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孩子表达自我方式

2024-04-28

反抗:孩子表达自我方式(通用9篇)

篇1:反抗:孩子表达自我方式

孩子的爱是最单纯的,他如果喜欢你就会做出一些动作或者用一些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去表达给你,当你接收到这样的表达以后如果你不明白或者是用不耐烦去回馈,那么就会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

宝宝上了幼儿园以后,每天在幼儿园都有不同的发现,回到家里他就会把在幼儿园里发现的事情说给他认为喜欢的可以信任的人听。也许会有很多的事情都让他认为需要告诉你,这个时候你就要保证足够的耐心,而且如果有什么需要你配合的发表意见的事情也要适时的给宝宝建议。这样宝宝以后会越来越喜欢跟你交流,即使是别的孩子都有的小秘密他也会坦诚的告诉你,因为他会把你当成一个很好的倾听对象,可以为他解决很多疑惑。

宝宝如果喜欢你,他会喜欢跟着你,不要觉得烦,这也是宝宝表达的一种方式。因为他还小,其它的表达也做不出来,只能用时刻都跟着你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一些幼稚的方式去表达。

在宝宝跟你分享他认为好玩的玩具或者好吃的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收下宝宝的心意,即使你并不想玩或者吃,也一定要接受,因为只有喜欢你他才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分享给你,如果你不接受那么宝宝就会觉得你是不是不喜欢他,伤害了宝宝喜欢你的心情。

在你爱着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是爱着你的,只要你细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孩子爱你的表现是很多的,记得要及时的反馈哦,这样孩子会更加喜欢去做这些事情来体现他对你的爱。

篇2:反抗:孩子表达自我方式

又是一年毕业季。我记得我高考结束的那天,我和所有毕业生一样,在宿舍楼上把几大箱子厚厚的课本、习题一股脑地往楼下空地上扔,楼下不一会就被扔成了一片书海。

好多人在那一刻对着前方呐喊、怪叫,听不清嚷嚷的是什么,但那场景令我得差点就要哭出来。

而就在今天,看到一个鲜有动态的小弟弟突然发了朋友圈。我这才想起,不知不觉中,自己高中毕业已经五年了,

小弟弟发的朋友圈没有配图,就只有很简单的几个字,令人猜不出发送者的情绪――

“毕业快乐”。

顺手翻了翻他的朋友圈,大概从的暑假开始,朋友圈内容只有寥寥几条,其中一条还写着“回学校了,手机是朋友的,要还了。”

这个梗我是了解的。他的妈妈怕影响他高考,高中三年只给他配了一台能接电话的老式诺基亚。对,就是那种直板的土旧款式,唯一能上网的是手机自带的还能打开“移动梦网”的主页的浏览器。所以,他的手机里没有微信和QQ,更没有同龄人都爱玩的王者荣耀。

总算是毕业了,近来他和他妈妈申请换一台智能手机,申请时还特地补充了一句“不用太贵的,千把块的就可以”。

我甚至能读懂他话里的潜台词:多少钱都无所谓,是一台正常的能下载APP的手机就可以。

但姜还是老的辣,他的妈妈直言将来他就要步入大学了,但大学不像高中那么简单,很多大学都是开放式的,来来往往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所以还得观望一个学期之后才能买新手机。

上面的对话,我是在微信群聊中看到的。小弟弟再没有搭话,可能是默许了妈妈的决定,也可能是又把手机归还了朋友。

我仿佛能想象出小弟弟失落的那张脸。但我插不上嘴,因为我没资格。而且在我大一的时候,的确遇到过入室盗窃,我的第一台手提就是这样被偷走了,至今寻不回来。

我回忆起了见他的几次情景。一次在他大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去他家做客。吃饭的时候他很安静,流程化地给所有在座的人都夹了菜,而且特别有教养地给最年长的先夹菜。他吃饭很快,但从不会扒饭,只会加快咀嚼的速度。当时他第一个宣布吃饱,碗里没剩一粒米,还会很有礼貌地向着在座的一个个说道“我吃饱了”,这才宣告着用餐过程的完成。长辈们都夸他懂事,而他妈妈嘴上责着他吃太快对身体不好,但还是因为他不错的表现准他离桌去玩了。

还有,隔那一次见他不久,我又去了一趟他家。()他在家里玩着国外的单机游戏“红警”。这令一个英语渣渣的我感到惊讶不已的是,他这么小的年纪,竟然玩了一款全英文的游戏!

