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2024-06-27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深夜11点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的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的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的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的感触。上岗后,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的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更直接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做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的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用心学的人。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篇2:《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做一名教师就要不断践行终身学习。就像老话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有一桶水”,所以要想教好学生,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老师要用良好的品质和态度在生活中去影响学生,熏陶他们。

二、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日后工作与生活需要等各种能力。通过有逻辑有体系地呈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等。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让学生成其为“人”,作为教师,要做有情怀的教师,为他们提供有温度的教育。有人说,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大孩子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情怀,这是一个教师走向神圣的三尺讲台最基本的前提,越是暂时还不够出色的学生,可能越是平时缺少爱的雨露滋润的学生,越更需要教师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教师要懂得锦上添花,更要会雪中送炭。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丰富善感的心灵比出色的成绩更重要。有多少个学生,至少就应有多少把尺子。

三、饱含爱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人”,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教育情怀的未来的老师,才能把有温度的教育传递下去。“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每个教师都拥有浓郁的教育情怀,均立志做有温度的教育,那么学校就成了学生心中最美丽的风景,教室就是学生生活中充溢着温馨的乐园,教育就将时时处处都是百花竞彩的春天。

四、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心和行动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并不一致,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切不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带着一颗有温度的心去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被呵护,自尊心被保护,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感觉到温暖。

五、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师的“笑”是不可缺少的,要在学生面前常常面带微笑,因为笑是最能让人感觉到温暖的东西之一,正如《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里提到的那样“课堂会因微笑而美丽,教育会因微笑而温暖”。

篇3:做有温度的教育,建有温度的校园

众所周知, 影响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很多, 如土壤、水分、阳光等等, 这些都算作物质条件, 而适合的温度这一非物质条件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形象的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心灵的对话。而心灵是在意温度的, 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 用情操陶冶情操, 用个性濡化个性, 所以, 作为一校之长, 应使校园、教育充满温度。

一、学校要营造有温度的环境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 校园应该是有温度的。首先要体现在育人环境上, 校长要定位当下, 规划未来, 把“三风一训”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展示在学校显著的位置, 使之深入师生心田, 如我校的校训是:博学、厚爱、崇真、弘毅。确定的办学方向是三园一区:书香校园、大爱家园、缤纷花园、都市中的精神特区。办学方向和校训紧密呼应, 尤以“厚爱”和“大爱家园”都强调要跳出“小我”, 构建六高中和谐大家庭, 走出校门要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学校的环境做到四时有景、三季有花。每一株植物下都佩戴着名签, 上面写着名称、习性、生长特点、寓意等等。草坛上充满温情的警示语:小草含羞笑, 同学莫打扰。各卫生间张贴着不同内容的文明警示语。

我到六高中不久发现一个令人略感奇怪的现象, 经常有女生从教学楼通过空中连廊到办公楼的女教工厕所方便, 女老师指出了原因:女生为了美, 是在女教工厕所可以有镜子照!堵不如疏, 干脆在每个女生洗手间外安装了大镜子, 此事就此解决!

学生阅览室座位不够用, 配合建设书香校园在各楼层正厅建设了四个书橱, 把师生赠书和外单位赠送书籍摆满, 学生可随时阅读。

二、学校要打造有温度的管理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 校园应该是有温度的, 更要体现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上。学校管理, 既要管, 更重在理。教育的温度隐藏在校园管理的每个细节中, 既要精心设计, 又要不留痕迹, 做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缺少温度, 非雪即冰。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学校除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外, 有各自的校规校纪。教育离不开惩戒, 但制度又不能缺温情。教育不是冷漠的正确, 不是冰冷的规训。学校不是生产车间。有人说今天的教育有点冷, 而六高的校规校纪不搞一刀切。如犯错误允许申诉解释, 但绝不允许说谎。我们开设了道德银行, 做好事、做善事可以积累起来, 可以抵销偶尔犯错误而扣的分。特殊的雨雪天气, 迟到可以不作记载。

“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贯穿教育过程始终。作为校长, 每月至少和同学们有一次共餐, 每月至少一次到宿舍与同学们谈心。教工和学生食堂每到特殊节日都能吃到与传统节日相搭的饭菜。高考期间, 所有住宿生一律免费, 让师生感觉到家的温暖。每次大型活动, 如艺术节、成人仪式、开学典礼都有学生家长代表参加。

三、有温度的教育的本质是人性关爱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 校园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离开人的成长, 离开人的生活就等于离开教育的本真, 教育就失去了根本, 所以教育的温度的本质是人性关爱。

办学理念是办学的顶层设计, 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 对外则是竞争力和品牌,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人才, 成就教师, 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把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高研班学习时上海七宝中学仇忠海校长的“人之为人”的教育追求移植到我校:视人为“人”, 不仅要从身体、心理层面理解为人, 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认识、看待人。我已年至半百但每学期都坚持和学生们踢几次球, 是我很开心的事。最主要是和孩子们没有距离感, 当学生踢到我后, 我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平等与宽容。

