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2024-07-02

人教第九册《可爱的草塘》(精选13篇)

篇1:人教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1.了解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激发学生对祖国边疆的神往和热爱,树立长大会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2.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自豪”、“清澈”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小作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我们国家的最北端就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过去叫北大荒,现在叫米粮仓,我们课文中讲到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

1.生字要会读、会写,还要理解它的意思。因此,我们先来填写生字表,认识生字。

2.读准字音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发音特殊,只在小范围内使用,因此要特别记忆。

一字多音的字也要注意指导。

3.认识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但每个字的笔画都是有规律的,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

4.辨析字形,正确掌握字义。

字形相近的字很多。只有掌握了字义才好区别。请同学们做一组相近字填空练习,以掌握汉字。

(三)学习生词,正确理解词义。

1.查字典弄懂词义。

2.辨析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四)熟读课文,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篇文章是由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是按一定线索连接的,这线索就是分段的依据。学生们明确了分段的依据,分段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

《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组合成篇的,这一点五年级的学生一般能够通过读书了解到,因为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叙事为主的文章大都依据事情的发生——经过——高潮——结果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有的文章有“高潮”就可分为四段,有的文章没有“高潮”就可分为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是有利于正确分清段落的。

指导学生以事情发展顺序为依据分段。文章首先写到作者初到北大荒时的情景。接着写作者来到草塘以后,感受有所变化。再写通过小丽的介绍,作者对草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肯定能准确地划分段落。同时各段的段意也就自然地归纳出来了。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初到北大荒,觉得无聊,小丽要领“我”外出散心。

第二段:(第5自然段)“我”在草塘边上看到草塘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6~13自然段)小丽向“我”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特有的景象。

第四段:(第14~ 19自然段)“我”在河里逮鱼和看到清凌凌的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段意说明了每一段的内容,将每一段的内容以简练的话语连接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我”到北大荒,小丽向“我”描述了草塘四季的景象,以及亲眼看到草塘的美好景色,从而对草塘产生了深深眷恋之情。

(六)读课文,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可爱的草塘》讲的是北大荒的事。过去的北大荒天气寒冷,人烟稀少,交通又不便利,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现在的北大荒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已经成为米粮仓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开垦区还生产有人参、鹿茸、貂皮等。还有美丽的草塘。

(二)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作者看到的草塘是什么样的?

教师读全文,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把注意力放在二、三段上。

1.请同学讨论、回答作者看到的草塘是什么样的?

2.画出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看得出草塘很美。那么,怎样理解“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呢?(将这一句话写在小黑板上,指导学生充分讨论,深入理解。)

这句话喻意比较深刻,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可以提示:作者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突然间看到这样的美丽景色,作者心情舒畅,流连忘返。所以才有了这样好的感觉,这样美的语言。

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很明显,走过这样的草塘真的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可是草塘的颜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请同学画出这句话,想一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句话所描绘的美景,从而体会作者“情不自禁”的欣喜和赞叹的心情,以及北大荒人的自豪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也可以选择与文字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读书,感受其中的美。

草塘的确很美。草塘有三大特点,哪位同学已经意识到了?

板书:草塘特点

板书:大 绿 动

是的,作者已被“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塘深深地吸引了。因此,作者不由地赞叹。

3.找出描写草塘可爱的句子,体会北大荒人的自豪。

作者是怎样赞叹草塘的?请同学来回答。

(这草塘真美啊!)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草塘还有什么可爱之处吗?有。作者又按照不同季节具体地描写了草塘的可爱。请同学默读第三段,划出有关内容。

这些内容是通过小丽的介绍来表述的,请同学认真地再读一遍,想一想小丽这番话的深刻含意。

(小丽的介绍充满了作为一位北大荒人的自豪,言谈中使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小丽的介绍,你们了解到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讲。

师:作者对草塘越来越感兴趣,可是小丽却“关上话匣子”,什么也不说了,为什么?找同学回答。

(小丽故意关上话匣子,是为了让作者自己去观察和体验北大荒的可爱。)

板书:物产丰富

4.巩固练习:

(1)出示投影,请同学口答。

①第二段写出了草塘的三大特点,它们分别是大、绿和动。

②“物产丰富”指的是:

瓢舀鱼、捉野鸡、逮狍子。

③文中用“大海”比喻草塘,“浪花”比喻芦苇和蒲草。

④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是拟人写作手法。

⑤“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夸张的手法,用以形容北大荒野鸡很多。

(2)请同学讨论形近字的异同,再组词。

芒(光芒)崩(崩溃)陷(陷阱)

茫(茫然)蹦(蹦跳)焰(火焰)

(3)齐读二、三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结。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这么大这么绿”,“就像置身在大海中”,“绿得发光,绿得鲜亮”,“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而且是“欢笑着,翻滚着”,显示着勃勃生机,使得作者情不自禁:“这草塘真美啊!”再加上这里物产丰富,乐趣无穷,生活在这儿的北大荒人无比自豪,作者由此对草塘有了更深的了解,越来越喜欢这可爱的草塘。可是作者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是什么样的呢?最后又有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一、四段。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作者在草塘边看到草塘的美景,在小丽的介绍下,更加了解北大荒的草塘,在情感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初次到北大荒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第一段。

师:请同学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谈谈感受。

板书:没意思 以书为伴

在小丽的带领下,作者走近了美丽的草塘。请一位同学把二、三段中描写草塘美丽的句子读一遍,有意识地复习、回忆二、三段的内容。请同学们画下来。

师:草塘不但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请问:这里主要盛产什么?

(这里主要盛产鱼、野鸡和狍子。)

作者在草塘边走一走,看一看,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美了”,他在与小丽的交谈中,又了解到这个地方物产还很丰富,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什么变化呢?请看第四段。

(三)学习第四段。

小丽“关上了话匣子”,目的是要作者自己去体验。作者有什么体验,收获怎样?请同学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然后回答问题。

“水泡子”是比较浅的水塘。在这样浅的水塘里,为什么“水面上波光粼粼”?联系下文来理解。

(因为水泡子里鱼很多,鱼游到水面上,银色的鱼鳞闪闪发光。)

还有形容鱼多的词语吗?

作者亲自跳进水塘逮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非常高兴。为什么?

(他体验到了小丽前面介绍的“瓢舀鱼”的快乐。所以作者很高兴。)

请问:哪些词语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变化呢?

板书:有意思 泡中逮鱼

正当作者恋恋不舍地上了岸的时候,小丽又把另一个奇妙的景观亮在了作者眼前。是什么景观呢?

(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作者眼前。)

为什么是“奇迹般”地出现?

(因为这是作者没有想到的,也说明作者的心情是又惊又喜。)

这条小河使作者对草塘又有了更深地认识,接着文中用了三个排比句来描述这条小河,写得很美。请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呢?先读后谈。

板书:喜欢 绿草 蓝天 白云

正是因为小河清亮可鉴,能清楚地倒映草塘上的一切景物,并且互相衬映,更显光彩。所以就使得作者又一次地“情不自禁”……

教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

“我朝前紧走几步,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这段文字中的主要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一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什么变化?

(作者已深深爱上了北大荒这个可爱的地方。)

板书:深爱 清澈小河

作者从“没意思”到“深爱”这个地方,思想感情上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可是这个转变不是突变,请同学再一次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总结全文。

师:《可爱的草塘》主要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认识逐步加深,情感也日益浓厚。文章结构清楚,语言优美。使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为北大荒人自豪,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北大荒。我想,同学们也已经受到了作者的感染,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为北大荒人自豪

训练学生抓住中心说话,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鼓舞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建设祖国。教师也可以在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指导理解“自豪”、“清澈”,并造句。

【板书设计】

篇2:人教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五年级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笑嘻嘻、情不自禁、掺假、恋恋不舍等。

2、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奇特风光,感受草塘的可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准备:中国地图

课文插图 一段音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笑嘻嘻、情不自禁、掺假、恋恋不舍等。

2、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北大荒的可爱之处。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深入理解北大荒物产丰富的特点。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欣赏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一个特殊的地方-----板书:《可爱的草塘》。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同学自由提问)

3、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查阅了有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搜集的资料,仔细听一听,或许你就能解决刚才的一些问题呢!

