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2024-06-30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通用6篇)

篇1: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精神,结合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由资源、资本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同时,着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引导创新的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动力,建立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自由宽松、富有活力的良好创新环境。

三、工作目标

1、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全市建立20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5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30个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10年,新增高新技术创业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4、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达到2.0吨标煤/万元,基本建成初级生态城市。

5、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对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吸纳力显著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科普工作社会参与率达到60%,公众科学素质提高1.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四、主要任务

通过扶持创新型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园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1、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开发,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20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规模产业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市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工作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企业。

4、强化创新激励措施。积极扶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对通过国家级授牌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政府将分别资助20万元。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湖南名牌产品、湖南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授权的专利每年安排20万元进行奖励。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关心和尊重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和激励企业家在实践中提升经营理念、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5、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华工业园等科技园区,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着力吸引大公司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分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积极推进大学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大型企业、军工企业重点设备和装备向全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继续举办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利用园区良好的投资与创业环境,开展以企业、产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加强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的产业水平和对外开放能力,增强我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6、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15万元,对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奖励。

篇2: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加速提升我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维护省会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发展目标,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特色、引领示范”的工作思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我市建成全省创新资源集聚的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能力强、经济发展后劲足、城市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

1.科技支撑取得新突破,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65%,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力。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0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50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2.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其中,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0个。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创建省级以上名牌300个、著名商标30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济南高新区等各类园区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围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目标,打造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42∶5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发挥省城区位优势,引领和支持全省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服务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建设2-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成各类生产力促进机构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形成以省会都市圈为核心,辐射服务全省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创新服务网络。

5.创新机制环境取得新突破,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决策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日益完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推进均等化长效机制。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步入绿色城市、可持续城市与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二、主要工作与重点任务

(一)加强管理创新,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配置绩效的评估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轨道。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作用,促进政府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创新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完善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的配套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支持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国家关于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战略部署和济南市科技创新实际,进一步明确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纳入全市、县(市)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管理的统筹协调、执行和评估,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机制。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建设山东省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扩散区,通过省市共建、完善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机制、加强区域间合作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1.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新型合作模式,加快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借助山东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等院所的合作,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拓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规模,促进产学研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集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资源、合作研发,组建开放型或实体型创新研究机构和联合开发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进行高层学术交流、开展原始创新以及共性和关键性技术联合攻关。

2.省市共建重大创新服务平台,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以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研发中心,搭建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承载地和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高速发展的“创新引擎”。满足科技创新创业需求,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面向科研,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训、仪器设施共享服务。

建设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由山东大学联合山东海洋大学、山东省药科院、山东省医科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药研究院和济南高新区共同承建,包括先导化合物发现优化单元平台等12个子平台。建成以济南高新区为重点、技术链与产业化链相衔接、“一区六基地二十个示范企业”为主要内容、区域相对集中、服务能力完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新药研究与成果转化体系。将济南高新区新药孵化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最主要的药品研发成果转化基地。3.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资源的集聚、扩散提供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以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提高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益,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推动我市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扎实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

建立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平台。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与国家、省形成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提升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支撑功能,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新突破。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式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积极做好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以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以特色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在区域农业创新体系、现代农业、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组建重点实验室。加强中乌高科技合作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发展重汽、浪潮、中创、二机床、齐鲁制药、福瑞达、力诺、圣泉、九阳等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内比较优势和领先水平的名牌产品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资源优势,提升企业技术研究水平。支持行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高层次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通过体制创新、吸纳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等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市场化水平。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部门推动,建立若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密切跟踪数控机床及重型锻压设备、新材料技术、计算机软件、医药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重点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培育50家以上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专利试点企业。

3.深入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已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培育一批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增强企业创造专利能力为主线,将专利工作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及生产经营全部环节。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4.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载体功能。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济南高新区发展步伐。着力打造软件、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产业、辐射、环境”四大高地,建成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推进齐鲁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环保科技园、出口加工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增强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形成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结构。立足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加快建设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培育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加快软件服务业服务化、网络化、高端化和国际化进程。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八大类软件,实施“双十”和“双百”工程,推进四大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城五区”软件服务业功能布局。大力发展信息装备制造业,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发展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基地。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推进济南光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建设项目,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生产协作体系。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重点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

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推广利用步伐,突出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走规模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路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产业、太阳能发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风电装备制造业。