与住宿生座谈时学生说看不到电视, 我就在两个餐厅安装了四个大屏幕彩电, 学生可边吃饭边欣赏NBA直播和新闻30分。学生们把心理咨询室称之为“温馨小屋”。晚自习结束时公交车停的早, 学校出面联系公交公司, 破例把车开进校园作为新区孩子们的专车。教师家有大事小情, 校长要率领导班子亲自到场。即便是远在华东师大脱产学习期间, 也要向新婚教师致电祝贺。三年四班学生刘芷伊同学不幸患糖尿病并发症引起肾衰竭, 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共捐款近12万元, 刘芷伊同学得救了, 并参加当年的高考, 真正体现了大爱家园的温暖。

四、教育的温度和校园的温度来自教育者的情怀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 校园应该是有温度的, 这温度来自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 来自于教育者的育人情怀。

教育的情怀应该是一种激情、一种热爱、一种对教育的执着与投入, 乃至一种狂热与追求。

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投入、没有坚守、没有奉献, 更谈不上创新。

有人把教师常比作蜡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点燃之后奉献的是光明、方向、温暖, 很形象地诠释了教育的温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热爱教育工作, 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人……,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孔子之所以伟大, 之所以是大教育家, 是因为他有教无类。素质教育, 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离开了情感,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情怀。

当下之所以少有教育家, 其实理论不缺, 实践也不缺, 我认为缺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缺少的是这一份教育的情怀。

教育者可以平凡, 但不可以平庸;可以有穷气, 但不可以有俗气。

我想, 能拥有温度的教育是快乐的, 能拥有温度的校园也是幸福的。

一所真正的学校, 其实就是一个温情的校长带着一群有温度的人, 干着一件既普通又伟大的温暖的事。

摘要:教育即生长, 教育是心灵的对话, 教育要回归本真, 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所以, 在一些政策法规之外, 施教者应有温情, 校园要有温暖。因此, 学校要营造有温度的育人环境, 要打造有温度的管理。而人性关爱和教育者的情怀则是做有温度的教育, 建有温度的校园的关键。

篇4:立德树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

将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认知是践行的基础,为帮助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除了广播、横幅、班级文化、板报宣传、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外,我们还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晨午读时间,大声诵读,并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在此基础上,开展“学守则,守校纪,创班规”活动、每日升国旗活动,使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具体行为。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以“尚爱教育”办学理念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开设了学科拓展、艺术科技、体育三大类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菜单的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

将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将师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裕小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开设“班主任工作坊”“教研组长月谈心坊”,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故事等。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实现岗位创优,学校聘请区教研员皮丽芳老师参与我们的德育教研活动,聘请河南村中小张美霞老师、西辛小学吕龙梅老师为教师们做爱岗敬业的专题讲座,聘请心理教育专家王辉教授为教师做讲座,开展教育故事分享会。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岗位幸福感和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感。

将核心价值观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践行核心价值观与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丰富校园岗位设置,让学生体验责任与担当。在班级中提出“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的要求,并号召学生在学校自愿认领岗位,学生们有的擦瓷砖,有的擦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岗位认领者的身影。接着,我们又推出了笑脸服务生活动,他们有的帮助低年级小同学解决困难,有的到教师办公室帮助老师分忧解难,有的帮助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收发器材……学生在岗位实践中体验着责任与担当。

设计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体验友善、合作、创造与幸福。在开学典礼上,一年级的学生体验着裕小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学间的友善,他们感动着,幸福着;在寒暑假的特色实践作业中,学生用小手绘制着自己心中的“中国梦”,传递着文明与和谐的种子;“六一”庆典时,学生体验了讨价还价的乐趣,感受了京剧国粹的无限魅力;在“校园十大风云人物”评选和大队长竞选活动中,学生通过演讲让别人认识自己,他们用感人的演讲诠释着对成长的理解、对责任的担当,对祖国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精心设计的运动会开幕式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热爱;行为储蓄活动帮助学生全方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教会学生在危险时保护自己;市、区级各种竞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胆识、收获了成功;艺术周活动让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用小小的树叶拼粘成各种图案,用巧手实现了变废为宝。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着、幸福着,学校成为了学生们心之向往的地方。

将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为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开学典礼、班队会、运动会、学校开放日、艺术周活动等都向家长发函,邀请他们参加。家长与学校的频繁互动拉近了家校间的距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家长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篇5: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今天再次翻阅笔记,写下感悟。

非常欣赏书中方老师的三个观点:

1.教己育人

身在教育圈看教育,也深知我们教育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故而在教书路上不仅仅“教书”更要“育人”。育人先育心,从心灵入手,从方法引导入口,从合作分享开始。育人需要结合德育教育、每周一课少先队活动课团课、每月主题教育.......