了解后才知道,这本是他爸爸偶尔玩的游戏,遇上不懂的词汇他可以请教爸爸。当时他就是这么和他妈妈解释的――在放松的同时还能让学学英语更容易进步。这样的解释,才让他妈妈允许他在周末都时候偶尔玩一玩。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也要在封闭式的学校里学习,少有得知他的讯息,但偶尔会听到一些阿姨聊天时提起他的现状,比如他从不和家里人提特殊要求买衣服或者球鞋;比如现在的男孩子文科很少有厉害的,不过他历史政治可是经常拿高分的;再比如到了高中,人家学生各个要买手机还得是苹果的,就他还是那个小破机,懂事得很……

今天从看到讨论买手机的事开始,我便花了半个小时回想种种往事,忽而感觉心内五味杂陈。

说不上惊讶,也不是同情,更不会觉得心酸可怜。

这是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那一瞬间脑袋仿佛进了一团浆糊什么也感慨不出来,就只想着把这样不太自在的感觉给吞咽下去。

也许不久后公布高考成绩,以他平时的水平,他一定会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获得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想到这,仿佛我变成了他,一种自由快慰升腾起来:到了九月就是名正言顺的大学生了,大学不会有这么多作业,可能没有班主任只有像朋友一样的辅导员,而且还可以和未来的舍友一起去看梦想了很久的演唱会,当然,如果宿舍里是五个人就好了,这样可以搞个“五人黑”,一起组队英雄联盟……

是啊,忽然觉得再忍上一个学期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又怎样呢?

而后冷静了下来,觉得自己的确“想得太宽”,显得多管闲事了。

我无法评说这样极度规矩的童年或者青春是不是一件好事,但至少不会让父母失望,而自己也不会踏上歪路。

小弟弟可能是同学眼中最“土”的一个,平时话不多,现在这个年代还用着老式的手机,没有很潮的服饰让自己标新立异,不敢和父母顶嘴显得一点也不酷,还有见人就礼貌问好的样子让人误以为是个极有城府的人。

懂事得令人心疼的小弟弟,我想,他有时候会觉得委屈会觉得累,但他依旧会觉得值得。

篇3:让孩子以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

【关键词】表达方式 科学探究 训练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等途径表达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每一个科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尤其是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也要用规范的表达方式,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还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画图等多方面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科学中的一些概念、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表达方式,开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优化科学探究活动效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1、收集数据:研究主要采用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第一组数据为: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学习所取得的效果;第二组数据为: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的效果。其中,第一组数据来源于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书,第二组数据来源于今年3月份的一次活动调查。(活动内容为:学生对“时间”单元的学习小结)

2、数据统计与分析:

分析:在以上的课题中,教师组织学生先通过画图设计,然后再进行实验,最后由学生在实验报告书中进行小结或写感想。例如:在《保护鸡蛋》这一课中,全部学生先进行画图设计,然后根据方案,做出实物(鸡蛋保护器),最后测试的时候,有73%的鸡蛋完好无缺。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采用画图、表格等方式会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学生会从实验中收集相关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找到较为正确的结论或感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比较重要。

分析:从表中可以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的表达方式有小品表演的形式,占调查人数的56.0%,也就是说他们有相当多的会喜欢用肢体动作配合语言文字来表达探究的结果,采用的是较为活泼的形式,说明学生比较习惯于用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这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在表中,有22.2%的学生会采用比较传统的读书方式,有部分学生自己制作道具来进行学习,这说明学生的各自表达方式的不同。在调查中,有77.8%的学生采用团体合作的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这也说明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加强。而表达的内容中有66.7%的学生会利用课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意味着学生已不单单满足于课本内的知识,或者说,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查阅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让自己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三、教育感想与育人建议

在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积极性在不断地提高,为了在交流中让其他的同学明白,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知识点,例如会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制作道具、询问教师、合演排练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课外知识面也大大拓展了。可以说,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调查记录表上,发现学生采用较多的是小品、道具等手段,显示学生比较习惯用一种相对活泼的形式,来表达对知识的理解。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当然这也是小学生较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应该鼓励、保护他们这种积极性,然后在这基础上,帮助他们采用更多的、更丰富的手段去完善自身的表达能力。

篇4:反抗:孩子表达自我方式

那么语文课教学的目的仅仅是教会我们写字吗?当然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我们能够自由、准确生动地表达我们自己的见闻和思考,并通过写作磨练我们的思想,砥砺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让别人知道我们是什么人。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写文章,或曰作文。

现在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在教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常让孩子背诵一些程式化的桥段和语料,或者让孩子掌握一些固定的行文方法。经过培训的孩子在短时间内或可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但却常常跳不出固定的套路,而且很容易千篇 一律。特别是同一个培训机构的孩子,常常写出雷同的作文。一旦遇到生疏的题目,培训机构教给的“三板斧“就不灵了。

作为家长,我们其实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写作文究竟是如何写重要,还是写什么才重要呢?答案显然是后者。一个认真生活,能够敏感地体会到生活中各种味道,并善于思考的孩子,写出好文章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你知道了,教孩子写作文首先要丰富他的经历,让他有东西可写。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认真生活之外,能够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多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多去体会不同文化下的风土人情……就很重要了!