4、(出示中国地图)简要介绍一下北大荒的位置。小结:经过几代人辛勤的开垦,如今的北大荒已经成了北大仓,在这里,不仅有已被开垦的万顷粮田,还有---《可爱的草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同桌检查读课文,看是否通顺、准确。可以互相纠正读音。

2、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提出几个难读、难写的生字及多音字。如:腻,舀,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草塘有哪些可爱之处?(板书:景色美丽,物产丰富,风光奇特)

四、进一步体会草塘的可爱。

(一)学习草塘物产丰富的段落

1、同桌分角色朗读描写草塘物产丰富的段落,(7--13)找出最能体现草塘物产丰富的句子。

2、“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齐读谚语,谁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读出小丽的自豪,读出有趣。

4、师:同学们,除了小丽的介绍,使我了解到草塘物产丰富,我还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到了,这就是在水泡子里捕鱼。请同学们读一读“水泡子里捕鱼”的段落。看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自由读。

6、交流。有感情朗读。(水泡子里鱼多,我和小丽看到鱼多时惊喜的心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理解草塘的景色美丽、风光奇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课时,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草塘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北大荒草塘的可爱不仅仅因为这里有丰富的物产,还因为什么?(景色优美,风光奇特)

二、学习“景色优美,风光奇特”

1、(出示有关描写“草塘美景”的文字。)

师朗诵: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2、同学们,你们也读读这一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又大又美的草塘。看到了草塘里的绿颜色有不同的层次。天和草塘相接在遥远的天边,一望无际。听到了草塘里风吹草动时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声音。)

3、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草塘的美读出来吧!

4、请学生读。注意引导学生强调重点词语:这么大,这么美。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近处的„„远一点的„„再远的„„”一句比一句读得慢。这样就把草塘一望无际,茫茫的和蓝天相接的情景读了出来。而且把草塘的层次美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5、草塘的景色多美啊!想把它记下来吗?赶快练练吧!

6、配乐诵读。谁来试一试?

7、文中不止一次描写草塘景色,你还能找出类似的精彩语句吗?

8、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描写小河的部分。看看这条小河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读?同桌讨论一下。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好吗?

9、学生讨论或自由读。

10、请学生来读。引导学生注意强调重点词语:倒映,更,显得,突出小河清澈的特点。读出“我”看到这样的奇迹(奇特、少见、罕见的景色)时那种喜悦、惊讶之情。

11、老师:是啊!“我”被这奇特优美的小河深深吸引了,陶醉了。于是,我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可是我又犹豫了,为什么?(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说明他太喜欢了,不忍心破坏这美丽,甚至是一瞬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

三、再读课文,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1、作者初到北大荒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板书:没意思)为什么后来又深深的爱上了北大荒?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进一步发生变化的?

2、交流。

3、师:是呀,草塘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地方。而“我”的感情也在随着对草塘的了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开始初到北大荒时觉得没意思;初次见到草塘美景情不自禁发出了赞叹;听了小丽介绍和亲身体验:到水泡子里捉鱼,离开时恋恋不舍;最后看到小河奇特景象,陶醉其中。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我”那种发自肺腑的喜爱之情。而草塘的可爱也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让我们带着对草塘深深的喜爱之情,把课文描写草塘美景的段落再来读读吧!

4、齐读。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同学们,如果你此刻置身于北大荒,你准备说些什么?或者,你想对北大荒的建设者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师:同学们,五六十年代知青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垦北大荒。五十年的风霜雨雪,五十年的艰苦历程,造就了北大荒五十年的辉煌成就。当我们在欣赏草塘那美丽风光,领略物产丰富的同时,请别忘了那些可爱的北大荒人。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喜欢的句、段抄写下来

2、你设想一下,你作为当地政府,你就今后如何保留北大荒美丽的景色,又能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板书设计

