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简历

2024-04-21

刘兰芳简历(通用4篇)

篇1:刘兰芳简历

刘兰芳

姓名:刘兰芳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44年

民族:满族

籍贯:辽阳人

职务:现任中国曲艺之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爱好交流协会理事。

刘兰芳,全国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1944年生,满族,辽阳人。从小随母学唱东北大鼓。

16岁人鞍山市曲艺团。曾拜孙惠文、赵玉等著名艺人为师。

1976年演唱东北大鼓《千里送婴儿》参加辽宁省曲艺之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

1978年演唱东北大鼓《刑场婚礼》获辽宁省曲艺汇演优秀表演奖。

1979年与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评书《岳飞传》,全国100余家电台广播轰动全国,波及海外。获全国广播评书一等奖,出版后发行100多万册,多家报刊杂志,部分情节被改编成京剧、连环画和灌制唱片。而后又整理改编广播了评书《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

1981年评书《岳飞大战金兀术》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

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6年评书。《姑娘万岁》获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三等奖;

1987年表演评书《抛彩招亲》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同年荣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主国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称号;

1988年出席第五次爱国文代会;

1989年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

1991荣获首届全国电台《小说连播》节目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称号;

1993年荣获《全国十大评书名家》称号

1993年演唱满族单鼓《义犬救主》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表演一等奖和最佳演员奖;

出席第六次全国文代会。

表演评书”回家”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入《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土耳其、英国、日本、等国。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满族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荣获《世界名人证书》和《中国优秀专门人才事略大典》。

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

篇2:刘兰芳简历

尽管很多看了《梅兰芳》的观众对这份答卷并不满意, 尽管《梅兰芳》的确有一些遗憾深埯其中, 但对于当下充满了功利和浮躁的社会, 对于很多在“疯狂的赛车”里迷失了方向的中国观众, 对于经常被“虚情假意”搔扰的人心, 《梅兰芳》完全算得上是一朵冰雪中开放的梅花, 一缕幽暗处透出的清香, 它像是一针清醒剂注入病态的中国影坛。它或许无法超越《霸王别姬》, 但其水准已经大大超出近几年来的大部分华语电影;它或许远算不上完美, 但在这个时代, 这样的电影绝对值得我们尊重和真诚地对待。

《梅兰芳》是三段式结构, 分为【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均可独立成章。其中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就是开场已故的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件, 这封信可以说是指引梅兰芳人生的明灯。信中提到的“纸枷锁”是梅兰芳一生都必须面对的, 出身梨园世家的他, 不仅肩负重担继承传统, 还要撕破一层又一层虽然是薄薄的纸做的却坚硬得让人恐惧的“纸枷锁”。

一、【死别】:早梅发高树, 回映楚天碧

梅兰芳的大伯因为舅母出殡没有在太后的吉日穿红而戴上了纸枷锁, 饱受作为戏子的屈辱, 深感唱戏的再红还是让人瞧不起, 希望侄儿能够离开梨园, 成为一个拥有尊严和自由的凡人。但幼年的梅兰芳却身不由己地继承了三世祖传的伶人行当。

十年后, 少年梅兰芳还未出场, 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戏园里观众排山倒海的呼喊声, 街道上请梅兰芳的疾驰的马车, 王大人家如痴如醉地跟着梅兰芳唱的票友, 做足了铺垫。接下来胡适、蔡元培、袁世凯都来到堂会听梅兰芳的戏, 孙红雷饰演的一向批判京戏的司法局长邱如白更是头一回看梅兰芳的戏就迷上了。这些都喻示着梅兰芳时代的即将到来, 真是梅花早开, 光映满天。

当然台下的梅兰芳远不像台上那般光彩夺目, 他还是个未通世事、没有化蛹成蝶的孩子。从他对于邱如白的敬佩和感恩, 对于爷爷十三燕的唯唯诺诺及最后的反抗都可以看出他的那种谦恭、细致、感性而又略带木讷的性格。余少群塑造的青年梅兰芳是相当惊艳的, 尤其是作为旦角的扮相极为绚丽, 那些戏曲的功底也足够让人叹服。

邱如白的角色在第一个段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的加入带来了京戏的变革, “真正的好戏, 是得带着人打破人生的规矩”, 这才使得在他的指引下的梅兰芳真正成长起来。