育人关键在教己。英国学着贝奈特说,唯一真正的教育者就是教育了自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疫情当前,“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主播,家长摇身一变成班主任,学生成为手机之王”,没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不知不觉间就会与能自主教育的人拉开距离了。这不仅仅说教师要有“教己”的能力,学生也要养成“教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啊。

作为一名教师,非常认同方老师说的一番话:“教己”是要有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要有不断修正、纠错的能力,要有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其次才是要有知识、技能、交流的素养。当然教育工作者还要有主动担当的职业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育人路上,要清楚认识学生和我们成人一样有喜好、有情绪、有选择、有惰性,且自控力还不如成人。所以,我们除了要对学生讲对错、是非外,还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兴趣、喜好等角度来思考教育,教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方老师说,真正“教己”不是非得学校组织外出培训学习,而是在“八小时之外”自我学习。我们时间花在哪里,我们的着力点在哪,成果就在哪。我们的行动在哪,成长就在哪。优秀教师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而成的。只愿我们都能一路成长。

2.读书联盟

关于读书联盟,真是越看越欣喜,多希望我校的领导也看到这本书,好抱团一起阅读。如果一名老师都不爱阅读,他又如何教会学生阅读?方老师说推进区域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基础,只有教育者和青少年真正爱上阅读,对全民阅读的期待才有可能实现。

阅读是一个人内心的独白,是一个人静心的沉思,但阅读也需要同行的鼓励、同伴的分享。我们可以采用静读、闲读、细读、精读和群读、伴读、互读等各种方式,只为坚持阅读。

打造“书香校园”可以参考方老师的“三四式平台”。“三”是指形成三级平台,即县级、片区级和校级阅读平台。“四”是指明确读书联盟的四项目标:一是唤醒与激发联盟成员的读书意识;二是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培育读书氛围;三是通过阅读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专业素质;四是打造书香校园,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和生态。

在校级阅读平台操作中,鼓励教师和家长一起阅读,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推荐(好书),每双月一互动,每季一诗会(为您读诗),每学期一展示,每半年一论坛,每年一评选(读书人家,最美育人家庭,最美阅读人等),每书一体会(一文一体会,一书一体会,一学习一体会),每活动一交流”等活动,抱团阅读,我相信这样的阅读活动能让学校走得更远更好。抱团阅读,能让教师精神世界更丰富,学校生活更精彩。

推及学生活动,我相信学生看到我们老师如此积极努力读书,他们也会加入我们的“抱团读书”,“书香校园”便指日可待。

3.尊重与接纳

尊重教育。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家校之间需要尊重,校社之间需要尊重。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教育观就会教出怎样的人。我们工作者应以真心换家长真情,以热爱工作换工作热情。家校合作才能赢未来,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老师,尊重孩子=尊重我们的未来。

接纳教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乡村孩子,就像一颗颗种子一样,这些种子良莠不齐,有些发芽较快,成长较快,而有个别种子迟迟不愿意“发芽”,这时候我们要有耐心,给予他适合的水分、空气、阳光,温度,等待他慢慢“出芽”。

就如接纳我们乡村的孩子不是“优等生”,明白我所教育的孩子至少三分之二并不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优秀的孩子”,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的学习跟不上进度,作业没法按时上交,上交的作业错误百出,甚至有时会调皮捣蛋惹我生气,可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淳朴,那么善良,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让人心怀温暖。

也许我接纳一个个独特的他们。同时更要引导、激励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篇6: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不是只爱听话的学生,爱自己喜欢的学生,而是爱全部的学生。接纳所有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我们要从帮助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是充满真诚的爱,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在前者关系建立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学习,我深信只有孩子爱上老师才会喜欢这门课,老师在教育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学生,引导唤醒,激发每个学生不断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方华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接受18岁的教育,还是享受80岁的教育呢。读到这里我在反思自己经常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听不懂呢”。教育是静等花开,是润物细无声。因此课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学不会,相信只要孩子态度端正,教师慢慢引导,正如方华老师所说“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

教育是“欲”的体现。教育是让学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诲,也不是给予,而是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这一句话再次敲醒我,我们一节课并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让学生会做题就达到目标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每节课堂氛围宽松,激发孩子求知欲,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充满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有学习动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劝说、甚至威逼了。

篇7: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方华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

方华说:“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场。”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因材施教,让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和成长,这样的话语我们平时都在说,甚至都成了一种“职业术语”,达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问题是,当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吗,我们是按照规律来实施教育的吗?

