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2024-05-09

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共6篇)

篇1: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以及《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平凡的5年,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经过5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公布了《护士条例》,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加快专科护理骨干培养,不断提高护理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较2005年增长了52%,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3,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要求,大力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领域的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各级各类医院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抓手,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新修订的《护理院基本标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护理型医院的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专业的长期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护理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护理工作,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生命和健康日益关注,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广大护理工作者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在充分认识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以及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更高关注,护士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护理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立足国情、科学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护理事业发展适应医学技术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卫生部负责制订全国总体规划,确定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配套政策并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指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辖区实际,制订本地具体规划,负责组织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制订全国中医护理发展的具体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深化改革,突出重点。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重点解决增加护士队伍总量,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改革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内涵建设等问题。

(三)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规范和工作标准,推动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促进护士职业生涯发展。

三、主要目标

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丰富护理内涵,拓展服务领域为重点,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突破口,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推进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为抓手,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建立护士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和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

——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到2015年,建立公立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框架,稳定和发展临床护士队伍,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对护士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公立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到2015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扩大护理服务领域,加快护理产业发展,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四、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法定职责的有效落实,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护士执业相关规范、护士配备基本标准,建立并实施护士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大依法监督力度,保障护士合法权利,规范护理执业行为。到“十二五”末,建立和完善护士队伍准入、执业管理、培训、考核、晋升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为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提供保障。争取在《护士条例》实施的基础上,于2015年启动《护士法》的调研起草工作。

(二)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加强基层护士人力配备,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

1.提高护士队伍总量。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解决。

2.增加医院护士配备。进一步落实医院护士配备标准,使医院护士数量与临床工作量相适应。到2015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其中,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其他类别、等级的医院应当根据功能任务、服务量和服务效率等要素,科学配置护士,保障临床护理质量。

3.充实基层护理力量。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保障基层护士待遇。到2015年,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

4.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

5.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完善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三)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各级各类医院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鼓励医院实施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深化公立医院护理管理改革。在公立医院改革中,进一步理顺医院内部护理管理职能,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末,在公立医院建立责权统一、职责明确、精简高效、领导有力的护理管理体制,实现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建立规范的护理专业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以实行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完成护理岗位设置并明确岗位职责、上岗条件,完善与护理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使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更加注重临床护理实践,建立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临床护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五)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在完善医院护理岗位设置的基础上,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坚持“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卫生部制订统一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标准,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专

科护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制订具体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内容和要求。争取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10个国家级重症监护培训基地,10个国家级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血液净化护理技术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肿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

(六)建立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适应现代医院和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卫生部制订统一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要求,建设国家级和区域性培训基地,负责培训全国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师资骨干队伍。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培训辖区内二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二级以上医院的护士长。加强医院护理管理队伍的建设,三级医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管理人员应当占有一定比例。争取到2015年,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七)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研究制订老年病科、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护理规范及指南。

1.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收治老年病患者和各类疾病晚期患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引导等方式,新建、改扩建和扶持一批护理型医院,承接康复期、老年慢性病和姑息治疗的患者。

2.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护理的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卧床患者等人群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符合条件的可为其开设家庭病床服务。

3.提高社会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晰医务室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人员和设备配备等要求。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养老机构的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八)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

(九)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十)加强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加强我国护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与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护理领域合作交流,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五、重大工程项目

(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十一五”期间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成效。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对医院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到2015年,在全国创建100所国家级和300所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应当做到护理管理科学规范,护理模式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服务内涵和外延能够适应临床护理发展需要,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具有较高的护理水平及带教能力。

(二)护理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到2015年,培养临床专科护士2.5万名。开展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负责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到2015年,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100%的护理部主任和60%的护士长完成护理管理岗位培训。专科护士培训和护理管理培训要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培训计划和内容,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在全国选择10个城市开展“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医疗机构延伸护理服务至家庭和社区;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和肿瘤、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能力建设;为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长期护理和康复期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服务;每个试点城市扶持和加强1所护理型医院建设,逐步形成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将护理工作发展与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

(二)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工作实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细化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要注重抓示范点的建设,发挥示范点的指导作用,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本地区护理工作分步骤达到规划的各项目标,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导评估,保证实施效果。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对本地区实施规划纲要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开展阶段性评估和终期评估,加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2013年,卫生部将对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划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2015年组织开展终期评估。

附件:“十二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主要工作指标

附件

“十二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主要工作指标

类别 工作指标

注册护士总数

护士队伍建设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 2015年 286万 2.07 1:1-1:1.2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全院护士