孩子有了体会、有了感受、有了思考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表达了。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就发挥了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积累足够的词汇,教给他谋篇的方法,以及讲话的技巧……

教孩子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让孩子脑子里有,并且学会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认识到:

写作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本能和需要,当我们品尝到了生活中的新鲜滋味时,当我们的思想有了新的触动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用文章来抒发和表达,并在写作中整理思想,升华灵魂。

作者:沙树声

篇5:帮助孩子渡过反抗期

帮助孩子渡过反抗期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3~4岁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岁的第二反抗期.而这两个重要时期的心理发育状态,往往又会影响到他们今后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因此,帮助孩子安然渡过“反抗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作 者:王震  作者单位: 刊 名:健康人生 英文刊名:HEALTH LIF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反抗:孩子表达自我方式

四个孩子三个考上北大,“狼爸”萧百佑的育儿经着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家长。有关他的新闻铺天盖地,很多家长却越来越看不懂他。

萧百佑是四个孩子的“狼爸”,又是娱乐CEO;他崇尚国学教育……

萧百佑和他的四个孩子。由左到右分别为老四萧冰、老三萧箫、父亲萧百佑、老大萧尧和老二萧君。萧百佑很有生活情调,特意把送给妻子的诗汇编成集。

在萧百佑家,由4部分组成的物品随处可见。萧百佑面前的4个玩偶代表着四个孩子,他起名为“福”、“禄”、“寿”、“喜”。

首次当面接受家乡(广东)媒体的采访,萧百佑不仅首次对媒体说出自己的原名萧锦华,还第一次给外人展示了送给妻子的诗集。所有元素相结合,令“狼爸”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他的育儿经,绝对不是只有打这么简单。

家里随处可见四孩子痕迹

11月18日上午9点,在萧百佑北京的家门口,记者便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在巴赫的钢琴协奏曲背景下,他正用粤语给朋友打电话。

招呼记者坐下,萧百佑点燃一枝香烟,随手放在了烟灰缸上。这个圆形的烟灰缸非常别致,由4个扇形的小部分组成,每部分也可单独使用。

在萧百佑家中,由4部分组成的物品随处可见。看到它们,萧百佑就好似看到了萧尧、萧君、萧萧和萧冰四个孩子。

狼爸是家里的绝对权威

萧百佑反复强调,他所说的教育是指家教。“孩子们从小到大都在最好的学校读书,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会有任何问题,我要带给孩子的就是良好的家规和习惯。”

萧尧、萧君和萧萧都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读书。这所私立学校的学费不菲。即使面对公司关闭的经济难关,萧百佑宁愿卖房、卖车,搬入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也要把孩子们留在好学校。

萧百佑在家中从来是说一不二,拥有足够的权威。客厅中有一组沙发,他永远坐在中间的位置,妻子坐在他右手边沙发的第一个位置,4个孩子按年龄依次分配座次。

“打法”标准超过百项

自从3岁开始,挨打便成了4个孩子的家常便饭。萧百佑在心中总结了100多条细致的标准,孩子犯不同的错打多少下,都按照量化的标准来惩罚。每个错误最多打10下,数错并罚。

所以,他们家里常常会出现萧百佑拿着藤条的身影。他手拿藤条,让犯错的孩子将手伸到面前,他借助自己的腕力,用藤条惩罚孩子。

小女儿萧冰要弹琴,所以不会打手。但一次被打最多的纪录,也是发生在她的身上。

有一天,萧冰的考试成绩不好,老师将成绩写在了与家长联系的留言本上。萧冰担心被父母知道,把这一页撕掉了。萧百佑发现后,萧冰不仅撒谎,还与他顶嘴,结果被打了28下。

“说谎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品格和道德问题,这是底线。”萧百佑说。

萧氏“打法”

打孩子有七大注意

萧氏“打法”分成七条:

一、12岁以后不再打,因为性格、习惯已定型;

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

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

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

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

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打法”还是“连带制”的。老大犯错,只有老大挨打;老二犯错,老大和老二都挨打,依此类推。萧百佑的理由是,小的犯错大的没管好就是犯错。

