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2024-06-22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共11篇)

篇1: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1.冬季干冷春季寒。

2.冷得早,暖得早。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5.若雨中能听到蝉叫,便可知晴天将至。

6.燕子低飞要落雨。

7.龟背潮,下雨兆。

8.蚯蚓上爬路,雨水乱如麻。

9.麻雀囤食要落雪。

10.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1。四九南风六月旱。

12.猪衔草,寒潮到。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就好像是一部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要想认识和了解自然,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这些“文字”请同学们交流自己仿写的有大自然知识的小文章,看谁的文章仿写的像原文。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分析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

4.学会注意观察和虚心好问的学习精神。

(二)整体感知

读第13~25自然段,作者又从鸟、石子方面所含道理,进一步解释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知识,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本来抽象的物候现象,说得具体、形象、生动,读者易于理解。

作者用大雁南飞,表示冬天即将来临,从建筑工地上的普通的灰色石头,分析出其真实面目――石灰石,进而考查出,很古的时候,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从在森林里偶然遇到的花岗石块,分析出它本来的名字――漂砾,并揭示出很久以前的事――当时这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出来的。最后,作者向读者提出了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应当注意观察,多向有学问的人请教的倡仪。这样,你才能轻松地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目标

1.复习提问

(1)《大自然的文字》作者是谁?并介绍他。

(作者是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他的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2)作者所说的大自然的文字其实是什么?

(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各种现象。)

(3)前面第1~12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哪些说明方法?

(逻辑顺序,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是由于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对比。)

2.一人一段,朗读课文第13~25段。

3.这次作者讲述大自然文字中的哪个字母?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些关于鸟类的物候现象吗?请举出例子来。

(鸟,它能告诉我:天气的阴晴,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换;麻雀囤食要落雪;布谷鸟出来,农民开始种庄稼。)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一句中“白嘴鸦飞来说”“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应如何理解?细细品味。

(用了拟人的手法,春来夏去,这季节的更替本来是日历中用文字标明的,但在大自然中,白嘴鸦、鹤就是文字,它们的行踪就已经表示了季节的更替,起到了和日历同样的作用。)

5.第15自然段实际在写什么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找出有关描写的句子。

(大雁,大雁南飞秋天将要过去,冬天要来临;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一句中的“还”说明现在的天气与以往相同,还没有季节更替的迹象。“从远处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中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这一句从听觉上由远及近的写,因为天气好,四周是平

静的,所以这不安的声音令人奇怪,“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只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一转眼,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这一部分又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从“模糊的蜘蛛网”到“许多长脖子的鸟”再到“又像是蜘蛛网了”最后“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体现出由远到近的变化,“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又回到听觉上,这一段描写很细腻,听觉到视觉又到听觉,由远及近,虽然是写了大雁的迁徙,但也突出了这是细致的观察的结果,说明若要理解大自然的文字,重要的还在于观察。)

6.作者是如何判断出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一块灰色的普通的石头,是石灰石,是碎贝壳变成的,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所以判断出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7.什么是漂砾?如何发现的?说明了什么?

(漂砾是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的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看到树林当中的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对它的出现产生了疑问,原来是冰搬来的,说明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8.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从小就常到大自然中去,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或多向有学识的人请教。)

9.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认识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每一粒石子都是大自然的文字。认识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考证出很多未知的东西;可以避免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季节的更替,及时进行农事活动;可以避免飞机事故的发生等。)

10.你认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说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11.利用多媒体开展有趣的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闯关夺寨的游戏,看谁能取胜,游戏的内容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不仅有课文中所谈到的,还有许多课外的,角度多,内容广,以此激励同学们学无止境。

(四).总结、扩展

文章从书上的文字写起,引出大自然的文字,通过解释星星能指引方向,砧状云能告诉飞机危险,鸟儿诉说着季节的更替,石子透露着遥远的过去,这些自然景物和现象揭示出大自然文字的含义,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丰富的知识宝库,并告诉人们要多观察,勤思考,多疑问,多请教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这是一篇说明抽象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作者以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及举例子、打比方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并且恰当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了读者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准确,是同学们练习写说明文的典型范文。

仿照这篇文章,把自己找到的关于大自然的文字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3小题。(略)

2.每天发布一条大自然的信息,写在教室的后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

六、参考资料

有关大自然的文字

1.冬季干冷春季寒。

2.冷得早,暖得早。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5.若雨中能听到蝉叫,便可知晴天将至。

