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好家风中成长

2024-06-26

我在好家风中成长(通用10篇)

篇1:我在好家风中成长

我在好家风中成长

家是一盏明亮的灯,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家是一泓清澈的甘泉。我的家不大,也不豪华,但是有亲人的陪伴,我每时每刻都感到很开心快乐,温馨幸福,我爱我的家,在良好的家风的影响下,我一天天健康、茁壮地成长着。

我的爸爸妈妈是退休工人,在我们小区开了一家洗衣店,整天非常辛苦和劳累,但为小区的居民带来了洁净和方便,我们非常欣慰,爸爸妈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了我什么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被他们深深地感染了,告诉自己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我的家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家,爸爸妈妈都是孝心的典范,虽然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外公、外婆身体硬朗,但毕竟八十多岁了,还在平岗矿种房前屋后的园子,我从小就在外公外婆家长大,我非常的爱他们,很是想念他们,爸爸妈妈也是如此,一有时间我们就去平岗矿看外公外婆,给他们带去他们爱吃的东西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妈妈虽然和外公外婆说话的语气往往不是那么温柔,甚至有时说:“爸!您这么做要是累坏身体怎么办?”“妈!我不是和您说过了吗,这些活留着让我来做!”~~~父母都能时刻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觉得这份孝心是十分可贵的。

还记的那一次我外公得了肾病去哈尔滨检查治疗,妈妈前去照料他,我和爸爸在家,爸爸每天做饭,接送我上学,给我洗衣服,辅导我做功课~~~非常辛苦,我留了多年的长发到腰以下,爸爸又不会给我梳头。我虽然很爱我的长发,但为了妈妈安心在哈尔滨伺候住院的外公,我决定去理发店把我的长发剪掉了,当好朋友问起我:“你剪了头发,心不心疼呀?”我毫不犹豫地说:“不心疼,这源于爸爸妈妈的孝心影响了我。

十多年来,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告诉我,好家风就是向上、向善、向美。

从小爸爸就教导我,要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好家风,是大中国的好家风,要好好发扬光大,我把他们的教导牢牢的记在心上。我每次看见老人进单元门,电梯门都主动给开门,让他们先进、先下。在去平岗的公交车上,我几次给老人让座,自己靠在妈妈的腿边,虽然站得腿疼,可想到自己帮助了别人,却特别开心,我从一年级开始,从来没有和学生发生过冲突,处理好自己和同学的关系,看到哪个同学有困难,我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我知道,这是好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我今年十一岁了,还比较懂事吧,每当我看到父母开洗衣店的辛苦时,我就心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让父母安度晚年,现在要多减轻他们的负担~~有时我也贪玩,忘记吃饭,忘记写作业,我知道这点不好,所以我在尽量改正,不让父母为我担心,生气,做一个好孩子,虽然我的家庭并不富裕,但爸爸妈妈勤劳、节俭,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好的家风就像和谐的主旋律,就像细密的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爱我的家,好家风伴我成长,加油吧!在人生的大海中扬帆起航!

篇2:我在好家风中成长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我的爷爷这一辈,守信、节俭、勤劳是我家的家风,但对我来说,阅读求知是父母最重要的家教。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祖辈们因为不识字,吃了不少苦头。我的父母刻苦求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把阅读求知传承到了我的身上。小时候,妈妈费尽心机,千方百计让我学会阅读。为了让我融入书的氛围,妈妈经常带我去书店看书。可是想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确实不太容易,平常我在书店里,总被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所吸引,看书心不在焉,在书店里奔来跑去,妈妈像没头苍蝇一样围着我转来转去,这样“看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晚上,妈妈和爸爸捧着书,精精有味地看起来,我不想看书,自娱自乐,但爸妈看书时发出的大笑声或怪异的表情,逐渐地吸引了我,我也默默地看,慢慢的想,天长日久,渐渐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有时小山似的作业写晚了,浓浓的倦意向我袭来,我也得看上几眼书才能入睡。

攻城容易,守城难。阅读求知已从父母的言行传承到了我的身上,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惯,仍然一如既往地影响着我,鼓励着我。每当夜幕降临,我在奋笔疾书写作业,爸爸妈妈尽管可以出去,他们也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打麻将等没有意义的娱乐上,或读书看报、或帮我学习,家里总有浓浓的书香气。爸爸妈妈每次出差,也不忘给我带些图文精美的书,总能让我惊喜不已。而我一家人去旅游出远门,找大型书店也是我们必做的事,只要到了书店,就像到了家,到了知识的港湾。

