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胜古迹赏析

2024-06-25

中国名胜古迹赏析(精选6篇)

篇1:中国名胜古迹赏析

中国风景名胜学习欣赏

第一章

中国风景名胜概论

一、风景名胜的概念

风景名胜是指现代社会中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满足其旅游观赏审美、休闲娱乐、健身疗养、学习求知及科学考察探险等旅游需要的各种因素总和。它包括各种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与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现代人工创造物以及蕴涵其间的精神文化内涵。

风景名胜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实体,如自然山水、古代建筑、古典园林、历史文物、城镇风貌、娱乐设施、会议中心、购物场所和风味食品等,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文化因素,如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风尚与文明程度等,它更应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组合。

二、风景名胜的范畴

风景名胜的大千世界色彩缤纷,景象万千,具体表现如下: 1.自然山水

自然山水景观是由地质地貌、水体、生物、气象气候及天象等景观综合构成。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的出现,有赖于人类将自然由实用的对象转化为文化审美的对象。在我国以自然山水为旅游审美对象,始于先秦,成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代。自然山水由于具有外在的形式与变化韵律美和人们赋予它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与寓意象征美,倍受人们青睐。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重点风胜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旅游度假区是自然山水风景之最佳所在,是开展自然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疗养的最佳场所。

2.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和园林

历史古迹景观是由人类历史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陵墓和历史文物等景观构成。宗教文化景观是由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和宗教艺术等景观构成。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则是由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和岭南园林等景观所构成。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园林景观之最佳所在。

3.民俗风情、社会时尚及文明程度

民俗风情主要是通过饮食习俗、传统服饰、特色民居、婚俗、节庆活动、游艺竞技、歌舞、民间工艺品及特产等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风情。

4.人造景观(主题公园)

人造景观是为适应一定的旅游市场需求,满足旅游者的多方面需要,专门创造出的具有较高美学、历史、艺术价值且具有普遍的旅游吸引力的特殊新景观,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地域的限制,成为人们旅游观赏、娱乐或学习求知的对象。

人造景观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仿照或缩微地复原和再现历史上的人文景观,即对某些历史遗迹的复原和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的再现等,能使游人受到历史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观念。

二是将异地、异域、异国的风光(如建筑实体、游乐场所等)仿照或缩微地集中再现于一地,能够使游人欣赏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风光,大饱眼福,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弥补游人无财力或时间遍游全国或周游全世界的缺陷。

5.生产和商业场所景观

生产场所:可以开展以高科技工业园区、知名品牌企业、工艺品厂、制币厂及生产

设施等为观光对象的“工业旅游”和以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及瓜、果、蔬菜生产基地等为观光对象的“生态农业旅游”。

工业旅游是以现代化工业企业的厂区环境、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产品等生产场景和高科技设计开发及企业文化等为观赏内容,可以使旅游者在对工业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了解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充分感受工业文明,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农业旅游是以了解高科技生态农业栽培技术,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业生活等为观赏内容,充分感受农业文明,回归大自然。

商业场所:可以开展以特色店铺、百年老店、著名商业街、古文化商业一条街等为观光对象的“商贸购物旅游”,能使旅游者充分感受现代商业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6.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现象和设施及娱乐设施和会议与展览中心景观(1)教育旅游——主要表现为“大学求知修学游”,大学游以现代高等教育现象及设施为观赏内容,以“游校园,爱科学,听讲座,谈理想”为旅游宗旨。

(2)科技旅游——是一种集知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以参观科技场馆、科技设施、动手参与和与科技专家交流等为内容,科技景观对提高公民的科技意识、科学素养和感受现代科技文明大有益处。我国已建有一大批科普教育基地,一些著名的科技场馆和科技设施对游客开放。

(3)文化旅游——以参观博物馆、艺术场馆(国家大剧院、美术馆)、广播电影电视设施(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塔、电影厂、影视剧制作基地)、图书馆、古文化一条街等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现象及欣赏文艺演出(戏曲、歌舞、杂技、魔术)等为内容,能够让旅游者充分感受现代先进文化的力量和多姿多彩的魅力,增加旅游乐趣,提高旅游品位,尽情享受现代文明。

(4)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新潮旅游方式,主要以参观著名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观看大型体育赛事,参与各种体育健身运动为内容。

5)卫生保健旅游——游客可以在旅游度假疗养地和康乐场馆享受健康生活,追求现代生活时尚。

(6)娱乐设施——包括大型娱乐场所以及风景名胜区内的游乐设施。

(7)会议与展览中心——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展览馆、广交会会址、海南亚洲博鳌论坛会址等。

7.各种遗址、遗迹景观

包括地震、火山、战争遗迹等。8.各种特殊劳务及名人景观 包括欣赏民俗风情表演者、艺术家、工艺师的绝活表演和与文化名人、长寿者交流。9.各种特殊地域空间景观

指沙漠探险、海底探险、严寒极地探险、遨游太空等。

三、风景名胜的结构

风景名胜的结构就是风景名胜的各种构成要素的组合及其比例关系。风景名胜构成要素的组合形式呈多样化表现,主要的组合形式有:

1.山水组合:山水组合是自然景观中最典型的组合,即所谓“山为水之筋骨,水为山之血脉”。

2.山与植被的组合:山是植被之载体,植被为山之肌肤,它们的组合构成了景观的秀丽、青翠与幽静。

3.山与人文景观的组合:有许多风景主体是由建筑工程与山形、山势相结合而形成的;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山一般均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人文景观为内容而构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实有僧也则名,有史也则名,佛教、道教的宗教建筑往往筑之

深山,名人逸士往往也隐居山清水秀的“云深不知处”。

另外,还有水与气象的组合、水与植被的组合、建筑与植被的组合等。

思考题

1.试析风景名胜的概念与内容范畴。2.如何认识风景名胜构成要素的组合性?

