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值得一“提”的学生(教师手记)

2024-06-21

关爱值得一“提”的学生(教师手记)(共10篇)

篇1:关爱值得一“提”的学生(教师手记)

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不懈的动力,而教师不断的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是学生进步的保证。 教育工作中最难也是最苦的“差事”就是后进生工作。后进生包括学习上的困难生和品德上的问题生,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非健康家教环境的不良影响,集体友谊和同情的不断丧失,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等。但他们并非无可救药,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值得一“提”的。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我班有一名在别人眼里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徐龙,在我接班以前,他的成绩可谓是次次垫底,每每不及格,老师学生都对他不抱任何及格的希望,而且他的行为习惯也不好,除了作业不做之外,课堂纪律更是差,从来不听进去,还时不时地要闯祸,同学们都拿他作为笑料,把他当作全班差生的标志。 我通过观察和与他的交流,发现了他身上的亮点:他有上进心,他想学好,他看到老师很懂礼貌,能积极向老师问好。于是我在班上几次表扬了他的礼貌行为。他的积极性高了,不但主动帮助别人打扫卫生,还有了要求学习的想法。 于是我帮他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他的基础实在太差,很多字都不认识,而且写出来的字我都感觉像是“甲骨文”,需要极大的“分辨率”才能识别。 我想对学生进行行为矫正,正确选择目标行为非常重要,既要注意目标不要太多,也要注意确立的目标不要太难。我给他提出一个不高的目标,要求他能完成一些基本作业,对一些较难的题可以不做。起先,是做一些抄写作业,对一些问答题、思考题之类的他可以“免做”,对他的要求就是抄完抄正确。后来,要求他能做一些字词方面的题目,如解释、找词、填空、造句等。渐渐地,他能就一些作业作出自己的回答了。同时,我还联系家长,在家要求其能读课文,做到通顺即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课堂上已能听懂,于是,我看到了令我欣喜的一幕。一次,当我课堂提问时,下面同学正在费力思考,我看到他举起了手,要知道平时他是不太举手的,何况是在别人回答不出的情况下,于是我叫了他,他的回答虽然不正确,但我还是表扬了他,我称赞他这种积极思考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于是,他在以后的每一堂课中,都积极举手,而且在举手之前,还若有所思地用两个手指衬一下下巴,每次只要他举手了,哪怕另外同学有再多的手举在那里,我也会不遗余力地叫他来回答问题。当然,他的答案和理解绝大部分都是错误的,但我没有批评他,当他说错时,我以点头表示对他行为的认可,说对时,我用语言肯定和表扬他的表现。 在我的多次鼓励下,在罗森塔尔的这种期待效应下,他的成绩也上来了,一次次地逼近及格线,在上学期的平时测验中有好几次都跨过了及格线,特别是上学期末,他还破天荒地语文三个成绩(基础、阅读、写作)全部及格,我感到欣慰。 在抓好他学习习惯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他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我经常同他说:“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既懂礼貌又能体谅别人,还学会了关心他人,在学习上也能不断进步,我也希望你能在其它行为习惯上表现得更好,让同学和老师更喜欢你。” 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虽然有改过的愿望,但是,他们的不良行为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纠正起来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让学生在反复中逐渐成长,只要创造或改造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改变。 现在,这位同学的各种行为习惯已有了不小的进步,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他也能走得更远。我想,学生天性并无好坏之分,我们教师不要人为地将他们区分开来,以致扼杀一个个求知进步的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密切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并不用奢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天才,但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总结以上方法,我认为要关爱和改变“后进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堵”,即堵塞不良渠道。割断后进生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联系,如禁止其进“两室一吧”等。(二)“创”,即创建适宜矫正不良心理品质的健康家庭环境。一是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二是通过家长学校的联系,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三)“疏”,即疏导。1、从情感上疏。我们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即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要主动靠拢后进生,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照顾;2、从行为习惯上疏,要求学生严格按要求规范自己,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常规来约束自己;3、用激励机制去疏,当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时及时加以肯定或表扬或奖励。(四)“练”,即训练学习。教师利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后进生答题解疑,深化认识,训练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学习习惯。 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已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一名合格教师,要先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我始终认为,提高教师素质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篇2:关爱值得一“提”的学生(教师手记)

难得下如此大的雪,201x年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雪,虽然在年初时天气也狠冷了几天,老天也恨不得下一场大雪以泄心中的积愤,却还是只有虚张声势,捕风捉影,没有下。这年底的一场雪来得真是时候,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了一把雪的滋味。

