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育儿 对孩子影响深远

2024-06-20

父亲参与育儿 对孩子影响深远(通用7篇)

篇1:父亲参与育儿 对孩子影响深远

父亲参与育儿 对孩子影响深远

-------------------------编辑整理: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代孕 新浪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养育工作一切都由妈妈操办,甚至在孩子的身上找不到任何父亲的痕迹。而且大部分男性认为,孩子的教育似乎全然是母亲的责任,而自己只需提供家里经济支持即可。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男性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显著

如果问我们对和爸爸相处的最早记忆,一定不同于妈妈的贴身照顾、一把屎一把尿,反而更多的是和爸爸一起玩一起游戏。随着我们的长大,能说、能走、能自我显摆了,我们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的需求也日长夜长了,于是,爸爸成了我们最好的社会伙伴。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直接影响女儿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及拥有怎样的婚姻关系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比较复杂。据国外学着观察,特别是在父母都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家庭,女儿的学习成绩主要受父亲的影响。而她的个性发展主要受父母关系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无冲突,女儿就能够保持自爱和自尊。此外,心理学家指出,父亲是女儿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他与女儿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女儿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及拥有怎样的婚姻关系。大多数酗酒者的女儿最终都会和酗酒者走进婚姻。相反,如果一个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她的父亲花时间与她相处并关爱她,那么她就较少可能进行婚前性行为并最终和并不欣赏她的男人确定关系,而且她会更快地走出糟糕的恋爱关系。相比之下,那些较为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则会继续在这段关系中苦苦挣扎。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有个非常疼爱的女儿梁思顺,她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更重要的是,梁启超对女儿尊重、新人,无论开心还是不快时都会和自己孩子倾诉,显出一个父亲的真性情。他去世前两年,还写信给梁思顺说:妈妈几次得病,都是你一个人服侍,最后半年多衣不解带地送妈妈寿终正寝。对于我呢,你几十年来常常给我精神上无限的安慰喜悦,这几年来把你哥弟弟妹妹交给你,省我操劳这样女孩儿,真是比别人家男孩还得力十倍。后人常觉奇怪,梁启超主张女权,而她女儿后来成为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却主张贤妻良母的女性论。其实仔细想想就能理解,一个温柔关爱的父亲,胜过一切长辈的絮叨和教育,让一个女儿真切地相信成为一个有事业的女人、同时尽到人妻母的责任,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幸福吧。这种信念是一个好父亲给女儿最好的礼物了。父亲对儿子的影响:长成一个真正的男人

葛优现在是中国炙手可热的男演员,而他自己认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父亲一直以来的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谈到为人处事,他说:中国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爸他总是自觉自愿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替别人考虑问题,想别人之所想。而谈到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会第一时间找父亲倾诉时,他说:会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有事爱闷着,后来我爸就对我说,如果不方便对朋友讲,那就对家人讲,对你老子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吗?秉承不打不骂多谈话教育原则的葛存壮说儿子是自己一辈子的代表作,而葛优的反馈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古人用天下无如父子亲来描述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现在专家认为爸爸在儿子幼年及成年时期的在场让儿子知道自己是谁,对未来自己做什么更有信心。为什么母亲无法代替父亲呢?母亲的天性是养育、照顾儿子,给他提供一个温暖、安全且舒适的成长环境,而父亲则会要求儿子去冒险、竞争,勇敢地面对恐惧从而客服它们,并最终成为一个男人。他能以自己的方式让儿子获得男子气概,而这一点母亲则做不到。他能通过给儿子做榜样告诉儿子真正的男人是怎样的,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成为儿子眼中的英雄。同样,这一点母亲也无法做到。父亲能看得更广、更想得更远,而不是一切从个人立场和情感的角度出发。此外,父亲还能通过理性思考做决策,而不会像母亲那样轻易被感情所左右。

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常常是焦虑的母亲以及心不在焉的父亲。做父亲的之所以会这样的态度,要么是缺乏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或能力,要么就是想避开焦虑万分的母亲。因此,越来越多的男孩长大后变得有些性别模糊,女性化,或胆小、惧怕冒险。我们需要加倍努力,让父亲重新回到家庭教育前线,从而防止情感危机影响一代又一代。让丈夫参与育儿,关键在于妻子

可能有些女性觉得让不怎么主动的另一半参与育儿很困难,对于这个问题,下面这位妈妈的经历可能会带给你一些启发:

当我大儿子凯文出生时,我丈夫告诉我,我是儿子的看护者,作为母亲,我责任重大。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变得吹毛求疵、极度完美主义。于是,我及时邀请丈夫参与育儿过程,而不是事事都由我一个人承担,有时甚至愿意退居二线,让丈夫以他自己的方式关注孩子即使我认为他在某些方面做得并不怎么好。

在家里,我尊重丈夫的领导权,并期望他能够在育儿决策中也发挥主导作用,即使我认为这些决策有时是错的,或其中一些决策会引起我的焦虑。正因为我尊重他的决定,使得他采取了主动的态度,开始承担责任,并积极地完善自己父亲的角色。

育儿需要高度的团队合作,父母双方都必须共同参与生命中这项最神圣的任务。希望所有年轻的父亲能和妻子共同合作,在孩子最关键的几年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父亲们,积极参与到育儿中去吧,这将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值得的一笔投资。

