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经济发展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探讨论文

2024-06-22

地域经济发展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探讨论文(精选6篇)

篇1:地域经济发展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探讨论文

地域经济发展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探讨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要适应地域经济发展需求,就要从改革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地域经济市场提供人才。

关键词:地域经济;高校;专业设置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域经济发展也日趋于走向特色化、品牌化,各地区都依据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项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市场,并力争产品走出去,人才请进来。要适应形势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大力度、加大自主地调整高等教育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紧缺型人才培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紧缺型人才培养,鼓励各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

一、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

(一) 以人才就业为导向 创新高等教育专业体系

高等院校设置专业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依据。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是地方院校,这些院校更是肩负着为地域经济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这就要求高校要通过仔细研究市场需求、就业情况的调查,准确定位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满足地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现实需要,使专业设置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要满足社会发展变化超越的需要;要注重社会对专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的需求。

(二) 以自身能力为核心 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还必须考虑计划的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资源是否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资源是专业设置的重要基础,专业设置依赖于必要的教育资源,如果在教育资源欠缺的情况下设置和发展专业,势必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输出人才的水平和质量。

(三)以国家指导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国家对专业的宏观布控和微观指导的意见。对国家严格控制的专业,条件不成熟就不要去办;对地域经济需要,国家同意办的专业可以大胆去办;对于地域经济需要,但条件暂不具备的专业,可采用挂靠的形式先办方向,一旦条件具备再申请设置。总之,国家对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是高等院校创办专业的纲领性文件,高等院校要准确把握专业设置的精神,要从专业名称、专业规模和专业设置程序等方面与国家的指导意见相符,要充分体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精神。

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第一、专业设置科学化

结构合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有相同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地理布局要合理,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同时要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开办相同专业的院校在数量上满足地方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内部的专业布局,做到有轻有重。如果把力量、资源平均分配给各个专业,则很难形成优势、强势专业。应当着力构建优势专业群,在有优势且师资又较强的门类上多设一些专业,从而形成专业结构上的优化布局, 这有利高等院校在短期内建成优势专业。

第二、迎合市场有机化

在设置新专业之前一定要对地域经济、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确定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社会对各类人才及其规格的需求量,从而在考虑高等院校自身条件后决定开办相应的专业。这既体现了为地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又可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对提高办学效益大有好处。如果某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人才市场的接纳,甚至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专业的设置是正确的。

第三、专业发展持续化

高校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有可持续性,体现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就是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作为学校办学基础和先导的.专业建设健康有序、保质保量、持续不断的发展,又要,高等院校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有较长远的预测。在开设新专业时,要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相应实验与实习条件的支撑。这样才能保障毕业生就业成功率高,从而提高本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力, 对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市场是不断发展的,高等院校应当根据地方、市场的不断发展对自身的专业层次、专业的招生人数进行适当调整,使毕业生有比较理想的就业率,也使地域经济稳定发展。

三、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办学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 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多而全。实际上, 任何一所学校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如果将有限的资源平均分散到每一个学科, 就会使每一个学科都难以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 结果可能导致原来的优秀学科丧失其领先地位和竞争力。

2 宏观指导缺乏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专业的宏观管理欠缺, 出现了高校内部专业的设置重复和空白。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 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在设置专业时, 主要考虑专业是否热门, 将来是否好就业, 趋热避冷,导致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权完全下放到学校, 行政部门没有整体规划, 缺乏宏观管理, 是导致专业重复设置、专业招生规模小、效益不高、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的主要原因。

3 办学经费不足

由于众多原因,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进而影响了新专业的开发。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从两方面影响了专业设置和人才的培养。一是导致学校忙于创收,无暇顾及专业开发。二是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影响专业内涵的挖掘、充实和完善。办学经费不足,不仅影响高等院校已有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使欲开设的专业没有充足的教师,进而给专业设置造成障碍。

(二)、解决措施

1 以实际需要为基础调整专业设置

高等院校在调整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首先,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保障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其次,要充分考虑到高等院校自身办学的实际条件。再次,要充分考虑到高等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2 合理规划招生规模、专业结构

力求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结构布局。在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可设置若干个主干专业,并分别围绕主干专业,设置几个互有联系的专业,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注重发挥教师的潜力;注重实验、实习场地和设备的综合利用;注重组织教学,安排教学进程。招生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

3 认真布局专业口径

专业口径是指划分专业时所规定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及业务范围的覆盖面。为了加强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拓宽就业去向,学校一般应当设置面向大区域的宽口径专业,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同时注意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相近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但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的窄口径专业。只有行业性强或职业岗位针对性强,人才需求又比较稳定的专业才可偏重专深。

4 科学设置专业时间

为了增强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应对多变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真正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高等院校应当统筹规划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高校应当把“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对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需求数量少、变化快的短线专业, 尽可能采用相近专业方向开设的办法解决,既稳定主干专业,也兼顾其他专业,努力做到以长求稳,以短求活;稳中求精,活中求实。