在几天的阴冷低温后,一天早上,它终于再也呆不住了,急匆匆地从天堂跑下来与我们相聚,之前我们早早的企盼总算有了回报。同学们兴奋得不断从凳子上弹起来,眼望着窗外灰暗的天空却露出欣喜的神色,眼睛都充满了光亮。于是,我让一部分已完成了作业的同学到走廊上观雪。

对于我们这个处在“温室”中的地区,下雪可以说已经是一种奢望了,我甚至担心我们的孩子以后无法在家乡看到雪了。可这次,虽说今年是又一个暖冬,但雪是实实在在地在下了,零星的雪像上天无意中洒下的细盐,疏疏地落下来,还夹着雨,尽管让人觉着不过瘾,可大家的心情是用欢呼来表现的,大家都把手伸出去接雪。这时,早自修还没下课,其他教室还很安静,我请同学们静下来,并且不要把手伸出去,也不要将身子靠在走廊上,因为我们是三楼。

一会儿,铃声响了,所有的同学都出来了,雪也不负众望地下大了,原先的一粒粒的小雪,瞬时间变成了一朵朵的大雪,而且大有漫天飞舞的态势。从三楼望去,空中全是雪的影子,占领了所有的空间,大的雪花如含苞的棉胎坠下来,一楼的同学站在雪中,任由它们渐渐地在自己身上融化,将冬的感觉融进了心里。我们看到,步行街上的人们可不再潇洒从容地信步了,步行街也成了“竞走街”,人人急急地赶路。在雪中奔波的人们虽然承受着雪的侵袭,但大家的脸上却都洋溢着对雪的喜爱之情。

毌庸置疑,我们都很喜爱雪,我自是不例外。一下雪,我便觉得从未有过的清新,空气是甜净的味道,清凉的感觉一直透到心里,仿佛所有的燥动一下子沉静了,所有的浮华一下子沉淀了,所有的尘埃一下子都被打入了地狱,所有的烦恼都随寒冷封存了起来,所有的杂乱都被隔开了,顿觉人的生存是多么有价值,世界的温暖如此触手可及,我们原来可以有这样温馨的生活。

雪下了一整天,丝毫没有要停的样子,这回它真地很慷慨,一下子就把它所有的爱全部奉献了出来,让人们不再遗憾雪不够大,让大家享尽雪带来的快乐,居然只一个白天,地面上便积起来厚厚的白雪,以前这样的情况只在夜里才能实现。大家艰难而又快乐地在雪地上行走,我们要去别的班上课的老师要穿过雪地,皮鞋在雪地里几乎成了雨鞋,踩在夹着雪和水的`水泥路面却毫不畏惧“叭叭”作响地走着,有人甚至还玩起“蜻蜓点水”的绝技在雪地上飞奔,快乐得像个小孩似的。

因为下雪,这一天上课的时间也过得特别快,大家的心情在快乐的期盼和尽情的享受中沉醉,教室里有一种特别的明亮,雪映得大家心里亮堂堂的,不知不觉中便已到了放学的时间。大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都想赶紧回家一展身手,撕开一轮雪中的大战,男生们活像关久了的小动物回到了大自然似的活蹦乱跳。每个人都在盘算着回家如何享用这份“雪餐”,想着美好的事宜在等待着自己,快乐得忘乎所以了。

篇3:关爱值得一“提”的学生(教师手记)

其他学科我不太懂, 就只说说语文。

一是学生展示内容的应试化、低幼化。

“高效课堂”的主导思想是还课堂以学生。这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还是一种纠偏——传统课堂确实存在着教师霸占课堂学生被边缘化的痼疾。但我非常期待看到的是:课堂还给了学生之后, 学生做什么呢。

高效课堂的做法是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先自学, 然后课堂展示, 互相质疑, 教师点拨获得知识。从初衷来看, 这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出在导学案的内容。

因为要便于操作——学生得分组展示, 要适于板书, 适于学生讲解, 于是乎, 导学案的内容就必得分板块, 要能够很好地落实。这样一来, “导学”成为了导“知识”。至于思想、文化、文明、情感、艺术等对于语文可能更为珍贵的东西, 不太好上“导学案”, 于是便被忽略了, 甚至完全省略了。

我前后观摩了若干堂“高效语文课”, 学生确实动得很欢, 但讲解的可惜几乎全是基础层面的东西。略微深入一点点的, 也不过是练习册和参考书上的低层次内容。这实在不能怪老师, 是学习的固定模式决定了学习内容的低幼化。

比如听《桃花源记》。授课老师自己也先跟我呻吟了:“王老师, 这么上还是语文课吗?”确实非常为难我们的年轻老师。当学生课堂展示的全是“词性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的“言”方面的知识的时候, 我想陶渊明也会愤怒的。正如另一位年轻老师在我面前捶胸顿足:“王老师啊, 这可是《桃花源记》啊, 这可是《桃花源记》啊?”

