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

2024-04-15

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通用7篇)

篇1: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

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

作者: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黄名海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巴基斯坦纺织业持续快速增长了较长时间,使其成为世界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但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发展举步维艰,在国际竞争中渐处下风。为重振纺织业,扭转出口不断下滑的局面,巴政府2009年8月出台了首个“五年纺织业政策(2009-14年)”,确立了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并制定了相应政策和措施。

一、巴纺织业发展现状

纺织业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最大的出口行业,从业人数(约1900万)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38%,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46%,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8.5%。巴是世界第12大和亚洲第8大纺织品出口国,其纺织品出口额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2.4%,占巴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最高时曾达到67%(2003-04财年),其中棉纱和棉布的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一)产业结构和产能

巴纺织业以棉纺为主,棉纺产值占纺织业总产值的75%以上。目前从事轧棉、纺纱、织布、加工和后处理、服装(针织和成衣)、化纤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共约3万家,但绝大多数为小型或作坊式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且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仅占10%左右。其中6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产棉大省-旁遮普省,30%分布在信德省,其余各省和地区仅占10%左右。

巴是世界第四大产棉国和第三大棉花消费国。2007-08财年,本国产棉193万吨,实际消耗264万吨,缺口达71万吨。巴是世界第二大布匹生产国和第三大棉纱生产国,年产量为86.2亿平方米和233万吨左右,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2.7%和9.2%。巴还是毛巾和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年产量分别达20.3万吨和20.7亿件(包括成衣6.7亿件,针织服装14亿件)。但巴人造纤维供不应求,年产量约70万吨,存在13万吨左右的缺口。

2007年以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巴大量纺织企业停产和倒闭,运营企业的产量也仅为设计产能的70%左右。

(二)对外贸易情况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外部需求萎缩,2008-09财年,巴纺织品出口连续第二年下滑,降至95.6亿美元,降幅为9.4%,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缩至53.8%。同期进口也大幅下滑29%,减至16.6亿美元。

由于巴官方公布的2008-09财年的贸易数据尚不全面,下面利用2007-08财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1、出口。巴纺织品出口以棉纱、布匹等初级产品和毛巾等低附加值制成品为主。巴是世界第二大棉纱和毛巾出口国、第三大布匹出口国,出口分别占全球同类产品贸易总额的25%、8%和10%左右。

2007-08财年,巴纺织品出口105.6亿美元,比上一财年下降2.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9%,较上一财年降低了9个百分点,但仍为第一大出口商品。其中出口最大的六类产品依次为:棉布出口20.4亿平方米,金额20.11亿美元,占巴纺织品出口总额的19.04%;床上用品33.3万吨、19亿美元,占18.03%;针织服装10.3亿件、18.72亿美元,占17.73%;机织服装(成衣)4.2亿件、15.92亿美元,占15.08%;棉纱55.5万吨、13亿美元,占12.32%;毛巾15.2万吨、6.13亿美元,占5.81%。上述六类产品占巴纺织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近九成,其余产品主要包括:除毛巾和床上用品外的制成品(5.37亿美元)、化纤纺织品(4.1亿美元)、帆布帐篷(7100万美元)、棉花(7000万美元)等。

巴纺织品60%以上出口到欧盟和美国,市场较为集中,尤其是服装(成衣和针织品),超过90%出口到欧美。而棉纱、棉布等初级产品则主要出口到中国、印度、孟加拉、韩国、日本等竞争对手,经这些国家深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2007-08财年,巴对欧盟(英、德、意等国为主)的出口为36.6亿美元,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4.6%;对美国出口33.5亿美元,占31.7%。巴纺织品占欧美市场份额均为3.3%左右,分别居第九位和第七位。其他主要出口市场包括:香港(4亿美元)、中国(3.7亿美元)、土耳其(3.3亿美元)、阿联酋(3.0亿美元)、孟加拉(2.6亿美元)、加拿大(1.5亿美元)、南非(1.5亿美元)、斯里兰卡(1.3亿美元)等,对这些国家(地区)和欧美的出口额共占巴纺织品出口额的86%。

2、进口。巴每年也进口一些纺织品,以原棉、化纤、黄麻等原材料为主。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棉花净进口国,过去5年年均进口约15亿美元。受棉花减产等因素的影响,2007-08财年,巴纺织品进口额高达23.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9%,同比增长47.2%。其中进口原棉89万吨,价值13.3亿美元,占56.1%;进口化纤材料13.6万吨,6.5亿美元,占27.5%。其他主要进口纺织品包括:旧衣物(6797万美元)、服装(5386万美元)、黄麻等植物纤维(5360万美元)、蚕丝和羊毛(4719万美元)。

巴原棉进口主要来自印度(5.5亿美元)、美国(2.9亿美元)和巴西(1.4亿美元),三国占比近八成。化纤材料主要来自中国(2.8亿美元,占比近50%)和泰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进口额分别在4000万美元左右不等);服装主要来自中国,金额为3836万美元,占71.2%;旧衣物则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黄麻等植物纤维主要来自孟加拉,金额为5107万美元,占95.3%;蚕丝和羊毛主要来自中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

二、巴纺织业面临的困难

近几年,巴纺织业界投入约50亿美元用于更新设备和扩大产能,政府也对纺织品出口给予不同形式的补贴和便利。但受下列因素影响,加之欧美主要市场因经济衰退而需求锐减,巴纺织业发展仍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大量企业倒闭,出口增长乏力。

(一)企业负担过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巴纺织企业近年负担逐年加重,生产成本大幅攀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减弱。影响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1)电力成本:巴电力供应紧张,拉闸限电频繁,为保证生产,许多企业被迫自备发电机。(2)融资成本: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政府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基准利率一度高达15%,近期虽下调至13%,但仍远远高于五年前7.5%的水平,企业借贷成本太高。(3)原材料成本:巴本国棉花产量不足,化纤和黄麻等原材料也要依靠进口弥补,受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冲击较大。(4)其他成本:税率提高、工资上涨、物流费用增加。

(二)投资规模有限,技术和装备更新落后

由于投资环境欠佳,近年来巴纺织业吸收的外国投资不断下滑,年均仅5000万美元,2007-08财年更跌至3010万美元,不到巴吸引外资总额的1%。此外,由于融资较难且成本偏高,当地企业的投资也受到制约,纺织机械进口逐年萎缩,设备更新和技术研发明显落后。2007-08财年,巴纺织机械进口额仅为4.4亿美元,低于2006-07财年的5.0亿美元和2005-06财年的8.2亿美元。目前,除纺纱、织布的设备和工艺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外,化纤、服装、染整等方面的技术和设备均存在较大差距。

