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背知识点201

2024-07-05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背知识点201(精选6篇)

篇1: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背知识点201

合成

合成: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成为一个新词,这种构词的方法叫做合成。

1、复合名词的主要构成方式

(1)名词+名词 classroom 教室,newspaper 报纸

(2)形容词+名词 blackboard 黑板,highway 公路

(3)动词+名词 break-water 防波堤

(4)副词+名词 outbreak 爆发,overcoat 大衣

(5)代词+名词 he-goat 公山羊,she-wolf 母狼

(6)动词+副词 break-down 崩溃

(7)名词+介词短语 editor-in-chief 总编辑,father-in-law 岳父

2、复合形容词的主要构成方式

(1)名词+形容词 snow-white 雪白的,world-wide 全世界的

(2)形容词+形容词 bitter-sweet 又苦又甜的,blue-green 绿里发蓝的

(3)副词+形容词 ever-green 常绿的

(4)名词+分词 snow-covered 白雪盖着的,hand-made 手工制作的

(5)形容词+分词 good-looking 好看的

(6)副词+分词 well-meaning 好意的,well-informed 消息灵通的

(7)形容词+名词 second-hand 旧的,用过的,第二手的

(8)形容词+名词+-ed open-minded 胸襟开阔的,white-haired 白发的

(9)数词+名词+(-ed) two-faced 两面派的

3、复合动词的主要构成方式

(1)副词+动词 overcome 克服, uphold支持,主张

(2)名词+动词 sun-bathe 行日光浴

篇2: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背知识点201

在一个单词前或后加上一个词缀,变成一个新词,这种构词的方法叫做派生,词缀有前缀和后缀两种,加在单词前的词缀,叫前缀,加在单词后的词缀,叫后缀。

1、前缀,现将最常用的一些前缀(按字母顺序)举例如下:

anti- 反对

anti-Japanese war 抗日战争

arch- 主要的

arch-enemy 主要敌人

auto- 自动的

automobile 小汽车,autobiography 自传

bi- 双

bicycle 自行车,bilingual 用两种语言的

by- 在旁

bystander 旁观者,by-product 副产品

co- 共同

co-operation 合作,co-existence 共处

counter- 反

counter-attack 反攻,

de- 除去,否定

decentralization 分散,不集中

dis- 否定

discover 发现, disorder 混乱,杂乱

en-,em- 使成为

enable 使能够,enslave 奴役,encourage 鼓励

ex- 前

ex-president 前任主席、总统或大学校长

extra- 外

extraordinary 非常的,格外的

for-, fore- 先,前,预

forward 向前,foresee 预见,forearm前臂

for- 禁,弃

forbid 禁止,forget 忘记

in-,il-,im-,ir- 不,非

informal 非正式的,incomplete 不完全的, irregular 不规则的

inter- 间,相互

interview 会见

mal- 恶

maltreat 虐待

micro- 微

microscope 显微镜

mid- 中

mid-night 半夜, mid-autumn 中秋的

mis- 误

misunderstand 误会, misuse 误用

multi- 多

multi-national 多民族的

non- 非,不

nonexistent 不存在的

post- 后于

post-war 战后的,

pre- 先于

pre-war 战前的

pro- 赞成,亲善

pro-American 亲美的

re- 重,再,复

review 复习

sub- 下,次

subdivide 细分,再分

super- 上,超

super-structure 上层建筑

tele- 远

telephone 电话,telescope望远镜,television电视

trans- 横过,转移

transformation 改造,translate 翻译

un- 不

unable 不能的,unimportant 不重要的,untrue 不真实的

uni- 一、单

uniform 划一的

2、名词后缀

-age 状态,集合

marriage 婚姻,shortage 缺少,village 村庄

-an 人

American 美国人,Italian 意大利人,意大利语,African 非洲人

-ance,-ancy 性质,状态

importance 重要性,significance 意义

-ant,-ent 人

assistant 助手,助教, student 学生

-ation,-ition 动作,状态

determination 决心,industrialization 工业化,preparation 准备

-craft 技巧,工艺

handicraft 手工艺

-dom(状态,领界)

freedom 自由,kingdom 王国

-ee(被动)

employee 雇员

-eer 人

engineer 工程师, volunteer 志愿者

-ence,-ency(抽象名词)

dependence 依靠,不独立,excellence 卓越

-er 人,动作者

fighter 战士,worker 工人,writer 作家,harvester 收割机

-ese 人,语言

Chinese 中国人,中文,Japanese 日本人,日文

-ess 女性

actress 女演员,princess 公主,hostess 女主人,女乘务员(飞机上)

-ful 充满

handful 一把,armful 一抱(这些词亦可作为复合词看)

-hood 身份,境遇,状态

childhood 童年,likelihood 可能性

-ian 人

musician 音乐家,technician 技术员

-ity(抽象名词)

possibility 可能性,capability 能力

-man 人

Englishman 英国人,postman 邮递员(这些词亦可作为复合词看)

-ment 运动,结果

movement 运动,development 发展

-ness 状态,性质

kindness 和善,carefulness 小心

-or 人,动作者

actor 男演员, editor 编辑,tractor 拖拉机

-ry,-ery 行为,工作,性质,工作地点,货物种类,境遇等

bravery 勇敢,nursery 托儿所,cookery 烹调

-ship 状态,身分

friendship 友谊,hardship 苦难

-tion 动作,状态

attention 注意,action 行动,revolution 革命

-ty(抽象名词)

cruelty 残酷, loyalty 忠实

-ure 结果,动作

pleasure 快乐,pressure 压力

3、形容词后缀

-able,-ible 能够

unforgettable 难忘的,responsible 负责的

-al 的

cultural 文化的,national 国家的

-an(地,人)的

Russian 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的,American 美国的,美国人的

-ed 有,象

talented 有才华的

-en 的

golden 金色的,wooden 木制的

-ern(表示方向的)

northern 北方的,eastern 东方的,southern 南方的,western 西方的

-ese(地,人)的

Chinese 中国的,中国人的,Japanese 日本的,日本人的

-ful 充满

careful 小心的,beautiful 美丽的,powerful 强有力的

-ic,-ical 的

economic 经济的,political 政治的,grammatical 语法的

-ish 属于,稍微

bookish 书本气的,yellowish 稍黄的,selfish 自私的,childish 幼稚的

-ive 性,倾向

active 积极的, collective 集体的

-less 无

fearless 无所畏惧的,careless 不小心的,useless 无用的,meaningless 无意义的

-like 如

childlike 儿童般的(亦可作为复合词看)