参考文献:

1、张云龙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重新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

2、朱高峰 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人才培养,

3、李光耀 校企联合办学现状分析及模式探讨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

4、张兰霞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

5、熊秋媛 重点理工大学工程人才的素质【J】 江苏高教 2001(3)

篇2:地域经济发展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探讨论文

今年高考录取,会有20%的达到一本线的考生落入本科二批,同本科二批考生争夺热点学校的名额。从往年情况来看,也总有部分二本录取的院校,其投档线超过了本科一批线。

从20山东省的本科二批录取情况来看,上海海关学院、上海金融学院文理科投档线皆超过本科一批线,上海海关学院文科投档线637分,理科投档线632分,分别超过本科一批线31分和52分;上海金融学院文科投档线611分,理科投档线596分,分别超过本科一批线5分和16分。对于这样常年录取很火爆的二本院校来说,未达到本科一批线的考生报考,落榜的可能性非常大。

篇3:地域经济发展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探讨论文

一、研究背景

科技人才决定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作为一项重要因素,也影响着国家的科技事业兴衰和发展。如何持续、高效、大体量地培养高水平、可持续创新的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科学科技人才决定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作为一项重要因素,也影响着国家的科技事业兴衰和发展。如何持续、高效、大体量地培养高水平、可持续创新的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并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我们称之为科技人才。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CED)与欧盟统计局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了科技人才的概念,他们认为科技人才是指正在从业或将来有可能从业于科学技术知识供应链的相关人才,而这一知识供应链包括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等一系列关联的活动和环节。在我国的相关研究则要追溯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组在科技人才相关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技人才的相关概念,认为科技人才包括“科技活动人才”、“R&D(研究与发展)人才”,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管理、服务于科技活动的人归类为科技活动人才,而其中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的人归类为R&D人才。2011年8月,国家发布了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并又一次重新提出了科技人才的概念,认为其是对科技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有关人员,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造性的科技活动是他们在所做贡献中不可缺少是必要元素。现如今,国内外科技环境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对科技人才的衡量标准也逐渐从早期的理论研究向当今的理论与实践并重靠近,科研论文、申请专利、创办公司等都是衡量科技人才的全方位新标准。

二、数据的选择与整合

本文选取我国27个省市地区的33所公安院校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数据分析,从人才水平、地域因素对专业水平、科研水平的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公安院校师资力量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科技人才的范畴,称之为师资水平似乎更为恰当。由于公安院校普遍注重学历教育和民警在职培训,并未将重点放在科学研究上,所以整体科研水平低于地方综合性科研型大学,高水平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都较少,所以科研水平数据以2014年初至2015年6月的CNKI论文发表量为依据。为对比和解释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性,本文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进行数据整合。其中东部选取北京、上海、江苏和福建的数据作为样本,中部选取了吉林、湖南、河南和湖北,西部抽样选取了四川、贵州、西藏和甘肃,如表1所示。

三、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具体而言,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公安院校人才水平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东部地区公安院校人才水平最高,专业发展优势明显、科研水平相对较高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劳动人才与科技人才等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要为明显的作用。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沿海发达城市,区域内外向型经济发展较为突出,东部地区内有着健全的区域发展所需一系列基础设施。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齐全,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数量较多、科研机构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科研设施齐全,因而很容易吸纳高水平公安院校人才到其区域谋求发展,这对公安院校专业的发展和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东部地区公安院校人才学历水平较高,博士、硕士占比较大,以抽样的四所东部公安院校论文数量为例,发表论文数2298篇,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

(二)中部地区公安院校的人才总体水平、科研水平明显低于东部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游水平,所以物质资本投入水平不如东部地区,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数量也相对较低,科研实施的建设相对于东部更是有所欠缺。此外,中部地区我国人口较为集中,如河南、湖北等省份都在此地区,说明中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整体的创新能力相对于东部较弱,种种因素导致了公安院校人才对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下降。中部地区公安院校高水平人才占比较东部地区有明显下降,以抽样的四所中部地区公安院校论文数量为例,发表论文数1304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公安院校人才及科研数量相对来看处于最低水平

西部地区受地理、经济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身的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落后,区域物质资本所有量也因此相对较低,不仅缺乏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连相关科研设备配备也不健全,种种因素导致整个西部地区内公安院校人才对专业发展仅存微弱的贡献作用。西部地区公安院校高水平人才占比为三个区域抽样的最低水平,以抽样的四所西部地区公安院校论文数量为例,发表论文数572篇,同样为三个区域抽样的最低水平。

(注:表格中人才水平、专业水平介绍均来自各院校官方网站,科研水平数据以2014年初至2015年6月的CNKI论文发表量为参考依据)