篇3:我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那是在2009年~2010年的上学期, 教研主任递给我一份表格, 说你的个人课题要结题了, 然后就可以出去学习了, 时间一年。自己虽然是在2005年5月16日审批立项的课题, 有很多材料要归类、装订, 有很多工作要做。自己没有独立完成过课题, 在课题操作中收集整理的材料又很多, 到底该怎么归类, 真是一头雾水, 现在想起来也头大, 问周围的人谁也不知道。这时候我就想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当时只好利用网络这一资源查找有关课题的结题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终于找到了省课题专家组在2006年组织的课题结题培训资料, 参考了培训资料, 知道哪些材料应该在主件里, 哪些材料应该放在附件里, 还缺少哪些材料需要补充。主件封面如何设计, 用什么颜色的封皮反复琢磨才把设计完成。开始动手装订了, 因为是个人的课题也不好找同事帮忙, 就这样这一学期的周末我几乎没有休息过, 而且中午饭常常在单位泡一袋方便面, 有时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多, 不敢一个人回去, 随时打电话让老公来接。一次两次老公也不说什么, 可是时间长了, 老公难免抱怨几句:“单位就你一个搞课题, 以后不许你再搞课题了。”我知道老公心地善良, 虽嘴上偶尔发发牢骚, 但还是很支持我。还坚持做了两个月的饭, 有时饭菜早做好了就是等不回来吃, 心里也难免会生气。在老公坚强支持下到了11月上旬, 课题终于完成了, 等待着去审批了……

在等待中, 单位的课题也要审批, 当单位的领导问到我的课题材料整理完成没有, 我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整理的材料拿给领导看, 领导很认可, 单位的课题也就按照我的这个思路进行整理归类了, 领导要我把设计好的主件、附件封面及每一类的目录排版都以电子稿形式存在领导的机器中。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付出总有回报。这两个课题结题时, 得到了分局课题组负责人的认可, 当我们的课题材料一拿出来时, 就成为各单位学习的榜样, 我的课题也被评为一等奖, 心情无比高兴。

我要继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脱掉俗气, 洗去浮气, 除掉匠气, 要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我相信以后的日子将会更精彩!

篇4:我在“唠叨”中成长

在我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母亲大人的唠叨声,上厕所不能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写字要认真、每天按时睡觉、收拾书包时不要胡乱塞……

从我上幼儿园起,妈妈的唠叨声就充满了我的生活。小时候,我总是默默地忍受着妈妈的唠叨,但是,俗话说“忍耐是有底线的”,就因为妈妈的唠叨,我就和妈妈打过几次架了。

记得有一次在星期天,我正在做作业,妈妈洗完衣服过来晾衣服,一边晾衣服,一边说:“小宇,别趴在桌子上,把椅子往前一些,腰挺直一点,别像没骨头似的。”,我没好气地说:“知道了,晾你的衣服吧,你不说话,我不拿你当哑巴!”妈妈有点儿生气似地说:“小宇,我从小教育你,要对长辈尊敬,难道你又想被罰吗?”,我下意识地捂住头,嘴里嘟囔着说:“反正我又没对你没礼貌。”,没想到妈妈耳朵可真灵,马上就听见了,说:“我唠叨也是为了你好啊,你想想,你要是现在坐姿不端正,将来养成习惯,就会成为驼背,一个腰板挺直的五尺男儿和一个难看驼背男子,你想要哪一个呢?”我生气地说:“我的事用不着你管,你也别诅咒我!”妈妈也生气的说:“这怎么就是诅咒呢?我是为了你好啊!”我生气地跳起来,对着妈妈大声地说:“我的事用不着你管,我爱怎样就怎样!”

妈妈好像也愤怒了,说:“好,今天一天我不唠叨,我看看你自己怎么办!”说着,妈妈就把嘴紧紧地闭上了,我喜出望外,真是太好了,我还没说什么,妈妈自己就主动“缴械投降”了,我美美地往床上一躺,把作业一丢,说:“我自由了!不听唠叨喽!”

