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的范文

2024-06-20

防震减灾的范文(精选9篇)

篇1:防震减灾的范文

关于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调研报告

施文学

日期:2009-05-27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我陪同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别听取了各区政府的情况汇报,并深入到地震台、学校、消防支队、防震减灾物资储备库等进行了实地察看。通过调研发现,我市防震减灾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各级政府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在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建设,地震监测预报震情跟踪,完善地震应急机制,强化紧急救援、抗震设防监督、救灾物资等管理能力,加大群测群防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我市地质构造情况。

我市地处南北构造体系的北端,在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中部南侧,“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顶部,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乌海及周边地区为多震区的特点。《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将其列入地震基本烈度8度区域内,自治区将其列为地震高烈度重点监视防御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南北构造体系中段,南北两端地震活动再次发生相同级别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2008年度全区地震趋势会商判定,自治区地震活动水平具有升级趋势,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地震危险区域有3个地段: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6级左右;包头-呼和浩特-蒙、晋、冀交界区,5-6级;牙克石-扎兰屯地区,5级左右。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二)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1998年我市成立了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下设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准县级建制的市地震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于2003年制定并发布了《乌海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007年8月,成立了市地震应急救援分队。2007年11月,成立了市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明确了指挥部主要职责。2008年6月份对原应急预案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订,三区也相继成立了以区长为总指挥的防震减灾指挥部,明确了工作目标,落实了责任,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为防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防震减灾法宣传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以及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建设安全家园、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中小学师生防震避灾疏散演习和专家防震减灾专题讲座”等活动,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入社区、下乡村。组织发放宣传单,展出地震知识展板、开设局域网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了解了地震科普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

(四)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情况。

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方面,我市建成了由市地震局、乌海地震台、哈图乌素地震台、哈图乌素强震台、GPS陆态监测网乌海基准站、各宏观观测点和灾情速报网组成的专业技术工作系统,具备了一定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近期市政府投入100万元对哈图乌素地震台进行监测设备和环境改造完成后,将实现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现代化,增强地震信息快

速传输和反应能力,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我市多年来一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地震监测防御区,严格执行周、月会商制度和震情值班制度,定期对地震趋势进行判定,对2007年以来发生的三次有感地震均及时通过媒体迅速通报震情,稳定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在震灾预防体系建设方面,市、区都制定了灾害性地震应急预案,并适应形势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了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先后对神华海矿公司矸石电厂、京海矸石电厂、西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等工程依法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监管。对矿区、农区居民住房和现有学校医院进行了抗震设防检查,基本掌握了上述用房抗震设防情况,并提出了抗震设防指导意见。结合棚户区、沉陷区搬迁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帮助引导农区、矿区危房住户居民向建成区搬迁集中。抗震设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完成了全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收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置应急救援车、侦检、破拆、通讯等设备,市地震救援队组织地震紧急救援设备使用演练80多次,为市区其他紧急救援累计出动救援队伍90多次。市区都制定了应急物资储备方案,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拔和紧急配送体系。2003年市政府在市社会福利院内新建了300平米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了粮食、帐篷、棉被褥、衣鞋、雨具等生活用品,确保震灾发生24小时之内,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二、存在的问题

(一)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相对滞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不够。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患意识浅薄,存在侥幸心理,缺乏防灾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政府提供的专业性指导培训不够。

(二)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和管理比较薄弱。截止目前,一些已建成和在建的重大工程、公用设施包括教育体育卫生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业生产建设工程,未强制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三)地震应急工作基础仍较薄弱,应急能力和应急水平亟待提高。虽然制定了全市的灾害性地震应急预案,但按照防震减灾的要求,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化工产品生产经营单位,都没有地震应急预定案。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一些现代化技术难以开展,也无法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影响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四)各区防震减灾工作亟待加强。由于没有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职能职责不明确,难以形成高效有序运转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建议

