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全民阅读

2024-05-13

申论热点全民阅读(共7篇)

篇1:申论热点全民阅读

申论热点冲刺:全民阅读

关键词 : 公共文化体系 图书馆 全民阅读

1、全国政协7月22日在京召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协商会。俞正声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精神、国家长治久安和核心竞争力,要精心组织和实施。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伴随整个现代化进程,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设施建设和内容建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媒体的关系,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

2、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当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3、5月18日,这个曾被民间当成“我要发”的聚财“吉日”,其实是颇具文化含金量的“国际博物馆日”。这一节日设立于1977年。近年来,在我国也日益受到重视。今年节日来临之际,许多地方的博物馆齐齐免费开门纳客,年轻人也好奇地在网上寻找探馆攻略,将之作为周末约会的风雅去处;父母们牵着孩子的小手,安静地走进历史,希冀下一代能探骊得珠,传承文化薪火。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经历过跌宕起伏。7年前,湖北博物馆率先免费开放,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各地博物馆纷纷高挂免费牌。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博物馆和观展者都在渐次成熟。越来越丰富且分众化的博物馆资源,让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人群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他们走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怀揣敬畏之心,向大师致礼,对文化鞠躬。博物馆更深层地进入国民日常生活,此其时也。衣食足而知礼仪,当经济发展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的公益性供给,已得到决策层高度重视;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文物收藏的热情,也正喷薄欲出。4、2014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肯定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

李克强总理信件原文如下: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

来信收悉。获知你们于近日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喻示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读书,读好书,既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有为的情怀。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考题预测

一、概括题

概括当前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250字。

【答题思路】

概括题答案全部来源于给定材料,通过审题可以得知概括的目标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就是由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引发的问题,通过阅读技巧在材料当中找出关键词并进行总结归纳既可得出答案。最后要注意答题条理,同类合并异类罗列。

【参考答案】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3、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4、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二、分析题 简要分析加快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300字。

【答题思路】

分析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既通过材料中的问题多角度的思考分析并作出合理推断。本题分析的要素为建设,要对材料当中的公共文化建设进行逻辑推断,判断公共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并且做出合理推断保证建设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参考答案】

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2、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3、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养,通过公共文化生活的价值观传导和社会行为规范,协调解决群体成员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群体生活的秩序。

4、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民间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有利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或服务外包方式构建更透明、更有效率的投入模式,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而实现双赢。

三、对策题

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不超过350字。

【答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对策题,首先要界定材料中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简单概述。其次,所提的对策一定要有针对性,具体可行。还要注意所提的措施与公共文化建设负责人这个身份所附,作答时注意答案写作的条理性。

【参考解析】

1、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3、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4、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四、公文写作

针对当前全民阅读的兴起,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准备发出一个倡议以响应读书潮,你作为该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请写一封倡议书。要求:态度诚恳,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500字。

【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写一封倡议书,先要了解倡议书的基本格式,称谓、正文、落款要齐全。另外身份是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化。此外,倡议书要有号召力,对应大政方针。

【参考解析】

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为深入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特此发出倡议:

一、每一位市民都要行动起来。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坚持阅读,使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在读书中积累知识、陶冶性情、提升素质。

二、每一个家庭都要行动起来。家长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积极向亲人推荐和赠予好书,多与亲人一起品评好书,让家庭成员在读书中分享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享受。

三、每一个单位都要行动起来。各单位各部门、各行各业要结合各自实际,紧紧围绕推进全民阅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阅读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让阅读之风吹遍海阳的每一个角落。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读书有利,利民、利国、利天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读书成为我们和家人、同事的好习惯,在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为中国梦复兴梦的实现做出新贡献。

X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某年某月某日

五、范文评析

关于文化类的文章很多,但是对于读书的文章我们不仅要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而且务必要上升到一定高度,联系时政热点上升到中国梦的层次。

【范文解析】

读书声与强国梦

改编自人民时评

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不可避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有人读起书来“不知是他读书还是书读他”,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为什么还要读书?

有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十几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开卷与否,兹事体大!

