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心得体会4

2024-05-16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4(精选7篇)

篇1:集体备课心得体会4

集体备课探讨:立足集体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为了让高效课堂迅速完善,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是重要的保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就高效课堂背景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与各位老师交流、探讨:

策略一: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前提是成立和谐融洽的集体备课组,并制定好计划,明确目标,并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教案、定导学案。要使集体备课行之有效,必须遵循以下程序规范操作:

首先,备课组要做好“规定动作”,做好“规定动作”简而言之就是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各项精神。其次,备课组要做实“自选动作”,做实“自选动作”就是夯实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做到“三个三”:“三备”:是要落实备课的多个环节,一是,教师个人专研教材,进行个人初备;二是,主备说课,备课组群体合作,集体共备;三是,遵循群体智慧,个性化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三明确”:是备课内容要做到明确目标、明确学情、明确方法;“三落实”:即要落实专人定稿,落实二次复课,落实课后反思。

策略二:整合资源,合作互补

当前大多数农村初中一个年级二、三个班,如果像这样的学校作为以年级为备课组,不仅集体备课源于形式,质量也难以保证,且不能发挥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针对这种状况,要因校而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如,以教研组加备课组的形式,加以整合。资源得到优化,队伍的力量更强了,群体的智慧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就有更强有力的保证。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无力教研,集体备课质量也上不去,教师得不到发展,最终学校把七年级备课组整合到学校教研组。整合后七年级组如鱼得水,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教科研氛围更浓厚了,且能经常采取针对性有效性措施,如学生思维启发、教师精讲等着力点在集体备课进行探讨,并发扬民主作风,相互尊重,合作互补。整合资源,合作互补,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更能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样的交流、探究,思想火花的碰撞、交锋促进了集体备课从有效到高效的根本改观。

策略三:紧扣课改,以备促研

集体备课,应围绕语文教学规律,紧扣课改,探究适宜学情的教学方法。课改要求集体备课,求实,求知,求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空间,逐步建立有效学习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创新,在课改中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新路子。

集体备课不仅是在新时期探索教学方法的有效路径之一,也是落实教研功能,推动课改的动力,体现出了创新精神,体现出了全体成员思考发展问题的能力,体现出了教师的个性,其教研功能也是多样性。在集体备课设置专题探讨,以及教法、学法的探究,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最大程度满足教师个人反思的需要,在同伴互助中实现提高,特别是有利青年教师的成长。如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青年教师备好课,再拿到备课组集体共商共研,青年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中就游刃有余,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集体备课不但有针对性,而且具多样性、综合性。各类竞赛、专题讨论、说课等都可以在集体备课中完成,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篇2:集体备课心得体会4

教学内容: 5.《卢沟桥烽火》 6.《半截蜡烛》 5.卢沟桥烽火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在六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设想:

一是词语的褒贬色彩辨析。同样是偷袭,日军“偷偷地”、“摸”,我军是“悄悄地”、“进发”,将日军发动的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及侵略者蛮横、凶狠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将我军的义正词严,勇敢顽强、有谋略跃然纸上。

二是描写战争场景的方法。2——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敌我双方的几次较量,作者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动作、语言描写很有分量,是仿写战争场面的范文。也可以搞个片断练习,如看一小段《亮剑》战争视频,指导仿写。

怎么教?可以用抓时间词的方法,把握情节的进展!6.半截蜡烛

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中的课文是围绕着“正义必胜”这一主题而安排的。除了此文,还有《卢沟桥烽火》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两篇课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

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说:“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这里,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

3.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

篇3:实施集体备课 整合集体智慧

一、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顾名思义, 就是在备课中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从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为打造高效课堂走好第一步。

首先, 集体备课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集体备课可以让广大教师共同进步, 让所有参与者都发挥自己的智慧, 取长补短, 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 集体备课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 实质上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怪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像对一个病人一样, 让所有的大夫专家进行会诊。教学也一样,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共同进步, 不断地攻破一个个难题。

再次, 集体备课能有效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解决教学中最为明显、直接和实际的问题,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教师的特长, 完善课堂教学。在集体备课中, 各个教师相互交流、探讨, 个人的智慧在集体的力量下得到升华, 能力进一步提高。

集体备课要抓好以下六个环节:

1. 个人初备。

即每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要先针对备课内容, 根据学生学情, 比如学生基础知识、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情况, 初步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写下提纲、建议、设想、疑难点, 以备研究所用。

