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议论文:唐

2024-05-29

初二议论文:唐(共6篇)

篇1:初二议论文: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唐诗悠悠的透过雨幕传入我的耳朵,我的心渐渐飘回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公元6,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杀死,同年,在太原起兵的唐高祖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从此,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李世民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成为皇太子并掌握实权,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继承皇帝位,李世民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

后来,“贞观之治”是第一繁荣阶段,唐太宗的儿子的皇后,就是武则天,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自称皇帝的女人,尊为武周圣神皇帝,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加之有精明的大臣辅佐,如姚崇、宋景、张说等。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葱岭之战就十分着名。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着。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逃到成都,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9XX年,唐朝灭亡。

盛唐的繁华,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被淹没在时间的沙漠里,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初二:杨惠越

篇2:初二议论文:唐

1、总体上来说是完成了任务,总分25分,均分达到21.71分(具体区排名还没出来),实

考人数467人,只有4人不及格及格率达到99.14%。

2、各个项目的得分情况:选考项目一(基本选跳绳),分值7分,平均6.5分;选考项目二

(男生基本选实心球,女生基本选仰卧起坐)分值7分,均分5.26;必考项目(男1000M、女800M)分值11分,均分9.98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们年段到时的目标要求可能会更高。从现在起我们这届距体育中考,实打实的也就一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抓好大课间、体锻课和体育课,但这些当靠体育老师可能办不到,更需要段长、班主任、学生,还有德育科、教务科的配合。接下来我说一下,抓好大课间、体锻课和体育课的关键,我认为其实就两字:“态度”。态度决定一切,端正了态度,什么问题都好解决。现在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现象,凡事没有差到底于一个临界点我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偶尔争一下,比一比,会挺好的。这样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学生状态越来越不好。(就拿大课间的集合来说,学生每次集合假如迟到个10来秒,我一般不会惩罚,要是一分钟那就不一样了。难道学生争一下,还会迟到那10秒吗?要是连续几次迟到10秒左右我都没提醒或者采取措施,我想,那接下去的就不是迟到那一分钟的问题了。再说一个,学生迟到了,让他们上去后再重新下来,他们还会迟到吗?大家都知道,那不会!)

篇3:初二议论文:唐

一、学习物理的困惑有三方面不足

1.上课中存在的不足

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未理解认真听课的重要性,不能克制自己多动的小毛病;晚上睡眠不能保证质量,上课无精打采;上课不能和老师同步,思想开小差。逆反心理强,被老师批评后就不愿再学了,与老师斗气。

2.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审题不认真,不明白题意就开始做题;公式理解不透,乱套数据;书写潦草、凌乱,表达意思模糊,逻辑思维差,解题无计划。运算能力差,运算结果不准确,单位混乱。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抄袭作业、到校后补作业、作业不能做全。解题格式不规范,很多学生漏写物理公式或写错,数值后忘写单位,常常物理问题数学化。

3.答卷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物理量的基本概念理解欠缺,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2)审题不细致,不全面,不准确,不按要求答题;不能通过分析题目给出的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学生的基础知识迁移有待提高。

(3)综合应用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题的解答技巧能力有待提高,不会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出错多。

(4)语言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瑾,考试时不能完整、规范的书写考试题目,不能综合、灵活的应用已学的知识解题。

二、困惑探究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起始学科,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都能听懂,许多都是生活中的现象,有些现象虽然陌生但经老师讲解后也能理解,但是一到做题就感到茫然,不能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是大部分同学学习物理的感受。部分同学数学基础很差,导致物理计算一塌糊涂;现在初二,担心物理这门新学科也学不好,所以对物理的学习就不很重视。部分学生自以为是,学的很浅,不透彻,自我感觉良好,又不愿下功夫。部分学生认为,根本不关我的事,是题目考的太偏了,老师没有教这部分知识。部分同学把考试成绩不理想归结为做的题太少,导致很多题没有见过。部分同学不愿和家长、老师沟通,逐渐感到沮丧,自己也没有办法,一段时间后,消极的孩子,无奈的老师,失望的家长。

三、方法与对策

(1)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快乐的真谛在于自己创造并获得心里愉悦,从每天的学习中寻找自己的快乐点,才是你自己真正快乐的源泉和动力;今天比昨天又多学了一点点知识,这是快乐的;做错了一道题,最终弄懂了一个知识点,这是快乐的;不停的转换心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永远都是快乐的;遇到难题做不出来,不停的思考,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快乐的;想着自己的目标,不停的努力学习,这也是快乐的。

