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便民服务协议

2024-06-20

社区便民服务协议(共9篇)

篇1:社区便民服务协议

编号□□-□□□□-□□□□□□□

天山区南草滩街道翠园社区卫生服务站

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协议书

全科团队

服务居民

档案编号

签约时间

甲方:

区(县)

中心

站 乙方(家庭成员代表):

家庭电话:

住址:

家庭档案编号:

甲、乙双方共同确定

团队为乙方的家庭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

团队成员:

手机:

固定电话: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尊重和自愿的原则,签订此协议,接受一下条款的约定:

一、甲方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想乙方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以下两大类14项服务:

乙方:

服务项目:

成员1:

服务项目:

成员2:

服务项目:

成员3:

服务项目:

成员4:

服务项目:

成员5:

服务项目:

(一)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为签约居民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

2、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3、对0-6岁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和健康管理服务;

4、对孕产妇进行孕期健康管理和产后访视及健康检查服务;

5、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一次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6、对35岁及以上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体检一次,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7、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每年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管理服务

8、对签约居民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9、接受签约家庭成员的电话健康咨询。

(二)个性化基层医疗服务项目

10、对家庭成员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医保规定病种,按机构级别提供诊疗、护理服务;

11、按居民要求和服务能力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

12、对空巢老人、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慢性病人,提供上门体格检查、用药指导、预约门诊和办理转诊等服务;

13、对家庭成员常见慢性病提供中药辨证施治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服务;

14、对辖区签约居民的特需医疗服务,双方可约定,按有关规定提供有偿服务。

二、乙方及家庭成员自愿接受以上所选服务,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变化情况首先及时告知甲方,并保证沟通畅通,积极配合甲方的服务。

三、以上两大类14项服务为基本服务项目,原则上不收取费用(第14项除外)。协议双方可通过协商,增加和细化服务项目,如涉及到收费项目,则安照有关文件标准执行。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期满后如需续约,乙方需告知甲方,双方签字确认。不提出解约者,视为自动续约。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年

****年**月**日

篇2:社区便民服务协议

甲方:陕西合恒律师事务所

乙方:社区居委会

一、访等方式。

2、代写法律文书,出具法律意见,参与社区纠纷调解。

3、受聘担任驻社区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居民的法律顾问。

4、接受委托,代理案件,按照正常收费的80%收取。

5、了解社情民意,参与信访;对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6、宣传法律等。

二、工作方式

律师参与社区法律服务以甲方为单位,以乙方为依托,具体工作方式:

1、向社区居民公布甲方咨询电话。

2、甲方指派律师,每周到社区了解法律需求,解答法律咨询,统一安排律师代理各类案件。

3、乙方协助甲方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给街道社区企业和居民。

4、甲方为乙方司法台账记录提供服务。

5、联系方式:甲方以电话、传真、寻呼和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保证乙方能及时与甲方取得联系。

三、甲方:

乙方:

甲方为社区主要提供以下法律服务:

篇3:社区便民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组织聚集在某一区域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集体,有一定的地理区域和人口数量,居民之间有着一定社会关系。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是未来城镇化建设中范围规划发展的必然形式,是区域管理的最小单元。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社区的功能包括: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功能、安全稳定功能。本文将主要论述社区的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机构提供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以此来引导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研究。

为维持社区的发展和稳定,现阶段社区设有各种层次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在我国,基层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分两种:一种是村民委员会,另一种是居民委员会。②社区服务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社区服务的框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人们对社区服务能力的追求不断提高,要求社区服务形成并建立功能全面的系统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期待它拥有更高端、更快捷、更强大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这也是未来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的社区服务系统必将引领我们的未来生活。③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将占据社区服务的未来市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现自己应有的价值。研究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具有现实价值和必然性。

1 社区服务系统现状

1.1 社区服务系统发展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服务由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大公社服务转变而来。④1986 年我国才开始进入社区服务探索阶段,到1997 开始了解和学习国外社区服务发展模式进入发展阶段,2011 年我国社区服务进入改进阶段,2014 年我国社区服务正式进入完善阶段,社区服务系统开始进行试点建设。科技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社区服务系统的相应技术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落后。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还不成熟,不具备规模化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相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⑤社区服务系统的开发应用环境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未来社区服务系统将被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相关研究人员也感受到了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巨大市场价值和潜力。