6.燕子低飞要落雨。

7.龟背潮,下雨兆。

8.蚯蚓上爬路,雨水乱如麻。

9.麻雀囤食要落雪。

10.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1。四九南风六月旱。

篇3: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了我上每节课之前必思考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 显然,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教课文,而应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所得。那每篇课文能作为语文教学哪方面的例子呢?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命题。 他认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 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 吴忠豪教授明确主张“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我在教《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前,曾经纠结于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将这篇课文上成 语文课而 不至于像 科学课呢? ”我努力挖掘本课文中的语文元素,让“本体性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情景描述 】

片段一

1.大自然的文字千千万 , 作者是怎样用一篇文章来介绍的?

(1)画出文中作者介绍的大自然文字,完成表格。

(2) 作者介绍 了星星 、 云 、 石灰石、花岗石四种文字,他是怎样用巧妙的语言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一篇文章的?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句子:

__________; 云__________ , 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__________ ;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 , 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

【说明 】阅读一篇文章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所写内容的方法有很多, 本课中,我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这样既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又能很快地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概括内容的能力。 当然,科普类的小品文不是一些科学知识的堆砌,而是有作者的行文思路及谋篇布局的完整的文章。 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且要指导学生读懂作者是如何用一篇文章有序地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上述第2小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整篇文章的构思及表达。

片段二

1.默读课文,思考: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在旁边写出喜欢的理由。

2.对比阅读 ,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1)百科全书上介绍冰川的片段 : 冰川是移动的, 但它移动的速度很慢,我国流速最快的冰川一年才移动117米 。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别处,而且搬运能力很大, 可将直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重量可达万吨以上。

(2)作者在文中描写的片段: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说明 】“内容丰富 、文字生动 、思想活泼、段落简短”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对伊林作品的高度评价。 在本文中,“文字生动”这一特点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例如,文中通过写冰川说明地质变迁,利用“搬”“爬” “ 带 ” “ 走 ” 等词语 , 用拟人化的方法 , 把冰川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本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我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把百科全书上介绍冰川的片段与文中描写冰川的片段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 学生很快感受到了百科全书上的文字枯燥艰涩,而本文语言生动活泼,他们一读就懂,并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读赏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片段三

1. 仿照作者的写法 , 以 “ 是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为开头,介绍你所了解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用上比喻、 拟人、设问等方法。

2.交流评价 。

3.最近我们都在读作者伊林的作品, 对大自然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我们也可以给大自然编一本书,名字就叫《我们的大自然》。 我想,这本书分为这样几个部分:植物篇、动物篇、气象篇、天文篇、地质篇等。今天, 写好的就收入这本书中,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 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写,我再把你写的收录进来。这样, 我们班就可以编自己的书了。

【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在前言部分开头的两段话里,有四处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下一步小学语文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上读写结合的练习, 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了本文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以后, 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反思讨论 】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 这样,才能让语文姓“语”,让阅读教学充满浓浓的 “语文味 ”,而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 要做到这一点,确定每节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目标引领本体性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方向,它影响着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需要检验所设计的目标是否瞄准本体性教学内容。只有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才可能将这堂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例如, 本课教学我开始设计的目标为“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这就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势必会将这节课上成介绍自然知识的科学课。 后来,我将教学目标调整为“抓住文章要点,了解表达方法, 学习作者用通俗浅显、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这样就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了主要目标, 课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并且通过小练笔将所学的表达方法加以运用, 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本特点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章,由于所写的内容不同,或文体不同,文本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而每个文本所显示的特点将是我们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例如,关于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我们在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时,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应让学生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等,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如,阅读说明性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的显著特点是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给科学添上“文学的温和笑容”。因此,本课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将学习本课作者的语言表达确定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3.教学流程落实本体性教学内容

篇4: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是一本天然的书,只要你细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操场上、天空中,甚至石缝里都写着大自然的文字。

走进大自然,看,蜻蜒振着它那透明的翅膀,在地面上飞行,这是要下雨的预兆。小动物们看到了,一个个都踏上归途;人们看到了,知道出门要带上雨伞。

走进大自然,听,一阵阵冰层破裂的声音,冰雪将要化成一股清澈的泉水,春天要来到啦!不久后,嫩黄的苗芽从地底钻出来,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鸟儿从南方归来,在天空中鸣叫着,在赞美春天的美丽。

走进大自然,闻,清香从远处飘来,嗅着清香走入丛林深处,原来是一大片开得极为热烈的菊花,在黑黝黝的土地上显得耀眼夺目。这是在告诉我们:秋天到了,秋天到了!