我冲进自己的房间,捧起漫画就看,直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才跑到饭桌前胡乱吃了两口,然后就跑进自己的房间去玩电脑,妈妈在旁边冷眼看着我,什么也不说。

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小伙伴们叫我下去踢球,我一想:还有一半作业要做呢。可是经不起伙伴们的诱惑,就跑到了楼下去踢球了,这一踢球,就忘了时间,直到晚上六点,我才回家去吃晚饭。晚饭后,我又和小伙伴去逛街。到了晚上八点,我们逛街回来后,我刚准备早点睡觉,才猛然想起还有作业没有做完,要是妈妈唠叨我的话,说不定我早就做完了,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我只好到课桌前做作业去了。

到了晚上十点半,爸爸妈妈都已经睡着了,我才勉强做完了作业,收拾好作业,我疲倦地趴在了床上,心中满是悔恨和自责,同时我暗暗发誓,再也不嫌妈妈唠叨了!

妈妈的唠叨虽然罗嗦,但让我养成了诸多的好习惯,现在我上初中了,就因为妈妈的唠叨 ,我从一年级至今,从没上过学习辅导班。在妈妈唠叨的督促下,我的成绩仍在班中名列前茅,妈妈的唠叨,是温暖的、是温馨的、是亲切的,使我激发动力,催我努力,让我循序渐进,天天向上。现在没有妈妈的唠叨声,我就感觉好像缺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一样,感觉心中空荡荡的。生活在唠叨中,我感觉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温暖的。

责编:王敬川

篇5:我在好家风中成长

高仝同学是双语高中06级学生, 他的中考成绩只有444.5分 (当年天津市中考总分值为660分) , 学习基础并不好, 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 所以把他送到双语高中, 期望他能考上大学并且出国深造。刚上高中, 高仝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不敢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话, 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一次, 我在班上组织了“诚信”主题演讲, 好多学生准备充分、演讲精彩, 但是, 高仝就是不敢登台展示自己的风采。

高仝的基础不好, 英语水平也不高, 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这个时候, 他总是放弃而不去努力地解决问题。课堂上注意力也不集中, 不认真听讲, 走神、发呆的现象经常发生, 有时候作业完不成还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 只是在家长“盯死、死盯”的策略下, 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完全缺乏主动性。其实这也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引起的。

高仝真的就不行吗?

高仝练过硬笔书法, 钢笔字写得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看见了他的书法练习稿, 有20多张, 在我的请求下, 高仝把书法稿交给我欣赏。高仝的书法稿谈不上是艺术, 但每一幅作品一看就知道下过一番功夫, 书法稿中体现出他的信心、耐心和恒心。但这些为何在课堂上的高仝身上找不到呢?这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征得高仝的同意, 我在班上举办了一次书法展, 作品就是高仝的书法练习稿, 书法展的隆重推出, 让同学们看到了一个和“不敢上台演讲”不一样的高仝, 也让高仝看见同学眼中不一样的自己。

高仝练过跆拳道。学校要召开运动会, 每年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学生入场仪式都精彩纷呈, 我交给高仝一个任务, 在入场式上表演跆拳道。高仝非常高兴教师知道自己的特长, 欣然答应。入场式上, 高仝自编、自导、自演的跆拳道表演节目赢得满堂彩, 全校师生都知道有一个会跆拳道的叫高仝的高中学生。

一次又一次在被欣赏中展示自己, 一点又一点在欣赏自己中改变自己, 高仝的进步有目共睹。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再也看不到无精打采的高仝, 恰恰相反, 一个阳光的高仝经常出现在各个舞台上。学校ESL (英语文学) 外教老师组织的“Who am I?”主题演讲会上, 高仝还拿了第一名。毕业后, 高仝顺利考入澳大利亚五星级大学——墨尔本大学。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 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 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他的作品。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 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扶养照顾长大的。于是, 屠格涅夫几经周折, 找到了作者的姑母, 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 说如果能继续写下去, 你的前程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 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写篇文章打发心中的寂寥的, 没想到得到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名家的话一下子点燃了青年人心中的火焰, 使他找回自信, 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写了下去, 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这个人不是别人, 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

高仝的成长让我读懂了上述故事, 也明白了“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 漠视者冰结心城, 四海枯竭, 丛山荒芜” (培根) 的内涵。

我相信人世间人人彼此欣赏, 世界就充满了温暖与生机!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那么教师的付出就不会是泼出去的水, 而是播洒在大地上的金色阳光, 每一缕阳光的温暖都会以色彩、芬芳或其他的形式得到回报。