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篇2:申论热点全民阅读

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标志着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对进一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也多次对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2014年8月,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深圳书城中心城24小时书吧,日前联合青岛、西安、郑州等地的8家24小时书店,发出了“打造‘深夜书房’ 力推全民阅读”的共同宣言,就开办24小时书店的宗旨、目的、经营模式等,达成了共识。

2015年伊始,备受瞩目的全民阅读立法工作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从1月1日起,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开始在江苏省正式实施。此外,湖北、深圳等省市全民阅读立法的工作进程也不断加快。《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已于2014年11月24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及公布,并将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深圳在系统总结连续14年开展“深圳读书月”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在地方全民阅读立法工作的潮流逐渐兴起之时,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立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目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经连续两年(2013年、2014)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

篇3:全民阅读之农民阅读

或许,此时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阅读量,即使是大学生恐怕也会感到羞愧吧。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律政题材的美剧,剧里的角色在排队买咖啡时都会拿起书看上几眼,这间接地令笔者明白了我国同发达国家阅读量存在差距的原因。

在我国公民阅读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农民的阅读量更是惨不忍睹了。很多人都忍不住怀疑,让农民去读书?不是开玩笑吧。当然不是,其实农民更有可能也更有条件去阅读。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职业农民将成为生产主体,这将驱动农民阅读。以往,农事经验往往在农民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有什么不懂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别人问问,但很多情况下往往找不到真正懂的人。而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则会将各种种植标准、生产步骤等整理成籍,成为随手可得的“老师”。

另外,农业生产所特有的农闲时间也为“农民阅读”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农民拥有比工薪阶层更多的自由时间。2015年春节回家时,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乒乓球活动盛行起来,很多人从麻将桌转移到了乒乓球台。原因就在于村委会开辟了室内乒乓球馆并组织乒乓球比赛,从而成功推广了这项活动。那么,当采取一定措施后,再将一批农民从麻将桌剥离到图书馆也依样画葫芦。

由此,可以得出“农民阅读”具有可行性,那具体又该如何推行呢?笔者认为,答案在于互联网。

“阅读”最为重要的在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借助互联网帮助农民养成阅读习惯。在新一代的农民中,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发说说、看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初级的浏览经验经过引导就可以转化为“阅读”。

类似于乒乓球运动的推广,“农民阅读”也需要村委会来组织,推广途径有很多,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种想法。首先可以由移动互联网络公司开发一种手机客户端,管理权限交给村委会。这样,村委会可以将一些农业类专业知识、涉及农民生活题材的文化作品发布在客户端,并定期组织相应的活动进行客户端的推广

在客户端相对成熟后,村委会建设村级图书馆与电子图书系统,结合客户端进行宣传推广。在此过程中,农业行业的媒体也可以渗透到农民中去,为农民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农民阅读量低的问题,二来可以帮助行业媒体深入农民,增强农民与农业企业间的互动。

其实,农民阅读量几近空白只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农民是类似于白领、蓝领的一种普通职业,农民的各种素质跟平均国民素质相当。在未来,我国农民也必将像发达国家的农民一样,不再被扣上落后的帽子。那时,“农民阅读”也将成为“全民阅读”中普通的一份子,不再需要拎出来单独讨论。

篇4:申论热点全民阅读

时事链接:

2014年8月,20年来首次大修的预算法进入四审。与现行预算法只字未提预算公开相比,修改后的预算法可谓迈出一大步。不仅将预算公开入法,还规定公开的时效和内容。尤其规定要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中包含三公经费在内的机关运行经费安排、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采购情况,并要对本级政府举债情况作出说明。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的账本,收入与支出连着千家万户。作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法律,预算法修改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深度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财政既体现着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也体现着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的基石预算,不仅关系着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关系着公共财产权的实现。可以说,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组成。

钱袋子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阵地。而对钱袋子的叩问与关注,也必将推动人们进一步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往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预算编制缺乏刚性约束,预算调整随意性大,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往往预算定了不算,根据长官意志随时随意调整,一些拍脑袋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二是障眼法问题。预算内容不全面,实行选择性公开;语言表达太专业、晦涩,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类似这样的看不懂问题,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备受人大代表和群众诟病之处。

三是吊胃口问题。跑部钱进是多年来人们对地方向中央各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的形象说法,其根缘即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正是因为跑部管用,谁跑起来、谁跑得勤谁就能钱进,所以各地方才热衷于跑,争着跑,不跑钱就进不来。这种不规范、主观性强的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吊足了地方的胃口,形成了一种争相同上级部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影响了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有效改善预算制度的举措:

在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将政府的一切收支纳入公开、透明、可监督的预算体系中,强化公共财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对预算的参与,既包括对决策的参与,也包括监督环节的参与。预算过程中保障公民权利,对预算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预算公开要做到透明易懂,让公众尤其是纳税人清清楚楚弄明白并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而不能成为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花瓶。