第二章 自然景观

根据风景名胜构成要素的本质属性不同,可以将风景名胜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类,它们各自有着生成的原因、存在的形态及本质特征,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一、自然景观的含义

自然景观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所组成,它是指能使人产生美感,并适合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环境要素或物象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各种地质地貌、水体、生物、气象气候及天象等因素及其组合,常被称为旅游活动的第一环境。

二、自然景观的特征

自然景观是天然赋存的(宇宙的大力、万物的造化、大自然的关爱),它是由自然界的诸多因子,在不同的自然历史形成条件及演变阶段,作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而且它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自然景观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自然地带性

构成自然景观的各种景观要素受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复杂、多样性的特点,反映在自然景观的各个方面,使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带性特征。

自然景观的空间分布从以下三个方面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影响:

一是受南北方向纬度地带性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能量不一,以及水份、动植物的数量、类型、分布、动态的不一,引起自然景观的许多现象沿南北纬度方向延展,呈现出南北方向上的多个自然景观带的更替差异。地球景观由赤道向两极分化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气温景观带和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带等植被景观带。

二是受东西方向经度地带性的影响,海洋和大陆的不同存在,使得海洋景观和陆地景观存在着很大的地带性差异,由海陆环流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和自然地理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我国的自然景观受经度海陆位置影响,自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气候景观带。

三是受垂直方向地带性影响,尤其是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地景观,气候、植被、水体等景观现象随山势高度而发生带状的更替。

2.生态实体性

自然景观是天然赋存的,是大自然的造化与杰作,它们都是可以直接承受旅游活动的实实在在的且具有不同形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实体。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自然景观的各种不同风格的美,自然景观的天然性能够给人们一种朴实、天然、自由、自在、原始、野趣的美感。

并且,自然景观的形成、发展、分布及特征,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景观的各个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奇异美妙的

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环遭到破坏,发生变化,则会引起其它环节,甚至整个系统变化失衡。

3.季节变化性与时限性

许多自然景观受到气候、时间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常有季节周期变化性与时限性。自然景观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则明显表现出不同的风貌,甚至有些景观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一时间段内出现。

三、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

由自然景观构成的风景旅游区对我们旅游者来说,具有以下作用:

1.自然景观具有自然美的形象、绚丽的色彩、悦耳的声响、变幻的动态、诱人的嗅味觉及文化寓意美等多种美学特征,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和较高的美感质量,可供人们游览观赏,能够满足人们旅游自然审美的需要。

2.自然景观以其舒适的气候和清新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度假、休闲、疗养、避暑、避寒等旅游休闲价值。

3.自然景观具有空间载体特征,可以为人们提供开展娱乐、探险、猎奇、登山、滑雪、游泳、泛舟、垂钓、冲浪、狩猎、蹦极、攀岩等旅游休闲娱乐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空间场所和设施条件。

4.自然景观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以供人们开展学习求知和科学考察及其探险旅游活动。

四、自然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

自然景观作为以天然赋存和具有旅游观赏审美价值,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构成要素的地域组合,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气象气候及天象景观和生物景观等四大构成要素。其中,尤以前两项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常常成为自然景观主体构景要素。

1.地质地貌景观

地貌又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各种地貌是在地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之下以及地表物质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地质力作用的不同,各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

地质地貌景观大小不同、高低起伏不同,复杂多样。地球表面地质构造及其作用复杂,地貌类型众多,其中山地又决定和控制着陆地地形的基本格局,因而形成了以山地景观为骨架的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按其基本形态可以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台地)及海岸等;按其成因不同可以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干旱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湖成地貌、熔岩地貌等。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多样,由于地质历史复杂,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使地形起伏千差万别,地貌类型齐备多样,并都有广泛分布。

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由西面的昆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Qiong Lai——横断山脉和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这两条巨大的山岭明显地把我国大陆分成三级阶梯,西部最高阶梯上是青藏高原,它是由极高山、高山和大草原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中部第二级阶梯由一系列高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东部是广阔的平原和丘陵。

B.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并且发育了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干旱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及火山地貌等大面积有着特殊观赏价值的地貌。

C.海岸线曲折漫长,有总长达3.2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且分布有各种颇具旅游价值的海岸地貌。

(1)我国的山地景观

旅游名山是具有自然美的典型山岳景观和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是山地景观中具有特别重大旅游意义的地貌类型。许多山地由于具有奇特的形态,自然风光秀美,物产名贵丰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人类长期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影响,而形成丰富且有较大价值的人文景观等,因而名扬四海,遂成为名山。

① 旅游名山的特征

作为名山,不仅是山地中一种独特的地理实体,还应该有其特殊的内涵。旅游名山具有如下特征:

A.旅游名山是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实体。旅游名山所富有的自然美是种综合美,包括山地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味觉美及文化寓意美等,其中以形象美为其核心和基础。

B.旅游名山在科学上具有典型的考察和研究价值。其典型性深刻地反映和渗透于研究与认识地球发展史、地质变迁、自然地理规律等学科领域中。

C.旅游名山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名山大多开发时间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宗教和其它建筑、文物、摩崖石刻、雕塑、碑碣、诗画、古村落、历史名人活动遗迹及遗存物等),并拥有丰富的史料,这些均为旅游名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使得旅游名山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宝库。

D.旅游名山自然和人文景观相融合,且浑然天成,和谐统一,互为一体。②旅游名山的类型 A.自然风景名山

自然风景名山的自然美呈立体化表现,不仅表现在地表的地貌形态、岩石、土壤、植被、动物、溪流、瀑布、涌泉等方面,还表现在上至天空的风、云、雾、雨、雪、日、月、彩虹、佛光等气象气候及天象现象,下至岩洞、地下潜流、地层等,这些因素在特定的山地空间之内,相互交映而形成有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赏心悦目景观。风景名山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各自具有不同的独特风韵。

B.历史文化名山

历史文化名山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为内容,有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历史与文化价值、宗教价值的名山。

历史文化名山可分为“五岳”、宗教文化名山、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山、名人建筑文化名山等类型。

a.华夏“五岳”

“五岳”的自然风貌形态各有特点,泰山雄、华山险、衡山秀、恒山奇、嵩山奥。b.宗教文化名山

宗教文化名山包括佛教文化名山和道教文化名山,它们在历史文化名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c.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山

如因开拓革命根据地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有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宝塔山以及湖南湘潭韶山,江西庐山也是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山。

d.名人建筑文化名山

这类历史文化名山主要包括因帝王及名人陵寝而形成的名山。

C.体育登山与探险名山

在现代社会,体育登山探险活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活动。开展体育登山探险活动要有五、六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山峰。在我国兰州、昆明一线以西,青藏高原周围的山地,很多高峰在6000米以上,这些山峰是开展体育登山探险旅游的最佳场所。

③旅游名山的地貌种类 A.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是分布广泛的酸性侵入岩,岩体造型丰富,质坚形朴,不易风化,常形成山地的核心。

B.火山(熔岩)地貌

火山地貌是地下岩浆涌出地表凝固所形成的地貌,火山爆发后形成火山锥、火山口湖、堰塞湖、熔岩洞穴、熔岩台地等地貌景观及温泉、地下森林等。

C.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岩类岩石地区,主要岩石有石灰岩、白云岩,这类岩石极易为水溶蚀,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这类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和机械作用过程中而形成特有的岩溶景观。最常见、最典型、最有观赏价值的岩溶景观主要有峰丛、峰林与孤峰,溶沟、石芽与石林,天生桥,漏斗、溶水洞与竖井,溶洞、洞穴堆积物及地下暗河,溶蚀洼地等。

