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2024-05-25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

——读《教出乐观的孩子》有感

增城区实验小学

朱玉红

以前只是听说过积极心理学这个名词,知道塞利格曼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是“幸福课”的缔造者,被世界公认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所以放假之前第一时间拿到《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时,我的心中就充满了许多期待。由于是翻译过来,断断续续前后差不多读了两个月,尽管内容很晦涩,但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

在这本书里教授用他亲身的实践和经验,系统地告诉我们如何教会孩子习得乐观。这本书称得上是家庭教育实用指南,它不但为家长们提供了培养孩子积极品质的方法和技能,而且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迈向幸福2.0时代提供了动力,让我们看到了幸福教育的憧憬,更让我懂得了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后的30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减少无助的方法,在无助中发现了乐观,让整个心理学走出了阴郁,为我们寻找自己多姿多彩的幸福人生送给来了一盏的明灯。书中对习得性无助与习得性乐观这两个心理学概念的阐述和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认识;我对书中有关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如何解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关于批评的正确方法使我的内心触动很大。

当读到“任何时候当你发现孩子有错时,如果事实允许,那么着重于特定及暂时的个人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时,我的内心触动很大。我认为把批评当做重要教育手段的我们,更应在此方面小心谨慎。面对一个犯错误的孩子时,首先要同情和理解孩子犯的错误,而不是说教、侮辱、泼冷水。其次是,当进行乐观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事实,建立在吹嘘和夸大基础上的解释反而会适得其反。再次,当孩子有了某种问题需要改变时,不要把这些问题夸大成为一种永久性的问题。我们知道错误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当孩子给我们带来挑战时,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当成一种学习的机会。因此,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知道如何改正。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整天面对的是一帮接受教育的孩子,如果没有把握好批评的度,有些不当的批评不但会使孩子的灵受到创伤,甚至还可能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特征,造成孩子一辈子无法挽回的损失。

书中还讲到引发我们感到无助的不仅仅是不可控的坏事件,如父母争吵、家庭变故等;还包括我们不可控的好事件,如无条件赞赏,随时帮孩子解决问题等。前者会带来“厌恶式”习得性无助,后者会带来“成瘾式”习得性无助。我觉得这两种情况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会使孩子感觉到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有奖励,都会得到好处,从而在学习中变得被动与消极;另一方面当孩子真正取得成功时,孩子也无法从成功中得到学习,体会不到真正的成功感,久而久之,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以及冒险探索未知世界的掌控能力。

关于自尊的说法,塞利格曼博士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觉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表现满意指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觉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在教育中,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儿童“感觉满意”,而是教导孩子“表现满意”。认为“表现满意”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的主要衡量标准,“感觉满意”仅是甜美的副产品。这使我想起了《正面管教》这本书,书中提出关于有效管教的一些标准:是否有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行为表现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也就是说正面管教认为孩子感觉好了才会做的好,二者没有主次之分。为此我对书中这部分充满疑惑,而事实上一个人只有感觉好了,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才会表现好,做的好。

学会积极的解释风格并懂得如何解释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因为这是习得乐观技巧的关键。解释风格有三个重要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悲观的人相信挫折是不可改变的,并且会影响生活中的许多层面,他相信造成挫折的唯一原因是自己,不是环境、也不是他人。甚至当他们意识到问题并非出自本身的时候,他们仍然将环境视为无法改变,放弃改变。而积极的解释风格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且可以通过采取行动来改变。

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教我们如何实践操作,作者建议我们先教会孩子理解解释风格的含义(当然我们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解释这一定义有所不同。)然后引导孩子学会积极的解释风格,比如通过写日记、画漫画、玩游戏、学会分析、反驳等一系列训练,给予孩子提供一些具有掌控感的经历,最终学会乐观的技巧。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大胆去尝试,带领学生亲自去体验。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它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唯有跟家长一道坚信幸福可以创造,然后毅然决然、坚定地走下去,才会看到幸福教育的希望!