二是在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必须强化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制衡、审议、监督和问责的权力。对有失规范的预算调整行为引入惩戒机制。

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则需厘清权责关系,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夯实国家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设立、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用得其所。

取消职务消费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此外,国企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深度解析: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

近些年来,由于少部分党政领导尤其是部分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个人消费也在职务消费里出账,职务消费成了铺张浪费、腐败的后花园,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旧有的职务消费类的隐性福利,实际是一种体制内的畸形存在。它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国企主管的身份认同。

而新出台的意见对形形色色的职务消费予以坚决规范,并设定政策红线和相应的专业控制标准,将有助于厘清职务与非职务、业务与非业务的边界,杜绝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营造一个公私有别、责任明晰的履职环境,从而使得国企不致于沦为个别负责人随意取用的口袋。

取消职务消费,是社会公平和反腐倡廉的必然。

对策措施:

第一,要具体界定国企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一方面,设定明确项目是一个办法,如此溢出这些项目的消费将会无所遁形,不能再含含糊糊报销了事;另一方面,确定标准额度。比如,根据级别与业务量,划定相应的额度,不得随意逾越。而较之项目,标准额度可能更具有刚性意义,也便于操作执行。

第二,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为确保取消职务消费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形,还应该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以往的依靠内部审核、监督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信息,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要细化监督程序,要做到严格事前审核、过程审核、结果审核,此外要接受外部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计。国企负责人离任时,还要搞离任审核。可以说细化监督程序是保障国有财产、公共利益不被随意侵害的必由之路。

第四,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关键就要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意见》的宣传教育,让国企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参与到落实《意见》的行动中;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违规报账之人,涉嫌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严格执行企业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统一,对取消职务消费不力和设置障碍者,对违规违纪者,除要严肃查处当事人以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惟如此,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才能见实效,也才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腐败。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时事链接:

2014年4月,四川达州市一名7岁女童李微微为救一名落水同伴不幸溺亡,当地有关部门为避免其行为被其他未成年人模仿,拒绝将其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但在引发网民热议后,2014年7月,当地计划将其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无独有偶,近日广州也接连发生了两起与见义勇为有关的事件。2014年6月27日,5名儿童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游泳时遇险,不会游泳的阿浩在施救同伴过程中溺水身亡;7月1日凌晨,白云区均禾街发生持刀抢劫事件,18岁的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

深度解析:

孩子意外落水,让人万分揪心;救助者因救助不当造成溺水身亡,更是令人悲痛欲绝。曾经我们大力宣扬救火少年,褒扬其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在一些灾害面前,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孩子,因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今社会各界都极力主张孩子们在危险面前要见义智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见义勇为一定是冒着某种风险,需要极具勇气做出的行为。但风险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经济损失、身体的轻微损伤,大的则可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做出见义勇为的行动之前,施救者也应该评估风险,量力而为。

虽然这些年来呼唤见义智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充满了理性思考。但一些学校在灌输教育理念过程中,往往把牺牲的小英雄当作学校的榜样过度表扬,久而久之,在面临他人危险时,一些孩子就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救人,酿成悲剧。这既无法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守。

对策措施:

鼓励青少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并非只需观念一转就水到渠成。除了勇气,青少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给他们足够的智慧和技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举动。

一是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自救、救人技能都应成为必修课程,要有心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不要留下遗憾与自责。

二是政府和学校应联合开展地震、火灾等演习,也出版各种应急手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三是社会也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完善危险场所警示牌等设施。

四是家长也应给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联合社区、做一些实践演练。

只有安全教育一一落实,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真正成为危急关头的救命之策。

纠正畸形考证热

时事链接:

持续多年的职业资格考证热,最近遭泼冷水。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取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所有准入类职业资格均需法律依据,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深度解析:

一是外因,即行业准入有限制。评职称有要求,甚至一些地区居转户的加分项也需要某些证,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加入考证大军。

二是内因,即年轻人出于增加自己职业竞争力的美好初衷,奔证而去。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提升有限,只有从实实在在的证上才能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多一个证似乎就多掌握一些职场竞争力。

职业资格制度,在保证从业人员水平、提升行业管理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各种考证之所以被诟病,原因在于一个热字。

一是设证过热,各种职业资格证名目繁多,内容交叉而冗杂,不规范、不必要的项目比比皆是。

二是外因过热,将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看作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行业水平提升,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是内因过热,盲目依赖本本来证明自己,却依然不具备从业的能力要求,这也折射出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缺失。