篇2:父亲参与育儿 对孩子影响深远

关键词:父亲参与,幼儿,双性化人格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提供其可以学习的榜样, 会对其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外有研究证实, 关于父爱缺失的幼儿, 其他男性家庭成员可起到替代作用, 男性教师也有同样的作用。所以, 对于我国幼儿男性化教育缺失这一现象, 如短期内不能为幼儿提供数量可观的男性幼儿教师形象时, 我们可以重视另一男性化形象的作用, 即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

1 关于父亲参与

1.1 父亲参与的概念

关于父亲参与的概念, 主要有这几种说法:

兰姆 (lamb) 等根据已有研究, 归纳出的父亲参与的三个层面: (1) 投入/互动性, 父亲参与照顾孩子, 与孩子一起互动的行为; (2) 已接近/可得性, 指父亲并未直接与孩子互动, 而是在等孩子召唤时才出现; (3) 责任性主要指父亲对孩子的幸福负责、觉察孩子的社会、情绪、认知、身体的需要并逐步满足这些需求。

Hawkins等提出的关于父亲参与维度的9个侧面, 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

阿姆托 (Amato) 的父亲身份的“五角星”模型, 指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1.2 父亲参与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亲对幼儿性格特征的影响, 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父亲对幼儿人格特征的影响。

(1) 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发展理论都认为, 在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 父亲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 如果, 幼年时期, 与父亲的交往过少, 容易形成女性化的倾向;女孩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在中, 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其《爱的艺术》中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 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 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 科学技术的世界, 法律秩序的世界, 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等。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 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2) 父亲对幼儿的人格特征的影响。父亲能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 男性通常是阳刚、勇敢、坚强的代表, 在参与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一方面父亲所代表的这些特征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 幼儿通过对父亲的模仿, 也能学到这些特征, 从而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品质。孙云晓先生的话, 更能总结概括出父教的重要性:男孩有了父教更像个男子汉, 女孩有了父教更有自主精神, 这是父教给予孩子的特别营养。父母亲的性格特征不同, 对孩子性格的营养也是迥异的:父亲给孩子更多的是粗犷的爱, 鼓励孩子勇于探索, 独立克服困难, 这有助于孩子个性上形成积极进取, 果断坚毅, 稳定成熟的品质。

2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两性优良特质的综合的人格

类型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双性化人格, 在心理学上, 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 既兼有强悍和温柔, 果断和细致等性格, 按情况需要而做不同表现。特别要注意的是, “双性化”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男女两性人格心理特征上的混合, 而非指生理上的雌雄同体或心理上的未分化。换言之, 双性化人格特征是指在拥有自身生理所赋予的性别特征的基础上, 同时具有异性的优良特质。此外, 双性化者的人格特征一般为:既独立又合作, 既果断又沉稳, 既敏感又豁达, 既自信又谨慎, 既热情又成熟。贝姆的研究也表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更富有创造性, 更善于处理紧急出现的问题, 并能较好地适应陌生环境。

2.2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 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康布兰和比姆采用量表测量研究发现, 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 双性化都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司本斯的调查研究发现, 双性化人格者有更好的适应力;我国的学者李少梅经测量研究指出:在人格发展水平上, 双性化者最优, 而单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者次之, 最差的是未分化者, 这些研究都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3 通过父亲参与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特征的策略

3.1 父亲需更新观念

(1) 改变传统的“女主内, 男主外”的观念, 建立双性化的家庭模式。传统文化中, 母亲被看作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人, 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父亲则被视为是家庭的供养者, 父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现代社会, 父亲不再只是赚钱养家糊口的人, 要求父亲也要积极地介入家庭教育中, 与母亲共同建立双性化的家庭教育模式。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其《爱的艺术》中就曾讨论了父母亲对于孩子的作用——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 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 父亲要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的重担, 与母亲一起做家务, 这样母亲能从父亲的参与中得到支持, 同时也为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双性化人格的榜样, 父亲在与母亲一起打扫卫生、修修补补以及规划未来的过程中, 能使幼儿在体验男性果断、勇敢的品格之余, 还使幼儿看到了男性细心、体贴的品质。

(2) 改变“父亲是孩子的权威”的观念。传统的亲子观认为, 父亲是孩子的权威, 孩子是父亲的私有财产, 父亲可以随意支配孩子, 这些观念都有失偏颇。现代社会, 父亲在教育子女时, 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 以朋友的心态来对待幼儿, 不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指示干一切事情, 亲子间如出现问题时, 用说理沟通的方式来解决。另外, 父亲在与幼儿相处过程中, 要以身作则, 充分展现自己的男性化气质, 给幼儿做出榜样, 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

3.2 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氛围的创建

由于传统文化中对性别角色分工的制约, 使得父亲将教养子女的权利给予了母亲。现实中社会工作结构与制度也限制了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机会, 父亲更多地扮演家庭经济生活顶梁柱的角色。国外许多国家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十分重视, 比如, 以色列、英国、德国以及挪威, 他们都保持并发扬着极富特色的父亲育儿文化传统, 但在中国这样的情形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儿童专家认为, 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占主导作用有可能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 他们会更富有探险精神, 更有勇气并且坚强。父亲要真正放下姿态, 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来, 同时社会和家庭都要认识到父亲参与教育的重要性。

3.3 父亲要给予幼儿时间的关怀

作为父亲, 所能给予孩子的, 除了爱和责任以外, 就是时间了。研究也发现, 父亲闲暇时间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幼儿期, 主要是通过模仿来习得经验, 而幼儿模仿的更多的是身边人的动作和行为。父亲在性格特征上, 想成为幼儿主要的模仿对象之一, 就要对与幼儿相处的时间上, 有基本的保障。

总之, 幼儿期是性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父亲作为幼儿的最重要导师之一, 在强化幼儿男性化气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幼儿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双性化人格特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300.