岩溶地貌景观的基本特征是:山地高度不大,石峰林立或孤峰突起,山石嶙峋,造型丰富逼真。景区内溶洞遍布,洞内常有地下湖或地下暗河及地下瀑布,溶洞内有由石灰岩溶解沉淀而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石瀑布、石盾等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的洞穴堆积物景观。

D.丹霞地貌

由红色沙砾岩发育而成的丹霞地貌,为红色沙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丹崖、赤壁、奇峰、岩洞等特殊地貌。丹霞地貌的景观特点是“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赤壁丹崖”、“丹山碧水”。

红色沙砾岩在我国的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南、福建、广东、安徽、江西及河北承德地区。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观主要有广东丹霞山(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福建武夷山、安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福建冠豸山、广东省金鸡岭、广西桂林八角寨、湖南莨山、河北承德馨锤峰、贵州梵净山、广东圭峰。

E.流纹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为酸性喷出岩所形成,岩浆喷出时尚未结晶先行冷却,故常有流纹构造。岩石坚硬,轮廓线曲折,发育着丰富的变幻造型地貌。由于流纹岩构成的景观变幻无穷,同一景点若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去观赏,则常常会呈现不同形象,有变幻万千之妙。流纹岩各种尺度的造型极其丰富、逼真。流纹岩地貌在我国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分布较多,其中以浙江温州乐清的雁荡山最为典型,另外还有浙江省的天目山等。

F.石英砂岩地貌

石英砂岩层理清晰,硬度大,质地坚硬而脆,垂直节理极为发育。石英砂岩经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直立的峰林,多形成数百米以上的柱峰。

(2)我国的海岸地貌景观

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海岸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海岸带的动力与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波浪、潮汐、海水流动等海洋动力的作用和地壳构造运动及岩性的共同影响下,海岸同时发生侵蚀和堆积过程,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及生物海岸。海蚀地貌主要有海蚀穴(洞)、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造型奇特的岩石;堆积地貌主要有海滩、沙嘴、泻湖等;生

物海岸主要有红树林、珊瑚礁等。

海岸地带的各种海蚀地貌及波浪、潮汐、海洋生物等,可供人们观赏;优良的细质沙滩,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可供开展避暑、避寒、度假休闲、疗养、沙滩及水上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3)我国的其它地貌景观 ①峡谷

峡谷是指谷地深狭,两坡陡峻的河谷地貌景观。其中,横剖面呈“V”字形的峡谷最为常见。峡谷风光以气势磅礴为总体特征,以“险、雄、幽、隐”为其主要美学特征。

②干旱风沙地貌景观

我国的干旱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内陆盆地或高原地区。旅游观赏价值较大的干旱风沙地貌景观类型主要有沙漠、戈壁和雅丹地貌等。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是“陡壁小丘”的意思,是干旱风沙地区的古湖盆或河湖积平原的相岩层经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堆积等被“雕琢”后形成的大片险峻崎岖地形。雅丹地貌以新疆的罗布泊洼地、乌尔禾的“风城”、“魔鬼城”与将军崖等最为典型。雅丹地貌呈千奇百怪的姿态,有的如残垣断壁的古城堡,有的如石蘑菇、石兽、石亭、石塔等,嶙峋古怪,千妩百媚。

戈壁是干旱风沙地貌中另一特殊的具有吸引力的景观类型。③黄土地貌景观

我国黄土高原是全世界黄土地貌景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北起长城,南抵秦岭,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总面积多达41.56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经过水土流失形成的千沟万壑,从而形成了黄土墙、黄土桥、黄土柱、黄土塔、黄土林、黄土洞以及层层梯田、黄土窑洞等形态各异的景观。

④冰川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主要是指地质第四纪古冰川在沿山坡或河谷运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刨蚀、磨蚀作用后,遗留下的各种围椅状冰斗、平直的U形谷、冰川槽谷、尖峭的角峰、单薄的刃脊、匍匐的羊背石以及波光粼粼的冰斗湖等地貌形态

2.水域风光

水是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在锦绣中华大地上,江河如织,湖泊广布,泉水喷涌,瀑布飞挂,冰川多姿,海域辽阔,构成了一幅幅动静结合、美不胜收的水域风光画卷。

水是构景的基本要素,水体景观均有形、声、影、色、光、味等形象生动的特征。各种不同形态的水体在地质地貌、植被、气象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配合下,形成不同类型的水体景观,表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1)江河景观

江河是指沿地表线形低洼部分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较大的叫江或河,较小的叫溪。江河以平面流线型的形态而呈现其韵味,它宛如绵延不断的玉带,展现给人们一个移步换景的山水画廊。

江河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地理实体,江河可通过自身成景或与其它景观相结合构成重要的综合性江河风景名胜区。不同河流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则表现为不同的景致;并且同一条河流由于所流经地区的地貌、气候等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及季节变换,上、中、下游各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景致。

(2)湖泊景观

湖泊是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宽阔、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我国的许多湖泊风光旖旎,成为旅游之胜境佳地。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都可形成湖盆。因此,湖泊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

①构造湖,由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所形成构造盆地积水而成,如滇池、洱海、抚仙湖等。

②火口湖,是火山口或熔岩高原喷口积水而成,如长白山天池、云南腾冲大龙潭等。③冰川湖,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如新疆喀纳斯湖、新疆天山天池、青海湖、陕西太白山的大爷海等。

④堰塞湖,是熔岩流或泥石流等物质阻塞河道使其成为湖泊,如黑龙江五大连池、镜泊湖、陕西翠华山聚湫池等。

⑤岩溶湖,是由石灰岩地区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如九寨沟风景区内的成百个阶梯彩色湖泊,黄龙风景区的黄色石灰岩山谷内彩池密布。

此外,还有由河流自行裁弯取直后分割而成的河迹湖,如我国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湖北洪湖等;浅水海湾被沙堤或沙嘴分开形成的海迹湖(泻湖),如杭州西湖等;由于风蚀作用所形成的风蚀湖,如内蒙古西部的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湖等;以及大量人工建造的水库即人工湖。

按湖水所含的盐度分类,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等。(3)瀑布景观

瀑布是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斜下来的水流。它是自然山水结合的产物,由溪流、跌水和深潭组成,具有形、声以及动态的景观特点。瀑布的大小、气势主要取决于地势落差高度和水量大小。由于瀑布形成的原因不同、所在环境各异,其景观也各具特色。

(4)涌泉景观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许多涌泉具有重要的观赏旅游价值,而饮用矿泉水又是一种旅游商品资源。我国泉水资源非常丰富,泉的总数约有十万余处,分布较为广泛,种类也十分丰富,各地的名泉不胜枚举。

