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初二

2024-06-07

地理论文初二(通用6篇)

篇1:地理论文初二

1.明确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白这个考试的重要性。既要重视,又要藐视它。在复习之前,根据老师总的计划,可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地理复习中大体分四个阶段跟进: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教材的全面复习,重双基,关注重点、考点、关键点、易错点、热点等;第二阶段是精选习题,做好专题训练,提升为主,重视地理学科思想,强化训练,总结归律,寻找问题本质,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第三阶段是进行模拟测试,以考代练,考试限定时间,训练作题速度,通过考试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能力,同时强化心理素质;最后阶段,回归课本,反思回味,扫清盲点,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2. 落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第一阶段,一定要特别重视,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强化自己复习计划的使用,可以和同学进行组内监督,或者让家长监督。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才有熟练运用的可能。

3.活用地图,利用地图引领复习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尽量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

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识、析、绘、默四个主要环节。

识读地图是学习地图知识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根据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要注意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过程。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

所以在复习中要结合地图记忆,这样记的知识不会是死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做到“脑中有图”,图中有知识,才是最好的效果。

篇2:地理论文初二

第一步是“讲”。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完整、准确。从而让学生做到概念明确,答题完整。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工叶区时,要突出四大工叶区的特点、形成工叶基地的有利条件、主要工叶部门、主要工叶城市等内容。

“讲”,还必须讲清知识的网络关系。既要按先后顺序的纵线复习,使学生记准、记牢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还要按地理要素把有关内容组织起来,进行横线复习。如复习地形时,可把总的地形与四大区域地形相结合,复习农叶时要求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这样复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练”要循序渐进。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应用能力的练习,都要逐步提高难度。如通过比较南方和北方自然条件、农叶生产的差异。练习的题目类型要多样,同一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如“天津近海,为什么是大陆性气候>?“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为什么要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练习题还应针对学生易出错误的方面出题,以引起学生的注重。如京广铁路和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相交于“株洲”而不是“珠洲”或“株州”。

第三步“补”。补是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课。补是提高复习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注重复习方法

复习地理的方法很多,但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把所复习的知识〖如国家、地名、河流、山脉等等〗落实在图上,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利用地图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进行地理复习的时候,首先要做到:阅读—认真地阅读教材、地图。教师在复习前,先给出复习范围,学生根据范围便展开阅读,此次阅读属于全面阅读,尤其注意平时忽略的部分,比如:课本中阅读教材等,阅读的速度要根据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定,千万别急于求成,平时已掌握牢的知识点,速度可快些,反之,则要多点时间。

篇3:地理论文初二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感受

1. 结合乡土地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才能在学习中主动去探索。乡土地理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地理现象、地理事物, 但学生又不知道其中原因, 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学习的动力主动地去探索、主动地去求知。

如:在湘教版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中, 滑雪、冲浪等是学生在生活中听过或见过的一些体育活动, 滑旱冰也是他们喜欢的运动。那为什么我们只能从电视上看到滑雪、冲浪而不能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呢?哪些地方的人爱滑雪、哪些地方的人又爱冲浪呢?通过一系列的设问, 让学生产生求知欲, 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不断去探索。

2. 结合乡土地理把知识具体化, 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形成的时期, 对于地理所要探索的地球、宇宙, 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实现, 如果运用直观形象的地理事物, 就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立体的、难以理解的知识。

如:在讲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 学生对太阳高度角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难以理解。我就以一天为例, 这样来提问:“一天当中早、中、晚温度各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地回答:“早晚低、中午高。”我接着问:“一天中早、中、晚的旗杆影长一样吗?”学生很快得出“早晚长、正午短”的结论。通过提问和学生动手, 最后学生都能得出“太阳高度角大温度高, 太阳高度角小温度低”的结论。

3. 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地理的范围很广, 我们不能把课本上的每一个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放到学生眼前, 但结合乡土地理可把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引入到课堂上, 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的理解, 从而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感知生活、了解生活, 从而加强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如:在讲到“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时, 我引导学生想一想“甘肃省酒泉市的夏季和冬季天亮、天黑时间有什么变化”, 还利用贴在教室里的夏季和冬季作息时间表进行对比, 从而让学生得出“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 冬季昼短夜长”的特点。

4. 结合乡土地理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般说来,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 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 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变化等, 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实例, 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用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来展现的事实, 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 结合酒泉正好位于西北地区, 在干旱的背景下,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使这里在发展农业上有很大的优势。在祁连山雪水的灌溉下这里形成了绿洲, 玉米、小麦、大麦得以种植, 而且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从而使这里的瓜果全国闻名。除此之外, 酒泉的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 著名的酒钢公司依托祁连山的铁矿发展成为著名的钢铁集团;酒泉还依托地理位置的优越建设了全国闻名的航天城和风电产业基地, 等等。

总之, 让地理融入生活, 把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相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学会生活,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为家乡和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月美.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论坛, 2008 (11) .