2. 主备人主备。

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 需要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而透彻地掌握教学内容, 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思考, 形成初步设计预案。

3. 集体研讨。

即在主备人主讲的基础上, 参与备课的教师针对主备人的预案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 然后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

4. 个人复备。

即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 集中大家的智慧, 参与备课的教师根据自己班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身教学风格与特点, 设计出独有的、具有自己特色的、适合自己综合学情的教案。

5. 授课实践。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独设的教学设计进行实践教学, 检验集体备课的成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 才能检验出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及优点。

6. 备课反思。

在进行实践教学后, 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反馈、交流, 进行反思, 并开展第二次集体备课, 此次备课重点为:找出教学预测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所在;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发展的融合点。

二、集体备课要做到的几点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 要想真正让集体备课给我们教师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上的提高, 我们广大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管理要规范。

学校要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和评价制度, 调动全校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为集体备课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学校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备课组, 亲自参与集体备课讨论, 调动所有教师的集体备课积极性, 起到带头作用, 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提出指导意见, 确保集体备课的实效。一定要做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从每一位学生出发。

2. 要提前做好准备。

集体备课前, 大家都要事先做好准备。特别是主要备课人, 一定要提前认真收集素材, 认真研读教材内容, 把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确定好教学目标, 并且设计好教学步骤和环节, 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找出学生所学的难点。提出问题然后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研究。其余的备课教师应该针对主备课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然后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使得所有的问题能够更完善地解决。

3. 互动交流要到位。

在集体备课中, 交流要围绕主备人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进行讨论, 并随时进行补充、完善, 也可以就大家提出的共性问题共同讨论。讨论时既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又要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让我们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能够有一个好的过程。使得每一位教师的问题都可以在讨论中得到满意的答复。这样的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4. 骨干教师要起引领作用。

骨干教师因为教学时间比较长, 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 可以把自己在教学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大家共享, 让非专业教师少走冤枉路。非专业教师要虚心地学习, 这样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当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迎刃而解。

5. 反思提高要到位。

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才能扬长避短,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让我们的教学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引导者, 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集体备课后, 个人还要根据自己所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 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静心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扬长避短, 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这不仅可以使集体备课成果得到个性化的升华, 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理论成果。

篇4:关于集体备课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集体备课;主备人;最易接受点;集体力量;组题;灵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215-01

提到集体备课同行们早已耳熟能详,在讲究效率的现今社会,教学也不例外。他要求课堂这个主阵地必须高效高质量, 才能满足时代要求。达到学生,家庭,社会的认可,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不管课堂什么形式,备课是教师应做的最重要工作。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对集体备课有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每个人均应象主备人一样备课

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个人应该明确备课的内容、目标、或者自己的把握不好之处,也就是在集备之前,要先单独备课,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因为集体备课虽然有主备与辅备之分,但只有每个人把自己作为主备那样充分准备,认真研究。在与别人有差异时,才能体会他人做法的精妙之处,才能透彻理解,综合考虑,合理采纳不至于以偏概全、或固步自封,虽然这样的工作量变大,但在这种氛围下各抒己见、展示、接受别人的优点,不但能把课备的充分,多了解了学生的接受情况,还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对课堂的理解,时间长了自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表面上各得其所主辅分开,在准备心态上却是把自己都当成主备,这样才能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二、在备新课时应多侧重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找准学生最易接受点,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教材取舍角度:由于集体备课能让大家集思广益,所以想到的方法会与课本不同,方式多样,也会改变设计。会研讨创造出多种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习题和环节出现。这也是集体备课的一大优势。但我认为应把握一条,不是方法越新越好,应是比教材好的方法才可改,更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方法才可改,更适合自己学生生活实际的才可改,否则不易改动。

因为书中的例题不但是专家组精选的典例,还体现了编者与整套书的一种思想的贯穿,方式方法的培养。所以如没特别的方法轻易改例题会与整体脱节,而不能达到通过整套书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一种思想,思维和方法的目的,只能凸显某一节课,而忽视系统的教育培养作用。但是并不能否认,有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动会更好,改成什么程度,改在哪个环节,改在培养什么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集体备课要做的重点。

从学生的接受角度:集體备课不止是只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应体现在每一处。在备课中要考虑,选什么样的题学生能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好了题应如何讲,学生便于想象,符合学生的思维,让他理解的快。本节中的重点、难点从那一点切入好,要说出来,供大家研讨不行就改。找准学生的接受点,所备的课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计的效果,事半功倍。