方华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孩子画画的故事。孩子通过笔、纸、墨等材料绘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内心对外界的看法给表达出来的过程。绘画作品呈献给我们的,可能是线条、色彩、人物与景色等的构图,但其背后承载着的是孩子的思维,是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方华的好友平时喜爱画画,也经常教孩子们画画。这位朋友的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让孩子们在一起玩,给孩子们提供纸和笔,让他们随意绘画和表达,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每个人拿笔的姿势不一样、对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他们之间就会有讨论、有争执,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指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看起来比较费事,效率比较低,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也不会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来,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尝试发现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选择其他的路径,这样的试探、实践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

这位老师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给孩子设定统一的标准和模板,让孩子尽最大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也借此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很赞同这位老师观点:“孩子画画首先是因为好奇,好奇自己能画出不同的画。其次是出于自豪,自豪自己能画出独一无二的画。最后是展示,展示自己脑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状。”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画的黑太阳、竖着长的眼睛,两个嘴巴、水往高处流的河、没有轮子的火车、长在地上的苹果时,请不要嘲笑他们,也不要去帮助和教育他们,因为和不仅仅是画,里面还有故事,有他们的梦想和创造。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陪伴他去上绘画课的情境。孩子学的是国画,在初期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很有兴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后,老师就开始让孩子们临摹了,隔上两三周的时间,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让孩子们“比葫芦画瓢”,画的好的作品还会帮助裱出来,以此来让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在老师的“启迪”下,我在家里陪着孩子画画,也常常会要求孩子临摹的要越像越好,至于孩子内心的思考,他的创造性的表达方式等,都会受到批评和制止。时间长了,孩子感觉到这不是自己在画画,是在实现老师和家长的意图,绘画的热情也就降低了。

对孩子来说,教育的温度,就体现在对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虽然是从童年走过来的,但一旦成人之后就很容易忘记过去,很喜欢从成人的角度来要求孩子,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但违背规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揠苗助长的事情,不能再持续发生了。

办教育,教师是关键。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这里的教育质量就不会差,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也不会低。

锤炼一支好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增强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我们都知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如果自己没有成长的紧迫感和驱动力,光靠外界的推动其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手势,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从好的方面看,习惯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据此前积累的经验来处理教育教学的常规事务,让自己能够比较自在地完成相关工作,不至于太忙乱。从不好的方面看,这样的习惯和手势实际上就是一种定势,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问题是,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既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固守过去的传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技术、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学校教学环境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教师要及时作出改变;脑科学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冲击着我们既有的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尽快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来武装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内驱力,要想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取决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责任,取决于对专业发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决于从事这项工作所带来的尊重与尊严,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环境的策动力。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支持机制,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方华所在的弋阳县,有一个时期面临着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留不住,一有机会就往城镇或者县城的学校调动。为什么留不住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学校的条件太差,吃饭、住宿等条件非常艰苦,交通也不便利,网络等的通讯设施几乎没有。一个外地来的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大部分时间被“困”在学校里,那样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添置过渡房、为学校增添食堂、联通网络,丰富教师们的课余生活,就成了方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表现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体上可以划归为一类,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要通过个体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但如果没有前面需要的满足,后面的高级需要也是很难实现的。为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就是要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个的需求,助推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这方面,方华想了很多办法,也有很多好的举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教师有强烈的发展内驱力,就会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区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师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就会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发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园的方方面面留心观察和体会,也能处处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校园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在添置的时候是征求老师和孩子们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发展理念所做的决策,还是按照某个人的意图拍脑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校园里张贴各种伟人的宣传栏,与展示本校学生自己的各种才艺,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组织一场活动,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还是让他们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实都是有温度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去做,让莘莘学子们能够体会到。

一个以管理为中心的校园,强调的是步调一致,一起行动听指挥。在这样的环境里,个性张扬是不被提倡的,整齐划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校园里,处处都充满着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被充分地尊重,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帮助他们张扬个性,为兴趣发展提供多元的支撑。学校充分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在校期间这几年的成长,更关注孩子一生的的发展。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的底线,即所有的办学行为都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过苏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学的相关作品,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张,就是要设法减少那些没有太多价值的会议,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开展教学研究,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跌打滚爬磨炼出来的。好教师非常善于学习,包括向书本的学习、向同事和学生学习、向专家学习等等,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这样的一种研究和学习的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篇8:不忘教育初心做有温度的教育

十年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面对老师们关于“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最重要”的追问,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问题他已经思考了32年,但回答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在教育工作中,没有哪一样是次要的,“不过,教育工作毕竟还是有个核心的,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就是这样一条朴素的教育箴言,成为我校办学的精神引领。五年来,我校始终以“遵循教育规律,让教育焕发绿色生机;关注学生身心,让个体呈现绿色状态;倡导体验参与,让生命获得释放空间;着眼持续发展,让灵动伴随孩子一生”这四个要求作为办学的行动之纲。万松教师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和坚持,成就了今日校园的繁花满枝。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我校对“质量内涵”不断产生着新的认识和思考。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更是直接指导我们把握改革核心,掌握新观念、新要求,建立新制度、新文化。体系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生观———“学生立场”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所谓学生立场,就是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或者发展的需求,不以成人的需求代替学生的需求。由这样一个新观念的引发,近年来我校的诸多工作思路又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最难解决的问题即“知行脱节”,学生该知道的道理都知道,可做起来就不知道了。究其原由,症结在于教育的逻辑出发点错了。很多时候我们开展德育的方式往往是先提要求,或等学生做错之后再训斥、纠偏,缺乏有效的指导,这也是中国人做事常常采用的思维模式。和我们的作法不同的是,在国外,人们最看重的是行为养成初始阶段的正确指导,即第一次就给孩子教授正确的做法,同时注重在情景中教、在体验中学。我想,如果我们也能给学生创造德育的“场”,先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其的关心和信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德育,相信那样的教育一定会更有效,更能感动孩子。