(三)产品附加值偏低,新产品开发不足

巴纺织业整体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偏小,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棉纱、棉布、毛巾、床上用品、针织服装等低附加值产品占纺织品出口的将近八成。过去几年巴对纺织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纺纱和织布环节,没有及时转向高附加值产品,逐渐落后于世界纺织品贸易的发展主流。此外,巴是伊斯兰国家,囿于宗教信仰,跟随时尚不够,导致设计和研发相对滞后。

(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国内市场开发不够

长期以来,欧美一直是巴纺织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所占比例保持在60%以上,2007-08财年达到66.3%。这种高度集中使巴过于依赖欧美市场,也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与此同时,巴企业对1.7亿人口的国内市场重视不够,开发不足,内销仅占其产量的20%,给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纺织企业留下巨大的空间。

(五)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壁垒增多

近年巴纺织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纺织品出口大国凭借规模优势,不断挤压巴市场空间,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小国利用最不发达国家的身份,获得市场准入便利和优惠关税待遇,并籍此蚕食巴在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同时,由于巴国内经济形势和国家财政状况欠佳,巴政府无法实施同竞争对手一样的鼓励和

促进措施。此外,欧美发达国家在劳工权益、环保、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的诸多苛刻要求及采取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也对巴纺织品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六)政治安全形势动荡,国外客户信心受挫

巴政局持续动荡、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国际形象严重受损。不但国内企业正常生产受到冲击,国际商业往来也明显减少,外国采购商因担心巴企业不能如期稳定供货,纷纷将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以规避风险。

三、巴纺织业新政策

2009年8月,巴基斯坦纺织工业部首次出台了“五年纺织业政策(2009-14)”,旨在关注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重振纺织产业。巴政府决定在未来五年内向纺织业拨款400亿卢比(约合5亿美元),力争在2014年实现纺织品出口250亿美元的目标。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 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积极培育新兴行业。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对纺织业及纺织机械、染料、化纤等配套行业的投资,以降低对上述产品进口的依赖;支持无纺布和技术纺织品等新兴行业的发展;政府扩大对纺织业出口融资的贷款贴息,利率优惠最高可达5%;将长期贷款纳入优惠贷款范围,还款期可延长一年。

● 鼓励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快产业升级。政府设立纺织业投资支持基金,为企业更新设备提供融资便利,或提供一定额度的投资补贴;设立技术改造基金(TUF),启动全面培训计划,五年内培训50万名技术工人;重视时尚、设计和品牌,加大对实验室、产品开发中心和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引进外国技术人员和专家(免征个人所得税);继续支持手工纺织企业的发展,鼓励将现代元素和潮流与传统手工艺结合;加快引进转基因棉和抗虫棉,扩大棉花种植和产量;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植物纤维和人造纤维。

● 改善行业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快解决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不将纺织企业纳入拉闸限电和天然气限供的范围,鼓励企业自主解决电力供应;除在卡拉奇建纺织城外,在更多城市建设纺织城和服装城;完善仓储和船运等相关配套服务和设施,提供及时高效的物流服务;鼓励企业积极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营销效率。

● 加快产业重组,提高竞争力和规模经济。支持纺企并购,鼓励和推动经营困难企业进行资产、债务重组;对短期陷入困难、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在贷款申请、利率及税收等方面给予过渡性优惠支持。

● 合理调整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免征纺织机械进口关税,鼓励投资和设备更新;加大出口退税和财政补贴力度,加快研发补贴的受理和发放进程,启动高附加值产品退税计划;未来2年内,按布料出口额(离岸价)1%、家纺品2%、服装3%给予退税,如纺织品出口额较上年增长15%,企业可额外获得1%的退税;关税委员会将合理利用反倾销等措施加大对本国产业的保护。

● 加快制度化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废除阻碍纺织业发展的繁杂手续和不合理税费;尽快制订和完善促进行业发展的法律框架,明确规定纺织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等,以符合和满足进口国的有关要求。

● 努力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发新兴市场。努力争取美国和欧盟提供更多优惠待遇和便利措施,巩固和深入开拓这两大传统出口市场;充分利用已实施自贸协定带来的便利,加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商签各类优惠贸易协定;扶持大型出口企业的发展,为其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尽快研究制定并启动出口保险计划,保护出口商权益;强化驻外经商机构协助企业开拓所在国市场方面的职能。

● 改善用工环境,保障劳工权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高工人福利水平;打击使用童工的非法行为,提高妇女和残疾人在行业内的就业率等,避免国际社会和进口国以违反劳工标准等为由抵制进口。

四、巴纺织业发展前景

与其他产业相比,纺织业在巴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情况也比较复杂。尽管巴政府已出台了五年纺织业政策,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状况下,其扶持政策的落实程度将会大打折扣,且纺织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短期内难有根本好转,巴纺织业前景不容乐观。

出口难以快速增长。巴政府在新政策中确定了五年内年出口额达到250亿美元的目标,这意味着从2009-10财年起,年均增幅需达到21%。从目前形势看,全球经济或已开始走出衰退,但复苏过程将是缓慢的且可能发生反复,巴业界普遍认为,即使能有效巩固和扩大欧美市场,并在开发新市场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未来两三年内的出口也不可能如此快速增长,因此上述出口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内销比例提升艰难。巴虽有1.7亿人口,但中产阶层比例较小,占大多数的贫穷人口消费能力很低,倾向于购买廉价商品。由于巴企业对国内市场重视不够,来自中国、东盟国家的廉价纺织品和欧美国家的二手服装的市场份额正不断扩大。新出台的纺织产业政策对内需只字未提,只一味强调扩大出口。如果巴政府和业界仍不转变观念,短期内很难大幅提高内销比例。

不过,巴纺织业前景虽难说乐观,但毕竟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低廉劳动力,且长期以来已在欧美市场占有比较稳定的份额,在巴政府有关政策的促进和推动下,随着国内政局和安全形势的逐步好转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和增加,其发展将逐步走出困境,重现生机与活力。

五、中巴纺织业合作情况与有关建议

(一)中巴纺织业投资与贸易情况

中巴两国在纺织领域的接触比较广泛,但投资合作较少,现阶段仍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中巴两国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相互之间注定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但两国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也为彼此合作带来很多机会。

投资方面。我政府一直鼓励和推动纺织企业向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投资,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巴进展不大,且结果并不理想。1994年,中国纺织机械技术进出口公司与当地企业合作,在巴合资建立了飞马纺器厂,生产纺纱用的纱管,效益较好,但因与合作伙伴发生矛盾和纠纷,2006年被迫退出。1998年,中国经纬纺织机械公司在巴设立合资公司,生产和销售环锭纺纱机,因市场反应平平而最终停产。