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全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0.8:10.6:1 位比

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全院护士

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全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0.6:10.4:1 位比

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数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比 30万 1:1-1:1.5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所占比例,全国范围内三级≥60%≥80%≥50% 医院二级医院

国家级重症监护培训基地

国家级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专科护士培训 国家级血液净化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国家级肿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国家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10个 10个 5个 5个 5个 5个

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三级医院二级100%100% 医院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

工程 国家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省级优质护理服100所300所 务示范医院

培训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等专科护2.5万 士

护理人才培养工程 开展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全国三级医院、二级

医院有关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护理部主任护100%60% 士长

长期护理服务试点 在全国选择部分城市开展长期护理服务试点10个试点城市

篇2: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发布日期】2005-07-21 【生效日期】2005-07-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服务的工作。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

(一)护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截至2004年底,护士数量发展至130.78万名,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8%。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25.6%,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辛勤工作、勤勉敬业、锐意进取,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刻,护理工作者勇于冲在最前线,不顾个人安危,不畏艰险,忠诚地履行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责任,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风貌。

(二)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病人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

(三)护理教育发展迅速。

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为提高护士队伍素质奠定了基础。

(四)护理管理得到加强。

为保证护士队伍基本素质,保障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建立了护士执业准入制度。各级各类医院在健全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和规范,建立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护理工作与医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存在差距,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逐步解决。

(一)护士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医疗机构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数量少,由于临床护士数量不足,护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突出。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所医院的调查,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95%以上医院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依靠家属或者护工承担。有的医院为降低护士人力成本,以临时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护士,严重影响了护士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护士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能力与临床医疗技术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的需求存在差距,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与临床医学相比相对滞后。

(二)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与患者需要、临床诊疗工作要求存在差距:一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尚未很好地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临床护理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全面、不主动、不到位的问题,与患者和临床工作需求存在差距;二是护理的专业技术水平需要适应诊疗技术的发展,对疑难症、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护理工作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向家庭、社区和社会延伸。

(三)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需要提高。

护理管理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护理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医院护理管理工作需要围绕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主线,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临床护理质量。二是护理管理人员职责需要根据组织层次科学划分和界定,建立责、权、利统一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优化组合,提高效率。三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和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我国护理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临床护士中选拔到管理岗位,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需要有新的提高。

(四)护理教育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

护理教育的发展是建设高水平护士队伍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社会经济、医学科学和护理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差距:一是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二是护理教学的办学质量有待提高;三是缺乏系统、规范的护士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四是缺乏针对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对专科护理岗位和护理管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二、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全民族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要求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丰富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高新技术成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诊疗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对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与功能、护理服务理念、工作内涵、服务模式以及护理专业人员素质、能力和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基本策略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卫生部负责制定护理事业发展的总体

规划、配套政策,进行业务指导和实施情况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全面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护理事业发展,重点是遵循“增加总量,调整结构”的原则,加强对临床一线护士人力资源的管理;遵循“巩固基础,提高水平”的原则,在保证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以提高临床若干专科领域的护理技术水平为着力点,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促进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3、依法执业,科学管理。宏观层面要制定和完善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微观层面,要完善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职责明确、责权统一、管理到位、监督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科学化护理管理水平。

4、拓展服务,面向社会。发展护理事业,核心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拓展工作内涵,大力发展立足于社区和家庭的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护理服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规范培养,形成体系。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和对护士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护理教育,建立和完善包括岗前培训、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适合护理工作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规划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教育,促进护理事业与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颁布实施《护士管理条例》,完善护士准入制度,加强护士队伍

建设,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在护士的使用、培养、待遇和管理方面的责任。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诊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扭转目前医院临床一线护士缺编的状况。

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

各级各类医院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编制标准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配置护士,逐步在医院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加强对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3、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技术水平要求,调整护士队伍结构。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

逐步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到2010年,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

4、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建立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与外部护理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机制,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标准、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对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工作。2005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南,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开展评价工作。

到2007年,全国85%的三级医院应达到评价标准;到2010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应达到评价标准,85%的二级医院应达到评价标准。

5、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

2005年至2010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6、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推动护理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机制创新,建设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层级合理,管理到位,监管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三级综合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建设,发挥三级综合医院示范作用。

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并实施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开展对护理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2006年,卫生部组织制定全国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确定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各省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师资骨干队伍,到2010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完成岗位培训。各省制定本地区护理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到2010年,全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省内培训工作。

7、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力发挥护理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要的多样化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服务应当关注老龄人口、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残障人群、妇女和儿童的护理服务需求,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贴近生活的护理服务。