景色优美

可爱的草塘

篇3:人教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一、内容编排上, 理论知识不系统

一册书就有十一个单元。有些两、三节课时为一单元, 有些是四、五课时为一单元。感觉知识点太散, 跳跃性太强, 系统性差。如将小数乘法、除法各分为两部分教学:第七单元小数乘、除法 (一) , 教学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整数;第九单元小数乘、除法 (二) , 教学小数乘小数和一个数除小数。这样编排,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但给人的感觉是很零散, 使学习内容少了连续性, 知识间很严密的联系被人为地打散了。教学上, 使学生不易掌握知识间的内部联系, 不易形成知识网络。现在讲了“是什么”, “为什么”要隔一段时间再讲, 刚刚到可以深入引导总结规律的时候嘎然而止, 基本的训练错过了, 这个体系就切断了, 思维探究的精神就弱了。学生没能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 理性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科学精神就难以形成。实际上,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都各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串线、”“结网”,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二、教学内容偏难

编者是想通过精简教学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学生学习更加吃力。这种做法就如原来是让学生先爬上梯子, 再去摘果子, 而现在是把梯子拿掉让学生直接去摘果子, 学生够得到吗?如原来在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 各安排了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现删去, 直接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小数进行简便计算。我们知道, 简便计算是建立在正确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之上, 是计算的“高级阶段”。这就好比一个还没学会行走, 就要快跑, 其结果是要摔跤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学生在计算乘、除与加减混合运算时不知道运算顺序, 凡遇到可用运算定律的题目不管其是否能简便一律运用运算定律, 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数学知识有它内在的联系, 教材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增增减减的问题。

新教材知识面涉及广, 一些题目题型开放, 一些应用题条件隐蔽, 干扰条件多, 句子冗长, 人为地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甚至有些内容不宜小学生学习。如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用一一枚举法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一一罗列, 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 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这对于小学生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中等以下的学生根本就无从下手。

三、规律性的总结少了

没有理论性的东西, 只有一些操作性的东西, 好像是浮光掠影一样编写教材。比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道例题后教材没有总结出计算法则, 学生学习后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规律性。不总结规律学生的认识就不能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或许编者是想让学生自己总结, 但我认为教材应给出计算法则, 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材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依据。一本好的教材, 不应该是教材编写专家一厢情愿的事。广大教师才是课程的实施者。或许有人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 更是课程的创造者”, 但教材编者应考虑到大部分教师都是普通教师, 他们需要那种拿来就用得上的教材, 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教师只是少数, 况且如果每堂课都需对教材开发, 我们还要这教材干吗?因此, 笔者认为教材编者应以专业的眼光, 将课改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不断完善教材。

篇4:人教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形象印象影响

这本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妈妈说,一本好书能()几代人。

惧怕害怕恐怕

这事我()不能答应你,我()被别人发现。

五、是非分明。判断对错。(5分)

1.“我”总是到书店里窃读,是因为窃读令人感到特别的刺激。()

2.只要是书,看了就有好处,用不着选择。()

3.作文练习,开始需要借鉴和模仿。()

4.“文理贯通”,指的是要能文能理,不能偏科。()

5.“我合上书,咽下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我的肚子饿得饥肠辘辘,差点都想吃书了。()

六、课文传真。根据要求填空。(18分)

1.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和书交朋友。在本单元中,我们和林海音一起品尝了()的滋味——很(),也很()。从与季羡林教授的对话中,得到了读书的启示,要(),要();在和艾肯环绕世界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伴侣,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直至能();浙江的作家()更是把书比作了“()”,在醉心阅读中得到了(),迈进了文学的大门。

2.当我们遨游在书海的时候,总是看得(),看得(),看得(),看得()。(用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3.艾肯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她总是()地读那本书。首先(),然后(),最后()。(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七、改头换面。按要求写句子。(4分)

1.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我差不多借阅了这个小图书馆的所有的书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园地。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一)《窃读记》节选(7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读一读,按顺序排列作者细微的心理变化。(2分)

狂喜暗喜庆幸急切不灰心

(暗喜)→()→()→()→()

2.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你用“·”标出一系列动词。想想这些动词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点出最能体现“我”对书如饥似渴的词语。(1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文中有不少成语,如:五彩缤纷、爱不释手、良师益友等,你能再写出你所熟悉的6个成语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有这么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你能再写出2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吗?(2分)

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在文中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每层的意思。(3分)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写作宫。(30分)

篇5:人教第九册《少年闰土》

紫色圆脸

相见 头戴毡帽 (欢喜)

颈套项圈 知识丰富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聪明能干

相处 (钦佩)

看瓜刺猹 活泼可爱

沙地观鱼

不肯出门(难过)

分别 托带礼物

篇6:人教第九册《积累运用四》

学生交流作文,

互相学习、批改。

人教第九册《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人教第九册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情。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教学重点:

1、学习写读后感情。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和阅读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 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和熟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轮读,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赛读、接背。

(对较难的词语,交流理解意思)

二、完成阅读:

1、自读《外婆家的石桥》,读准字音,初知大意。

理解词义: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匍匐:匍匐就是爬行的意思。

2、根据问题再读短文,并理解:

(1)外婆家的石桥是什么样子的?