[2]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269.

[3][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39, 40.

[4]张亮, 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5]孙云晓, 李文道, 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0.

[6]方俊名.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6 (12) .

[7]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7) .

篇3:父亲参与育儿 对孩子影响深远

【关键词】社会能力;父亲;参与教养

社会能力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生活与学习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儿童将来的人际关系、情绪情感调控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往对影响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亲身上,包括母亲的教养态度,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等。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仍是被忽视的,社会普遍认为父亲缺乏母性本能,缺乏对孩子的爱心与耐心,同时由于父亲更多地承担着外出工作养家的责任,对家庭与孩子的关注也较少,因而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与身心健康起着微乎其微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发现,对儿童早期的孩子来说,父亲的情感投入、与孩子的情感联系以及给孩子提供的资源(如经济资源),都与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有关,父亲对促进孩子情感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到了儿童中期,父亲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和孩子更高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喜爱程度有关;青少年期的孩子如果与父亲有稳固、紧密的关系,那么这些孩子就有更好的学习、行为和情感发展结果。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虽然参与程度与方式不同,但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母亲并不能完全替代父亲的位置与作用。此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社会工作与活动,相应地,父亲将承担一部分在家中照料孩子的任务与责任,从传统的养家者的角色演变为儿童的同伴、老师、引导者、保护者等多种角色,其在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重点讨论父亲在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1父亲参与教养的三个维度

父亲参与教养儿童的过程可分为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三个维度。互动性是指父亲直接参与照顾孩子,包括生活照顾、情感交流、规则教导等方面。游戏作为儿童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而在游戏活动中,更多的是父亲参与,父亲在与孩子的游戏互动过程中,会特别注意对孩子遵守规则的培养,要求孩子依照规则进行游戏。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其成长的环境不再局限于小家庭与亲人朋友,将更多地接触到学校与社会上的人与事,学习活动也将取代游戏成为儿童主要的任务与挑战,学校将成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儿童需要学习与理解更多地规则,如按时上学与完成作业,如何按照老师的教导进行学习等。这些规则需要成人的教育与指导,而这部分的责任更多地由父亲承担。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将帮助孩子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遵守各种规范。

可及性是儿童与父亲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结的重要条件。儿童在安全的父子依恋关系中,从父亲的陪伴和鼓励中得到安全感,这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地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勇敢面对新的环境,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冷静地处理与克服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责任性是指父亲为了孩子顺利发展而做的准备、积累、规划等对孩子有长远影响的活动,包括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等。孩子进入儿童期后,注意力将从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对父亲的关注与模仿上。对儿童来说,父亲比母亲具有更明显的个性特征,如独立自主、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等,这些鲜明的特征与优良品质将随着父亲陪伴孩子游戏与学习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将逐渐形成勇敢、独立、自信、坚强等个性品质。因此,父亲应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注意给予儿童足够的安全感,同时在游戏和生活学习中多做遵守规则的榜样示范。

2父亲参与教养的质与量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对父亲参与教养的“量”的研究主要是以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来衡量的。母亲在与孩子相处时,更多的是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她可能会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的习惯上有更多的要求,且表现出更多的言语沟通与交流。但是父亲在与孩子相处时,更多采取身体交流和游戏活动的方式,并且会在这样的互动中表现出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遵守规则的教导和要求。幼儿期和儿童期的孩子在思维方式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游戏互动的方式对孩子而言是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父亲在与孩子一起游戏与玩耍时,有利于激发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同时能够在与父亲的相处中模仿和学习到父亲的独立、进取、勇敢等一些男性化特征,从而得以锻炼孩子面对陌生环境的勇气,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

父亲参与教养的“质”主要是指亲子互动/关系或教养方式/行为。Easterbrooks和Goldberg(1984)研究表明,父亲的温暖、鼓励独立、严格和重责显著预测幼儿的适应性;Frosch和Mangelsdorf(2001)对78名幼儿的研究发现,父亲较少的温暖/支持与儿童更多的问题行为相关,而更多的温暖/支持则负向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Marsiglio,Amato,Day和Lamb(2000)总结前人对父亲的相关研究表明,权威型的父亲教养能预测儿童更积极的发展,其中包括更低水平的内、外向行为问题和更积极的社会行为。

儿童从父亲身上得到较少的温暖与支持,更多的惩罚与不满,会使儿童变得退缩与怯懦,儿童会感到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做什么都不能得到父亲的接受与赞扬,这样的孩子容易习得性无助,并产生抑郁情绪;而父亲经常的拒绝行为也会成为孩子行为的榜样,导致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较多的不合作与不满意,孩子模仿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同伴,导致不被同伴接纳,出现较多的社会交往问题,助人行为也会相应较少。父亲的过分关心与溺爱则可能使孩子变得任性、娇惯,孩子一方面会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表现出较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对公正和规则的理解,在与人的交往中会比较霸道、任性,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忍受同伴的拒绝与不同意见,这样的孩子也会在社会交往中出现一定的行为问题。