三、复习课的集体备课中组题很重要

在复习课时集体备课优势更大。因为单人备课总免不了知识点体现不全,组题取舍之间很难确定,设计不够合理,训练的层次与梯度把握不好的情况。集体备课基本可以完全解决。所以在集体备课中要发挥集体的优势,主备提出大家研讨,研究每个知识用哪道题去体现;哪个点练一次即可,哪个点应强化练习;那道题较好,却难度大应增加梯度;那道题难度小但是知识点全面,在追加一问才达到训练要求;复习中典型例题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涵盖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做重点分析,老师做重要精讲;用题练点比直接回忆知识点效果要好的多。多人设计方案各异,应在集体智慧下形成最优化方案,训练题的选择纯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交差训练,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关系,理论与实际关系,经过这样细致的研究、精心合理的备课,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能在这样一堂精心准备的,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方式多样的课堂中有很多收获。才能达到我们费心费时费力的集体备课的目的。

四、在集体备课时题与思路都设计好的了,在课堂上要达到学生的三维目标时,应用要灵活,不一定每个人在形式细节的处理完全一样

只要符合集体备课是的思路,目的,大方向不变即可。尤其是出现了没有预计的情况时,因为每班的学生各不相同、水平问题的理解及回答也不尽相同,如果仅要求形式的相同,反而使内容变得僵硬,成了提线木偶,不利于学生顺利接收,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学习与思考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认知的深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好教学。收集工作的点滴经验,才能尽早的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篇5:4年集体备课发言稿

双丰小学

柳玉今

本周我要讲四年英语第2单元Smell and taste.这课主要讲解询问和描述不同事物的触觉感受。我决定从五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想法,希望同行和高校长提出宝贵意见。这五个方面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评价。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基于学情: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主要内容不难,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

能用形容词sweet和sour对食物的味道进行准确描述。能用Is it...or...? It’s...进行提问并作答。(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世界。

3、教学重点

词汇:smell, strawberry, or, watermelon, grape 句型: Is it strawberry juice or watermelon juice?

4、教学难点

Is it...or...?的变化形式,如:

Are they biscuits or cakes?(or连接名词复数)

Is it a thick book or a thin book?(or连接名词词组)

Is it sweet or sour?(or连接形容词)

二、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 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是教法的执行者,但无论教法如何新颖、独特,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学情、能力、差异等方面,以生为本。

1、任务型教学法:学生通过帮助家人做家务等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层次递进的学习目的。

2、情境教学法:创设帮助老人干家务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场景。

3、交际教学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无时无处不体现交际教学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来辅助教学。

5、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在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 独立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6、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7、分层教学法:不同学情、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 要求,完成不同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标。

教法的原则:全体学生为主体、有效活动为载体(达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为目标)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教法以培养学生的学法为主,学生的学法又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教法。

1、自主探究法:在自己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2、旁知学习法:通过观察教师、模仿同伴、跟读录音等借助一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3、分析归纳法:将自主学习和旁知学习的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

4、合作学习法: 和同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学法的养成原则:循序渐进、关注细节、恩威并重(达到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养成为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简笔画、课件、录音、学习单

2、教学步骤

(一)自主学习:

学案前置,学生独立完成。

(二)合作交流:(5 min)1.小组成员轮流读单词,互帮互学,将共同不会的单词圈出来。

(三)理解运用:

1.模仿例句,同桌两人做问答练习。

A、B组进行计时比赛。展示各种有关图片,跟学生讨论。

(四)能力展示:(18 min)1.听Listen and say录音,然后回答问题:Is it strawberry juice or watermelon juice? 2.听录音,模仿朗读。

3.小组成员轮流读课文,互帮互学,找出共同不理解的词汇或表达。4.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请其他 5.小组同学解答。

6.小组表演课文。到教室前面展示。(五)拓展提升:(5 min)

说出学习单上题目的答案,并说明原因。改正学习单的错误。

(六)作业:

(1)听读短文,并大声模仿,直至流利朗读。(2)写出三个选择疑问句。

(七)板书设计:

Unit 2 Smell and taste

grape

strawberry

watermelon

Is it strawberry juice or watermelon juice?