贸易方面。我是巴第四大纺织品出口市场和第三大纺织品进口来源国。2007-08财年,巴向我出口纺织品3.7亿美元,占其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5%,产品主要为棉纱和棉布,两者合计约占95%。其中棉纱3.1亿美元,占纺织品对我出口总额的82.5%,棉布4560万美元,占12.3%。巴自我进口纺织品4.3亿美元,占其纺织品进口总额的18.3%。如不计棉花、蚕丝等初级原材料,巴自我进口3.9亿美元,占巴同类产品进口的比重高达49.9%。此外,巴还是我纺织机械出口的重要市场。2007-08财年,我对巴纺织机械出口额为9164万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6.9%,占巴纺织机械进口总额的20.9%,超过日本、德国成为其纺织机械的最大进口来源国。

(二)有关建议

(略)

(注:文中数据来自巴联邦统计局、全巴纺织企业协会和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

篇2: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策略分析

1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现状

1.1 出口增速下降、外销比重下降并且占全国总商品出口的比重下降

据海关统计, 纺织服装出口绝对值继续保持增长, 但增速较前两年有所下降。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711.72亿美元, 同比增长18.9%, 增幅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 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4%;2008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85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8.2%, 增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 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3%。2009年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 同比增幅-0.65%。2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共66.86亿美元, 较上个月减少85.45亿美元, 增幅-82.96%, 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6.14亿美元, 同比增幅-35.09%。

1.2 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 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倍增

2007年, 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服装1, 232亿美元, 增长19.6%, 占当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72%;加工贸易出口386.4亿美元, 增长11.4%, 占22.6%。2008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服装1278.9亿美元, 增长3.8%, 占同期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69.1%。同期, 加工贸易出口404.1亿美元, 增长4.7%。边境小额贸易出口2007年时仅为3.6%, 2008年开始迅速发展, 全年出口额达到122.7亿美元, 同比增长100.4%, 占纺织品服装总出口的比重攀升至6.6%, 为出口的增长贡献了3.6个百分点。

1.3 私营企业出口增长快, 成为新的生力军

2008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累计达到60000余家, 比2007年增加了1800余家。大型企业出口持续增长, 私营企业出口占据4成以上且增长迅速, 而国有企业的出口却增长乏力。

1.4 出口区域更加广阔、市场更加多元化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2005年取消关税配额制曾导致我国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出口增速大幅提高, 但随之而来的更加严格的贸易壁垒使得2006年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大量产品转口到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和拉丁美洲。2007年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和香港地区, 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香港等4个市场合计出口909.8亿美元, 合计占当年纺织品出口总值的53.2%, 对东盟和俄罗斯出口大幅增长, 其中, 对俄罗斯出口100.5亿美元, 增长1倍。2008年对欧盟出口继续增长, 对香港出口明显下降, 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和东盟5个市场出口额均超过百亿美元, 合计出口1, 126.9亿美元, 占60.9%。

1.5 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和广东地区

2007年, 全国纺织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江苏3省, 上述3省市合计出口1029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纺织品出口总值的60.1%。2008年, 浙江、广东和江苏占据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前3位, 上述3省出口额合计占57%, 其中, 浙江超越广东成为我国纺织服装最大的出口基地。此外, 上海、山东和新疆等省市区的出口额也超过百亿美元, 其中, 新疆增长很快, 出口额为107.1亿美元, 同比增长109.7%, 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8%。

1.6 国内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品牌国际化, 但品牌国际市场知名度低

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服装业要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 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 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国内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品牌国际化, 改变原有的OEM为主的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出口方式, 通过无形资产——品牌价值,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提高品牌贡献率。2006年以来, 已有部分国内著名服装企业制定和实施自主品牌国际化战略, 主要方式有:自主品牌国际化、收购国际品牌、设计师品牌国际化、通过赞助国际赛事实现运动品牌国际化。但由于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普遍都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而品牌经营是一种风险较高、资本较密集、销售渠道规模与集成度较高的经营模式, 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利润。许多中小企业都拥有自主品牌, 但现有的资本、技术、管理能力限制了他们从长远利益出发来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国有品牌发展历史比较短, 这些都导致国有品牌国际知名度低。

2 应对策略分析

2.1 政府层面的策略

2009年2月4日, 纺织工业被纳入国家十大振兴行业, 振兴规划明确了纺织业三年调整振兴的目标和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贸易融资政策, 继续加强国际合作,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当前促进出口的重要方面。商务部等部门应逐步完善贸易促进政策, 包括境内外的展会和贸易投资促进团组的出访, 同时调动各省市及中介组织、商会协会的作用, 形成全社会支持出口发展的环境, 各地政府也应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 切实为纺织服装企业做一些实事。目前, 广东、江苏、浙江这些沿海地区已经出台了若干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只有各地政府尤其是基层的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等管理部门切实行动起来, 国家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纺织服装企业才能得到实际的扶持。

2.1.1 关于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率上调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压力, 有利于缓解企业成本上涨压力, 有利于缓解企业人民币升值压力, 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国家自2008年8月1日起连续多次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率由当初的11%上调至目前的16%。据了解, 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 即可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获得76亿元人民币的退税额。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 为避免出口企业双重征税, 很多国家采取了对出口企业实行全部退税的政策, 使企业达到零关税出口。在当前的形势下, 除了“两高一资”企业, 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企业, 中国出口退税可以采取“应退尽退”的政策, 将出口退税率一次调整到位, 甚至有些行业可望与国际接轨, 实现零税率。

2.1.2 解决外贸企业的融资问题

纺织行业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 很久以来, 广大中小纺织企业缺少长期固定贷款, 只好把短期贷款用于长期投资, 风险很大, 虽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企业总体的融资环境改善了, 但是仔细了解后就会发现, 银行更多地是推崇有政府项目的大企业, 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依然十分严峻。政府应该考虑, 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做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政府可以发挥的作用就是拿出一部分钱来做融资担保, 这对困境中的企业来讲, 可能比提高退税率更加有作用。

2.2 行业层面的策略

当前, 纺织行业正面临全球经济动荡、国内经济增长和自身困难重重等严峻形势, 纺织行业协会应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对纺织行业增长影响的复杂性, 增强忧患意识, 在应对金融危机渡过难关同时确保行业正常发展, 实现纺织产业进一步提升。行业协会应该在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方面有效的发挥作用, 将市场空间对行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加强行业自律, 扩大、加强公共服务, 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在产品质量、技术咨询与培训知识识产权保护, 落实社会责任, 维护国内外公平竞争, 加大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服务力度, 发觉消化外部的不利因素, 渡过金融危机给产业调整带来的震动。

2.3 企业层面的策略

2.3.1 增强危机意识, 积极防范风险

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重视现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对行业冲击, 充分认识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 主动跟踪相关信息, 积极采取措施应对。2009年1至2月, 中国内地除对东盟、韩国和俄罗斯出口跌幅超过了总体出口下降幅度以外, 对印度、中国台湾地区、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等较大的经济体出口下降幅度也显示出加大迹象, 在这样的形势下, 今后一两个季度整个外需环境可能还会继续恶化, 出口企业必须有应对外需进一步下滑局面的思想准备。