第一段落里真正的主角是十三燕, 当然这要源于王学圻凌厉、精准、令人拜服的表演。他保守, 留恋过去, 自恃甚高, 维护着旧式戏曲残留的一点尊严, 为了那一星半点的名分他用了一辈子去奋斗。陈凯歌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很多的东西, 因而既是中国传统艺术工作者的写照, 又融合了一份对自己沉甸甸的思考。第一段的高潮戏擂台大战中, 变革后的梅兰芳获得了青年学生热烈的欢呼, 而守旧的十三燕那里是秃头土棍们茶碗纷纷飞上舞台———戏没毛病, 赢他的是时代。但他有着最不屈的脊梁, 无论是宁愿赔上他视为生命的太后钦赐的翡翠帽正和黄马褂也要唱到底的气魄, 还是面对戏院里狼藉的桌椅坚持把那一出《定君山》唱完的气节;无论是“输不丢人, 怕才丢人”的铮铮壮言, 还是“你穿着戏衣来到世上, 留神把戏里的人物弄脏了”的谆谆教导, 都让人感动。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梅兰芳:虽为戏子, 但要有坚强的脊梁。

二、【生离】:明月愁心两相似, 一枝素影待人来

梅兰芳是绝世的艺术家, 台上的“她”倾国倾城, 风光无限;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 台下的“他”备感孤独, 常会感到害怕。他从小没有父母, 时常一个人读大伯生前写给他的信, 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能像大伯一样理解他内心的孤独, 即使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妻子芝芳和对舞台上的“她”近乎着魔的三哥邱如白。

于是孟小冬出现了, 在第二个段落里, 与孟小冬的相识从某种程度上几乎化解了他内心的这份孤独。两个人的第一次相遇的镜头就拍得十分诗意, 大雨里等待姨父的孟小冬却等来了匆匆赶来的没带雨伞的梅兰芳, 给人一种《雨巷》的感觉。后台走廊里两人相互对视的镜头传达出两个人已心心相通, 至于此后孟小冬送红花, 两个人在观音像前许愿, 梅兰芳亲临其家, 两人约会看电影的片断表明两颗孤独的心已紧紧地贴在一起。孟小冬可以说是除了大伯之外最能理解梅兰芳内心苦痛的人, 她的出现让梅兰芳有了实现常人幸福的可能。可是邱如白和福芝芳, 或者与其说是他们, 倒不如说是“座儿”, 或者“时代”的“纸枷锁”, 生生拆散了两人。就像邱如白如所说的:“谁毁了他这份孤单, 谁就毁了梅兰芳。”甚至跟孟小冬看场电影竟也成了梅兰芳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

孟小冬是深爱梅兰芳的, 在被迫离开时, 还含着泪鼓励他:“畹华, 不怕!”这一句“不怕”简直说到梅兰芳骨子里头去了。在纽约百老汇演出前他读的是大伯生前写给他的信:“戴着你的纸枷锁, 甭回头, 一股劲儿地走到底吧。”演出大获成功, 完美谢幕之后, 他孤独地走上飘舞雪花的街头, 头脑中回响的是孟小冬离开他时写给他的信:“畹华, 别怕!”一生中最理解他的两个人, 大伯和孟小冬都离他而去了。也许此时此刻, 他已经学会了一个人去面对内心的恐惧, 以及守望那一份看不到边际的孤独。

三、【聚散】: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梅兰芳就像冬天冰天雪地中开放的梅花一样, 孤寂、清冷而又高洁、坚强。时代的风云动荡, 当家国被占领, 一生最怕不能唱戏的梅兰芳, 却摆脱了害怕的心理, 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勇于担当的男人。“不是为了寻常世界而生的”, 却又得在这个寻常世界里活着, 且必须活得好, 活得不害怕。

日军少佐田中隆一痴迷京剧, 痴迷梅兰芳, 想通过“征服梅兰芳来征服中国文化”, 进而征服中国, 在日军千方百计的逼迫下, 梅兰芳却在一出出不合作的斗争中, 挺着从爷爷十三燕承接下来的不屈脊梁。

一手把梅兰芳推上圣坛的邱如白不让梅兰芳离开, 失去了梅兰芳, 等于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说不唱就不唱啦, 你舍得我还舍不得呢, 他日本人要是不走, 难道京剧就该亡了?”然而这一次, 从来都赢的他输了, 一生都依了他的梅兰芳却是如此地坚决。

在电影里你听不到豪言壮语, 也看不到紧握的拳头, 感受不到满腔的激情, 连在牢房里面对日军军官所说的“不演”“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也丝毫不够激昂慷慨, 一切都显得那样平淡。尽管是温柔的抵抗, 但隐忍而坚决, 远胜过排山倒海般的表现。《梅兰芳》这个“度”把握得相当不错:既展现出了梅兰芳世人皆知的民族英雄“事迹”, 又把它演绎得充满人性的厚度。退出舞台, 蓄须明志, 冒着生命危险打伤寒针, 新闻发布会上的虚弱无力和猛然跌倒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深处的斗士, 他终于撕破了许多人加在他身上的“纸枷锁”。