(5)海洋景观(“3S”景观)

海洋风光旖旎秀丽,构景层次丰富,集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海水、柔软的沙滩于一体,海滨地区海天一色,视野无比开阔,气候受海洋调节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

① 洋风光的观赏

多变的海景,奇特的海岸,丰富的海洋生物都极具观赏价值,尤其是具有神秘传奇色彩的海市蜃楼奇景及海滨观潮更是极具吸引力。

②海滨休闲疗养、水上娱乐与海底观光探秘

海滨地区空气清新,阳光照射充分,对人体健康有利。3.生物景观

生物是自然界有生命的物质,也是自然界最具活力的生命群落。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丰富多彩的生物使得地球生机盎然、绚丽多彩。

(1)植物景观

根据植物的主要观赏内容,将其划分为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和观枝冠植物。

观赏植物在风景旅游区(点)表现为传统名花和奇花异卉、古树名木、森林、草原等形式的景观。

①传统名花和奇花异卉

传统名花和奇花异卉与人们常见的一般花卉有所不同,它们往往以与众不同的形状、颜色等奇异特征,并以最古老、最大、珍稀罕见等来吸引人们。

②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指多呈单体存在,以树龄、规模、形姿、历史和神话传说及所处环境、奇特程度等为特色来吸引游客观赏,具有文化和科学价值,使人发思古之幽情,看自然之演变的树木。如珙桐就是古老而著名的观赏树,原产我国,被称为植物“活化石”,其花形奇特,似白色鸽子,被誉为美丽的“中国鸽子树”。

③森林景观

森林是植物世界的神奇宝藏,有“植物王国”、“绿色海洋”、“天然大氧吧”、“自然大空调”、“动物世界”之美誉,各具特色的森林公园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④草原景观

草原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的草木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根据水热条件,草原可分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等类型。

(2)动物景观

根据动物的主要观赏内容,将其划分为观形动物、观色动物、观态动物和听声动物等。

观赏动物在风景旅游区表现为表演动物、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① 演动物

动物不仅有自身的生态和习性,而且在人工驯养下,某些动物还具有模拟能力,即模仿人的动作或在人们指挥下做出某些技艺表演

② 稀动物及其栖息地 “物以稀为贵”,一些特有的、稀少的,甚至濒于灭绝的动物,往往引起旅游者的极大兴趣。

③海洋生物

4.气象气候与天象景观

所谓气象及天象,是指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经常出现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及天空中的日出、日落、月光、雷电、虹、霞光等各种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总称。气象是瞬息万变的,某一个地方典型的且有特殊表现的气象及天象即成著名景观,如名山日出、海滨日出、大漠日出、日落、云海、雾凇、佛光、冰雪等。

天气,是指一定的区域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所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所综合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所谓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来天气状况的综合表现,如某一地区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特有气候,气候的差异性及其分布规律影响着自然旅游景观的分布。

我国的气象气候及天象景观表现如下:(1)宜人的气候

所谓宜人的气候,又称康乐气候,是从多数人出发,人们无需借助任何消寒或避暑的装备与设施,就能保证一切生理活动过程正常进行,让人感到舒适,有利于开展旅游活动,特别是能够开展度假休闲疗养活动的气候条件。

我国的宜人气候类型包括如下类型: ①避暑型气候

可分为三种类型:

A.山地高原型。由于气候的垂直变化规律明显,许多山地和高原夏季降水多,气候清凉宜人,且多云雾,山中相对湿度较大,夏无酷暑,气候凉爽。

B.海滨型。由于受海洋气候影响,海滨地带夏季气温比内陆低,以温和湿润为特点,因而适宜避暑。

C.高纬度型。由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许多避暑胜地位于中高纬度地区。②避寒型气候

世界上许多避寒胜地集中于热带、亚热带的海洋性气候区。我国的海南岛及广西北海市是著名的避寒胜地。

③阳光充足型气候

阳光是重要的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地中海沿岸各国,利用地中海型亚热带气候,即日照时间长、阳光和煦的特点,大建海滨浴场。西班牙的阳光海滩,举世著名。我国海南岛也具有此类气候的特征。

④四季如春型气候

我国云南省昆明市的气候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2)奇妙的气象与天象景观

大气是构景因素中最活跃、最富于变化的因素,常常形成气象奇观。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日、月、云、雨、霜、雾、雪、露等,它们是大气构景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下就能构成各种美的意境。

天气景观具有瞬息万变、变幻莫测、虚无缥缈和扑朔迷离的特点以及造型美、色彩美、动态美的观赏价值,常常形成宇宙奇观。

奇妙的气象与天象景观包括: ①云、雾、雨奇景 “山无云则不秀”。在山区,云雾的积聚和流动,形成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的云雾奇观。云海,波澜壮阔,瞬息万变,使人看了莫不心潮澎湃,激情横溢。

②冰、雪、雾凇奇景

冰、雪、雾凇奇景是寒冷季节或高寒气候区内才能见到的一种特殊天气降水的气象景观,它以其纯洁的白色而神奇、壮观。特别是冰雪与高山、森林、冰川等交相辉映,景致更为诱人。

③日出、日落与霞光奇景

日出、日落美景是指在清晨或黄昏时刻,太阳于地平线上升起或落下的两个顺序截然相反的变化过程。名山、海滨、大漠看日出和日落是旅游者的最佳选择。

④佛光、蜃景

佛光,又称宝光,指出现于中低纬度地区高山之巅的茫茫云海之中,是在阳光斜照的条件下,由云海雾珠发生的衍射分光现象。蜃景即海市蜃楼,简称“海市”。由于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剧烈变化,使空气密度的垂直分布产生显著变化,从而引起光线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导致远处地面景物在人眼前形成奇异的幻觉景观。

(3)冰雪雕塑人工美景

冰雪雕塑是寒冷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是人类利用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奇观。

(4)冰雪运动

冰雪运动是依托冰雪资源,集参与性、趣味性、刺激性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冰雪运动极具参与性,它要求参与者凭借勇气、体力和技巧,利用特定的场所和器具,完成一定的运动过程,从而锻炼身体获得乐趣。

思考题

1.何谓历史文化名山?并说明其主要类型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试析宜人的气候。

第三章 人文景观

一、人文景观的含义

人文景观属文化景观范畴,它是自人类出现之日起,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经过开发达到引起旅游者兴趣和滞留目的的一切事物,它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成就、艺术结晶、科技创造和民族风貌的综合体,反映了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民俗风情与社会时尚等状况和发展轨迹。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各个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