3父亲参与教养对不同性别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儿童有不同的要求与期望,因而父亲在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进行教养时也会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父亲往往会更强调儿子在事业上的成就,会更注意培养儿子的独立进取精神,鼓励儿子参与更多的竞争与挑战,因而父亲在教养儿子时会更加的严格,有更多的规则约束与教导。而在对女儿的教养上,会更关心女儿的人际交往和家庭联结,鼓励女儿的依恋行为,注意培养女儿更多的女性特征,如富有同情心、爱心,敏感细腻地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化与需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等,在这样的差异教养下,女儿往往会比儿子发展出更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性别偏见逐渐被男女两性平等的观点所代替,再加上中国独特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儿子与女儿的对比与分化不再成为父母教育与抚养孩子的问题所在,父母一方面会根据孩子的性别来为孩子创设成长的环境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同时也不再拘泥于孩子的性别而限制孩子的发展范围和兴趣爱好,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机会,形成独立而和谐的人格与能力。

目前,我国对影响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仍然集中在母亲的作用或父母的共同作用上,传统观点仍然认为母亲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抚养者,父亲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或影响较小。此外,我国目前出现越来越多的父亲缺失现象,我国对此的研究仍然较少,对于父亲缺失的情况下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仍有不足,同时尚需寻找更有效的方式将父亲的作用从家庭双方共同影响中分离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天元.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6):59-64.

[2]Amato P R,Rivera F.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 s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9,61(2),375-384.

[3]Gottman J M,Katz L F,Hooven C.Metaemotion.Hillsdale.NJ:Erlbaum,1997.

[4]Nord C,Brimhall D A,West J.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childrens schools. Washington,DC: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Improvement.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7.

[5]Furstenberg F F Jr,Harris K.When and why fathers matter:Impacts of father involvementon the children of adolescentmothers.In Lerman R,Ooms T(eds).Young unwed fathers:Changing roles and emergingpolicies.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3.

[6]Lamb,M.E.( Eds ).(2003).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Fourth Edition).New Jersey: John Wiley&Sons.

[7]Fagan,J.,&Palm,G.(2004).Fathers and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Cengage Learning.

[8]聂晋文,芦咏莉.父亲参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2):121-128.

[9]Pluess,M.,&Belsky,J.(2010)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parenting and quality child car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6 (2),379-390.

[10] Easterbrooks,M.A.,&Goldberg,W.A.(1984).Toddlerdevelopment in the family: Impact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Child Development,55(3),740-752.

作者简介:

篇4: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父亲能促进孩子健全个性的形成

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品质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它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呢?研究发现, 孩子个性的形成主要与父母的榜样及教育有关, 也就是说, 孩子个性的形成主要受父母影响, 而父亲的影响力往往又比母亲更大。父亲作为男性有着和母亲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大度、独立、坚强、幽默、勇敢等, 这些优秀的个性品质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去学习的, 而大多数母亲身上都不具备这些个性品质。母亲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 往往喜欢帮助甚至代替孩子完成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父亲在与孩子交往和游戏过程中则更多的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探索, 不断尝试, 勇敢地克服困难和挫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了坚持、独立和勇敢, 这些个性品质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所以, 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 父亲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 发挥其对孩子个性发展影响的优势。

二、父亲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

男性由于工作和性格等原因, 与社会接触的范围更广, 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应比较强, 见闻广博, 父亲经常与孩子相处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众多研究资料表明,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越健全, 孩子步入社会承受压力的能力往往也越大。那些和父亲关系和谐、融洽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显得大方、自如, 反之, 缺乏父爱或者与父亲关系紧张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畏缩和紧张。相对于父亲而言, 母亲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 喜欢呆在家中照顾孩子的生活, 很少有时间或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 长此以往,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将受到影响, 性格可能会变得胆怯、孤僻, 不愿也不懂得与人交往, 直接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 而父亲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父亲应经常抽时间与孩子相处, 带孩子接触社会, 示范和教授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技能, 促进其社会性的正常发展。

三、父亲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

性别角色认知指的是对不同性别的个体所应有的社会角色的认识, 不同性别的个体应具备和社会要求相一致的性别意识和行为模式。性别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但是正确的性别角色认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和后天成人的榜样和教育分不开。帮助孩子树立恰当的性别角色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关系到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 若幼年期没有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别角色教育, 长大后则可能出现性别认同偏差和心灵的扭曲, 给其生活带来痛苦。