中央要求有步骤地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有助于使得职业资格认定更科学化,也从实质上解除了一些行业的入行限制,降低了门槛,最终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给职业资格证做减法,对形成行业内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有积极意义。

对策措施:

一是主动去除行政化趋势,让依法行政真正回归。职业资格许可行政化趋势在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之下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要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确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的行政准则,确保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用制度管住资格证,净化资格证认证领域的风气。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建立健全资格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职责,创造一个资格证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健康行业秩序。

三是各教育单位也需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不依赖各种证,而是靠自己在学校接受到的思维训练、人格熏陶和思想成长来增加步入社会的勇气。

四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激活劳务市场活力。把人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交给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来评判,让市场这一只无形之手来决定优胜劣汰。

篇5:申论热点全民阅读

2015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析:全民阅读与书香社会

[权威论述]

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习近平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

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李克强

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读书,读好书,既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有为的情怀。

——李克强

[存在问题]

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全民阅读的软硬件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这将成为制约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瓶颈。

一是阅读公共资源亟须增加。

根据相关资料,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这和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2.5册图书馆藏书量、图书馆最佳覆盖半径和服务读者数量等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二是重点人群阅读亟须保障。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广西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阅读资源和阅读习惯地域性差距较大,兼之全国共有2.9亿进城务工人员、6100余万农村留守儿童、8900万残疾人(其中视障残疾人1200万人),公共阅读设施现有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社会阅读氛围亟须引领。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虽便捷普及,但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书店面临人力、房租的压力而生存艰难,城市阅读生态堪忧。

四是全民阅读体制机制建设亟须加强。

全民阅读工作涉及面广,但中央层面还没有建立全民阅读协调机制,无法形成合力,长期、持续深入开展的动力明显不足。相当多的省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缺乏财税政策支持,甚至没有全民阅读工作经费,无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目的和意义]

第一,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磨炼和意志的考验;阅读能改变命运,增长素质,提高品位;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

许多文明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原有的阅读水准还比较低,如不引起重视差距还会拉大。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读书传统,激励当代中国人更好地去读书,扎扎实实地把读书作为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有效工具来运用。

第二,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保障。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广西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阅读能真正造就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市民群体。因为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和谐,而阅读可以获得内心宁静,除掉浮躁,可以扭转全民阅读率下滑的现象,对建设高品位城市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读书活动是市民最经常的文化行为,读书可以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进入每一个家庭。开展这一活动也是保障市民文化权益的积极体现。

第三,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推动出版发行单位多出书、出好书的重要手段。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重要的是取决于阅读的水平,阅读率的下降,是民族素质的下降。一个国家不是靠巨大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应该是靠阅读的人口。阅读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活动,只有重视阅读,我们国家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素质的提升,有比较好的民族精神境界。而出版发行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丰富全民阅读的内容和手段。

第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重要环节。

中央号召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建设学习型社会,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我们学习人类的整个科学文化,要跟上时代,跟上发展,还要创造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生产力。而要发展,要创造,不学习是不行的。经济的后面没有科技做后盾、没有文化做基础,一个国家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是很困难的。

阅读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讲,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学习型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不仅对个体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学习热情,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意识,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第五,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阅读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对提升城市文化,城市竞争力,推动市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不阅读就会缺乏智慧和判断力,如果一个民族不阅读,它的文化必定会丧失创造力和批判性,自主创新将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下大力气推动全民阅读已经是迫在眉睫。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广西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文化建设,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要通过读书活动实现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和利益,营造全社会读书的扭转和求学问道的风气,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全民阅读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终身学习。读书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

[建议措施]

一要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工作协调机制,引领全民阅读。

二要加大全民阅读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转变公共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全民阅读。三要全面加强阅读设施建设,创新阅读指导和服务方式,建立阅读推广人队伍,加强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城乡、便利实用、服务高效的公益性阅读设施体系。

更多考试练习可关注广西公务员考试网gx.offcn.com

篇6:申论热点全民阅读

2015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民守法

政策背景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颁布的公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报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深度解析

[存在的问题]近30年的全民普法在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常识层面成效斐然,但在“用法、守法、敬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整个社会需要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把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当前的普法模式仍旧偏向于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在普法实践中也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做法。普法就是“发张卷子、做做样子”,一些地方每年组织一次普法考试,卷子下面就附着标准答案。这样的普法难以产生实效,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查看详细】

