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

2024-04-20

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精选6篇)

篇1: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传统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艺术形态。我国为更好地传承传统工艺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高校为载体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开始登上舞台。然而,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在补足了传统工艺传承上的相对空缺之余,也存在一定可探讨的问题与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弥补不足,本文试图将创新创业这一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相结合,研究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设立的名师工作室形式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机制,希望能为我国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篇2: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

现今,我国已经面临最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增加了2170万就业人口。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境况堪忧,正面临裁员和倒闭的危险。如此巨大的矛盾,导致的就是将近20%的失业率。当然,造成就业压力的还不仅仅这一个因素,还有我国不断增长的大学生人数,这都是未来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创业已成为大趋势,为了支持创业的主力军,青年一代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创业基金、创业贷款等资金支持;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为青年创业大开方便之门。

但作为青年初创业者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渡过初创难关,平稳起步?面对复杂的商业竞争环境,该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在我国青年初创业者创新能力及创业经验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应急需正确应对和解决。

由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办、我国首个面向初创业者的服务平台——“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经过长期努力,已建立了完善的青年创新商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社会初创业者进行“能力培训、项目对接、教练指导”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帮助我国青年初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找到优势项目、获得教练指导来解决初创业时面临的困难,渡过初创难关。

该工程主要以大学生、社会初创业者和退伍军人等青年一代为服务对象,通过实地培训和考评认证,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自启动以来,已有近千名青年初创业者走进了工程。

篇3: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

由于苏扇技艺的特殊性, 目前发展的社会环境形式虽然好转, 但行业的兴起还得依托于人才的培养。目前, 苏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准、艺术鉴赏等各个方面差次不齐。尤其是年轻人崇尚“快生活”, 对传统手工艺寥无兴趣, 更谈不上从事这一行业。古老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了年轻一代的继承和发扬, 那么再优秀的文化也会失去生长的根基, 不断萎缩直至消失。把苏扇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发扬光大是苏扇创新型人才的必修之路。培养和扶植苏扇的新兴力量是关键。职业教育将企业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教学的中心是为学生能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基础的职场能力。苏扇产业的发展需要年轻一代力量的补给, 给与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手工艺充满新的气象, 获得新的力量。高职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 对苏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校企合作, 传承精髓

苏州是苏扇的发源地, 清道光6年 (1826年) , 当时的益美斋扇庄 (苏州) 主要生产竹折扇。清同治年间苏州成立折扇业公所, 地址在桃花坞韩衙庄内。苏扇包括了折扇、檀香扇、绢宫扇。其中檀香扇是以檀香木为材料制成的扇子, 传统的苏州檀香扇用料非常考究, 必须采用印度老山檀香木。由于原材料的珍贵, 使得檀香扇更是一扇难求。传统的檀香扇制作工艺有开料、锯片、拉花、烫花、雕花、组装等, 多达14道。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本土手工艺, 创始于道光六年的百年老字号“如意”檀香扇与苏州本地高职校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高职校成立了“非遗苏扇传承基地”。苏扇技艺系统课程采用教学嵌入式模块于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苏扇单元化课程做出科学设计, 并符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切实落实具体的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呈现多样性。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 传播苏扇文化和制扇技艺。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本地的职业学校为本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力量。苏扇创新性人才的素养培养是其从事该行业的重要任务。

2 结合时代, 开创新品

创意设计是关键, 也是苏扇提升品质的有效手段。创意设计主要是体现在苏扇的5个“新”意方面:一是新图形, 二是新材料, 三是新工艺, 四是新色彩, 五是新包装。苏扇的创意发展从其面世以来一直跟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由男扇到女扇, 由中式风格到现代风格, 由单一主题到多个主题, 由传统题材到现代图形等等, 苏扇的发展道路无不体现了创意带给苏扇的变革。创意是苏扇产业能得以推动推动力前进的主要动力, 具有创造财富增加价值的功能。创新性人才必定要对苏扇设计的创新由一定的见解。