篇4:不是地理的地理

这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一九三九年春,我在桂林参加新知书店工作。编辑部设在桂林东郊施家园,过了东江桥,拐个弯经月牙山,龙隐岩,走不多远就是。所谓“编辑部”,其实只有两三个人,主要的负责人是姜君辰(我们在广州抗日救亡运动中早已认识),然后是我这个刚出校门的书生,后来从延安来了个小青年许静——他成天唱着令人神往的《延安颂》,整个“编辑部”的空气顿时活跃起来了。那时的“编辑部”是住于斯,食于斯,工作于斯的小木屋。我是从写出书计划开始工作的:准备编印一套名为《奋斗的中国》丛刊,另外打算出版一套“中国化”的学术丛书,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我在姜君辰的指导下,把两套书的缘起和选题计划搞出来,自己刻了腊板,油印了几十份,分发出去征求意见。读者请勿见笑,那时出版社没有庞大的机构,没有总编室,没有打字员,没有复印机,每一个人都必须做而且能做一切。

按照领导意图,《奋斗的中国》不仅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抗战事迹,还准备宣传其他真正抗日的各部队和地方的英雄事迹,例如那时的山西有民族革命大学,广西有建设干部学校,也都有前线和后方,当然会涌现可歌可泣的素材。我记得曾与姜君辰一道去乐群社(当时桂林接待高级军政要员的招待所)去访左恭,听取他对出版这套丛书的想法——左恭那时是张发奎第四战区司令部的少将衔参议,当时不知道他是中共的秘密党员,只认为他是非常可亲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在广州撤退以前我们就认识,一九三八年十月广州撤退后,他跟姜君辰和我曾有一个时期在战地一道工作过,彼此很了解,又因为他在“大后方”军政界“混”,消息比较灵通,判断也比较准确,而且总是替“我们”着想;所以《奋斗的中国》计划一刻印出来,姜君辰就同我一起去找他商议。他那天笑容满面,谈得不多,说来也不甚明朗,有时像猜谜似的要估量“潜台词”。这是我的印象——姜君辰是否如此,我不知道。总之,那天左恭笑着说,这个计划很好,主意也很好,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很难实现。照他那时的看法,等这个丛刊筹备得稍有头绪,各地区各战区都布置了人马时,可能时局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结论是:与其上了马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再下马,还不如现在就省下这份气力,使到别的地方去。姜君辰后来告诉我(显然他已经跟上级领导讨论过了),《奋斗的中国》这个计划暂时搁下,先集中力量搞“中国化”丛书。

我按照姜君辰布置给我的任务,搞了“中国化”丛书计划,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以学科分,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那时用“社会学”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委婉说法,不是现在所指的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等;乙种打算用比较轻松的或文艺的笔调,来讲述一些学术问题,蓝本就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选题包括帝国主义的故事,社会主义的故事等等。

在起草计划的时候,我新学到三个名词:中国化,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那时完全不知道这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十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报告的重要内容,姜君辰肯定是知道的。直到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我才读到毛泽东那个报告,其中说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为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有几句话是新中国建立后几乎人人都熟知的,也就是我们搞这套丛书所提倡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中国化”学术丛书,曾约过多少作家,都约过哪些作家,现在已记不清了。预定编入丛书甲种本的有杨东莼的《教育学》,姜君辰的《社会学》(后来在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了),这两本都是杨东莼主持的广西建设干校的讲义;约过那时在湖南教书的翦伯赞写《历史学》——即后来在新知书店出版的单行本《历史哲学教程》。可笑的是我自己竟不自量力,报名要写一部结合中国实际的《文化人类学》——这部书当然没有写成,也幸好没有写成。

丛书乙种本约了哪些稿件,现在也无法记忆。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同张天翼通过多次信,希望他用童话形式写一部帝国主义故事——张天翼那时也在湖南,我读过他发表的半童话半论文似的、讲垄断兼的文章。我很欣赏,推荐给姜君辰,他也认为写成一部帝国主义故事,极有意思。我至今——五十年后———还清楚记得,张天翼以他的生花妙笔,写到一家托拉斯,专做大粪生意;另一家托拉斯,专做香水生意。两家垄断资本后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兼并为一个国际卡特尔(即现在所说的“跨国公司”),就取名为“大粪香喷喷公司”,大粪而又香喷喷,不能不令人笑破肚皮,可是寓意却是非常深刻的。后来这套丛书胎死腹中,张天翼另外写成《金鸭帝国》,其实写的就是帝国主义的故事。