“文明礼仪宣传大使”活动是我校针对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的新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每一个文明小习惯的发起皆出自学生个人或班级的建议;每一个正确行为的示范皆来自于班级师生自编自导的微视频;每一个好行为的传播、督导皆服从于宣教班级自定的方案……活动过程中全体老师和学生一样,先学习理解,后坚持遵守,共同营造出一个正确导行、主动参与的教育场。如本学期校园内新增了许多生活服务类设施———在我们眼里,每一个施设的启用都是一个很好的行为养成教育点。为此,设施正式启用前,师生自编自导的礼仪宣传小短片就已先行走进各个班级、和办公室营造氛围。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成效出奇的好!

“志愿者在行动”也是我校实施有效德育的又一途径。活动主要采取班级自主申报校园内自愿服务项目并挂牌承诺、定点定责的方式。每学期在各班申报项目中有楼道保洁、花草维护、书吧管理……每一天,自愿服务班级都会派本班学生轮流值守,完成承诺项目的服务。这种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热心公益、热爱劳动的品质,也让他们在亲身参与和管理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劳动成果,进而自觉约束自身行为。

很明显,当我们的德育工作方式以学生们喜爱的形式开展的时候,教育才真正撞击了学生心灵,起到了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二、关照学生的视角管理学校

“亲爱的校长,对学校安全防护工作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1.增加安全演习次数,安排现场学习机会,增强学生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和安全意识。2.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参加相关活动,并与别人分享知识。”正是来自学生的这些建议促使我校目前实施的学生安全演练由过去的一学期一次变为一月一次;由提前告知再演练变为随机方式的真练;由闭门修炼变为邀请家长代表入校,观摩学生演练并共同参与指导。几年下来,我校的安全演练效果一次比一次好,赢得了家长、学生的一片赞誉。

学生的建议来自在校长室门口的一个邮箱。我们开辟的这方天地,是专门提供给学生为学校办学建言献策的,我们称之为“学生声音”。对“学生声音”这个项目的设立,我们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于学生而言,可以给他们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培养主人翁意识;同时通过提案征集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做方案,进而培养他们主动观察、思考、策划的能力。二是于行政管理而言,可以多一个渠道了解学校,拓宽管理视角,有效提高管理效能。2015年的一年时间里,学校共收到学生谏言76份,其中有思考、有借鉴价值的59份,内容涉及校园安全、文明习惯养成、设施改造等多个方面,让我们无不惊叹孩子们身上潜藏的无限可能。面对学生的热情,面对学生认真的建言,我这个校长丝毫不敢马虎,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阅读、答复,及时公示、回复。因为我必须用行动告诉他们:学校尊重他们发出的每一个声音!

三、于生活的细节中彰显文化

“妈妈,您看我们的厕所安装了卷纸……看,还有烘手机、喷香机、洗手液……”某日放学后,在学校厕所里,我偶遇一名和来访的妈妈轻声交谈小女生。从小女生的言谈语气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对自己学校掩饰不住的骄傲和对自己学校生活的满足。孩子们一周五天生活在校园中,校园就像他们的第二个家,因此,我们竭力从吃喝拉撒的生活细节入手,尽力给孩子们提供如家般安全、舒适、便捷的成长环境。我们所做的这些,不仅是让家长放心,也是希望通过细节的打造,彰显学校文化;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保证所有安装的设施既安全又方便学生的使用,学校后勤人员在每一项物品的安装前都会找来不同身高的学生进行比对,反复斟酌最优方案;为了让食堂提供的午餐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更满足学生的口味,每月末,主管人员都会带着问卷走进班级,请学生对当月菜品的色、香、味进行打分,并积极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以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运动的氛围,吸引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学校在操场边安装了三层器材架,足球、篮球、排球、跳绳、呼啦圈等体育器材实行开放式管理,课间十分钟,学生可自由选取,玩毕及时归还……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却能带给学生家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合格的公民意识。

篇9:立德树人做有“温度”的教育

建校38年来,学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创特色、树品牌、办名校”为办学目标,以“做人第一,完整做人”为办学理念,确立了“明责,尽责”的学校精神,以“立责而行创新而进”为校风,“博爱润心,精艺启真”的教风,“养正于行,进学于勤”的学风,以及“博学明礼,学有所长”的培养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立德立人的成长乐园,启真润智的智慧学园”。

宁阳实验中学从“爱生、笃学、精艺、创新”四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明确师德师能的要求,并通过系列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学校教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数为201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36人。现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骨干教师8名,省优秀教师2名,市级教学能手26名,泰山名师1名,泰山教坛英才5名,泰山教坛新星9名,市级优秀班主任9名,市县级骨干教师27名。