走进大自然,尝,花瓣上的花蜜甜极了!大自然要我们知道,这是小蜜蜂勤劳授粉的回报,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走进大自然,触,土地上湿漉漉的,说明这里刚刚下过一场“润物细无声”的雨,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了。

树木的年轮告诉我们,这棵大树是幼苗还是老树;树叶的叶脉告诉我们,这棵树是重阳木还是梧桐,还是其它的树……

大自然的文字,真是鬼斧神工,让人啧啧称奇地惊叹于它的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戴巴棣说得对啊,大自然的文字真奇妙!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六(12)班

篇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认读8个字,认识米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开动脑筋,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词引入

(1)出示生词(语(Yǔ)言)课件分别展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3)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妙不可言。

(课件出示:三叶虫、镶嵌、喜马拉雅、山颠、粗心大意、妙不可言、多么、圈圈、鱼鳞上、告诉)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朗读

1.自读体会。现在我们把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放回到课文,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看看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然后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1)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里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整体拓展。

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运用 生字朋友也来到这里,看望这对好朋友了,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全书生字)你觉得哪个生字难记、难写?

1、书写指导:(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

2、自主选择练习:(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2)朗读课文、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编儿歌:

白云飘飘是(),蚂蚁搬家要()。

蝌蚪游泳

()到,大雁南飞

()来。

大自然语言不(),仔细观察()。

教学设计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单位: 高丽营第二小学 姓名:

篇6:《自然之道》第二课时 说课稿

<第二课时>

墨红镇江浪中心小学宋媛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一个小岛去旅游。他们的目的是观察幼龟怎样离巢入海,在观察中为救一只幼龟,没想到这是龟群的“侦探兵”,成千上万的龟群也爬向大海,因来了许多食肉鸟,造成幼龟的伤害。描写了众人与向导对此事的后悔之情。使学生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准备的是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悟出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是在自然界面前,也必须遵守自然之道。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课文要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悟出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是在自然界面前,也必须遵守自然之道。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本科选用了“细读,精读,默读整体感知。为什么寻用这种方法呢?本课是一篇丰富学生见识,使学生受到启发的文章。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思考问题。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这节课可知导学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知导学生以朗读来理解;创设情境理解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六、说学生情况

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对大自然,对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课的学习,对他们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很好的帮助。

七、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1、听朗读录音,填空。

2、比较句子。

3、细读感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4、略读第五、六自然段。

5、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6、创设情境引读句子,激起共鸣。我们的课文学到这,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7、总结。

<三>、拓展延伸:

<四>说作业设计。学生学习课文以后,对如何尊重大自然,如何保护大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自主完成,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为了保护大自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次“环保小卫士”的语文学习活动。(完成在答题板上)

要求:

1、小组确立一个主题,选取一个自然中的对象,写一写,劝诫人们保护它的警句。

2、语言生动、自然,有说服力。

八、说板书设计: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整堂课有整体的把握,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23、自然之道

救遵循

人类———————

伤害违背

篇7:《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九课

【设计理念】

本文在看似普通地叙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有意无意地描写中饱含着深情,是一篇结构严谨、文字凝练的文章,尤其是课题――“自然之道”更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品味。教学本课,我将遵循“长文短教”理念之一――“叩其一点,联结全篇”来进行教学。紧紧扣住课题“自然之道”,发展学生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教学目的】

1、巩固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领悟文本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4、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明白“自然之道”的含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测

1、根据词意说出词语

(1)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

(2)一个劲地责怪自己,特别后悔。( )

(3)像游鱼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出去。( )

(4)形容呼吸急促,大口喘气。( )

(5)指大吃一顿。( )

2、本文记叙了一件( )的事,因为( ),导致( )。

3、自然之道指什么?

二、导

1、默读课文,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你觉得哪些自然段直截了当地讲到了自然之道。

【幻灯出示】

①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② 男生读导游的话,女生读“我们”的话,注意括号中的提示语,读出对话当时的语气。

请女生代表说说,“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甚至要呼喊?

男生呢,派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若无其事。

你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极不情愿地抱起海龟朝大海走去。

2、看看大家的好心,究竟带来什么结果呢?

【幻灯出示】

①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② 想说什么?