It’s strawberry juice.五、说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而实施的。根据中段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不是表象上的几句表扬语,而是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功,感受成就感。教师的评价也不能简单的good带过。评价要及时性;评价要具体性;评价要建设性;评价要实效性。总之,教师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更有信心,教师的建议评价让学生更有针对性,让教学应评价而更完美。

篇6:4.24二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石霞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区别形近字。2.能体会反问句中的语气。

3.说说自己生活中动脑筋解决的事情。4.能看图讲故事。5.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基础知识训练。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区别形近字。2.能体会反问句中的语气。

3.说说自己生活中动脑筋解决的事情。教学过程:

一、写一写,比一比加点的字。

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看这些字有什么区别? 2.查字典,看这些字还能组成什么词?

二、读一读,体会句子的语气。

三、给学生介绍陈述句,反问句。

1.说明反问句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强烈。2.学生自己读句子。

3.说说两个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四、说说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2.评价学生动脑筋想的办法。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动脑筋解决问题。4.说说图上的内容。

让学生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

1.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六,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说说瓦特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平时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3.让学生读课文说说瓦特看到水开了时壶盖为什么会动? 4.他由此想到了什么?

七、扩展活动

1.肯定学生的说法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不断的研究。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说说你在平时对哪些现象产生了兴趣?

4.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时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感兴趣的事。

八、总结全文

1.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2.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想对瓦特说点什么。板书设计:

壶盖为什么会动

瓦特认真观察会动的壶盖

发名了蒸汽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看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短文。2.评价学生的说法。3.学生自由朗读短文。

二、反馈:

1.让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让学生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 ——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 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作业设计: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 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完成课后作业2、3题。

四、作业设计

(一)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2)dé()(3)děi()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2)把弯由的伸开()

(3)爽快()

(4)一个劲儿地()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2)只有()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象 一()秤

一()船

四()柱子

两()树

一()线

(三)比一比,组词。

官()称()柱()象()

流。齐读(蒙上拼音)。

6.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呢?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指名介绍。

从前有一只狮子,他力气很大,脾气也很大。他自认为是百兽之王,根本不把别的动物放在眼里。

2.自由读,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生谈不同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默读,思考:狮子遇到了什么麻烦?师板画。他心情怎样?读词:又疼又痒

(三)学习第三----七自然段

1.狮子用了哪些办法赶走红蚂蚁呢?结果怎样?默读3---7自然段,用~~~画出。

2.汇报。

3.刚开始:

①出示: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想把红蚂蚁赶走,可是累得筋疲力尽,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

自由读,找出描写狮子动作的词,师用三角形标出。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狮子此刻的心情。指名读,你从狮子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结果怎样?指名读。板书:赶不走。你什么时候有过筋疲力尽的感觉?读词:筋疲力尽。带着体会读3段。你觉得此时的狮子的心情怎么样?

②他的伙伴小兔看见了,蹲在一边干什么?他笑什么?

③狮子见小兔在笑,有什么反应?理解“恼羞成怒”恼什么?羞什么?怎么怒的?请生读狮子的话?大组读

4.后来:

一句话提醒了狮子,他纵身跳进河里,河水立即把红蚂蚁冲走了。

①后来怎么做的?这个办法好吗?从哪儿看出的?(立即)狮子有没有费劲?

②他是怎么想到这个好办法的?(板书:提醒)指名读兔子的话。

5.对比读,体会

①再来看看狮子刚开始是怎么做的?引读。后来——引读。

②这时的狮子会想些什么?

③刚开始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还是赶不走身上的蚂蚁,后来跳到河里,毫不费力就把红蚂蚁赶走了,这是为什么?

四、总结教育,点明中心。

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看看兔子想告诉狮子什么?齐读。(板书:动脑筋)那么狮子明白了吗?他明白了什么?

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

一、导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瀑布吗?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2.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出示教学挂图

二、教学认读生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2.把不认识的字,小组讨论解决。3.小组讨论解决不认识的字。4.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认读生字的? 5.提出应注意“瀑、叠”。

三、初读课文

1.师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3.师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双手()的歌声(()的家长()的祖国(()的妈妈()的水桶(2.找朋友(连线)。

高兴地 跳着 仔细地

顺利地 点头 紧紧地

兴奋地 完成 沉着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中的生字。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能理解文中的比喻句。4.能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教学方法:朗读法、观察法

0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主备人:石霞

教学目标:

1.认识“井、乡”等12个生字。会写“忘、挖”等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井、乡”等12个生字。会写“忘、挖”等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2.毛主席的画像。