-ly 品质,的

friendly 友好的,weekly 每星期的,manly 丈夫气的,daily 每天的

-ous 多

nervous 神经紧张的,dangerous 危险的

-some 引起,适于,易于

troublesome 烦人的,tiresome(令人感到厌倦的)

-ward 向

backward 落后的

-y 充满,性质

rainy 雨的,snowy 雪的,handy 手巧的,便于使用的

4、动词后缀

-ate

isolate 使孤立,

-en

deepen 加深,strengthen 加强

-fy

simplify 简化,classify 分类

-ize,-ise

industrialize 工业化

5、副词后缀

-ly

carefully 小心地,beautifully 美丽地,quickly 迅速地

-ward,-wards 向

forward 向前,backward 向后,upwards 向上,downwards 向下

-wise 方式

篇3: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简析

1.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总量一定增加

简析:要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某行业)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某企业、某个人)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

[例]假设某国2008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9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9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故2009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商品的价值总额不变,仍为100亿元。但由于2009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了10%,故2009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亿元×(1+10%)=110亿元。M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亿件×(1+10%)×(1+10%)×10元/件=121亿元。故答案为C。

2.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

简析:通货膨胀通常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它必然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但不能说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这主要是因为:①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成正比,商品本身价值增大会引起价格上扬;②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自身价值变小时,商品价格也会上涨;③供求影响价格,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也会上涨;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流通领域里的乱涨价等都会引起物价上涨。所以物价上涨并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例]下列对通货膨胀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现象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③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④通货膨胀时会出现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等现象

A.①④B.②③

C.①③④D.③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故①说法不准确,不选;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故②错误,不选;通货紧缩是指由国家纸币的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物价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与通货膨胀正好相反,④表述的是通货紧缩的影响,不选。因此,答案是D。

3.不能准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简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2)把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的收入

简析: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还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等;按劳分配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4.认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现阶段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简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5.认为在我国,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简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例]2009年11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新一轮电价调整方案,宣布上调国内非居民销售电价,对上网电价做了有升有降的调整。同时要求各地研究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方案,对居民用电分档定价,对基本电量保持较低的电价水平;用电越多,电价越高。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

①是国家在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②符合公平负担的社会原则③表明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④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既可以使低收入阶层支付较低的电价,保障其基本生活用电,又可以使收入较高的群体支付较高的电价,满足其高品质生活的要求,符合公平负担的社会原则,也有利于抑制不合理消费,故①②正确。实行阶梯式电价改革,针对的是居民用电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对生产的影响,故不选③;④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答案是A。

6.不能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简析: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强调通过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法律手段强调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行政手段是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经济。三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例]2009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了近期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伪造或假冒开办单位发布虚假药品信息、销售假药的15家违法网站,并将违法网站依法移送有关执法部门进行查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做法是

A.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B.运用行政手段整顿市场

C.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D.运用法律手段调控企业的生产

解析:从材料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15家违法网站,并将违法网站移送有关执法部门查处体现的是行政手段的特点。答案为B。

7.认为企业以创新为根本目的

简析: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要把企业的目的和盈利的手段区分开来。

8.认为利润增加后经济效益肯定提高

简析:判断经济效益是否提高,关键看利润与成本的比例关系,如果利润增加快于成本增加,就表明经济效益提高;如果二者同比增加则经济效益不变;如果成本增加快于利润增加,则表明经济效益下降。

9.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简析: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当然,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进行。

10.不能准确理解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简析: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能影响生产的发展,对生产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3G(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服务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表明

A.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

B.消费量的增加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

C.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

D.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解析:“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属于消费范畴,“3G(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属于生产范畴,这正说明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A错误。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等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C正确。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是消费量增加的必然结果,B错误。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D错误。故答案为C。

11.对汇率变化、货币升值、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理解不透彻

简析:(1)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则说明外汇升值(与此对应是人民币贬值),即外汇汇率升高。

(2)对货币升值的影响要具体分析。货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利也有弊。

利: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后,等量的该国货币与以前相比能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他国的商品。同时,该国货币的信誉及该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

弊:①货币升值后,该国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会使该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一国货币的升值,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的该国货币也相应减少。

(3)目前我国已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征程跨出的坚实一步。人民币直接用于国际交易,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协作,也有利于规避单纯用美元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但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

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损失了美元160元

D.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解析:根据“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他拥有1000×8=8000元人民币。而根据“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又不难得出现在1000美元可兑换的人民币为1000×8×(1-20%)=6400元人民币。因此,同两年前相比,小张损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币。故答案为A。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1.对意识的形式、来源、反作用等认识有误

(1)认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简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但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认为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创造出来的;认为人们对同一对象所产生的正确意识是相同的

简析: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客观事物。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了人们对同一对象所产生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速读本”走俏市场,被称为“速读时代”的21世纪,我们还需不需要原著读本?对于“速读本”,市民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速读本”是对经典名著的“断章取义”;有人认为“速读本”对推广国学文化有积极作用,能将读者重新拉回到名著身边。这说明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解析:从意识的主观差别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前者主要是指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干说的正是不同主体之间意识的主观差别性,因此只有A是正确的。

(3)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简析: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的差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正确的意识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歪曲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例]“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的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无论意识是否正确,其内容都源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答案是A。

(4)认为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析: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工具或物质条件来发挥它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即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途径是实践。

(5)认为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或意识指导实践

简析: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或意识指导实践。

[例]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在别人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A.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预见性

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意识的选择性与预见性,而不是计划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与生理活动无关,故排除C项。D项观点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故正确答案是B。

2.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或相互依赖

简析: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也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或相互依赖。物质是基础、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受物质制约。

[例]“去国怀乡几十秋,辛酸苦辣涌心头。盛典扬我中华志,信心如磐振神州。”在电视里观看了国庆盛典后,一位老华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在网上发帖,表达内心的感慨和自豪之情。日益增强的中国信心

①来自日益强大的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体现物质决定意识②是推动我国发展的巨大动力,体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③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体现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④能创造新的中国奇迹,体现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③错误,物质与意识不是相互依赖的,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④错误,应是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故①②正确,答案为A。

3.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认为人们能够按自己的需要创造自然物或改造规律

简析:自然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根据它的属性对它进行利用和改造。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创造条件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或改造规律。