现阶段由于对社区服务系统建设投入不统一,功能分散不集中,综合成本高,导致社区形成完善、有效的便民服务系统较困难。国内少数城市建设了智能化住宅小区,但对于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建设。⑥目前我国针对社区服务做了相关理论研究,社区服务系统也开始进行逐步推广和实验。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有关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创业项目,像一些O2O服务平台、服务系统的软件开发、智能系统等。⑦与社区服务系统相关联的几个方面包括:信息基础网络、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库、相关硬件设施,但这些与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因而,对设计高度集成、适应性强、高效率、大规模的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研究。

1.2 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对社区服务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1)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系统的信息分散,来源杂乱,大量的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有效的归类,有用的信息需要自己提取,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且无法实现共享。

(2)系统的集成度不高。每一模块都相对独立,没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能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服务系统,造成资源的浪费。

(3)数据资源来源受限制。由于系统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系统的数据资源来源散乱,很多数据无法获取并保存,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4)系统软件开发不够。现阶段,社区服务系统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市场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导致系统开发的相关人员不太愿意进行相关研究。

上述问题,有待相关技术研究人员进一步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在社区服务系统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进展和贡献,才能加快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实践应用,才能让人们早日感受到社区服务系统所带来的便利。

2 社区服务系统设计

2.1 系统构成

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设计高效、便捷、智能、人性化的社区服务系统。系统的服务功能要求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更加合理,要立足于广大人民,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使居民在家就可以有效、快捷地解决问题,并获取所需的相关资讯和信息。

根据社区便民的服务宗旨,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系统的模块构成如图2 所示。

用户可以通过服务系统操作平台的用户中心模块发送相关服务请求,系统根据请求内容将其发送到相应处理模块部分社区便民服务网、便民服务中心或社区服务数据库,发送到社区便民网的请求按照其特征分别进行操作,如果是信息检索类请求,就对请求进行信息检索,在资源库内搜索匹配信息;如果是事务办理类请求,能办理的事务就直接处理,不能办理的转给第三方;如果是在线咨询类请求,直接转给与系统合作第三方处理。发送到便民服务受理中心的请求,由受理中心进行相关服务的处理。发送到社区服务数据库的请求,如果是数据查询类请求,就在系统数据库内直接搜索相关信息;如果用户要上传数据,就对数据进行上传,然后系统进行相关处理。

2.2 系统功能

建立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宗旨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满足这一宗旨,系统应追求以下几条:

(1)形成统一的社区服务、管理系统,既方便社区管理机构或部门更好地管理社区,又能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2)将医疗服务、日常生活服务、社区事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相关社区便民服务集中于一体进行处理。

(3)实现社区服务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流程化、规范化,保证社区工作的高效开展,保证居民生活的有序进行。

(4)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日常生活交流和文娱互动,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5)具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模式,让用户体验到服务系统的便捷,并对系统产生信任和依赖。

(6)建立统一、标准的社区服务数据库,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商业邻域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基于以上内容,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相互信息技术的发展,本文设计的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包括的具体功能内容如图3 所示。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功能界面主要分四个服务方向:医疗服务、日常服务、事政服务和信息服务。⑧这四个方向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

医疗服务,身体不适或疾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为方便社区居民看病就医,本系统医疗服务部分:就诊挂号、就诊预约、就诊缴费、医疗咨询、医疗急救、社保报销和医疗记录。用户身体不适或疾病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系统中选择服务项,提前在系统中挂号,预约医生或进行相关医疗咨询,减少去医院排队等候的烦劳,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遇到紧急情况可选择医疗急救,系统自动向医院发出急救信息。用户还可在系统中进行买药或缴费,并通过社保卡进行报销服务。还可查看相关医疗记录。

日常服务,生活中经常会有各种琐事需要处理,比如收发邮件和快递、叫外卖、预定酒店和宾馆等,为方便居民在家就能处理生活琐事,本系统日常服务包括:快递收发、外送点餐、衣物干洗、酒店宾馆预定、家政服务、生活小常识和服务缴费。用户可根据具体需求在系统中选择服务项,选择衣服干洗服务,会有专门服务人员上门取送衣物,家政服务包括卫生打扫或是请保姆。用户也可在系统上学习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识。

事政服务,生活在一个社区集体中,社区相关机构会对社区居民进行管理与服务,会有许多行政类的事务需要处理。为方便社区居民处理相关事务,本系统事政服务包括:社区通知和公告、物业管理、物业缴费、家电维修、事务咨询和社区互动。用户通过社区通知公告服务了解社区最新通知和相关政策信息或是招聘招工信息。若用户需要物业服务,比如申请水电气、有线网络、车库或是其他物业服务或是缴费可选择相关服务。用户还可以与社区其它居民进行互动,组织或举办社区相关文娱活动,加强居民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

