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的导游词

2024-06-29

商丘古城的导游词(精选6篇)

篇1:商丘古城的导游词

商丘的由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阏伯在公元前28,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阏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

商丘古城拥有5000余年建城史、1500余年建都史。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篇2:商丘古城的导游词

芒砀山景区,古称砀山,又称“仙女峰”,为国家五A级景区,位于豫、皖、苏、鲁四省结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芒砀山形成于燕山中晚期,其中保安山、立山南峙,僖山东耸,黄土山、铁角山、夫子山、陶山西立,磨山、马山、徐山、周山、王山、鱼山等在北部逶迤棋布,芒砀山因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闻名于世,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亦埋葬于此;孔夫子在此避雨讲学留下了夫子崖、夫子山等景观;中国最大的汉墓群汉梁王墓群星罗棋布,传承千年的芒砀山古庙会每年在此上演,是豫东集山水、人文、民俗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具潜力十大古城之首、中国十佳古城,归德古城就是商丘古城,现在的归德古城建成于明朝正德年间。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城门保存很好,城内还有文庙、壮悔堂,城边有应天书院、八关斋等, 城旁边就是商丘博物馆,还有燧皇陵。南门外的南湖风景很美。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始建于汉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西汉梁国都城睢阳城内梁园为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西起睢阳城东北,东至今商丘古城东北7.5公里的平台集,梁苑集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陵园为一体是供帝王游猎、出猎、娱乐等多功能的苑囿,商丘是商品、商人、商业的起源,是古代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地方,古迹很多,尤为梁园。值得一游一看的城市

篇3:商丘古城营建技术调查与考证

无论是在设计选址、整体布局和空间组合方面, 还是在建构营造方面, 商丘古城都是我国古城廓中的精品, 也是目前保存的基本完好, 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

一、商丘古城的演变

据归德府志记载:“府城, 春秋宋国城也。”古城始建于西周初年, 存在长达八百余年, 但西周宋国都邑至今尚未发现, 对东周宋城史籍记载较少, 田野资料缺乏。1997年, 中美联合考古队根据史籍文献记载和现场数处局部试掘, 在商丘古城附近探明一座东周时代的古城址。四面城墙都很直, 但城墙走向不是正南正北, 城不是正方形亦非长方形, 都城外城平面近似平行四边形, 东墙和西墙走向偏东北和西南, 而南墙和北墙则偏东南和西北。东墙长2900米, 西墙长3010米, 北墙长3252米, 南墙长3550米, 西北角和东南角为钝角, 西南角和东北角呈锐角[1]。都城外城城墙为灰褐色和黄褐色的花土层夯筑而成, 城墙剖面呈梯形, 上窄下宽, 城墙底部挖有基槽, 城墙外侧还探明有城壕遗迹, 用以增强城市的防御功能。另外在外城城墙上还有五处城墙缺口, 根据城墙缺口内的淤土和路土情况分析, 这五处城墙缺口应均为城门遗迹。城墙始建部分的夯土中所包含的陶片, 正与西周初年封微子启于宋和西汉初期梁孝王刘武在宋国都城的基础上建筑梁国睢阳城的历史事实相吻合[2]。

明嘉靖以后至清初, 商丘古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 (宰相) 、五位尚书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等, 商丘达到空间繁盛的时期。现存的商丘古城历经近500年的春秋岁月, 还基本保存着初建时的原貌, 经实测, 现存南城墙长960.6米, 北墙993米, 东墙1210米, 西墙1201米, 周长4300米。城墙高6.6米, 基宽10米, 顶宽3—5米。城墙的建筑结构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内侧为夯土筑成, 斜坡至路面外侧一米宽由青砖垒砌, 白石灰抹缝。今商丘古城内中山街还保持古色古香的风格。街道形如棋盘, 古四合院鳞次栉比, 内有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等名胜古迹。1986年, 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 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设计选址

商丘古城采用了天人合一的“天圆地方”造型, 外为土筑的城廓, 呈圆形, 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 呈方形, 象征地, 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 镶嵌在黄河故道与济水之间。