2008年的教师节, 我收到双语高中09届高三 (2) 班同学送给我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我曾是2班班主任, 因为接新高一年级的缘故我不能带他们上高三, 没能陪他们完整地走过高中生活。教师节那天, 2班同学约我中午十二点半参加他们的教师节活动。十二点半马晓嫒同学作为代表把我请进教室, 全班同学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着我。我一走进教室, 所有同学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同学们让我面对着他们站在讲台上, 接受他们的教师节祝福和深深的鞠躬, 之后全班同学用手机放着伴奏, 为我唱了一首歌。

这首歌的歌名叫《仰望星空》, 歌词写道:

我相信有一双手/把我轻轻牵到你跟前/我相信有一根线将梦想/与现实相连/我相信有一种缘/会把所有的偶然都实现/我相信就是这一天命运开始改变/这一天/我开始仰望星空发现/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从此/不再彷徨也不再腼腆/张开双臂和你一起/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开始仰望星空/感觉爱的时间空间/寻找生命中最灿烂的亮点……

这首歌, 同学们曾经在2班的班会上唱过。唱这首歌源起于一次糟糕的比赛成绩。全校举办广播操比赛, 2班的成绩最低, 精神面貌最差, 有个别女同学竟然不把手从衣袖里伸出来, 比赛现场嘘声一片。比赛后许多同学很难过, 为了帮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我组织了一次班会, 班会上同学们再一次梳理了自己的理想, 再一次聆听了家长的期望, 再一次听到来自教师的鼓励。班会上我让全班同学都学会了唱《仰望星空》这首歌, 希望能借此激励他们, 端正态度去迎接一次次的成功, 用积极的行动让掌声响起在自己的舞台。

他们懂得我是欣赏他们的!这首歌, 2班同学后来在学校“5·12”抗震救灾晚会上合唱过, 最后还成为毕业典礼的背景音乐。也许是忘不了军训时我和他们一起站在骄阳底下, 忘不了我晒黑了的脸和蜕了皮的鼻子;也许是忘不了办公室里我恨铁不成钢的目光和悲痛的话语, 忘不了被我狠狠训斥之后走回教室时沉重的脚步;也许是忘不了我曾经慢条斯理地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 忘不了为他们讲我自己的成长故事, 教师节那天他们把这首歌唱给我听。唱歌的时候, 很多同学眼含热泪, 透过泪水, 我明白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双语高中09届2班同学入学时分数不高, 但所有同学都合格毕业了, 绝大多数同学获得中澳两国高中毕业 (学业) 证书并顺利留学澳大利亚相关大学。毕业了, 纪念册里, 每一张笑脸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每一个眼神都书写着青春的记忆,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段青春之旅在我的视线里走过。一生都能有这样一群青春的少年与我们作伴, 或者说我们的一生都能和一群青春的少年作伴, 不亦乐乎?

篇6:我在书香中成长

小小年纪便能背诵大量古诗文,真让人佩服!不过,能有这样的成绩也是不容易的。刚入学时,黎晓畅也觉得背书无聊,可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读书活动很快改变了她的想法。学校有规定,每人每天要做到:早上15分钟读经典,下午15分钟抄经典,晚上15分钟写读书心得。刚开始,她只会读一些简单的诗歌,不能背诵艰深的古诗文,更无法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不过,随着每周二老师的讲解,慢慢地,她不仅会读会背,而且还能体会古诗文的意蕴,有时弄不懂的就问老师、上网查,

直到弄懂才肯罢休。每天坚持读、背古诗文,不仅让她感受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使她在书香的氛围里慢慢成长。

渐渐地,黎晓畅喜欢上了读书,也喜欢上了书包里放的校本课程——《儿童经典诵读本》,能背诵的古诗文也越来越多。课堂上,每次老师叫到她时,她都能很快地背出来;写作文时,还能恰到好处地用上一两句古诗名句,给作文增光添彩。她说:“背诗文读经典,不仅让我提高了语文水平,增强了记忆力,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让黎晓畅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读一年级时她每次出门玩都不会告诉父母,总要等到夜幕降临,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找到她才把她带回家。直到上二年级时读了《弟子规》里的一句“出必告”以后,她才明白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不能让父母担心,要学会体贴父母。