信息服务,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服务越来越被重视。为方便社区居民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本系统信息服务包括:网上购物、旅游推荐、天气预报、新闻资讯、电子图书馆、交通信息、票务预定、在线咨询和社区地图。用户通过系统选择相关服务,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或是购买物品、汽车票、火车票、船票或飞机票,还可以选择假期旅游的好去处。

3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实现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项目,它所涉及的邻域多、技术范围广、难度要求大,要完整实现其预期的功能和应用效果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突破。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实现问题。

3.1 信息应用

随着存储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平台的应用必须以信息数据作为基础,系统中每一项服务功能都与信息息息相关,每一项服务都包含信息的获取、检索、处理和存储,只有这样系统才能完成用户的服务要求。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真正要准确地去实现它需要解决很多相关问题。系统要获得准确的信息,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来获得。这就需要系统的开发商与各个相关服务方建立互利的合作关系,彼此系统间建立对应借口,使数据能相互共享。让系统拥有强大信息数据库的同时,使服务商从中获利,从而让用户得到方便。无法通过服务方获取的数据,需要开发商自己收集信息数据。

3.2 软件开发

社区服务系统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实用价值,但其软件开发方面涉及问题很多。市场上人们比较熟悉的系统有苹果公司开发的i OS移动操作系统、谷歌公司开发的安卓操作系统和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系统,这三大国外系统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⑨国内在系统的自主研发上比较落后,目前还没有完全自主的应用操作系统,即使是被大家熟知的麒麟系统也应用较少。苹果i OS系统对外界封闭,仅用于自主研发的苹果产品,安卓的系统平台是对外开放。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为增加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体验感,本文中说设计的系统需要在安卓系统环境下开发。在安卓的系统之上,通过编程来实现社区服务系统的应用。

3.3 硬件配置

一个完整的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硬件配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显示器、中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其它相关服务设备,需要研发的系统硬件设备很多。在研究社区便民服务的基础之上,针对快递服务这一块,目前已经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采用虹膜识别的智能快递柜”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52113135125465),展开了对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硬件研究,快递柜集中固定安装在社区的指定位置,且由若干柜体组成并与服务系统建立联系。其它系统相关硬件设备需要技术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和设计。

4 结束语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它能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使人们正真感受到系统的价值所在。本文介绍了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社区便民服务的现状,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结构设计模型,并详细介绍了社区服务系统的功能界面,最后叙述了系统的实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全面的、智能的社区便民服务系统,要想其成熟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需要经过多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努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实现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区便民服务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中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将不断被建立,并不断优化改进,逐步实现系统的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本文在分析城市社区服务系统构成上,阐述当前社区服务系统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设计,以及服务系统的实现。针对系统服务构成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并对系统功能模块发展方向做出具体阐述,系统实现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区服务,服务系统,系统设计,数据处理

注释

11宫林成,薛萍.数字社区信息管理与便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技术装备,2008.10(1):16-18.

22 郑国庆,顾栩颖.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生活品质,2014(9):31-33.

33 颜溯,何艳江,郑天楠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地基处理软件开发分析[J].山西建筑,2012.42(1):257-258.

44 何源.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现状与方向[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33(2):50-53.

55 吴潇,李彤玥.村镇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框架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5.7(2):100-111.

66 宫林成,薛萍.数字社区信息管理与便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技术装备,2008.10(1):16-18.

77 郑国庆,顾栩颖.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生活品质,2014(9):31-33.

88 颜溯,何艳江,郑天楠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地基处理软件开发分析[J].山西建筑,2012.42(1):257-258.

篇4: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79-03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和完善,政府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层次,社区社会组织便应运而生,并不断的发展完善,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一、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社区资源,转变传统的社区服务形式

在“强政府,弱社会”的形势下,如果政府一味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参与社区服务,不仅会产生严重的越位行为,还会阻碍社区资源的开发并影响到社区参与主体多样性的形成。因此,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形式,已不能满足多层次的社会公众需求,而应变能力更强,组织形态更灵活的社区社会组织更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公众的各项需求。此外,与政府机构的社区服务相比较,社区社会组织拥有的公益使命感,使其更易于融入社区居民,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最重要的是,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专注于政府机构无暇顾及的方面,如能够更加人性化的,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及边缘性群体居民提供各类公益性服务。