二、人文景观的特征 1.人为创造性

人文景观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创造的,不是天然固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文化艺术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财富。

2.社会时代性

人文景观是人为创造的,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因而人文景观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必然深深地打上社会历史发展的烙印。人文景观是人类对各个社会历史时期自身发展过程的历史性、科学性、文化性及艺术性的总结和概括。

3.民族性

人文景观是不同民族的人民创造的,它们与民族情感不能分割,在造型、色调和风格上,明显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特征和意志。

4.精神文化性

相对于自然景观的物质实体性而言,人文景观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精神文化的内涵,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与历史文化哲理。人文景观的精神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为载体,有形的物质文化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涵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了颇具吸引力的人文景观。

三、人文景观的旅游价值

1.人文景观具有形制与意境之美、历史古老悠久与辉煌之美、科学与智慧之美、文化艺术形象与内涵之美以及参与、体验与实用之美等多种美学特征,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和较高的美感质量,可供人们游览观赏,能够满足人们社会历史文化审美的需要。

2.人文景观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学习前人的科学与文化提供了场所,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教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3.人文景观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的源泉和力量,在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人文景观,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并作为历史文化研究的佐证。

5.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欣赏,可以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地了解古代东方文明的神韵,了解我国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艺术,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四、人文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

人文景观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很宽,类型多样。归纳起来,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园林、城镇与建筑、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类型。

1.历史古迹景观

历史古迹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留存下来的活动遗址、遗迹、遗物及遗风等,遗存形式和表现内容十分丰富。狭义的历史古迹景观,主要包括人类历史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陵寝和历史文物。

(1)人类历史文化遗址 ①古人类文化遗址

包括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母系氏族公社遗址、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②社会历史文化遗址

包括古代城池遗址、古代道路遗址和古代战场遗址等。③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

我国保存较好的多为近代时期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④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按照时代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念地、辛亥革命纪念地、北伐战争纪念地、土地革命纪念地、抗日战争纪念地和解放战争纪念地等。

(2)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十分丰富,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①宫殿建筑

我国目前保存较好的宫殿建筑主要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拉萨布达拉宫。②坛庙祠堂建筑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宗法礼制思想,其中包含着浓重的对祖先的崇敬,对土地、粮食、天地、日月的崇拜,对各种文神、武神以及其他各种神的尊敬。为了寄托这种崇敬和感恩的心情,产生和形成了许多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山川河岳、祖宗英烈、圣哲先贤等的坛庙建筑,也称之为礼制建筑。

礼制礼仪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祖庙与社稷坛

尊从《周礼 *考工记》规定“左祖右社”之制,建于皇城前,作为帝王主持祭祀的“太庙”和“社稷坛”。北京太庙位于天安门左侧,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太庙建筑,过去是明清两代帝王行祭祀祖宗之礼的地方,与宫殿同为级别最高的古代建筑。北京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地方,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b.天、地等坛

祭祀天、地、日、月、山神等活动,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活动。因为君权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所以皇帝必须亲自去天坛祭天。

c.奉祀人文始祖、圣人先贤的庙

人们祭祀传说中的人文始祖或早期帝王的庙宇,如黄帝庙、炎帝庙、伏羲庙、尧庙、舜庙、禹庙等。

d.家族宗祠

宗祠为一族一姓祭祀祖先的建筑,过去几乎遍布城乡各地。特别是,一些显贵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宗祠,往往规模很大,装饰精巧,华丽富贵,成为地方上最突出的建筑。e.祭祀民间神的庙

民间祭祀的神庙,如城隍庙、龙王庙、关帝庙、妈祖庙等。③会馆建筑

会馆,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特殊用途的一种类型,它源于汉代的邸舍,其修建目的是为了某一省、一州、一府、一县或几个省县,或某些地区的同乡、同业、同行的人们能够在外省外地相互联系,沟通信息,以保护本集团的利益。

④楼阁建筑

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古代木构建筑。我国古楼分布广泛,形制多样,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永济鹳雀楼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其中前三者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⑤亭台建筑

亭为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古建筑类型之一,尤其以园林中多见。亭之造型最为丰富,亭可赏景,亭可佐景。除景观亭外,还有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亭等。

⑥军事防御工程

A.城防工程。筑墙护城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洪武年间在“高筑墙”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建城防工程,我国目前现存的古城墙,基本上都是形成于这一时期。为了加强城防能力,城墙建筑十分完整。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吊桥控制出入;城墙上有敌台、敌楼、角楼、垛口、射孔;城门为防御重点,设有瓮城、箭楼、城楼、屯兵洞、马道等。

B.长城

长城是我国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其修筑和使用年代之长久、规模之宏大、形制之复杂、体系之严密、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

⑦古代桥梁

桥梁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建筑,又具有高超 的艺术成就。我国遗存的古代桥梁甚多,不胜枚举。

⑧古代水利工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现存的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也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3)古代陵寝

丧葬习俗是人类重要的生活习俗,“事死如事生”在中国古代墓葬中表现十分突出,墓地建筑豪华,陪葬品奢侈;并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墓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中国古代陵寝形制由坟丘、墓穴及葬具、寝殿、祠堂、墓阕、神道等墓地建筑所构成。

(4)历史文物

主要有原始社会的文物、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器、古代雕塑、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等。

2.宗教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包括宗教建筑景观、宗教活动景观和宗教艺术景观。(1)宗教建筑景观 ①佛教文化建筑

包括佛教寺院建筑和佛塔。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徒供奉佛像、僧众居住、修行和举行各种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信徒进香朝拜,参加宗教活动的中心。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在汉族地区、藏族、蒙古族地区和傣族地区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系统,各地佛教寺院的建筑也分别吸收了本地、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②道教文化建筑

道教活动场所一般称为道宫、道观。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最大的道教文化建筑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宗教活动景观

佛寺中主要宗教活动有僧尼的日常行事、忏法和法会以及佛教节日活动等。

(3)宗教艺术景观

宗教艺术景观主要包括宗教雕塑艺术、宗教壁画艺术、佛教石窟寺艺术、宗教摩崖造像艺术等。

3.园林景观

园林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和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按照园林的构景艺术风格,可将园林分为西方园林、东方园林、中西混合式园林三种类型。按照园林的营建功能和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坛庙、祠馆园林、大型湖山园林等类型。按照园林所处的区域,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少数民族园林等。

4.城镇与产业观光景观

城镇与产业观光景观包括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风光、特色小城镇和现代伟大工程景观等。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位,有不同程度影响力的各类城市。

现代都市风光包括都市标志性建筑、都市科教文化设施与经济活动设施、都市休闲娱乐设施等构景要素。

产业观光景观主要包括现代化建筑、交通桥梁工程、水利枢纽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各种现代伟大工程景观。