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规划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平台为契机,加快建设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生物技术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整合优势,加快发展化学药物制造、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服务六大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施一批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等关键总成以及高技术零部件配套项目。积极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扩大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强化行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程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实施大型数控机床、钢结构数控加工设备等一批生产项目,巩固济南市在全国锻压设备和数控压力机方面位居首位的市场优势。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高效服务功能的金融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济南”品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积极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凝聚深厚文化积淀,整合文化资源,拓展产业领域,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精品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传媒网络,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实施盖家沟、担山屯、郭店等三大物流园

区和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以及空港、邢村、桑梓店等4个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强化物流平台支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增效农业为目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

十、百、千”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壮大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按照省会城市需求特点,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推动星火产业带、示范园区、品牌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节水灌溉水平。推进生态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综合利用。

4.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步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鼓励应用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加快建筑节能一体化进程。强化城市计划用水,大力推广节水保泉、水体控制和治理技术,推进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化。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发展城市污水治理成套设备、脱硫除尘成套设备、秸秆气化成套设备、废塑料综合利用设备等环保设备制造,搞好环保工程及技术开发服务和资源综合利用。5.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推进济钢、重汽、济柴、炼油、二机床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

(五)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移动高速、多媒体城域网,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围绕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机制,推进光纤管道、通信铁塔等基础设施集约化应用。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和精品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提升互联网接入带宽标准。基本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定“无线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标准及应用扶持政策,统筹建设与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网相补充的宽带无线网络,推广无线宽带新技术和新业务应用。

2.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以信息化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社会效益,提升社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交通信息通讯、网络、自动控制、交通工程等技术研究,构建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

3.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改善城乡整体面貌,推进城市维护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建设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高标准建设和改造防汛、消防、人防、气象、防震等设施,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全面建立起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救灾指挥系统、减灾行动系统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快社会事业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确立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门类、结构和重点,建立重点突出、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动态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总体要求相衔接、相适应,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予以实施。

3.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从打造城市现代特色、宜居特色、自然特色、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入手,实施城市综合体建设、新区建设、畅通建设、设施建设、特色建设和居住提升、生态提升、管理提升等八大工程,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全国最具魅力特色的宜居宜业城市之一。

(七)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1.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泉城学者”建设工程、泉城企业家培养提升工程、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创业人才扶持工程、“济南名士”打造工程、泉城人才环境优化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等10项重大人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引进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济创业。在科研创新领域,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和泰山学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领军人物,以及具有才干的留学人员和原创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广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学术技术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全市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占据人才制高点,更好地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3.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管理制度,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

(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发展观念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指导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意识,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意识,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意识,科学务实、精致高效意识,努力使思想境界与创新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培育尊重个性、支持冒尖的创新意识,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创新品质,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搞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事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成员,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项职能。各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具体负责本区域、本部门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统筹安排,全面推进。

(二)强化工作调度,密切协调配合。加强与科技部、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适时调度工作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发展环境和优势,选准创新工作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要加强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建立考评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推动其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强化考核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

篇3: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一、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自主创新体系, 这种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对企业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自主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 经设计制造, 再到市场实现的价值创造过程。自主创新能力就是依靠创新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创新的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是指某区域内的企业群通过自身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保障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创新目标的能力。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于培育和提高某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还在于区域内全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创新思维、创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次。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和主要驱动力,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高新产业聚集、创新人才辈出、创业企业荟萃、创新活力强劲、智力成果叠出、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 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三、基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驱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路径

(一)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机制, 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首要因素就是我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机制、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竞争优势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 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创新型城市必须要有具有对称的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微观创新基础。企业自主创新竞争优势的路径形成, 既构造了创新型城市的竞争优势, 也构造了自主创新企业集群和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多种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是不同类型的创新微观主体合作创新的结果, 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互补作用的结果。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及其由此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内源型扩散机制的建立过程、条件、机制等的分析,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倾向, 进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贡献率, 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二) 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推动创新资本、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团队、创新人才等科技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 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路径。应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难题, 政府应着力提高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 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 最终通过政府资金的有效引导, 推进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移。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开展研发活动, 并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就地转化科研成果, 放大技术外溢效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 通过制度创新使高层次领军人才和资金、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不断地向企业集聚。通过建立遴选制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应加快改革和重组, 努力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 以创新产业为核心,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面对国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势及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的背景, 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通过培育市场有效需求,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形成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 依托优势企业, 统筹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 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 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使其成为城市的主导和支柱产业。