当前,社区社会组织缺少有效的社会对接机制,使社区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因此,这类特殊社区居民的一些服务需求,在企业不愿承担而政府又难以承担的情况下,仅靠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力量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而作为最适合承接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的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亟需整合社区资源,与政府机构协作,利用其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争取驻社区单位的支持,增强公众的参与主动性,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服务[1]。

(二)化解社区矛盾,增强社区的集体凝聚力

首先在社区中,业主、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各类群体均有其不同的利益,当不同群体面对利益冲突时,很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性质,使之深入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能较早的发现社区居民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并利用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信任和说服力,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从而加强社区居民对组织的社区认同感[2]。

此外,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在进行社区服务时,把社区中分散和疏离的社区居民集中起来,促进他们的交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与建设中,相互团结、共同服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在社区服务的平台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社区服务工作。

(三)加强社区参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

作为一个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主体,应该更多的参与社区服务,但目前仍有大量的社区社会组织,它们的一些社区公益服务活动,主要还是由行政力量来支撑的,这并不符合真正的志愿精神,因此,这些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和志愿性比较低,并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真正的公益性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社区服务中社区居民必须要起到关键的主体性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团结互助更是社区社会组织成功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享受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只有提升他们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之拥有社区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也只有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才能够保障社区社会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困境

(一)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结构不平衡

随着社会公众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群体化,补救、保障性服务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而目前的社区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多是以传统低层次的服务为主,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转变陈旧的社区服务发展方式。与此同时,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大多集中于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卫生服务、文体娱乐等领域,这些领域已形成了过度饱和的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社区居民急需的心理咨询服务、劳动者权益保护、老年人社会保障等领域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社区内边缘化群体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为改变现状,社区社会组织必须开展个性化、预防性、普及型的高层次现代型服务形式,从而改变其服务供给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的不平衡现象。

(二)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动力不足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资源是它成功的关键。没有充足的资源,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就得不到足够的动力支持,其服务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社区社会组织需要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以及道德情感的支持性资源等。其中,作为社会组织运行基础的财力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是保证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的最核心部分,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引进。从资金筹措的来源看,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少,数量小,资源动员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在政府推行自上而下的强硬性社区服务的状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难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多数社区社会组织缺少专门的资金来源,只能以吸引企业赞助,在社会中募捐以及收取组织从业人员的会费来维持活动的展开,但目前的社区志愿者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高,且社会组织本身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从业人员及志愿者缺少专业化的培训并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保障,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志愿者凝聚力不断降低,难以提供常规、持续性的社区服务。

(三)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不仅表现出对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也对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社区服务高质量的基础是社区社会组织中必须拥有大批专业的从业人员。而目前,大多数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缺乏,组织内的成员不具有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专职工作者更少,因此,在不具备专业素养的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只能在社区开展专业性不强的社区服务,并不能对如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失独家庭的心理治疗、妇女儿童权利维护等项目提供专业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社会组织在缺乏专业工作者,且只能参与普及型的低水平社区服务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其参与社区服务的质量[3]。

(四)社会公信力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明确,社会公众仍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属性、活动范围和宗旨等缺少正确的认识。同时,由于其宣传工作的欠缺,导致很大一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匿名状态,并不为社会公众所了解。此外,目前还有大量社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管理,并缺乏自己的能力建设;缺乏专业人才而服务质量低下;因资源短缺而寻求企业帮助,却沦为企业谋取私利的工具;违背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宗旨,转而经营其他业务;侵占募捐、会费、政府的资金支持等活动资源,导致公益腐败。[4]以上情况均严重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阻碍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改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让渡社区社会组织,弱化社区服务运行的行政色彩

目前,本应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服务依然为政府部门所主导,但政府机构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已不再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组织体系中的发展空间狭小,还造成了社区服务的资源紧张,以至于降低了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空间与能力。首先必须要做到“政社分离”,即明确政府机构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参与社区服务时,一些本该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社区服务职能应当从政府相关部门剥离,并做到政府部门协调引导,社区组织主体参与,依据社会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从“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战略高度,从政府政策、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发展理念、居民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创造条件,实现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5]其次,社区社会组织要增强自身的独立性。不过分依赖政府机构的行政力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服务性需求,切实地把社区居民至于首要地位,在社区服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并整合社区中的各种社会服务资源,以实现自身独立性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组织成员的专业化会影响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因此,首先必须要重视社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引进专家和学者;培养志愿者们的专业素质,并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制定激励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启用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门化的队伍,如能够为社区居民中的弱势群体、边缘化群体等的服务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帮助,从而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此外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保证组织内部从业人员专业性的提升,实行专业严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完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志愿者管理,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等,不仅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诚信度,还能够加强其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协调利益关系,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并有利于社区的建设。