提高社区护士队伍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护士规范化岗位培训制度,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建立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护理业务协作关系,发挥医院的护理专业技术力量,对社区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8、推进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调整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应达到中专占50%、大专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结构目标。

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面,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9、发展中医护理。

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10、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将护理工作纳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同步、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规划纲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以点带面,推动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规划纲要》的过程中,要注重抓示范点的建设,发挥示范点的指导作用,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本地区护理工作分步骤达到《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

(三)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加强各省、各地区间护理工作的交流,建立协作机制和年会制度,发挥东部地区资源优势,带动和促进西部地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四)加强督导,保证效果。卫生部负责制定《规划纲要》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作程序、方法,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针对《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对有关内容进行修正、调整和补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价和总结。

篇3: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是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平凡的5年, 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经过5年的努力, 全面完成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公布了《护士条例》, 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 加快专科护理骨干培养, 不断提高护理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 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 较2005年增长了52%, 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 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 二级医院达到1:1.13, 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 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按照卫生部要求, 大力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领域的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 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各级各类医院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抓手, 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 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新修订的《护理院基本标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护理型医院的建设, 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专业的长期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

“十一五”期间, 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护理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护理工作,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人民群众对生命和健康日益关注,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广大护理工作者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在充分认识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以及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更高关注, 护士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临床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护理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护理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而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 健全制度体系, 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 立足国情、科学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适应医学技术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 统筹规划, 分级负责。

卫生部负责制订全国总体规划, 确定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完善配套政策并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指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辖区实际, 制订本地具体规划, 负责组织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制订全国中医护理发展的具体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 深化改革, 突出重点。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重点解决增加护士队伍总量,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改革护理服务模式, 加强护理内涵建设等问题。

(三) 建立机制, 规范管理。

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规范和工作标准, 推动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 稳定临床护士队伍, 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 促进护士职业生涯发展。

三、主要目标

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丰富护理内涵, 拓展服务领域为重点,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突破口, 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推进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为抓手, 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 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建立护士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和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

———到2015年, 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落实护理职责, 加强内涵建设, 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到2015年, 建立公立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框架, 稳定和发展临床护士队伍, 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 对护士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实施科学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实现公立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到2015年, 通过开展试点, 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扩大护理服务领域, 加快护理产业发展, 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 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四、重点任务

(一) 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

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 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法定职责的有效落实,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护士执业相关规范、护士配备基本标准, 建立并实施护士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大依法监督力度, 保障护士合法权利, 规范护理执业行为。到“十二五”末, 建立和完善护士队伍准入、执业管理、培训、考核、晋升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 为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提供保障。争取在《护士条例》实施的基础上, 于2015年启动《护士法》的调研起草工作。

(二)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 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 加强基层护士人力配备,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

1. 提高护士队伍总量。

到2015年, 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 全国执业 (助理) 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解决。

2. 增加医院护士配备。

进一步落实医院护士配备标准, 使医院护士数量与临床工作量相适应。到2015年, 全国100%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 其中, 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 (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 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 (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 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其他类别、等级的医院应当根据功能任务、服务量和服务效率等要素, 科学配置护士, 保障临床护理质量。

3. 充实基层护理力量。

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 保障基层护士待遇。到2015年, 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 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

4.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 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 全国护士队伍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 二级医院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

5. 稳定临床护士队伍。

完善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 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 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 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 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三) 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

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在各级各类医院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 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 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 提高护理质量。鼓励医院实施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在全国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 深化公立医院护理管理改革。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进一步理顺医院内部护理管理职能, 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末, 在公立医院建立责权统一、职责明确、精简高效、领导有力的护理管理体制, 实现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建立规范的护理专业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以实行岗位管理为切入点, 完成护理岗位设置并明确岗位职责、上岗条件, 完善与护理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 使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更加注重临床护理实践, 建立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临床护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五) 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

在完善医院护理岗位设置的基础上, 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 坚持“以用为本”,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建立和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卫生部制订统一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标准,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专科护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 制订具体培训计划, 规范培训内容和要求。争取到2015年, 在全国建立10个国家级重症监护培训基地, 10个国家级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血液净化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肿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十一五”期间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

(六) 建立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 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适应现代医院和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卫生部制订统一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要求, 建设国家级和区域性培训基地, 负责培训全国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师资骨干队伍。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培训辖区内二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二级以上医院的护士长。加强医院护理管理队伍的建设, 三级医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管理人员应当占有一定比例。争取到2015年, 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七)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研究制订老年病科、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护理规范及指南。