(2)外婆家的石桥为什么会给我留下美好的怀念,又能为什么引起我的恼恨?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成小组交流。

4、小结:

(1)石桥很高,很陡,桥身很宽。石阶平贴光滑。

(2)怀念:伏在桥栏上,可以贪婪地眺望大桥下的景色。绿水、白帆。。

恼恨:一个……

5、选择自己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

三、作业 :

1、读记成语。

2、完成同步中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

1.练习写读后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

一、读题目,明确习作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结合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但曾经鼓励他、安慰过他的母亲却因患严重的肝病而离开了人间。文章赞美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母爱的伟大,母爱持无私。)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弄清什么是读后感。

1、阅读《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主要讲了什么,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为写读后感做准备。读后感是在读文章中产生的情感,写时要从所回忆的内容中去体会思想感情。2、讨论:

(1)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体会?

四、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修改讲评习作。

教学过程 :

一、讲评怎样修改:

1.根据下面要求讨论检查自己的习作。

(1)是否由读而产生感想。

(2)感受是否真实。

2、集体讨论修改一个学生习作。

二、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并抄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动手搞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写小论文,激发学生绘画、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1、结合课内外所学的知识,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做好设计。

(1)可以制作、改进一些简单的工具、文具、玩具或工艺品。

(2)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生活中的不便之处,进行改进。

2、在家长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完成制作。

二、进行写作: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成一篇文章。要求: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清楚。

(2)可以附上示意图,说明操作或使用方法。

2、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交流。

三、评选小发明小发现优秀论文:

(1)发明实用,简单易行。

(2)文章写得清楚明白。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作业 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本单元生字词。

二、总结积累运用三的内容。

1、什么是读后感及写法。

2、如何写小发明论文。

篇8:人教第九册《珍珠鸟》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三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是怎样照料、呵护珍珠鸟的?

3、小鸟为什么会信赖主人呢?

4、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搜集有关珍珠鸟的资料。

2、谈谈你对“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板书设计:

珍珠鸟

大鸟:躲进吊兰中隐约闪动渐渐伸出熟悉

篇9:人教第九册《一件运动衫》

买鞋 退掉 (失)

康威 用狗换 (得)

篇10:人教第九册《海豚救人》教学设计

1、 认识本课3个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词 查找相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海豚是水中的杂技演员,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 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 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

2、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3、与课文《鲸》比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观看课件

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之外,你对海豚还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海豚救人

篇11: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主要采用了一下教学思路:

一读,感悟作者爱书之情。在读中抓住点点滴滴,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感受作者小时候对读书的热望——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的快乐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机会;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

二赏,品析作者表达方法。整篇文章,作者笔法细腻,情感真实。尤其是独白的心境描绘,细腻的动作刻画,还有具体场景的列举,都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但这些表达技能,不应该老师灌输,而是在学生的评赏中悉得。

三说,述说自己相仿经历。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学生也会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经历——君不见,课堂上,你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者绝不罕见,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甚或置于腿上者也不少见。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窃读的小故事,当让窃读的原因会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

四写,抒发自己窃读感受。在欣赏课文,交流体验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我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的窃读故事。学生在读、赏、说的基础上,进行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谓水到渠成。

《窃读记》教学反思二

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生动感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采用各种各样的读来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用悟读、赏读、品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班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同在朗读的过和中,让学生找出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在读中就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渴望。通过读这些语句,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品味出这样写的好处。