[例]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解析: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的帮助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或消灭,故C项错误。意识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为A。

(2)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或者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简析: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3)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简析:实现人生价值,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脱离客观条件,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难以实现人生价值的。

4.认为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简析: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例]2009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表明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④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体现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故①③正确。②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错误,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答案是C。

5.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简析: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都是矛盾不平衡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但二者在应用时侧重点不同:主次矛盾针对的是一个复杂事物,做工作时需要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针对的是一个事物,看问题时需要分清主次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和主流。

[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主次矛盾关系

D.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解析: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党内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故答案为D。

6.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条件混为一谈

简析: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它不起决定作用。内因与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例]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新疆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长期支持帮助下实现的。材料表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内因是第一性的,外因是第二性的,内因决定外因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解析: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是新疆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内因,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支持帮助是外因,答案为D。A错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不符合题意;C错误,内外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外因是第二性的、内因决定外因。

7.认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简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不能说有了量变就一定会有质变,也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例]2009年10月30日,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集中挂牌上市。我国创业板市场从最初酝酿到正式推出历经十年,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市场环境,经过反复的论证而最终推出的。材料说明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不断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③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④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通过多次亲身实践得出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市场环境,体现了①,经过反复的论证体现了③。②错误,必须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④错误,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答案是C。

8.将认识的根本任务与目的混为一谈

简析: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例]进入19世纪以来,人类陆续发明了电报、电话等,长距离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高速、便捷,同时还要兼具制造成本低廉、信号损失很小的长距离信息传递介质。1966年,高锟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这表明

①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④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③符合题意当选;④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答案是C。

9.不能正确把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1)认为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简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简析: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是主观的。③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认为社会存在不变,社会意识就永远不变

简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例]“物联网”已成为新一代炙手可热的IT技术概念。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水温的要求等等,这是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一份报告描绘的“物联网”时代的图景。“物联网”的逐步实现,将使城市生活的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说明

A.联系引起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B.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们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D.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解析:“物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将会使城市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B正确。A错误,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构成发展;C错误,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答案是B。

11.不能区分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简析: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改造自然突出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造社会突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能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12.认为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现实是理想未来的发展方向

简析: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源于现实,产生于现实的需要。理想又高于现实,是现实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13.认为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简析: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因为

①贯彻中央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②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③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④科学理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属于正确的意识和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实践都有推动作用,故②③正确。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①不当选;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④不当选。答案为C。

14.认为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简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尊重实践。但是由于人的生命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认识的来源是实践,是唯一的,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要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例]1966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后来,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使科学界大为震惊。这说明

①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进行创新性思维要有合理的、科学的想象④人们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③D.①②④

解析:①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④不准确,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经验,一条是间接经验。但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②③正确,答案为B。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1.不能准确区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简析:经济职能侧重于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好对经济组织的协调、综合服务、宏观调控的作用。如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进行西部大开发,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侧重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大型体育设施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事业的建设等。

2.不能准确区分人大的四个权力

简析:①对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体现的是立法权,不是决定权。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②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体现的是任免权。③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除立法、任免和监督以外的重大事项)的权力是决定权。④监督权主要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及“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人大具有法律监督职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

3.不能准确区分不同行为主体的地位及职权范围

(1)认为人民政协积极履行国家职能

简析:国家职能必须由国家机构来履行。不属于国家机构的不能履行国家职能,如村委会、政协、中国共产党等,其活动都不能称为在履行国家职能。

(2)认为各级人大都有国家立法权

简析: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才能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3)认为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或党员干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简析: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例]近日,某市发布了《关于开展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解决政策法规不符合或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该市尝试“开门”清理的方式,邀请包括普通市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本次“红头文件”的清理工作。这一做法

①表明该市具有制定国家法律的权利②有利于提高立法效率和质量③说明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④有利于法律的完善

A.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③D.②④

解析:我国的国家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该市不具有制定国家法律的权力,①不当选;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由人民选举代表代表人民行使,③不当选。故答案是D。

[例]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和从事党建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被邀请列席会议,成为会议的亮点之一。基层党代表和专家学者列席全会

①是党扩大党内民主和进行民主决策的表现②是党保障广大党员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表现③有利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党员主体作用④有利于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②错误,党员行使的不是国家权力,也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①③④正确,答案为D。

(4)认为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

简析: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它们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5)认为安理会是联合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或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简析: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但它不是联合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因为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联合国设有六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这六大机构具有各自的职权。联合国专门机构是指根据特别协定同联合国建立固定关系,或根据联合国决定成立的负责特定领域事务的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活动上都是独立的,它们不是联合国的附属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例]2009年9月24日,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专门就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问题举行峰会。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寻求为全人类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无核武器世界创造条件。这表明

A.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B.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C.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安理会是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知识。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错误,C正确。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不是专门机构,A不当选。B观点不合题意,不当选。答案是C。

4.认为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简析: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可能存在矛盾。

[例]目前,中国政府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费原则,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社会提供。这表明

①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③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是非常必要的④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A.②③④B.①②

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流感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社会提供,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体现了我国政府的职责,故②③正确。题中材料说的是政府,没有涉及党,故不选①;④观点错误,在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答案为C。

5.认为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简析:依法尽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有的是可以放弃的,如选举的权利,财产的继承权等。

6.认为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简析: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强调了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不等于说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未满18周岁的公民就没有。

7.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简析:民主集中制既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也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是因为

A.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C.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D.国家机构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解析:A错误,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B、D与题干无关。答案为C。

8.不能区分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

简析: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政治制度。

9.认为政府实施政治领导,或中国共产党履行国家职能

简析: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进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机构行使的,中国共产党不属于国家机构,不履行国家职能。

[例]2009年8月18日,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有利于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促进“以药补医”机制的转变,也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优化整合。材料表明我国

①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②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③政府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能④政府对国家实施政治领导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国家机构的一般知识。在我国,对国家实施政治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排除观点④,答案为A。

10.对民族矛盾、民族平等原则的理解有误

(1)认为我国已不存在民族矛盾

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但是由于各民族在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差异,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和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还会勾结起来,制造民族矛盾,破坏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的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违背了民族平等原则

简析:由于各民族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有利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正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11.认为我国宗教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简析:在我国,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我国宗教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宗教已经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但是,宗教在本质上依然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信教群众众多。各宗教之间,各宗教团体之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这是因为