幼儿期是一个人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性别角色教育应从幼儿开始抓起。如何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呢?它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影响和教育。母亲为孩子提供了女性的行为模范, 父亲则为孩子提供了男性的行为模范, 二者缺一不可。现代社会由于大多数家庭中孩子跟女性接触得更多, 妈妈、外婆、奶奶等, 对孩子比较溺爱, 导致很多男孩存在娇气、任性、缺乏阳刚等不良性格特征。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需要对孩子及早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尤其是对于男孩子, 急需改变男孩普遍女性化的现状, 这一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父亲的参与, 甚至父亲的作用更大。心理学研究发现, 孩子的各种同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 与其幼儿时期父亲对其教育有重大关系。在家中, 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人的言行模范, 男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言行, 把父亲当作将来发展自己男性特征的模版, 逐步树立起坚强、自信、果断、勇敢的男子汉形象, 而女孩子则能从父亲那里观察到男女之间的差异, 学习到和异性相处的经验, 这关系到其以后与异性是否能发展健康的恋爱关系。调查发现, 如果父亲与孩子很少接触, 可能导致男孩子性格变得懦弱, 遇事缺乏积极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碰到困难容易退缩, 不敢大胆尝试, 这些坏习惯会影响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难以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女孩子则容易表现出羞怯、胆小等性格特征, 长大后常常会恋上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男性, 渴望在恋爱中得到父亲般的疼爱, 这大概是对幼时缺乏父爱的一种弥补吧。由此可见, 父亲对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亲们, 请稍微停下你忙碌的脚步, 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们吧, 孩子的发展关键期一旦错过就再也无法弥补了, 请不要给孩子和自己留下遗憾。

在一个家庭中, 每个家庭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父母有其各自的家庭职责, 母亲担负着艰辛的家务和养育孩子的任务, 父亲主要负责家庭经济收入, 但是, 与物质条件相比, 孩子更需要的是父亲的陪伴与爱。父爱所给予孩子的勇敢、坚强、果断、大度、宽容、幽默等心理影响, 是母爱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父亲应多参与家庭中的各项活动, 多花点时间与孩子相处、沟通, 多去了解孩子, 关心孩子, 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宽松、愉悦、和谐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沈洪.父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1997 (5) .

[2]朱灵.父亲在亲职教育中的缺位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都市家教, 2013 (1) .

[3]张晓玲.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中国家庭教育, 2010 (2) .

篇5:父亲参与育儿 对孩子影响深远

关键词:父亲参与教养;幼儿自尊;影响

一、前言

自尊,是自我情绪体验的核心成分,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基础,对人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林崇德(1997)认为,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关键的部分,幼儿在3岁左右自尊感开始萌芽,此时,幼儿虽然不能用言语表达,但是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恰当的判断(Harter,1988),研究幼儿自尊,有助于教育研究者选择更恰当的教育资源与途径,培养更加健康的幼儿自尊。

在幼儿阶段,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自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亲作为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对子女的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亲对孩子的生活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社会性、认知、生理发展等方面都被证明有重要的作用,对儿童自尊的发展肯定也存在影响,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Amato,P.R.,1986;Mcadoo,J.L.,1979等),在我国,对父亲参教养与幼儿自尊的相关研究很少,实证研究更是缺乏。

因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尊的影响作用,希望为后继的研究者们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借鉴和参考,同时为家庭教养尤其是父亲参与教养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从鞍山市某幼儿园选取大班、中班、小班的幼儿及他们的父亲为样本,其中大、中、小班分别选3个班,每个年龄段共计选60名幼儿,共计约180名幼儿,同时选取他们的父亲为样本。剔除无效问卷之后,共计128名幼儿及他们的父亲为样本。

2.研究工具

(1)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问卷

由张丽华等人(2004)编制,问卷包括3个维度: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由22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等评分制度,分值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适用于评定幼儿自尊的工具。适用年龄范围为3岁到9岁幼儿的教师。

(2)父亲参与教养问卷

由尹霞云、黎志华等人(2012)依据Hawkins等人编制的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鼓励与表扬、支持与规划、管教约束、日常照顾,采用7级评分制度,由26个项目组成,分值越高,代表父亲参与教养的水平越高,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此问卷更符合中国背景下的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可在我国更好地运用于父亲参与教养方面的研究。适用年龄范围:3岁到18岁儿童的父亲。

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为了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尊的影响,本研究以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幼儿自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采用Enter强迫进入法,结果见表1。

表1 父亲参与教养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的回归分析b

a.预测变量:(常数)维度四管教约束,维度三支持与规划,维度一鼓励与表扬,维度二日常照顾

b.因变量:幼儿自尊总分

由表1可以看出,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F=5.144,Sig.=0.001)。其中,对幼儿自尊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维度三支持与规划(B=0.713),其次依次是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管教约束。而且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t=2.296,sig=0.023<0.05),该回归方程为:Y=0.343X1+0.05X2+0.713X3-0.203X4+e(见表2)。

表2 父亲参与教养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的回归系数

四、讨论

通过比较父亲参与教养各维度与幼儿自尊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父亲对幼儿支持与规划越多,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越高。这说明现代中国社会,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但是男性还是主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父亲主要还是为孩子的母亲及孩子提供物质支持,同时也扮演着家庭中权威的角色,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生活方式,此时幼儿能够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注和关心,幼儿往往将这种来自父亲的关心内化为一种自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张向葵(2005)指出:“培养儿童的价值感是自尊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体现到日常生活中就是给儿童以爱的体验。”从这个层面上说,父亲的支持与规划能够提高幼儿的自尊水平。

父亲对幼儿的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比起管教约束对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影响更大,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者的结论一致。所以说,父亲对幼儿的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影响更大。父亲对幼儿的照顾多是促进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规则约束较少。进入小学以后,才让他们开始学习规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规则约束开始增加,所以在整个学龄前阶段,父亲的规则约束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影响最小。

五、结论

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对幼儿自尊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其次依次是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管教约束。而且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及其显著的影响,即父亲对幼儿支持与规划越多,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越高。

参考文献:

[1]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尹霞云.父亲参与教养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7).