(四)公安院校人才具有“趋群”性,更倾向于定居在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

地区内的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其他行业等结合成稳定的经济-技术网络体系,可以降低行业成本、活化人才与信息等资源、扩大交流面积、增强知识的外溢性,使其促进专业的发展。地区内如果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的数量较多,不仅对公安院校人才的自身发展及才能发挥有帮助,也会有助于提升公安院校人才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技能,这明显可以吸引大量的公安院校人才。此外,地区专业科研的环境可以科技成果的数量(在本文中指论文的数量)反映出来,良好的科研环境也对公安院校人才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五)公安院校人才具有“趋外”性,即具有向国内其他院校流动的倾向

作为公安教育的骨干和中心,公安院校人才已然成为全国各个区域及地区公安院校的“香饽饽”。各公安院校利用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及氛围、优秀的福利待遇、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各种优惠政策向其抛出橄榄枝,这些条件也有利于公安院校人才进行科研创作等活动。除此之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有极大的包容性来对待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公安院校人才的流动。

(六)影响公安院校人才水平及专业发展的其他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公安院校的人才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发展跟上专业的迅猛发展,譬如可以将公安院校人才分派到各个区域内或全国范围内的高水平、高层次的高等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与此同时,配合地区区域内的信息环境、网络的发展,公安院校人才需要实时更新资讯和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从这一因素角度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显然更具有优势。

地区共性保障环境发展越是趋于完善,就越能够吸引人才,从而起到稳定人才长久发展的作用。保险的完善度、就业环境、医疗水平、子女的受教育环境及水平、公共安全诸多方面的保障要素都决定着公安院校人才发展的大环境。然而,公安院校还需要通过类似于增加高等院校或校内外图书馆的数量等方式方法,来构建人才的个性和谐环境,从而完成公安院校人才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保障和谐环境不仅仅是指共性保障环境或者个性和谐环境,而是由二者共同完成,只有两者共同发展,并趋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才可以促进公安院校人才和地区环境的和谐发展。

此外,人们都想拥有一个方便、舒适的生活,也会为之而去努力实现。而衡量地区生活便利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存空间环境,它涵盖了共有环境中的生活舒适程度、交通便利度以及个性环境中的资讯获得情况。所以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环境有助于公安院校吸引和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区域间差距的增加以及地区之间人才资源不平衡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而更加趋于明显。不论是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导致高质量科研人员高度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或者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缓慢使以科技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严重流失导致严重缺乏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安院校专业建设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但是如何权衡诸多因素,实现全面、均衡地共同发展,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摘要:我国的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培训公安人才的主要作用。公安院校大多是由各省市的警察培训学校转型而成,普遍起点较低,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与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差距偏大。为了分析人才水平、地域因素对公安院校专业水平、科研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我国27个省市地区的33所公安院校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数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公安院校人才水平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公安院校,人才水平,地域因素

参考文献

[1]乌云其其格.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与引进政策述要[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2]何洁,王灏晨,郑晓瑛.高校科技人才流动意愿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03).

[3]李绍选.管理科技人才的理论与艺术——《科技人员的有效管理》评析[J].国外社会科学,1998(04).

[4]孙洁,姜兴坤.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差异研究——基于东、中、西区域数据的对比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4(02).

[5]刘瑞波,边志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7).

[6]李伟清,孙绍荣,庄新英,宋玉强,顾倩倩.政府人才计划在培养科技人才中的作用——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实施调查与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05).

[7]袁娟.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篇4:地域经济发展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专业发展 英语教师 影响因素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单纯的教师继续培训或进修,而指的是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通过训练、自身学习等方式,不断进行发展、完善的过程[1]。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涉及的活动非常之多,包括在职教育、继续教育、个人发展、培训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内在专业素养、结构不断完善的一个动态过程[2]。要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有两个推动力:其一,系统的推动力,它包括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其二,自身的推动力,比如教师个人的生活经验、教师生涯发展阶段[3]。由此可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个人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既是专业发展的对象,也是自身专业的主人,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自主意识。

(二)学校因素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中,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学任务繁重,备课量大,学生多等,同时还要批改大量的试卷等[4]。目前,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均与教学课程实施衔接不当,在语言课堂中,存在语言“被标准化、分类化”等情况,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等。

(三)教学观念因素

时代在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落后,教学不注重知识拓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等。在陈旧的教学观念下,学生的逻辑思维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且学习的都是一些零碎的内容,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分析

针对现阶段影响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因素,教师需从自身出发,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素养。

(一)教师加强总结、反思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自我反思非常重要,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相比,它属于一个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过程,可以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需加强总结、反思,比如对教学方法、考试、教材等进行评判、反思等。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尽量开拓自主决策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与其他教师的说课研讨等,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调整存在的问题,包括教材处理、师生互动等,从而可以超越教与学的局限,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深刻钻研、利用教材

在实际的教学结构中,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即教师、教材、学生。其中,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托。因此,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需重视并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和利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第一,正视教材。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心态来理解教材,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调适,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方面,需忠实于教材,尊重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将教材视为一种工具,最终目的是服务学生,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第二,适当补充教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英语教学过程包含两个活动,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反馈教学成果,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身角色,即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教学法等,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英语教师责任重大,即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其专业能力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了解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比如个人因素、学校因素、教学观念因素等,从自身出发,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反思;深刻钻研、利用教材;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竞辛,孙树文.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06):100-102.