另外,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课后,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学生做了一些读书名言的书签、写了一些读书的体会等活动。学完课文后,学生读书的兴趣也浓,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都争着介绍自己昨晚看过的书籍。《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交流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几个问题,然后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抓住看闲书以及还要看哪些书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研读交流,学生说得很好,学得也很深刻。我想这与课前的准备是分不开的,因为课前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上的阅读理解题,这样学生在家思考时间就比较充裕,思考得也会比较深,课堂上交流也自然而然地流畅、深入。从这里,我受到启发,我们的孩子都很懒,你让他自己提问,并思考不懂的地方,学生往往会把这个作业吃掉。所以我想我们是否可以先牵一点,先设计几个问题带回家作为预习的要求,要学生回答并写下来,而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词等基础上。这样的话,就能提高学生预习的深度,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表达、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以及更多地落实语文实践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不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吗?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本课,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再适时引导他们讲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的太多,词语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文中读出想象来,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本节课,我没有讲的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注重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对“书”的情感,在课堂上,我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后来的习作练习中,学生能学以至用,习作时能够把握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真实的事情,而不象以前那样自己去编故事,同时我认识到一篇好的课文,一节好的课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每一位老师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把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展示台中的内容进行整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分为“谈体会”(读书感受、读书方法、读书乐趣等)“讲故事”(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这三个小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关键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完成一篇习作;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包括展示台中提示的读书记录卡、班级图书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让学习变成一个读书交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策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我自始至终定位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引领着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课堂问题讨论焦点化,始终围绕“窃读的感受“展开。同时,教师用家常谈话式的“伙伴语言”,颇富有吸引力,引领着学生在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情境,涵泳了语言,提高了认识。

在习作时在引导学生回忆做一组课文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想象自己的读书故事中拿一点印象最深刻地把他写下来。

学生这次习作写得不错,就连李楚南都敢说:“老师,我觉得这次习作的是历年来最好的一次了。”除了以上的指导方法外,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老师的面对面的批改学生的习作,老实态度和蔼,抱着为帮助学生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学生自然会很主动、很积极去修改。有人说优秀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这样做要用很多的时间。

事不可小看,细节彰显魅力,细节成就完美。当我们工作时,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趋完美。就拿上课来说,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与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有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只有每节课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才能切实完成好教学任务。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从细处着手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前不久我执教了《梅花魂》一课。“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魂》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有关外祖父的 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梅花魂的本质含义,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思乡之情。

我执教的是《梅花魂》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我在设计之初就始终坚持以文本为依托,希望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入学习,从而使学生逐步明了课文中“梅花魂”的意义所在。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围绕课文展开了一层层教学,学生们基本上能随着课程的进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灵魂”、“ 骨气”,从整体上,我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可是细节的处理不足使课堂效果有所减弱。不足一:朗读不够充分。

在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同学们围绕要求展开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开始了学习,可是由于我急于让孩子们进入下一环节,当我让学生停止学习时,同学们有一小半还未自学完。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分就削弱了孩子们学习的效果。

不足二:课件使用不够充分。

为了让学生对“梅花”及“梅花魂”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在导入课文学习时我就播放了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境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但我的课件使用还不够完善,课后,我反思到应在课的后半段应再用一次图片展示,也就是同学们理解了梅花魂是什么时再一次演示课件,让孩子们在优美的乐曲声和美丽的梅花图的氛围中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再一次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梅花情有独钟,为什么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让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也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很精巧,手段很先进,但我们的教学过程总会有许多不足,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就必须时时从细处着眼,从小事着手,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更加完美的境界。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小桥流水人家》是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以思念家乡为情感,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过出来的。本课为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学生学习了前面的三篇课文对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目了然的,对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思乡的情感,学生也较容易把握。这节课,我不是把重点放在读,而是放在了习作指导上。

课上我首先以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读自悟。检查朗读后,我只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再次回到文中边读边画。在交流中,我给学生总结出三组句子。第一组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第二、第三组是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学生读这三组句子,体会到原来表达同一种情感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以通过描写人、事、景的间接抒情。接着,进行情感延伸,让学生也来说说家乡的趣事,家乡的美景。学生个个都热情洋溢、滔滔不绝。最后,进行习作指导,让学生也来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学生下笔如有神,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训练,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体会到,要想上好略读课文首先要纵观全局的大语文观念,要面向全册书,整组课文,了解全册教材和本单元教学的训练点,学生要掌握怎样的阅读技能。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适当教法,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体会渗透起来。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重难点,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我想这样略读课文教学才会回归他的本真,焕发出他的生命本色。