我市作为自治区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之一,应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全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重点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等基础工作。现就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三区政府要明确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解决工作职能职责不明确,没有专人负责防震减灾工作的问题。

(二)加大宣传贯彻防震减灾法的力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纳入全市“五五”普法教育的内容,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掌握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知识,防震减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知识,切实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周”等有利时段,通过信息产

业部门、新闻媒体、大众广告单位、进行全面有效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三)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国民安全教育体系,组织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切实加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全市工程抗震防灾能力。将地震安全评价工作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五)要继续着力抓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一是着力解决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二是对“三网一员”既防震减灾地震监测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灾情速报网的工作人员和助理员进行培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三是地震工作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完善灾害性地震应急预案。

篇2:防震减灾的范文

A:敬爱的老师们!B:亲爱的同学们!

A:大家早上好!红领巾广播开始了,欢迎您的收听,我是播音员()。

B:我是播音员()。

A:10月2日是国际防灾减灾日,所以本期红领巾广播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B:生命,如流水一般,没有轮回,不可逆转;生命,如鲜花一般,都曾有过灿烂,有过辉煌;生命,如清茶一般,苦涩过后,醇厚甘美,回味悠远。

A:生命脆弱得就像一张薄薄的纸,禁不起一点点的风吹雨打。生命是短暂的,只属于我们一次,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我们用有限的生命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吧!

B:2008年的5月12日,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下午2点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灾害。强大的地震波震动全川,摇撼全国。顷刻间,昔日秀美的家园变成了废墟,曾经鲜活的生命骤然消失。

A:8级大地震,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许多地方都被夷为平地。地震到来之时,正是学校上课的时间,有近几十所中小学校在强大的地震前瞬间倒塌、摧毁,许多学生和老师失去了生命。

B: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玉树又发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再次发生7.0级地震。

A: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B: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另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A:当前,人类还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也远未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但是,人类也不能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该怎样呢?

B:我们要学会沉着应付突发地震。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

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书包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

当你感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头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在排椅、课桌或坚实的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空旷处,若房屋受损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东西,以免接着可能发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压埋。撤离时,最好不使用电梯,以访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A:地震时如果你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要相信会有人来救你,最好能做到以下几点: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求援。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

(4)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虽然我们现在无法避免地震的发生,但我们可通过掌握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的知识本领使损失降至最低。

篇3:防震减灾的范文

一、防震减灾人才预测是防震减灾教育培训调整的依据

防震减灾人才预测是通过对以往人才情况的研究预测未来一定阶段内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规律的应用科学。防震减灾教育培训的目标就是满足防震减灾事业在未来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防震减灾人才的需要, 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但是教育培训的内容、对象等直接决定着防震减灾人才的供给情况, 如果防震减灾人才供给与防震减灾事业需求不相符合, 则会进而导致人才过剩、不足、管理难度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使人才使用的效率降低、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 最终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

通过防震减灾人才预测可以了解国家、地区未来对防震减灾人才数量、层次和专业等方面的需求, 了解防震减灾人才现状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获得详实数据, 能够说明防震减灾教育培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这样就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二、国外人才预测与教育培训的调整

国外人才预测指导教育培训主要体现在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方面, 并且有了许多成功经验。1928年苏联第一次将人才需求预测运用到专门职业类型的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方面。

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最为突出。在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考虑到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 对人才的需求也有相应的需求, 并预测1960~1970年各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在计划内约缺17万名高级科技人员。根据这一预测教育部门制订出理工科大学增加招生名额, 增设工业大学等策略。从1961年开始, 每年增招16, 000名理工科学生, 到1964年又提高为每年增招20, 000人。至70年代中期, 理工类专科、本科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已超过40%, 基本上扭转了日本大学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 进而带动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针对21世纪生命科学将快速发展的预测, 日本1982年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需要特别推动的高、精、尖领域的研究”命题。同时日本各名牌大学也加大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层次, 提高生命科学博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到1992年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总体研究已经超过了加拿大、意大利等国, 列世界第三位。