[4]张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摘 要:本研究从幼儿园大、中、小班三个年级段,每个年级选择60名幼儿及其父亲为被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计128份问卷。运用调查法来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尊的影响。

关键词:父亲参与教养;幼儿自尊;影响

一、前言

自尊,是自我情绪体验的核心成分,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基础,对人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林崇德(1997)认为,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关键的部分,幼儿在3岁左右自尊感开始萌芽,此时,幼儿虽然不能用言语表达,但是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恰当的判断(Harter,1988),研究幼儿自尊,有助于教育研究者选择更恰当的教育资源与途径,培养更加健康的幼儿自尊。

在幼儿阶段,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自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亲作为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对子女的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亲对孩子的生活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社会性、认知、生理发展等方面都被证明有重要的作用,对儿童自尊的发展肯定也存在影响,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Amato,P.R.,1986;Mcadoo,J.L.,1979等),在我国,对父亲参教养与幼儿自尊的相关研究很少,实证研究更是缺乏。

因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尊的影响作用,希望为后继的研究者们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借鉴和参考,同时为家庭教养尤其是父亲参与教养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从鞍山市某幼儿园选取大班、中班、小班的幼儿及他们的父亲为样本,其中大、中、小班分别选3个班,每个年龄段共计选60名幼儿,共计约180名幼儿,同时选取他们的父亲为样本。剔除无效问卷之后,共计128名幼儿及他们的父亲为样本。

2.研究工具

(1)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问卷

由张丽华等人(2004)编制,问卷包括3个维度: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由22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等评分制度,分值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适用于评定幼儿自尊的工具。适用年龄范围为3岁到9岁幼儿的教师。

(2)父亲参与教养问卷

由尹霞云、黎志华等人(2012)依据Hawkins等人编制的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鼓励与表扬、支持与规划、管教约束、日常照顾,采用7级评分制度,由26个项目组成,分值越高,代表父亲参与教养的水平越高,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此问卷更符合中国背景下的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可在我国更好地运用于父亲参与教养方面的研究。适用年龄范围:3岁到18岁儿童的父亲。

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为了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尊的影响,本研究以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幼儿自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采用Enter强迫进入法,结果见表1。

表1 父亲参与教养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的回归分析b

a.预测变量:(常数)维度四管教约束,维度三支持与规划,维度一鼓励与表扬,维度二日常照顾

b.因变量:幼儿自尊总分

由表1可以看出,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F=5.144,Sig.=0.001)。其中,对幼儿自尊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维度三支持与规划(B=0.713),其次依次是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管教约束。而且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t=2.296,sig=0.023<0.05),该回归方程为:Y=0.343X1+0.05X2+0.713X3-0.203X4+e(见表2)。

表2 父亲参与教养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的回归系数

四、讨论

通过比较父亲参与教养各维度与幼儿自尊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父亲对幼儿支持与规划越多,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越高。这说明现代中国社会,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但是男性还是主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父亲主要还是为孩子的母亲及孩子提供物质支持,同时也扮演着家庭中权威的角色,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生活方式,此时幼儿能够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注和关心,幼儿往往将这种来自父亲的关心内化为一种自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张向葵(2005)指出:“培养儿童的价值感是自尊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体现到日常生活中就是给儿童以爱的体验。”从这个层面上说,父亲的支持与规划能够提高幼儿的自尊水平。

父亲对幼儿的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比起管教约束对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影响更大,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者的结论一致。所以说,父亲对幼儿的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影响更大。父亲对幼儿的照顾多是促进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规则约束较少。进入小学以后,才让他们开始学习规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规则约束开始增加,所以在整个学龄前阶段,父亲的规则约束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影响最小。

五、结论

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对幼儿自尊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其次依次是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管教约束。而且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及其显著的影响,即父亲对幼儿支持与规划越多,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越高。

参考文献:

[1]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尹霞云.父亲参与教养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7).

[4]张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摘 要:本研究从幼儿园大、中、小班三个年级段,每个年级选择60名幼儿及其父亲为被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计128份问卷。运用调查法来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尊的影响。

关键词:父亲参与教养;幼儿自尊;影响

一、前言

自尊,是自我情绪体验的核心成分,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基础,对人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林崇德(1997)认为,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关键的部分,幼儿在3岁左右自尊感开始萌芽,此时,幼儿虽然不能用言语表达,但是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恰当的判断(Harter,1988),研究幼儿自尊,有助于教育研究者选择更恰当的教育资源与途径,培养更加健康的幼儿自尊。

在幼儿阶段,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自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亲作为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对子女的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亲对孩子的生活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社会性、认知、生理发展等方面都被证明有重要的作用,对儿童自尊的发展肯定也存在影响,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Amato,P.R.,1986;Mcadoo,J.L.,1979等),在我国,对父亲参教养与幼儿自尊的相关研究很少,实证研究更是缺乏。

因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尊的影响作用,希望为后继的研究者们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借鉴和参考,同时为家庭教养尤其是父亲参与教养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从鞍山市某幼儿园选取大班、中班、小班的幼儿及他们的父亲为样本,其中大、中、小班分别选3个班,每个年龄段共计选60名幼儿,共计约180名幼儿,同时选取他们的父亲为样本。剔除无效问卷之后,共计128名幼儿及他们的父亲为样本。