2.3.2 开发新兴市场

目前, 很多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已经将目光从欧美日转向南美等国家。东欧、西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都是值得关注的区域,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便能在新兴市场上赢得一定的出口份额。事实上, 许多跨国企业如NIKE等已经把制造中心转移到了越南等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 一些中国企业的成功尝试也已证明, 中国纺织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具有输出优势。以埃及为例, 其市场规模在非洲仅次于南非位居第二, 对高、中、低档纺织品均有需求。埃及男性的服装平均消费为每年550美元, 女性则为900美元以上, 而与此相对的是埃及有限的生产能力。由于本土工厂不足1000家, 埃及需要大量从土耳其和其他国家进口纱线和成品织物, 这对于中国企业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方面, 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2.3.3 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

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应当适当依靠国内市场以求生存。我国出口商品在质量上、价格上有着相当的优势, 国内很多的细分市场仍旧处于空白, 利用好了这些市场, 对出口企业而言将成为一大优势。目前发展好的企业中, 不少是既有内销又有外销, 这样的企业创造力比较强, 转型比较快, 一旦出口订单减少, 就可以以内销品牌带动加工。内销品牌的发展也带动了不少加工型小企业, 拉动了就业, 增加了税收, 由此国家可以更多扶持中小企业, 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田瑛.今年前五月中国纺织品出口增幅有所回落[EB/OL].中国新闻网, 2008-07-08.

[2]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风雨飘摇之中, 期待救命稻草—纺织服装行业系列报告之出口退税篇.纺织服装行业[J].行业研究, 2008.

篇3: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

摘 要 纺织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业出口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在详细分析纺织业出口发展情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纺织品企业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纺织业 因素 发展对策

一、研究背景

纺织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有着悠久辉煌的发展历史。古时候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全面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纺织行业作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对行业经济尤其对出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一步步显现。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18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和6月份分别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60.6亿美元,增长10.1%。

二、我国纺织业出口情况

1. 贸易规模下降,出口增速明显减缓。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18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

2.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各国政府面对现实经济社会难题,不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转移国内视线,缓解政治压力,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纷纷出台,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3. 行业利润下降,企业亏损增多。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资料,2008年纺织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前11个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026亿元,增幅由去年同期增长36.9%转为下降0.7%;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21.3亿元,同比增长97.7%,亏损面达到20.4%。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

三、影响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因素

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2.强势竞争对手不断涌现。(1)发达国家和后起工业化国家地区;(2)自由贸易区成员;(3)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周边国家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周边国家地区与我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他们的一些粗加工产品竞争优势有的已超过我国。

3.行业对外依存度高,贸易市场结构单一。多年来我国纺织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我国纺织品出口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市场,对这三大市场出现高度依赖性。

4.人民币升值导致行业成本提高,利润降低。人民币升值主要从劳动工资和中间投入品两个方面加大纺织品的成本。

5.国内生产和组织出口成本上升,出口产品价格提高。近几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由于出口产品的价格上涨,我国纺织品参与世界竞争的杀手锏: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制造、规模效应正逐渐消失,欧美进口商的订单正转向印度、越南、印尼等周边国家。

6.纺织产业结构单一,整体市场集中度低。中国纺织业同构化现象非常严重,我国的纺织业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占据了主要比例。

7.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难以满足欧美市场需求。出口增速下滑更重要、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及低档次产品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少,企业几无技术创新能力。

四、我国纺织业企业发展对策

1.加快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是我国纺织业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转变纺织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纺织企业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的结构升级,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逐步代替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产品的出口。

2.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自主品牌。

(l)正确理解品牌的内涵。企业要正确理解品牌的内涵,包括人文内涵、科技内涵和人本内涵。

(2)质量保证。品牌产品更要过硬的质量保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物质基础。企业要建立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

3.强化环保意识,加快绿色竞争力的建设。随着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日益提高,绿色观念的深入人心,绿色纺织品己经一个优势条件逐渐演变为纺织品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其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绿色纺织品虽然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30%,但很多消费者都愿意购买。

4.推进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低,贸易依然局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对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争取向中高端产品市场进军。

参考文献:

[1]周劲.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策的研究.商场现代化. 2008(31).

[2]王晓红,胡英帆.人民币升值与中国纺织业.银行家. 2005(9).

[3]蒋旭明.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网络财富.2008(14).

[4]居新宇,潘钦文.纺织业抗击金融风暴.中国纺织.2008(11).

篇4: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

我国加入WTO后, 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亿美元。五年中, 出口增长了近3倍。据最新统计数据, 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651.36亿美元, 同比增长22.66%, 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38%, 贸易顺差达1290.3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1470.85亿美元。其中, 纺织品出口金额是522.54亿美元, 同比增长18.84%;服装出口金额是948.30亿美元, 同比增长28.91%。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 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长期以来, 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 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 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 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

在中欧纺织经贸关系上目前存在着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障碍。我国纺织服装受到欧盟TBT限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 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 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 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

2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 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不断

我国加入WTO以后, 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 因此对于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谓“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的大量反倾销等各种障碍。法国纺织工业联盟主席吕西安德沃日曾表示, 应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至2008年底, “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甚至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从纺织层面上来说, 他们这样认为是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 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 我国纺织业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 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 正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 因为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面对进口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劳动壁垒”措施, 纺织行业虽然也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也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开始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以及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但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初期, 肯定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

2.2 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 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 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 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 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 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 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 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 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出口成本增大, 且品牌竞争力不强。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 一般一票出口订单的周期是三个月, 而人民币汇率又不趋于稳定, 几乎一个月内就会有较大的变化。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 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 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上海著名经济学家石士均教授在宁波举行的2007年出口形势报告会上指出从去年中期开始, 人民币就不断向上攀升, 到现在累计升值近3%, 加上去年12月起部分纺织品退税率下调2百分点, 这大大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

3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对措施

3.1 纺织行业协会及商会的应对之策

纺织商业行会协会应该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根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 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服务, 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性, 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

(1) 深入开展国际纺织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务。

由于生产企业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较狭窄, 所以纺织商会要帮助他们拓展信息渠道, 挖掘信息资源, 保证纺织企业及时了解纺织动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 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 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

(2) 制定行业标准, 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及商会应该充分发挥协调小组及企业专家队伍的作用, 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应该采取价格协调和增强行业自律性等措施, 监督进出口企业的守法经营情况, 以保证纺织品进出口企业内的公平有序竞争;同时, 建立并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 提高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行业自律机制, 要求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并进行相关指导, 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体系的认识,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维护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利益和形象。