同学们在“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不仅学会读经典、写经典,同时也在“之乎者也”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许必丰校长说,当同学们读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么一个句子的时候,就会懂得蹲下来,捡起地上一张小小的废纸,就是做一点点好事;平时只要有捐款活动,同学们也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献上一份小小的心意。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经典诵读大型展示会”,设有“读书征文”、“读书明星”、“书香班级”等活动。

“活动中,同学们会穿上古代读书人的衣服,手捧着书本有模有样地朗诵《论语》,像极了古代的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在朗诵《弟子规》时的模样可好玩啦。”黎晓畅兴奋地向我说起了读书节里的精彩片段。经她这么一说,真想马上去瞧瞧同学们的读书风采。她还说:“我的童年是在读经典的日子里长大的,我很喜欢这段读书时光。”

篇7:我在好家风中成长

三十岁到四十岁, 我的十年, 恰好行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路上。站在十年后这样的一个节点上回望, 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收获几多。

“新得眼花缭乱”

2002年, 我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身份走进教研室, 以为可以顺顺利利地开始教研工作, 却劈面迎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立马开始接受培训, 通识培训、专业培训, 一级级会议、一个个专家, 都在宣讲着一个“新”字。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新教师、新教法……就像一步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让我时时意识到自己的“旧”, 更常有落伍之惶恐。接受完培训, 转过身来就要做培训者, 同样是“新”字不离口。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三维目标, 成为评价一个语文教师“新”或“旧”的标准。

小语课堂前所未有的热闹, 老师们积极地和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 表演、唱歌、看动漫、做游戏, 都美其名曰探究与综合。一次, 某教师将识字卡片折成纸飞机, 在讲台上往各个方向抛飞, 学生们欢呼雀跃地争抢, 师生都玩得不亦乐乎, 却忘记了识字这个目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 有感情的朗读、有趣的表演, 加上精美的课件, 成了“符合课改精神”的好课。一些年龄稍长、性格偏于安静的教师坦言:“我跟不上新课改。”“新课堂”的虚假繁荣下, 是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过程形式化,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浮躁, 上课不会认真倾听, 没有静心思考的习惯, 会说不会写的问题更加严重。

“新”了很长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新教材只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至于“怎么教”“怎么学”, 仍需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学生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 仍是一个渺茫的理想。

解构、解构, 都说解开后的第三秒就开始构建, 但破坏一个旧世界容易, 建设一个新世界却很难。

课改之初, 我懵懵懂懂, 甚至随波逐流, 可仍对我有一种教育的唤醒, 让我开始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往我只关注教学, 比如如何上好语文课,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关注的是技巧性的“法”, 而缺少对教学之“道”的追求与认识。由照章办事、照本宣科, 转变为不得不思考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些原来无须思考的内容。

这是一个让人不断痛苦地否定自己的过程, 也是茫然中艰辛探寻的过程。

“闲暇出智慧”

2005年, 上级开始推广“高效阅读”“生本教育”, 据说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总量、阅读效率、阅读兴趣能得到空前提升, 甚至超过课程标准数倍, 可以治愈语文教学多年来“少慢差费”的痼疾。于是, 我带领一队骨干教师朝圣般地前往学习, 听培训, 看课堂, 读材料, 感觉确实不同凡响:学习小组在充分预习后, 轮番展示, 自主进行讲解、质疑、辩论……教师终于闭上了自己的嘴巴, 可以少讲甚至不讲了。

这不正是课程标准里的理想课堂吗?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为之激动不已, 极力推介, 倾力参与, 通过“集体备课”“城乡联动”等形式, 深入探讨, 力求高效。但一段时间过去, 高效并未达成, 老师们却遇到诸多困难:预习的时间到底哪里来?如何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怎么办?学生光说不练, 书面表达怎么办?