我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如果学《桃花源记》, 重心居然放在这些东西上面, 这不是暴殄天物吗?

我跟他一样感到惶恐和痛心。

语文学科和理科有很大的不同。其魅力恰恰在于知识的模糊性和情感的多元化。可以这么说, 只有知识肢解, 没有艺术和情怀支撑的语文课绝不会是动人的语文课——哪怕它适合于考试。

语文课跟相声一样, 必须得“抖包袱”。在不断的情感濡染和理性感性交织渗透的引领中带着学生跨越千山万壑。语文是审美的历险。而一张导学案, 把学生的思维全然固定, 把所有历险过程全部首先定义为做题, 这是语文的窄化和“死”化。

二是教师的边缘化。

看了几堂“高效课”, 最着急的还不是学习内容的应试化, 最着急的是教师的无所作为。这样的课堂模式固定甚至学生朗读教学目标都是程序化了的。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 学生确实动得很多。可是老师呢?有的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 有的无所事事地偶尔穿插几句话。从头到尾, 极少见教师有什么创造性的行为。

这也不能怪老师。“导学案”已经把老师完全“出卖”了, 教学程序一目了然, 教学内容明明白白。学生几乎不用独立思考, 所有内容《课文全解》等一类书上全都有。学生只需要照搬过来填写在导学案上, 再板书上黑板即可夸夸其谈。加上课堂时间极其珍贵, 老师被边缘化既是无奈, 也成自愿。

据说“高效课堂”以教师讲解的多少来衡定课堂效益, 总之是讲得越少越好。据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有一位很著名的高效数学教师, 每一天都用秒表卡自己的讲课时间, 最后终于把教师的讲解成功下降到了3分钟。于是皆大欢喜成为典型。

数学课这么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较之于语文, 数学确实明白透彻得多:课堂完全试题化绝不会有人诟病。在中学, 数学就是解题, 就这么简单。但语文真的没有这么简单。课堂上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点拨本就天然属于语文的一部分。讲得过多肯定不好, 但完全不讲或者讲得不精彩, 我以为是对语文责任的推脱和逃避。

而这样长期把课堂“焦点”彻底让位给学生, 我以为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可怕的。语文教师的职业兴趣来自于什么地方?前段时间和校长聊天, 我提到一个观点:你给老师过生日送礼物很重要, 关心老师的起居家人也很重要, 但这些都是外围力量。真正促进教师的职业兴趣蓬勃发展的, 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高峰体验, 是来自于师生的情感和智慧高度交锋融合之后产生的美感。只有这个东西, 才能让教师痴迷于课堂, 痴迷于教育。

讲与不讲, 讲得多与少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讲到了学生的心中, 点燃了学生的情怀和智慧。

教师的讲, 如果极富有个性和文才, 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曾经读到这样的典故:

西南联合大学的国学大师刘文典, 恃才傲物, 不可一世。他曾和学生在三五月圆之夜, 团团围坐在草坪上, 吟诵《月赋》, 那种情景, 让钱理群先生思慕不已。

同样是刘文典, 有一次警报响起, 他挟着一个破布包, 往郊外逃窜, 正好遇见沈从文夺路狂奔。刘文典火冒三丈, 侧过身大骂沈从文:“我跑是为了庄子而跑, 你这个该死的, 你为谁而跑?”

每每读至此, 我一方面震惊于刘文典的狂妄, 一方面又同情沈从文先生。

作为先生, 首先是真性情, 其次才是真学问。

才高八斗的刘文典, 自认为世界上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 一个是自己, 另半个是冯友兰。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 吴宓等西南联合大学几位重量级教授便前往听讲。刘文典旁若无人地闭目演讲, 讲到精彩处, 戛然而止, 抬头张目望着教室最后排的吴宓, 慢条斯理地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呵?”吴宓闻听立即起立, 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吴宓号称清华四大教授之一, 是钱钟书先生的授业恩师, 尚且对其恭敬如此。

老师有真性情, 洒脱不羁, 随心所欲, 呈现一种自然生命的姿态。这种教学, 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 而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和启迪, 它给予学生的必然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舒展, 传递的则必然是自由天性的裸露, 个体生命的承担, 独立人格的追寻。