2.研究工具

(1)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问卷

由张丽华等人(2004)编制,问卷包括3个维度: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由22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等评分制度,分值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适用于评定幼儿自尊的工具。适用年龄范围为3岁到9岁幼儿的教师。

(2)父亲参与教养问卷

由尹霞云、黎志华等人(2012)依据Hawkins等人编制的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鼓励与表扬、支持与规划、管教约束、日常照顾,采用7级评分制度,由26个项目组成,分值越高,代表父亲参与教养的水平越高,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此问卷更符合中国背景下的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可在我国更好地运用于父亲参与教养方面的研究。适用年龄范围:3岁到18岁儿童的父亲。

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为了考察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自尊的影响,本研究以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幼儿自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采用Enter强迫进入法,结果见表1。

表1 父亲参与教养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的回归分析b

a.预测变量:(常数)维度四管教约束,维度三支持与规划,维度一鼓励与表扬,维度二日常照顾

b.因变量:幼儿自尊总分

由表1可以看出,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F=5.144,Sig.=0.001)。其中,对幼儿自尊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维度三支持与规划(B=0.713),其次依次是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管教约束。而且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t=2.296,sig=0.023<0.05),该回归方程为:Y=0.343X1+0.05X2+0.713X3-0.203X4+e(见表2)。

表2 父亲参与教养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的回归系数

四、讨论

通过比较父亲参与教养各维度与幼儿自尊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父亲对幼儿支持与规划越多,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越高。这说明现代中国社会,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但是男性还是主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父亲主要还是为孩子的母亲及孩子提供物质支持,同时也扮演着家庭中权威的角色,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生活方式,此时幼儿能够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注和关心,幼儿往往将这种来自父亲的关心内化为一种自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张向葵(2005)指出:“培养儿童的价值感是自尊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体现到日常生活中就是给儿童以爱的体验。”从这个层面上说,父亲的支持与规划能够提高幼儿的自尊水平。

父亲对幼儿的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比起管教约束对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影响更大,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者的结论一致。所以说,父亲对幼儿的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影响更大。父亲对幼儿的照顾多是促进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规则约束较少。进入小学以后,才让他们开始学习规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规则约束开始增加,所以在整个学龄前阶段,父亲的规则约束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影响最小。

五、结论

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维度对幼儿自尊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对幼儿自尊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其次依次是鼓励与表扬、日常照顾、管教约束。而且维度三支持与规划对幼儿的自尊水平具有及其显著的影响,即父亲对幼儿支持与规划越多,幼儿的自尊发展水平越高。

参考文献:

[1]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尹霞云.父亲参与教养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7).

篇6:对中国的影响消极而深远

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先进军事力量,将战略重心东移,同时积极研制新式武器并开展军队转型。中美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受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彼此存在安全困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具备阻止美国军事介入台湾问题的能力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发展太空实力和反太空实力,就是中国“反介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展太空能力的做法不违背国际太空法。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外空,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认为国际社会谈判缔结相关国际法律文书是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的最佳途径。

中国致力于国际社会达成新的外层空间条约,但是并未得到美国的支持。根据历史经验,美国在某种武器上处于领先地位时,是不愿意与其他国家谈判军控条约的;只有其他国家在这种武器上与美国平起平坐或超过美国,美国才愿意就这种武器的军备控制达成国际协议。中国发展太空能力,有助于迫使美国接受新的外层空间条约。

当前中美之间在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方面的较量和博弈,也促使双方在太空领域开展竞争。美国政府制定太空安全战略并建构太空威慑战略,将可能导致中国采取相应的措施。太空相互威慑可能维持中美两国之间的太空和平关系,但不利于两国太空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太空和平与稳定。在主权国家仍然是国家体系主要行为体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将继续首先开发本国的军事太空实力,在保证本国相对安全和保障本国太空利益的前提下,才会考虑国际太空机制的建立。

目前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微乎其微。美国把中国视为太空威慑对象之一,对中国发展反卫星能力耿耿于怀,也未邀请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美国的做法刺激了中国独立发展太空技术并建设本国的太空系统,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航天事业和军事太空技术的发展;中国太空实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威慑美国的能力。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也需要独立自主地建设太空资产并建设强大的太空战略实力。

从威慑本身来讲,只有通过与对方接触,才能传达威慑的意愿。美国的太空威慑战略也让中国等其他国家认识到美国的太空利益的安全界限,从而避免与美国发生太空冲突。中国没有必要也不会主动威胁美国的安全利益。但是中国日益壮大的太空实力对美国形成挑战或压力。中国应该提高军事太空项目的透明度,和美国谈判达成不进行反卫星试验的协议,提升两国国防部之间的防务磋商,加强与美国的军事交流,建立双边太空交流和对话机制。

中国须有综合性的应对方略和政策

中国必须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太空战略,发展军民融合型的太空能力,具有一定的太空军事能力。中国必须加大推动空间科技发展的力度,保持在航天飞行和卫星发射领域的良好发展势头,加快登月计划。中国还应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上,继续支持和推动国际社会防止外空武器化的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作为主要太空国家之一,应主动影响国际太空安全机制的发展与建设过程,应保持自身在太空国家行列中的地位,不断发展自身太空力量,以实力赢得在国际太空安全机制中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应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太空安全机制,并在机制中广泛开展合作、主导合作,逐渐增加在国际机制中的影响力。太空实力上升与参与国际机制程度的深入,将使中国从国际机制的参与者、受益者逐渐转变为领导者,成为制约美国太空行为、推动美国寻求国际合作的重要国际因素。