经过历届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艰苦奋斗,实验中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泰安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泰安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泰安市艺体教学先进单位、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先进单位、泰安市教学创新学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优化队伍建设,打造“德高艺精”的教师团队

学校在“做人第一,完整做人”的校训引领下,加强教师品德与能力修养,致力于培养“德高艺精”的教师团队。

1.德高为美立师品

学校从依法执教、关爱学生、善待同事三个方面加强德修养。在依法执教方面,制定了《宁阳实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严禁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各项规定,要求教师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或培训活动,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遇事不推诿、不拖沓,及时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关爱学生方面,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博大的胸怀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学生全面关心,做到既尊重、信任、赏识、爱护学生,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帮助每一名学生进步,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在善待同事方面,要求教师相互尊重与合作,在业务上和修养上能取长补短,与同事能和睦相处,乐意帮助同事,把同组的教师视作家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为此,学校多次召开师德论坛,每学期评选师德标兵,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制度约束、榜样激励等多种途径提升了师德修养。

2.博学求精炼师能

学校通过理念引领、同伴互助、课题带动、评价推动等策略,引领教师学习和实践,逐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在理念引领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通过开展专家进校园、教师外出培训等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理论和专业素养;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改革能力。在同伴互助方面,实施了“青蓝工程暨教学同伴互助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青年教师或薄弱学科教师的指导;开展了“三级教研行动”,即“常规教研、专题教研和主题教研”,实现教育思想的碰撞和实践智慧的交融,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发展。在课题带动方面,开展好国家、省、市、县级立项课题和“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并加强成果的评选和推广,实现评选制度化,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在评价推动方面,坚持好“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质量‘捆绑式’评价”“泰山教师评选”“泰山班主任评选”四项评价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包括年级周送检,教导处月抽查,期中、期末学校全面检查;“教学质量‘捆绑式’评价”,即每学期对年级、班级、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质量进行“捆绑式”评价。“泰山教师评选”,即每学年评选一次“泰山明星教师”“泰山英才教师”“泰山功勋教师”和“泰山创新教师”。“泰山班主任”评选,即每学年评选一次“泰山明星班主任”“泰山英才班主任”“泰山功勋班主任”“泰山特殊贡献班主任”和“泰山创新班主任”。

二、创新育人途径,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1.践行做人教育,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学校坚持“做人第一”的育人理念,构建了集“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健康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六个大板块、30个小专题的“1630”做人教育新体系。如下图:

在实施途径上,一是注重文化浸润。学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开发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积极开发校园特质环境文化,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自强园、厚德园、紫竹园、怡心园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爱生命;“志存高远”“文明礼仪”“学会学习”“学会健康生活”“学会创造”“学会感恩”等主题文化长廊,以及立责楼、博学楼、明礼楼等别具深意的校园建筑,时时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追求卓越;班训、班风、教师寄语、图书角、墙报等风格各异的班级文化,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励志进取。二是课程内生。开发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康生活》《学会创造》《学会感恩》《学会做事》等系列化校本课程,安排班主任进行专题教育。同时,研发了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论语>(学生)读本》。这一读本以校训“做人”为主线,以“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为宗旨,把古典名著《论语》的精华重新组合,编成了20课校本教材,每课有原文、书写、翻译、赏析、故事、感悟六个部分,易于学生动口诵经典,动手练写字,动笔谈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活动体验。在校园生活中大力开展了“三管一问一弯腰”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做起,培养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设立了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和悦读节,通过“节文化”增强学生道德体验,提升综合素质。每学期开展名人报告,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励志成长。定期到宁阳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宁阳武警支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家校共育。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会,实施了课堂全天候向家长开放、家长义教、家长义工制度,提升了家长的育人水平和家校育人合力。五是评价激励。学校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扎实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泰山学子”评选活动。“泰山学子”是学校近年来推行的“学会做人”德育质性评价奖项,分为三级十类。“三级”即:班级泰山学子、年级泰山学子和学校泰山学子三级,“十类”即:泰山爱心、孝心、勤奋、自强、礼仪、健康、艺术、书香、管理、创新学子十类,这十类学子的评选注重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如,爱心学子(母亲节、班主任节)、孝心学子(孝亲节)、管理学子(三级自主管理)、礼仪学子(开学典礼、国庆节)、自强学子(助残日、远足活动)、书香学子(悦读节、书香家庭评选)、勤奋学子(毕业典礼)、艺术学子(艺术节)、健康学子(体育节)、创新学子(科技节),此项活动旨在充分发现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大力褒奖,强化学生自信心,启动学生成长的内驱力,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学校的泰山学子评选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八届,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国中小学“育人精彩瞬间”视频征集活动中,学校申报的“泰山学子颁奖典礼”视频被泰安市评为一等奖。