[2]张珂珂.影响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与应对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3):56-58.

[3]邱蕴琛.影响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245-247,254.

篇5:地域特征下风景园林设计探讨论文

1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1.1文化特征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遵循地域人文特征的发展规律,并使其得以延续,是现代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风景园林设计中展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及社会特色是一项重要的目的,所以,园林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相搭配。比如,丽江、青岛等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就针对旅游城市的特点,让其风景园林可以充分展示出城市的风景特色;洛阳、杭州等地设计风景园林,则应突出城市文化底蕴,表现城市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内涵。由此可见,地域中包含的人文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风格,加强重视风景园林设计中具备的文化特征,更加突出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效果。

1.2自然及应用性特征

篇6:地域经济发展下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探讨论文

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新时期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希望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借鉴。

一、全球化经济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世界文化互相交织,相互影响,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我国,更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吸收国际高等教育中的有益营养,为我所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断加强与世界优秀文化的沟通与学习将有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教育活力,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有益因素,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向世界各国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此,高校应当积极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培养更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2)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对于高精尖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程度不断加强,这就推动了世界各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格外重视,也自然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加快大众化的推进。但就目前来看,发达国家掌握着众多高素质人才的资源优势,并依旧呈现出高素质人才大量涌进,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却人才缺失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能够提供给人才更丰厚的物质条件、相对科学先进的设备资源、良好的科研环境,甚至用是一些优惠政策,待遇倾斜等策略来笼络世界各地的留学人员。这样发达国家拥有了更加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则因人才后备力量不足,高等教育发展停滞不前,最终呈现出两个极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国,面对日益全球化的人才竞争机制,应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发展,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就职选择与国内环境,应对种种机遇与挑战,将国际人才争夺的压力转化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动力,创造自我价值空间。

(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创造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吸取国际优秀教育理念,立足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大方向,开拓国际视角,选择适应性的教育发展策略将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应充分利用好世界经济、教育资源的流动性特点,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教育市场竞争激烈

有限的教育资源,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竞争,都希望能够在高等教育人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市场的竞争更显得尤为激烈。一方面体现在国内市场,人才的广泛流动,范围不断拓展,人才素质参差不齐,跨国办学招生此起彼伏的现状使我国教育市场的地位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体现在国际教育市场,为掌握更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世界各国不断拓展市场范围,划分市场空间。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相对安全且积极的优势地位,就需要正视我国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国际地位,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将与发达国家间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2)思想教育面临考验

经济全球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强力涌入中国,以文化产品如影视作品等载体为依托,在中外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的差异下产生强烈冲击与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在接触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同时,思想意识也受到极大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为我国提供优秀社会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资源的,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方式与手段都有了新的形式与改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优势,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密切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但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本就处于经济、人才、资源分配的优势地位,无论是信息科技的发展,还是人才市场的份额比例都优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中居于主动性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恰恰相反,既没有优势地位,教育资源又相对欠缺,并持续以拉大教育差距的趋势发展。这样的不利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对策

1、完善市场体制

高等教育培养的社会型人才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强大的社会性服务功能也是被世界各国重视的关键因素。而市场调节则是有效衔接高等教育所发挥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实际需要的重要手段与桥梁。为此,我国高校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高等教育市场体制改革,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进行高等教育内容与方向上的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层次,还要在形形色色的多变的市场需求下找准位置,明确办学特色以及教学目标,形成立体独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化品牌专业。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应对市场大潮的激烈竞争。此外,还要建立国际型的品牌高校,以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占有先机,获得全球教育的最新动态。

2、加强知识管理

第一,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载体,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将高校的教育信息、教学资源传递到网络终端,达到信息化与数字化,既便捷了人们对于教育知识与相关信息的提取利用,也能为及时把握国际教育市场的信息动态提供有利服务;第二,教育共享,学习共担;第三,明确高校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确立师生共同努力达到的教育任务,增强高校全体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将对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知识创新能力起到重要意义。

3、集中领导与分级管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宏观调控,也应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让高校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利用市场调节的有效作用使高校服务功能得以提高。从而达到政府宏观上的集中领导,高校、社会、市场等参与分级管理的目标。

4、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机制

上一篇:责任制护理工作方案下一篇:爱情日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