真实的生命, 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教育也该如此。

这样的老师, 如果不讲, 那该是学生多么大的损失啊。

俗语说, 教师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讲的水平, 任何时候都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而教师, 如果以“还课堂以学生”为借口, 降低自己讲的质量, 退化了讲的能力, 这对于语文, 实在可算是灾难了。

所以, 高效课堂如果要真正成为好东西, 必须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应试化、低幼化。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边缘化。

课堂, 必须成为师生都双赢的场所, 我们的教学才有希望。

篇4:浅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关键词:教育教学 问题学生 关爱

一、教师对好学生的“偏心”

一般人的习惯中,教师通常把那些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归为好学生,而把纪律表现差、学习成绩差,或是这样那样表现差的学生归为差生或者叫问题学生。从教师角度来说,大部分教师都会喜欢好学生,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感到头疼。

这点笔者也感同身受,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教过的学生中,那些当年的好学生随着毕业时间的增加,多数与教师的联系日渐少了,反而是那些当年让人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仍和教师保持着联系,与笔者分享他们事业上的成功与生活中的快乐,笔者也由衷因他们有了更多的自豪感。在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中,笔者发现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经过长时间的回忆与思索,笔者找到了这种情况的原因:你为他们付出了足够的关爱,就会收到他们爱的回馈。

二、关爱学生的实例

笔者任教的第一个钳工实习班中有一个姓杨的学生,平时最喜欢和教师作对,是一个令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笔者准备任教这个班级前,曾教过他的好几位老师都提醒我尽量不要招惹他,免得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正式接任后,笔者很快发现这个学生确如大家所说,真是一个聪明、自负同时难缠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笔者虽然不认同大家所说的不能招惹他的建议,但还是暂时对他采取了冷淡处之的态度。笔者的想法是:他如此热衷于“表现”肯定是有原因的,但要拿他“说事”,就需要找一个突破口,狠狠挫一下他的锐气,使他真正服气,才好树立笔者的威信,进而让他对笔者亲而近之。

有一次,在进行钳工平面锉削练习中,学生们不仅要掌握正确操作姿势,平面度精度也要逐步达到0.1mm以内。杨同学自认为水平很高,姿势规范,又开始表现了,说他的动作最规范了,只能锉成这样了,谁也不可能比他强。学生们测量他的工件后也都表示赞同。此时的他,下巴颏恨不能和鼻子一样高了。随着学生们的赞叹声,笔者踱步到他的工位前,在学生们的注视下观察了一下他的工件外观,故作惊异地认真检测一番,然后表情严肃地环顾一下四周。此时包括杨同学在内的学生们都不吭声了,好像就在静等着笔者说出他们期盼的赞美之词。“是用这把六寸锉刀加工的吧”笔者明知故问。“当然了,十寸大锉刀怎能达到这个精度!”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笔者蹙着眉,拿起刀口尺再度测量了一下工件,并着力让大家都看到明显的缺陷之处,看着杨同学和学生微微点头但又不服气的神态,顺手拿起一把粗加工用的十二寸平板锉示范起来。刚才学生们都说好的那个工件在笔者的大板锉下,没几下就改变了模样,纹理更顺了,表面看着显得更平整了。笔者直视着杨同学的眼睛说道:“再都来量一下看看。”他第一个赶上前拿起刀口尺左右横竖量了一通,面色变得通红,无奈又不甘的神情说明了一切。“好好练吧,你们的水平啊……差得远呢!”撂下这句话笔者返身走开了。

学生陆续回到了各自位置,笔者却特意把杨同学叫了过来。他这次没了往日的激昂,耷拉着脑袋不时抬眼瞄着笔者,就等被训话了。笔者使劲瞪了他一眼,心中好似出了一口恶气,看着他的囧样心中突然感觉好笑。笔者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笑着说:“咋了,蔫了!这可不是你的性格啊!”接着笔者和他谈到:“你是有潜力的,而且是有能力的,但靠耍嘴皮子是不会获得真功夫的。做事做人都要脚踏实地,把事情真正干好,你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才会赢得人心。我看好你,所以作为老师我会更严格地要求你,相信你会理解的。”

这次事以后,他对笔者这个老师服气了,笔者也顺势改变了原先对他漠然处之的态度,更多地关注他,也最终了解到他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表现”。其实他并不乐意上技校,认为自己屈才了,想着让学校把自己撵走算了。笔者帮他真正认清自己,规划他今后的道路,探讨现实与理想。虽说他还是改不了爱“冒尖”的毛病,但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期待着笔者的肯定和赞许。

转瞬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顺利毕业的杨同学分配入自己心仪的企业,几年后创业成功,成为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老板。也许有的人会说,自己也为那些问题生付出了很多,但他们从没改变,他们根本不理解,他们甚至没有感恩之心。笔者觉得付出的爱一定会有结果,如果你还没看到,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只是爱不够多而已。你对他们的关爱还要多些,多些、再多些!