“无论战争谁胜谁负, 梅兰芳都应该不朽”, 真正让他不朽的不仅是艺术, 还有人格。

篇3:刘兰芳的东北大鼓情缘

婉转缠绵的唱腔在空中飘荡,把我带入了过往的回忆中……

人们都知道刘兰芳是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但是她的童子功是唱东北大鼓的却鲜为人知,这位为中国曲艺辛勤耕耘的艺术狂人,从艺五十多年收集、整理、创作并演唱了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东北大鼓、单鼓多种曲艺形式的作品百余部,并且第一个把东北大鼓带入中央电视台。但人们却不知道这位艺术家的沈阳情缘。青少年时代她曾经在沈阳曲艺团学习,在沈阳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奉派”东北大鼓的演唱,可以说她是在沈阳走上了“奉派”东北大鼓艺术道路的。

1961年,那是一个久远记忆的年代,当时鞍山市文化局选派部分优秀演员到北京、天津、沈阳等地学习深造,刘兰芳知道在这个名字叫沈阳的省会城市,有清朝皇宫建筑——沈阳故宫,有着清代皇陵和现代园林完美结合的游览胜地北陵、东陵,还有东北大鼓最有影响、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人送绰号“火车头”五大流派中沈阳发祥地“奉派”的传承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霍树棠,这让刘兰芳着迷,她怀着对沈阳的憧憬和向往来到沈阳。

沈阳曲艺团成立于1959年,当时坐落在老北市场,下设书曲、相声、二人转三个演出队及一个曲艺厅。曲艺厅为二层红楼,一楼为评书、鼓曲、相声、皮影四个演出厅,二楼为二人转剧场。来到沈阳以后,刘兰芳看到了评书演员李庆溪、邱连生,西河大鼓演员郝艳芳、张香兰,相声演员杨海荃、姜伯华,二人转演员王玉兰、韩桂荣、郎艳舫、于兴亚等名家她目不暇接,听到了夕阳下曲艺厅传来的阵阵笑声,听到了曲艺厅两侧传出的动人的鼓声、美妙的弦声……

她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曲艺艺术深深地吸引着,在霍树棠先生的口传心授下,刘兰芳学习了三国段《虎牢关》《千里走单骑》等,霍树棠先生那宽厚甜润,高亢有力的奉派大鼓表演风格,让今天的刘兰芳还沉醉在鼓曲音乐的畅想中,成为了记忆的永恒。

在沈阳跟随霍树棠先生学习期间,她亲自参加了霍树棠的入党仪式,思想上受到巨大的震撼,霍树棠先生是旧社会走过了的艺人,解放前艺人的生活非常艰难,每天到处卖艺,流落江湖,却过不上一天安稳日子。新社会,霍树棠获得了新生,当上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曲协副主席,还曾经赴朝鲜为志愿军演出。在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中,霍树棠演唱《杨靖宇大摆口袋阵》荣获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成为受人尊重的表演艺术家,让刘兰芳为之动容,从那时起,刘兰芳就立志要成为霍树棠先生那样的人。

在沈阳曲艺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她结识了奉派高徒江玉洁,江玉洁教会她经典曲目《陈兰香翻身》,她还带着刘兰芳观摩郝艳芳的西河大鼓,巩爱云的河南坠子,李庆溪、邱连生的评书以及王玉兰、韩桂荣、郎艳舫、于兴亚的二人转,这些名家的表演感染着刘兰芳,成为她一生的财富。

后来,那就是1963年,刘兰芳在沈阳举办的“辽宁省新书好书座谈会”演唱的东北大鼓《姑嫂救亲人》字清韵浓、声情并茂,当时只有18岁的刘兰芳已经初显了自己的表演才华,让人们认识了刘兰芳。1976年她演唱的东北大鼓《千里送婴儿》由此开始了担当东北大鼓传承的艺术表演之旅。1978年刘兰芳《刑场婚礼》“英雄浩气贯长虹,刑场婚礼留美名……”在她起伏跌宕的演唱中把人们带入那一场悲壮动人的刑场上的婚礼,这部鼓曲以1927年广州起义为背景,描写共产党人周文雍、陈铁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共同宣告举行刑场上的婚礼的事迹,谱写了一首震撼人心的红色恋曲。刘兰芳的唱腔婉转激荡,如泣如诉、表演细腻柔美,形神兼备,让观众无不为之潸然泪下,为东北大鼓增添了另一种色彩和神韵,让人们久久不能忘怀……