2.深化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邀请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崔成志教授深入课堂调研一线教学情况,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作分析引领,给老师们做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示范,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问题驱动式翻转谐振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狠抓预习教学。一是抓预习设计,改革设计方式,积极推行“分块设计—集体研讨—个人修订—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改革设计思路,依据“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改革设计内容,突出了三方面的内容:认知前提,认知活动,预习诊断。二是抓预习实施,采取了“下发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诊断”三个流程。提前一周印制好预习学案,学生按照预习学案上的要求,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并完成预习学案上的自我诊断任务,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问题条上,到校后放在问题袋内,由课代表整理后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梳理学生疑难问题,结合课前抽阅部分学生的预习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三是抓预习监控,建立学生监控、教师监控、学校监控“三级监控”制度,学习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本组预习学案完成情况,教师每天至少抽查10名学生的预习学案,学校教导处每周至少抽查两个学科、三个年级的预习学案;四是抓预习评价,建立了《预习评估制度》,从“内容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结果运用”四个方面分项赋分,对教师、学生运用预习学案的情况,教导处每月评价一次,结果纳入教师学期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其次,狠抓课中改进。一是改进课堂组织形式,推行小组教学,大力开展“兵教兵”“兵强兵”活动,形成了组内互帮、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二是改进教学目标,预习教学解决基础目标,课堂教学解决深层目标,课堂拓展突出延伸目标,并突出目标的层次性、整体性,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三是改进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知识顺序,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展开,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开展探究;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把回归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四是改进课堂模式,在操作流程上,包括了“预习展示—精讲点拨—拓展延伸—系统总结”四个环节。

最后,狠抓限时作业。一是抓限时,根据作业类型分别规定作业时间,当堂作业要当堂完成,时间不少于10分钟;课下作业于当天自习或晚上完成,时间一般为20分钟;“章节检测”统一组织,时间一般不少于45分钟。二是抓设计。作业内容以基础性为主,拓展性知识为辅。一般来讲,基础知识考查占60%,基本能力考查占30%,拓展延伸题目考查占10%。三是抓讲评。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评,避免造成学生的知识缺陷积累。四是抓评估。制定了相关制度,明确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作业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规范了作业实施,并定期进行评估,结果纳入教师考核。

三、科技教育引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自建校以来,学校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就十分重视。三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帮助下,学校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造就了一支知识面广、热爱科学事业,指导有方的科技教育辅导员队伍,培养了一批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各种科技竞赛中,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健全机构,形成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体系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科技教育活动当作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加大了活动投入,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科技教育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德育主任、各年级主任和专职科技辅导员为成员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科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使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专门设立科技教育办公室,每学期制订出活动计划,落实活动内容和措施,使科技活动真正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形式。

2.以活动为主线,探索普及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经常开展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科技教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进行创造发明设计与制作竞赛,组织科学创意征文比赛,认真评比出优秀作品参加省市县的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开辟了“科普园地”“科普画廊”、科普宣传广播站和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参观科普展览,定期举行科普讲座、橱窗展评、科普小报展览、科普主题会、读科普读物征文、演讲、观看电影录像、科技知识竞赛、科技书画等,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009年,学校与宁阳县科协联合,请到了创新教育专家陈明泉教授到学校做报告,并组织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2010年,组织学生参观山东省流动科技馆;2011年,参与“泰安市青少年科普报告百校行”活动,请到北京徐邦年教授到学校做航空航天报告;2013年,创造发明名师李昌旺来校做报告;2014年,王以琳研究员、张厚英院士先后来校做报告。近几年每年还组织学生到北京、上海的科技馆参观考察,探索自然奥妙。

3.加大科技投入

学校专门开辟了科技活动室和科技器材室。添置了一大批器材、设备,如机器人、电子百拼图套材、无线测向机和信号源、各类飞机车船模型、各类模型制作工具等。学校每年都要投入近5万元的经费,用来购置科技教育设备和科技教育资料、培训科技队伍,奖励科技成果,从而为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从八十年代到现今,获得省、市、县上百个不同层次的奖项,其中,王锦平的《氨水点施器》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研讨会一等奖;刘清秀的《可控升速专用旗绳》获山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创造活动一等奖,王彦《冬夏调温节能窗帘》获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创造教育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泰安市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参赛学校”等荣誉称号。

38年的坚持和征程,山东省宁阳实验中学将继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内涵发展,大力弘扬“明责,尽责”的学校精神,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深化做人教育和教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益,建设一支学习型、合作型、服务型的教师专业队伍,培养“博学明礼,学有所长”的学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独具魅力、富有特色的省市级品牌学校。

篇10:《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于任何一所培训机构、任何一个教育人来说,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作答是不可回避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着一所培训机构的教育信仰,也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走向。教育因着眼于人生命的全面成长而更加善良,也使学校教育有了应有的温度。