参考文献:

[1]丁秀峰,李新旺.心理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篇5:关爱值得一“提”的学生(教师手记)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急功近利, 没有耐心是搞不好教育的。我们每位教师要想真正做到赏识自己的每一位学生, 不把自己的位置摆端正, 不把我们个人的力量汇聚到整个民族的教育事业中去, 不减少功利性, 是无法真正实践“关爱”的要义的。那么, 我们该怎么做, 又该注意什么呢?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浅见。

关爱学生只有爱心是不够的, 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常有这样的事例。当班级出现一些问题时, 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拍桌子、大声训斥、停课请家长, 这样的行为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也显得教师缺乏修养。教师总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手段是不可取的。教师的一片真情、一份真爱在这种形式下变成了学生心灵上难以抹去的阴影。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或鞭挞, 他心理就充满了恐怖, 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 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可见, 关爱学生一定得讲究方式方法, 让学生理解、信任教师, 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慢慢地明白教师的真心帮助, 才可滋养学生高尚与进取之心, 才可以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 从而获得教育的真正成功, 这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的真理。

关爱学生不是迁就学生。首先, 班主任必须要有正确的育人观、正确的人才观, 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才能使全班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去奋力拼搏, 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但这不等于对于学生的一些毛病迁就、容忍。例如, 我的一位学生因为一些个人学习上的问题逃课了。在联系家长找到该位学生, 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开导教育, 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 我在班会上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够做到“不失其情, 不越本分”。班主任必须做到明察秋毫, 加强谈心活动, 让教师真正的关爱照射到每一个角落, 使每一个心灵都得到阳光雨露, 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关爱学生就是为其做出榜样。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精神, 公正无私的高尚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 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 注意表率, 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 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不一定都能够做到这些, 但我们可以从平凡中见伟大, 在奉献中见真情, 必须认识到自已所从事的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 从而树立起“角色”理想, 建立起以教为荣, 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

关爱学生就是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书, 更要育人, 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 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 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 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 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 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 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 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 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 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篇6:教师如何关爱学生

一、爱是教育的心理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了教育与理解,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开启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切感,是激发学生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好,爱学生,那么教师的爱就会感动学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直觉:这个老师是个好老师,他是为我们着想的,老师很辛苦,我们也要听话,不能让老师难过。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教诲就会铭记于心,凡事都会照章行事,按要求做好。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总是粗暴地对待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或抵触情绪,进而悲观消极自暴自弃。即使教师的话是正确的,学生也听不进去,有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顶撞或有意为难。所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只有在心理上征服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爱要遍及全体学生

1.理智关爱,提升优生

一般来说,优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很多的。平时教师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相应地与教师的交往也多。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似乎和教师更亲近些,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在班级中是特别受宠的,这种感觉会助长他们的气焰,甚至产生骄傲的情绪,认识不了自我。我们教师在办公室闲聊时常常引发这样的感慨:学生毕业了,在路上看见教师打招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平时经常教育、经常做思想工作的所谓的后进生。而那些所谓的优生,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作为教师,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的这种态度,确实有些失落,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

爱是两面性的,我们不应该对优生有溺爱的行为,不能让他们在胜利面前产生自满的情绪,要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这样他们才会清晰地认识自己,体验到超越自己的乐趣,感受到教师存在的价值,学会感恩,从而把教师在他们身上的这种爱反射回来,从而也会更好地回报社会。

2.普遍关爱,重视中等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到中等生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群体。常常有家长打电话过来问孩子的情况怎么样,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能详细地告诉他们的情况。然而,有的中等生家长打电话过来询问,我头脑中一片空白:“是呀,这个孩子最近怎么样的呢?”