由日本人才需求预测指导人才培养, 为社会需要及时提供相应人才,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预测对于教育培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当前我国防震减灾教育培训调整势在必行

地震专业技术人才是地震科技人才的主体, 截止2010年, 地震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专业人才约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8%;4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才中, 35岁以下约占60%;从事监测工作约占专业技术人才的38%,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约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8%。西部是高烈度区面积较大的区域达到394.5万平方公里, 但是单位 (万平方公里) 高烈度区高级专业人才的配置仅有1.07人, 远远低于东部的12.84人。从上述统计分析中, 我国防震减灾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不足:

(一) 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轻。4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4%。

(二)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西部是高烈度区比较集中的地方, 但是高级人才的配置为1.07人/万平方公里, 而东部地区高烈度区相对面积较小, 高级人才的配置为12.84人/万平方公里。

(三) 专业技术人员衔接不及时。近五年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近2, 000人, 这些人员上岗之后需要培养和帮带, 中级及以下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到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72.22%, 因此新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岗后的培养和成长需要解决。

面对防震减灾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的不足, 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势必要进行调整, 不仅要考虑传统的专业、学历等, 还要考虑地域等因素。一要对国家经济、科学发展状况及地震事业发展有明确的认识, 掌握社会对防震减灾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二要对社会和地震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三要结合科学发展, 不断发挥新的优势, 培育新的特色, 根据防震减灾事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主动调整教育培训的专业方向。

四、防震减灾人才预测的体系构建

笔者通过研究, 目前我国针对防震减灾人才的预测没有一个详细、多层次的精确预测体系, 因此, 急需加强防震减灾人才预测的体系构建, 为防震减灾人才教育培训调整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一) 形成多层次人才预测体系。

防震减灾人才预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集科技发展预测、经济发展预测、人口预测、人们安全需求预测、教育规模预测等交织在一起的立体预测体系。只有将宏观预测与微观预测相结合, 即国家对防震减灾人才的需求和地方 (单位) 对防震减灾人才的需求, 防震减灾人才预测的结果才会相对精确。然而, 在这两个子系统下还要考虑人才总量预测系统、人才年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地区结构分布预测等子系统。

(二) 动态的防震减灾人才预测体系。

防震减灾人才需求预测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信息采集、预测模型建立、预测分析、发布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等环节。但是, 当代经济环境变化, 人们对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 防震减灾人才预测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上述几个环节成为一个闭合循环系统长期存在。同时, 长期预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所以在做好长期预测的基础上, 还应该做好中、短期预测, 采用动态预测的方法, 使预测的结果更具有动态性和可调整性。

(三) 增强人才预测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依据系统的观点建立, 利用现代技术方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提供各种管理和决策信息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它能准确迅速提供各级部门所需的信息。一方面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另一反面是信息的提供和使用, 能够记录和反映出防震减灾人才的变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才预测的全过程就是人才信息管理的全过程。

(四) 加强新兴学科 (技术) 对防震减灾人才预测的影响预测。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也受其他科学发展的影响, 例如:模拟技术的发展、机械智能技术的发展, 对防震减灾事业都有影响, 因此, 在进行防震减灾人才预测的时候要考虑其他学科 (技术) 的发展及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替代作用及其他影响。

(五) 建立一支防震减灾人才预测的专业队伍。

防震减灾人才预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体系复杂、工作量大的工作, 需要一支专业队伍专门从事防震减灾人才预测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预测数据的准确、为防震减灾教育培训调整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五、充分利用预测结果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培训工作

防震减灾教育培训要适应地震事业发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防震减灾人才预测的结果, 对专业设置、培训内容等进行事前调整。