萧氏家教

去同学家做客要写申请

萧氏家教严厉,还体现在打之外很多方面。从幼儿时期,就要学《三字经》、《声律启蒙》、《琵琶行》。他们不能在卧室开空调,不能随便开冰箱,不能乱用零花钱,不能自由看电视上网……

大学之前不能交朋友,孩子如果去同学家做客,必须先写一份申请书。内容包括该同学的成绩、在班级的职务、家长的姓名和电话、要去多久、为什么去等。申请书必须班主任签字后才送父母审批。萧尧有一次参加同学生日会,在亲友帮助下,终于说服父亲。可他到同学家5分钟后,就被叫了回去。

狼爸:“我的家教也适合独生子女家庭”

打并不是萧氏家教唯一主题,还包括发掘孩子天分、“鼓励”比“奖励”重要、父亲如何给孩子爱等内容

如今,萧百佑三个孩子都通过“港澳台联考”考上了北大,小女儿成绩稍差,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书。萧百佑有理由认为“萧氏家教”是成功的。他写出《所以,北大兄妹》,希望与家长们分享经验。

书中,打并不是萧氏家教的唯一主题,还包括发掘孩子天分、“鼓励”比“奖励”重要、塑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学习计划、父亲如何给孩子爱等内容。只是在“棍棒教育”被广泛诟病的今天,萧百佑的“打法”被无限放大了。面对网上近乎一边倒的评论,记者深入对话萧百佑,试图还原更真实的“狼爸”教育理念。

对话“狼爸”

打的前提是家庭温馨

信息时报:你的育儿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你有没有感到压力?

萧百佑:现在网上的评论,有百分之六七十持反对意见,甚至更多。很多人认为“萧氏家教”只有打,就连一些专家也这样认为,这就片面了。我的育儿经是一个系统的`东西,打只是手段之一,要在很多前提下才能打。

信息时报:什么前提?

萧百佑: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是必要条件。我和妻子的感情很好,家庭氛围温馨。在我们家,尊老爱幼、长幼尊卑都有很好的规矩。即使严厉要求孩子,他们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下很好地接受。

信息时报:你小时候挨打会面带笑容,你说是因为母亲打得对。既然你明白对错,为何还会犯错误?

萧百佑:孩子是没有自觉性的,错误会重复犯。家长要帮他纠正,打是一种帮助孩子记住错误的好方法。家教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比如鼓励、引导等等。

信息时报:那为什么你只说如何打孩子,却不介绍如何鼓励、引导孩子?

萧百佑:这些有很多人都在说,大家已经说得很好了。别人质疑我也是因为我打孩子,既然你们只说打,好,我也只说打,要把打说透。打孩子也得打得科学,孩子犯错就应该打。

信息时报:衡量孩子对错的标准是什么?

萧百佑:我就是标准。我的标准不是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而是结合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经验,根据专家的建议,通过科学、系统地思考才总结出来的。

信息时报:你的育儿经也是这么来的?

萧百佑:我的育儿经首先来自中国传统教育,它们能传承下来,肯定有道理。其次是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第三是我自己的摸索。我看书很杂,特别喜欢逻辑、哲学、心理、美学方面的书籍,这些知识让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他的还包括前辈和身边人的家教方面的教训与经验。

不是所有人都能打进北大

信息时报:萧冰的成绩稍差了一些,如果打得更狠一点,是否也能“打进北大”?

萧百佑:不可能。萧冰身体素质稍差,用广东话说是“肾水不足”,容易身体疲劳、精神不佳、个性散漫等。即使打得再狠,她也不可能考入北大。不过,她在音乐方面有特长,我也是因材施教。

信息时报:也就是说张三被打得再狠,也不可能成为李四?

萧百佑:张三只可能被打成更好的张三,却不可能被打成李四。我主张打孩子,是希望他们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而不是把他们都打进北大。

信息时报:成绩不是你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萧百佑:当然不是。比如萧尧很喜欢打篮球,因此影响了成绩。我考虑过,以他身体条件,很难成为姚明这个级别的篮球明星,所以我不让他打篮球。如果他真的有这样的身体条件,我肯定会支持他,我把他的名字都改成“萧乔丹”。

信息时报:你有四个孩子,他们即使不能出门,也有伙伴。有人认为你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独生子女家庭。

萧百佑:我不这样认为。我的爱并不是一分为四平均分给了每个孩子,我对每个孩子都是一份完整的爱。孩子在学校有同学,并不缺少玩伴。但他们回了家,家长们有时间陪伴吗?我和妻子很注重陪伴孩子,陪他们学习,陪他们郊游,孩子们不会孤独。所以,只要有个好的家庭环境,我的家教方式也适合独生子女家庭。

信息时报:在大学之前不让孩子交朋友,这种做法似乎并不人性化?