中等生往往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平平,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就会少些。其实,这些中等生只是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如果我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可以形成更良好的班风,从而影响后进生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那个中等生家长的电话唤醒了我,让我及时关注起中等生来。常常在中等生中找出一些表现好的进行表扬,激发了他们这个群体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切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其中好几个中等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更强了,也更加好管理了。

3.真心关爱,扶持后进生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难题,要使后进生转化成功,师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教师对学生只有多亲近、多同情、多爱护、多理解,彼此的情感才能交融,心灵才能相通,才能使后进生渐渐转化。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纪律松懈,学习懒散,还常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找他谈话也总是不开口或逃避。后来,只要他逃课了,我便同家长一起四处寻找,多次冒着风雨把他找回学校。他终于明白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来再也没有无故旷课了,也慢慢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教师对于后进生的爱不是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关爱,而是教师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应当是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关爱“问题学生”时,他们也会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的教育也就可能获得成功。

三、爱与严要辩证统一

师生和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爱和严的辩证关系。爱不是放任,严不能成伤害。教师不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更不能嫌弃学习成绩或品德不好的学生。对于学生,教师的严与爱都必须是公正公平的。处理好爱与严的辩证关系,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班风也会越来越好。

篇7:关爱学生——教师职业精神之魂

一、关爱学生是一种责任

有人说过,“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也说过:“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她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一生幸福的营造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决定了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不仅传递着某种感情和评价信息,也给学生暗示着归因的取向,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关爱学生是一种责任。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要对学生的成长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无愧于民族、历史赋予教师的职责。

记得刚接收四(4)班时,发现班上的小陈性格特别内向,平时下课,同学们在快乐嬉戏时,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也没有同学和他一起玩。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患有先天的听力障碍。我知道后,每当下课,我总要有意识地走到他的位置旁,大声地和他谈话,有时干脆拉他一起走到操场上,和他一起跳绳、打羽毛球。看到老师和小陈一起玩,很多同学便会很好奇地凑上来,要求一起玩,我便趁此抽出身来,指导同学们和小陈一起玩,久而久之,小陈和同学们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他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自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这是教师的一种职责,一种使命,一种担当,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

二、关爱学生是一种艺术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懂得:关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只有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师生互动,有的放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讲清多少道理,而是理解、尊重和关爱。因为“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语)。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教师只有理解孩子,才能尊重孩子。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好学生要尊重,犯错误的学生更要尊重。作为一名教师,在处理犯错误的学生时更要注意场合,注意方法,每一句话、每一个神情都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考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易于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记得有一次上课,当我刚到教室门口,一个男同学飞快地跑上来急切地告诉我:“老师,我放在抽屉里的十元钱不见了。”“什么时候丢的?”我听了情不自禁地皱起眉头,心中一阵不悦。“刚才体育课前还在,体育课后我回到教室,便发现不见了,这钱是我妈叫我放学后剃头用的。可现在……”说着小晨急得掉下了“金豆豆”。“别着急,老师帮你找。”我一边安慰小晨,一边在心里飞快地盘算着,拿定了主意:“同学们,请静一静。在文明班级里发生了这样的事,作为班主任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儿,老师要先向大家说声‘对不起’。”说着,我迅速地环顾了一下全班,只见小晨旁边一个胖墩墩的男生不敢正视我的眼睛,正慌乱地把目光斜向窗外。“不过,老师知道,小晨的十元钱肯定是哪位同学有急用借走了。老师相信,这位同学以后一定会把钱还给小晨的。”我边说边走到小晨的座位旁,“小晨,这是十元钱,你先拿去剃头吧。等那位同学还了你,你再还老师,好吗?”……

第二天,我刚进教室,小晨兴冲冲地跑上来:“老师,还你钱!”“噢,钱回来了!”我心头也禁不住一阵欣喜。试想:如果昨天我不假思索地把全班同学狠狠地训斥一顿,哪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呢?

在处理十元钱丢失这件事上,我特意没有用“偷”这个刺耳的字,而迂回地用了一个“借”字,这样既顾全了学生的面子,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正像一位特级教师所说的: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理解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教育艺术。

三、关爱学生是一种智慧

教育,不仅仅只靠热情,关爱学生也不仅仅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充满了智慧和灵性。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是体现教师的一种智慧——会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严爱结合,爱中有严,爱而有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在愉快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夸大其词的责怪会让学生过于内疚和羞愧,而不一定能促使其改正错误;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辞也会让学生自大或自满,从而失去进取心。所以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帮助要机智、灵活,适时适度。

现在的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多数同学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他们从小生活在备受宠爱的环境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优点,溢美有加,对缺点却视而不见,更有甚者,由于爱屋及乌,孩子的缺点在他们的眼里竟成了优点,以致许多孩子从小到大只能听表扬,听不得批评。于是当这些学生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时,不会从自身去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怨恨老师,认为老师对自己存有偏见,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甚至因此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会出现一些十分幼稚的孩子气举动。