2018年8月

篇2: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引言

作为一个大龄剩男,一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拒绝的。

毕竟,还是单身狗一枚。然而,开始读进去以后,感觉我很幸运在诞育宝宝前能拜读本书。我也非常愿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分享我的收获。

一、乐观VS悲观

先不说自己,我们看一看身边的人。

有的人常常脸上带着笑容,沟通交流的时候也总是会伴随着笑声,遇到好的事情总是欣然接受、乐于分享。遭遇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也往往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常常把这一类人归纳于乐观的人。

也有另外一部分人,平常不太容易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容,总是愁云惨淡的样子。碰到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会联想到更坏的结果。而碰到好事,也不见得会全然接受,也许心里正想着这好事背后可能隐藏的坏事情。

显然,我们会更乐意和第一种人有更多的接触,因为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会让我们感觉更快乐,想法也会更正面。因此,乐观的人通常是更受欢迎的。

在这个人际关系占据重要比例的当今社会,我相信更多人愿意自己是一个更受他人待见的人,也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是个乐观的、容易被人接纳的人。

二、乐观的来源

关于一个人乐观或者悲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相信是许多人想要知道的重要内容,本书总结了4个方面,我挑选了3个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

1、遗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们自己的乐观与悲观,有25%-50%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宝宝准家长们,为了将来宝宝的乐观性,从现在开始学习乐观,然后把你的乐观遗传给宝宝也是来得及的。

2、父母的教育乐观与否

孩子与父母的接触是最多的,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父母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就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外界的处理方法。这就又要求了身为父母,要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外界的影响

除了父母以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也许就是学校和他身边的玩伴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除了能对孩子有所了解,加强亲自关系以外,也可以及时地帮助孩子屏蔽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三、我们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

不知道是因为传统的原因还是发展的因素,我们身边通常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教育方法,随便举例几个就会有很多人中枪。比如:

案例一:6岁的孩子和9岁的孩子分别拼一个复杂的模型,9岁的孩子做的很好,而6岁的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行。此时父母可能会鼓励“宝贝,你做的真棒!”“宝贝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来吧,爸爸帮你做。”

这个案例中,父亲的错误有:①6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像9岁孩子一样做出完整的复杂模型,其鼓励是空洞虚假的;②父亲接手完成模型,造成了孩子的无助感;③没有帮助孩子解释失败原因。

案例二: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常出现的错误行为: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断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在孩子面前批评另一半如“你爸爸真没出息、你妈妈就知道打麻将”等;避免争吵但是采取冷战;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如摔门、摔东西等。

四、教出乐观孩子的方法

这个恐怕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了,书中提到了好几种方法,比如ABC法则、让孩子学会反驳、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等。我个人觉得最容易学习的方法就是面对一件事情时,学会乐观的解释风格并教会孩子如何解释。

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

永久性: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

暂时性:起因是可改变的,或是过渡性的;

普遍性: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

特定性:起因只会影响特定情况;

个人的:起因只是我;

非个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举例:老师告诉我,儿子这个学期成绩下滑,还老是去网吧玩游戏。

第一种解释风格:

最近老板安排的事情太多了,都没有太多时间多关注下儿子。

第二种解释风格:

个人时间总是这么少,儿子这样下去怎么办,我真实失败!

两种解释风格的差别很明显,第一种解释是暂时性的、非个人的、特定的。第二种解释风格是永久的、个人的、普遍的。很简单的例子,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的后续处理方法将会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别。

读完本书

篇3: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孔子作为教育家如此重视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说明他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学习者而言,奋发好学的精神是学习的重要条件。但是现在,通过我们调研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们不喜欢的、枯燥无味的课程。本文就此做出两点分析。

首先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我们教师常常身不由己的讲得很多,把学生们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有时候,整整一节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严格遵守课题纪律,一言不发的听老师讲。课后作业更是课文背诵多,抄写多,默写多,这样一来,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学习的兴趣是否得到了培养,学习的能力是否上去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而孔子所大力倡导的那种奋发乐观好学的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不论是备课、教学、复习过程,学生才是主要的,学生应该是我们教学环节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了解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知识,学生更倾向于怎样的学习方法,他们的不断发展的时代观念,时代精神,才能去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模式,才能建立“老师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语文就有趣了。