(一) 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结合调整。

对于传统设置的专业, 通过调整办学层次、更新教学内容等方法突出传统学科优势。同时结合专业自身特征设置一些具有相互支撑作用的新兴专业, 作为传统专业的补充和发展。

(二) 充分考虑防震减灾人才的分布。

通过分析发现, 防震减灾人才在各个地区的分布、工作岗位分布不均衡, 因此在进行培训时要有针对性的对人才缺乏的地区、人才缺乏的岗位倾斜, 提高相应的专业水平。

(三) 基础型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调整。

近年来, 社会经济发展和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地震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进而急需加强地震应用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 人才培养单位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应注重兼顾基础学科专业的发展。

(四) 有针对性的调整培训内容。

通过分析可以获取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的知识结构, 经过与地震事业发展需要进行比较, 找到之间的差距, 进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培训内容, 使培训内容实用而有效。

六、结语

做好防震减灾人才预测工作为防震减灾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准确的数据支撑, 对于提高防震减灾教育培训工作, 促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分布合理、专业水平高的防震减灾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以来, 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加强地震行业自身建设的关键。防震减灾教育培训作为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已凸显出与地震事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改善防震减灾教育培训适应地震事业发展成为必然。防震减灾人才预测是通过对防震减灾人才历史现状的调查, 研究地震事业发展规律, 科学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预测防震减灾人才的发展趋势和需求量,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防震减灾教育培训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防震减灾人才,预测,教育培训,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永生.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高等教育, 2008

[2].王玉荣, 徐安兴, 史晓平.人才预测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卢位, 雷鸣.现代经济预测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4].罗立军.浅谈人才培养的意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篇4:关于城镇防震减灾规划的探讨

关键词:防震减灾; 规划探讨

中图分类号:TU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65-001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承担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目前的地震科学水平和国家经济力量的现状下,能否有效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不仅是发展中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农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处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农村,更应当积极做好防震减灾的震前防御和平时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一般用三个准则来度量一个地区对地震的安全性:①一次地震中人员伤亡的数量;②一次地震中经济损失的多少;③震后为了恢复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所必须的时间长短。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所具有的减少或免除地震作用下破坏程度的能力。

目前,我国城市的减灾设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使得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其面对突发震灾的易损性也愈显突出。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城镇来说,抗震设防减灾工作发展就比较缓慢。

某些城镇经济发展快,但规划跟不上建设的速度,尤其是抗震减灾方面的规划。由于没有充分估计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先前制定的规划滞后,形成“规划批准之时,就是落伍之时”的状况。大多数小城镇的镇区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指标等都远远突破了原先规划的预期。城镇建设中懂抗震规划、懂抗震设计的人太少,不把规划当回事,不注重城镇建设中设计人员的培训和自我规划意识的提高,重经济、轻规划,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抗震设防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城镇的总体规划,只有做好发展规划,才能带动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编制和实施城镇抗震防灾规划对保障城镇抗震安全和提高城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城镇总体规划保持协调一致、采取现状和发展并重的规划理念是当前我国城镇建设与发展对抗震防灾规划提出的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加强防灾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當前防灾规划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应服从于总体规划的要求。其编制期限应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城镇总体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处于统率的地位,防震减灾规划要以其为依据进行研究和编制,防灾规划的总体目标、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必须服从于城镇规划的总体目标、性质、期限和范围。城镇的规划布局要通过城镇的减灾策略、设防水准与防御目标来进行落实修正。

城镇发展中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占有很大比重,尽可能加大其安全系数,保证城镇免遭地震破坏至关重要。在编制城镇建设规划时,首先要对城镇的地震地质背景,如地震活动性、活动性断层进行调查,对地震安全性进行分析、分区,然后把对各类建筑物、生命线工程进行震害预测的结果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新建城镇和新建工程要避开地质构造薄弱地带(断裂带),其整体规划要符合防震和抗震要求,具有防震和抗震功能。对于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危旧房屋,要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具体评价和鉴定,并根据鉴定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加固、维修和设防。要按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分布状况和建筑构造,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城镇各区功能作用分工明确,形成多个功能齐全的分中心。重大工程和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预测未来地震的影响,选择安全的场地,进行建设,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城镇防震减灾工程规划的编制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