[案例分析] 案例一:乡村法治荒漠化

在广西性侵留守女童案中,玉林市一个村的13岁留守女童小雨(化名),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遭到村里多名中老年人性侵。愤怒的父亲发现真相并报警后,司法介入,最终数名犯罪嫌疑人分别因强奸罪、猥亵儿童罪获刑。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雨和父亲却因此遭到了村民的敌视,有村妇称,是小雨主动卖淫,“把老人送进了牢里”。留守女童遭性侵,不但未获同情,反遭村民“敌视”,由此引发舆论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法治精神沦陷的担忧。

【查看详细】

[原因分析] 首先,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法治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紧密联系,与人们的行为规范紧密联系。从其自身看,包含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工作,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努力、执法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进,需要每一个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再明白不过地说出了全民守法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全民守法,努力让守法成为全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将大大提升各类守法主体学法知法遵法的自觉性,调动各类守法主体用法崇法护法的主动性,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查看详细】

[参考对策] 第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查看详细】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全民守法的关键在普法

2.转变守法观念 落实全民守法

3.强化公民意识 培育守法习惯

[开头示例] 1.全民守法,是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环节,是高扬法治旗帜的基础工程。全民守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不能触碰道德的红线,不能抛弃法律的义务、不能丢掉道德的责任。只有全社会真正学法、懂法、用法,做到全民守法,法治建设才有坚实根基,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才有坚强的法治保障。

[结尾示例] 1.总而言之,领导干部在带头遵守法律并着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守法、依法办事的舆论氛围和正确导向。【查看详细】

申论范文

依法建设 全民守法

民者,万世之本也。一举一动是否合法,决定着能否建立起全面的法治社会。培育法治文化,让法律深入人民心里,真正实现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市的基础。全社会都要把法治作为行为准则,并转化为自己的信仰,做到真学、真用和真信。

法治中国建设的三个方面,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都直接与国家机关有关。大家听了,感觉好像法治中国建设只是国家机关的事,和老百姓、和自己关系不大。这完全是误解。不可否认,法治中国建设首先要求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组织带头守法、执法,但单靠或完全靠国家机关不能实现法治。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每个人、每个组织共同的努力,全民守法是实现法治中国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像“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篇7:申论热点全民阅读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民健身与职业体育

【背景链接】

中国体育界较大规模的改革之举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陆续成立,提出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目标;1994年,带有职业化改革探索的足球联赛正式启动;《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出台,标志着国民体质、群众体育时代已经来临。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正在努力推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战略转型。在奥运个人项目中,和国际潮流矛盾最突出的网球成为尝试职业化的先锋。

中国选手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战胜斯洛伐克选手齐布尔科娃,成为第一位捧得澳网女单冠军的亚洲选手。李娜今日的成功,更像是给身陷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间进退维谷的中国体育开出药方——在举国体制仍在担负培养主要竞技精英的现状下,大力发展职业体育,无疑可以成为中国体育的又一突破口。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会上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要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其中,全面体育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

——总书记在索契参加冬奥会开幕式讲话

通过设立“全民健身日”和实施《全民健身条例》,老百姓从中获得的最大实惠应该就是健康。下一步,体育总局要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在建立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百姓健身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

社会组织是体育发展的“脚”,有了这双脚,全民健身才能更踏实地接地气。很多全民健身活动由政府部门来做,人手不够,结果流于形式还不接地气,其实很大一部分可以放手交给社会组织去做,政府对其中的佼佼者给予资金和技术等支持,扶持其更好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

健身需求多元化,健身形式个性化是发展的趋势,也应当倡导因地制宜。比如,增加力量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体重去巧练。正因为如此,群体工作要从以往的“硬件”为主向“软硬兼施”转变。“场馆设施等硬件还要继续建,但同时也要在体育组织的培育、科学健身的宣传等‘软件’上下功夫”。像无限极世界行走日等活动,倡导以最简便的形式参与健身,就获得了民间热烈的响应。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

“中国是泱泱大国,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不要过分地追求金牌的功能,靠多拿金牌证明中国人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已完成,中国体育要实现更高的目标,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作贡献,所以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这才是成为体育强国的根本,回到体育的本质。现在是最好的机遇,群众体育上去了,才能出现人才群,田径、游泳、集体球类项目等才能有雄厚的人才基础,才能促进竞技体育真正搞上去。”