其次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很少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只有把学生纳入整个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占主导位置,他们才能在合作学习中感受愉快同时取得较显著的进步。就拿《皇帝的新装》为例:这篇课文中情节比较生动,人物也比较丰富,而且人物性格也很鲜明。很适合课本剧教学方式。因此,我们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小组内自由讨论剧情的发展。教师指导学生们先表演课本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投入自己的感情,掌握了文章的剧情发展后,学生就会顺着思路往下想,骗子们骗得了钱后会怎样嘲笑满朝文武大臣以及皇帝,他们的语言神态甚至会有创造性的表演。剧情表演完后让学生们进入讨论阶段,讨论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加入以前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的言说”,自主的表达自己观点,这时的文学阅读就是融入学课本剧教学方式上主体和个性见解的过程,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课文。像这样,如果我们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充分的体验合作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快乐,才能进一步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整个课堂的气氛可能比较自由松散一些,但这种松散实际上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在课堂中。教师有时候会担心教学进度问题,但如此形式活泼的课堂,学生学习过的内容肯定会深深印在脑海中,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好许多。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当然,学生对所学科目是否有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老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老师课讲得精彩,讲解的条理清晰,讲话的节奏徐缓适度,讲课的情绪高昂; 或在学习过程中被老师关注,表扬、鼓励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学科本身的吸引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学科内容恰好是学生满怀好奇,希望深入了解的知识,学生就会自觉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去。语文学习尤其如此,逐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很大。因此坚持阅读就会逐渐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由于这种原因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中去,学习的过程自然而然会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因为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的过程也就不那么容易产生疲惫了。所以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为核心一改往日以“教”为核心的做法。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着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小小的优点也及时鼓励,首先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极大的兴趣,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由学生在探讨中掌握我们的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成长的过程。由于学习是怀着这样的愉快心情,学生的成长也就是快乐的过程,孔子所说的那种怡然自得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就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进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自信心也会得到树立。所谓教书育人的初衷也就能实现。唯有如此,才能让知识恰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灵。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乐观好学的精神,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表现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倾向。对自己有兴趣的学科,会主动、愉快、深入地学习。由于满怀兴趣学习的过程学生自然会乐此不疲,往往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好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被极大地调动,同时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结果使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成绩不断提高,成为自己的优势学科。

篇4:如何教出靠谱的孩子

有技巧地阅读

他提议小孩应该多看历史书籍,因为历史可以明志,可以教孩子看问题的方式,在读故事的同时培养一种胸怀,一种气概。他说,他孩子从小反复地看《史记》,阅读多遍的收获比读几本不同的烂书好得多。他不主张孩子看小说,因为小说制造了一种空中楼阁,很多文字没有意境。孩子多读历史书,对数学有用,对语文有用,对思维方式有用,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男生读历史,对做男人也有帮助,这个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让孩子爱上运动

很多家长不注重孩子的运动,其实孩子精力很旺盛,没处释放,就整天跟大人对着干,乱发脾气,胡思乱想。可以让孩子多去打篮球、游泳、骑车……运动过后,一身大汗回来,倒头就睡,什么事都没有,精力反而更容易集中。而一个爱运动的孩子多半显得阳光的。在这个方面,家长可以起到带头作用。选择一项适合的运动,带孩子长期坚持下去,多年以后,受益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家人。

少说几个“不”

这位家长说,少说几个“不”,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他常提醒妻子:“你数数今天对孩子说了多少个‘不’?”妻子哑然,因为她一天对孩子说的“不”数都数不清。这位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跟很多人不一样。比如,很多家长认为麦当劳是垃圾食品,反对孩子去吃。他从不反对孩子吃麦当劳,他一周带孩子吃一次,孩子爱吃什么点什么,他认为孩子开心就好。