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教学中, 其重要任务和核心课题就是创意。一方面从企业现状分析来看, 原有的设计团队人员流失改行, 年龄呈现老化, 即便现在任然从事本行的设计者, 虽有丰富经验有高超技艺, 但缺少新意和活力。培养专业的设计人员耗时长, 任务重, 企业用人成本上升, 并且人员流动大, 导致企业要有专门培训研发人员动力不足, 因此, 苏扇新品严重呆滞, 没有创意。另一方面从学校来看,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学校缺少企业真实项目, 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 并强化专业能力, 学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 学生具有新型的活力, 有很好的创意设计但缺少实体项目。综合看来, 只有将两者连接起来, 才能真正发挥强大的力量。而苏扇产业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正是创意设计。通过传承教学在高职校课程中得到实施, 不仅传递了苏扇技艺这样的工艺美术经验, 还要进行苏扇的美术创作教学活动, 以及苏扇的工艺美术鉴赏活动。普及非遗, 扩大受众, 培植土壤, 对于宣扬中华传统工艺起到了积极作用。将大批专业性的设计人才吸引到檀香扇的创意设计中来。这样的校企合作教学, 既满足了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还解决了高职校实景化教学的问题。

3 积极推优, 开拓市场

现代社会的营销无疑是重要的。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设计专业之外, 营销艺术也是必备素养。在2010年8月20日上海久光百货二楼中庭举办了限量版“夜上海”檀香扇全球首发式。这一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对檀香扇创意设计是个全新的解读, 当日围观和成交客户都是年青人。除了其扇面本身的艺术造诣方面, 具有古朴的造型与现代的建筑完美融合的价值外, 其营销手段也是值得反思的。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市场是有的, 但如何推广产品需要合适的方式方法, 依赖才智解决。市场上对苏扇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对于苏扇而言, 择优推广名品, 打响品牌, 塑造名师大师等多种营销手段多管齐下, 必将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拓展市场应当在当前做好市场调查, 运用当前有效的推介手段。由此可见, 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素养应是职业能力的反应。现行高职课程中有针对创业知识的必修课, 职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高职教学的目标。在高职校中培养苏扇高技能、高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苏扇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基本特点。从其面世以来的百年发展历史道路上我们不难发现, 在各个方面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创新, 这种与时具进的意识一直没有改变。正如任何企业任何产业的生存发展只有符合时代潮流才能经久弥新。苏扇的创新是必须的。创新并不是要摒弃原有的优秀的工艺, 而是将这种独特的产品推广开来, 有更多的受众才能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有了市场认可, 苏扇产苏扇产品才能有更好的、坚实的发展根基。《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多样性培育了创造性, 体现了人类适应和改变生活条件的能力。苏扇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将对苏扇行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摘要:苏扇历经百年发展与变革, 以其独特的精湛的技艺成为吴文化的精髓。然在现代文明下, 发扬传统手工艺必定得紧跟时代审美步伐。培植苏扇土壤, 增加产品受众,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其前进发展的根本动力, 依托人才队伍促进行业的繁荣强盛。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苏扇,人才,创新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设计、实施及其生态构建[J].2008.

篇4: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高校传统视角下的人才培养基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职业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做出对比,主要涉及的内容为两种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课程体系的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对比。

【关键词】能力本位  职业应用型人才  传统人才培养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4-02

高校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够用、必须和有效理论。该种形式的教育和普通教育建立在学科体系课程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不同的,传统的单向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实现教师知识的传授占据核心地位,学生静态接受知识,这一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对动态世界的认知能力培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1]。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及经济结构在逐渐改变,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教育核心问题变为了就业及发展。当前背景下,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变成了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逐渐成为我国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刻不容缓。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对比分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上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主动实行教学改革,在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不但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参加更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牢固的记在心中,才能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

在创新创业背景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技能运用中,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未来,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将会被企业十分重视[2]。对此学校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的个人职业能力、素质和适应能力做出全方位的培养,同时还要为学生灌输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平时的职业能力培养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创新思维。不能将教学的眼光局限在传统的陈旧的专业技术发展中。教师要从宏观角度上,略过过去的一些知识技能发展,重点为学生讲解技术原理和核心。结合当前最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或是职业观点,促使学生时刻站在社会发展的技术顶端,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对专业内容在未来的发展及运用做出展望,实现学生在将来的职业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不断进行创新和创造,进而成为企业和社会都重视和需要的人才。