A.我国贯彻执行正确的宗教政策

B.宗教已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C.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D.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问题连在一起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原因。B错在社会主义,应为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宗教的本质没有改变,C错;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是A。

12.认为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简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恐怖主义严重危害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但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3.认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简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14.认为国家间交往是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

简析: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国家间交往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冲突的根源。

[例]2009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会谈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声明强调,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材料表明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②中美合作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③国家间交往是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④在应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中美应尽相同的义务

A.①③④B.①④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中美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繁荣,故①②正确。③错误,国家间交往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④不准确,在应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中美应当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相同的义务。答案为D。

15.认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导力量,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

简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重要、积极)力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例]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言时明确表态: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这

①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本国和人类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②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③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④体现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积极履行国际义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篇4: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背知识点201

下面,笔者结合第一和第五个特点来谈谈2012年政治科在基础知识复习方面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

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学生在高考中丢分的主要原因。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准确地把握试题要求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高考政治“考纲”所列的考点共有167个,其中经济学57个,哲学66个,政治学44个。这些考点内在关联,而教材并没有直接反映出其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如果老师在复习中只是简单地重复解释知识点,学生就会感觉知识零乱,这不仅影响其对知识的记忆,而且会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很难快速提取相关知识。为此,在基础知识复习环节,老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把同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网络,教会学生在答题时如何搜索、筛选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多角度或深层次地分析问题。

(一) 经济学

1. 按照基础理论和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这两部分来复习。基础理论主要是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教材在第一课和第二课进行了论述。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经营者、劳动者,这些内容在教材的第三、第四课;生产过程完结后,要进行分配,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财政、税收、银行、储蓄,主要内容在第五、第六课;第三环节是交换,交换要通过市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些内容在第七课第一节和第八课;最终环节是消费,消费分为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第七课第二节主要讲个人消费。

2. 依照主体来整合基础知识。经济学部分主要的主体有国家、企业、个人,其中个人还可以细分为劳动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对经济学的知识进行以上分类后,下一步便是找出不同类别之间的联系。比如,价值规律的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样就把第一课的价值规律与第二课的市场配置资源和第三课的提高经济效益联系了起来。再比如,复习“国家宏观调控”时,在掌握宏观调控的概念、目标、原因、手段等基础知识后,还应把握宏观调控在教材相关内容间的联系和渗透:经济手段会涉及第四课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以及第五课的财政、税收政策和第六课的货币政策;法律手段与第二课的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第四课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七课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有联系。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间的联系,在答题时才能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出相关的知识点。

(二)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重点把握唯物论中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主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角度复习。发展的观点有五个方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的观点要掌握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认识论部分,重点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对于历史唯物主义,重点要把握的原理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群众的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等。人生价值观主要观点有: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和导向作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从知识体系来看,哲学相对来说较有条理,学生们较容易忽视的是知识间的联系。比如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统一的,这样就会有一些观点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或是认识论。再如有关规律的观点,既属于唯物论,又属于辩证法,在认识论中也有体现,区别在于唯物论侧重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辩证法侧重强调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在认识论中,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比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是唯物论观点,也是认识论观点。再如,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从实践主体的角度看,又是认识论的观点。

(三) 政治学

1. 按照我国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这几个方面来复习。我国的国家制度,主干知识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着重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党的建设、党的指导思想、多党合作制度等内容。关于民族宗教政策,要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关于外交政策,注意把握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组织、当今时代主题、当代国际竞争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2. 按照几个常见的主体整合知识:中国共产党、政府、公民、人大、人大代表、政协、民主党派、国际组织等。以上主体在试题中经常出现,把与这些主体有关的知识点分别整理、归纳起来,在做题时就可以快速地从已有的分类中搜索知识了。

nlc202309022110

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理清线索,把看似杂乱的知识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解答主观题要想多得分,答案要点既要准又要全。这要靠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网络,而这个知识网络的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它需要学生自己去“悟”,死记硬背老师归纳的知识网络,学生不理解最终也是用不上的。所以,知识网络的构建,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学生能力有限,老师可以先提供一个思路或范例,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思路去整理,不足的地方老师再补充并说明理由,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的知识网络更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只有理解了,在答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知识框架和网络建立好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识记和运用。学生在备考政治时常常感到“两难”:难记、难用。难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知识不理解,二是需要记忆的知识量太大。针对前一个难题,要求老师深入浅出、形象化地讲解各个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第二个难题,老师可分层要求:对优秀生,要求167个考点毫无遗漏全部掌握;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把80%的精力放在既是基础知识又是主干知识的考点上,重点掌握20%的主干知识(据统计,试题80%的分数集中在20%的主干知识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把100%的精力集中在20%的考点上就行了,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减少了,学生就会有信心。

抓住了重点,老师还要做好计划,每个主干考点都要求学生能默写下来或背诵出来。虽然记了会忘,但是老师还要告诉学生遗忘是正常的,所以只能反复多次记忆。填空、复述、默写都是非常有效的记忆办法。学生先要记得住,答题时才能想得到,然后才能写得出。

二、 把握好新教材学习的度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近几年的广西高考政治试题也出现了新课程的内容。原有教材与新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思路越来越清晰。据统计,2009年全国Ⅰ卷涉及新教材知识约有13分,2009年全国Ⅱ卷约10分,2010年全国Ⅰ卷有8分,2010年全国Ⅱ卷有8分,2011年大纲全国卷约16分。

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高考在一步步向新课标靠拢。预计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里也会渗透新教材的内容。目前广西仍然使用人教版教材,我们在备考中如何处理两种教材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新教材学习的度呢?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在一份试题中,涉及新教材的知识仅占10分左右,比重不算太大,因而,对新教材的学习要重视,可也不能着力太多,因为大量的考查内容主要出自现有教材。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必须立足现有教材,再结合新课程标准,适当补充新内容,尽量地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提法。那么,可以给学生补充哪些内容呢?笔者以为,要遵循三个原则来选择:第一,补充既是主干知识又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新内容;第二,补充对现有教材主干知识的新提法;第三,补充现有教材没有但有助于解题的新知识。根据以上三个原则,我校选取了以下新教材的内容补充给学生。

1. 经济生活。(1)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2)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经营的影响;(4)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及消费结构;(5)大力发展生产力;(6)劳动和就业;(7)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8)国家财政作用的新表述;(9)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性的新提法;(10)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2. 生活与哲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4)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5)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8)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0)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3. 政治生活。(1)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政府的职能;(3)政府的责任;(4)政府依法行政;(5)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以上这些新教材的知识与我们现有教材是紧密联系的,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基本上就能理解和掌握,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基础知识的复习还是以现有教材为立足点。