萧百佑: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同学,什么是朋友。同学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由相同教师教授同一本教材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朋友可以是革命时期的战友,也可以是狐朋狗友、酒肉朋友。我看过一个资料,一个人做坏事,与朋友因素有关的占总数的80%。朋友有好有坏,既然孩子分不清楚,我就把它们一概挡在门外,宁杀错不放过。孩子们有同学就行了。

信息时报:你在上大学前没有朋友吗?

萧百佑:我有朋友,而且有很多朋友。但是年代不一样了,我们那个年代很单纯,现在还是这样吗?现在还能找到单纯的人吗?

我是孩子心中的百科全书

信息时报:你的教育方式是否遭到孩子的反抗?

萧百佑:从来没有。我是孩子心中的百科全书、护士、皇帝,形象是非常多元的。我说的话就是军令,同时又给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对孩子同样幽默风趣。还有一点很重要,孩子们良好的家教离不开他们的母亲。

信息时报:您的妻子在家庭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篇7:美国人向孩子表达爱的有效方式

而美国人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对孩子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能量充沛地流动,旁观的人都跟着感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们的做法对于我们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下面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总结的几种被普遍认可的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身体接触——父母向孩子传递爱、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

在美国,心理学家对孤儿院的孩子有过相关调查,和同龄的在家庭里养育的孩子相比,孤儿院的孩子们普遍身材瘦小,各项发育指标都滞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孩子的物质生活并不欠缺,但是养育员没有时间去拥抱和抚慰他们,这是导致他们在心智和身体两方面发育迟缓的根本原因。

一般而言,小女孩大都喜欢黏着大人,所以她们得到的身体接触往往比男孩多。有些父母认为男孩要像个男子汉,所以给男孩的身体接触很少,有专家认为这是学龄男孩的行为问题远远多于女孩的内在原因。实际上,男孩和女孩在这方面的需求是一样的。

父母和孩子拥抱、身体接触,孩子从中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个爱的储藏罐,这个时刻就是往里填充爱的时刻,如同给汽车加油一样。孩子的爱之罐经常处于充盈饱满的状态,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满满,安全感坚实稳固,身心发育都会健全。

身体接触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拥抱、亲吻脸颊、拉手、握住孩子的胳膊、摸摸头发、搂搂肩、拍拍孩子后背、把手放在孩子的肩上、双手环住孩子、让孩子倚在自己胸前,等等,只要父母对此留心留意,可以很自然地做出和孩子身体接触的各种亲密动作。

那么,什么时候给孩子身体接触呢? 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充满爱意,全神贯注地看孩子——充满他们的爱之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对视,大人能够观察到孩子的情感波动,感受到他真正的情绪和想法,同时,父母充满爱和欣赏的注视也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

也有一些父母非常擅长使用眼神向孩子传达信息,却是用在负面的情况下,比如瞪孩子一眼给予“警告”,使劲“瞅”孩子一眼表达对他行为的不满,或者只有在批评教育的时候才会全神贯注地盯着孩子。这说明我们本能地知道眼神对孩子有强大的作用力,但是却用错了地方。孩子越小,父母把眼神用在负面情况下越不合适。孩子看到大人瞪自己,基于害怕和恐惧,他会听话,但是这种情绪在心里越积越多之后,孩子就会以愤怒、攻击性或者情绪低落等行为表现出来。

眼神一定要用在表达正面鼓励或者表达爱上,多给孩子温暖的、爱的眼神注视,就是给予孩子爱的滋养,孩子越小,这个方法越重要。

全身心投入亲子时间——让每一次陪伴都成为可贵的经历

孩子因某种原因从小和父母分离了,当父母再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尽管很爱这个孩子,但是在情感上还是会觉得这个孩子陌生,因为情感上的连接无法从道理上或者靠学习来建立,感情需要朝夕相处、日积月累地培养凝聚。深厚的亲子关系,需要用时间来浇灌。

美国人大都重视家庭成员相聚的时光,晚上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是生活常态。总统奥巴马应该是最忙的人了,但他仍会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和钢琴汇报演出,到了吃饭时间会离开办公室去和孩子们一起吃晚饭,利用吃饭时间和两个女儿聊聊学校的情况,还会给孩子们在学习和交友方面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

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我们大人同样是难能可贵的经历。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很难有机会体验到爱别人超过爱自己,只有孩子会让我们持续地、深刻地体验到那种全心全意付出的情感,能让我们开发出忘我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这样一个心中充满了爱的人,这个历程是弥足珍贵的。很多人因为工作太忙了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把孩子交给老人和保姆带,或者送全托,这是把老天送给我们的感受爱的机会拱手送走了。