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地区的城镇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应包括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小城镇的防御目标、抗震设防烈度和国家现行标准确定,并作为强制性要求。

城镇抗震防灾应达到以下基本防御目标:

(1)当遭受多遇地震(“小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63.5%)影响时,城镇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中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10%)影响时,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小城镇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经营;(3)当遭受罕遇地震(“大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2~3%)影响时,小城镇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城镇防震减灾工程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防震减灾现状分析和灾害影响环境综合评价及防灾能力评价;(2)防震规划目标、防震标准;(3)防震减灾设施规划;(4)防止地震次生灾害,以及灾害应急、灾后自救互救与重建的对策与措施;(5)防震减灾指挥系统。

除此之外,尚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设施和重要工程的灾害估计;(2)建筑工程易损性分析和破坏程度估计;(3)工程设施建设的防灾要求;(4)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设防要求,防灾备用率;(5)重要建筑、超高建筑、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的防灾要求,以及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鉴定与加固的要求;(6)建成区特别是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地区、高危害建筑类型的改造与加固要求;(7)场地灾害影响评价及对策;(8)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场地适宜性分区,提出用地布局要求,制定土地利用防灾规划。

篇5:防震减灾小学生作文范文

五(2)班万里 指导老师:李莉 5、12汶川大地震和庐山大地震,时间再次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那让人流泪、让人牵挂的四川,在大灾面前,灾区人民以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在废墟中坚强挺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八方支援,帮助着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地震后,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再婚、重组家庭、新生儿降生„„喜悦、快乐让曾经破碎的心得到安慰,得到温暖。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防灾减灾目的设立旨在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保障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防震减灾 关注生命安全”,提供给大家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救及救他人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的能力。所以,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面对灾难,离去者安息,因为生命得到了尊重。北川中学的一位只有十二岁的被截肢的女孩说过:“请你们不要称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学们——是没有来得及开放的花蕾,就已经凋落了。不,他们不是凋落,他们已经盛放过了。”北川中学的同学们还说了一句感人的话:“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飞翔。” 是啊!生与死仅在一念之差。

生命,如流水一般,没有轮回,不可逆转;生命,如鲜花一般,都曾有过灿烂,有过辉煌;生命,如清茶一般,苦涩过后,醇厚甘美,回味悠远。

《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沉入水中的一刹那;《薰衣草》里“以晨”闭上眼睛时“修琪”心痛的泪水;《秋天的怀念》里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悲剧的结尾,都把珍惜生命的道理一次次诉说。正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了天际,又在瞬间消失,这就是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篇6:防震减灾的范文

宁海长街中学地震科普馆位于宁海县长街镇香花山脚下。这是继“北仑中学地震科普馆”后我市第二个县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08年,宁海县长街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被确认为首批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现有测震台和强震台两个台。在2009、2010质量资料评比中名列前茅。

在宁波市地震局的领导和关心下,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按计划如期完成并取得显著的成绩现将2010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总结如下:

一、定期召开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年两次)。校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总结几年来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经验及教训;讨论部署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阶段计划;研讨我校防震减灾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等。

二、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重在宣传和普及。除初三年级将防震减灾科普教学纳入课表外,其他年级均利用活动课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即利用活动课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防震减灾录像和VCD、演讲防震减灾小论文等。

三、2009年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周宣传,在科技周里我们科学组几个教师为全校师生作防震减灾科普报告,使全体师生又获得了不少丰富生动的防震减灾知识。