夯实基础知识,是老生常谈,但也是根本。一些学生希望老师教给他们答题模式,希望有一个答题模式就可以包打天下。但对于政治学科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唯一有效的答题模式。高考题非常灵活,应对“活”题,只有加强基础,练好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这里说的基本功,不仅指学生能够记住哪些知识点,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共性有所认识,对规律有所把握。只有共性的东西,才能还原到特殊性之中。

(责编 韦力)

篇5: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背知识点201

1.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の對象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發展の一般規律。

2.對待馬克思主義の科學態度是:堅持和發展。

3.物質の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裏の客觀實在是指:不以人の意志為轉移。

4.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於:把握事物の度。

5.矛盾の基本屬性是:鬥爭性和同一性。

6.實踐の科學含義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の一切社會性の客觀物質活動。

7.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の關系是:真理の2種不同屬性。

8.人民群眾創造曆史の活動最基本の首要の是:生產實踐活動。

9.人類社會變化、發展の決定性因素是:物質資料の生產方式。

10.英雄史觀の理論出發點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11.自由王國實際指の是:共產主義社會。

12.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萌芽の代表著作是:《中國社會各階段の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13.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の組織形式及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4.“二次革命論”是由誰提出來の:陳獨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社會の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6.全國第一塊農村根據地是:井岡山根據地

17.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の統一戰線正式形成の會議是:國民黨一大

18.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の地點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黨の中心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の農業國變為先進の工業國。

20.新民主主義經濟の領導力量是:國營經濟

21.毛澤東正式向全黨全國提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の文章是:《論十大關系》

22.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の重要觀點是:關於三個世界の劃分の觀點

23.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の第二次曆史性飛躍の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

24.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の指導思想,是在:黨の十六大

25.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這個判斷: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の要求

26.堅持黨の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2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執政黨地位の:社會基礎

28.執行社會主義宏觀調控職能の是:社會主義國家の政府

29.在我國現階段の所有制結構中,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發展の控制力上

30.我國現階段の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の重要組成部分。

31.健全社會主義法制の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の原則是:集體主義

33.鄧小平提出の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の核心是:發展

34.“一國兩制”構想の起初提出,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

35.我國解決民族問題の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各民族の共同繁榮

36.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の總の看法和根本觀點

37.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の錯誤是:不懂得個性和共性の辨證關系

38.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

39.事物發展の必然性產生於:事物內部の根本矛盾

40.一個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關鍵在於:是否符合客觀事物の規律性 41.感覺、知覺和表象,這是:感性認識の三種形式

42.不屬於生產力實體性要素の是:科學技術

43.曆史唯物主義の人民群眾這一範疇是指:推動社會進步の絕大多數社會成員の總和

4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の關系是:內容和形式の關系

45.在自由和必然の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指:對必然の認識和對客觀世界の改造

46.社會進步の含義指:社會由低級向高級の發展

4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の不平等條約是:辛醜條約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最迫切の任務是:進行反帝反封建の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49.“工農武裝割據”の基本內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統一戰線の兩個聯盟中,基本の主要の聯盟是:工農聯盟

51.毛澤東指出,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の最基本の根據是:認清中國社會の特殊國情

52.我黨提出把工作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の會議是:七屆二中全會

53.新民主主義の前途是:社會主義

54.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選舉誰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

55.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指出我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の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矛盾

56.我黨對待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采取の政策分別是:沒收和平贖買

57.“一五”計劃確定の優先發展の重點是:重工業

58.鄧小平理論形成の時代要求是:時代主題の轉換和新技術革命浪潮の興起

59.我們黨の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終做到:三個代表

60.社會主義の根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61.社會主義社會發展の直接動力是:改革

62.黨の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の奮鬥目標

63.當前經濟體制改革の重點和中心環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64.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の具體形式及其運動方式

65.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治理國家の基本方略,被確立下來是在:黨の“十五大”

66.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の性質和方向取決於: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67.堅持我國獨立自主の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の應該是: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

68.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顯著特點是: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開放の格局初步形成

69.臺灣問題の本質是:中國の內政問題

70.黨の建設の基本問題是:建設一個什麼樣の黨和怎樣建設黨

71.哲學の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の關系問題

72.唯心主義の基本形式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73.作為哲學範疇の物質是指:作為物質普遍屬性の客觀實在性

74.人工智能の出現和發展證明了:物質是意識產生の基礎

75.量變是指事物:數量の增減和場所の變更

76.認識の本質在於:能動反映

77.實際工作中の教條主義者,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の辯證關系,犯了類似:唯理論の錯誤。

78.生產關系範疇所反映の是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物質經濟關系

79.判斷一種生產關系是否先進の根本標志是看:促進還是阻礙生產力の發展

80.人類社會發展の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81.實現人の價值の根本途徑在於:在社會實踐中貢獻自己の力量

82.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の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在:五四運動中

83.中國革命鬥爭の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

84.新民主主義國家の政體是:民主集中制の人民代表大會制

85.標志中國革命由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の曆史性轉變の會議是:遵義會議

86.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段の分析》一文中所說の中產階級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

87.新民主主義社會屬於:社會主義範疇

88.統一戰線の根本問題是:領導權問題

89.解放戰爭時期,揭開戰略決戰序幕の是:濟南戰役

90.毛澤東明確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任務の會議是:六屆六中全會

91.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の標志是:過渡時期總路線の提出

92.毛澤東把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の發展關系問題提到中國工業化道路の高度加以論述の文章是:《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の問題》

93.鄧小平理論形成の社會實踐基礎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9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の曆史方位の基礎上”提出來の

9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決定の中心任務是:經濟建設

96.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の根本出發點是: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7.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の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國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の基本依據是:我國初級階段の國情

9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00.個體勞動者の主要收入屬於:勞動收入 101.以勞動者の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為主の股份合作制經濟の性質屬於:集體經濟

10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の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の

104.“一國兩制”構想,在實踐中首先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是因為: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の代表,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基本の主力軍

106.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舊哲學の最主要、最顯著の特征是:實踐性

107.哲學上の兩大基本派別是指: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

108.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の客觀前提是:對客觀規律の正確反映

109.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の基本形式或狀態

110.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の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以唯物主義為基礎の,後者是以唯心主義為基礎の