1. 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

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 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 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 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 收治老年病患者和各类疾病晚期患者,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引导等方式, 新建、改扩建和扶持一批护理型医院, 承接康复期、老年慢性病和姑息治疗的患者。

2. 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护理的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卧床患者等人群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 符合条件的可为其开设家庭病床服务。

3. 提高社会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的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明晰医务室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人员和设备配备等要求。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为养老机构的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八) 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 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 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 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 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 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

(九) 大力发展中医护理。

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 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到2015年, 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 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 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十) 加强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我国护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 积极争取与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护理领域合作交流, 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五、重大工程项目

(一)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在“十一五”期间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 继续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成效。到2015年, 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对医院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 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到2015年, 在全国创建100所国家级和300所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应当做到护理管理科学规范, 护理模式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 服务内涵和外延能够适应临床护理发展需要, 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具有较高的护理水平及带教能力。

(二) 护理人才培养工程。

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 到2015年, 培养临床专科护士2.5万名。开展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负责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到2015年, 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100%的护理部主任和60%的护士长完成护理管理岗位培训。专科护士培训和护理管理培训要结合实际需求, 细化培训计划和内容,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 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

在全国选择10个城市开展“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医疗机构延伸护理服务至家庭和社区;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和肿瘤、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能力建设;为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长期护理和康复期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服务;每个试点城市扶持和加强1所护理型医院建设, 逐步形成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 将护理工作发展与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目标任务, 认真组织落实。

(二) 认真贯彻落实, 务求工作实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细化各项工作任务, 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要注重抓示范点的建设, 发挥示范点的指导作用, 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带动本地区护理工作分步骤达到规划的各项目标, 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 加强督导评估, 保证实施效果。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 对本地区实施规划纲要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 开展阶段性评估和终期评估, 加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2013年, 卫生部将对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划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2015年组织开展终期评估。

附件:“十二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主要工作指标

篇4:浅谈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体育;发展;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48-01

随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体育不再仅仅是人类所创造的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更成为物质文明需求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以团结、和平以及共同进步为目标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古代体育的运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古周朝时期,当朝的贵族就把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贵族教育体系。射就等同于当代的射击,周朝作为“华夏”一次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其重要性可见一般。及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以“射”为官职称谓管理宫廷乐府的“太府令”,这种称谓沿用至唐宋年间。汉代年间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可谓国泰民安。汉代的君王便推广一项名为“蹴鞠”的活动,旨在练兵,但这一活动迅速在民间流转起来,成为一项常见的娱乐健身项目。现代的体育运动雏形在汉代已经逐步走上人民的视野。再说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健身操也就是华佗的“五禽戏”也是在汉朝出现。人言:“天下武学尽出少林”将少林寺的声誉已经夸赞可谓是空前绝后,少林寺的祖师达摩也是在此期间写下“易筋经”,武术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到了唐朝年间,在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唐朝的国力空前强盛,人民的生活质量必然也会随之提高,时常有千百人的拔河比赛举行,滑雪、跳绳、踢毽子的民间娱乐出现,使得大唐皇朝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历史上排名前列的强盛时期。宋朝虽然可以说是充满文学气息的朝代,但体育事业一样在不断发展,武当山的张三丰作为道教的代表性人物,他所创立的武当派以及闻名天下的太极拳时至今日也是无人不晓。元朝年间,随着元太祖铁木真入主皇城,独属于蒙古族的长跑走进人民的生活,长跑在蒙古草原地区原为“贵由赤”意思是善走者,自然也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拉松。而且民间有传言最早高尔夫球项目也出自元朝年间。而明清两代因为长期的海禁使得中国与世界逐步隔绝起来,但也因为如此,经过自己民族内部的交流融合和传承,产生一部分只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体育运动斗鸡、舞狮、围棋、象棋等体育项目,属于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体育走出国门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并没有“体育”这个词汇,这个词本事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项目,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文化本就是有中国传入演化出来的,所以说中国在古代就有体育,无论是体育项目还是体育精神。

中国古代体育可以分为四大方面:一是生活实践或者军事经验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活动项目;二是益智、养生等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三是民间有关于民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竞技项目;四是纯为娱乐的蹴鞠等游戏项目。