古城内城设置东、南、西、北四座城门, 城门是按八卦原理设计建造的, 四座城门外分别构筑有半圆形瓮城。四座瓮城置有四个扭头门, 东城门南扭, 南城门东扭, 西城门北扭, 北城门西扭, 形成南东、北西瓮城分别两门相间, 形成有“四门八开”的八卦构图格局。另外南、东瓮城两门相向, 合成阳, 北、西瓮城两门相向, 合成阴, 构成太极所在的阴、阳两极。阴阳运动所产生的四象, 两阳太阳、少阳和两阴太阴、少阴, 因此四城门被称之为拱阳、宾阳、拱辰、垤泽。

古城内街道相交隅首的设计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东为木, 西为金, 金克木伤气。为防金木相克, 古城东、西两门被有意识地错开, 不在同一直线上, 东门偏南, 西门偏北, 错开一条街, 出现了与中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 如此便可逢凶化吉。假如以西门大街为西北或西南隅, 东门大街为东南或东北隅, 而四隅街道便是以单数与双数组成的阴阳二卦。西北隅阳卦, 东北隅阴卦, 东南隅阴卦, 西南隅阳卦, 且东北、西南隅与西北、东南隅皆双双阴阳结合, 同时, 东北、东南隅和西北、西南隅共同组成双阴双阳卦, 与城门、瓮城门“四门八开”的双阴双阳相照应。

古城选址在向南微倾的龟背地形上, 而没有将城池建在平坦的地方, 就是利用龟状似的地势利于城池内排水泄涝, 这是设计者出于对常年洪水侵袭的考虑而形成的特有防洪措施。龟作为最长寿的动物之一, 被人们视为吉祥物。为了收纳雨水保持生态平衡, 在城池外形成环城湖, 龟头伸入湖中, 龟得水更可长寿。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城池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祈求城池永固万年、吉祥千秋的美好愿望。

由此可以看出, 从城址的选择、廓与城的天地相合, 到由太极、四象运动而产生的四门八开, 直至隅首的设计, 古城在浅层次上完成了宇宙构图, 形成一张完整的八卦图。

三、建构营造

1. 夯土技术。

土为岩石经历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以及剥蚀、搬运、沉积作用, 在交错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所生成的各类沉积物。虽是易得到的材料, 但品质有优有劣, 用法亦有所不同。在商丘古城中, 土的运用主要是夯土。夯土技术最早在龙山文化已被掌握, 在商丘坞墙二里头文化居住建筑遗址内发现用夯土砌筑的墙垣。使用夯土筑城有许多的优越性, 如就地取材、施工简单、坚固耐用等, 充分发挥其物理特性。《商丘县志》载曰:“《括地志》曰:睢阳故县在州治南二里外城中, 秦县治此, 汉晋因之, 隋改县曰宋城, 亦治南城中。”[3]由此可知, 宋代以前, 睢阳县是在郭城外面的。由于年代久远, 兵祸天灾, 古城曾多次被毁, 又多次重建, 唐代睢阳城在“明弘治十五年圮于水”。正德六年 (1511) 知州杨泰旧城北筑土围城, 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今天我们看到的“环城湖”就是当年取土筑城的结果, 在商丘县志中也有挖土成湖的记载。

1996年, 中美联合考古队考古发掘东周宋国城墙, 四面城墙都很直, 与西周时期古人以绳、版等筑土为屋的记载非常吻合。城墙的夯土除黄土以外, 还有碎砖瓦、石碴等以增加墙体的结构强度。这也就是宋《营造法式》记载的“瓦碴基础”, 这时的夯筑工具用杵, 杵有墩、夯等之分。夯土古时称“土功”, 主要包括刨槽、下地丁、夯筑三个工序。而古时的土功又首以夯筑为重点[4]。