(2)勤思考、多动脑 、多动手。在课前预习后多找几个问题;及时动脑整理好学习笔记。动手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理解物理概念。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较难的问题,关键是用什么心态对待问题、如何正确处理问题,怎么动脑思考问题。有的同学遇到问题就搁置一边,不思考,不想办法自己解决,总等老师讲解。还有的同学遇到困难就立即去问老师或同学,不积极想办法独立解决。第一种做法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缺乏上进心。第二种做法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比较懒惰。应该先独立思考,认真读题,分析理解题意,联系有关概念,在自己的大脑中留下问题,然后再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不仅是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3)巧妙记忆定律、定义、深层理解概念。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记忆的过程,学习物理也离不开记忆、理解。记忆不能机械記忆,理解不能肤浅认识,还要深刻理解定义、概念、定律中的深层含义。例如我们学过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反射角是什么,入射角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而且该句话中的反射角和入射角有一定的顺序逻辑关系 ,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部分同学没有正确理解入射角与反射角,常被误解为光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

篇4:初二议论文:唐

记者:祁老师,作为國内外知名的研究王羲之书法的权威,您对近日日本民间出现《大报帖》有什么看法、祁小春:日本最近出现了据传是王羲之书法的《大报帖》,说起来颇有点传奇色彩,在中國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因为历史与自然的原因,比如战争、气候以及纸质文物的不易保存,这类文物流传于世的概率很低(除了历代王朝内府所存的历代相传的仅有稀世之宝),而由地下出土发现的可能性也几近不可能。但是,日本的情况和我们的不同。

第一,日本地上文物的保存方式和我们有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日本古代战争很少,而且,即使有战争也不怎么会殃及寺院。而因王朝更替而出现的破坏性很大的军阀混战和农民起义之类的事情更是少而又少,总体上相对稳定。所以,文物保存于民间(比如贵族家庭和寺院)相对安全,这也是日本历史的独特性。

第二,日本出现唐代王羲之摹本不是偶然现象,日本历史上曾有大批遣唐使来中國后,带回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含王羲之、欧阳询等中國书法大家的墨迹本、摹本等,这在古代的文献名录里有大量记载,如从《东大寺献物帐》等的著录就不难看到日本当时收藏中國文物之盛况了。又比如现今仍藏在日本的《丧乱帖》唐摹本,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王羲之唐摹本中技术水准最高的一件摹本了。另外在40年前(昭和48年),日本也曾出现过王羲之《妹至帖》,是一件双钩填墨的摹本。所以这次又有王羲之摹本《大报帖》的现世,并非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从书风于字迹特征等方面来看,《大报帖》所呈现的是典型的王羲之的草书风格。然而长期以来,日本藏家都以为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书法家小野道风的字迹,因而致使其湮没无闻至今,这当然是日本人的误断。其实小野道风的书法很柔和绵软,并不具有王羲之的中國书法那种特有的刚劲雄强的内涵。综上所述,在日本出现唐代摹本王羲之书迹是完全有可能的。(插入图7)

记者:据日本书法史专家福田淳先生的鉴定:“该摹本极为精致,当属唐代宫中之物,可能是被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字迹应接近真迹。”,您认为他的鉴定接近真相么?

祁小春:我对他的鉴定有赞同之处,也有不赞同之处。赞同之处主要是认为《大报帖》确是唐代之物,可能就是当年被遣唐使带回日本中的一件。如上所谈,我们从日本的历史以及保存环境等情况等来看,这类宝物至今尚存于民间之事不是没有可能的。

问题在于,这件《大报帖》是不是属于宫中之物,则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尽管当年唐太宗曾广搜民间所存历代名家书法书迹,其中包括大量王羲之真迹入内府,并命大臣褚遂良作遴选鉴定,并制作了不少因为摹拓本等复制品,采用的主要是双钩填墨法。但摹拓并不仅限于宫廷,民间也有,因为摹拓的目的是为了著作真迹的副本,以便流传普及。但毕竟数量有限,所以后来到了宋代,这种复制法逐渐被刻帖所代替了。

