性的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学习”、“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的观念!

2、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上一篇:矿山开采合作协议下一篇:gps安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