这时,老师若是为了树立权威,因为学生的一点过错,就与学生“硬碰硬”,则会激起学生进一步的叛逆行为,即使筋疲力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反之,我们若是真正地关爱学生,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内心里去理解他们,大度地宽容学生的各种孩子气的举动,并用一些迂回的、巧妙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用教师的智慧去感染学生,就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关爱学生是一种境界

人们经常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比做“红烛”“春蚕”,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所构建的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创造的价值与获取的回报无法用等比来度量。“红烛”是燃烧自己的青春而为别人照路;“春蚕”是把生命化为丝缕吐尽之后,来完成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说明,奉献和牺牲是教师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关爱学生也就当然要以牺牲自身的某些利益作为前提了。

要真正做到去关爱学生,就必须从内心深处去考虑学生的需要,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决不就是简单地找学生谈一两次心,做一两次家访,而是一项无声无息地、没有终结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精力,失去很多名利和机会。有时甚至还会付出自己的所谓“尊严”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融洽和快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守一份淡泊,以一种超然平和的心境去面对纷繁的世界,拒绝许多绚丽多彩的诱惑。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学生的分数不高影响自己的“声誉”而怨恨,不会因为学生的“品行差”影响自己的“荣誉”而愤怒,不会因为自己的劳动不被人承认或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烦恼,也不会为功名利禄的得失而动容……

篇8:关爱值得一“提”的学生(教师手记)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必须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是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曾经,我接了一个差班,出奇的差。刚接手,就有人向我透露,这个班有十几个学生不同凡响,全年级的后进生集中在一个班,家长经常打电话告状课堂纪律乱糟糟的,课无法听下去,强烈要求换老师。这个班绝非等闲之辈所能控制,成绩差,纪律差,品德差。着急吗?怎能不急!生气吗?焉能不气!凭什么要我接这个烂摊子?谁受得了?有些事,不是你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就不做;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做就不做。我无法选择学生,我只好选择接受,选择改变目前状况的方法。当我静下心来,走进后进生,靠近后进生的时候,爱心竟悄悄地生长,像甘露一般滋润着他们的心灵,同时也浸湿了我的心田。班上有一个小顽童名叫赵宏军,长得很胖,平时不爱运动,连体育课都东躲西藏,就是不肯上。男生不爱体育课,真是少见。一日,又到体育课,他又开始磨磨蹭蹭,迟迟不肯下楼。我催他快点,他竟指着桌上的数学作业毫不客气地说:“我要做作业,你烦死了!”这个学生平时说话一贯冲头冲脑,火药味特浓,不论是谁,一视同仁,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什么。那一次,我真的被他惹火了,那个火气“噌”的一下子蹿了上来,无法控制。一番好意得到如此下场,心有不甘。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抓住他的衣角,不知哪来的力气,一下子将其拉出座位。让他重新说话,让他向我赔礼道歉,并责令他立刻下楼上体育课,好好锻炼身体。他见我如此顶真,只好乖乖地去上体育课。对此事,我认为教育孩子要明白大是大非,改顶真就得顶真。

教育要给所谓的“失败者”以尊严,这是对他们的宽容和鼓励;给成功者以尊重,这是对他们的敬佩和赞许。有人曾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无可奈何,整天不是看着他,就是叫他跟着我;不是和他讲道理,就是辅导他学习。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吊儿郎当的习气收敛了不少,反而对我多了一些尊敬和感激。后来,我在他的作文中看到:“陈老师严厉时像一头母狮,让人吃肖不得;温柔起来像妈妈,又叫人感动不已;说起话来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训起学生一套又一套;对待后进生,慈眉善目,让你不得不佩服。”得到他如此评价,所吃的苦,所受的气就像一缕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在所谓的“后进生”的心灵深处,你给他一粒温暖而充满信任的种子,他就能荘壮地成长。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

篇9:关爱留守学生教师责无旁贷

据媒体报道, 全国的留守学生大概有两千万。就我校来说, 全校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学生, 笔者担任班主任的这个班, 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学生, 其中有6名学生处于无监护状态。这些留守学生中的很多孩子, 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留在家的孩子大多是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的老人看管, 这些老人无法担负起管教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 亲友疏于管教, 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有的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 形成放任自流、厌学辍学、成绩偏差、心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滞后等等。有的在节假日四处闲逛, 到网吧玩游戏, 乃至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有的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 有的打架闹事, 有的打牌赌博, 甚至小偷小摸, 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年幼无知, 不能辨别是非, 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暂时失去父母关爱的留守学生, 成为一类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他们需要关爱与照顾, 而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主要靠学校的教师。所以, 关爱留守学生, 教师责无旁贷。