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学完后的习作是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题,写出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忆,可以写与亲人或同学见面的情景,也可写你想写的其他内容。我以为这一说法不够贴切,本组课文表达的是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是作者成年后忆故乡或飘泊他乡时泛起的浓浓乡情。学生学后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激起对家乡的热爱。我以为学生学完本组课文后,应通过家乡的景、物以及带给自己童年快乐的事情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而非写家乡发生的变化,与同学、亲人见面的情景所能表达,故这一习作要求是不妥的,若把习作标题改为“二十年后忆故乡”,则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感情基调,以刚学过的课文表达方法为范本,通过对家乡景物、事情的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思乡情、爱乡情。

我觉得这篇作文的题目改成《我爱故乡》更好,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以后,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如寄情于景,寄情于叙事等。在习作中如能用上这些方法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切的爱就很不错了。习作二要求学生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很多学生都侧重于想像未来社会的样子,没有运用本组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我觉得没有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因此我认为这次习作的要求不太合理。教案《

课堂教学大多有变数,会有众多难料的“不确定因素”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者在备课时要预定多种“不确定因素”,并在课堂上走生成之路,机智从教。

1、回顾拓展一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在交流中发展思维,提升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达。

2、回顾拓展一让学生在互学,背诵,交流,展示中,体现合作的学习之路,教师在引导学生名言名句的理解和积累中,增强他们对读书的理性思考,从而能爱读书,会读书,能读好书。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受益终生。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和兴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并在读书交流中去感受,体验,思考,汇报交流,从而达到感悟语文,增加读书乐趣。

4、将课内引向课外,将课堂引向社会,是展示台拓展了学生的交流空间,使学生懂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阅读中增长知识。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其中,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住”这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A指名介绍松鼠是怎样搭窝的。B从中画也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体会这段话是按照事物的先后顺序来介绍松鼠搭窝的,C从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松鼠的什么? D指导感情朗读。教学后,我发现学生还不大能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松鼠做事聪明、认真的特点。如果我先引导学生齐读重点句子“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窝搭得暖和又安全,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松鼠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学生抓住重点句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动物的可爱,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教学时,我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到底是什么样,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在了解了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之后,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将自己推销出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最后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未来的玻璃。

这种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

《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在教学《假如没胡灰尘》一课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语文教学就要创设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体验。在课堂上我花了许多时间让学生去“读”,读懂读透。因此,为后边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2、放手让学生去“问”: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能主动去提问题,通过提问,通过思考,不仅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更带动了其他学生去思考、提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通过“读”和“问”,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我让学生放开胆,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有了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放手让学生去“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与评点、争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5、放手让学生去“练”:课后练笔很重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篇12:人教版第九册语文复习资料

1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

直接表达这种感情:

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

②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 间接表达这种感情:

①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

②临走送我墨梅图

③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2课文表面上是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实质上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深化主题,突出中心。

3“梅花魂”中“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唐代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

《鲸》

1《鲸》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

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说明方法:

①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运用列数字、举例子、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③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

《钓鱼的启示》

1《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理解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

举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3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篇13:人教第九册《蛇与庄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2.认识任何事物之间必有一定联系的事实,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3.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掌握”、“除了……还有……”造句。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既有简单的联系,也有复杂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符合咱们的意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庄稼要想获得大丰收和什么有关呢?(水、阳光、肥料、种子……)

说得对,这些都跟庄稼的丰收有密切的关系,但庄稼是否能丰收与蛇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蛇与庄稼》就告诉了我们。

(板书:蛇与庄稼)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积极思考,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什么?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的读音不易读准,教师要加以指导。

比如:“呻”是翘舌音;“糟”、“肆”是平舌音;“蹋”是四声音调,在文中易读成轻声。

3.注意字形。

出示投影片,请学生辨别形近字,然后组词语。

糟(糟蹋) 蹋(糟蹋)

遭(遭受) 塌(垮塌)

蓿(苜蓿) 肆(放肆)