111.認識論上兩條根本對立の認識路線是:反映論和先驗論の對立

112.唯心史觀の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懂得人民群眾是曆史の創造者

113.與剩餘價值理論一起並稱為馬克思一生兩大貢獻の是:唯物史觀

114.傑出人物の曆史作用是:加速社會發展の曆史進程

115.下列不正確の是:無產階級領袖是曆史の主人

116.人の本質:是隨社會關系の變化而變化の

117.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得到真正の傳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國共產黨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自己の指導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義經濟の領導力量是:國營經濟

120.毛澤東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和總政策の著作是:《晉綏幹部會議上の講話》121.從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之前,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問題上の基本主張是建立:工農民主政權

122.中國革命の特點和優點是:武裝の革命反對武裝の反革命

123.第一次國共合作の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124.國民黨統治區第二條戰線鬥爭の先鋒和主體是:學生運動

125.標志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反動政權覆滅の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提出の過渡時期是指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の過渡

127.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我國發展科學、藝術の基本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28.從1978年至1982年是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 129.三個代表重要思想の實質核心是:保持黨の先進性

130.三個有利於標准有明確の針對性,是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の姓“資”姓“社”問題

131.社會主義國家の改革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の自我完善和發展

132.我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の戰略構想是:梯次推進

133.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應該是:統

一、開放、競爭、有序の市場體系

134.國家對社會成員の基本生活給予物質保證の社會安全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

135.政治體制是政治制度の:具體表現形式和實施形式

136.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137.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の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

138.按照三個世界の理論,中國屬於:第三世界

139.系統闡述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の綱領性文件是:江澤民提出の八項主張

140.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基礎上

141.哲學與世界觀の關系是: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の世界觀

142.意識能動作用最重要の表現是: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143.意識是客觀存在の主觀映像是指:意識の內容是客觀の,形式是主觀の

144.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の:源泉和動力

145.唯物辯證法の總特征是:聯系和發展の觀點

146.列寧說“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和“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唯物論和唯心論の對立

147.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突出の表現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148.人民群眾の主體是: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內の勞動群眾

149.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據: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の規律

150.我國の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跨越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說明:社會發展の具體道路具有多樣性

151.衡量一個人の價值應依據他:對社會の貢獻

152.毛澤東思想の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戰爭前の中期

153.20世紀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曆史性巨變是:辛亥革命

154.毛澤東在哪次會議上對新民主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作了具體分析: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55.新民主主義文化同舊民主主義文化相區別の主要標志是:是否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

156.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の最根本の原因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157.“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の著名論斷反映の戰略戰術思想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158.針對抗戰勝利後國際國內複雜の形勢,中共中央制定の基本方針是: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

159.為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工農紅軍の領導,明確提出“支部建在連上”是在:三灣改編

160.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の土地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61.黨の過渡時期總路線所指の過渡時期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162.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の問題》中,提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關系の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

163.從1982年黨の十二大上1987年當の十三大是鄧小平理論:形成輪廓

164.鄧小平理論形成の曆史條件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

16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の時代背景是:當代世界の新變化

166.鄧小平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の關鍵是:要靠自己發展

167.社會主義國家の改革,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の自我完善和發展

168.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169.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の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170.我國國有企業改革の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71.社會主義民主の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172.精神文明重在建設,指:把“建設”作為工作の出發點和落腳點

17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の根本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在臺灣問題上,我們の立場是: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175.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の性質是:社會主義性質の

176.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の最主要區別是:創立了唯物辯證の社會曆史觀

177.哲學上の二元論是:唯心主義の一種形式

178.“人們總是按照自己の形象和經驗來塑造鬼神の”,這個論斷の哲學依據是:各種意識形式都是物質の反映

179.聯系の客觀普遍性原理の方法論意義在於:它要求人們用整體の觀點去認識事務。

180.矛盾の鬥爭性和同一性の關系是:絕對和相對の關系221.人の價值是貢獻與滿足の統一,這是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の統一

222.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約80年間中國人民革命運動失敗の根本原因是:缺乏先進階級の科學革命理論の指導

223.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の開端是:南昌起義

224.中國共產黨人第一篇反對教條主義の重要文獻是:《反對本本主義》

225.大革命失敗後建立の南京國民黨政權の性質是:城市合辦和鄉村豪紳階級政權

226.國民黨反動政權存在の基礎是:官僚壟斷資本主義

227.人民軍隊の唯一宗旨,也是其區別於舊軍隊の根本標志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28.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思想の大會是:中共四大

229.中國共產黨の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30.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の講話中指出,黨在當時の戰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擊

231.1953年至1956年國內の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の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の矛盾

232.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講話中,提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の基本方針是: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233.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之間の關系是:繼承和發展關系

234.堅持與時俱進,最重要の是:要使黨の全部理論和工作富於創造性

235.建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經曆の曲折和失誤,歸根結底,就在於沒有完全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236.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の時間跨度是指: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

237.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指:地區經濟梯次推進

238.黨の“十五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の基本經濟制度是指: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3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の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240.我國經濟體制改革の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41.我國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242.現價段,中國各族人民の共同理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の社會主義,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の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43.中國外交政策の基本目標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繁榮和發展

244.“一國兩制”の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245.我國各族人民の最高利益是:民族團結和合作

246.辯證法所要回答の問題是:世界の狀況是怎樣の問題

247.把物質說成一種或者幾種可直接感知の有形實體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

248.設想沒有運動の物質必然導致: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249.事物の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維持其存在の方面

250.在內容和形式の矛盾運動中:內容活躍易變,形式相對穩定

251.理性認識の特點是:間接性和抽象性

252.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の生產關系各方面の總合 253.上層建築の兩個方面組成部分是: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

254.生產關系對生產力の反作用表現在:促進或阻礙生產力の發展

255.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の基本經濟制度,它所遵循の曆史唯物主義原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の原理

256.人類社會曆史發展の總趨勢是:由低級到高級の前進上升過程

257.近代中國之所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根本原因在於:帝國主義の入侵

258.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開使用“人民民主專政”の概念:《將革命進行到底》

259.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の核心是:無產階級領導

260.“工農武裝割據”就是:武裝鬥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の緊密結合

6、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の、革命の反映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亦稱能動の革命の反映論