5.民俗风情景观

民俗风情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下,在生产、生活与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俗风情景观主要包括我国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民居、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婚丧习俗、民族歌舞和节庆活动等。

6.文学艺术景观

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并渗透在其它旅游景观中,具有旅游文化审美的价值和功能。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情况。

2.中国古代陵寝的建筑形制构成如何?并列举主要中国古代帝王陵墓。3.简要说明我国道教宫观的建筑特色。举例说明。4.中国园林可分为哪些基本类型?并举例说明。

5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篇2:中国名胜古迹赏析

中国旅游文化与风景名胜赏析作业2

归纳总结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情况 我的家乡莱芜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类

序号编 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720Ⅳ-119莱芜梆子山东省莱芜市

传统美术(民间美术)类

序号编 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838Ⅶ-62锡雕山东省莱芜市

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原名莱梆,它的发祥地是山西。明朝,燕王扫北时,莱州{今泰安一代}的人因战争死亡过半。燕王建都北平后,敕令山西洪洞县人往山东莱州搬迁。洪洞县的地方戏剧于是在莱州安家落户,遂改名莱州梆子。莱州改名泰安后,建制出现了莱芜,莱州梆子便讹成莱芜梆子。莱芜梆子又称“莱芜讴”,亦称“泰山梆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是中国戏曲中有地方独特风格的剧种之一。山东泰安、莱芜、新汶、宁阳、东平、蒙阴一带的人们,尤为爱听。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徽戏班奉调入京献演,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进京,其它许多徽班也纷纷向此开拓。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徽班“老阳春”沿运河、顺驿道流入泰安一带,后来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经河南流传到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地梆子腔。这种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戏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响不断扩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争取观众,以利自身发展,“老阳春”便逐步全盘吸收梆子腔这个艺术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在相当长的演出活动中,历代班社都是徽戏和梆子戏同班并存,但不合二为一,演员既能演唱这一声腔的戏,又能演唱那一声腔的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越来越多,受当地方言、习俗和群众爱好的影响越来越深,便逐渐改为以演唱梆子戏为主,徽戏的成分日益减少,以致绝迹。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清朝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莱芜梆子的兴盛阶段,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流行区域不断扩大。莱芜梆子历史上属于民间艺术,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主要活动区域,后来流行于东至日照,西至平阴,南到临沂,北抵济南的广大区域内,但以在莱芜、泰安,新泰、沂源影响最深。在当地流传着“跑断腿,磨破脚,还不知赶上磨旦子(莱芜梆子著名老艺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谣,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1954年1月山东省莱芜县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更名为“莱芜梆子剧团”,使该剧种得以进一步发展提高。1965年剧团晋京汇报演出《送猪记》,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彭真、叶剑英和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75年又为庆祝建国26周年晋京献礼演出《三定桩》,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1982年初又到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红柳绿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其中《三定桩》和《红柳绿柳》分别由上影厂、“八一”厂和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并先后有《借闺女》等几个剧目被省、市电视台录制,其中《借闺女》被中央电视台转播。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 1

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

莱芜锡雕(参与上海世博展览)

在中国浩瀚的民间工艺中,莱芜锡雕工艺堪称一绝。它不仅有普遍的生活使用价值,也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可谓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土生土长,古色古香,风格独特,蜚声中外。

莱芜锡雕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和当地的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莱芜梆子”的起源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莱芜锡雕主要流传在莱芜的广大农村,最早见于莱芜市莱城区杨庄一带的穷苦百姓中。他们为了谋生,利用掌握到的这一独特手艺作为混饭吃的本领,肩挑简易的加工工具,四处奔波,手工打制各种锡质家用生活器皿,如酒罐、酒壶、酒盅及卖洒用的酒提、酒漏斗等。据说,用锡制成的这些酒具,在盛酒的过程中可以保持酒的本来面目,不串味,不变质。另外,还可以检测酒中是否投毒。若是毒酒,锡制洒具器皿会有变色反应。如同银筷、银勺、银二叉子的功效。在酒具器皿中,锡酒壶最普及最实用。锡酒壶是用来烫酒和煮酒用的,不仅导热快,保温时间长,更主要的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由于酒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利用率较高,制作者们又从普通的锡质酒具加工,逐步向高层次探索和追求。他们在酒具上添置花样,提高酒具的观赏价值,先在洒壶的嘴与壶身的交接处焊接上十二生肖,又逐步增添花虫鸟兽,扩大锡制品的生活使用领域和艺术观赏领域。莱芜市莱城南关有一个王姓制锡世家,他们总结了历代他人的制锡经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锡雕工艺。经过王姓家族五代人的创造革新,制出的第一批配套茶具、酒具器皿,飘洋过海,走向了世界。他们制作的古香炉,妙趣横生,别具一格。古香炉在香案前一摆,犹如生出“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的佛堂仙境。这种锡香炉不仅在国内名声大噪,而且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国际银牌奖。其后的几十年里,莱芜锡雕又有了长足发展,制作工艺更高一筹,其代表作为“仙鹤烛台”。这种锡器的主体造型是一只鼓翅欲飞的仙鹤,它单腿立于烛台之上,另一只腿抬起提高,爪抓灵芝,鹤颈挺伸,口衔仙草,仙草上高插红烛,当烛光点燃,细烟缭绕,仙鹤双翼鼓动,似腾空飞翔,被行内人士誉为特异之品。

清咸丰年间,与莱城南关王姓制锡世家同步发展的还有莱城区韩王许村的韩姓制锡世家。当时,大埠头村一带乡间百姓的生活极端困苦,虽终日辛勤仍难保温饱,大多数穷苦人急于寻找谋生之道,纷纷前来拜师学艺,使锡制工艺逐步蔓延,达到局部性普及。至1903年,仅大埠头一村就有80多家锡雕户。每逢农闲时节,人们挑担推车,成伙结队,外出耍手艺,南至新泰、蒙阴、临沂、费县、郯城,直到江苏省的北部;北到章丘、历城、惠民、利津、青州一带。河北、江苏、河南等与山东交界乡镇县城,也有大埠头村锡匠艺人的足迹和制作的手工器皿产品。“打锡壶哟”,“打锡壶来”,锡匠艺人呼叫买卖的吆喝声,如同莱芜梆子上下两句的唱腔一样,脍炙人口,优美动听,至今回荡在人们的记忆中,年轻人和娃儿们动不动就吆喝上两句,过把瘾。大埠头村锡雕艺人制作的锡制品使用量大,销售面广,倍受用户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广大制作者群策群力,互相探讨,互相求索,专在结实、耐久、实用、美观上做文章,善于观察分析市场,靠信誉占领市场,扩大市场。