四、此外,在今年我校的科技周内,我校举办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知

识展览会,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利用中午或自修课时间,分批参观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会,许多师生在展览会留言簿上写下观后感,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掌握好防震避灾的技能技巧,并在家庭和社区内进行宣传教育。无论是科学教师的报告,还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览会都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五、我校成立初中防震减灾知识兴趣小组,利用学校每周1节的活动课开展活动。我们将防震减灾知识分专题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通过专题知识学习,组织学生撰写各种防震减灾知识小论文,并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在防震减灾教育中普遍缺乏宣传资料,我校多次将各种防震减灾的录像、VCD及投影幻灯片进行翻录并外借给周边小学校,还利用学校网站()做到宣传与资源共享,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七、本我们针对市地震局布置的有关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防震减灾知识的精心培训,并继续和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在我校各年级组织学生参加了小手工制作比赛,共收到作品、半成品作品多份。在今年我校科学组配合校政教处的宣传活动,各布置了一期橱窗展览,内容以地理知识为主,覆盖面较广,其目的不仅在于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还向全体师生介绍更多的有关地理方面的各种科技知识。地震科普馆建设是我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校将依托科普馆,紧密围绕课堂和课外学习,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或第二课堂,开展科技竞赛、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科技活动。可以预见,科普馆必将

对培养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技的兴趣和提高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认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永恒主题。尽管我校今年来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上做了不少工作,但离市地震局对防震减灾科普特色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决心在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中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宁海县长街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篇7:防震减灾的范文

兰炳华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安全重于泰山,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对个人而言,生活的幸福来自安全,人生的快乐首当平安。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安全,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安居乐业。

学校是人员密度较大的场所,任何一次严重的安全事件都会给学校带来灭顶之灾,学生的平安牵动着千家万户。安全是学校兴盛的前提和保障,安全工作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紧邻地震极重灾区北川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2200余名师生却无一人伤亡。究其原因,是该校不但平时对学校有安全隐患的教学楼进行加固、维修,而且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由于平时多次演练,地震来时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的时间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紧急疏散到操场上。要知道,该校每个教学楼内的学生都非常多,人员密集,学生数最多的班级有80多名,能做到安全、快速地疏散很不容易。桑枣中学抗震减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平时重演练,震时无伤亡。因此,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安全教育永恒不变的基石;保障生命,尊重生命是安全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同学们要在努力保障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尊重他人的生命权。当危险突然来临时,不能自私自利夺路而逃,更不能为保障自己的生命权而恶意损害他人的生命权。要服从指挥,从容镇定,遵守秩序,让所有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保护生命,预防为重。学校多一次安全教育和演练,学生就多一份安全;学校安全管理多一份严格,学生就多一份放心。关爱生命,人人有责。我希望同学们做到“五防”,即防火、防溺水、防盗、防震、防人身侵害。

今天下我们举行这次防震避险紧急疏散演练,其目的就是增强每一位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我们的自救、互救能力,所以要求同学们要积极参与、严肃认真……

今天我们举行的这次防震避险紧急疏散演练,是对学校安全措施的一次再落实,是对学校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的一次再强化,是对提高大家安全逃生技能的一次实地演练和培训,也体现了学校对安全工作持之以恒、紧抓不放的决心。对这次活动,我用以下的几句话进行概括、点评:组织部门高度重视,组织有序;参演人员服从指挥,步调一致;动作要领规范到位,活动安全有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篇8:防震减灾意识的思考

1.了解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以下五个地区:(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一个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充分了解地震带的分布,才能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地震应急救援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也让只有民众自己充分了解所处的地理位置才能调动起其防灾的积极性直至自觉性。

2.地震监测预报科学性是防震减灾的前提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地震信息和地震前兆信息进行连续或定期的科学监视与监测和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和地震影响的准确预测及预报能够极大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因而必须加强预测预报队伍建设,完善预测预报机制,转变以人为本预测预报观念,不能因地震预报可能造成企业的搬迁及人员的流动和经济衰退为理由而保守,处理好预报的准确性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坚持走专业预测预防同业余预测预防以及学术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群测群防道路。现阶段我国地震短临预报仍是科学难题,其准确率仅为20%。所以,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同时多注意民间预测及学术理论信息,进行重点监控不可缺少。如果川滇地区有一个宁可信其有的王春青以龙小霞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为参考和借鉴,加强预测,做好预防,那么同样可能创造第二个青龙奇迹,那将是新世纪世界第一奇迹——汶川奇迹,而不是沉溺于其方法是否科学的无休止的争论中。