(三)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营造适合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强化组织内部的民主决策,加强并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律责任,社区社会组织才能顺利的开展社区服务,才能成为参与社区服务的责任主体。同时,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度,进一步落实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法律规定,此外,针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困难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简化并完善其登记、注册程序,还应该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的良性发展创造严谨的制度环境。

(四)完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首先,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社会公信力。随着社区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公信力早已成为其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关键,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要极力避免因组织内部的治理问题,而使社会大众对社会组织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影响到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治理机制建设,提高参与公益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拥有社会公众的高公信力以及对其的凝聚力;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的运作程序,才能使社会组织真正的实现对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只有对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拥有迅速的反映,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变化的多重性需求,并给予社区居民以正确的引导。

其次,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当前许多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并不高,远达不到它所期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是其为社区居民实现服务需求的基础,因此,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6]。而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是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社会组织唯有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动能力、决策能力、资源整合管理能力、敏锐的外部环境反应能力等,才能够在参与社区服务的活动中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康之国,等.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与NGO[J].深圳大学学报,2006(3).

〔2〕陈雅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及发展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

〔3〕康之国.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研究—以天津市H区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

〔4〕周玉萍.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提高社区服务水平[J].新部,2007(10).

〔5〕李有发,辛广楠.欠发达地区参与城市社区服务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甘肃省的调研[J].社团管理研究,2010.

〔6〕刘春湘,邱松伟,陈业勤.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中州学刊,2011.

篇5:社区志愿者服务协议(模版)

甲方:社区

乙方:,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甲方接受乙方作为志愿者到甲方所设社区中提供无偿服务,并签订以下协议:

一、服务处所、内容

乙方志愿服务的具体处所由甲方根据社区需要进行安排,服务内容为农村社区相关服务事项,具体服务事项由所服务社区的社区安排。

二、服务期限

服务期限一年,自201 年9月日起至201 年9月日止。

三、双方关系

乙方为甲方提供的是无偿志愿服务,乙方是志愿者而不是甲方的职员,甲乙双方之间不存在任何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借调关系或劳务派遣关系。

四、补贴

因乙方是无偿志愿者,甲方不向乙方发放工资报酬,不提供劳动、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待遇,但甲方每月发给乙方交通、生活、通讯等补贴,头6个月每月元,在此期间经考核确能胜任岗位服务的,从第七个月起每月补贴元。

五、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1、甲方为乙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与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对乙方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2、乙方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应自觉遵守甲方及所服务社区的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的统一管理、安排和部署,按时、优质完成志愿服务事项。

3、协议期间,因乙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乙方个人承担,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六、协议解除

1、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协议可以协议解除。

2、乙方自愿辞去志愿者身份并提前15天书面向甲方提出的,本协议解除。

3、甲方基于志愿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无需乙方继续提供志愿服务时,可提前15天书面通知乙方解除协议。

4、如乙方不服从甲方及所在社区管理,或无法按时按要求完成服务事项、不胜任服务岗位的,甲方可以提前15天书面通知乙方解除协议。

5、服务期间乙方因违反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或因其它情况致使本协议书无法履行的,甲方有权随时解除协议。

6、乙方有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等与志愿者身份不相符的行为的,甲方可以随时解除协议。

甲方:社区乙方:

篇6: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协议

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

(以下简称甲方)(以下简称乙方)住所:性别:

单位性质:身份证号码:

法定代表人:家庭住址:

根据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的通知》(渝劳社办发〔2007〕200号)和重庆市就业局《关于下达2011年高校毕业生服务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渝就发〔2011〕32号)和精神,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甲乙双方订立本协议,共同遵守。

一、协议期限

服务期限为: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

止。

二、工作内容

乙方同意按甲方工作需要在_________ 镇(街道)工作,具

体工作内容和要求是:

1.从事镇(街道)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

2.配合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共同完成上级

机构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执行法律、法规规

定的工时制度和休息休假办法。

2.乙方遵守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统一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

四、劳动报酬

1.按有关规定,由区就业再就业办按时发放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为当月江津区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2.甲方每月末凭服务单位签署意见的工作考勤表将乙方基本生活补贴划拨到乙方提供的邮政个人帐户上。

3.乙方在协议期间因病假、婚丧假或依法参加社会活动,甲方应支付基本生活补贴。

五、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1.甲乙双方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甲方对乙方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2.甲方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并努力改善劳动条件。