归德府志记载城墙夯筑时“筑土虚、实厚度5∶3”, 一般用十六把以上夯, 夯夫、硪夫多至四十余人, 更有三夯两硪之要求。对土的含水率也有较高的要求, 含水率高易形成橡皮土, 无法夯实。古人控制含水率以“手握成团, 轻捏即散”为佳。实践证明, 这个标准是可行的。今天我们所执行的回填土施工技术规范基本沿用了这些施工工艺。

2. 砌筑技术。

商丘坐落在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 地势低平开阔。虽然现今黄河远离商丘北流入海, 对商丘地貌景观影响甚微, 而历史上, 黄河南流及其伴随的河道决溢、洪水泛滥是商丘一带晚近自然地貌发展最主要的自然营力[5]。

明嘉靖十六年 (1537) 夏, 黄河水在今梁园区刘口乡南岸决口, 河水泛滥, 灌归德府城, 直至十九年冬城内始干。为保护城墙稳固, 免被洪水冲刷、浸泡, 三十七年 (1558) 巡抚章焕檄、知府陈学夔包以砖。而知府陈洪范、罗复继修之。李嵩在护城堤记中写道:“行者经之, 车者轨之, 雨穴其基, 薪败其毛, 属以陶砖甃城。”

我们现在看到的商丘古城墙体内部用土夯实, 外表全部用砖砌筑, 也就是当地俗称的“砖包边, 坯填心”或“里生外熟”的包心砌法, 我们调查发现外皮砖墙多以顺砖为主。砖墙下部厚度约为800—1000mm, 上部厚度约为500mm, 城墙顶部铺有幔砖, 并有垛口墙, 高约200—500mm, 为了增加稳固性, 城门洞口转角处采用条石砌筑。此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明代城墙的结构特点。由于墙的外皮全部用砖, 墙面既美观又可避免雨水对内部夯土的冲刷, 这也是古城墙能完好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市规划建设都受到深刻的制约和影响。

商丘古城城门结构坚固, 布局严谨, 外形威武森严, 实体敦厚。城台高昂, 与洞口之比例呈矩形, 四面做侧脚, 城台墙高与侧脚之比为:北城门, 1∶0.033;东城门, 1∶0.053;西城门, 1∶0.043。墙砖规格350×190×70mm, 符合明代城砖规制。券门的拱券曲线是多样的, 有半圆拱及双心拱。而双心拱券的力学性能也优于单心券结构, 并且加大了砌筑和拼接的难度。它充分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独特审美, 显示了我国古代先民在筑城营建方面所具备的聪明才智。

商丘古城营建技术是一种适应当地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适应性技术, 是对于环境的承认和认可。古建筑保护中不仅要关注结构方面的安全和稳定性, 更应该注意其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技术文化, 加以传承和发扬, 这样才能保护好原汁原味的古建筑。

参考文献

[1]中美联合考古队.河南商丘县东周城址勘查简报[J].考古, 1998 (12) .

[2]中美联合考古揭开春秋五霸宋国都城遗址面纱.http://news.artxun.com/chunqiuzhanguo-1310-6546763.shtml.

[3]叶澐.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卷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4]冯伟旖.中国古建筑灰土技术的演变[J].古建园林技术, 2008 (1) .

篇4: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

关键词: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文化内涵;天圆地方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092—05

世界遗产标志是抽象的、象征性的、符号性的,而商丘古城是具体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这两个概念能否相提并论?两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且能融合起来?也就是说两者有没有认同符号呢?从“世界遗产标志”和“商丘古城格局”的图形、文化内涵以及文化渊源来看,两者表里如一,故而,我们称商丘古城为“世界遗产标志”城。

一、世界遗产标志及其内涵

世界遗产标志作为全世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所共同使用的标志,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尽管如此,世界遗产标志的内涵从产生至今都始终如一,未曾变更。