莱芜锡雕发展到当今,其造型、镶嵌、雕刻、磨洗等手段都有了较大的创造革新,使锡雕艺术日趋完美,大放光彩,不断攀登高峰。茶具、酒具、香炉等实用手工艺品,式样繁多,工艺精巧。除大部分在国内销售外,也有的打入国际市场。莱芜锡雕以精锡为原料,靠手工制作,加工分为化锡、制板、下料、焊、洗、磨、雕、镶嵌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者要首先确立主题立意,结构层次,待构思成熟后做出草图,制出模型小样,即可再化锡,制板,下料,焊接成型。其独到之处是烤焊,再把焊成的毛坯,分别用锉、粗糙的纺织品、绸缎等软纺织品,经过粗、细、精三个磨洗阶段,便可雕刻。雕刻分为阴阳两种,阴刻主要是字画纹饰;阳刻包括浮雕,主要是花、鸟、鱼、龙等动植物。然后镶铜嵌玉,最后装饰完成,有的还刻上诗词文字,既增妙趣,又表露出作者的心境。

莱芜锡雕从起源到兴盛,有黄金时代,也有衰败时期。目前,大埠头村锡雕业户已恢复到40多户,其他村庄也常有重操旧业者。由于原料缺乏,价格昂贵,工艺落后,工序繁多,至今形不成生产规模。但广大锡雕手工业者正在苦心求索,立志把祖辈传下来的民间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广大。在继承中不断改革旧工艺,吸取新技术,走现代化、科学化的新路,走与美术相结合的路子,在大型摆件、壁挂件上做文章,使锡雕工艺产品成为当代名副其实的珍品、精品。

中国旅游文化与风景名胜赏析作业3

《中国旅游文化与风景名胜赏析》是我这个学期的一门选修课,这门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通过了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觉从中得到了不少收获,真的是受益颇深。

大学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到全国各地转一转,虽然实现还有点困难,但这门课关于不同地区风景的介绍好像自己已经被老师在课上带到了全国各地!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在《中国旅游文化与风景名胜赏析》这门课中得到了不少收获,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坚持的道理。上课时,从刚开始的全场爆满到之后人数越来越少。旅游课从表面上听起来时很浪漫很美好很风花雪月,似乎就是游山玩水啊。可是深入其中会发现它也有枯燥无味的时候,这需要我们有一颗真正从旅游中发现美的心,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旅游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从中放松身心,陶冶性情。这些,是我从这门课中学到的,这些对于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也会是很好的指导。

篇3:中国名胜古迹赏析

关键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分布差异

一、引言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国家风景名胜区体系中级别最高、最具有旅游价值的目的地。区域差异是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共同特征, 它是各国内部各地区制订旅游业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 游客规模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分布呢?本文将对此作进一步探讨, 这也有助于了解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差异的格局和状况。

二、 研究数据和方法

(一) 研究数据。

本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近20年来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主要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 由于个别风景名胜区一景区分属于多个地区管理, 因此游客量以上报数量为准, 同时存在个别风景名胜区部分年份数据缺报, 上海没有风景名胜区, 将不再包括在分析当中。截止到2010年底,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208个, 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分别于1982年 (共44个) , 1988年 (共40个) , 1994年 (共35个) , 2002年 (共32个) , 2004年 (共26个) , 2005年 (共10个) 和2009年 (共21个) 。

(二) 研究方法。

为了便于分析地区的经济差异, 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提出划分中国 (大陆) 区域的方法, 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 这八个区域分别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本文运用计量地理学指标和吸引力模型, 从八大经济区域、省际不同尺度上, 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景区数量与游客规模变化、游客规模的总体差异、游客规模的区域差异和游客规模的省际时空分布等方面对游客规模差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1.地理集中指数。undefined, 式中, G是在省份尺度上游客量的地理集中指数, Xi为相应省份接待游客的数量, n为研究省份的数量, T为全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的总量;取值在0~100之间, G值越大, 游客分布越不平衡;反之, G值越小, 游客分布越分散。

2.吸引力模型。undefined, 式中, A表示某区域的吸引力值, Xi表示第i类景区个数, Yi表示第i类景区的吸引力权值。

通过对《中国旅游报》和《旅游时报》的有关数据统计, 发现每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纳的游客数约在50万到300万之间。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为了七个等级, 权值以7分制计算, 小于50万权值为1分, 50万 ~ 100万权值为2分, 100万 ~200万权值为3分, 200万 ~300万权值为4分, 300万 ~500万权值为5分, 500万 ~1, 000万权值为6分, 1, 000万以上为7分。

三、结果分析

(一) 景区数量与游客规模变化趋势。

从1991年到2010年, 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84个增加到了208个, 景区总量增加了近4倍;这20年期间, 八大区域中景区个数增加最少的是黄河中游地区, 增加了2倍, 增加最多的是南部沿海地区, 增加了11倍还多;游客规模也从1991年的16, 487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49, 643万人, 大西北地区的游客数量是原来的近10倍, 说明大西北地区的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 这20年期间, 其在游客总规模所占的份额一直是八大区域中最少的, 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二) 景区游客规模的总体差异特征。

在1991~2010年期间, 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八大区域游客规模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差在有波动地逐渐变大, 变异系数却在缓慢下降, 地理集中指数和游客集中系数也在缓慢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平均值, 说明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绝对差异正在逐渐扩大, 而相对差异在逐渐减小, 省际之间游客的聚集程度在减小, 但仍处于高聚集状态。二是标准差从1991年到2000年有所下降, 从2042.47下降到了1369.42, 但从2000年到2010年, 标准差快速上升, 从1369.42迅速上升到了4028.40。表明从1991年开始, 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逐步发展, 各区域的绝对差异在逐步减小, 但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基础、交通情况、旅游资源等条件的不同, 从2000年绝对差异逐步加大, 并迅速拉开。三是变异系数从1991年的0.9911下降到2010年的0.6492。表明各区域的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缓慢缩小。四是从地理集中指数来看, 从1991年到2010年, 数值在缓慢中下降, 但都仍高于平均值17.69, 表明各省游客分布仍不均匀。

(三) 区域吸引力差异特征。

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吸引力的总体变化趋势是:1991~2010年间, 景区的吸引力值从1991年的204上升到了2010年的581, 增长了185%。表明随着旅游业的崛起, 各省都在关注旅游业的发展,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和竞争力都得到了增强。二是各区域的吸引力值从1991年到2010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各个区域的吸引力值在这20年间都在逐渐上升, 除了东北地区, 其它区域的增长都在100%以上, 表明各地区都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三是各区域间的差异仍旧比较大, 吸引力最强的西南地区是吸引力最弱的大西北地区的7倍, 表明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不同, 导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仍有很大差异。四是吸引力较大的西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每年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下降的, 分别从20.10%和20.59%下降到了19.45%和16.70%。表明别的区域正在积极缩小吸引力差异, 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最为明显。