——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

[全民健身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

首先,全民健身的参与面仍不够广,不同年龄段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显著。

作为一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中青年应该是精力最旺盛,身体素质最好的一批人,但是调查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中青年人群参加健身活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身体素质与上次测试情况相比也有所下降。如何把这些人纳入全民健身体系,激发中青年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城乡健身情况差异较大是全民健身工作的另一难题。因此,全民健身投资应当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扩大全民健身覆盖面,主要提供篮球场、乒乓球场和羽毛球场等门槛低、易上手、受众广泛的场所和器械,并尽可能的为农村居民提供指导,避免因方法不当而造成反效果。

其次,相关机构对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尽管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社会的“金牌意识”已经有所淡化,但体育部门工作重心仍不能从竞技体育转移到群众体育上来。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奖牌固然是极大的荣誉,但不能与更广大人民的健身需求相提并论。

最后,许多地方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一些形式主义问题也较为突出。

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全民健身日”而搞些没有实际效果的仪式,甚至是抓壮丁一样找些人来演出,全民健身的开展就落不到实处,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全民健身重在“全民”

2.全民健身 政府责任重大

3.全民健身 你我同行

4.全民健身期待“阳光普照”

5.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努力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6.涵养体育文化的大众根基

[开头示例]

1.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民族梦、国家梦最终要落脚到人民的梦上,着眼点是为人民谋幸福。健康是幸福的起点,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以全民健康来促进全面小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守护全国13亿多人的健康,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卫生计生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全民健身,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早已不是单纯的体育概念,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生话题。全民健身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3.近年来,全民健身时常成为人们关心的公共话题,已经跻身奥运最强竞争者行列的中国体育,也需要面对由此引发的体育发展转型之变。

4.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激发民众广泛参与的热情,更需要涵养体育文化的大众根基。

5.全民健身活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结尾示例]

1.有计划,有行动,有信心。我们期待着,“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口号早日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

2.足球、篮球的魅力风行全球,我们需要“明星的体育”,但体育本质上是“你我的体育”。让体育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展示风采的舞台,让体育更好地激励一代人,让全民参与体育并享受到体育的快乐,让体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方式。这是体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和方向。

3.体育不仅仅是比赛场上一次次激烈的争夺,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更是百姓幸福快乐的源泉之一,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型,体育就会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4.青少年时期养成体育习惯,个人的身体和品格,民族的活力和未来都将因此受益。体育要成为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来自文化的浸染。以此衡量,全民健身任重道远。

5.健身里面有学问、有科学,从事健身活动更有境界高下之分。承认健身是一门学问,便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研究健身;懂得健身有境界高下之分,便要以更合理的方式从事健身,从而让健身的阳光映照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经典范文】

全民健身应有“大群体观”

[引出话题]说起公共体育服务,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全民健身,因为身体健康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要着力推动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现状分析]“大群体观”突出了政府的责任,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据统计,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28.2%,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超过100万个,培训和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00万人。这些数字反映出各级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在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想了不少办法,干了不少实事。

[剖析问题]但是,面对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区域、人群等不同领域供给不均问题,仅仅依靠政府主导是不够的。更进一步,光靠搞声势浩大的健身活动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全民健身还应该和运动项目结合,扎根于项目发展的大众体育不仅基础牢靠,而且也活跃持久,易于形成生活方式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解决对策一]当前,我们的全民健身工作主要由体育主管部门的“群体部门”来推动,而本来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的各个运动项目协会却出力甚少,因为他们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拿金牌上,对协会的组织网络建设、会员发展与服务、群众性竞赛体系和项目文化建设等事关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却无暇顾及。因此,“大群体观”要求部门协调,首先应该协同和理顺体育系统部门内部的权责。

[解决对策二]其次,“大群体观”呼唤全社会参与,但现实是中国“草根”体育组织无论在准入门槛上,还是经费来源上,都存在诸多限制,不能“合法”地从底层给予群众体育有力的支撑。民间体育组织如何支持全面健身,德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德国的民间体育组织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体育俱乐部会员占德国总人口的1/3。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在于价格便宜、数量众多,而且还能提供器材和教练指导,组织会员参加各个级别的联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申论热点全民阅读】相关文章:

热点申论06-21

申论热点07-31

2019申论热点06-21

申论热点预测07-15

申论热点解析09-20

申论考试热点06-03

申论时事热点04-28

申论热点总结07-03

2022申论热点大总结+申论万能04-29

公考申论热点04-08

上一篇:办公室人员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下一篇:体验训练教学下职业教育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