(3) 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

我国的纺织企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所以多开展纺织企业特别是进出口纺织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 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 提高国际竞争意识。

(4) 开展行业培训、品牌推广等服务工作。

开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业务培训、行业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升级提供咨询服务, 为提高专业市场的企业品牌形象开展相关服务。

(5) 建立纺织业检测机制。

针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 我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 面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政策、反倾销政策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种种不利, 逐步建立起纺织服装的监测系统, 对一些重点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及时发布, 帮助我国纺织企业正确认识市场前景, 确定发展方向。

3.2 纺织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

(1) 走创新之路。

企业的发展强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 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新的发展, 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 我国纺织业如何从“模仿”到“创新”, 对于长期以来给外国跨国公司打工的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讲, 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任何企业若没有创新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

(2) 推行“品牌战略”。

中国纺织业就必然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状态, 加强品牌建设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 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以自主品牌出口。

(3) 推进产品的多元化, 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 完善产业体系。

目前, 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低, 贸易依然局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对此,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 更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 采取新技术新工艺, 推动纺织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争取向中高端产品市场进军。

参考文献

[1]郭燕.纺织服装走出去战略[J].科学决策, 2002, (11) .

[2]严春瑜.从中美贸易摩擦看中国外贸战略的转变[J].法制与经济, 2006, (2) .

[3]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 2006, (1) .

[4]肖夏.纺织2006岁末盘点.亦喜亦忧[J].中国经贸, 2007, (121) .

篇5: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

2009年2月4日,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出台。《新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他参与了规划初稿的拟定。在孙淮滨看来,振兴规划对行业摆脱困境、助推产业升级有积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振兴规划让纺织企业重燃信心。他同时表示,2008年纺织业的困境主要是由国际市场疲软造成的,如果2009年国内新增的市场空间可以抵消国外缩减的份额,纺织行业就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

规划摘掉了纺织业“夕阳产业”的帽子

《新财经》: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许多产业受到了影响,国家因此针对重点产业出台了振兴规划。您参与了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初稿拟定,请简单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孙淮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应对政策。我国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重点产业进行扶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宏观目标。这十大产业是国家的财税支柱、就业支柱,也是社会的稳定支柱、安全支柱。

纺织业是一个传统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出台纺织工业振兴规划目的有两个:一方面,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促进这个产业完成由大到强的产业升级。

纺织企业对这个规划很关注。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业本身也面临产业升级,这需要国家给予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导向。

《新财经》:规划出台后,我们对一些纺织企业进行了采访。企业普遍认为是“重大利好,但不过瘾”,相比其他行业,国家对纺织业的扶持力度太弱。对此,您怎么看?

孙淮滨:一些企业对新规的期望值比较高,出台之后觉得与自己的想象有距离。事实上,国家的政策只要提供方向,就已经足够了。

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光靠国家政策,很难推动产业发展。因为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国家不去限制,就已经是在给它空间和释放内在动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纺织业似乎已经被定位为“夕阳产业”,被认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很多政策对行业发展很不利,尤其是银行贷款方面,银行都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戳伤了企业信心。如今,振兴规划的出台给予了纺织业新的肯定,这着实令行业振奋。

《新财经》:结合纺织业自身的特点,您觉得现有政策还存在哪些不足?

孙淮滨: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中小企业比例高达99.4%,这些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一些普惠性政策。扶优扶强对一些大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比如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大企业,它们一扶就强、就大了。纺织企业,你说能扶几家?这个行业更需要阳光普照性的政策,要惠及更多的企业。扶优扶强有利于拉开行业层次,而普惠性政策则更利于保生存、保就业。

《新财经》:规划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4%上调至15%。2008年国家已连续两次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3%;2008年11月1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上调至14%),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为什么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数额每次都是1%?企业从出口退税中能得到多大实惠?

孙淮滨:上调出口退税率只是国家的一种应急方式。1%看似不多,但给企业留下了一个想象和上升的空间。如果出口形势继续下滑,不排除继续调整的可能。国家的政策都是这样,不可能一下子调整到头,都是一步步调。

另外,外商很精明,他们会密切关注中国的政策动向。这次调整1%,他们很可能会从中国企业那里分走0.5%。上调幅度不大,不排除国家有这方面的考虑,怕都让外商拿走了。

对企业而言,即便是上调1%,也肯定比不上调要好。具体到企业的受惠程度,因企业自身的出口状况和资金周转状况而不同,一个小规模的企业,一年可以节省约10万元。

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

《新财经》:事实上,纺织行业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孙淮滨:去年一季度,纺织行业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仅是次贷危机,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加之国内的政策要素和成本要素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企业感到了生存压力。我们纺织工业协会当时进行了大面积调查,深入了解企业的困境,之后向国家提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新财经》:不少人认为纺织业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对此,您怎么看?

孙淮滨:竞争性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纺织业的主要问题出在需求上,需求出了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是多层次的,不能一味要求企业都搞“高精尖”产品,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生产不同产品。比如农村市场,它需要“高精尖”产品吗?

对于纺织业而言,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纺织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细分为纤维、纺织、印染、成衣,等等,到底是哪块过剩?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总是强调产能过剩,会对纺织业产生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比如,银行就会盯着我们,既然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他们就不愿贷款给纺织企业,纺织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

产能是否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由市场自行调节,淘汰落后的,留下发展的。

纺织业更应该“下乡”

《新财经》:为了拉动内需,许多行业开始“下乡”,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纺织业有没有可能“下乡”?

孙淮滨:与家电和汽车相比,纺织业更应该“下乡”,原因有三:首先,纺织品属于“温饱型产品”,家电和汽车则是“享受型产品”,应该先温饱后享受。其次,纺织品下乡不需要那么多的配套设施。“家电下乡”需要电网等设施的配套,纺织品就不需要。再者,在中国的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还没解决,缺衣少被的现象仍很严重,推动纺织品下乡更具现实意义。

《新财经》:为什么“下乡”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孙淮滨:纺织品下乡,首先要看国家政策层面怎么定。比如,是不是可以采取退税的方式鼓励企业下乡。其次,流通渠道要完善,渠道建设非常重要,不是说我开个大篷车下乡卖衣服就叫下乡了,这仅是短期行为。产品“下乡”不是白送给农民,因此,如何降低渠道成本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009年市场环境:“内松外紧”

《新财经》:金融危机尚未过去,2009年纺织行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孙淮滨:国际形势会比2008年更加严峻。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扩大。因此,对纺织行业而言,面临的外部压力会更大。

国内市场还是有希望和空间的。国内的经济和整个政策环境要比2008年更宽松。纺织行业经过2008年的洗牌,2009年整体走势应该不错。但具体情况如何,还要看政策的落实情况和行业自身调整的力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大。

纺织业2008年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疲软。2009年纺织业能否复苏,关键要看国内松绑的这块市场能否抵消国外再次缩减的那块市场。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如果国内新增市场空间可以抵消国外被压缩的市场,我觉得纺织业是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的。

《新财经》:刚才您主要从宏观形势以及政策层面进行了分析,如果从市场供需方面来看,产业的基本面情况如何?