二、服务面向定位的对比分析

高校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封闭,学生未迈入社会,并不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完善创业援助,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和知识结合的就业平台,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创造更多的在校就业实践机会,充分训练自身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未来可以更好的适应职业需要。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职业应用型人才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劳动市场,加强市场流通,借助立体交叉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资格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改进,结合基础、专业、职前教育等形式,并且要结合相应的长期和短期培训,融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对劳动者的素质实现提升,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工作的顺利转化机制,加快职业人员的职业转化和流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单纯的技术培训朝着全面性人才、终身学习的职业应用型教育转变。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限制于技术教育类的人才培养中,其同其他的现代教育有着相同点,要担负着对终身学习观念学生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传统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是封闭式的,注重知识体系。学生在教室接受一段时间的课程讲授,掌握一定的知识后,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部分会安排一些实验。或是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安排和所学知识相关的调查实践活动等。教学体系内的实践部分安排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创新创业背景下要求课程体系是开放式的,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要求知识体系宽,课程开放宽。产学结合是实现教育系统和生产技术的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产业结合是对高校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融合创业实践、能力获得、知识掌握等。聘请相应的企业家及产业研发人员到高校进行讲授,借助丰富和充足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指导;针对学术及科研,在企业所属的领域内开展科研互动及企业合作产品开发;在教学中,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对企业文化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行突出;在开展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年或是更长的实习实践,促进学生在实践内学习,延伸学校的人才培养到工作一线。并且加强产业研究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建设校企合作的实验室等。

四、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传统视角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的“一言堂”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模式。创新创业视角下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便要求“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项目开放式教学模式,当前背景下老师为服务者,学生为主动者。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由于学习的专业不同,受到专业对口的行业和企业影响不同。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限制在传授专业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对应的行业及企业。专业课教师通过接受行动,师生之间缺乏主动性的信息双向交流,该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能力。

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形式教学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和活动,实行开放型高校教育,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化管理体制及教育方式。实现将传统教师作为主体的知识传统转化成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和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内,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行有效锻炼,积极的捕捉学生的灵感,有目的的对学生深入思考习惯进行培养,充分发挥民主方式,教师在向学生施教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总结教学经验。采取积极性的启发方式和讨论方式等开展教学,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的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内担负着组织教学、知识引导等责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3]。这些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科研、教学及企业实践经历,因此教师的学习和学校的师资培训体制很重要。

五、学生学习方式与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对比分析

传统视角下培养人才的学习方式为单独式,现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注重团队合作,结合第二课堂实践,学生学习资源不只来自于课本,更多来自于市场调研,契合市场需求。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在传统视角下人才培养以试卷、考试分数为主导,衡量学生学业,学校管理;对现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更关注能力要素,用实践环节作为主要参考评价方式以及以实践性、综合性、项目性等考核评价方式为导向,要向分类评价方式转变。

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联动评价体系。首先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联动、政府和学校联动、学校和社会联动、师生联动、教师同教师间多元主体联动评价的形式。大学组织和职能社会属性决定了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是多元情景内的主体,培养具备职业应用型的人才需要构建多主体联动评价系统。

其次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多元知识互构评价方式。学生应该是课程内的活动伙伴并不是容纳器,大学需要超过知识的客观性及真理性,大学教育的挑战就是将知识及真理的道德范围更加中心和明确的嵌入到学生经验内。传统评价对高等教育的知识价值进行认真审视,在评价过程中片面的追求掌握客观知识,将记忆知识的能力评价对创新思维能力,构建知识能力及创新使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取代。创新人才培养要改变对学生将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质量关。多元只是联动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实现学生知识的具体化作为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基本理论知识、生活应用知识等,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将要围绕怎样使得学习充分调动知识资源库,怎样创新运用知识信息能力展开,建立可以充分的体现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及创新使用知识能力等多元知识联动评价策略。

知识学习及传授在教学活动内很重要,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和传统的教育评级方式,其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同样很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内参与检验、诊断、完善和调整已有知识实行评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展开评估。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

六、小结

和高校传统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比较,高校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更加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进行不断的补充,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此外高校要和时代保持同步,及时结合时代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课程教学改革,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现代高校职业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素香,李淑一,冯祥,郭静.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四川水泥,2015,12:122+121.

[2]李槟,宋淑红,徐慧琴,郭海建,赵楠,张冰冰,郭思博.基于“创业驱动”的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6,02:76-77+80.

篇5: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是企业创建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导向的素质教育,包含企业家精神与素质的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三个层面的内容。创业教育做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年来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创业学院和强化班等模式,但也存在着课程单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滞后、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和理念,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进行创业师资及相关课程与平台建设。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 年10 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 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国家和学校“实行开放政策,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随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在其教育政策中提出了重视和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得到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进而培育出大批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 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 年4 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8 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2010年5 月4 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同年5 月13 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由试点、探索的阶段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

一、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两者相关度与系统性不强等诸多问题。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概念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它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既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更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创新与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其特有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素质特征也是界定何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其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中创新创业人格是基础,它指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创新创业意识是动力,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创业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它应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新创业的技能等。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 早在1991 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 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但是这项实验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 因而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 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又在全国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案例大赛、NCGE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大赛等较大规模的创业活动,从而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高校一直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式。第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建立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