(四) 景区游客规模的省际分布特征。

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差异较大, 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旅游人数集中的省市主要是北京、河北、山东和辽宁的环渤海地区, 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规模一直集中在沿海城市, 尤其是浙江、江苏和广东三省, 2010年游客规模分别为8, 678万人、6, 269万人和3, 731万人, 仅三省的游客总数就占到了全国游客总人数的38.85%。从景区分析, 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千万的有10个, 依次为太湖、杭州西湖、桂林漓江、武陵源、梧桐山、富春江—新安江、秦皇岛—北戴河、鼓浪屿—万石山、承德避暑山庄、白云山, 仅其10个景区的游客总数就占了统计的206个景区旅游总数的37.4%, 由此可见,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间旅游资源各具特色, 但发展状况各不相同, 对游客的吸引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结语

从1991~2010年,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景区数量和游客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但各区域之间仍旧有很大的差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的绝对差异正在逐渐扩大, 而相对差异在逐渐减小, 省际之间游客的聚集程度在减小, 但仍处于高聚集状态, 区域之间的吸引力差距仍旧较大。游客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 尤其是浙江、江苏和广东。具有资源和交通优势的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强省内景区间的合作, 减小省内景区间的发展差异, 发展比较落后的大西北地区和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东北地区应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改善本地区不利的区位条件, 增加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 从而扩大客源市场规模, 优化客源市场结构。各级政府也应该对景区进行一定的政策扶持, 扩大对景区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李超勤, 王铮等.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基于GIS系统的研究[J].测绘科学, 2001

[2].徐淑梅, 杨铭铎.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分布格局[J].经济地理, 2008

[3].保继刚, 郑海燕等.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 2002

篇4:中国名胜与文人

对中国的山水风光,一位大画家黄宾虹赞美备至,他说“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是世界上难以媲美的。”黄宾虹绝非浮夸,是根据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大奇迹。

值得研究的是,不论是哪一个时代、朝代,中国的江山胜景都与文人的游历、寄趣、吟咏分不开,正如郁达夫所下的评语:“江山也要文人捧”。他是说名山胜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似杜甫的形容:“绝代有佳人,幽栖在深谷”,要有人发现才成为世人珍视的对象,事实确是这样。魏晋时代的画家宗炳写过一篇《画山水序》,指出经“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而后“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古人对山水是从游乐中而加以扬名于后世的。

看来,乐山乐水是起于许由、孤竹之辈了,但是扬名却有赖于历代文人,尤以魏晋时代为盛。 从《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因玄风影响,因世乱的关系,令当时许多士大夫(文人)轻视世务,明哲保身,多纵情于山水。见于文章,就有对江南的山水描写:“千岳竞秀,万壑争流,草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到了王羲之,以绍兴(即会稽)兰亭修禊写的《兰亭集序》而令兰亭千载享有盛名。又如羊祜之登岘山,置酒吟咏,令岘山堕泪碑的诗文得传千古。再看唐诗宋词中有关文人的吟咏,他们都以审美的眼光、艺术的修养、文字的功力概括出山水文物的特征,引导千载仍让人们获得美的感受。

为什么江山胜景多见于文人的吹捧?除了上述魏晋的玄风、乱世的因素之外,主要原因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醉心于人生、自 然、艺术境界中的享受。如李白“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他的吟咏中为天姥山、蜀道、庐山,都留下了瑰丽的诗篇,看他描写的庐山瀑布:“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怎么不引人神驰呢?

江山胜景在文人浪漫人生之旅中,见于诗文的著述,还有配图的记载,如《宋书?宗炳传》说他好山水,后以“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通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可见卧游也以图文并茂而恬情的。

篇5:中原历史名胜古迹赏析课论文

课程名称:中原历史名胜古迹赏析上课时间:学年:学 期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年级:

任课教师:职称:

内容摘要: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全球的生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既可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合理利用,达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协调统一。中国是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古国,其历史文化的历史意义源远流长。由于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很多历史文化古迹已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有些重要文化遗产地已不复存在,因此,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民族文化的崛起,是当代的我们必须做的任务,更是我们的职责。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意义

一、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与现状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

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地增添和丰富。

1、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其文化光辉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拥有5000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河南长期处于多个繁荣朝代的核心区,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方面占据重要重要地位,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原包含多处历史文化古迹,安阳殷墟、龙门石窟等等,具有悠久的历史遗址。其中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证实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起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使。洛阳龙门石窟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文明也逐步的改变。中国从历史文明文化较低的史前时期,经过较繁荣的夏商周时期,以及繁华的明清时代,逐步演化到现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作为几代王朝的都城,更是不断地从一个平凡的城市发展到一个空前繁荣的都市,并且,由于历史文化的不断堆积,不断演变,使河南不断崛起。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也渐渐地形成独特的风格,厚重性、多样性以及标志性是它的最主要特征。如今的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且号召“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由此看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是一项重要任务。并且据统计,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同时,河南不仅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还具有多个国家及保护区,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在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而且要坚持创新式保护战略。

二、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策略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科学研究、历史文献、旅游经济、宣传教育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即能促进个人的历史见识,也能促进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保护原则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遵守保护和发展的原则。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河南从古至今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结晶,使得历代王朝的文化得以传承,得以弘扬。对中原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使其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还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积极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特色采取不同方式。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以及历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于历史文明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

2、保护策略

保护中原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结合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策略,共同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对中原历史文化遗产采取可持续发展保护的同时,首先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优先即首先保护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历史文化的真实性是连接从古至今的一个重要纽带,其完整性则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其次是永续利用。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崛起的动力,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可以进行对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公众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建设。

对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下,既要创新其管理体系,完善其决策体制,还要构建其运作体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历史文化的内涵与现实社会,使其价值充分体现。

三、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原崛起的动力,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历史文化遗产是历代王朝不断传承的结晶,它直观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并且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和审美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

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们的价值是永恒的。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文物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文物的政史和补史作用是其他史料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能够帮助各族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并从中找到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基。

3、历史文化遗产在夸大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的发展。有效地保护中原文化遗产,并加以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中原的经济发展,提高中原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全国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引用文献:

[1]王星光.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05

[2] 夏挽群,陈江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

[3] 鲍展斌.历史文化遗产之功能和价值探讨[J].绍兴文理学报.2002

篇6: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

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

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

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

上一篇:财富为作文600字下一篇:警惕职场交际“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