孙淮滨:行业基本面依旧稳定。虽然我们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产业优势依然存在,无论是规模优势,在产业布局上的集群优势,还是体制方面的一些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尽管我们有些企业确实很困难,但是,仍然有30%的企业活得很好,它们是支撑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综合市场形势,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市场竞争格局没有变化。从市场层面来看,主要是外需市场萎缩,发达经济体对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我们的出口损失严重。加之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销商融资困难,国内企业在和他们做生意时,结汇风险增加,很多企业做了生意拿不到钱,这也会带来国际贸易的减少。但这不是我们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是所有出口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而且其他国家的压力可能比我们还要大。毕竟,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累积起来的产品品质、价格、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依旧在。在发达国家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下降的时候,他们更愿意购买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

第二,从前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出口量大幅增长,比如越南。这也是我们国家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出口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周边国家和地区分流了大量订单。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产业链不完整,面料、辅料的供给主要还是依赖中国。尽管我们成衣出口量减少了,但我们对这些国家的面料、辅料出口量增长较快。我们与它们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第三,新兴市场对纺织品的基本需求还是存在的,比如俄罗斯、巴西、中东、拉美等国家。虽然它们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它们本国自身的供应能力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等,而这中间的空白要靠中国来填补。

所以说,纺织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和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我们对国际市场不能完全丧失信心,尽管国际需求量下降了,但中国纺织品的所占的市场份额是不会减少的。

《新财经》:

2008年,沿海一带纺织企业大量倒闭,今年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孙淮滨:2008年,纺织业的洗牌力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基本见底了。2009年,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下来的企业怎么利用扶持政策发展,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企业如何挺过来,好企业能否再带动一些中小企业走向复苏。

纺织业振兴规划核心内容

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四要优化区域布局。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五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蚕丝收购力度。

记者观察

篇6: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

一、绍兴外来纺织女职工城市适应性现状

(一) 经济适应性情况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而生存需要主要表现在经济层面。绍兴外来纺织女职工经济适应性现状可以从收入情况、生活支出情况和居住状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调查表明, 67.4%的外来女职工收入在1500~2500之间, 年总收入远远低于浙江省2012全社会单位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00087元, 且51%的外来女职工把工资收入所得大部分汇往家里补贴家用;从每月收入开支来看, 选项前3位的是用于吃穿用等 (86%) 、给家寄钱 (20.9%) 、用于娱乐活动 (16.3%) ;从居住情况来看, 86%的人住在单位宿舍, 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高度重叠, 每月收入、支出情况和居住情况很不利于纺织且外来女职工城市适应性的发展。

(二) 社会适应性情况

社会适应性是指绍兴外来女职工适应城市社会的种种过程, 包括外在适应如服饰、语言等和内在适应如态度、价值观等。

1. 价值观念方面。

纺织企业外来女职工由相对封闭保守的农村来到开放的城市, 其言谈举止会主动模仿城里人, 价值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首先, 她们的言谈举止城市化。在调查发现, 有的女职工不仅会讲普通话, 甚至会讲简单的绍兴话。除了语言上的模仿适应外, 她们还在穿衣打扮上与城里人看齐。言谈举止城市化是她们在绍兴最简单、最表面的适应。其次, 她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来到绍兴的外来女职工, 在与绍兴城市文化接触的过程中, 其传统的价值必然会受到洗练、冲刷。据调查结果统计, 67.5%的纺织企业外来女职工自我感觉比之前变化了很多。

2. 社会交往方面。

外来女职工进城后, 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后, 还需要与身边的人产生交往, 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社会交往也是衡量外来女职工在更深层次上城市适应性的重要指标。统计结果显示, 23.3%的外来女职工工作之余时间用于休息 (52.6%) 、做家务 (23.7%) 、看电视 (11.8%) , 没兴趣参加集体活动, 55.8%的人从来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意识, 只有20.9%的人想参加, 但又不知道如何参加社会集体活动。此情况说明外来女职工人际交往圈子带有很强的封闭性和狭窄性, 97.7%人际交往圈子以地缘、业缘关系为主, 外来女职工人际交往圈的相对封闭性还表现在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81.4%的人向老乡寻求帮助, 而向本市人求助者仅占2.3%。

(三) 心理适应性情况

心理适应指外来女职工进城后整合吸收城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并认同城市社会的过程。外来女职工在心理上的适应是其完全融入城市的标志。

1. 自我身份的认同。

在调查中发现, 当问到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时, 88.4%的人选择自己是农村人, 9.3%的人“说不清”表示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模糊, 2.3%的人选择“既不是城里人, 也不是农村人”, 0人选择自己是城里人。学者朱力在一篇文章中把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分为三种人。第一种是回归型, 这部分人仍然将自己定位在农民这一身份上, 本次问卷调查中有88.4%的人是这种心态。第二种是摇摆型, 选择“说不清”的被调查者都属于摇摆型的人。这部分的外来女职工存在着复杂的边缘人心态, 基本上没有完成心理上的适应。第三种是滞留型, 明确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在城市, 从心理上认可自己是“城里人”。全部调研外来女职工都属于回归型和摇摆型的人, 这充分说明她们心理适应度不高。

2. 城乡差别观念浓厚。

调查发现, 外来女职工对家乡和绍兴的差别认识比较清楚, 20.9%选择了经济收入存在较大差距、30.2%选择了生活观念是最大的差别, 9.3%选择了文化语言的差别, 可见, 在外来女职工心理, 生活观念的差距, 也就是生存适应还是主要的。特别是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 在外来女职工的心理, 62.8%的人选择能忍就忍, 只有25.6的人选择据理力争, 这也表明, 在外来女职工内心深处, 把自己归入外地人范畴, 和绍兴居民有了界限划分。

(四) 制度适应情况

了解熟悉绍兴政策制度是纺织企业外来女职工行使权力、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全方位融入绍兴的重要体现。在调查过程中, 当问到您知道单位应该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吗?100%的被访者选择知道, 但具体问到应该参保哪些险种, 87%的人选择不清楚, 但100%的被访者愿意让用工单位办理缴纳社会保险;关于绍兴市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方面的政策, 79.1%的外来女职工不知道;对于绍兴市政府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政策满意度调查的时候, 62.8%的选择一般。此调研结果表明, 外来女职工对于绍兴制度政策, 特别是关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制度较少关心, 表明外来女职工在制度上的适应性较差。