有时孩子提出要独自做什么事情,妻子本能地反对。他则会制止妻子,认为家长总是干涉孩子,孩子就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篇5:《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习得性无助”,是指人经过若干次失败而又难以掌控后,形成一种无助感,在这种无助感的驱使之下,呈现出被动、缓慢、悲伤、无食欲、失去气愤的能力等反应。一个典型的实验是电击一只狗,当狗发现无论怎样都不能逃避电击后,即使有条件逃避时,它也放弃逃避。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习得性无助,这就是积极心理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征服的经验或心理上的乐观能让孩子避免习得性无助。为了让孩子获得征服的经验或心理上的乐观,家长在孩子失败后采取了鼓励的方法,鼓励固然不错,但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时采取的是歪曲事实的方法,其用意是让孩子在失败后“感觉满意”,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感”。作者认为,像这样刻意缓和心情沮丧,会使孩子更难感觉满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正确的方式来解释失败(即“归因”)。也就是说,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当失败是特殊情况下的、偶尔的、来自于外部的时,不能将其看成是一般情况的、永久的、来自内部的,即不要将现实“灾难化”;批评孩子时更要十分谨慎,不能用上“你总是这样……”,“你是一个马虎的孩子”……用我们的说法是不能把孩子“一棍子打死”。

篇6:《教出乐观的孩子》初中读后感

在逸爸的个人教育体系中,乐观与好奇心、阅读习惯属于最重要的三个培养目标。有人说,这乐观不乐观应该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同这种普遍认知。

然而《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后天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练习获得。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对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失败时,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乐观为什么可以习得?

因为在塞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童年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孩子不乐观,父母有责任。

我们来看一个消极解释风格:

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回家后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

作为父母,你会做出何种评价与解释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数学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啊!”

注意!这种解释就是消极的,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中国,不缺乏擅长数落、嘲讽孩子的家长。仔细回想一下,在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什么?解释的话语,是否有建设性意见?因此,孩子变得悲观,是父母的责任。所谓悲观,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有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抑郁症是到20世纪60年代才频繁出现的,典型的病患是中年妇女。20世纪60年代早期,抑郁症开始流行。如今,抑郁已经成为精神疾病中的普遍“感冒”,而它的最年轻的牺牲者常常是初中生,甚至是更年幼的孩子。

彼得・卢因森博士,美国著名的抑郁症研究者,他与同事随机选取了美国俄勒冈西部的1710名青少年,进行诊断访谈。出生于1972-1974年的一批人,在14岁时,有7.2%的人有过一次严重的抑郁症;而出生于1968-1971年的,有4.5%有过重度抑郁。此外,另一项研究在美国东南部,3000个12-14岁的青少年中,患重度抑郁症的普遍性达到9%,9%的儿童患有抑郁症。

篇7:读《好方法教出好孩子》有感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怎样教孩子比教孩子什么更让他们感到困扰。作为小学教师的我,已经与孩子打了七年的交道,怎样教好孩子,一直是我为之努力探索的目标和源泉。D我也可以毫不谦虚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但是,自从我成为一位母亲两年有余,这种困扰也毫不例外的强加到了我的身上。前段时间,我偶然读到《好方法教出好孩子》一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书我已读到第十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讲《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个好习惯》。

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书中说:我走过全国几百个城市,讲了几千堂课,觉得家长给孩子说的话大概都是那么几句“别看电视了,别老玩游戏了,赶紧写作业吧,不好好学习将来能考上大学吗?不考上大学,将来能找到工作吗?没有工作,将来喝西北风呀!”这种话对孩子来说一遍两遍可能有点作用,但说上几百遍就变成了一种噪音了,除了让孩子心烦意乱,没有别的作用,训子千遍的作用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个好习惯。

对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是决定他们一生命运的事情,从书中我得知了培养好习惯的五个步骤:第一步是提高认识。要认识到养成某一个习惯对自己很重要,第二步要明确规范。好习惯是什么样的,要知道:该怎么做,也要了解具体明确的规范,第三步要持久训练。好习惯就一定是训练出来的,不是唠叨出来的,也不是号召出来的,必须坚持训练,才能养成。第四步是及时评估。在习惯养成中,及时评估是很有必要的。第五步是形成环境。家长不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去做,家长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去做。

篇8:这样教出的孩子不“啃老”

儿子迅速地交上一张行程预算表,我勾出“伙食费”项目,大方地表示这部分由我来承担,因为他的饮食费用是列入家中必须支出项目内的;至于旅行中的交通费与住宿费,因为是非家用计划支出,所以我可以先行借贷给他使用,但他必须写下欠条,保证未来以零用钱,或以打扫、粉刷房子、洗衣洗碗等劳动来偿还。