至于说“字迹应接近真迹”的说法,也不准确。因为这比起《丧乱帖》还是有差距的。我曾在《(丧乱帖)书法以外的话题》中论道:从结论上说,其精致程度实出乎人们的想象。这可以通过《丧乱帖》中的钩描出的“虫蛀”痕迹领略一二。初看简直会让人误以为真是虫蛀所致,其勾摹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此外展现“触笔”钩摹的技术也相当精到。我们从以上的“虫蛀痕迹”与“触笔”、“阙笔”现象可以看出《丧乱帖》钩摹技艺之精确。进而可言,这件摹拓的确准确地再现了原帖,可谓下真迹一等的极品。至于《大报帖》的勾摹技术虽然很高,但是其中也有字形勾摹不准确或走样的地方,比如其中的“差”、“也”等字就有这种情况。所以说,它只能算是唐代王羲之摹本中的一件精品。

记者:据说,1975年在日本发现的《妹至帖》,原是和《大报帖》来自同一件作品,您的意见呢?

祁小春:我也认为它们是来自同一件东西。主要原因有二个:

从纸张来看,《妹至帖》和《大报帖》所使用的纸张是一样的,都是唐代的纵帘纹白麻纸。而且从网络贴出的高清图片做拼接缀合的研究情况来看,发现两件的连接纹一致,这也为原件被一分为二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

其次收藏源头也许同出一处。据日本五岛美术馆的名儿耶明先生介绍,通过他和收藏家的接触,此帖可能源自日本的旧族前田氏家中。16世纪中,日本的前田氏为加贺藩主,第三、四代藩主前田利常和前田光高,他们喜好收藏图书与文物。到第五代藩主前田纲纪(1643-1724)时,对于中國图书文献的搜集,特别是珍本典籍的搜罗更是不遗余力。日本明治时期,前田氏的藏书之所定名为“尊经阁文库”。1926年,前田氏设立了育德财团,1949年前后,改称“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藏书丰富,有日本图书1.7万多种,汉籍1.19万种,其他档案文书等文献5600种,汉籍以明代图书居多,颇多珍稀之本。众所周知的《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均藏前田育德会。而被认为是做成“手鉴”的《妹至帖》也有可能源自于前田家,因为前田家藏的《大圣武》、《蝶乌下绘华严经断简》等也被做成过“手鉴”。所以从拼剪做“手鉴”的情况推测,《妹至帖》与《大报帖》的来源也许跟前田家有渊源关系,那么两者原本是一件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nlc202309030054

记者:合并后的两帖内容为:“妹至赢,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需旦夕营视之。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白耳。”这样的断句解读正确么?

祁小春:关于帖文释读问题比较复杂,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妹至帖》帖文二行十七字:“妹至赢,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大约因“切割”的缘故,以致帖文残缺不全,所以,从帖文还看不出太多有关王羲之的信息。“情地”意为身心所置之地,在王羲之其他法帖中亦可见相似用法。类此用例后世鲜见,或为南北朝人之特有语词。

《大报帖》帖文三行二十四字:“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此帖文在王帖中属难读一类者,原因或因摹失、切割原帖所造成也未可知。“便”字阙左上半部分,王帖频出叹词“哽”和“嫂”字,也许原字并非“便”字。因王帖中启首多为“名+报(顿首、白、言等)”程序,准此程序日本学者遂认为“报”前之“大”字为人名(或小字)。但其前字“便”究竟为何字尚无法确认,故“大”似不应解作人名(或小字)。“期”即“延期”,由于多见王帖中,根据内容可以断定“期”、“延期”即为王羲之七子中某人小字,如王羲之尺牍中有:“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期晚生不育”、“期小女四岁,暴疾不救”、“延期、官奴小女”、“二十五日告期”、“十四日告期,明月半”、“延期、官奴小女,并疾不救,痛愍贯心。吾以西夕,情愿所钟,唯在此等。岂图十日之中,二孙夭命,惋伤之甚,未能喻心,可复如何?”其中“期”与“延期”互见,实即一人,且就是王羲之七子中某一人。

“期转呈也”之“呈”,已有人指出此字或“差”之讹形,并与《淳化阁帖》卷六《足下散势帖》中“散患得差”的“差”字写法比较接近我也认同其看法,至于二字差异处原因,或摹失所致也未可知。“转差”亦为晋人尺牍“套语”之一,为好转之意,如“得旦书知佳,为慰。吾为转差。力及不——”、“羲之顿首,想创转差”、“贵奴差不?”“知尚书中郎差为慰”等,均此用意,所以此字似应释作“差”为宜。