为解放教师, 我曾将全县的语文教师按年级分组, 集体备课, 每个学校负责一组。结果, 集体备课在大多数学校里竟异化为集体偷懒, 以一人代集体, 其余坐享其成。而学案, 无论在学者那里有着怎样美好的阐释, 仍使语文教师个性丧失, 使教学艺术成为空话, 语文独有的灵性被消亡, 甚至有应试教育反复演练之嫌。

语文教学不是“多快好省”, 不是大炼钢铁, 不是十年赶超英美。我甚至觉得, 在课堂教学上, 更不应重多轻少, 厚快薄慢。

大容量虽然可观, 小容量也未必可鄙。一课一得, 虽然不多, 但得的实在;一课多得, 泛泛涉及, 只能肤浅处理。

快节奏固然高效, 慢节奏未必误事。细读, 品味, 体察, 涵泳, 推敲, 这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这些语文学科独有的基本功, 本来就是慢功。那些公开课上师生对话无须思考、精彩到让人鼓掌的火爆场面, 在真实的课堂是不存在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闲暇出智慧”。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或林荫路上散步, 一边散步, 一边讨论哲理, 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学派称为“逍遥学派”, 花园里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漫步的哲学”。当然,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可能如亚里士多德般潇洒, 但也绝不是将学生赶进题海, 马不停蹄地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

课改中期, 我学会了辩证地看语文教坛的各种流行, 再精彩纷呈, 也不盲目追随。其实, 没有任何一个教师, 甘愿将自己降格为别人的复制品, 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007年10月份, 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教研活动, 我回到了原学校听一个朋友的课。她教学认真, 不喜言谈, 性格内向, 最怕上公开课、参赛课。对我的听课仍是拒绝, 说自己上不出什么精彩的课。

我听她的课, 的确不“精彩”, 没有煽情的语言、繁琐的设计, 甚至没有光彩夺目的课件。但精彩的是那些学生, 他们不需教师提问、指导, 就按程序自读, 知道怎样批注、怎样小组合作、怎样全班交流、怎样自主练笔。教师从讲台上退下, 观课者的眼光就会完完全全被学生吸引。我看到他们在静思默想, 勾画批注, 我听到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方交流, 展开对话。那节课, 我被这个班的学生较强的自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征服了。

其实, 学生的精彩才是真的精彩。我也终于发现了真正扎实、朴实而又有效的课堂。原来, 它不在外边的世界, 就在我身边的校园。

她说, 我只想让每个孩子都学会读书。

我多么喜欢“每个”这个词, 仿佛看到那个最聪明的孩子, 那个最“愚钝”的孩子, 那个最喜欢读书的孩子, 那个最不喜欢读书的孩子, 他们都在用批注的方法,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认认真真地读书。

于是, 我们提出了“批注式阅读教学”, 一直实践至今。批注式阅读教学一点也不新潮, 甚至很传统, 它不是一个概念, 更不是一个派别, 而是一种教会学生读书的阅读教学方式。我们一个课例一个课例地探讨, 一个课时一个课时地摸索, 终于有了最适合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的基本操作模式。

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从城镇到乡村, 从名师到无名小卒, 大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一颗淡泊名利之心, 不再为了追求课堂的观赏性而卖弄, 让学生配合, 而是朴素, 平实,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静静地思考, 反复地咀嚼, 细细地品味, 大胆地表达。

在这样的课堂上, 我常常感到喜悦, 甚至感动。恍然间, 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像农夫, 守在田野, 没有盲目追求高产, 施洒农药, 甚至拔苗助长, 而是用最传统的方式精心侍候着每一株禾苗。

那是一种生命的和谐。

这十年课改, 我深深领悟到佛家所云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 但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语文教学。

篇8:我在合作研究中成长

记得有一次我组织了图画书《我妈妈》的阅读活动,在不作任何相关经验铺垫的情况下,我直接组织幼儿开展集体阅读活动。因为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我主要采用提问和追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结果发现,我和孩子们根本互动不起来。在活动后的反思交流时,大家都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对幼儿的阅读状态和水平并不了解,幼儿也缺少相关的阅读经验。于是,“怎样开展适合幼儿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发展的阅读活动”成为了研究小组的研究内容。经过讨论,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教师应先了解幼儿自主阅读的真实水平,发现幼儿阅读的兴趣点和难点。在研究小组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设计了《幼儿自主阅读观察表》,从幼儿的阅读习惯、幼儿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幼儿对图书的关注点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以充分了解幼儿的自主阅读情况。