二、绍兴纺织企业外来女职工城市适应性现状

首先, 外来女职工在城市社会的生存适应比较容易, 但是这种生存适应还处于较低层次, 因为她们参照的是在农村的生存状态;其次, 外来女职工的社会适应是她们在更深层次上适应城市的表现, 但从整体来讲, 她们在城市的社会适应并不理想。再次, 外来女职工在心理上适应所在的城市社会是她们深度城市适应的标志。她们对城市的归属期望值较高, 但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冲突使她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迷茫, 外来女职工还远未在心理上适应城市。最后, 外来女职工在制度上的适应是她们城市适应的显著体现, 也是保障自我权益的有效途径。但从调查结果来看, 外来女职工的制度适应现状比较差, 由于性别原因, 对于政策制度敏感性较低, 投入关注度不够, 另一方面学历水平偏低, 较多的人不能很好地知晓和详细了解制度内容。

三、绍兴纺织企业外来女职工城市适应性障碍原因分析

(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影响因素

户籍制度使外来女职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近几年, 虽然户籍制度有所松动, 专家学者的呼声也比较高涨, 但其实质性内容并没有大的改变, 现行的户籍制度将外来女职工排斥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与城市居民相比, 外来女职工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 本文调查的外来女职工只有少数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绝大多数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现存的二元结构制度增加了其城市适应的难度。

(二) 人力资本的能力影响因素

外来女职工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 自身人力资本特征对其适应程度密切相关。与城市居民相比, 外来女职工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不高, 88.3%人高中以下文化水平, 且83.7%的外来女职工没有也不想接受职业培训, 职业准备不足, 所以她们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岗位。

(三) 劳动力市场划分的经济影响因素

外来女职工经济收入低, 影响城市适应性, 这只是表明现象, 经济收入低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外来女职工被大众归类为低端劳动者。低端劳动力市场中的微薄收入几乎完全不能承担昂贵的城市生活费用。

(四) 亲缘、地缘关系网络的交往影响因素

外来女职工进城就业后, 农村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网络对她们仍有着持续的影响。即使她们人在城市打工生活, 也无法建立起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圈子, 她们的生活圈子仍然是建立在亲缘地缘关系上的狭小范围, 很少参加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

四、绍兴纺织企业外来女职工城市适应性对策建议

(一) 破除户籍制度壁垒, 提供制度保障

二元户籍制度是妨碍外来女职工城市适应的主要制度缺陷, 是面临各种不公正待遇的基础性制度, 不仅是导致外来女职工就业难、无社会保障、地位低、边缘化的重要因素, 更是外来女职工不能适应绍兴城市的主要原因。因此, 政府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让外来女职工能够平等地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使外来女职工均等地享受绍兴城市文明和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有效推进外来女职工城市适应的进程。

(二)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一是增加对外来女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公共支出, 尽可能提供一些公益性的继续教育机会;二是帮助外来女职工更好理解和充分利用绍兴城市的公共文体设施, 如绍兴市图书馆、街道社区报栏、公共体育设施等, 甚至在外来女职工密度较高的社区专门开设阅读室、资料室等, 帮助她们提高文化素养。

(三) 统一劳动力市场, 保障平等竞争机会

目前城乡二元就业体制造成外来女职工在绍兴就业市场中受到限制, 不能享受到与绍兴市民同等的待遇。外来女职工与绍兴城市居民从事相同的工作, 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劳动, 却得不到同等的报酬, 遭遇着不公正的待遇。因此, 要实现外来女职工的城市适应, 必须要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从而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平等竞争。同时,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外来女职工取得其劳动报酬的权利;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 实现城乡就业资源信息共享。

(四) 丰富社区活动, 扩大交往范围

社区通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 组织和吸引外来女职工参与社区活动, 在外来女职工较为集中的社区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加强与社区绍兴本地居民的交往, 打破原有的亲缘、地缘的狭小交往范围, 加速其城市适应的进程, 增进外来女职工对绍兴城市社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寿菊萍.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 2010 (2) :282.

[2]林家琦.农民工城市生活现状与留城意愿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4) :37.

[3]张海波, 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J].社会学研究, 2006 (2) :98.

[4]陈伟.新生代女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特点[J].理论研讨, 2010 (12) :183.

篇7:鲁泰纺织振兴中国纺织的百年情怀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萌芽、成长于此。1987年6月,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杜坡山下荒凉的土地上响起了推土机的轰鸣声,鲁泰纺织的前身——淄博第七棉纺厂2万纱锭厂房的建设拉开了帷幕??

今日鲁泰:杜坡山下“拓荒”而来

走进鲁泰纺织科技文化展馆,一个四层展厅,记录了鲁泰从建立初期到当下25年的发展史,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栩栩如生的五个“铜人”,他们手捧面料,面露悦色,似乎是在对手中的面料诉说着什么。看到这一幕,人们总是不禁回想起25年前的鲁泰??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淄川区为调整产业结构,决定上马一个两万锭的棉纺厂,时任区煤炭公司经理的刘石祯被推到了棉纺厂厂长的位子上。这个常年与煤炭打交道的人如何料理这些雪白的棉纱?然而区领导偏偏看中了他,于是,这一黑一白的两副担子压在了刘石祯的双肩上。

1987年6月,“七棉”破土动工,开工初期既缺钱又缺物,然而这是淄川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大举动,全区人民都在关注。在紧张的四百多个日夜里,刘石祯没有一天身心不在“七棉”,刚开工后不久,刘石祯就把办公桌搬到了杜坡山下。

在这之前,刘石祯从省有关部门得知,我国领导人在会见外国一个代表团时,谈到泰国一家公司想把一个投资几百万美元、两万纱锭的棉纺项目放到中国,泰方将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且产品包销。市区领导对这个“两头”在外的项目十分重视,要求积极争取。

而为了争得这个项目,刘石祯这个“拓荒者”更是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连续两个月,跑了十几趟北京,盖了不知多少个公章,终于把手续办了下来。之后,在泰国首都曼谷签订了合资组建鲁泰纺织有限公司的协议,1988年10月,鲁泰纺织有限公司诞生了。

1990年,鲁泰纺织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开业当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269万元,利润168万元,出口创汇448万美元。1993年,鲁泰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实行股份制改造,发行内部职工股2000万股,成为当时江北第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并改制为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至今,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A、B股上市公司,拥有36个生产工厂,下设12家控股子公司。公司拥有从棉花育种、种植,到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生产,直至双线品牌市场营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和全球顶级品牌衬衫制造商。

品质鲁泰:中国纺织界的“茅台酒”

常听人说鲁泰的产品质量上乘,但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在鲁泰纺织科技文化展馆里,记者就真切地感受了一次鲁泰自清洁面料的“威力”:工作人员将番茄酱滴在一块自清洁面料上,不用任何洗涤产品,半分钟后,用清水在沾有番茄酱的部位冲洗,面料崭新如故,没留下半点番茄酱的污渍。