上初中的女儿想看国际巨星歌舞秀,入场券要上千元,我眉头不皱一下就批“可以”,但一手给钱一手向她要借据,要她列出如何偿还这笔借款的计划表。

我家孩子想要买新型的Mp3、很炫的手机、拉风的外套……我都二话不说地大方给钱,但绝对是一手给钱一手要借据,且前账未清绝不给新贷款;在追讨欠款时绝对不讲任何情面,一定像放高利贷的吸血债主般,逼债逼得他们哇哇叫,让他们深深体会“花钱时痛快,还钱时痛苦”的滋味。

丈夫与一些朋友,对我跟孩子在金钱上如此斤斤计较颇不以为然,但我却认为这是在培养孩子,懂得如何在金钱上量入为出,因为我就是这样被我母亲给打磨出来的。

记得我在读大学时,全然不顾家庭经济的窘迫,一心想要住校,以便能多参与学校社团晚间的活动,尽兴地“玩它四年”,于是就耍心机地在报到时,去申请了住校,以为用这种先斩后奏的方式,就能逼迫母亲答应我住校。未料母亲居然跟我“耍狠”,说我事先没有跟她商量,擅自做决定,家里没有这笔预算供给我,我如果执意要去住校,那就得自己去想办法筹住宿费和生活费。

母亲的这个狠招,不仅教训了我“好女做事好女当”,让我学习到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外,也逼得我因为要四处打工来筹住宿费用,而较同龄同学提早体会到什么叫做“谋生不易”,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努力寻找就业方向,培养自己养活自己的本事。

也由于不像其他同学是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有“父母银行”做生活担保,我必须能赚多少才能花多少,因此不论在金钱的开源和节流上都能有所用心,成为班上同学中第一个找到工作的,毕业成家后一路走来,从未感受到“入不敷出”窘境……这些都得感谢母亲当年将她那“老妈提款机”狠狠关闭之功。

同样经历了幼年贫困生活的丈夫却和我的观念相左,他对孩子在金钱上极大方,他的观念是:谁让他们命好,能有个让他们“花得起”的爸爸?

我却坚持要对孩子关闭“爸妈提款机”,因为没有吃过赚钱苦的孩子,没有资格去提早享受用钱的快乐。

用来说服丈夫的是:就是因为我们命不好,没有个让我们花得起的爸爸,才能培养出现在赚得起花得起的我们。更何况,做爸妈的你能保证自己可以一辈子提供孩子花得起的金钱吗?

因为我看到太多做父母的人,全然出于爱心,养“大”了孩子花钱的胃口,而没有去替孩子做更远的未来设想。有朝一日当孩子失去了让他花得起的父母银行做依靠,他又无法改变他的花费习惯,是否会造成他为了钱什么都肯做的错误呢?

虽然我这“老妈提款机”经常故障,但也常会像赌场的机器一样,出乎孩子意料之外地吐出白花花的银子来。

比如说,儿子曾向我借贷买了一台掌上电玩,我却在陪他去购买电玩的同时,出奇大方地帮他买下一个高级语音辞典送给他,他在欣喜惊讶之余忍不住问我:“语音辞典比掌上电玩还要贵,你怎么舍得买来送给我?”

原来他以为做妈妈的我要他自己掏钱买电玩,是因为嫌它贵,是小气舍不得花钱之故。

我连忙抓住机会和他进行消费观的沟通:“语音辞典是供你学习用的,这是有经济能力的父母该给孩子做的教育投资,但掌上电玩既不是学习用品也非生活必需品,只是个奢侈的娱乐用品,父母就算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一定出钱帮孩子购买。”

丈夫和我在孩子很小时,就经常带着孩子到处旅行,还经常购买字数稀少但价格昂贵的外国绘本书;儿女小学上的是学费相当于一个大学生费用的民办小学,只因为这学校将孩子的品德与生活素质教育列为教育重点;饮食上不去俭省的原因,一方面是源自自己好吃,一方面是认为良好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另外让我舍得砸银子的还有在特殊日子带孩子去高级餐厅用餐,让他们借机学礼仪、见场面。