“日弊”如日本学者所释,指近日身体疲惫。可为证明者如王羲之《得八日书帖》:“仆日弊,而得此热,忽忽解日尔,力遣不具,王羲之白”、《衰老帖》:“吾顷无一日佳,衰老之弊日至,夏不得有所啖,而犹有劳务。甚劣劣”以及“仆下连连不断。无所一欲瞰,辄不化消,诸弊日甚,不知何以救之”等,皆用如此意。但对于日本学者断句作“吾日弊,为尔解日耳”,并释大意为“我每日身体疲惫,如此度日只是为了你”云云,似有商议余地。我以为应断句作“吾日弊为尔,解日耳”为宜。因为“为尔”之意并非为了你,而是依然如此的意思。《王右军集》收一杂帖云“吾至乏劣,为尔日日,力不——”即用如此意,亦即《南史》王融传“为尔寂寂,邓禹笑人”用法,故“日弊为尔”应解作“身体依然很疲惫”。

“解曰”也属晋人尺牍特殊语词,意为度日。王羲之著名的《近得书帖》:“廿二日羲之报。近得书。即日又得永兴书。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尔沉滞。忧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报。”此外《秋节垂至帖》“劣劣解曰,力不次”以及上引《得八日书帖》“忽忽解日尔”亦有同样用法。

篇5:西部首善唐立新

2014年10月12日晚,重庆大学建校85周年文艺汇演与重庆大学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专题晚会同时举行。演出开始前,作为校友的唐立新,一次性捐赠3亿元,用于学校新建一栋信息博览楼。

半个月后,10月2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4胡润慈善榜》,马云以145亿元的捐赠额成为中国首善,而新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唐立新因为对母校的捐赠,不仅刷新了中国内地个人对高校捐赠金额的纪录,而且首次上榜便位列第五,西部第一,成为“西部首善”。

其实,唐立新不僅给母校捐款,他在北大、浙大、川大、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大等高校都有捐款,他的目标是在全国5所最好的大学,以及西南5所最好的大学设立“唐立新奖学金”。

“教育慈善是我一直在践行的事情。”他说。

“西部第一”遭遇分家

今年4月9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子商会在杭州举行的2013年中国IT卖场评选颁奖典礼,成都数码广场在全国3000多家数码电子卖场中拔得头筹。这已经是唐立新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只有2%的人能够上大学,唐立新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1981年,唐立新从成都四中毕业后,考入重庆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他在省委组织部、科技局都工作过,虽然生活安定,但他总觉得凭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有更大的天地。

上世纪90年代初,唐立新意外发现当时成都市场集成电路短缺,而需求量却很大。他从广东进货回成都,中间的差价有好几倍。于是,他辞职开了一家小公司,从集成电路起步,后来再做电脑和数码产品。2000年,他的公司已是成都科技一条街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促成唐立新从卖IT产品转型做IT卖场,是一个励志故事。他说:2000年前后,成都一家很有名的数码卖场开张了,生意非常好,我当时就想去那里租一个铺子,结果卖场的总经理连正眼都没有看我一眼,还说了一些损人的话,这一冷遇让我终身难忘。

走出那家卖场,唐立新就意识到刚起步的数码卖场有无限商机,他下决心要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数码卖场。

2002年,唐立新把位于成都跳伞塔的一幢烂尾楼,改建为成都数码广场。当时几条街外的磨子桥周边已是四川成熟的电脑集散地,因此对他这种“另起炉灶”的做法,业内人士并不看好。

但仅仅两年时间,数码广场从无到有,在自贡、攀枝花、遵义、贵阳等城市的分店陆续开业,显现了IT专业连锁卖场的雏形。2004年,成都数码广场的营业额达40亿元,位列全国IT卖场单店销量第二,并被国内权威媒体评为“全国十大专业电脑卖场”、“成都最具人气电脑卖场”等称号。唐立新也有了 “IT卖场教父”美誉。

与一般IT卖场不同,唐立新还是佳能、索尼、尼康、戴尔的中国总代理和中国最大的代理商。此外,在他经营的卖场有两个上帝—消费者和厂商。他一手为厂商提供有效的营销解决方案,一手为市民提供性价比最高、永不掺假的数码电脑产品。