第一、認識是主體對客體の反映,認識離不開客體,人の認識根本上是由客體決定の。

第二、主體對客體の反映是能動の,認識也離不開主體,人の認識要受到主體の生理狀況和精神狀況の制約。

7、簡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の關系。

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の物質方面

第二、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の精神方面

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の原理在社會曆史領域表現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の決定性即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の依賴性

首先,社會意識の產生、變化與發展都根源於社會存在の發展變化。其次,社會意識の內容無論其具體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對社會存在の反映。再次,社會意識の階級屬性是對社會存在の中階級關系の反映。

8、怎樣理解人類社會の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

人類社會の發展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

第一、相對於自然界,人類社會盡管有其特殊性,但它們本質上都是客觀の物質體系。

第二、人類社會の發展與自然界の發展相似,都是由其內部固有の矛盾推動,存在一個辯證發展の客觀規律。

第三、對人類社會同樣可以用自然科學の分析方法精確地進行考察和研究

最後、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發展同是客觀發展過程,但也有區別。特殊形式,作為主體の人の實踐性和自覺創造性。社會曆史の自然曆史過程和人の自覺活動相統一の過程。

9、社會進步の科學內涵。

社會進步是指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の合乎規律の前進性、上升性運動,包括社會形態の更替,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の進步和發展。之所以是對社會發展の總概括,是因為社會進步是指:

第一、是一個有方向の概念

第二、是一個整體概念

10、人の本質是社會關系の總和。

第一、人の本質不是先天の、天賦の,而是在後天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形成の。

第二、既然人の本質在其實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の總和,而人の社會關系又是發展變化の,因此也就不存在什麼永恒不變の一般の人の本質。

第三、由於人の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の,人們の社會關系不同,本質也就不同。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人の社會關系中,科學地揭示了人の本質,為我們正確地認識人の本質提供了科學の理論指導。

11、人們群眾是曆史の創造者。

在曆史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

首先,是社會存在和發展の物質財富の創造者

其次,社會精神財富の創造者

再次,是社會變革の決定力量。

是創造社會曆史の決定力量,但是,創造曆史の活動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進行の。首先,受到現實の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狀況の制約

其次,創造曆史活動の性質、內容和發展方向受此一時代の生產方式の制約。再次,自覺程度不同,特別是科學文化水平不同,制約著曆史の創造。

12、真理和謬誤の辯證關系。

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の意識中の正確反映

謬誤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の意識中の歪曲反映

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の辯證關系

一方面,真理和謬誤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の。

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の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の。特定條件和範圍;發展の;全面の

謬誤也是具體の有特定の條件和範圍の;失敗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の認識真理,自覺地完善和發展真理

總之,在人類認識の過程中,真理與謬誤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の,這是人類認識發展,當然也是真理發展の一條基本規律。

13、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の內容。

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の根本觀點,包括: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の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の觀點,向人民群眾負責の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の觀點。把群眾觀點貫徹到具體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眾路線。

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の根本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領導方法,它の主要內容: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4、矛盾是事物發展の動力。

事物發展の動力,在於事物內部の矛盾性,同一性和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の作用

同一性の作用:

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對穩定性,為事物の存在和發展提供必要の前提。

第二、矛盾雙方互相吸取有利於自身の因素而得到發展。

第三、矛盾の同一性規定了事物向著對立面轉化の基本趨勢。

鬥爭性の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變過程中,鬥爭推動矛盾雙方の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發生變化,為質變做准備。

第二、在事物質變過程中,鬥爭突破事物存在の限度,促成矛盾の轉化,實現事物の質變。

矛盾著の對立面又統

一、又鬥爭,由此推動事物運動發展。

15、何謂辯證の否定觀,與形而上學の否定觀有何區別。

第一、辯證の否定是事物の自我否定。即它通過事物の內在矛盾運動而自己否定自己,並通過自我否定而實現自我更新、自我發展。

第二、辯證の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系の環節。

第三、辯證の否定是事物發展環節和聯系環節の統一,是新事物對舊事物の既克服又保留,是楊棄。

形而上學否定觀與辯證否定觀是根本對立の。首先,它否認事物內部の矛盾及其變化,認為否定不是事物の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強加給事物の,是主觀任意の否定;其次,形而上學否定觀把否定看作是發展和聯系の中斷,是絕對の否定,是對原有事物の徹底拋棄,簡單の消滅;再次,否定觀否認客觀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の對立統一,因而孤立地、絕對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16、國體和政體の含義和兩者の關系。

國家の類型亦稱國體,指の是國家の階級內容,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の地位。

國家の形式亦稱為政體,指の是國家政權の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統治階級采取何種方式來實現自己の統治。

國體與政體是內容與形式の關系,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使國體得以實現。

17、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の表現。

首先,社會意識の發展變化和社會存在の發展變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會意識の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社會意識の發展具有自己の曆史繼承性。

還有,各種形式の社會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最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の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の表現。

18、述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應該遵循の重要原則。

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長期の艱巨任務,必須遵循一下原則

(1)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離開了四項基本原則,政治體制改革就會偏離正確の方向。

(2)必須從中國の實際出發。要根據我國自己の實踐、自己の情況來決定改革の內容和步驟。

(3)必須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

19、為什麼說反對****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の嚴重政治鬥爭?

(1)****從本質上說是剝削制度、剝削階級の產物,******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同任何****現象根本不相容の。

(2)****現象是侵入黨和國家機關健康肌體の病毒,如果我們掉以輕心,任其泛濫,就會葬送黨,葬送人民の政權,葬送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3)****現象の滋生蔓延嚴重影響黨群關系,幹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の順利進行。

20、簡述社會主義本質中生產力目標和價值目標の關系。

社會主義の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在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の科學論斷中,生產力目標與價值目標二者是互為條件の。

(1)生產力目標是價值目標實現の物質基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只是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 削階級,消除了產生兩極分化の根源,但要消滅貧窮、實現共同富裕,必須發展生產力。人們只能在生產力所決定の允許の範圍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可見,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價值目 標の物質基礎。

(2)價值目標又是生產力目標の條件。社會主義の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但是我們只能走共同富裕の發展道路。因為這是社會主義本質所決定の,不堅持社會主義,走共同富裕の道路,生產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發展。

21、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分配制度の主要原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動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の分配制度。這是由我國の社會經濟條件決定の:

(1)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の所有制結構,決定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同時並存の分配結構。

(2)公有制實現形式の多樣化也決定了分配形式の多樣化。由於實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經營等實現形式。必然產生按勞分配以外の各種分配收入。(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の內在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の規律,各種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管理)都要有相應の市場評價,這些生產要素の所有者都應得到相應の收入。

此外,市場經濟中還需要有風險收入、以及通過社會保障獲得の收入等等。總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分配方式の存在,是多種所有制經濟、經營方式、市場經濟運行の內在機制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の結果。

22、為什麼說農業是根本,必須大力發展農業?