(四) 以集聚人才为突破, 精心构筑产业创新人才高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创新型经济, 建设创新型城市, 关键靠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动力。首先, 要创新人才工作理念, 营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注重集聚创新型人才的制度安排和载体建设, 以产业高地吸引创新人才, 以创新人才建立产业高地。其次, 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这三个关键环节, 在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 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做到人尽其才。最后, 还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存量人才与增量人才并重;体制内人才与体制外人才并重;领军人才、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与一般人才并重的原则, 设计并实施多元投入、多方联合的选拔培养、资助服务、考核管理的人才工作机制。

(五) 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加大技术服务力度。

鼓励、引导试点企业以合作项目为纽带, 与高校、科研院所针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同时, 推广应用高校、科研院校的先进适用技术成果, 把创新成果转变为设计制造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为企业技术水平的跃升和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提供技术支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加强后续服务工作, 对转移到企业的科研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服务, 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使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需求库,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开展产学研合作信息和技术供需信息发布、成果转化项目对接等, 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 为产学研战略联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共建合作载体, 培养创新入才, 转化科技成果提供配套服务。

四、结语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质是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效。城市发展要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就必须牢固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切实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杨昊悦.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探索——对苏州市的调研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 2010.2.

[2]崔英楠.大力提高沈阳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J].现代营销, 2011.6.

[3]张解放.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之路[J].安徽科技, 2007.2.

[4]陈昭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企业路径——具有竞争优势的深圳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5.4.

[5]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制度创新情况的调研——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4.

篇4: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作为环卫管理各项工作的纽带,环卫信息统计工作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咨询及监督的作用,促进首都环卫管理事业发展,进而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保驾护航,成为现阶段环卫信息统计工作者亟待思考和提升的重要问题。

近10年是北京环卫信息统计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首都环卫事业的开展,各类报表从报表表式、统计指标、报送频率及报送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环卫统计工作发展的10年印证了首都环卫管理工作发展的10年。

目前,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负责收取从各区(县)市政市容委、环卫作业中心、特区管委、市环卫集团及部分数据直报单位报送的各类环卫数据。主要内容见表1。

具体的统计工作内容:准确、及时地收集、整理和汇总各类统计资料;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统计局及市市政市容委报送各类相关统计报表;定期做好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利用统计信息,监督区(县)垃圾粪便处理工作开展以及各类处理设施运行。

近年来在首都环卫统计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下,北京市的环卫统计管理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包括“市-区(县)-街乡镇”在内的三级环卫数据统计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结合目前运行的“北京市环卫信息管理系统”,各类环卫数据能够在体系内快速有效的传递。该体系在2008年全球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环卫数据支持工作上经受了充分的考验。此外,北京市的环卫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围绕首都环卫管理工作,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下,为上级统计部门提供大量统计报表和分析数据,为首都的环卫管理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环卫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环卫统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区(县)环卫统计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受财政水平、环卫工作发展水平以及所受重视程度的影响,各区(县)环卫统计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区县统计人员、设备投入不足。二是数据报送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首都的环卫数据报送体系在市区层面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从区到区属街乡镇的数据报送体系尚未全部建立。三是统计指标尚待完善。从现有环卫指标看,目前统计指标存在指标较具体、系统性不强等现象,缺乏评价环境卫生整体情况的指标。

二、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符合首都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现阶段首都环卫信息统计工作应该以完善环卫统计工作管理体系为前提,以一流的监管和服务为手段,以高效的指标体系为基础,以提高数据质量为目的,通过促进首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添砖加瓦。

(一)以完善环卫统计工作管理体系为前提

管理体系可以看成是一系列管理内容的集合。结合目前首都环卫统计工作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卫生统计报表制度》等法规文件的培训学习和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强化环卫信息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提高区(县)对环卫信息统计工作认识。

二是加强基层环卫统计管理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将各相关单位的机构设置、责任分工、人员配备、岗位职责、报送规程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明确化,全面提高区(县)环卫管理水平。

三是理顺各类数据的统计渠道,保证各类数据报送渠道畅通;各区(县)应整合本区环卫信息数据统计部门,明确职能,做到数出一家。

四是完善数据报送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区(县)—街乡镇”三级报送体系,并逐步发展到“市—区(县)—街乡镇—村”四级报送体系。