美国的心理学家会建议单亲家庭的父母给孩子找个同性长辈,多带孩子一起活动,比如单亲妈妈带儿子生活,如果孩子的父亲无法经常来看他,就可以让孩子的舅舅或者孩子的足球教练(孩子喜欢亲近的男性即可)多和孩子在一起,让儿子有个男性的榜样。如果是单亲父亲带女儿生活,而妈妈无法介入女儿的成长的话,那么就可以找孩子的姑姑或者邻居阿姨等带孩子做一些女孩子的事情。

正常家庭在通常情况下,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付出的时间较少,所以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父亲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养育当中,这是培养父亲的责任感,让他体会到家庭之爱与温馨的最佳途径,也是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有很多工作忙碌的父母用给孩子买贵重礼物、买孩子喜欢的衣服和食物等来代替花时间陪伴孩子。买东西虽然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却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孩子最想要的不是钱,不是礼物,而是父母的陪伴,也就是父母的时间。

跟孩子说“我爱你”——给孩子安全感

大多数中国父母对于口头表达爱都有障碍,爱在心头口难开。孩子小时候还会对孩子说,妈妈好爱你啊!等到孩子大一些了,这句话就说不出口了。如果能够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爸爸妈妈很爱你!无论多大的孩子,内心都会受到震动,继而感动。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孩子:父母爱他,这个爱是无条件的,父母对他所有的期盼就是希望他能够快乐生活。告诉他父母希望他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希望他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是觉得这样他能接受有质量的大学教育,在更高、更好的平台上学习和提高。告诉孩子,父母多么以他为荣,他有那么多优点,善良、勇敢、负责任、有爱心……告诉他人生很长,一时的得失和成败都没有什么了不起,花时间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想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明白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还有真正的快乐从哪里来。

篇8:孩子走神,或是低调反抗

小北今年7岁,上小学二年级。按他的妈妈吴女士的说法,小北是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柴禾仔”。“柴禾仔”是粤北方言,指不招人待见的小男孩。

吴女士是珠海市政府部门的一名公务员,对小北要求比较严格,希望他各方面都优秀,至少要比周围小伙伴们出色,让自己脸上有光,但自从小北上了幼儿园,她就没有找到这种感觉。小北上幼儿园小班时,老师说他聪明,做活动时积极发言,只是有些好动,管不住自己的手和脚。吴女士没在意,心想,小男孩嘛,哪个不淘气,长大就好了,她甚至抱怨老师偏心。小北上幼儿园中班时,老师反映他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干扰旁边的小伙伴,有时则发呆,老师提问他,他好像心不在焉,所答非所问。吴女士仍没有在意,心想,小男孩嘛,都喜欢胡思乱想,纪律性差,等上了小学就没事了。

等小北上了小学,吴女士才感觉问题严重。因为上课不注意听讲,喜欢做小动作,和同桌聊天,小北被老师“诊断”为多动症;因为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紧张,不仅声音小,而且口吃,经常被同学嘲笑,老师则怀疑他智商低下,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小北。小北在课堂上从来不顶撞老师,甚至不辩解,课间玩的时候,小北好像忘了上课时的难堪,照样疯跑疯玩,而且嗓音嘹亮,从来不口吃。在老师的一再提醒下,吴女士不得不带小北来看心理医生。

“老师说,小北上课时带了课本,却没带脑子,就那么干巴巴地坐着,感觉他不是来上课的。坐得闷了,他就跟同学说话,惹得人烦他,可他不知好歹,还觍着脸找人家说话。他一身毛病,学习成绩更是丢人现眼,全班62个孩子,他排第59名,也就是倒数第4名!”吴女士说,“现在,老师和同学都讨厌他,恨不得让他从班里消失。唉,孩子不争气,我没话可说,可是老师也太功利了,总想把成绩不好的学生踢出自己的班,对一个7岁的男孩,为什么就不能宽容一点呢?”她越说越激动,肢体动作好像是上级在批评下级。

我问:“在家里,小北表现怎么样?”

吴女士说:“每天放学回家,他带回的都是坏消息,有时候,他人还没到家,老师的告状电话就打来了。您说,这孩子多让人闹心!他爸爸没少揍他,我也没少跟他谈心,督促他改掉坏毛病,好好学习,给我们争口气,可是一点用都没有。我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引导他改掉坏毛病。可能我批评得太多,他现在不怎么愿意跟我说话,有时我说着说着,他居然走神了!我越来越失望,感觉无计可施,心里特别难受。节假日里,家族聚会的时候,小北让我丢死人了,他现在成了全家族的麻烦!”