如何才能使这些留守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能够感受到温暖, 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统一思想, 形成合力

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管教留守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成长, 共同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净化社会风气,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建立组织, 落实责任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并落实责任, 共青团、学生会、年级组、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共同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重视教育, 加强管理

1、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留守学生的法制道德观念, 增强留守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以班团活动为载体, 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语文、政治学科的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 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政治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对留守学生要做到精心观察, 及时掌握动态,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 给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偏爱”。

3、注重培养师生情感。

(1) 建立档案和联系卡。班主任要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档案和联系卡, 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务工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联系电话、学生主要表现等情况。对那些处于无监护状态的留守学生, 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当临时监护人。

(2) 建立关爱帮扶关系。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帮扶, 一名教师负责几名学生, 经常与他们谈心, 随时掌握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及时为其排忧解难。教师对重点留守学生加强辅导, 实行跟踪教育, 要求学生每天写一份总结, 总结自己在这一天里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批阅。班主任组织班团干部、优秀学生分别与留守学生结对帮扶, 使他们成为好朋友,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3) 重视家校联系。班主任每月与每位留守学生的父母至少电话联系一次, 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学生。班主任、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之间要做到能够随时电话联系, 交流情况。

(4) 密切留守学生与其父母的联系。要求留守学生经常与父母联系, 至少做到每半个月能电话交流一次, 让家长安心务工, 让学生安心学习。也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心理健康加强帮助和指导。团县委曾经组织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的活动, 这种活动很好, 能使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变得融洽。

(5) 开展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定期举行班团活动, 举办书画、体育、文艺表演等活动, 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 使他们生活在快乐、和睦的氛围中, 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在重大节日里, 教师组织留守学生一起过, 让他们享受节日的欢乐。

(6) 定期开展活动。教师定期组织留守学生参加“名人故事会”活动, 通过介绍名人奋斗、成功的事迹, 帮助留守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并形成为之努力奋斗的意识。

(7) 给每位留守学生庆祝生日。班主任在学生生日那天, 送一份小礼物和温馨的祝福, 并组织全班学生为其唱一首歌, 让学生感到无比幸福。

(8) 、奖励先进, 以点带面。及时奖励表现好、进步快的留守学生, 树立榜样并鼓励其他学生不断进步。

四、校园内外, 齐抓共管

学校要与学生家庭、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密切协作, 共同关爱留守学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召开会议, 互通信息, 交流经验, 努力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总之,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爱留守学生, 教师责无旁贷。我相信, 只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 关注留守学生, 关爱留守学生, 一定能使留守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10:关爱值得一“提”的学生(教师手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没有耐心是搞不好教育的。我们每位教师要想真正做到赏识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不把自己的位置摆端正,不把我们个人的力量汇聚到整个民族的教育事业中去,不减少功利性,是无法真正实践“关爱”的要义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又该注意什么呢?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浅见。

关爱学生只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常有这样的事例。当班级出现一些问题时,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拍桌子、大声训斥、停课请家长,这样的行为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显得教师缺乏修养。教师总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手段是不可取的。教师的一片真情、一份真爱在这种形式下变成了学生心灵上难以抹去的阴影。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或鞭挞,他心理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可见,关爱学生一定得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信任教师,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慢慢地明白教师的真心帮助,才可滋养学生高尚与进取之心,才可以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获得教育的真正成功,这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的真理。

关爱学生不是迁就学生。首先,班主任必须要有正确的育人观、正确的人才观,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才能使全班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去奋力拼搏,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但这不等于对于学生的一些毛病迁就、容忍。例如,我的一位学生因为一些个人学习上的问题逃课了。在联系家长找到该位学生,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开导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在班会上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不失其情,不越本分”。班主任必须做到明察秋毫,加强谈心活动,让教师真正的关爱照射到每一个角落,使每一个心灵都得到阳光雨露,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关爱学生就是为其做出榜样。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精神,公正无私的高尚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不一定都能够做到这些,但我们可以从平凡中见伟大,在奉献中见真情,必须认识到自已所从事的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从而树立起“角色”理想,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

关爱学生就是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总之,我们的“关爱”决不应只现于平时的生活细节,而应该从教育教学的本质上真正实践“爱”的哲学,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理性、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真正合格的人才。

上一篇:中学书香校园演讲稿下一篇:除夕之夜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