在接下来开展《森林里最好的朋友》的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前,我充分观察和了解了班里幼儿的自主阅读情况,发现有些幼儿完全是在无序地翻看图画书,对画面的细节缺少观察,因而影响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些幼儿则过于关注文字,忽视了对画面中生动有趣的细节的观察;还有一些幼儿喜欢看图,对文字不是很敏感,因而也影响了对故事情节的整体理解。由此,我意识到,第一次阅读活动的发展目标宜定位在“仔细观察画面,通过画面了解故事情节”上。我通过“互动墙饰”帮助幼儿梳理阅读经验、解决阅读难点。如,我在“互动墙饰”中设计了“读一读,找一找”的板块,引导幼儿找出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及主要事件。如此,一些只关注文字或不仔细读图的幼儿就能按照我所指引的方向去阅读。我还在“互动墙饰”中设计了“读一读,想一想”的板块,引导幼儿提炼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找出表现故事主要情节的关键画面,鼓励幼儿在自主阅读后对这些画面展开充分讨论,从而切实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质量。

一次,研究小组里的一位老师组织了《雨天的礼物》的阅读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次活动并不是一次完整的阅读活动,而是一次以理解故事人物情感变化为目标的幼儿自主阅读活动。活动中。教师在出示“雨天”的画面时加入了“雷雨”的音响效果,同时还为幼儿提供了表现情绪变化的书签。请幼儿在自主阅读时将自己的情绪体验用相应的“情绪书签”表达出来。我感觉到,音响效果的渲染使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幼儿用“情绪书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既渗透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又让幼儿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这次观摩活动让我认识到图画书阅读活动的组织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书的画面,寻找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先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的部分重点内容,然后鼓励幼儿活动结束后继续自主阅读,而后再组织第二次阅读活动;也可以组织幼儿精读图画书的节选部分,在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之后,引导幼儿细致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理解某一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灵活使用不同的组织模式。

图画书阅读教学合作研究小组会定期组织大家进行相应的活动观摩与交流,大家会根据幼儿的阅读特点制作各种有趣的供开展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用的玩具材料。例如,有些幼儿还不会仔细观察画面,我们便设计了“图画书拼图活动”,让幼儿“拼一拼、讲一讲”,在玩拼图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仔细观察画面并说出画面内容;有些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有困难,我们便设计了“图画书排图”活动,让幼儿“排一排,讲一讲”,在重新编排被分拆开的图画书的过程中。熟悉和梳理故事情节。

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条纹鱼得救了》的阅读活动中,就将作品中的主要画面制作成了拼图。让幼儿通过玩拼图养成仔细观察画面的阅读习惯。例如,让幼儿在拼摆的过程中关注入物表情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解读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内容。为了帮助幼儿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我们还将图画与文字分离,设计了排图讲述活动,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对图片进行排序,或将文字与图片对应起来进行讲述。

在课题组教师的建议和帮助下,我还和配班教师一起将有些童话故事书改编为适合幼儿表演的剧本,组织幼儿进行童话剧表演。我们将幼儿分为剧本组、道具制作组、道具管理组、表演组等。童话剧表演活动能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内容、人物情感等,是帮助幼儿阅读的有效途径。

篇9:好家风伴我成长

有一次,我刚走到小区门口,便被便利店里的棒棒糖吸引住了,呆在那一动也不动,脚底像生了根似的,我哭闹着要妈妈买棒棒糖。

妈妈眼睛一亮,“哇,3路公交车快来了!快点啦!”我停止了哭闹,凝神在听,“这样,妈妈今天只带了五十块钱,到新华书店还得买书籍的,现在我给你十元让你二选一,你如果选择吃棒棒糖的话,等下就不能坐公交车了,如果你选择坐公交车,咱们赶紧走!”

“我两个都要!”

“不行,只能选择一个!”

“我要棒棒糖!”

“不准反悔哦?”我信誓旦旦地点头。

结果当我欢天喜地地拿着棒棒糖,落寞地看着3路公交车离我远去时,我不甘心地恳求妈妈:“我好像不是很喜欢吃棒棒糖,我们坐公交车吧!”

“不行!你自己选的。”

最终,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辆辆车在我眼前消失。我的眼泪都崩出来了,心里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做个更好的选择。

(指导老师:张锦绣)

篇10:我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孔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做人是这样,一位教师要成长也要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的提升自己,要是每天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甚至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中,那他的水平就不能真正提高,一辈子也就只能做低水平的教书匠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因此,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毕业以来的五年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下面就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教学反思的几个问题。

刚走上讲台的时候,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对于课堂教学和管理都很陌生,即使每天埋头备课,教学效果也总是不明显,自己也非常苦恼。后来学校要求每节教案后都要写教学反思,刚开始我还觉得这是走形式,每天应付着去写写就行了,后来就慢慢养成习惯了,通过慢慢的积累,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那么教学中如何反思呢?