2006年也就是45年后,刘兰芳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东北大鼓演唱會”的间隙与前来参加演出的霍树棠先生的女儿霍桂兰一道深情的唱起了《千里走单骑》,共同回忆她们在沈阳的美好时光。

从1976年至今,是她艺术最辉煌的收获期,她一连创作演出了《红枣情》《刑场婚礼》《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等30余部鼓曲,成为了东北大鼓的经典。

199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版》的邀请,录制了《刑场婚礼》CD光盘

2002年辽宁电视台录制东北大鼓长篇大书《王华买爹》并在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5年,应天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粹》的邀请,录制了东北大鼓《忆真妃》《刑场婚礼》的音配像VCD光盘

200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银声音像出版社发行了《王华买爹》

她还曾经出访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土耳其等十几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活动,让东北大鼓走出国门,传遍世界。

2014年4月笔者在沈阳音乐学院采访了刘兰芳, 此次,刘兰芳是专程来参加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学术论坛活动的。她深情的和我们回忆沈阳这座城市,1961年在沈阳学习奉派东北大鼓的岁月,她谈到了著名东北大鼓艺术家霍树棠先生、奉派高徒江玉洁等对她一生奉派东北大鼓艺术的影响,也曾多次与丈夫著名快板书艺术家、作家王印权先生谈及对沈阳这座城市的依恋。

倾听着刘兰芳演唱的东北大鼓旋律,我不禁想到,如果当初刘兰芳没到沈阳,没跟随霍树棠学习奉派东北大鼓、没遇见奉派高徒江玉洁,也许一切将会不同。

篇4:刘兰芳:美满姻缘天注定

俊男靓女姻缘天定

1959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傍晚,辽阳茶馆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原来从鞍山来了一位著名评书演员杨呈田。墙角下,端坐着一位漂亮的小姑娘,长得眉清目秀,听得那般入迷。杨呈田好生奇怪:我说了一辈子书,听众都是些年过半百的“老字辈”,却为何今天来了位小姑娘?散场后一打听,原来是东北大鼓女演员刘茹莲的女儿刘兰芳。她不但会唱东北大鼓,而且还唱得很有滋味。老艺人心头一热,第二天亲自家访,说服了刘茹莲,就这样刘兰芳成了鞍山曲艺团唯一的东北大鼓学员。

在鞍山曲艺团,刘兰芳遇到了另一个恩师——盲人弦师阎春田。白日里,刘兰芳扶着盲师出入茶舍演出;天暗了,搀扶归来总结一天的学习实践,准备明天的演出。一日,一小青年往鞍山电视台录音,阎老师闻之,不同凡响,书说得好,快板也不错,心里盘算着为徒弟刘兰芳做个牵线红娘。

其实,小青年王印权和刘兰芳曾同在一个学校上过学,但是王印权比刘兰芳大4岁,刘刚刚跨入学校,王就离开了校门。所以在校几年,谁也不认识谁。录音相识时,刘兰芳的端庄大方,给王印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接触中,一下子迸发出火花。不过,那个年代男女之间还特别“封建”,没有人挑明这事儿,谁也不好意思主动开口。

1961年,广播艺术团全团演职员都被并到刘兰芳所在的鞍山曲艺团。王印权担任了民歌说唱队队长。这下子,二人接触的机会多了,可是二人还是张不开口。阎春田老师与王印权的父亲、辽阳的评书演员王增义是老朋友,自然要为老朋友的儿子操操心,于是就找到刘兰芳的母亲征求意见。两家都是搞曲艺的,可谓“门当户对”,王印权又是个帅小伙,在业务上也是相当棒的,刘兰芳的母亲当下就同意了。

关系挑明了,两人的感情近了一大步。但是,他们没有多少花前月下,更没有什么卿卿我我,只是在业务上互相帮助多了,王印权的文化程度高点,就常常为刘兰芳的大鼓词、评书段子润色。刘兰芳呢,则鼓动王印权学着说说评书。为了在年轻时打下扎实基础,刘兰芳希望晚婚,王印权同意了心爱的姑娘的要求。1965年,二人在4年的“马拉松恋爱”后结婚。

灶台上写就《岳飞传》

无论什么书,必先有一梁子支撑,所谓梁子即故事梗概。刘兰芳曾学过两种《岳飞传》。那时,杨呈田先生在台上说,她在台下一字一字地认真往下记。两部书听完,她记下了几万字的书梁子,也深深地被岳飞这位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所吸引。出徒后,她到锦州、鹤岗等地去说这部书。边说边搜集意见,加工整理,补充“书梁子”。