(一)世界遗产标志的产生与演变

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但尚未提及世界遗产标志。1976年11月,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总部设在巴黎,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开始酝酿世界遗产标志一事。1977年6月27日至7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一届会议在巴黎召开,会议决议第27条指出:“世界遗产标志的准备使用尚存异议,一些与会者建议,遗产地本身应该标明该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另外一些与会者担心,那些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和没有标志的遗产地,会受到遗产公约国的轻视。”1977年10月20日颁布的第1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第5条第Ⅵ款,对使用世界遗产标志的方式作了说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应该使用世界遗产标志加以标识。但这种标志应该以视觉上不损害该遗产的方式加以放置。”1978年9月5日至8日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上采纳了比利时著名图像设计师米歇尔·奥利夫设计的世界遗产标志,并在1978年10月颁布的第2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第25条正式推出了世界遗产标志(见图1和图2)及其说明(根据其用途、技术可能性和艺术性考虑,可以以任何色彩使用艺术家提供的两种版本之一)。“然而,在实践中,世界遗产标志图形的第二版本(即图2)通常更受到签约国的偏爱,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已经将它用于宣传活动。”

1996年2月,世界遗产标志又进行了修改,此次颁布的第10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基本沿用第6版(即1988年版)的条款,仅在第122条中将原有关于第二版本(即图2)的倾向性内容更改为:“此标志始终伴随着文字WORLD HERITAGE(英文世界遗产)、PATRIMOINE MONDIAL(法文世界遗产),而PATRIMONIO MUNDIAL(西班牙文世界遗产)所占字格,可翻译成使用该标志的签约国的官方语言。”自此,此版世界遗产标志(见图3和图4,其中图4为世界遗产标志的中国版。这也是目前标准的世界遗产标志)一直被沿用至今。

2003年4月9日,世界遗产中心(即公约执行秘书处)主任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发了信函,要求在执行《工业财产保护巴黎公约》时,也使世界遗产标志尽可能得到保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于2003年5月21日复函确认。此后,《工业财产保护巴黎公约》的签约国和不受《工业财产保护巴黎公约》约束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都收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出的通知,要求这些国家根据《工业财产保护巴黎公约》对世界遗产标志加以保护。

(二)世界遗产标志的文化内涵

依前所述,随着人们对世界遗产认识的不断趋同和深化,其标志的图形符号经历了相应的或简或繁的添加与组合,在这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其标志的核心表象符号却未曾发生,且始终如一地采用了米歇尔·奥利夫先生的设计,此为其一;其二,世界遗产标志内涵的官方(世界遗产委员会)解释从一而终,始终是: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技艺与灵感的创造,外围圆圈代表大自然的恩赐,两者密切关联,象征所有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对全人类的遗产进行保护。同时,把遗产分为自然与文化遗产,该公约(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也提醒人们: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及其本质要求就是要维持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二、商丘古城格局及其内涵

现存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如此完整、如此完美、如此独特,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商丘古城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1511)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1540)也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见图5、图6和图7)。

古城格局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几千年来生存经验的总结,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被认为取法于天地自然。圆为阳,方为阴;在上为阳,在下为阴,上阳下阴的结合,乃为天地之合。“天圆地方”的建筑造型就是上述观念的运用。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商丘古城格局更是对所处环境的精确把握,折射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特定环境条件下人地关系的智慧创造,饱含了古人积极应对天地关系的生存经验(实为顺天应地和谐共存的一种表现)及其理论的提升。古城筑城时选址于黄河与济水之间,历史上历次洪水、沙灾、战争等天灾人祸的不期而至,古城先民在与此长期的斗争与适应过程中,用生命和财产为代价所换来的一系列应对灾害的宝贵经验告诫建城者,选址之下还依次叠压着元归德府城、宋南京城、唐汉睢阳城、西周宋国都等几座城池,为了城池

的长久存在,不得不考虑黄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的造访。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解放前的三千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约有1 500余次,其中在16世纪,平均四、五年就要发生一次。事实上,商丘古城的设计与建造者也是这样做的,仅城郭的选址与建造就反复论证并不懈地实践了30多年,直到公元1540年在城墙外约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即现存的城郭,已改建成环城公路,详见图7),现存的商丘古城经典格局才正式出现,也只有如此,才使得古城得以历经近500载风雨而传承至今。这是古城设计者与建造者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与此地地方文化之精神(此处主要是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协调思想,此乃为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庄周思想的渊薮。)、地形地貌之需求融会贯通、一体运用的典范之作。