四、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的使命感不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高等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刚刚从2005年起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走出,又迎来了省级示范校、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创建及第二轮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等工作。根本没有机会潜下心来,研究如何面对国家发展的形势,调整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吻合。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省,共有高等院校约为120多所,自愿申报通过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院校有40所,其中高职院校只有18所,约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

2、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而在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本科院校工作人员认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为开展创业教育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比例高于专科院校。选择可有可无和无必要的专科院校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将毕业生定位于“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复苏,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尚好,到2010年底,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均达9O%以上。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创新创业类课程是作为选修课程或根本没有此课程的存在。教学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参与热情不高,主观上推向学工系统,被当作学生活动或第二课堂的内容,没有走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尽管全国各地有不同形式的“挑战杯”或“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但高职院校大多运用课外活动形式,由学生自发组织参赛,受众面比较少。

3、高校创新创业基本设施、保障制度及人力资源等要素匮乏首先。首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设施匮乏。缺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平台,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行为。作为争取国家示范骨干或省级示范的亮化工程而存在。高职院校现有实验实训基地只能满足基本教学所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有限。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部门、管理方式、工作内容、监督检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往往借助政府部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挑战赛”或“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而与教学部门的主体教学工作脱节。出现学生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工作部门实施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以致两者不兼容的局面。最后,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有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除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以外。主要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且师资大都由青年辅导员教师承担,缺少创新创业经验。这些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对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热点、创业基本流程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同时又缺乏专业技能,使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一门求职技巧介绍类课程,而缺乏对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勇敢创新创业的思想灌输和能力培养,缺少创新创业实战训练与尝试。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多以“公司求职就业”为主的方式。

五、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从国家及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经济建设是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主旋律。高职院校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经济要求。确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 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1、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构筑“243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的“2431”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两个教育培养主体。即学院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商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4”是指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四种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3”是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三方评价的体制。即学院、企业、行业分别进行评价;“l”是指一个贯穿,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把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具体表现为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推进就业等方方面面工作中。运行原理2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别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校企双方专业人士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在校企“四个合作”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是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等三方借助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实施方式:“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与“小循环+大循环”的轮岗实训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多样化、前移式”订单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多样化”是指人才订单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是“整班建制”或“随机组合制”;“前移式”是指岗前培训内容前移嵌入到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内。实现学生一入校门即是企业员工,学生一出校门即能适岗工作。我院在“苏宁销售工程师班”、“顺丰班”、“优配班”等多个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尝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融企业文化、职业操守、企业忠诚、岗位操作于一体的订单培养方式,取得了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满意的可喜成果。轮岗实训是指学生在企业不同岗位间进行轮换训练和培养。以达到培养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我院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技术等专业与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南京分公司等共同建立了轮岗实训基地。使该项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在轮岗实训中。积极探索“小循环+大循环”轮岗实训运行机制。“大循环轮岗”,是指学生在企业部门之间进行循环;“小循环轮岗”是指部门内部岗位的循环。每个岗位都明确企业指导老师,实行专业老师、企业老师共同负责管理。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的轮岗实训机制,形成了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部门主管—学生干部的管理网络。在学生轮岗实训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实训的指导者:企业部门主管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整个管理网络各司其职,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很好地实现了“工”与“学”的交替。

2、重构课程体系将全面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是将创新创业型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程。本文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说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第一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二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有效“人行”;第三学年的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生成功“人职”。经过三个学年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学生职业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3、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有效推动仿真模拟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

仿真模拟教学法是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连锁企业管理工作岗位,营造真实的连锁企业管理运行环境。增强学生岗位工作适应性。如仿真模拟教学法在“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将一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建一个仿真模拟公司,模拟完成模拟公司的设立(公司核名、门店选址、编写“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公司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等)的基本流程;模拟公司运营(采购、商品定价、商品配送、广告促销、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等)和运营绩效评价等工作任务。工作成果以工作文案、市场调研报告、财务账簿报

2012年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

表、公司促销策划案、员工招聘方案、员工激励政策文案等载体呈现。模拟公司的运营,是在内部分工合作,外部有效竞争,不断创新进取的基础上完成的,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经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主要原因是:一是连锁企业的工作任务比较大,学生个人完成很困难。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二是班级一般通过分组完成工作任务,在小组内部有分工有合作,各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4、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需要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两课、体育、英语办公自动化、企业设立流程管理基础、会计基础连锁经营基础市场调研与预测小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连锁物流配送管理实务连锁企业市场营销、艺术选修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商品管理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管理、模拟训练大循环连锁企业岗位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挫折训练连锁店开发与设计社交礼仪、经济应文写作经济法实务创业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生产实习、校内外创业实践得以实现。