首先当然要做好教学工作,作为年轻教师业务扎实熟练是良好课堂秩序的前提。每节后首先要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问自己有没有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没有讲清楚,学生是否接受了这节课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情感培养实现了那些,和自己预设的教学目的有哪些差别,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办。这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以上反思之后,分析这堂课和预设效果有那些成功方面,又有哪些不足,然后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感受记下来,以备以后不断地加以改进,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体系和认识,这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基础,没有这个环节,不反思就不能真正的成长。

当然因为备课是基本知识的体现并不能备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在上面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一个班有那么多的学生,学生的具体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课不同的环境,甚至早上的课和下午课有差别,不同的天气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那么每节课后我们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因材施教,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知识是否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学生又没有从理解基础上认识知识,还有这节课学生有没有能更简易轻松的办法获得知识,这堂课的知识有没有巩固下来,还需要多少练习,甚至问一下这节课有没有趣味性,教学中有哪些创新等等。有时候备课中没有备到的东西能在课堂中即兴发挥,或者受到学生启发有新的认识,这些灵感对我们的教学有极大的启发,我们常说良师益友,一个教师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受益于我们的学生呢?有的时候自己随笔记下的东西在以后翻开看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通过一定时间的反思积累,我们可以写文章,发论文,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教学的理论水平。

年轻教师一定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教学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日积月累,一定能有质的提高

第二,作为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一重要内容就是课堂管理。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就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难管理,多么的让人头疼,确实现在的学生已不是传统的乖乖仔了,很多学生有主张有见地,个性十足,知识也很丰富,当然有有不少的缺点。我刚上班时除了忙于教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管理学生,由于方法不当多次和学生起冲突,甚至闹得很不愉快,现在想来都觉得遗憾。那么和教学一样,管理学生也要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教学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秩序,没有一流的秩序难以创造一流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紧抓课堂纪律。我认为课堂秩序首先应该严字当头,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严于律己,恪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位学生求学生涯中的转折点,如果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更紧张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势必给以后的学习增加负担,尤其是这时候对自己太过松散,还会影响到走上社会后的人生道路。高考固然重要可迎接这一挑战,战胜自我是一个人一笔丰厚的人生财富。因此,我们不要姑息学生,对自己对学生都要严格要求。

另外就是管理学生的方法。以前当课堂上有学生捣乱的时候,我就停止上课,针逢相对的解决这些学生的问题,结果可能能暂时保持了秩序,但影响了整个班的上课气氛,尤其是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一节课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后来我慢慢认识到解决学生问题最好是在课外,在课外找他们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愿意学好的,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让他们放纵自己,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认识,最后师生之间达成共同的认识,共同去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觉得学生难管理,甚至可恶是因为我们太不了解学生了,总之要以善意的心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科学的引导学生,给他们树立目标,叫他们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困扰,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实践中认识到这个问题容易但做起来较难,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下架子,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当作不懂事的孩子,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和他们交流,积极地帮助他们。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不要当作解决不了的大事,对他们严字当头,但也要用爱心去关心他们,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获得很多的新知识,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工作和课堂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好的时效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把两者和谐统一起来呢?

我们知道真正的秩序是在一个人的心里而不是外在的规范,我们的种种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认识内化为他们自觉的东西,而这种内化的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几年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经过反思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纪律的约束,使学生积极认真地学习。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生搬硬套束缚他们的天性,比方好多学生很聪明,喜欢钻研,兴趣广泛等等,这正是新课改要求的素质,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引导,真正的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勤反思,勤做反思笔记,持之以恒一定能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管理办法。

另外,善于反思也要不断向别人学习,多和身边的老师交流,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换一个角度,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多读一些教育类的理论书籍报刊,积极地提审自己的管理水平。

由于实时间精力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每天都把反思现体在教案中或记下来,也许好多东西要经过很久的思考才能得到好的解决办法,可以经过一段时间,比方写周反思月反思,或者通过一定的积累写自己的教研论文,只有经过不断的思考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在教室这个岗位上做的更好走的更远。

上一篇:初一教师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回味绵绵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