正当刘兰芳的技艺大有长进、走向成熟的时候,十年浩劫开始了,她被赶到工厂去当涮洗工。那时候,红卫兵抄家的事情经常发生,王印权怕惹麻烦,偷偷把她几万字“书梁子”塞进炉坑付诸一炬。刘兰芳得知后,大哭一场。

1979年春天,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恢复了因“文革”而被中断的传统书曲节目,编导想到的第一人选便是刘兰芳和她的《岳飞传》。两位老师已经故去,书梁子已经化为乌有,怎么办?要知道,从长篇东北大鼓到评书,还要做许多加工改编工作,唯一能够参考的只有钱彩的《说岳全传》。刘兰芳决定将编写与录音同步进行,即编出一回书,立刻录下一回。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必须写出近万字的书稿,以保证第二天录制一小时的评书。为了不影响老人和孩子睡觉,夫妇俩就在外屋灶台上铺上报纸写。二人相对而坐,一边翻阅资料,一边研究书梁子。侃出一回书的大概路子后,丈夫王印权去睡觉,刘兰芳将书梁子理顺。待写完书稿,已近午夜,刘兰芳叫醒王印权,由他加工,自己上床睡觉。清晨五时,王印权再叫刘兰芳起床,再阅稿、背书。夫妻俩就像跑接力赛一样,配合默契,分秒必争。

每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拼命工作。写到精彩处,难以收笔,便一气呵成,干个通宵;为了一个颇需劳神的场面或细节,需要反复推敲,常常干到东方发白。

一次,刘兰芳从盘锦演出归来,已是深夜。王印权带队到辽阳演出去了。屋里盆朝天,碗朝地,乱得不成样子。孩子们东倒西歪,没脱衣服,没盖被,就睡着了。炕席烧煳了,褥子烧了个大窟窿。刘兰芳一看,鼻子一酸,眼泪下来了。

后来,因为家里住得太挤,孩子又小,为了早日把《岳飞传》写出来,他们在离家不远的招待所租了一个房间,这样,刘兰芳就可以安心躲在里边写作了。每天房租5元,可是录一段书仅给3元。那时,他俩的收入少,家庭负担重,王印权说:“只要能把《岳飞传》搞出来,钱不钱的不在乎。”王印权自己住在家里,照顾三个孩子和两位老人,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他给妻子往招待所送两顿饭。有时刘兰芳忙得顾不上吃,放凉了,他又拿回去热好,再送到她身边。那些天,王印权除了照顾妻子、老人和孩子,白天还要带说唱队演出,晚上和妻子一起熬夜搞写作。

1979年,60余万字的《岳飞传》在鞍山首播,引起轰动,紧接着在全国上百家省市电台同时播出,万人空巷,35岁的刘兰芳红遍全国。

丈夫愿做绿叶配红花

刘兰芳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她心里,王印权就是她背后的山。刘兰芳不止一次深情地说:“在事业上,我爱人老王是最好的帮手,他不知给了我多少鼓舞和力量!”而王印权却说:“我是绿叶配红花,主要是刘兰芳的功劳,我是敲边鼓的。”

刘兰芳和王印权结婚40多年了,如果从他们谈恋爱算起,那就快到“金婚”了。现在人们常常说“审美疲劳”,居家过日子,哪有马勺不碰锅沿的。他们呢?在刘兰芳家的客厅里,有副嵌字联:“兰韵书声集印著;芳馨艺路聚权衡。”这是他们夫妻生活的真实写照。

刘兰芳不吃肉,因为有糖尿病,也极少吃什么白米白面。她的顿顿伙食极简单。可是,只要在家,她都要张罗王印权的饭菜,虽然有保姆做饭,可是刘兰芳也经常围起围裙下厨房,亲自为王印权做肉做菜。

王印权看到和刘兰芳有关的物品,也不惜重金买下。很多年前,王印权在文物市场上看到四块黄河石,这四块黄河石上分别是松、兰、竹、梅图案。图案栩栩如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别的不要,单要买那块有兰草图案的石头。卖主一看这位爷是真心要买,就开价一千块钱。王印权二话不说当即买下。

到了老夫老妻之年,两人更加恩爱。刘兰芳工作起来不要命,常常忘了回家吃午饭。王印权就跑到饭店,选妻子最爱吃的买,然后送到她的办公室。刘兰芳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歇地转动着,她演出回来,常常往床上一躺,摸着发肿的脚面,像瘫了似的。做丈夫的心如刀扎,他端来烫脚水,为她搓脚,为她拿药递水,充满爱抚地劝说:“悠着点吧,兰芳!”

上一篇:面子为话题作文素材下一篇:龙州中心学校升旗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