(二)以一流的监管和服务为手段

加强监管是环卫统计工作的必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加强服务则能够从软件上对环卫统计工作给予促进。

监管方面:完善《北京市环卫信息统计工作考评办法》作为考核区(县)环卫统计工作的依据,对区(县)环卫统计进行全面的评价;建立统计工作考核通报机制,定期公布各区(县)考核情况;建立区(县)数据属地负责制度和数据自查制度,强化数据质量。

服务方面:定期组织统计工作相关法律、制度学习;协助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提供业务指导和培训,并定期举办培训班;保证市区两级沟通和反馈渠道畅通,迅速解决统计工作中的各类问题。

(三)以高效的指标体系为基础

统计指标决定了统计对象的内容和质量。简洁、高效的指标体系能在减轻统计工作者的工作量的基础上更直观有效地反映统计对象的本质,成为首都环卫事业各项工作发展的标尺。建议梳理现有指标,结合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新要求对现有指标进行整合,对指标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能够反映环境卫生管理总体状况的指标或某一方面工作的综合性指标。例如,2009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意见要求,可以研究提出能够反映区县垃圾综合管理水平的指标。同时应建立统计指标评估和更新机制,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这些措施使各类指标能全面及时地反映首都环卫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实现统计数据“指挥棒”的作用。

(四)以提高数据质量为目的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数据质量的概念在近几年经历了不断的转变,从狭义的“准确性”像向广义的“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转变。

一是加强数据质量监督,采用明查、暗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做好数据的实地核查。

二是加强环卫数据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用科技手段保证环卫数据统计及时准确、方便快捷。

三是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统计部门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以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和经验。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这对首都环卫管理工作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环卫统计工作者必须立足当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坚持高质量管理,高水平服务,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环卫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才能适应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付振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184.

[2] 周建.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4):25.

篇5: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时间:2013-12-05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市驻深各单位,市属各企业:

《深圳市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5日

深圳市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大力加强法治建设的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于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要求,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 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法律准确、有效、全面实施为主线,通过专项行动的方式,立说立行,立竿见影,分阶段推进我市 一流法治城市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底,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依法执政水平、立法质量、法治政府建设以及司法公信力、全社会法治意识和市民法律素养等有明显提升。

——依法执政水平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自觉在宪法和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党委决策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立法质量显著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意愿,立法论证制度更加健全,立法程序更加规范,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更加多样,法规规章清理常态化机制基本形成,立法后评估制度进一步落实到位。

——法治政府建设更见成效。政府部门职能和权限界定合理,行政决策依法科学民主、规则完善,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程序合法,政府信息透明度持续提升,行政问责制度充分落实。

——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司法资源配置合理,司法公开成效明显,司法效率切实提升,司法权威得到加强,司法公信力显著提高。

——全社会法治意识和市民法律素养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治文化氛围浓厚,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分阶段工作安排

分阶段、分专题推进一流法治城市建设。每一阶段的专项行动在本阶段见到成效,本阶段结束后要继续推进,形成长效机制。

(一)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6月)。集中开展7个专项行动:

1. 开展深入推进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专项行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 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模范带领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结合当前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针对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别开展宪法等法 律知识普及培训、行政法规培训,以及与专业岗位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与职员履行岗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通过分级分类 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测试,提升全体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开展依法办事自查自纠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对照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要求 查问题、找差距,及时整改。结合考核对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情况进行民主测评、群众满意度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 惩的重要依据。开展开门监督活动,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对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依法办事情况进行监督。〔牵头领导:张虎,牵头单位:市委组织 部,参与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

2. 开展全面推进法规实施专项行动。开展法规梳理工作,查找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选择一批实施效果不理想的法规,加强法规宣传和监督检查力度,帮助、督促法规实施单位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增强法规实施效果,并建立相应机制,使法规实施情况梳理常态化、制度化。对与上位法相抵触、与其他法规交叉矛盾、不 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规,及时启动修改或者废止程序。健全人大代表监督法规实施的体制机制,促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相统一,进一步树立法律的 权威。〔牵头领导:刘军,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参与单位: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市监察局、市法制办等〕

3. 开展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专项行动。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实行涉法涉诉信访与普通信访相分离,建立受理、甄别和分类处理机制,完善审查办理机 制,健全刚性终结及移交机制,加大依法惩处违法信访行为的力度,适时公开审理一批典型案件,加强宣传引导,把涉法涉诉信访处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真正实现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司法权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牵头领导:蒋尊玉、霍敏,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参与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委市政府信访局等)

