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获得利益的方式心得体会

2024-06-29

孩子获得利益的方式心得体会(精选2篇)

篇1:孩子获得利益的方式心得体会

孩子获得利益的方式心得体会

首先,要弄清楚他生气的原因。孩子生气的时候,很多家长急于平息孩子的情绪,急于灭火,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长期被压抑,会感到很愤怒,所以容易“老生气”。

比如孩子正高高兴兴地玩着一只氢气球,不小心手一松气球飘上了天,孩子放声大哭,孩子一哭,家长就会马上劝慰:别哭别哭,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就是了!但是孩子还是会哭,家长也会跟着生气了:告诉你给你再买了,你怎么还哭?!

其实失去一件心爱的东西,孩子的情绪是正常反应,也应该得到释放,但是家长不接纳他的情绪,反而不允许他的情绪得以释放,他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他并非想要一个新的气球,而是他的情绪应该得到家长的接纳并理解。如果他哭了,家长不仅允许他哭,还会跟他共情:气球飞走了 ,你是不是很伤心、很失望啊?他会觉得你理解他了,哭一会也就没事了。

但是如果你不让他的情绪释放,情绪就会形成结,老堵在他的心上,他当然要“老生气”了。

其次,家长要注意生气是不是他获得利益的方式。

有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看不得孩子生气受委屈,孩子在解读了这个信息之后,便会利用“生气”来要挟家长,让家长妥协。

比如上了小学的.孩子应该有一定的自立能力,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等,但是他一生气,家长就心疼了,马上妥协,替他干他应该干的家务。这种模式会惯坏孩子。

他在该负的责任面前容易形成用情绪来控制他人的相处模式,但是大多数的人不会买账,他在团队中很容易失去支持而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孩子用“生气”来获利,家长要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则与立场,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应负的责任,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负责,要温柔而坚定地坚持,长时间地坚持,孩子就会放弃用情绪来控制他人的模式。

接纳情绪,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原则与底线,这样的孩子才会接纳他人的情绪、有共情能力,而且不会用情绪控制他人,才能够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健康的相处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篇2:谈农民利益获得机制的重塑

关键词:农民权益;损害表现;利益获得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120—02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容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进而酿成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起点,保持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其中保证农民的利益获得尤其重要。

我国农民为中华文明史的发展和新中国的诞生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他们却一直是最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建设小康社会、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今天,解决农民问题已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用以维护农民利益,使农民经济收入有所增长,政治活动逐渐丰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推进,在农民权益保障方面,仍然存在着权利缺失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权益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权利方面。中国农民的处境一个根本性且结构性的根源,就是小农经济格局以及人口相对于土地资源的紧张性。如果在有限的土地上,没有商业利益的小农农业经济,农民是没有出路的。再加上由于乡镇企业或者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导致许多农地被征收。然而许多农民失去耕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使农民经济权益上受到损害。

第二,政治权利方面。虽然法律上赋予农民政治参与的权利,但是实际上他们通过制度性的政治参与却是不足的。虽然他们可以通过村委会的选举与自治参与村务的自我管理,但村委会毕竟不是正式的政府,其参与的公共资源分配层次很低。重大公共资源分配是在各级政府实现的。虽然农民可以通过选举人大代表来代表自己利益,但是农村每一人口的选举权只相当于城市每一人口的1/4,再加上农民没有统一的群众组织,这就很难在利益博弈中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社会权利方面。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成为农民诸多社会权益丧失的历史性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一种身份的烙印,农民户口不仅天生象征了一种社会地位的低下,而且在劳动就业、人事管理、住房分配、醫疗保障、义务教育等方面,农民不能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虽然现在许多地方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但是仍然以经济条件作为前提设置“准入门槛”。城乡二元结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难以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农民权益受损的本质在于农民在政治上的弱势。因为没有其真正利益的代表,无法自我保护,容许了在经济权益上和社会权益上对农民的侵犯。因此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创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引导农民进行政治参与成为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农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主要是通过选举来完成。,农民可以通过选举村委会、乡镇县人大代表进行政治参与。然而农民政治参与渠道单一,加上选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农民权益不能得以充分保障。因此在重构农民利益获得机制时应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第一,在选举制度改革方面。利用并改革地方人大选举制度,使之成为激发农民合法结社的动力,提升农民的公民权力意识与能力。