三、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

我们之所以称商丘古城为“世界遗产标志”城,绝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以己所思,便施于人。通过上述对商丘古城格局及其内涵,以及世界遗产标志产生、发展及其内涵的描述与比较,不难看出两者是何等惊人地暗合。

首先,从表象符号的图形来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遗产标志”如出一辙,都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天圆地方”哲理的应用或延伸。这是出于巧合?还是渊源一致?其实,“天圆地方”观念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的本性催发而生的创造物,这个创造物实际上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是人类心灵最显著的、最真实的外化,蕴涵着强大的超越性精神力量,人们的思想、愿望、意向等精神性的东西往往都会凝结其上,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及行为方式,其主要意义还在于创造某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确,作为同一种文化现象的符号,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以拥有多个不同的标志,如中国的文化遗产标志与法国的文化遗产标志就截然不同,它们分别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历史、传统、地域及文化的特征,也就必然各具特色与风格。毕竟作为一个有着专属的特殊功能的象征符号,它的出现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况且还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因此,象征符号要想成为凝聚成员信赖、承载成员期望的象征,只有当它的涵义与组织的共同理念相一致时,也才能成为该组织的标志。而世界遗产标志(该标志是表述世界遗产本质的最顶尖级的词汇,在全世界遗产方面有表示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功能)作为一种在世界遗产范畴上规范且能被所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签约国都认可的标识符号,其必定是源于且与人类的文明渊源等相关领域(如人与自然关系的渊源等)有着特定的关系,这与商丘古城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典范代表是一致的、是相匹配的,也可以说是标志源出的共性地方之一。

其次,从表象符号产生的时间来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古铜钱币格局”出现于公元1540年,而世界遗产标志出现的时间为1978年,也就是说商丘古城“古铜钱币”格局的出现要比“世界遗产标志”的出现早438年。从一般的认知逻辑来看,世界遗产标志产生的滥觞有可能来源于影响或左右商丘古城格局形成的某种文化或理念,而不是相反;世界遗产标志的设计创意是否直接来源于商丘古城格局,我们目前还不敢妄下断言,毕竟该标志的设计人米歇尔·奥利夫先生已作别人世,此亦不可亲口考证。但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标志的内涵始终如一的诠释来看,我们却敢于断言:米歇尔·奥利夫先生设计世界遗产标志的创意绝对来自于古老的东方文明而非西方文明(论述见下一点),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而这些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庄周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见《庄子·齐物论》)的观念。如此,商丘古城之于世界遗产标志,便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最后,从表象符号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渊源来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遗产标志同出一理,都是“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用与体现。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象中国这样把自然的地位放得如此重要,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敬畏自然、顺从自然,强调与自然融合为一,即所谓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从人类文明的源头看,也正如日本学者岸根卓朗所言:“西方文明源于‘草场文明,它是在破坏森林的基础上产生的文明,而这又与如何经济有效地榨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和作物为目的的破坏自然、榨取自然、与自然对立如出一辙。与此相反,东方文明发端于‘森林文明,这是一种在同自然共生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自然再生、自然循环、与自然共处的文明,在人与自然这一点上,它和草场文明正相反。”不言而喻,世界遗产标志的滥觞只能为东方文明而非西方文明,而来源于东方文明显然只可能来源于古老的中华文明,此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已达共识,自不必赘言。

篇5: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

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1

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南。自商契建都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

城内地势呈龟背形,共93条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盘状。建筑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御使、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水下叠压着汉朝与唐朝的睢阳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旧址,河中小岛上有10几座各具特色的楼台亭阁。

现存古城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_年)所建。城池内方外圆,形似古钱。砖城周长7.25华里。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原城门外,还各有一瓮城,瓮城成半圆形,城门于正门不相冲,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现存整个商丘古城规划严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朴,举世罕见,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2