一件“无缝线”衬衣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整件衬衫没有一处缝合的地方,却依然有版有型,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无缝衬衣是优选适合纯棉面料的环保高分子热熔黏合材料,用“焊接”技术代替缝纫,变革了用机针、缝纫线缝合衣片的传统,从而将过去制衣工序、设备种类大大缩减,颠覆了原有的生产模式,堪称世界制衣史上的一次技术变革。而这些,仅仅是鲁泰在“十二五”期间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在“十二五”期间,鲁泰相继获得了“全国质量奖”、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全球卓越绩效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荣誉称号,这些奖项的获得无不与企业产品的高品质有着密切关系,是企业对质量、技术以及效率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充分肯定。

其实,鲁泰在建厂初期便确定了产品高档次、高品质的定位。比如,为提高自主纱线检测能力,保证纱线质量,鲁泰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的同时,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乌斯特检测设备。

早在1990年,鲁泰公司生产纱线就达到了乌斯特公报25%的水平,这代表了当时国内纺织企业的最高水平。而之后,鲁泰的纱线质量稳步提高,部分产品更是达到了乌斯特公报5%的水平,得到了泰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客户的认可,并被外商赞誉为中国纺织界的“茅台酒” 。

从一开始,鲁泰就把客户的体验放在第一位进行产品开发,从需求出发,以体验落脚,打造出了众多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例如多功能衬衫、无缝线衬衫、新型抗菌整理面料、纯棉凉感面料、纯棉色织超级免烫面料等近千余项创新产品。

就拿其自主研发的 “无缝线衬衫”来说,为了解决衬衫在穿着时出现接缝部起皱的问题,鲁泰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发现,造成起皱的“罪魁祸首”其实是缝纫线。因而,无缝线衬衫的灵感应运而生,并实现了产业化。

鲁泰公司副总经理张建祥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无缝线衬衣进入产业化,它的重大意义在于这一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接缝起皱问题,给顾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洗可穿”全新体验。

其实,鲁泰对品质的控制绝不仅仅是在终端领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产品自然需要好的材料。为了进一步保证产品品质,鲁泰在被誉为“中国长绒棉之乡”的新疆阿瓦提县建设了15万亩的长绒棉基地,并联合农业科研部门,进行大量的实地育种实验,培育了多个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质品种;学习美国、以色列等农业强国的先进种植经验,实施滴灌装置、精量播种、生物防治虫害等技术,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确保了公司优质的长绒棉资源,将产品实现卓越质量的控制权和竞争优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除此之外,鲁泰还使用来自美国、埃及、澳洲等世界各地的优质长绒棉。

现如今,鲁泰实现了从棉花育种、种植到纺纱、漂染、织布、整理、制衣的完整产业链,全产业链掌控,从而为节约综合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质量、缩短交期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不过,鲁泰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却始终未敢停步,而是通过传承“工匠精神”,打造纺织精品。为了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今年,鲁泰还面向一线员工开展了 “弘扬‘工匠精神’活动暨评选2015年度‘鲁泰工匠’活动”,力求唯有匠心独运,方能卓尔不群。

科技鲁泰:经纬之间,是品质,也是执着

提起鲁泰,近年来最多见于报端的非“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莫属。走进鲁泰染色数字化车间,其“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尤为显眼,这里没有了穿梭于车间搬运纱线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机械手以及地表穿插有序的轨道。据悉,这套装备实现了筒子纱染色从手工机械化、单机自动化到全流程数字化、系统自动化的跨越,使我国成为了世界首个突破全流程自动化染色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国家。

对此鲁泰研究院负责人表示:“漂染染色是纺织印染行业中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关键工序,公司践行‘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改善工人劳动环境、劳动强度,通过筒子纱染色自动生产线来解决此问题。同时,筒子纱染色自动生产线有效解决了纺织印染行业用工密集生产效率低、染色质量稳定性差、能耗高废水排放量大三大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确实如此,鲁泰产品蕴含的独特魅力和优异品质,源于鲁泰对品质的卓越追求,更源于鲁泰科技创新的力量。而对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让鲁泰从有效需求满足发展到了如今的创新需求引领。

鲁泰相关负责人甚至直言,“这五年来,鲁泰最大的成就就是从纯粹生产型企业转变成如今的生产服务型企业。如果说前五年鲁泰的发展是靠装备、管理和诚信,那么今后十年,鲁泰所依靠的就是科技创新”。

谈到鲁泰近年来大手笔投入科技创新及“两化融合”的目的时,该负责人谈到两点:纺织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数80、90后工人已不再愿意从事这种繁重的车间工作,而推动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使用和实施,可以让工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适应新时代工人的需求。同时,关键装备的使用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自动穿筘机的使用,以前人工12小时才能完成的穿经,现在只需要一小时。 ”

“现在是得员工者得天下,鲁泰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不是建立在减少用工、节省成本的基础上,而是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该负责人说道。

据介绍,在公司创立初期,鲁泰就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后来又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集科技创新、面料服装设计创意、交流合作、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纺织服装工程研究院。

近年来,鲁泰则致力于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与低碳节能技术工艺前瞻性、关键性和应用性的原创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时,其还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香港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美国陶氏化学、瑞士科莱恩等国内外几十家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著名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高层次的“产学研”联合开发体系。此外,为实现由创造到创意的跨越,鲁泰还分别在美国纽约、意大利米兰等世界时尚之都设立公司或办事处。这些国内外时尚创意机构的建立为公司产品的时尚创意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做法,使我们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为我们始终处于全球色织行业领先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鲁泰研究院负责人坦言,创新的背后是人,公司始终把培育创新型人才当作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今,鲁泰已经打造了一支包括泰山学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专业技术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级专家、博士在内的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覆盖面广、技术力量雄厚的研发团队。

而在“十二五”期间,鲁泰在创新模式方面则建立了以外部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战略客户和重点供应商为联盟,内部生产、品管、研发设计、营销无缝链接的“双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双四位一体”创新模式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依托,不断引进先进的思维、技术和创新型人才,为公司提供科研前瞻和智力支持。

除了注重企业在体制、模式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鲁泰还尤为重视科技的创新,并将其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使鲁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如今,鲁泰拥有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并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保持全方位的合作。同时,鲁泰还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现代生产技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其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低扭矩节能纺纱关键技术,实现了单纱低捻度、低扭矩、高强力,在低扭矩环锭单纱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传统环锭技术在超低捻度条件下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技术的难题。

科技创新造就了鲁泰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带给鲁泰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国际鲁泰:放眼全球,逐鹿八方

“百年企业”需要如何打造?走出去,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显然是必然要走的一步。

上一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调研报告下一篇:刻骨铭心的话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