养孩子这么多年来,在金钱花费观念上相互打磨,双方都得到了一些成长。

如原本受中国传统勤俭持家观念影响甚深的我,一直对需要花上大笔银子购买的名牌持排斥心理,认为“名牌”絕对是与“浪费”画等号的,但是儿子却用自己的奖学金购买一双名牌鞋送给我,让我亲身体会穿好鞋舒服且有益健康,并且以他自身穿用名牌球鞋与普通球鞋耐用程度的比较,让我开始学习到如何用合理的价钱来享受名牌。

我的两个孩子没有一般孩子“只看牌子不看价钱品质”疯狂崇拜名牌的毛病,他们也会去购买些名牌物品,但他们会拥有一把衡量价值和价格的尺度。

另外他们也学会了比价,儿子在小学就知道去看商品的重量、品质差异点,来评断某家产品是否物美价廉;出国旅行与读书时也不会盲目血拼;读大学要交建筑作业时,会去思考用哪种较便宜的材质,可以做出与高价材质等同的效果。

女儿在上海读大学时,因为考虑到台湾与大陆地区汇钱不易,于是将一年的生活费用一次交给她。第一次拿到这么大笔金钱的女儿,好似老鼠掉到米缸里,胡花海花了几个月后,警觉到银行存款比她想象中消失得快,明白“老妈提款机”绝对不会吐出银子的她,只好节衣缩食地度过接下去的日子。

次年再拿到生活费时,她学乖了,买了一个小本子开始做计划用度表,先将维持生活的必须用钱算出来,再列出置衣、娱乐等费用。

为了节省下美发费,她学会了到美容院去烫头发,但自己来修剪逐日增长的刘海;住在家里时从来就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还自学做饭菜,因为这样可以省一点。

一双儿女在我这“狠心”妈妈催逼下,提早领受到当家的磨练。我从未唠唠叨叨地跟他们说过,类似省着点花,爸妈赚钱不容易这种话,但儿子女儿在要买东西之前,都会很自然地将是否真正需要列为考虑之中。

郜妈支招

父母即便手头再宽裕,也不要和孩子摆阔。

当孩子的消费观和父母产生矛盾时,父母不要以一句“No”就否决了孩子,而要和他沟通,了解他的看法也同时说明自己的见解。

编后

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专家预言,“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现实让我们叹息,但真的是孩子的堕落吗?社会学家这样告诉我们:“啃老族”大半是因为儿时父母过于溺爱造成的,是父母的大包大揽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能力,是父母没有给孩子担当的机会,是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造成的。

郜妈是智慧的。她像一个狠心的“后娘”,“无情”地把孩子推出自己的羽翼,切断了孩子的后路,在一次次拒绝之中,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啃老?估计没人相信。

篇9: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每个孩子的开始就如同一张白纸,需要大人们正确的引导。既要充分尊重他们,又要让他们懂得分辨是非。我们不仅不应该一味地去评价孩子的好坏,更不应该用世俗的标准来为孩子制造框架或打上标签。真正优秀的父母,是需要同孩子一起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父母们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地承担起好家长、好父母的职责。孩子的世界如同一张白纸,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读完陈廷编著的这本《做个“坏”父母教出好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坏”父母才是真正可爱的父母,“坏”父母们的教子之道,值得当下父母和老师借鉴。

“坏”父母的“坏”与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坏可谓大相径庭。“坏”父母懂得将孩子的幸福观融入于对孩子的教育中:“坏”父母还能够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从“艰苦”中锻炼出成才的潜能:“坏”父母还很会偷懒,凡事都放手让孩子去干;“坏”父母还是个大孩子,喜欢突发奇想、异想天开,他们不会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甚至比孩子对梦想还要执著„„

用孩子的幸福观去教孩子P14 惩罚,请三思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可以说是必须的。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了,相反,更多的父母对孩子也总是赞美居多。然而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做到“奖惩分明”,所以面对孩子,怎样惩罚,什么样的惩罚适度,则非常值得讨论和深思。

事实上,适度的惩罚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懂得何为犯错,该怎样改错,但是过度的惩罚就可能成为“严教”一族,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一旦家长使用的惩罚手段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还伤及了孩子的内心,那恐怕会造成无可弥补的后果。

此外,不适度的惩罚还会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导致孩子形成一些错误的思想,相信下面的例子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深有体会:

学校里有些班级常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第一节是班主任的课,课堂上总是静悄悄的,很多学生甚至连大气儿也不敢出,专心听讲,表现得特别守纪律,而第二节是科任老师的课,情况就截然相反了,学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闹天宫,表现出一副不是班主任的课,好不容易可以放松一下了的样子。

试问,为什么学生如此害怕班主任呢?正是因为孩子们害怕惩罚,是不当或过度的惩罚让学生学会了依赖外界的刺激,没有了自己的主见。

此外,我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还会犯主观的失误,并且固执己见,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有时会把责任全强加在孩子身上。于是很多孩子只想到的是如何逃避责任,有的孩子渐渐养成了推卸责任的思维习惯。如许多孩子明明做了错事,却谎称是别人做的;或是很多孩子明知道做了错事,却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故意隐瞒自己做过的一切,甚至欺骗父母。过度以及微小的事情所带来的惩罚令孩子完全失去了主观判断的能力,让他们无从分辨错误的大小和性质,只记得住犯了错就会受到惩罚,以至于不择手段地应对。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怎样的惩罚才合适呢?面对惩罚,我们又该如何三思而行呢?或许下面的例子能带给父母们一些启示:

王女士的儿子调皮捣蛋得很,一次,他在前排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将几颗图钉放到了那位同学的凳子上,结果那位同学坐下时被扎了,疼得大叫,老师将此事告诉了王女士,王女士气得命儿子两天不许吃饭,在厨房站一夜。老师知道了王女士对儿子的惩罚举措后大为吃惊,赶紧劝王女士不要用这种方式惩罚孩子,太重了。可王女士却觉得儿子过于调皮,轻了根本记不住。于是老师便出主意让王女士的儿子每天负责接送那位受伤的同学上下学,过了没几天,王女士惊喜地发现了儿子的转变,儿子不但总是把那位同学的伤情挂在嘴边,嘘寒问暖,更把家中的创可贴、云南白药带到了学校去给那位同学治病,王女士由此感慨良多,可谓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只懂得服从和赢得大人的欢心,而是要让孩子成长为成年人之时懂得承担责任,如果教育者一开始就能带头敢于承担责任,我想孩子也会慢慢学会负责任的品德、拥有宽阔的心胸。

其实,惩罚并不可怕,也并不是惩罚孩子就一定是错的,在西方,许多对孩子适当的惩罚方式就非常值得中国父母们借鉴。这些方式在许多中国父母们的眼中或许还有点儿另类,甚至颠覆了中国父母们思想中传统的“好父母”的评定标准,但正是这种“坏”父母的“坏招”,却有着与时俱进的优势。父母们以犯“坏”来惩罚孩子,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达到深刻的教育目的,所以一些所谓 2 的“坏招”反而更能有效地让孩子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

如在大洋彼岸的新西兰,打孩子是违法的行为,因此当地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作为一个顽皮孩子的母亲,贝尼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在公众场所犯的错误。有段时间,贝尼的儿子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石子,每每儿子这样做,贝尼就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也弄乱了,水池都不漂亮了吧?”然后贝尼还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他扔进去的石头捡出来。儿子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听话,有时候也会不管不顾。这时贞尼一般不会强迫他去,反而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他玩儿,贝尼就会借机教育孩子:“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时间陪你玩儿。”这样一说,儿子便会认识到他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贝尼认为,孩子并非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应该先教他学着约束自己。

再如在美国,父母和老师常用所谓“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比如孩子不听话就把他关进他的卧室,让他独自待上几分钟,其实跟我们国内的“面壁思过”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隔离时问过后,父母们准时把孩子叫出来,并借机进行教育,对督促其改正缺点大为有效。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因为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感,把犯了错的孩子单独隔离出来一小会儿,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并且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而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还可以大大缓解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气氛,给孩子一个冷静的空间对错误的反思。

总之,惩罚孩子,我们要三思而后行。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不该一味地管教,更不该一味简单粗暴地惩罚,而是应该真心真诚地与他们合作,才能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篇10: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最近有幸读了学校推荐的寿长华先生著作的《50个细节教出爱读书的孩子》这本书,寿先生对如何教出爱读书的孩子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让我们家长从书中找到了打开孩子阅读兴趣的钥匙使书籍。