3.提高房屋抗震设防标准,转变房屋设计理念,保证房屋抗震性能是防震减灾的基础

在汶川大地震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施的损坏。众多房屋倒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本身就存在着的先天性缺陷,难以抵御如此强烈的地震。因此利用四川地震评估资料,补充、完善防震设计规范,提高房屋抗震标准,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弱势人群密集区的设防烈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设计、规划人才队伍,设计队伍在抗震设计理念上下工夫,能保证交处的设计产品无先天性缺陷。规划要使远离灾害易发地,或者说使建筑产品要满足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化和加快受损建筑的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 要研究与引入建筑项目的安全设计思想、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在设计理念上除了适应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外,在相关细部作法和设备配置上挖掘其最原始用途,使房屋设计更趋理性化。比如,房屋的“门”本来是出入口和设在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而现在的设计更偏重于防火、防盗的“障碍物”而忽视其出入口功能。防盗门一旦受力变形就不易打开,就丧失其出入口功能;康洁选择的最危险的逃生方式——跳楼,教学楼前面是操场,后面是菜地。“操场上是水泥地,摔下去肯定死,菜地里都是黄土泥巴,跳下去还有一点儿希望”。这一事例再一次说明窗户不仅用来通风、通光,还用来逃生,可将落地窗的防护栏推广到普通窗户并赋予消防、逃生功能。所以门、窗、防护窗,散水外场地硬化等细部做法也必须加以分析、研究,重新完善设计规范。厨房、卫生间管道比较多,作为临时避难场所更应考虑其安全性。不能因综合治理就全部安装防盗门窗,处理好社会安全综合治理同安全逃生的关系。

4.加强房屋建设质量监督是防震减灾的物质支撑,也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

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灾难,考验和拷问的不仅仅是建设的“防震标准”。距北川县城15里路的刘汉希望小学顽强存活的事例再一次证明了加强工程质量建设任重道远,铁的事实提醒我们工程质量监督、监理不仅要实行备案制,还要强调政府监督评估。因为,建筑产品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生活。因而相关部门的“责任标准”也需要“修订”。

5. 对地震分布带上的建筑进行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是以灾为训的切实行动

汶川地震灾后对建筑进行的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抓好工程质量、防震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四川地震评估资料,补充、迅速完善防震减灾规范。凭借四川灾后评估数据对我国23条地震带上的建筑进行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在地震高烈度区,改造或加固危旧房屋,制定城镇和乡村防震规划,新建设施使用新的抗震规范。中小学、医院等人群密集区要成为城乡建设的“特别保护区”,使防震减灾落到实处。

6. 将防灾减灾教育制度化、终身化

政府必须做好地震的教育指导工作,在全民中形成地震是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开设防震减灾课程甚至学科。普及防灾减灾常识和规范,强化国民的防灾自护文化教育。地震中,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的安县桑枣中学再次证明机会总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要把加强逃生演练作为一种技能进行培训,而不是应付检查的一种形式。

曾经问过一个四川朋友:有一个地震时能打开的防盗门,你会买吗?答:和一般的防盗门相比,价格不太高,可以考虑,因为地震毕竟是百年不遇的。“灾难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就是发生也未必轮到我”的思维方式必须转变为“灾难是随时会发生的,绝不可有侥幸心理”,解决“不是不知道,没想到,而是做不到”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定势。国民要形成危机意识,地震没来, 做好预防;地震来了,进行自救和施救。这些常识应该像走路和吃饭那样成为普通人生存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这是既遏制恐慌又减少损失的最好方法。

7. 结论

汲取教训,不是“以灾难为师”的全部。只有转变意识,将防震减灾落实到“人人的行动、技能的行动、时时的行动、事事的行动”中,我们才能在不能成功预测的情况下,使那些悲剧不那么惨烈。“5.1 2”是灾难,它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得以转变提高,最终也会获得对防震减灾的意识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368150.htm