亲爱的游客们,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体员工欢迎大家的到来。

商丘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是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建立起来的。商丘古城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重点旅游区。是位于京九、陇海铁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商丘古城旅游区由古城文化景区、南湖景区、商文化景区和火文化景区四个部分组成。

商丘古城: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区的南部、睢阳区境内,是我国目前保持基本完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按照古代风水理论修建,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和城摞城三大特点,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在国内独一无二,堪称中国古城池的典范之作。此城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距今近520_年。因南门和南城墙为北宋时南京城北城门和北城墙,故距今已逾千年。古城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既求阴阳合气,又讲天圆地方;既有金戈之象,又含招财进宝之意。18里的城郭,下宽六丈,上宽四丈,高一丈二,7.25华里的内城,下宽三丈,上宽二丈,高两丈五,门四。东曰“宾阳”,南曰“拱阳”,西曰“垤泽”,北曰“拱辰”。四门外又各有一瓮城,城门扭向一边,俗称“扭头门”,谓之“四门八开”。以八卦论,西方为金,东方为木,因金克木,有伤人之凶兆,故东西城门相错,乃“逢凶化吉”。城内街道如棋盘,取93之吉数,将街道分割成一个个方形,厕所呈梅花形布局,水井亦恰到好处。地势呈龟背形,略向南倾斜。南门东西两侧各置一水门,将城内水排进护城河。南北虽水火相冲,但水火亦相济,故置两水门于南门两侧,谓之“三水济火”。南北大街历经风雨仍保留着浓郁的明清风格。

商丘南湖景区景点之一,位于河南商丘市南端。南距商开高速路口3公里,北距陇海铁路商丘站9公里,位于南湖湖心。占地8.3亩,新建仿明清四合院,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四角方亭6座,房屋16间,200平方米大厅,绿化面积20_平方米,岛上小石桥三座,石砌沟60米,其风景秀丽,结构玲珑,一步一景各亭和室都有如“隋堤柳”、“望月亭”、“木兰花”等雅称,又可垂钓于岛边,碧波荡漾如置身于梦幻之中,是现代人心中的桃花源,分外迷人。

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3

现存商丘古城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虽然历经战乱,但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

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古城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方孔圆钱,寓天圆地方,天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古城内的四合院鳞次栉比,93条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格局如同棋盘。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9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归德古城五百年只是它的“今生”,它的“前世”也非已被探明的四城叠压,而是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甚至更加久远,久远到万年前的人类童年时代。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诗般的文明进程中,一座小小的城,不仅没有缺位过,而且自始至终立体地呈现为一条清晰、坚韧而又无比活跃的历史生长线,而且成就过那么多个不胜枚举的伟大灵魂。产生过那么多次难以罗列的历史嬗变。创造过那么多项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遗留下诸多追思先贤的古迹名胜。

这一层层叠压在历史中的文明奇迹,立体地再现了商丘自建城以来近五千年的古代城市变迁史。犹如“活的化石”,实现对其层层准确地剥离,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建筑规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典范意义,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以及相关时期的历史风貌,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

商丘古城的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4

亲爱的游客们,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体员工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你们本次商丘之旅的导游____,我和司机王师傅将尽我们所能为大家提供高质服务,希望大家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最后预祝我们在商丘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

大家知道商丘也许是因为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和中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交会于此,它是个交通便利的城市。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商丘原来是个县,但是1997年商丘县改为市,总面积10658平方千米,总人口822万人。虽然商丘披上了现代化的外衣,但我们仍可以体味到商丘悠久的历史。大家从商丘名称的由来就可以知道了,其得名是远古时期商族部落活动于此,并居于丘地而名为商丘。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她历史悠久,物华天空,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博大精深。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名人,例如庄子、墨家创始人墨子、巾帼英雄花木兰、烹饪之祖尹伊、唐代名相魏元忠、《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等。商丘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阏伯便是商的祖先。六世孙王亥中国最早的商业开拓者,“商人”这个称为也一直沿袭至今;舜封契于高,居于亳;汤建商国;周封微子于商,建宋国;西汉封梁孝王于商,建梁国,在永城芒砀山就有西汉梁王陵墓群,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墓群;北魏北海王拓跋颢(hao)在此登皇位;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发迹;康王赵构在此建南宋朝;金在此置归德府;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始设商丘县。明清至今,均沿用商丘县的称谓历代帝王在这里设军、郡、州、府,是豫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4000多年的历史,为商丘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历史人文景观。