4. 开展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法院职能特点、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体系,着重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官管理制 度,深入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审判管辖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制度,争取跨行政区域设立法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审判工作机制。探 索建立多渠道的法官遴选机制,打通法官与其他职业流转的通道,吸纳优秀律师等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进入法官队伍。(牵头领导:张虎,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参与单位:市编办、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等)

5. 开展前海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提速专项行动。充分依托特区立法优势,积极争取全国人大支持,在前海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事法律体系。在前海法庭的基 础上探索设立前海商事法院,建立适应前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商事审判制度。进一步完善深圳国际仲裁院运作机制。探索推动包含港澳在内的境外律师事务所到 前海开设办事处或者分所,丰富完善法律服务市场,努力在前海率先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牵头领导:吕锐锋,牵头单位:市前海管理局、市中级人民法 院,参与单位:市编办、市人大法制委、市司法局、市法制办等)

6. 开展重点领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以涉及民生执法的行政部门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执法大检查,曝光和处理一批负面典型案例,进一步规范行政 执法行为,整顿行政执法作风,促进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公正处理涉及医患纠纷、食品药品安全、破坏生态环境等案件,切实 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依法严格处理暴力抗法行为,维护法律权威。推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和行政监察监督职 能,切实解决有案不移、以罚代刑、降格处理、有案不立等问题,着力抓好信息共享平台和配套工作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牵头领导:蒋尊玉、唐 杰,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监察局,参与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法制办等)

7. 开展市民法治素养大提升专项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工作,“开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让一流法 治城市建设的过程成为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和遵法、守法能力的过程。积极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法律推广的先进经验,改革普法体制、加大普法投入、创新普法方 式,大力提升市民的法律素养。结合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法制讲座。加大法制公益广告投放的力度,明确媒体开展法制公益宣传版面、时间的比例,在黄金时段播放普法宣传案例,进一步提升法制宣传的强度和频度。针对中小学生、来深建设者等普法重点对象制定专项普法措施,强化学校和企业知法、普 法、守法的社会责任,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法制宣传的内容,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剖析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等,切实增强宣传的效果。〔牵 头领导:陈应春,牵头单位: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参与单位: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监察局、市委市政府信访局、深圳 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等〕

(二)第二阶段(2014年7月—12月)。

第二阶段专项行动的牵头单位要提前启动有关调研,并于2014年5月底前向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提交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牵头领导和具体内容,确保7月正式实施。

1. 开展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立法专项行动。完善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制度,通过媒体、网络公开征集立法选题。通过媒体、网络公开立法进程和立法资料,听取社会 各方面的意见。拓展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对公众在参与立法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建立分析采纳和反馈制度。(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 厅)

2.开展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专项行动。完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对与地方性法规冲突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时启动修改、废止程序,使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保持统一。(牵头单位:市法制办)

3. 开展政府信息透明度提升专项行动。重点推进财政预算、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通过政府公报、网络、媒体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 式,适时公布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评议、考核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建立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机 制,打通信息“孤岛”。(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4.开展依法行政报告专项行动。各区政府每年向市政府和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度、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情况。市、区政府组成部门定期向市、区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5.开展行政执法和服务水平提升专项行动。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继续总结城市综合执法经验,理顺城管等执法体制,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牵头单位:市法制办、市编办)

6.开展司法公开专项行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方式、畅通渠道。逐步实现人民法院公开生效裁判文书,依法探索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等诉讼活动的公开审查制度,以公开促公正。(牵头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三)第三阶段(2015年1月起)。

第三阶段专项行动的牵头单位要提前启动有关调研,并于2014年11月底前向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提交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牵头领导和具体内容,确保2015年1月正式实施。

1. 开展党委、政府决策合法性审查专项行动。健全党委、政府决策机制,以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以及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为抓手,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 查制度,推进党委、政府决策的规范化、法治化。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等。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原则,加强重大问题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协商。(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法制办)

2. 开展加强人大法律监督专项行动。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加强对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法规执行到位。积极探索人大运用质询、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制度对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涉及公共利益的司法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切实提高对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监督实效。探索人大代表 履职的新方式,优化代表知识和年龄结构,完善对代表履职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代表履职能力。(牵头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3. 开展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度专项行动。进一步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有关行政问责的规定,严格执行《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深圳市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办 法》,对不依法履行或者不正当履行行政职责的,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监察,严肃查处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 法行政等行为。(牵头单位:市监察局)