[2]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5/29/content_15527449.htm

[3]http://house.people.com.cn/GB/98384/99151/7306394.html

篇9:防震减灾的范文

2014年3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发给省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并在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同时,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派员赴嘉兴、嵊泗、苍南、文成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当地人大、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和村(居)民委员会、设计施工单位等方面的意见,实地考察了地震监测站和抗震示范工程。 5月8日,召开由基层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以及法学、地震学、建筑设计、语言文字等方面专家参加的法规草案表决前评估会,对草案主要制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等进行了评估。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审议报告以及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作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草案修改稿征求了教科文卫委意见。5月14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草案第三条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体制作了原则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有的地方提出,防震减灾工作在基层往往难以有效落实,需进一步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为此,建议增加“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的内容,同时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抗震设防、应急处置、应急救援演练、信息报送、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等工作。(草案修改稿第三条)

二、关于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管理。草案第七条规定,全省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和管理。省级地震监测台网按照国家规定投资建设,由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运行、管理;设区的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网(站)由市、县人民政府为主投资建设,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运行、管理。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省级与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网尚无明确的划分标准,目前绝大多数监测站点是由国家或者省设立并由所在地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运行、管理,同时,国务院《地震监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震台网的建设和运行经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承担。为此,建议将该条修改为:“全省地震监测台网由省级监测台网和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网(站)组成,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网(站)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经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列入财政预算。”(草案修改稿第八条)

三、关于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草案第十五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依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有的部门提出,上位法对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仅作了原则规定,为增强操作性,需要结合我省实际合理确定并明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范围。为此,建议在总结《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实施经验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对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范围,通过具体列举的方式予以明确。(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条)

四、关于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草案第十六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不作为项目核准、备案的必备条件。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有的地方、部门提出,建设工程依法抗震设防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该条规定不合适,容易产生歧义,另外,依法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项目,属于重大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对其抗震设防应当在立项阶段进行审查。为此,建议删去该条规定,同时增加规定,依法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的,投资主管部门不予批准或者核准;对实行备案制的建设工程项目,应当在备案后项目初步设计前,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规定进行抗震设防。(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第三款)

五、关于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已建工程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由产权单位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并要求市、县人民政府对人员密集场所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已建工程开展抗震设防普查,并将结果告知产权单位。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不少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产权属于国有,规定由管理人进行抗震加固更为合适,另外,普查结果仅告知产权单位是不够的,且产权单位的表述不够准确。为此,建议将该条中的“产权单位”修改为“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同时规定,抗震设防普查中发现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及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二条)

六、关于乡村公共设施和村民住宅的抗震设防。草案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对各级人民政府支持、引导乡村公共设施、村民住宅依法开展抗震设防并提供服务作了原则规定,同时规定乡村公共设施、有公共资金支持或者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有的地方提出,政府要加强对乡村公共设施、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村民住宅也应严格执行抗震设防要求。为此,建议增加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建设抗震示范工程,加强农村工匠培训,编制农村住宅抗震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并免费提供等内容,明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村民住宅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乡村公共设施,由市、县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加固工作。(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五条)

七、其他

1.草案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考虑到只有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才比较全面掌握有关地震监测信息,建议明确由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服务。(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二款)

2.根据有的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单位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内容。(草案修改稿第九条第一款)

3.草案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断层活动性探测工作。有的地方提出,开展地震断层活动性探测,应当考虑地区差异和实际需求,不宜一刀切。为此,建议将该条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修改为“设区的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草案修改稿第十四条第一款)

4.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为体现便民原则和简政放权的改革精神,应明确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设区的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并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为此,建议增加相应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十九条第二款)

此外,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草案)》经过多次修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切合浙江实际,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上一篇:女装创意广告词下一篇:大学生体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