(1)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拥有“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要‘。一般通过“专兼结合、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完成,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教师由“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2)校企共同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专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平台,使该平台成为大学生专业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验的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篇6:创新创业下的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论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大学生 高校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42-0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重要的创新创业群体,其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否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科技是强国的核心力量之一,而科技发展则取决于民族的创新能力。就业岗位的增长除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外,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创新、创业的增长。因此国家的持续发展,须以创新创业为基础,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关键,也是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2.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扩容就业市场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呈递增趋势,现有市场无法一时吸纳庞大的就业群体,也造就了一个个“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牵涉到国家稳定等重大问题,所以,改革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显得尤为迫切。市场需要持续的增长动力,因此大学创新创业能促成现自身自主就业外,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岗位的倍增效应。另外,创新创业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通道,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使得创业公司不断壮大,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3.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市场就业岗位不足,社会获吸纳大学生的容量接近饱和,除了毕业生数量庞大,市场结构不合理之外,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需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根据学生的整体需求和个体差异,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树立为人生理想以主动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更好的面对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向外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全民总动员,国家层面和各地方政府也争相出台了各种创新创业支持条件和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民族的创新创业热情。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各高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提供了硬件保障,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支撑。但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产出来看,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仍处于初级水平。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更够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达到了近20%,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其次,大学生创业缺乏市场基本知识和市场经验,团队抗风险能力差,一旦独立运行,往往会因为一些突发的小事故导致创业团队无法正常运营。再次,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层次还不够高,大部分学生的创业选择了简单的制造和零售,科技含量低,与专业所学结合程度也不足。最后,大学生创业有着较大的心理包袱,外界施加了众多的压力,造成了较为紧张的创新创业环境,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开展。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1.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跟学习相对立的,所以从思想上将创新创业与日常学习分离开来。应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全面分析创新创业在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可行性,引领学生从缺乏创新意识或创新意识薄弱――有志于创新创业――致力于创新创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通过循序渐进三个阶段的引导即意识培养、素质培养、能力培养,打破年级、学科、时空的限制,集合专业教师、对口企业、教育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营造“传帮带”、多学科融合以及各环节渗透发展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入行业范围、创业条件、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认识所学专业的创业方向。另外,深入发掘具有创业兴趣、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寻求校内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知识等。组织有创业意识和兴趣的同学成立创业俱乐部,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创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2.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转而变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将实验室开放常态化,加强设计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拓展合作宽度的同时深化合作的深度。将一些创新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引入到高校,让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参与到科技创新研究。同时,可以让企业参与到日常教学,或将一些课程搬到用人单位进行。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安排专门时间要求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实践,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了解公司的结构和运用模式。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研,让学生了解所感兴趣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大力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检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同时以跨年级组队形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专业实践,让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专业精神和对学习领域的认知深度,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模拟环境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高校应提供相应的创业模拟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整合学校、社会以及校友等各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创业孵化园应具备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情况跟踪等功能,还应提供小额贷款、公司注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探索创业孵化园的操作新模式,对于部分孵化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可采取项目恒定人员流动的形式,以此增加项目的经验累积,提升创新创业的培育效果。同时可开发相关网上模拟创业模块,按照创业成长路线设置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并提供较为完备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模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出现问题的预见性,从而规避一些风险。还可以通过游戏形式,在一个限定团体和空间内对创业进行模拟,以最低的成本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尝试,通过模拟寻找项目存在的问题,从而对项目进行优化。学生通过各种模拟锻炼,以增强专业水平,使得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均衡发展,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除了需要政策和硬件的支持外,相对宽松的环境也十分的重要,要留给大学生试错的机会。大学校园应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借助各种媒体平台以及学生骨干的力量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正确的导向,培育“鼓励创业,包容失败”氛围,即使毕业后因种种原因创业失败,但大学期间的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今后的再次创业提供经验。选树创新创业典型,注重选树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后期进行大力的表彰和宣传。对创新创业典型要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评选奖学金、保送研究生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创新创业学生在校园中有着较高的荣誉,从而扩大创新创业典型的影响。举办学校、学院等不同层级的创业计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创新论坛等,使得创新创业的概念深入学生心中,打消学生创新创业与学习相对立以及害怕创业失败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王琪的腊八粥阅读答案下一篇:游宽窄巷子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