3.井和人们从井中提水的图片。4.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井、乡”等12个生字。会写“挖、喝”等8个字。

2.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井、乡”等12个生字。会写“挖、喝”等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听歌吗?现在我们就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你听懂了什么?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瑞金市沙洲坝的老乡们是怎样怀念这位伟人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题目识字、分散难点

课题中的这几个生字,谁认识?(字卡依次出示:忘、挖、井)点拨:忘:形声字;扩词;用“忘记”说话;书空。

21.认读“井、乡、面、忘、想、念”,并组词。2.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3.重点指导:忘、想、念。4.生描红、临摹。

八、练习设计

巧填成语

()涯()角()流()息()瞪()呆

九、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收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图片、资料、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井、乡”等12个生字。听写“忘、挖”等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点:

1.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本课的挂图。

2.井和人们从井中提水的图片。3.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席、导、解、乡、面

2.认读词语:挖井、战士、革命、想念、时刻、立刻 3.用“想念、时刻”练习说话。

二、引入课文

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瑞金沙洲坝,去寻找毛主席昔日的身影。(板题)

三、回顾课文、质疑问难

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的?(预设问题:1.毛主席和战士们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2.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

45.阅读短文《美丽的水花》》,理解内容,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6.学习写启事,让学生了解启事的用途、形式及如何写启事。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

教学难点:学习写启事,让学生了解启事的用途、形式及如何写启事。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写词语,根据字形猜字义。

2.词汇的拓展练习,读一读,选两个词语写话。对比词语的替换练习、使句子更生动,更具体。3.读一读,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自学。4.背一背,学习背诵古诗《忆江南》。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学过的词语写话。教学难点: 学习有感情背诵古诗《忆江南》。教学过程:

一、通过听写词语,根据字形猜字义。

1.让学生说出组成的字结构。2.根据字形猜字义。

3.选词写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说写句子的能力。4.练习用文中的词语说话并写下来。

5.词语替换,让学生用另一个词语替换三句子中加点的语。6.师生评议,订正。

二、读一读,这四句话,要求学生独立识字,检查识字的情况,以求做到师生心中有数。

1.让学生读文中的名句.2.学生自己读名句

3.学生互读的名句,教师点评指导朗读.4.反馈总结.三、背一背,学习古诗《忆江南》。

1.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背古诗

四、结合《忆江南》说一说家乡的水

1.评一评家乡的水。2.用一句话来形容家乡的水。

篇7:集体备课心得体会4

2016.4.4 学科 九年级物理 时间 课题 复习透镜 地点 九年办公室 参加教师李玉昌 杨长青主发言人李玉昌 备 课 主发言人李玉昌老师详细研究教材、准备相关资料 准 备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上一章“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及其在日集 常生活中的应用。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透镜及其应用”是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交 眼镜是人的重要器官。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感觉物理不但有趣,而且是很有用的。力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能实现课程流 标准的要求。研 教材首先讲解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然后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的情况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获讨 得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深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形成清晰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典 本章教材共分五节,与过去的初中教材相比,增加了“眼睛和眼镜”和型 “显微镜和望远镜”两节内容。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显微镜和望远镜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增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透发 镜成像知识,让学生了解物理就在 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言

一、本章的教学目标:

1、知道透镜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知道照相机、眼睛、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二、学生在学习本章书的内容时有可能存在的问题: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本章主要采用学生合作探索活动为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堂练习使用课本、课件习题,课后练习同步习题。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透镜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知道照相机、眼睛、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二、重点、难点: 重、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知识梳理

照相机

眼睛 角膜和晶状体(凸透镜);视网膜(光光学器件 镜头(凸透镜);胶卷(光屏)屏)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像原理(u>2f,f<v<2f)焦距不可改变; 焦距可改变; 焦距特点 相同条件下,镜头越厚焦距越短 相同条件下,晶状体越厚焦距越短 实际上是调节“像距”,即暗箱的长改变晶状体的厚薄程度,调节焦距的长调焦 度 短 物距U变大(人离照相机更远),镜物距U变大(人眼看远景),晶状体变动态改变 头向前伸(暗箱长度变短),像变小。薄,焦距变大,像变小。(反之也成立)(反之也成立)

近视眼 远视眼(老花眼)

成像位置 晶状体比正常眼的更厚;对光的会聚晶状体比正常眼的更薄;对光的会聚能力焦距特点 能力更强;焦距更短 更弱;焦距更长 视觉特点 看近物清晰,看远物模糊 看近物模糊,看远物清晰 光学矫正 配戴凹透镜 配戴凸透镜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