按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这条规定为农民以及农民团体提出自己的候选人给予了一个合法的机会。虽然选民提出的候选人根据该法第三十条还要经过选民小组酝酿、讨论、协商而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但是至少农民和农民团体根据法律是可以提出他们认为能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候选人的。在此种可能的条件下,如果农民能有自己的组织和团体,那么组织或团体的代表在选民小组协商时也应该参与协商,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其候选人不会被剔除到正式候选人名单之外。

在中国农村的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农民已经自下而上地实现了许多选举制度的创新,这显示中国农民对于民主追求的动力十分强烈。且经过十多年的村委会选举,中国农民对于选举也已经熟悉。应该让农民作为公民的权益在正式的政治体制内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第二,保障农民结社权利方面。允许农民成立农会组织,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赋予农会法定权力。

成立农会是维护农民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农村社会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具有相同或相近利益诉求的农民逐渐形成了利益和意识共同体。农会可以集中代表和体现其所拥有的农民会员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仅如此,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中,农民追求自由、自治和自主的精神得到张扬,其自我服务的意识逐渐觉醒和增强。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由农民组成的专业协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成功经验和章程为建立农会提供了实践支持和理论参考。

保障农民结社自由必须以农会制度的建立为中心。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关法律来具体规范工会、红十字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律师协会等社会团体,却没有相应的一部“农会法”来规范农会组织。所以需要制订“农会法”来规范农会组织,这样有利于国家和政府管理、监督、引导和帮助农会组织,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讲,“农会法”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成立农会的许可和登记。农会筹备组织应当向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申请成立登记并接受审查。(2)农会成立的条件。一般各国和地区都规定一定数量的最低成员要求、场所、经费的条件。我国的“农会法”在这方面应更多地考虑中国目前的现实国情,不能作过高要求。(3)农会的目的和宗旨。农会不能以政治性为唯一或主要的目的和宗旨,而应当是以发展农村经济、科技、社会福利以及维护农民利益为主要目的和宗旨。(4)农会吸收会员的要求。农会可以对吸纳的会员有资格要求,如农业劳动者(即农民)、年龄、地域、主要从事的农业项目(如种植某一类作物或养殖某一类禽畜)。农会应当是开放式的,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都应接收入会。(5)农会的活动范围。应当对农会的活动范围作出列举,主要与农村经济、科技、社会福利以及维护农民利益相关。当然还要有一个弹性条款以涵盖未列举的部分。(6)农会的内部事务与财务管理。这一部分包括对农会的内部管理、领导、管理人员的选举方式以及财务会计制度等内容。(7)农会的合并、解散。有成立就免不了有由于各种情况而发生解散、合并等的情形,“农会法”对此也应有所规定。

第三,鼓励政治参与方面。在现有法制架构中改善制度,拓宽结社、参与、与对话的渠道。

首先,要完善村民自治体系。村民自治是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最为便捷的途径,因而充分利用村民自治这一乡村民主政治的制度资源,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基础渠道是非常有必要的。譬如让农民之结社团体推派代表参加农村公共议题之听证会,增加进行“对话”或者“谈判”的机会,对牵涉农民权益的公共资源分配进行有意义、有序的参与和协调。

其次,要注重农民对民主自主意识的培养。农民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主体,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对民主理解的文化素质,在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大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构建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激励机制,不断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培养农民按制度办事能力,从已有的民主制度建设中寻求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再次,要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其一要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提高新闻媒体对农民的关注度,切实保障农民通过新闻媒体来实现政治参与权利;其二,要充分发挥农村经济文化组织等对调动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重要作用,要善于加以引导。

上一篇:控辍保学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初一月亮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