4.开展加大法治政府考核力度专项行动。贯彻实施《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和《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深化考评制度顶层设计,修订完善指标体系,加强考评结果应用机制。(牵头单位:市法制办)

5. 开展创新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专项行动。探索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裁判者负责。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 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渠道。创新审判方式,总结刑事审判经验,健全民事审判程序,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牵头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

6. 开展强化诉讼监督专项行动。继续加大侦查、审判、刑罚执行等诉讼环节的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司法腐败案件,坚决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 题。全力推进新型诉讼监督模式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民事行政审判及执行监督、刑罚执行及监管场所监督四大平台和相应的配套机 制建设。(牵头单位:市人民检察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一流法治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科学统筹,分阶段有序推进实施,努力为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 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各专项行动分别由一名市领导牵头,指导、组织、协调行动的开展。各牵头单位要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明 确责任人、具体方案和推进时间表,狠抓责任落实,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专项行动任务。各参与单位要主动配合牵头单位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各专项行动方案确 定的工作任务。

(二)加强理论研究。各社科研究单位要加强对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的制度和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与香港、新加坡等地在管理、法治方面的差距,结合深圳实际拿出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三)加强督促检查。各牵头单位每月第5个工作日前将上月专项行动实施情况报送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统一汇总、评估进度后报告市委。每个阶段结束后,市依法治市办(普法办)要对本阶段专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督促各牵头单位建立长效机制,并报告市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跟 踪督促检查,确保各专项行动按进度推进;对活动不开展、要求不落实、工作“走过场”的单位要进行通报,督促整改,确保活动整体推进,取得实效。

篇6: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城市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自治区纪委、自治区民政局《关于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见》(桂纪发„2011‟15号)和**市纪委、**市民政局《关于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全区开展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树立理想信念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以维护居民权益为重点,扎实推进城市社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社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社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切实解决损害社区居民利益的问题,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群众满意、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

推进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要切实转变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与居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政府派出机构、服务单位的作风,使这些单位的干部和职工勤政廉洁,全心全意为居民群众服务,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社区要结合实际,定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以及思想道德和法纪宣传教育,着力提高社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监督意识,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廉洁文化建设。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党风廉政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和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从源头治理、规范基层干部行为、转变基层干部作风等方面,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规范公共权力运行。

(三)进一步保障落实社区居民群众民主权益。切实解决损害社区居民利益的问题,增强社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和完善党务、居务公开,构建民主评议活动平台,使群众与基层组织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渠道,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

(四)进一步完善规范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理模式;社区党务、居务公开工作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社区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工作阵地、保障活动开展健康有序,群众对社区建设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

按照“抓示范、树精品、创特色”的思路,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和服务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清风社区、清廉社区、民主社区和便民社区。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着力打造“清风社区”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法纪教育,增强城市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的组织观念、群众观念、法纪观念和廉洁奉公意识,积极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力。

1.结合社区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警示和示范教育,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针对社区党员处于不同社会群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对在职党员开展“下班不落伍”、离退休党员开展“离岗不掉队”、下岗职工开展“下岗不失志”等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2.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8 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社区组织要注意了解掌握居住在社区的党员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生活情况,特别是廉洁自律和遵守社会公德方面情况,督促领导干部在廉政勤政和社区建设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开展社区“党员身份”亮相活动,在单位和社区两个舞台为群众服务,接受群众24 小时监督。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党员示范楼、党员示范小区、党员示范岗活动。开展“清风进社区、廉洁护家园”、“阳光文化进楼院”等主题教育,不断创新活动方式,通过开展“廉政模范之星”、“廉洁之家”、“廉内助”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倡导“知耻明礼”、“思廉、助廉、学廉”的新风尚,增强廉政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

3.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以社区文化为依托,以文艺队伍为骨干,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喜爱、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活动。把廉政文化融入到社区文化之中,使之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鼓励结合实际进行廉政文化创作,让具有教育意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广为流传。要经常性开展廉政格言警句征集评选工作,提高群众的参与率,让更多的人深刻了解、理解和领会党风廉政建设的含义和意义,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诫非分之想。