古代圣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说的“乐”就是:乐于去做,有兴趣。许多教育家也都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完这本书再结合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要真正让孩子爱上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兴趣的阅读

1、讲故事、读故事,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这是一个最常用的方法,但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应该“推陈出新”。比如①听我讲、听我读、提问题、你复述;②领着读、陪着读、解疑难、你再读;③你自读、听你讲、提问题、做点评。这样的阅读训练提高了孩子阅读故事书的兴趣。在刚识字阶段,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2、针对孩子的发展状况,自编儿歌,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正在发育期,兴趣起伏较大。抓住孩子每个阶段的兴趣点,自编一些儿歌,适时引导,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地理方面,我们编了“祖国、祖国真美丽,我向国旗敬个礼。黄河、黄山真壮观,长江、长城最神奇”。

3、并联各学科,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在孩子学汉字和拼音时,用汉语和拼音出数学题。这样做对汉字和拼音学习是一种强化。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短文阅读。孩子对这种方式感到新奇有趣。

4、诗词、对句欣赏,扩充孩子的阅读范围和兴趣。阅读、朗诵唐诗宋词,对好对句组织欣赏。编一些对句的上句让孩子来对下句,如:“苦瓜苦,甜瓜甜”、“老鹰天上飞,老虎地上跑”等等。

二、有针对性的阅读

孩子阅读的书一定要精心筛选。要根据孩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实际来定。

1、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看孩子的书,避免“成人化”。2、根据“最新发展区”理论,“翘翘脚摘桃子”为最好。过高、过低都不合适,甚至会出现副作用;3、一些有暴力倾向和不健康内容的书籍要坚决杜绝,这是原则,绝不能违背。总之让孩子读自己的书才能读的进,读的懂,读得好。

三、“常规化”的阅读

孩子们进入小学后,课上的内容逐渐增多,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减少了。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保证阅读的质量。所以要能做到①要定点、定时;②要定量;③要定质;④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建立孩子专用书柜,及时更新,补充图书。也可以利用社会图书馆,定时去那里阅读和借书等等。

四、有方法的阅读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孩子的摹仿兴趣。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孩子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以提高孩子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孩子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篇11:读《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进入到三年级,孩子班上刮起了看《查理九世》的流行风,这部小说简直让孩子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我翻了翻这套书,好多都是“死亡”“吸血鬼”“杀人”等字眼,此时我担心不已,但看着孩子那全神贯注的投入劲,我是该禁止孩子看这种书呢,那又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看呢,我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办。庆幸的是,在和班主任陈老师沟通后,陈老师推荐了这本《50个细节教出爱读书的孩子》的书给我,这书本从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入手,从读书观念、方法、习惯、乐趣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激发孩子读书兴趣的细节方法。尤其是书中的第二章“告诉孩子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去读书”,彻底解决了我的疑虑。

在阅读的书目上,我们家长必须要做好引导。于是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我放下父母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坐在孩子旁边了解他所看的书,并且询问他为什么喜欢看这本书,孩子说大家都在看,他也觉得挺好玩的。于是我和他沟通了书里的内容,告诉他:“妈妈晚上看了这本书后,都觉得有点害怕,我都有点睡不着了,而且我觉得这些书里少了一些营养,没有许多很美好的语句和段落,你觉得呢?”儿子连连点头说:“妈妈,你也害怕呀,我也有几个晚上没睡好呢!”“你看,我们都害怕,可能这套书还不太适合我们现在看,要不我们一起先看看其他书吧!”孩子同意了,我推荐了一些名著类的书籍和科普类知识性的书给孩子,同时我们约定会一起讨论交流书中有意思的故事情节!最近这段时间,孩子开始读名著了。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说:“妈妈,我读不懂,不想读了。”但我仍在鼓励他坚持下去,有时候我也会利用听书软件给他进行语音播放。

《50个细节教出爱读书的孩子》这本书还教了我两个概念“鲸吞”和“牛嚼”。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咀嚼。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个概念也为我们做家长的指明了以后的努力方向。孩子现在才三年级,有大把的时间放在阅读上,当孩子真正地把书当成爱好时,可以说孩子在读书的道路上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坚持下去。

上一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之资金管理分析五下一篇:五年级学生家长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