鉴于中美之间有限的冲突和有限的合作关系,两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判断和所采取的政策将对双边关系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两国领导人的太空安全认知和太空战略意识,将国际太空机制建设和双边太空合作列入首脑会谈范围是十分必要的。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不仅是利益攸关者,还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

中美应接受“博弈安全”的概念,即在防止零和博弈导致冲突的同时,通过非零和博弈实现中美在太空共同安全。两国应通过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来解决中美太空安全困境。

篇7: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浮世绘

佛家曰:“浮世尘缘,一生一灭,拈花一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瞬便是永远。”凝望一幅幅浮世绘,你是否会悟到这“一瞬便是永远”呢?

The Japanese 1)woodblock print: an art form whose impact was as revolutionary in Japan as 2)Gutenberg’s printed books were in the West, and an art form that had tremendous impact on modern Western 3)Impressionism. While the paintings of the Impressionists Monet, Van Gogh, Degas are 4)glittering treasures of Western culture, their inspiration wasn’t Western at all. The real source of their new vision was not in France, not even in Europe, but in a countr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in Japan.

By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after a long period of isolation, Japan was once again trading with the world. In the 5)bustling capital city of Edo, later to be known as Tokyo, artists and artisans were busy creating items for trade. In Edo most woodblock prints were things to be admired and then thrown away, like comic books or newspapers today. And so, 6)discarded prints were sometimes used to pack 7)ceramics for export to America and Europe. This is how Japanese woodblock prints first found their way into the oriental 8)curiosity shops of London and Paris.

In the mid-eighteen hundreds Western art was in a crisis. The realistic school of painting in Europe had reached sort of a dead end. The 9)newfangled technology of the photograph produced a picture far more realistic than any artist could ever hope to paint. And so, in search of inspiration for a new direction in their art, painters would gather to 10)marvel at, and collect, the latest Japanese imports.

The Japanese woodblock print offered a 11)strikingly different model for what art could be. Not photographic, but stylized and impressionistic. They emphasized the surface pattern of the print rather than try to create the illusion of space beyond the flat surface of the canvas. In Europe these prints helped bring about a revolution in art. We need to investigate what was behind the creation of these prints.

“e” means picture, and “Ukiyo” floating world. What was this “floating world?”

It was a place that looked a bit like this, Gion, the geisha quarter of Kyoto. In Edo, the 12)geisha and lower class 13)courtesans could be found only in the 14)Yoshiwara also called Ukiyo, the floating world. One 15)samurai described his experiences in the floating world thus:

Living only for the moment,

gazing at the moon, the snow,

the cherry blossoms and the maple leaves,

singing songs, drinking wine,

16)diverting ourselves and just floating,

floating.

Caring not a 17)fig,

for the problems staring us in the face,

and floating like a 18)gourd in the river current.

That is what we call the floating world.

日本的版画(浮世绘),不仅在日本产生不亚于古腾堡的便携式书籍之于西方的革命性影响,还大大影响了现代的西方印象派。尽管印象派大师莫奈、梵高、德加的作品成为了西方艺术殿堂里闪闪生辉的宝物,他们的创作灵感却完全不是源于西方。他们新视觉的真正源头不在法国,甚至也不在欧洲,而是来自地球的另一端的日本。

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与世隔绝后,日本在19世纪中叶重新与世界建立起贸易联系。在繁嚣的首府江户(即后来的东京),艺术家和工匠们都在忙于创作作品以进行贸易。这里大部分的版画就像今天的漫画书或者报纸一样,先是受到人们的青睐,随后就遭丢弃。而被丢弃的作品有时会用来包裹陶瓷制品,然后出口到美洲和欧洲。日本的版画最初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走进伦敦和巴黎的东方古董店的。

18世纪中叶,西方艺术界正经历一场危机。欧洲现实主义绘画流派有点走进了死胡同。新流行起来的摄影技术拍出的照片,真实感远超任何一位画家所期望绘画能达到的程度。因此,为了找寻新的艺术方向的灵感,画家们把注意力放在令他们惊艳的新近从日本进口的物品中,并开始收集这些东西。

日本的版画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式。它不像照片般写实,而是有固定格式并基于印象的。画家们着重强调的是作品的表面图像,而不是试图在平白的帆布上创造出空间的幻觉。在欧洲,这些版画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那么它们究竟是基于什么来创作的呢?

“e”代表绘,“Ukiyo”是指浮世。那什么是浮世呢?

(现在的)新桥,这个京都艺伎聚居的地方就有点像浮世。(当时)在江户,艺伎和下层的妓女只居住在吉原,也称为浮世的这个地方。曾经有一个武士这样描述他所体验的浮世:

生命只是活在当下,

凝望着月亮、白雪、

樱花、枫叶,

唱着歌,喝着酒,

放纵着自我,任意漂浮,

漂浮。

了无牵挂,

烦恼纵在面前闪现,

就如流水中的瓢一样漂浮。

这就是浮世。

上一篇:法制安全教育策划方案下一篇:蒙娜丽莎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