我笑道:“孩子只有7岁,您和家人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吴女士说:“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他现在这么不争气,以后肯定没出息,怎么不是麻烦?”

吴女士介绍情况的时候,小北就坐在旁边。他把脸扭到一边,两条腿荡来荡去,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看来,他不喜欢妈妈的恶言恶语,却也无可奈何。

大人都是我的敌人

单独和小北交流时,我感觉他性格很活泼,喜欢聊天,理解、表达能力与他的年龄相符,情绪也很正常,没有儿童多动症的典型症状。但我发现,他虽然喜欢聊天,但需要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他就变得沉默,无论我说什么,他都表示赞同,即使我故意说出错误的观点,他也只是愣一下,随即点头附和。比如:我说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他表示赞同;我问他,要是路上没有车,我们还要不要傻等绿灯?他显得有点惊慌,眼睛不时观察我的表情,却不说话,好像怕说错似的;我故意说,为了节省时间,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违反一次交通规则也没什么,他又看我一眼,点头同意;当我说无论什么情况下,违反交通规则都是不对的,他立刻改变自己的看法;当我继续跟他讨论这个话题时,发现他的注意力开始涣散了,不再回应我;我问他问题,他所答非所问,又竭力掩饰自己的走神。

我运用心理咨询的谈话技巧,耐心地与小北交流,不时地表扬他、肯定他,始终保持微笑,还投其所好地选择他感兴趣的话题。渐渐地,我感觉他解除了对我的戒备,说话也流畅起来。

我问他幼儿园的事,他说自己在幼儿园过得很不开心,因为老师不喜欢他。他说,他在幼儿园很喜欢回答老师的提问,总是第一个举手,老师总是表扬他,夸他聪明,还发给他小红花。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和小红花,他每次都积极举手,可是老师故意不再叫他的名字,还说让他给别的小朋友一个机会。他觉得老师不再喜欢他了。有一次,老师问大家青蛙有几条腿,小北第一个举手,老师却提问了另一个小朋友。那个小朋友回答错了,小北不失时机地再举手,可是老师视而不见,继续让别的小朋友回答。见三个小朋友都没有回答正确,小北急了,他不顾课堂纪律,突然站起来,大声说出正确答案。他以为老师一定会表扬自己,但老师沉下脸,批评他不守纪律,上课乱说话,罚他站到最后一排。

“我好委屈,哭了一节课,可是老师没有安慰我。我知道,她是真的不喜欢我了。”小北说,“晚上回到家,我告诉妈妈这件事,妈妈也没有安慰我,还让我以后规矩点儿,不要乱说话。”

我说:“那你一定很伤心吧?“

小北说:“那当然,谁能不伤心呢?这件事我一直忘不了,想起来就难过。”

我问:“从那以后,你在幼儿园还举手回答问题吗?”

小北缓缓摇头,说:“再也不举手了!”说完,马上把嘴唇抿得紧紧的,像是在对自己发誓。

我问:“上了小学,你还不肯举手回答问题?”

“小学老师也不喜欢我!”小北不易察觉地叹了一口气,情绪忽然变得愤怒,“大人都是我的敌人!”

我赶紧安抚:“可是,还有妈妈爱你呀!”

“妈妈更坏!”小家伙发脾气了,“她总是批评我,说我这不对,那也不对,这不好,那也不好,什么都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骂我笨,骂我傻,给她丢人了。她天天唠唠叨叨,我都懒得跟她说话!”

“爸爸呢?”

“他只会用拳头、巴掌和皮带和我说话!”

“所以你就选择沉默,大人说话的时候,你用走神儿来反抗,是吗?”

小北歪头想了想,说:“我说不清楚,反正我很烦,不想听他们批评我。”

和小北谈话结束了,吴女士推门进来。她很惊讶,小北和我聊了近两个小时,居然情绪很高。小北见妈妈来了,马上闭上嘴,目光四处躲避,很烦躁的样子。

迟一分钟否定孩子

单独与吴女士谈话,我对小北与人交流时容易走神儿的表现进行了详细分析。我告诉她,小北的智商、认知能力都很正常,只是童年的挫折经历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他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不被大人喜欢。他本能地排斥大人,不愿意听他们说话,但由于年龄小,他惧怕大人,不敢言行上反抗,于是选择沉默、走神儿这样的低调抗拒的方式。小北不够自信,做不到自我接纳,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失去了上进的激情,这与父母和老师过多的批评是分不开的。但是,小北毕竟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他渴望大人的表扬和认可,所以他本能地讨好大人,总是无条件地附和大人的意见。当他的自我意志完全被打压,他就慢慢对一切事物失去了兴趣,并排斥它们,所以就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了。

听了我的分析,吴女士懊悔不已。她说:“以前只拿他当小孩子,想不到小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有情绪,也需要赞赏和尊重。您快说说,我该怎样改变教育方式?”