1.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片与书本中的鹦鹉图片的实际大小相等),则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 3.小方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4.(多项选择)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小强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纹的像大一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6.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潜望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C.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7.投影仪在现代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是一个焦距不变的凸透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论物距多大,凸透镜均可成清晰的像

B.投影仪所成的像可以是实像,也可以是虚像

C.要使投影仪在更远的屏幕上清晰成像,投影仪的镜头要距投影片更近一些

D.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它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一样的 8.关于几种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 9.如图所示,手握放大镜,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则看到的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倒立缩小的像 C.倒立放大的像 D.这三种像都可以看到

10.某同学用焦距为10㎝的凸透镜去观察书上的文字,所成的像如图所示,则文字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A.25㎝ B.15㎜ C.6㎝ D.12㎝ 11.用投影仪投影胶片,若想使屏幕上的图片大一点,应采用的方法是()A.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镜头向胶片移近一些

B.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镜头远离胶片一些 C.只需将投影仪远离屏幕即可 D.只需将投影仪移近屏幕即可 1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人 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 像(选填“虚”或“实”)。13.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照相时在底片上形成一个像。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底片上形成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_________(选填“光圈”、“快门”或“旋钮”),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拍摄远处的景物时,需要将镜头到底片的距离调_________(选填“近”或“远”)一些。14.天文爱好者可以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当被观察的物体在物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______的 _______像(选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这个物体位于目

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_____的________像(选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观察者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15.数码相机是一种新兴的照相器材,它与普通照相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感光层CCD,将图像的光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保存起来。已知某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为30cm,请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感光层与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若要成像,被拍摄的物体与镜

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16.如下图所示是小磊同学看远处物体时视觉的光路图,由图可知他是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如需矫正视力,他应选用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

17.学校体检查视力时,医生规定同学们站的位置不能超过事先在地上划好的白线,一位高度近视的同学甲摘下眼镜后低下头去,大叫一声:“线在哪里?”,轮到另一位同学乙时,他朝地下看了半天,又是一声大叫:“啊!我的脚在哪里?”问题: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同学的眼睛更近视。

18.如图所示,L为入射光线,L为出射光线。请在图中添加合理的透镜。(注意所添加的器件位置12要正确)19.小强想替爷爷买一副老花眼镜,约了你一起到眼镜店去选购。他看中了一副款式新颖的眼镜,但不知道是老花眼镜,还是近视眼镜。请你为小强想一个既不损伤眼镜镜片,又能较快作出正确判断的办法。20.小华在树林游玩后,扔了一个矿泉水瓶。小光说:这个矿泉水瓶不仅污染环境,还可以引起火灾。小华认为污染环境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会引发火灾呢?请你帮小光解释一下,为什么有可能会引发火灾。21.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 是 cm。

课堂导学

1、电流的磁效应 演示实验:(演示奥斯特实验)。表明:。这个实验最早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的,我们将这 个实验称为。

重做奥斯特实验,改变电流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出现的现象。现象表明:,这种现象叫做。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做成,也叫,各条导线的 磁场叠加在一起,磁场就会强得多。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 探究实验:做课本图9.3-4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

探究实验:做课本图9.3-5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 有关。

3、安培定则 由上述探究实验可知: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跟 有关。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跟电流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 来

判定,方法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在所示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

: 的N极和S极

2、如图所示,螺线管的左端是N极,应如何绕.3.如图所示的图中,两个线圈,套在一根光滑的玻璃管上,导线柔软,可自由滑动,开关S闭合后则()A.两线圈左右分开;B.两线圈向中间靠拢; C.两线圈静止不动;D.两线圈先左右分开,然后向中间靠拢.abc4、许达同学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管外磁场的分布情况时,在螺线管外部的、、处摆放了三个小磁针,如图2-2所示,当他闭合开关,等到小磁针静止后,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NcNA.小磁针、的左端是极、小磁针的右端是极 acNbNB.小磁针、的左端是极、小磁针的右端是极 bcNaNC.小磁针、的左端是极、小磁针的右端是极 acNbND.小磁针、的右端是极、小磁针的左端是极 5.如图所示,两通电螺线管在靠近时相互排斥,请在B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及电源的正负极。

上一篇:医学影像技术规划下一篇: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方案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