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5

如果我们到商丘古城而不到古城湖看一看,真是一大遗憾。那么今天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古城湖。八千亩的水面无比壮观,美丽的护城湖像一条玉带绕城四周,长达10余华里,湖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_,岸边垂柳临风,湖面波光粼粼,水鸟欢唱,蒲苇摇曳,荷花飘香,倘若驾一叶小舟,仰观古城风貌,俯察水中游鱼,谈古论今,定会触景生情,无比惬意。在美丽的城湖正南方矗立着一座巍巍壮观的祠堂——张巡祠,张巡祠是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血战睢(SUI)阳而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唐建筑。至今站在大殿前依然可以想象到当年张巡等英烈为保守睢阳而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战争场面,虽最后城破失守但他们为平息叛乱,保护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勋,千余年来张巡等英烈一直受到海内外人民的无限崇拜和敬仰,文人墨客也多有吟咏,文天祥的一首“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的诗句更是传颂千古。在美丽的南湖景区还有一景是不可不看的,那就是八关斋。八关斋是因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晚年在我们商丘有感于八关斋会写下的《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而闻名。《八关斋会报德记》碑文为八棱石幢,共983字,其字体结构严谨,端庄雄健,被历代书法家誉为颜真卿楷书中的精品和神品。

而我们商丘古城三大景区之一的火文化景区更引人入胜,有燧皇陵、阏伯台、开元寺等,也向你讲述着一段段悠久的历史。商丘是火的发源地。早在1万年前,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创了人类文明历史的新纪元,燧人氏被人们誉为火祖,故商丘主火。燧皇陵至今还矗立在商丘大地上。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园,是上古时期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园,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处。据《归德府志》、《韩非子》、《左传》、《三皇五帝时代》等典籍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据专家考证,燧人氏为天下第一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燧人氏立方牙、观天象,确立了中华第一姓——“风姓”,研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历法,确立了商丘为天地之中,在商丘建立了中华第一都。由于他贡献巨大,被后人尊为“天皇”,位列“三皇”之首。

篇6:商丘古城定点导游词

古城南门外东侧,便是著名的应天书院,它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应天书院求学,家境贫寒的范仲淹“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终成大器后,范仲淹把家安在了商丘,他的母亲病逝后,他在家居丧,当时的应天府知府晏殊请他到书院任教,一时间“从学者不远千里而至” 应天书院由此名声更盛。

这座书院 还培育出了被誉为“清初文章第一家”的侯方域。今人对这位侯先生未免感到陌生,但提起清代著名戏剧《桃花扇》这部孔尚任所著的传世名作,知道的人应该很多,但对其内容能说出来的人又屈指可数了。侯方域便是这部名戏的主人公之一。侯方域,河南归德府人士。他的祖父曾担任太常寺卿,父亲是户部尚书,叔父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崇祯末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22岁的侯方域到南京应试,当时他的文名已经很盛,又是世家子弟,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与陈贞慧等人被誉为“匡扶天下正义”的四公子,年纪轻轻,便名满天下。更是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有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位于古城内壮悔堂就是侯方域的故居。

好了,商丘古城的讲解到此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大家自由活动,12点我们在景区停车场集合,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我的手机号和我们的车牌号码豫A12345,拿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河南商丘古城导游词4

商丘,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地处河南的最东端,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是河南的东大门,也是距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较近的一座城市,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辖6县2区1市,面积10704平方公里,人口800万。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和中国最长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在此相交,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与天水至连云港的310国道在此交汇,形成了双十字交通枢纽。这里地理、区位、交通优势在我国名列前茅,屈指可数。所以不难相信,商丘这个古老文明而今又披上新装的城市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冲压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美术三册《图画故事》教案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