3.乙方在劳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对甲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商业保险。乙方在服务期间,由甲方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1份。(金额以保险合同为准)

七、其他事项

1.乙方解除服务协议。乙方在服务协议期间,要求另行就业的,在承担工作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提前解除协议,并以书面

形式通知甲方。

2.提前终止服务协议或服务协议期满未被录用为社区(村)社会保障(协管)员的,可通过区人力资源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或自主择业。

3.服务期内,其人事关系、档案等可统一由甲方免费管理。

4.其他未尽事宜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存乙方档案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因履行协议发生争议,可向人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直接向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甲方:乙方:

篇7:江北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协议书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每个公民都有履行计划生育义务。完善“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机制。江北社区(以下简称甲方)与社区育龄妇女(以下简称乙方)经协商,签订服务协议如下:

一、甲方:必须遵守职责,为乙方提供优质服务

1、成立社区计生服务室,建立人口学校,为乙方提供培训场所;

2、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做好“五期教育”(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限、育儿期、更年期);

3、及时为乙方提供产后、术后、药具随访服务,及时传播孕节育知识。定期组织(乙方)待业、失业已婚育龄妇女进行b超孕、环、病情检查;

4、及时向外出人员办理婚育证明申请。

二、乙方:遵守“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争创模范公民

1、乙方将提供甲方资料建立联系户制度;

2、依法登记结婚;依法怀孕生育;树立婚育新风;

3、认真学习计划生育政策,行使监督权利,积极参加计生协会组织的各项服务活动。

三、本协议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四、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后生效,乙方迁移、调出甲方管辖地后,本协议自行终止。

甲 方:江北社区社区居民委员会甲方电话

乙 方:乙方电话:

年月

篇8:社区银行发展探索社区服务前景

关键词:社区银行发展,社区服务,前景探讨

一、我国社区银行发展历程

我国第一家社区银行是龙江银行“小龙人”社区银行, 它根据社区银行网点周边社区特点、居民特征, 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社区银行服务。2010年4月, 宁波银行启动社区银行战略;2010年5月, 上海农商银行首家金融便利店在徐汇天平街道开业。自2013年6月以来, 商业银行对社区银行的热情被瞬间点燃。继6月兴业银行获批在福建省开出第一家社区银行之后, 民生银行也开始在全国“跑马圈地”, 并提出要在三年内在全国设立超过1万家金融便利店, 光大银行则计划2013年内推出200家社区银行网点。此外, 浦发、中信、平安、华夏等股份制银行均已采取积极态度。而拥有地域优势的地方银行, 如北京农商行、南京银行等地方银行也开设了社区银行网点, 而长沙银行宣布将设立100家社区银行。

2013年12月13日银监会正式对外发布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规定社区银行和小微支行应当持牌经营。《通知》在统筹研究此前中小商业银行支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对中小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牌照范围、业务模式、风险管理、退出机制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至2014年, 我国的社区银行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多家银行纷纷在各地布局社区银行。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 截至2014年底, 全国社区银行网点数量已经达到8435个, 其中小微网点937个, 银行网点有效形成覆盖城乡、服务多元、方便快捷的网点布局体系。

二、社区银行发展对社区服务的影响

加强社区银行的发展, 有利于丰富银行金融服务形式, 满足社区居民及中小企业的金融消费需求, 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作为比银行业务内容更加广阔的金融服务, 走进社区将带来更大的市场和竞争。

以理财产品为例, 曾经的银行理财门槛高, 收益低, 普通社区居民或者难以企及或者对其兴致欠缺, 但是随着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广, 各类理财“宝宝”产品的问世让银行发现了社区内的巨大市场, 在银监会发文监管范围内, 在社区银行中进行理财产品销售已经成为了各家银行的一项关键业务。

再以金融知识宣传为例, 在社区银行兴起前, 各家银行进入社区更多的是进行简单推广, 以小礼品和业务优惠换取用户开卡, 取得的效果一般, 并未获得更多客户。如今在社区银行的发展下, 以民生社区银行的“智家卡”为例, 在社区银行办理此类开户, 不仅享受相应开卡优惠, 还能有专门的社区服务人员向办卡居民进行定期的产品推荐, 资金风险提示等诸多主动服务, 让社区居民获得更多金融知识, 并定期举办防范金融危险的信息宣传。对中老年社区居民来说取得了较高的用户认可度。