宿(宿舍) 律(纪律)

痰(吐痰) 呻(呻吟)

谈(谈话) 审(审问)

吟(呻吟) 律(规律)

琴(琴声) 津(津津有味)

4.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秘密——奥秘 性命——生命

糟蹋——糟践 繁殖——繁育

放肆——狂妄 密切——紧密

反义词:

糟蹋——爱惜 简单—复杂

密切——疏远

(四)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是一篇说理性课文,事例典型,结构严谨。首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蛇与庄稼的关系。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猫和苜蓿的关系。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启发人们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讨论,质疑解难。

(六)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段作者向我们讲了几层意思。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一画,标出记号,然后回答。

(这段分四层:①交代了时间、地点、起因;②写农民遇到了奇怪的事;③写老农民想出一个办法;④老农民把秘密说破了。)

什么事使农民伯伯感到奇怪?

(第一件: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抓住重点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总”是什么意思?(一直)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调”:调和;“顺”:适合需要,形容风雨及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很有利。)

“不见起色”是什么意思?

(不见好转。不管是灾年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庄稼一直没有好收成。)

(第二件怪事:老农们买了一批蛇回来,放到田里,庄稼获得了大丰收。)

为什么田里有了蛇,庄稼就能丰收呢?

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语句来回答。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认识到庄稼收成不好的原因是田鼠糟蹋庄稼的结果,蛇的到来,把大量田鼠吃掉,才使庄稼又获丰收了。

蛇与庄稼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请一名学生回答。田鼠糟蹋庄稼,蛇吃田鼠,蛇间接地保护庄稼。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学生分析到这里,教师要做一个小结。

蛇是吃田鼠的,田鼠是吃庄稼的,田里没有了蛇,田鼠繁殖得越来越多,它们糟蹋庄稼也就越多,庄稼当然歉收。由此看来农民伯伯是根据田鼠、蛇、庄稼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而想出的办法,并不奇怪。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知道了蛇与庄稼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还讲过猫和苜蓿的故事呢。

(二)学习第二段。

同学自己轻声朗读第二段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看哪个村子猫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哪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把有关句子画下来,然后再回答。

(因为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的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因此,知道哪个村子猫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哪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猫和苜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用因果句式来回答。

(因为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田鼠影响土蜂活动,猫吃田鼠,所以猫间接地保护土蜂和苜蓿。)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归纳出板书:

这里告诉学生猫与田鼠,田鼠与土蜂,土蜂与苜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相互影响的`;而猫与土蜂,猫与苜蓿是间接的关系。

猫是动物,苜蓿是植物,看似两者毫无关系,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竟”是什么意思?(居然,出人意料)因为猫与苜蓿不是直接关系;由于猫与田鼠;田鼠与土蜂,土蜂与苜蓿的直接关系,使猫与土蜂,猫与苜蓿之间产生了间接而复杂的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有复杂的联系,也有简单的联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第三段课文,想一想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要求学生拿笔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回答。

这些事物之间是简单联系,作者称之为显而易见的事。什么是显而易见呢?(是露在外面容易看出来的意思。)除了这些简单的联系之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呢?

请一名学生读有关句子,然后再找同学回答。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人→吐痰→肺结核)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然后把它们变成陈述句。

(反问句: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陈述句: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

为什么他不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痰”与“肺结核”之间是复杂的联系,不易让人们一下子看清。)

我们如何弄清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并读短句:

这句话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反复朗读,充分讨论,达到理解并掌握。

这句话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老农在地里放蛇,使庄稼获得丰收,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所以才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齐读最后两句话,说一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点明文章中心)

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事物之间的联系。哪些是简单的,哪些是复杂的?

发散思维,加深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如果有时间就多找几位同学讲一讲。

(①青蛙与庄稼。②啄木鸟与树木。③天不下雨,庄稼就要旱死;雨太大,庄稼就要淹死。④吸烟影响自身健康。喷出的烟雾污染空气,也使别人得病。⑤乱捕滥杀动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就会影响人类生存。)

(四).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蛇与庄稼》,我们知道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研究,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这样我们做任何事就能做得更好些。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上一篇:《森林畅游》读后感作文500字下一篇:感恩圣诞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