4.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宣教阵地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利用社区和辖区单位宣传栏、黑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以及业余党校、市民文明学校等学习教育阵地,采取建廉政文化长廊和廉政教育室、开设廉政网站、廉政公益广告、廉政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廉政文化宣传,提高社区廉洁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社区环境。

(二)建立完善社区党风廉政制度体系,着力打造“清廉社区”

坚持从完善社区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出发,积极探索和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规范公共权力运行。

1.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听证会制度。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党务公开、居务公开、居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强化民主监督。规范社区事务决策程序,发挥民主监督规范决策的作用,提高决策透明度。

2.建立健全社区财务监管制度。以社区集体资金、资产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资产租赁收益管理、资产处置等制度,规范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对社区阵地建设中新建、改扩建等项目的监管,落实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完善财务收支制度,财务收支监督制度,社区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社区财务收支运行透明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居账托管”工作,规范财务票据审批审核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3.建立保障社区弱势群体利益的社区扶贫、救灾、社保、低保、再就业等资金和实物的管理、发放、使用制度。切实保证专项资金和实物的用途,严禁截留、侵占和挪作他用,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4.完善社区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廉洁自律规范、社区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社区干部廉政谈话、述职述廉和群众评议等制度,促进社区干部勤政廉政。

(三)全面落实社区居民的参与权、监督权、表决权、知情权,着力打造“民主社区”

进一步落实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权、监督权、表决权和知情权,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和权力运行的监督。

1.建立社区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以**街道为试点)。其成员由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经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聘请产生。建立和完善居民议事规则,明确居民议事范围和程序,让群众有序参与社区事务决策活动。

2.成立社区居民监事会(以**街道为试点)。其成员由居民代表会议在居民中推选产生,任期与居民委员会相同,设委员3~5人,委员中至少有1人懂基本财会知识,至少有1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设主任1名,一般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负责牵头组织开展监督工作。监事会要参与社区财务、集体资产管理、重大事项决策的监督。推行重大事项听证会制度,把社区重大支出、公益事业建设和重大财务开支等重大事项交给群众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防止暗箱操作。

3.推进社区党务、居务公开工作。规范社区党务居务公开的内容,制作公开目录,做到全面彻底公开。要创新公开形式,积极推行街道社区联动公开、群众点题公开等有效的形式,及时将群众关注的热点事项向群众公开,提高公开的真实性。要探索公开的新途径,在办好公开栏的同时,要通过网上公开、楼院公开、入户公开等形式,提高公开的时效性。

4.积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社区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工作实绩、履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的依据。

(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便民社区”

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志愿互助力量、市场力量的作用,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

1.切实加强街道基层站所、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建设和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到社区居民办事有记录、有落实、有回音。积极推行办事公开,公开办事流程、责任人员,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明确办事标准、程序和办结时限,设立服务监督台和举报电话,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建设。

2.大力开展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点)创建活动。以行风评议工作为重要抓手,对社区内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派出机构和服务单位的作风开展民主评议,促进政府派出机构、服务单位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3.积极回应群众关注,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协调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定期开展群众评议。坚持实行月走访、月汇报工作制度。社区干部要经常走访党员群众,每月至少一遍,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了解民情,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对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最低生活保障、市政管理、房屋拆迁等事项进行走访调查、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将居民的意愿反映给上级组织。认真排查社区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定期召开民情汇报会,及时了解社区内的信访动态、居民的意愿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杜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区成立柳南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纪委负责组织协调,区民政局负责牵头实施,各成员单位按职责抓好落实。各街道要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成立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要选择3~5个社区作为试点,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确保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二)落实责任,完善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把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一起奖惩。坚持日常考核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年终考核与年底党风廉政责任制检查同步实施,将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考核机构和绩效评价机制,切实加强考核和评价。

(三)整合资源,齐抓共进。要利用辖区内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资源,实现共驻共建;要把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办事公开、党务居务公开、基层信访举报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

(四)立足民意,讲求实效。要把坚持社区全体成员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依靠对象,从社区出发,从群众出发,深入了解民情,切实解决民需,努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各方面需要,引导和带动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的开展,推动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社会化。

(五)强化督查,履职见效。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民政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切实履行职责,细化目标,强化措施,促进工作落实。各相关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按时保质地完成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柳南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地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和情况通报。每年11 月前,柳南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开展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上一篇:如何唤起学生的自尊心下一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