通过在社区居民中进行调研, 我们发现居民反馈社区银行为社区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98.7%的居民认为社区银行较为方便;76.82%的客户认为到社区银行办理业务较为省时;还有42.71%的客户认为物理网点更加安全。

据公开数据显示, 目前社区银行主要在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成熟的小区内, 这符合大多数客户对社区银行设置地点的期待。然而在偏远的城乡地区设点并不太多, 但恰恰城乡结合地区居民对社区银行也有着强烈的需求,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 有31.77%的客户认为社区银行应当走进村镇;还有64.84%的客户认为社区银行最好设置在超市附近便于就近的使用。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 社区服务的发展将受到了社区银行的一定影响, 现代的社区生活区域中商业服务日趋完善, 各类关系社区民生的服务都在社区纷纷开立网点, 此时银行作为商业服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存在, 在满足社区居民的金融应用基础上, 将商户们联系在一起, 形成社区范围的商圈服务, 为社区服务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由此可见, 随着社区银行的逐步发展, 更多的社区服务将得以推动, 预期将不再局限于银行相关业务, 将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三、社区金融服务发展方向初探

在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下, 多家企业采取不同模式开展了社区金融服务的尝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两种:

1. 与银行采取合作走进社区, 协助银行进行业务的推广宣传。

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拥有与银行较高的业务交集, 具有良好的银行业辅助营销服务积累。实际运行中, 银行业务的宣传、办理工作由银行自有职员来负责。企业从合作中获取周边的商业服务资源, 进而拓展业务服务范围, 实现社区服务平台的搭建, 最终获取利润。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与银行共同进入社区, 企业借助银行的可信度进行服务的推广可以快速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两者互惠互利, 共同实现发展。

2. 以自有社区服务产品走进社区后与银行进行合作。

采用此类服务方式的企业自身已经在社区拥有一定业务服务, 具备一定社区服务资源, 多数为物业相关企业或者在社区已经取得与物业稳定合作的服务商。引入社区银行业务对于此类企业是搭建社区服务平台中金融模块的一项, 将帮助企业实现社区平台的完善, 实现整体综合社区服务。

对于银行来说, 与此类企业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社区银行建立初期就将社区周边商业客户建立联系, 直接与企业、物业共同开展合作, 减少初期的客户引入时间, 作为社区服务的金融服务商直接运营, 快速实现业务收入。

综上两种模式, 不难看出, 主要区别是与银行合作的方式及为银行提供服务的区别。从上述的模式中进一步进行分析,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切合社区居民需求。作为服务, 无论何种方式, 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是第一要素。而社区服务, 是将服务细化到社区中去, 是为了获得更多客户资源继而占领市场。

客户资源是服务走进社区实现生存的根基, 更是开拓市场推动前进的动力。为此把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作为服务走进社区的宗旨, 使之贯穿于整个服务的过程之中是重中之重。

从实际案例来看, 民生银行在社区银行建设初期采用大规模铺场, 多个小区建立网点, 再受到银监会《通知》发文的影响下积极思考转变, 改无证照网点为银行类金融服务, 立足于已经进入的社区, 了解社区居民需求, 设立主题, 但不同社区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推广, 切实抓住居民实际需求,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进社区, 服务到位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

作为服务商更应当切实调研, 挖掘了解相应社区的需求, 进而提供服务, 实现在社区的生根发芽。

2.发展平台式服务, 利用社区商业资源。在当前社区发展趋于“智慧”的形势下, 政府政策也在对社区智慧化建设进行倾斜, 在此机遇中, 金融服务走进社区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纵观当前市面上较为成功的智慧社区服务APP和互联网平台, 都是基于社区居民需求, 将周边商业、服务业等诸多资源进行了整合的大平台服务, 而金融服务作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需要参与到这个平台中来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较为知名的花样年彩生活的社区服务中, 目前最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就是各项收费代理。对于银行和服务企业来说, 仅仅是代收代缴将是这个平台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在政策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 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 将社区居民的预缴费、沉积的维修维护基金等诸多资源在社区服务中公开透明的进行金融投资, 这将为金融服务机构带来可观的市场, 也将为社区居民、物业公司带来实际可见收益。

经过社区服务近几年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看到, 做一个大平台, 包含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是该平台成功的基础, 而金融服务如果想走进社区, 则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平台其他组成合作, 既可以节约了前期进入社区的投入, 也可以从平台获益取得一定商业资源, 形成互动获得社区的认可。