唐立新总结自己的创业心得说,不论企业目前的规模大小,企业家不要把眼光仅盯着周围方圆几十里,要把眼光放长远,立下志向,辐射全国,乃至影响全球。

2009年,唐立新的企业挥师东进上海滩,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进军上海的决策,竟成了企业两位创始人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在2010年7月以前,唐立新和刘梅二人组合,创办佰腾集团,取英语BEST“最好”的谐音,创造了西南IT卖场的神话,一路攻城略地,销售额多年位居西部同行业第一、全国前三。2009年9月,佰腾集团高调宣布进军上海市场,并称将自购物业,为此需投入5亿元。但刘梅意在租赁经营场地,二人意见出现分歧。虽然最终刘梅选择同意唐立新自购物业的办法,但“道不同不相为谋”,最终二人按比例拆股,分家各自放手一搏。

2010年10月11日,成都新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唐立新的身份也由原佰腾集团董事长变为新尚集团董事长。公司的产业开始由IT卖场经营迈向集IT产品销售、电子商务、房地产开发、文化传媒等多元发展之路。

亲自考核获奖学生

对于向母校一次性捐赠3亿元的举动,唐立新表示:“我对高校进行捐赠是有计划的,并不是随性而为。”

自2009年起,唐立新通过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和教育基金等方式,累计共向母校捐赠3.6亿元。

10月13日下午,新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唐立新从成都匆匆赶到北京大学。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告厅内,90名学生正在2014年北京大学唐立新奖学金评选活动中进行激烈的答辩。不管多忙,参加设在各高校基金获奖学生的评选、面试环节,已是唐立新的老规矩了。

今年5月12日,唐立新捐资1500万元在北大设立了“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唐立新表示,奖学金采取“一奖终身制”,每年经复审合格的学生,可连续获得奖学金直至完成学业。同时,基金还为获奖同学提供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出国梦、创业梦。

不仅仅是在北大,浙大、川大、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财大、西南交大都留下了唐立新与学生共勉的亲切画面。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鼓励大学生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路,是唐立新最快乐的时候。

唐立新专项奖学金的评定十分严格,先由学校挑出候选学生,再由他亲自选定。各高校受助学生在获得唐立新奖学金之前,都要过一个唐立新亲自把关的“答辩关”。参加答辩的学生在展示自身兴趣和特长外,还要对唐立新拟定的话题发表看法。“如何看待莫言现象?”“中国足球有什么悲和喜?”“电子商务能否取代实体店铺?”都可能是唐立新的话题。

他说,除了成绩之外,他更侧重于学生社会活动和综合能力的考察。“我们选拔的不是学霸,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目前,唐立新资助过的学生已有1000多人,其中仍和他保持联系的差不多有一半人。“他不仅花了很多钱做慈善,而且是很花心思地在做慈善。有些人是把钱捐给学校就不管了,而他是要对受捐学生进行面试的,这么多学校、这么多学生,这是要花很大精力的。”一位受助学生总结了唐立新独特的慈善模式。

在唐立新看来,与学生自身能力相比,名校出身并不重要,思维开阔、动手能力强的应届生更容易胜任职位。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涯,唐立新更偏爱那些“经常参与社会实践、有比较多实习经历的学生干部”。据统计,新尚集团每年招聘人员中应届毕业生占到了80%。

真实地“炫富”

“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是唐立新崇尚的生活。从头到脚用LV、爱马仕等奢侈品武装起来,坐在VIP位置上,听周杰伦、潘伟柏的演唱会,经常在LV、Gucci这些国际品牌的每年新品发布会上,一度就是唐立新的示人形象。

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的采访时表示,他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在肯尼亚的动物迁徙中,看过几百万只火鸟飞起染红天空的壮观场面;也到过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探险;到毛里求斯看七色山,旅游让他学会了生活,也有了思考人生的时间。

他在旅游中获得的快乐,让他在助学时,又有了一个特殊的方式—组织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出境旅游,希望他们多一个增长见识的渠道。

2012年暑假,唐立新资助了30多位重庆大学老师去欧洲访学。2013年,他又出资200万元组织150多名师生分别到欧洲、塞班岛,马尔代夫观光。其中前往马尔代夫、新加坡这一路,由他亲自带队。来自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生一路上相互交流,留下了珍贵记忆。