③ (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填空练习

向导说:“如果不是我( )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游客们说:“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④ 你有什么感触?自然之道是什么?

小结:人类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而为。

3、自由读5――7自然段。请找一找,这三段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过目不忘,给你心灵深深震撼?也许是一个词,一句话或是一段经历。

这些都是正面描写,请大家看看这些地方,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描写方法。

【幻灯出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你觉得,为什么在这么惨烈的情况下,作者还要描写阳光的明媚,欢乐的叫声?请对比读一读这些语句:

【幻灯出示】

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小结:今后我们也要注意描述事件过程,做好细节描写,激情激思,让读者有所触动。

三、写

想象,这个黄昏中,那些死里逃生的小海龟,会对人类说些什么?

这9个人,会对小海龟说些什么?(选其中的一个角色练写,直接用你、我对话的方式)

四、延

1、请你结合本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2、说说你了解的和自然之道有关的真实故事,可以是顺其道获得发展,也可以是背其道得到恶果的。

3、《最佳路径》谈感受

4、《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总结:自然之道,就要道法自然,天地人,实现三才合一。

【板书设计】:

9 自然之道

篇8:第二课时的教学定位

一直以来, 新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是大家研究的重点, 甚至复习课的研究也很多,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研究要少很多, 我想, 知识点的掌握绝不是良好的开端和总结就能解决的, 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

1. 引入

师:昨天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 很好玩, 还想做吗?我们来玩一个记忆小游戏:一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两行数字, 男生记上面一行, 女生记下面一行, 数字显示的时间只有5秒钟, 看谁记得最准确。开始!

课件显示:男生138946572146

女生110110110110

师:谁记住了?说说看。

女生反应活跃, 纷纷举手, 报出数字;男生议论纷纷。

师:我发现, 我们班的女生很了不起, 举手的特别多, 而且记得很准确。好像有些男生有点意见, 有什么意见不妨说出来。

生:不公平, 我们男生的数字很乱, 不容易记, 而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看一眼就知道了。

师:我们重新来看看。 (课件显示)

师:确实是这样, 下面一行数字排列得有规律, 所以女生很容易记住。如果我们发现了事物中的规律, 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 我们继续通过找规律, 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

(制造冲突, 用知识解决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例2

动物学校, 猴子老师正在给兔子班上跳高课, 一共有18只兔子参加, 仔细观察, 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组3只兔子, 1只灰兔子, 2只白兔子。 (显示)

师:非常好, 如果18只兔子都按这样的规律排列,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第18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白兔子。

师:你怎么知道?

生:18除以3商是6, 没有余数, 那么第18只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所以是白兔子。

师:非常好。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几只灰兔子?有几只白兔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显示)

师:要想知道有多少只灰兔, 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多少组。

师:怎么解决?

生:18÷3=6 (组) 。

师: (板书) 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一共有18只兔子, 每组有3只, 有6组。

师:求出6组, 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知道灰兔子有多少只。

师:怎么求?

生:6×1=6 (只) 。

师:前面的6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后面的6表示什么?

生:前面的6表示有这样的6组, 1表示每组中有1只灰兔子, 后面的6表示有这样的6只。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是怎么样求出灰兔子的只数的?

生:……

师:白兔子的只数怎么求呢?

生:6×2=12 (只) 。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有6组, 每组有2只白兔子, 所以6×2=12 (只) 。

师:非常好。

(这部分教学承上启下, 前一问题是上节课的内容, 后面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3. 试一试

师:如果把18改成20, 有20只兔子。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生:能。

师:独立完成, 做在作业本上。

巡视。

师:大家都完成了, 怎么做的?

生:汇报:20÷3=6 (组) ……2 (只)

师:这两个算式不太一样嘛, 你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有余数2。

师:余下的两只兔子在第几组?

生:第7组。

师:这两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一灰一白。

师:你怎么知道?

生:每组中第一只灰兔, 第二只白兔。

师:非常好。6×1求的是什么?1指的是什么?

师:白兔子的只数呢?

师:我们在求灰兔子和白兔子的只数时, 出现了余数, 这个时候, 就需要我们睁大眼睛, 搞清楚余下来的是什么兔子。

师:如果有100只兔子, 大家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比100只更多呢?