我向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对走神儿淡化处理。小北上课心不在焉,与人交流时容易走神儿,这些表现只是标,不是本,不必太在意,如果过于关注,时时提醒,小北可能会被动认同,他会想“我是一个病孩子,我的注意力不集中”,毛病就被合理化了,再纠正起来就难了。

第二,减少批评多多表扬。小北渴望父母的赞赏,那不妨多肯定他,他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不妨请老师配合,多给他一些鼓励。如果孩子犯了错,最好以温和的方式指出来,如果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迟一分钟再否定,要让他知道,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无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坏,无论他犯了什么错,父母都无条件爱他、接纳他、原谅他。当他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一定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好状态。这时,要密切关注他的情绪变化,适时予以鼓励,帮助他保持积极状态。

第三,适当进行统感训练。小北注意力不集中由来已久,已经成了思想和行为上的习惯,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除了为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注意劳逸结合和兴趣培养以外,应该通过一些小游戏,对他进行统感训练,以提升他集中注意力的水平。所谓统感训练,即有效利用人自身的感官,从外界获得视、听、嗅、触等不同的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这样的小游戏很多,比如拼图、玩七巧板、听口令做动作、玩复杂型积木和多米诺骨牌等。

“其实,孩子喜欢的游戏大多是统感训练的好方法。”我总结道,“只是在游戏中要多表扬他,给他一个好心情,让他有求胜的激情。当孩子在玩耍中学会了集中注意力,一定会把它用在学习上。”

篇9:让孩子安然度过反抗期

反抗期孩子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勺子还用不好,也要泼泼洒洒地自己吃饭,不让他做,就会哭闹。历来温顺听话的孩子到了此期也会变得急躁、不听话、调皮。

反抗期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的生理阶段。当然每一个孩子个体表现的程度不同,一般男孩要甚于女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生气,不要急躁。

怎样看待孩子的反抗行为呢?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表现,特别生气。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并不稀奇。心理学家认为,3岁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孩子,3岁孩子几乎是与“反抗”连结在一起的。这期间的孩子正面临着人生第一次“危机来临”。此期间孩子不管什么事都要反对,无论叫他做什么,他都说“不”;即使自己喜欢的事物,只要别人先说或先做了,他就不高兴。当家长的对这类“反抗”要有正确认识;3岁孩子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想法”,想把他们的“意欲”表现出来,一旦被压制,他欲求不满足,就会哭、嚷、生气,大人认为孩子太任性了。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教育反抗行为强烈的孩子呢?教育孩子安然度过这个反抗期,就是要尊重指导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如果强迫压制他的反抗,将会“内攻”,反抗心理一旦“内攻”,便长久蕴酿在孩子心里,甚至终使孩子一辈子成为“反抗儿”或懦弱儿。因此,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多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让孩子完成一件事情

“自我”心理使孩子什么都要自己做,只要情况许可,应尽量使他“如愿以偿”:鼓励孩子把一事从头到尾做完,即使成效不好,也要鼓励他。3岁孩子能把一件事做完全是了不起的。例如穿鞋着衣,穿外套等均可训练。

让孩子帮忙做事

家长可让孩子帮助做简单的事,如“抹桌面”,虽然孩子不能把桌面抹得非常干净,但也要允许孩子去做。家长要注意他们尚不太关心做事是否完美的特点,例如,孩子戴歪了帽子,根本不愿意大人把它矫正过来,他做的事,很不愿意大人重新再做一次。孩子因为尝到自己可以同大人一样做事的满足,就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良好情绪。

凡事都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

不管做什么,家长要尽可能尊重孩子意见,不要过分干涉他,让孩子自己来。有些事情明知孩子不可能做得好,也让他去体验一次。例如:此期孩子尚无“大小观念”,但有时却会吵着要把大洋娃娃装进一个比娃娃小的盒子里。成人不要一下就说“这样不行”,还是让他自己去试装一下,等他试过后就会“知难而退”。这些方法并非讨好、迁就孩子,而是细心地启发。只要坚持下去,不要多久,孩子便会有很大进步的。

面对孩子的反抗,家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态度,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的基础或退缩、孤僻;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在孩子反抗时,暂时依着他,然后通过说服、引导使其顺利度过反抗期,这是有效有益的做法。

上一篇:诗香伴我成长路800字下一篇:房地产策划类新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