唐立新表示,能有机会和学生们在一起,自己也变得年轻了,太幸福了。他鼓励学生说,“现在的你们,和20年前的我一样,箭已上弦。你的梦想,我的梦想,大家共同的梦想,需要努力,才能实现。”

生活中,拥有“不老心”的唐立新浪漫温馨。妻子平日里会剪下美食杂志指南上喜欢的餐厅,等到周末,唐立新会开着车和妻子一家家去品尝。来到妻子母校电子科技大学,他会高调感谢学校培养了妻子,让自己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女儿,他的要求是自强自立。女儿平时上学都是自己骑车或赶公交车去,中午吃饭也只有10块钱的标准。唐立新给她的人生安排是在国内读完大学,到国外读研究生,再回国发展。他希望女儿是一个有爱心,对社会有益的人。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是否接班要看女儿意愿。日常生活里,一身休闲打扮的他,会像普通顾客一样在成都科技一条街的各大卖场中,随意和销售人员聊天。他说,只有在最基层的龙门陣里,才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

说到自己的梦想,唐立新非常感慨。他曾经梦想能办一所最好的大学,但慢慢发现办学校光有钱远远不够,文化氛围、优秀师资不是有钱就买得到的。于是,他才选择了捐助教育事业。不过,到知名大学做兼职教授,多少弥补了他心中的缺憾。

唐立新现在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川大、浙大的兼职教授,重庆大学的客座教授。最近,他在浙大讲课的题目是“投资与创业”。在川大,他每年带5个研究生,教工商管理。他说自己的强项就是实战能力比较强,可惜没那么多时间去学校,一个月大概讲课三四次,还要指导论文、搞毕业设计等等。

篇6:猜想唐朴林

唐朴林声若洪钟,我猜想他是学声乐的;他的稿件总是在探讨学术问题,我猜想他是音乐学系的。等我与他见了面,才知道猜想都是错误的。

今年71岁的唐朴林是一位和蔼的老人,典型的北方胖老头;高个子蒜头鼻,长得像菩萨一般慈祥。今年他请我去天津,听他的民乐作品音乐会,我才彻底搞清楚他的底细。

唐朴林13岁参军,练习民乐打击乐,1958年带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凭借作品《花板舞曲》和一手吹拉弹打演奏多种民乐的技艺获得录取,在作曲系学习民乐作曲。

那时的民乐作曲称“乐队指导”,当时的气候对民乐演奏与创作都很重视。唐朴林学习很努力,他向王秀卿学唱“单弦牌子曲”,向丁喜才学唱“榆林小曲”,向曹正学弹古筝,这些课程都是自己额外加上去的。当时的唐朴林一心一意想当个民乐作曲家与指挥,但结果并不满意。1963年毕业,他被分配到天津音乐学院当了老师,然后是下乡搞“四清”,又是“文革”,业务荒疏近20年。

1982年济南召开“民族器乐观摩大会”,会上大家建议举办全国民乐作品比赛,唐朴林起草了向文化部申办“民乐比赛”的文件,得到文化部批准并于1984年正式举办。然而,他自己精选的六首作品却因迟迟落实不了排练与录音而错过了比赛,造成他作曲生涯一大遗憾。以后近十年,他潜心钻研历代中国乐器组合,1993年由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乐器组合》一书,收录了1000多种古代民乐演奏组合的形式。他的这些学术与艺术实践活动渐成影响,推动了民乐表演组合多样化的发展。今年6月,退休10余年的唐朴林举办了一场个人民乐作品音乐会,展示了他多年创作研究民乐组合与表演多种形式的部分成果。

唐朴林的创作成果得见天日的不多,学术研究成果情况要好一些。比如他那本《历代八音诗荟萃》,收集有关民乐的诗词1500多首,上朔先秦,直到清朝,涉及器乐60多种,可谓民乐“古诗词大全”,读来很有意思。

作曲也罢,研究也罢,唐朴林的本职工作是教书。他的《民族器乐概论》、《民乐编配》等书籍是教学过程中的产物,也融入了自己创作与研究的体会。他的教学理想是培养能作曲、能演奏又能研究写文章的学生,换句话说,是通才型民乐人才。当然,在如今音乐学院专业分工日趋细致的情况下,这个理想注定只能成为遗憾。

上一篇:审计案例分析大纲下一篇:愚人节搞笑手机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