三、案例评析

“凤头, 豹尾, 猪肚子”是对好文章的形容, 这句话对教学同样适用, 虽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但只有良好的开端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是连续的, 从认知到深化, 再到升华。数学教学的第一课时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 甚至复习课的教学也一度是研究的热门, 而“猪肚子”的研究却很少, 第二课时的教学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这一节课是一个尝试。

本案例是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二课时的一部分, 主要是“例2”和“试一试”。

课后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有值得庆幸的地方, 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教学, 学生已经对排列中的规律有了逐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能根据提供的总数, 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 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 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力促知识的深化。

1. 关注新旧知识联系, 感受数学价值

在引入环节, 通过一个记忆小游戏, 提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学生也意识到, 生活的数学是值得研究和发现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 还是练习设计, 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 如“兔子跳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2. 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 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 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围绕一个例题展开分层次的研究, 由18只兔子延伸到20只兔子, 从没有余数到产生余数, 由简单到复杂。知识从认知到深化, 在大脑中放大并逐渐清晰, 从20只到更多,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有限”到“无限”, 让学生轻松地体会“无限”的数学思想。

篇9:大自然的文字

(尼 莫)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

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或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字母“A”——一切有学问的人都是从它出发走向奇异的科学世界的。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颗星就是一个个的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个的字母。

所有的星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全是一样的东西。而认识的人却认得每颗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自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也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上面有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这也是天空大书上的字母。它不但讲现在的事情,而且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日子,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霪雨。

那边在蔚蓝的天空上,伸展着一片白色的丝缕——好像有人把一绺白发投向天空。

认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刻可以说出:这是卷云。有卷云就不会有好天气。从它们可以预测出,十成有九成是阴雨天。

也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时节,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跟它离得远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得这么有力。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事情。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终于凝视天空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

又重新分辨不出个别的鸟来了,看来又只像是张蜘蛛网。一转眼工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放着一块很大的花岗岩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边有没有解释。

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大自然的文字。

篇10:敬畏自然第二课时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1 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2 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预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难点: 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预习任务】

一局部品读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2、请你在 2-4段找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的依据来。

3、3、阅读第5段从文中找出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的理由。

4、第6段为什么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既然人宇宙在欢笑 ”?)

二本文语言富有哲理性、文学性,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加以品味,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预习诊断】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篇11: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第四节 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的本质功能是对各种刺激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反应。本节教材着重介绍眼和耳的结构及视觉与听觉的形成过程。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来学习刺激的接受者―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眼和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感觉器官,但对于其生理结构和感觉的形成过程学生又知之甚少。由于眼和耳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器官,尤其是眼的结构,名词多、结构复杂,但是层次清楚。所以,本课拟采用教师提要求,学生“做眼球”“做耳朵”的方法进行。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对眼球和人耳的描述,对照教材图4―15和图4―16用橡皮泥做出一个眼球模型和一个耳的模型。以课堂模型制作竞赛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逼”学生去看书自学,“逼”学生相互协作。最后的作品又可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教具。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眼的结构和眼球的结构。

2.了解视觉的形成。

3.学会测试盲点。

(二)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

2.培养自学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模型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眼球的结构挂图、投影片及模型,眼成像演示仪。

四、教学过程()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等。眼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由眼接受的。

(一)介绍眼的结构,注意用眼卫生

眼是人的视觉器官,其主要结构是眼球。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附属结构如:眼肌、眼睑、结膜和泪器等。请注意以下问题:1、眼球为什么能够转动?2、哪个结构是眼睑?有何作用?

3、结膜在哪里?有何作用?4、“涕泪交加”是怎么会事?泪液从哪里来?有何作用?5、急性结膜炎和沙眼是由于什么结构病变?这两种病的病原体分别是什么?两种眼病分别有哪些症状?有什么危害?怎样预防?

要求学生结合以上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同时同桌两位同学相互配合,观察对方的眼睛,互相指认眼睛的附属结构,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最后教师根据要求提问学生,并作补充和小结,完成板书中的“附属结构”部分。

(二)利用眼球模型,讲述眼球结构

教师边板书表格,边讲述:眼球的结构分眼球壁和内容物,其中眼球壁分三层,分别叫做外膜、中膜、内膜。下面我们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负责“外膜”、“中膜”、“内膜”和“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模型、挂图来完成黑板上表格的剩余的部分。

组织学生阅读并完成板书后,教师小结。

(三)演示成像原理,揭示视觉形成

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的眼睛好像是一台能自动成像的高级相机,但其原理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可以用以下实验进行模拟演示:用“视觉形成演示仪”演示视觉形成过程。