3. 线上线下活动并行。

在近两年互联网服务进入社区的速度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 金融服务进入社区不可避免要与其合作, 迎合潮流获取更多资源和便捷。但是根据社区居民年龄段、学历、金融价值观等不同因素影响下, 单一的互联网线上推动只可能获取部分社区资源和用户, 还有一大部分具有较高金融投资能力但相对保守的中老年人在社区中需要进行挖掘。仅从2014年存款利率变更和国债发售等银行数据可以看出, 金融服务想要获得更多资源, 这部分中老年人市场是不可舍弃的。

因此, 线上线下的服务并行, 从实际需求出发, 组织金融知识进入社区进行宣讲, 实际人员在社区进行金融服务的辅助是走进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

综上所述, 社区金融服务的未来是把握社区居民实际需求, 与社区服务平台结合运行, 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一项服务, 并且需要更多的相应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在合理监管下, 将获得潜力巨大的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超.我国社区银行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2)

[2]钱水土, 李国文.社区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2)

[3]赵玉珍.论中小企业和社区银行共生模式的构建[J].南方金融.2014年04期

篇9:发展社区教育 服务社区发展

【关键词】教育 培训 活动 社区

【分类号】G779

社区教育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老少皆宜的社区教育活动,努力形成贯穿人的一生的、比较完善的现代社区终身教育体系,把社区教育办成居民满意的教育,使社区居民享受教育、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发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要以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用文化来熏陶人。

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支配和影响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潜移默化和激励、鼓舞人们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区教育要致力于传承、创新、保护、利用、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把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范畴,使居民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用道德来塑造人。

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老年教育、家长教育、妇女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等培训活动,使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进社区、进家庭,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要积极配合政府中心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引导社区居民正确认识和支持政府工作,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等培训。

二、普及科学文化技能,提升社区居民素质。

社区教育要服务大众,与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办学,以普及科学文化技能为突破口,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不断更新和拓展培训的形式和内容,面向农民、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人员开展科普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培训活动。

1、部门联合,开展贴近生活的科普教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如镇文体中心、村(居)活动室、文化礼堂、公园广场等,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组织各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以“科技活动月”、“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健康教育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送科技下乡、图片展览、科普讲座、科普咨询服务和分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重点开展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安全急救、医疗健康、法律常识、反邪教等主题科普活动,向群众普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分享生活小窍门,增强社区居民的科学意识,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

2、送教上门,举办灵活多样的文化技术培训。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参加培训,采用送教上门、就近开班模式,举办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文化技术培训。

(1)到居民家门口办培训,方便居民学技能。结合政府中心工作,到各村宣传动员,把政府的关心及时送达到居民心中,把社区教育免费培训信息及时传递给居民,动员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培训,并想为居民所想,把培训点设到社区文化娱乐中心,常年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面点制作、健身舞、学历教育、扫盲教育、电子商务、家政等培训班,方便居民就近参加学习,提高居民素质。

(2)到企业中开展培训,让职工工作学习两不误。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技能水平,增长知识,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社区教育要送教进企,将教室、课堂搬到企业,结合企业的场地、设备,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真正让学员在“家”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切实为企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注重企业新员工岗前培训,通过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等一系列内容的培训,使新员工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发展建设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新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責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

三、开展休闲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社区教育要从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入手,注重“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宣传终身教育理念,激发居民学习热情,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1、满足居民需求,开展休闲文化活动,提升生活品质。

社区教育要贴近需求,整合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图书、棋牌、健身、舞蹈等活动场地;开设青少年活动室,在节假日开展各种技艺兴趣活动;开设老年大学,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举办保健、花卉、太极拳、扇子舞、腰鼓舞、戏曲等学习班,开展“文化养老进社区”活动,让老年人乐享晚年生活;面向社会举办学历教育、婴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家政知识、电子商务、养生保健、健身舞、广场舞等学习培训。这些培训活动贴近生活,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和娱乐需求,真正体现全民性,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面向全体居民,倡导全民终身学习,营造学习氛围。

结合全民终身教育学习周活动,深入社区,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要以各社区教育点为主阵地,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居民,精心组织各项教育学习活动,激发居民学习热情,掀起“人人参与学习、处处皆有学习、时时得以学习”的高潮,营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学习氛围,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要立足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倡导全民终身学习,形成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益民.乡镇成人校应在推动农村社区教育中唱主角[J].中国农村教育, 2008年03期

[2]曾书琴,覃广泉.依托乡镇成人文化学校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7期.

[3]崔国富.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社区化发展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6期.

[4]朱鸿章. 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浅析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下一篇:适合大学生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