鄧小平認為,農業是根本。我國國民經濟の發展,必須把農業放在首要地位,大力發展農業。這是因為:

首先,農業是國民經濟の基礎。它の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の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產品是輕工業の重要原料、重要の出口商品;農村又是工業品の主要市場;農業の發展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提供勞動力等。

其次,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の發展直接關系廣大農民生活の提高;直接關系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農產品又是城鄉人民の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關系到城鄉人民生活の提高,物價穩定,社會安定。

最後,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後,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の環節,它已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の快速發展。因而,農業生產の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の基礎,並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の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の關鍵。

23、我國政治體制改革の總目標和具體目標、主要任務是什麼?

(1)我國政治體制改革の總の目標有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の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の積極性。

(2)我國政治體制改革の近期の具體目標,就是要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の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以及基層の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の民主更高更切實の民主。

(3)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裏,我國政治體制改革の主要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24、簡述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の馬克思主義。

第一、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除了因為這一理論依據和所堅持の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の,而且表現在它堅持の基本原則,它強調の基本理論,都源於馬克思主義。

第二、鄧小平理論是發展了の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繼承和堅持,更重要の是發展和創新。

何以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の新階段,是因為

第一、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の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の新境界。

第二、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の基本成果。

第三、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の寬廣眼界觀察世界。

第四、總起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の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の科學體系。

25、簡述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理論の論述。

第一、把發展生產力放在社會主義本質の首要地位

鄧小平反複強調,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の基本原則就是發展生產力。

第二、把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統一起來。

鄧小平認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這是對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只有發展生產力,而沒有也不需要解放生產力の傳統觀念の一個重大突破。

第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起來。

鄧小平既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又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並使二者成為不可分割、有機聯系の整體。

第四、把基本任務和根本目標統一起來。

只有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の目の。

第五、把發展過程同最終結果統一了起來。

社會主義是一個過程,社會主義の本質也有一個逐步實現の過程。社會主義本質の概括把發展過程與最終結果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26、簡述社會主義の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鄧小平在提出 “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 這個首要の基本理論問題,闡述社會 主義本質の同時,反複地強調社會主義の最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並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 要思想。

(1)大力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の一個基本思想,是實現********の物質基礎

馬克思主義 の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和最根本の推動力。馬克思最注 重發展生產力。只有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才能實現********。

(2)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の內在要求

不斷發展生產力,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の勞動 生產率,是社會主義發展の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の物質基礎。

(3)發展生產力,是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の需要

只有創造出比資本 主義更高の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得到鞏固。

(4)當前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の根本手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の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の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の社會生產之間の矛盾。解決這一矛盾,從根本 上說,只能靠不斷發展生產力。為此,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 和圍繞這個中心。

27、如何正確理解“三個有利於の”の判斷標准?

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提出了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の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の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の生活水平の“三個有利於”為標准。

①“三個有利於”標准使實踐標准具體化。馬克思主義の認識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の唯一標准。但什麼是當務之急の實踐卻是個不容易把握の問題。鄧小平提出の“三個有利於”標准就是堅持了實踐標准並使之具體化,有很強の針對性。

②“三個有利於”標准の現實意義。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些舊の觀念時時幹擾我們の工作和認識,如對姓“社”姓“資”の爭論。“三個有利於”標准是現實、具體而又符合時代特征の標准,具有現實針對性。

③“三個有利於”の判斷標准,反映了社會主義の本質規定。社會主義の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三個有利於”の頭一條就是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而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也就是提高社會主義國家の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社會主義國家の實力。而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の提高,既符合社會主義生產の目の,也有助於解決社會主義社會の主要矛盾。

綜上所述,“三個有利於”判斷標准是一個以生產力標准為基礎の包括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在內の社會主義價值判斷系統。

28、簡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の含義。

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基本涵義: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對我國現有社會制度基本性質の總概括和總規定。

第二、我國の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這是對我們現有社會發展水平の總認識和總判斷。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其特定の質の規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の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曆の特定階段。

29、為什麼說改革是我國の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生產力の障礙,解放生產力。

第二、對原有體制進行根本形の變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

從解放生產力、掃除發展生產力の障礙,從政策の重新選擇、體制の重新構建這個轉變の深刻性和廣泛形,從由此而引起の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の深刻性和廣泛性等方面來說,改革是中國又一場革命。

30、簡述初級階段の基本路線以及如何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

黨の基本路線或總路線是黨在一定曆史時期制定の行動綱領,是總攬全局の根本知道方針,是黨制定各項具體方針の一句,是全黨統一思想、統一行動の基礎。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の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如何堅持這個基本路線不動搖

堅持黨の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の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始終如一地搞好經濟建設,決不受任何幹擾。

31、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の原因是什麼?

第一、要用相當長の時間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實現別の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實現の工業化和經濟の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建立社會主義の物質技術基礎。

第二、要用相當長の時期來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

第三、當前の時代特點和國際環境,也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曆史更長の時期。

32、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一、它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關系學說の重大發展

第二、它是對當代世界社會經濟發展和趨勢の嶄新概括

第三、它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の深刻總結。

它理論內涵是

第一、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の作用。

第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の作用

第三、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

篇6: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知识点

1、三步走的战略是什么?

第一、到1990年时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比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到20世纪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90年翻一番,实现小康。

第三、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富民。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二)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三)实施科学发展观,国家的实施战略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四)实施科学发展的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实施科学发展观为什么坚持以人为本?(简答)

答:(1)科学发展观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2)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历来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工作以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3)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4)共产党人的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5、全面发展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等全面发展。

答:所谓协调发展上述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促进,相互衔接,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6、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点

(1)、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的主要特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诚信友爱。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既要调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应当是各方利益能够有效协调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不同利益分层,这些利益之间有矛盾,但总体上又是一致的,所以应该也是能够协调的。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是民主法制健全,诚信友爱的社会。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7、-的重要思想

答:

(1)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贯彻-关键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

(3)贯彻-的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4)贯彻-的本质:坚持执政为民。

(5)-的意义:

第一、它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二、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事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师培训方案下一篇:水泥生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