在演示仪中透镜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我们的眼睛里也有这样的“透镜”,即由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组成的眼球折光系统。光线经该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好象是照相机的底片。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它们发出的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强调: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而非视网膜上。

指导学生做“测试盲点”实验。

在证实盲点的存在后,让学生阅读书本,使学生明白盲点处是视神经穿过视网膜的位置,该处没有感光细胞分布。所以落在该处的物像不能形成视觉。

(四)教师利用板书,复习小结。

列表法是我们学习和分析问题的一种简明而方便的方法,我们将在下一节中继续学习并使用这种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感觉器官

一、眼的结构

眼的结构与功能

附属结构

眼肌

使眼球转动

眼睑

眼睑边缘有睫毛,能阻挡灰尘

结膜

粉红色、透明,分泌粘液润滑眼球

泪腺

分泌泪液,湿润角膜、杀灭细菌

鼻泪管

过多的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外膜

角膜

透明

巩膜

白色、坚韧

中膜

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屈度

虹膜

中有瞳孔,调节进光量

脉络膜

供给营养,吸收光线

内膜

视网膜

有感光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晶状体

主要的折光结构

房水

供应角膜和晶状体营养,保持眼压

玻璃体

有浓稠透明的胶状液体

二、视觉的形成

光线→眼球折光系统→视网膜→产生兴奋→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眼的卫生

1.急性结膜炎  2.沙眼   3.保护角膜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由于下列哪项调节的`结构(  )

(A)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

(B)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

(C)瞳孔可缩小放大

(D)睫状体可调节晶状体的凸度

(2)与调节晶状体屈度有关的结构是(   )

(A)角膜 (B)虹膜  (C)视网膜  (D)睫状体

(3)眼球的最主要的折光结构是(   )

(A)晶状体 (B)玻璃体  (C)角膜 (D)房水

(4)沙眼是由于结膜感染了(   )

(A)病菌  (B)沙眼衣原体 (C)病毒  (D)沙粒

2.课后作业

(5)眼的主要部分是        ;眼球的内容物有      、

和          。

(6)眼球的功能是(   )

(A)产生视觉         (B)折光和感光

(C)感光和产生视觉   (D)成像并产生视觉

(7)下列哪项不是虹膜所具有的特点(   )

(A)虹膜呈棕黑色,不同肤色人种,虹膜颜色不同

(B)虹膜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C)虹膜为圆板状薄膜,中央有瞳孔

(D)虹膜内有丰富的平滑肌

(8)眼球壁的中膜包括下列哪些结构(   )

①巩膜 ②角膜 ③脉络膜 ④视网膜 ⑤睫状体 ⑥虹膜 (A)①②  (B)③④  (C)③④⑥  (D)③⑤⑥

3.参考答案

(1)D(2)D(3)A(4)B(5)眼球,房水,晶状体,玻璃体(6)B(7)B(8)D

4.简要分析

(1)人的眼睛好像是一架变焦相机,在一定范围内,不同远近的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均可成像在视网膜上。原因就是晶状体的屈度可以调节。(6)眼球实际上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把这种兴奋以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所以形成视觉不是眼球的功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2.了解位觉感受器和晕车、晕船;了解其他感受器。

(二)技能目标

1.学会通过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会用列表法解析器官结构。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自然科学对于保护自身的意义。

2.体会生物体在结构上对于保护自身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2.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人耳模型、挂图,味蕾、嗅觉感受器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耳是除眼以外的又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1.曾经有报道说,春节时有人因为放鞭炮不小心,鞭炮落下来时刚好在另一人的耳朵旁炸响,导致该人的“耳膜”击破而失聪;生活中也有人因为用硬物“掏耳朵”而致“耳膜”穿孔失聪的现象。那么“耳膜”是怎样一种结构呢?

2.有时 “采石场”在放炮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大人有时也说这样做可以使“耳膜”不震破。这又是怎么会事呢?

3.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自己的头部,而且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也能感觉到自己头部的位置变动情况。这又是怎么会事?

4.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车”“晕船”,有些人却不会?