如果说当今教育还有什么严重问题,那就是我们把分数还看得太重太重,把人看得太轻太轻,冰冷的分数有时冰冷了人的成长环境。

课程是孩子的一日三餐,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基本载体。没有与教育哲学相应的课程,所有的教育主张都只是一种宣示,而无法成为教育的坚守。在您的心目中,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王芳校长认为好学校是一个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地方。他真诚的希望,教育离人近些再近些,离功利远些再远些。做有良心的校长,办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就像一杯茶一样,应该是温暖的。教育的温度源自教育的本质:心灵的对话。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操陶冶情操。教育不应该是刻板的教学和冰冷的规训。

我们老师应该带着一颗有温度的心去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被呵护,自尊心被保护,教育的本质不就是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吗?我们老师要常常微笑,因为微笑是最让人温暖的东西之一,它像一缕阳光照亮学生心灵。

篇11:《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读书心得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顾群

这本书应该是李振涛老师多年随笔之精华汇编而成,分为四辑。第一辑:凝视教育,第二辑:我们时代的教育者,第三辑:探问教育的思想,第四辑:生命跃动中的思想碎影

这本书读起来不累。以前读有关于“新基础”的书,总觉得非常得深奥和抽象,常常看了几页就放下了。这本书虽然也有许多“新基础教育”的思想在内,但是不是纯粹的理论书籍,大多也是由一件事或一个故事引发,娓娓道来间平易近人了许多。泡杯茶,放点轻音乐,斜靠在椅子上,一页一页翻阅,很是惬意。

这本书启发性强。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对“新基础”又有了新的理解。

当一个学生向教师诉说“老师,他们又打我了”之时,教师可以从中听出些什么呢?

他的欲望和需求: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保护。

他的情感:焦虑、愤怒、不满和失望(上次他们就打我了,老师为什么不管呢?)

他的思想:打人不好,打人者应受惩罚(最简单的公平正义的思想)。

他的疾病:孤独、恐惧,是肉体和精神的弱者。他的个性:懦弱、温和、不合群、依赖心强。他与他人的关系:紧张、对立。选自《倾听着的教育》 三人黄昏草原散步,昆虫学家、商人和教师。途中,只有昆虫学家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只有商人发现了钱币的掉落;只有教师听到了儿童读书的声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职业的差异只是表面,根子上,是因为三人的心思摆放的位置不一样。

有的教师的心是放在知识上,或者,聚焦在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上,那么他的智慧就从中生发出来;有的教师把自己的心放在学生的生命上,他的智慧就是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智慧,这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教育智慧。此时,教师的生命体验、教育体验和智慧体验达到了高度融合的无痕境界,我们已很难从中分离出哪种体验是生命体验,哪种体验是教育体验或者智慧体验了。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专家”是怎样炼成的。古代神话故事、生活遭遇琐事,他都能从中引出教育道理;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蒋梦麟、叶澜,知道的不知道的、中国的外国的,许多教育家的理论他都烂熟于心;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甚至宗教神学,都是他涉猎的对象。书中还收录了他对某节课的课堂评价,他对某本书的读后感言,如何看课看书蕴含此中。书中更记录了他的读书生涯、他的教育人生,其中书的作用功不可没。

篇12:《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能预想到作者一定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教育学者。事实也是如此。百度百科里有他的人物介绍,他更是20xx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和行动力教育局长,20xx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未来教育家》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方华局长不仅是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局局长,更是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他认为“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求高、会干扰成长规律”“求快,会打乱成长节奏”、“求全、会破坏成长环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先育己,道理大家都懂,可知易行难。因为这是从认知改变到思维改变再到行为改变的漫长过程。做有温度的教育,就要理解教育的内涵:关注学习,关注个体通过学习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核心。童年最大的任务是向内的探索,当教育“慢下来”,更多关注孩子本身,并给予多元评价,孩子才能温暖绽放。

认知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他们不太能够理解抽象的符号,还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学习,所以当老师遇到低年龄段孩子学习的时候,应该配合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孩子们天生喜欢游戏。他们借由种种的游戏去探索世界,去了解事物,建立概念和各样的知识,学习使用语言,与人沟通,表达需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都是为了提升生活适应能力来做准备。所以,如果老师能够结合游戏和教学,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习,他们就能在愉快的情绪下自然地学习。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游戏化。

当我们明白教学游戏化的目的之后,而能够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学习复习,不仅能够活络气氛,在愉快的情绪当中,能够自然有效地学习,而且,能够在娱乐当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举个例子,在教学一年级的孩子10以内的分与合的时候,等教学结束后,我会给孩子们介绍“抢10”游戏:把1-9的数字做成卡牌,小组4-6人进行,每人手中一张牌,同时翻开,然后看是否有两张卡牌的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0”的,如果有,马上按铃抢答,例如“3和7”“6和4”,最快说出答案的小朋友就能赢走那两张卡牌,如果没有可以组成10的卡牌,继续每人翻一张牌,赢牌数最多的就是最后的赢家。小朋友特别喜欢这个游戏,回家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既促进了亲子交流,同时10的分与合更是牢记在心。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探析及对策下一篇:优秀学子自我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