到了中国现代,不仅保留了我国古代延留下来的体育项目,同时与时俱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开阔视野,使得中国体育事业紧跟时代的脚步,展现出勃勃生机。如今我国的体育事业和经济、政治一样迅猛发展,不仅要做一个人口大国,更要成为政治强国、经济强国以及体育强国。1971年的“乒乓外交”不仅恢复了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更是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重要一步。南北朝鲜的“足球外交”是一个长期骨肉分离的民族进行久违的交流。,美国与古巴、伊朗的“棒球外交”“摔跤外交”使本敌对的国家之间化敌为友成为可能。从这些“体育外交”的事实不难看出,体育已经成为国际间友好往来的重要途径,不再单单只是人民用来娱乐锻炼身体的健身活动。

三、现代体育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而备受瞩目的体育事业,地位上已然不输于经济与政治,国家投入体育事業的精力与财力也越来越多。从1932年中国奥运会第一人独身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高呼:“我乃中华民族皇帝之孙,绝不代表代表伪满洲国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却因舟车劳顿过度疲劳而憾然离去,到今天的群星璀璨,无人敢小视中国。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让所有国家都大跌眼镜,中国是个古老神秘充满奇迹的国家,东方的巨龙腾飞之势已经势不可挡。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已经不能满足只是每天只是填饱肚子的生活状态了。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取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努力进取、开拓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与顽强的意志,在全面化的发展中体育起到独特的作用。

四、体育走向全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是所有人的认可的,可“以人为本”才是根本,人有了精力才有能力去搞科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科技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是人组成的,万不可本末倒置。

篇5: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从八十年代参加工作到如今,医院护士严重缺编是一个很棘手的老大难。尽管医学院校每年都在扩招护士,并且有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各层次护士来源,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护士流失现象严重:护理院校毕业生从事其他行业的有之;在岗护士改行从事行政后勤及其他工作者有之;临时护士参加招聘转为在编护士,在各医院流动的有之;国内护士跳槽去国外工作的有之;还有留下来的临床护士不安心护理工作的也大有人在。要想让护理事业向前健康发展,必须落实《护士条例》,先稳定护理队伍,让护士真正相信政策,相信护理事业是国家重视、人们尊重的崇高职业,愿意在护理战线上工作一辈子。

护理事业必须靠护理人员来开创和稳固。护理事业包括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专科护理、护理科研、家庭护理、社区护理等各个领域及各层次的相关护理学应用内容,不仅仅是哪一个护理岗位哪一个护士的事情,是关乎到民生、民意、民利的一件伟大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没搞好,都可能牵涉到整个护理事业的进程,特别是临床护理这个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需要护士日夜守护的最辛苦的岗位,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理解,更需要一代代护理同仁的薪火相传、患难与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心身健康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健康的维护,离不开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只有稳定护理队伍,有计划有规律地安排护理人员进入(准入)和退出(退休、改行),保持护理队伍动态平衡,按需培养和使用护士,才能使临床护士看到前途和希望,专心本职业,干出好成绩,取得好成果,惠及亿万民众,达到人人享受健康的目的。

护理队伍不稳定妨碍了护理事业发展。几十年来,护理模式很多,如功能制护理(包括主班、治疗班、护理班、夜班、晚班等)强调护士完成各班职责,重治疗轻护理,注重疾病护理,缺少人文关怀;责任制护理虽然强调了责任护士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的责任心,但这是无法做到的形式主义,大部分护理病历是因为实行医院等级评审而强化完成的,没有实际意义;整体护理的开展虽然在全国上下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也改变不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主义弊端;跟随而来的优质护理、循证护理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人性化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做到无缝隙、全程全人护理,这也是理想化的要求,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做到的。无论出发点多么美好,关键还是要有人去做,有人真正按照理想化的要求去做,并且坚持实践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如果通过三至五年的正规学习获得了护士执业证,却不能在病房从事护理工作(护士辛苦、待遇低,选择了其他行业);从事临床护理之后一心只想改行从事比较轻松的工作(通过关系调到理疗、医保、信息、保管等岗位);刚参加工作一到两年,适应了本医院工作环境,却又要参加各种考试及招聘,争取到待遇好一点的医院或其他单位去工作(每年进进出出的护士,给在岗护士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理论基础扎实、护理技术过硬,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素质好的护士,陆续到国外去“镀金”了(每年的护士劳务输出,不能不说是国内护士精英的流失);还有一部分主管护师或护士长以上护理人员,因为她们工作出色,被医院领导安排到办公室、党务办、保健科、设备科、计生办、工会等行政管理岗位了(护士的出路就是改行吗?)……现在剩下在临床科室的护士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的护理队伍,如何来坚持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何来引起领导重视护理带教与科研?

篇6: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担任候补。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上一篇:儿童版画的教学方法下一篇:游天马山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