5.小儿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

学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回答上述问题了。

(二)自学教材,列表解析

在学习眼的结构时,我们是用一张表来概括的。用表来概括物体的结构具有简洁明了,使学习者一目了然的优点。今天我们就学习用表格形式对耳的结构进行概括。

请同学们自学耳的结构部分内容,并根据课本的描述用表格形式概括出耳的结构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在黑板上画出一部分表格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学并完成表格后,可让完成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表格供全班学生参考。教师再作补充和修改(见板书)。

(三)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在对耳的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该部分知识,就上述第1、2、5三个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1.“耳膜”实际上是“鼓膜”。是接受声波振动的结构,若声音太强,会震破鼓膜,或在“掏耳朵”时被硬物损伤,导致耳聋。

2.由于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所以当口张开时,空气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相等,可避免鼓膜被太强的声波震破。

5.小儿因为咽鼓管短,病菌易从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而患中耳炎。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耳蜗是听觉感受器。

教师问:耳仅仅是听觉器官吗?(不是,它还是位觉器官)

请同学们就上述第3、4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3.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人头部的位置变化。

4.有些人“晕车”“晕船”是因为这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敏的缘故。

教师强调: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四)介绍其他感受器

人的身体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感受器。如:

1.热觉感受器:感受高于皮肤温度的刺激,形成热觉。

2.冷觉感受器:感受低于皮肤温度的刺激,形成冷觉。

3.触觉感受器:感受接触、压挤等机械刺激,形成触觉。

4.痛觉感受器:感受任何损伤性刺激,形成痛觉。具保护意义。

5.味觉感受器:味蕾。感受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刺激。形成味觉。人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

6.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嗅粘膜内。感受有气味的分子或微粒刺激。形成嗅觉。

强调:以上感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内形成。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感觉器官

一、耳的结构

耳的结构

外耳

耳  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声音传入的通道

中耳

鼓  膜

随声音而振动

鼓  室

内有三块听小骨、鼓室连咽鼓管

听小骨

三块,传递声音振动

内耳

耳  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前  庭

二、其他感受器

1.热觉感受器2.冷觉感受器3.触觉感受器

4.痛觉感受器5.味觉感受器6.嗅觉感受器

以上感觉包括听觉和位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内形成。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耳分     、     和       三部分。

(2)当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病菌进入血液转移进入中耳

(B)病菌经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C)病菌经咽鼓管直接进入中耳

(D)病菌经鼻腔直接进入中耳

2.课后作业

(3)中耳包括(   )

①鼓膜 ②咽鼓管 ③耳蜗 ④鼓室 ⑤听小骨 ⑥半规管 ⑦耳廓 ⑧外耳道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⑦⑧

(4)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A)鼓膜上(B)半规管内(C)听小骨内(D)耳蜗内

(5)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目的是(   )

(A)听起来声音会变小  (B)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防止听小骨断裂    (D)防止产生脑震荡

3.参考答案

(1)外耳,中耳,内耳(2)C(3)C(4)D(5)B

4.简要分析

(5)鼓定通过咽鼓管与咽相连通,口张开时,咽鼓管开放,空气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在遇到巨大声响时尤其如此。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巩固眼球和耳的结构。

(二)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模型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和耳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眼球的结构挂图、投影片及模型。学生事先准备好橡皮泥、小刀、细线等。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将通过做眼球和耳的结构模型来巩固它们的结构。

(一)眼球模型制作

1.提出要求

眼球是由眼球壁及内容物组成。请仔细观察课本图4―15、模型、挂图、投影,阅读“眼球”部分内容,并对照图和文字描述,用橡皮泥做一个眼球。

教师提示:

(1)眼球是一个球形结构;

(2)必须详细了解眼球结构后才能做成完整的“眼球”;

(3)先做内层的结构再做相对外一层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4)小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

(5)完成后用棉线把“眼球”纵切,得到切面模型;

(6)用文字在纸上对眼球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描述。如:蓝色部分为某某结构,功能是什么等等。

2.制作眼球模型

以4~6人组成小组,展开竞赛,看哪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向学生说明:本次作品质量好的将展出,并作为模型被学校标本室收藏。教师巡视指导。

3.对照课本,学生互评

完成后各组之间交换检查,重点检查有无漏掉的结构或错误的地方,最好能对照眼球结构的表格进行检查,对文字的描述也要仔细检查。检查完毕后写出评语。

4.学生讲评,修补眼球

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典型,对错误或不足处由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评。在讲评结束后,教师进行小结。

(二)耳结构模型制作

由于学生在眼球模型制作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眼球模型制作比较费时,因此“耳模型”的制作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可要求学生先写出大致步骤和基本方法,基本要求与“眼模型制作”相同。

【小资料】

黄斑

上一篇:《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下一篇:讽刺人虚伪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