丛书计划中有一部地理。我那时有点狂妄自大,自称想试一试,姜君辰说好,这就定下来了;新知书店其他领导如徐雪寒、华应申也鼓励我试一试。于是我就当真去试了。

我在大学时不是学地理的,但是我对地理这一门学科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兴趣得自读高中教地理的一位留美博士,那时用的课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文本《世界新地理》。这位可尊敬的博士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的,坦率地说,不是地理知识,而是正义感和爱国心;因为他每次上课,讲了几分钟课文之后,便用英文夹杂着中文海阔天空地“聊”起来,有时甚至破口大骂,骂那时的政府不抵抗,骂贪官污吏腐败无能,糟塌天物,破坏自然环境,弄得民穷财尽。这位教授讲了一年课,老实说,他对我的启发,政治知识比地理知识更多些——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启发诱使我下决心写一部结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地理,或者说,“中国化”的地理。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有半,然而在国民党统治区,一个接着一个城市沦陷了,上海南京不必说,在一九三八年十月间,武汉广州这样的重镇相继陷落。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了,而投降派则肆意活动,发展为三八年十二月汪精卫的叛逃。其时,投降派散播了所谓中国地大而物不博,抗战抗不下去的悲观论调,这种情绪感染了、侵蚀了很多很多善良的老百姓。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写一部“中国化”的地理一一或者如现在所悟到的,写一部不是地理的地理,从各个方面分析我们的处境,反驳投降论调,加强抗战必胜的决心。目标定下来,我就不顾自己的浅薄,天天去研究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我没有机会作实地的考察,我只能利用图书馆所藏的中外文材料,以及我那时尽可能取得的苏联和西方的资料,进行“纸上谈兵”,我天天跑图书馆,管借书的一位姑娘是我的一个广西同学的亲戚,她每天都给我热情的帮助——没有她跑上跑下替我找寻我所要的资料,我就是有再大的决心,也写不成书的。可惜的是时间已磨去了我的记忆,连她的名字怎样也记不起来了,可我永远感谢她。我读大学时学过一年大地测量,在铁道部门实习过地形测量和铁道定线,因此我对于结合自然地理来阐发我的论点比较不难;我手中还有一把德国Faber厂十二时的计算尺,利用它来计算一些地理数据,可以说是当时所能得到的最好工具了。

夏天来了,然而广西政府要“抽壮丁”。抽壮丁者表面上是征收适龄的青年入伍,实质上是敲竹杠,抽中谁谁就得交一笔钱,然后就可以找个理由“免役”。既然如此,我和书店同事们一商量,与其等在市里“抽壮丁”,不如到外地去“逃壮丁”。这样,我带了一箱书籍和笔记本,离开桂林到粤北曲江(今韶关)去“避难”。那时各省区都有自己的土办法,这边“抽”丁的时候,那边还没有动静。只要你及早逃避,一切都会顺利的。我在曲江虽有亲戚朋友,不过他们在这战时的省会也都过得很苦,很少有可能让我住在谁的家里去完成这项工作。所以我一到曲江便住进了一个慈善机关办的“平民宫”里。名字怪好听,实际上它是一个极廉价的旅馆,原先是个破庙,用木板隔成几个“房间”,只有一个“单间”,我便住在那“单间”里,每天只花一角钱——其余的“房间”有四人合住的,八人合住的,以及通铺。住客多数是穷人,铁路上的搬运工(粤语叫“咕喱”即“苦力),拉大车和拉黄包车的,也有大船的拉纤夫,也许有一两个穷学生。他们白天全去出卖劳动力,夜间都回来,在没有电灯(当然也没有蜡烛)的“房间”中聊天或睡觉。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写作。他们完全没有妨碍我的思维活动,正相反,夜间有时我还有机会同他们一块聊天,熟悉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我住进“平民宫”不久,忽一日在教会办的河西医院看病时意外地碰见了分手近两年的女伴罗文坤。战前她在广州一个教会中学读书,是一个圆圆脸蛋,爽朗大方的大姑娘。由于她的广西朋友苏曼(后来成为她的爱人)东渡日本,让我多照顾她——她跟我学世界语,学拉丁化新文字,学经典著作,尔后又一同搞世界语运动,搞拉丁化运动,一同参加学生救亡运动。她在抗战前也去了日本,抗战爆发后,她一度回到广东,住在我家里,然后去了延安——我们在这水城中相遇不用说多么愉快了,我知道她是从延安回来搞地下工作的,她知道我尝试写这么一部书时,用她习惯的爽朗笑声来鼓励我。应当说,少年时我们一起从学校走向社会,她跟我妹妹叫我“大哥”,用她的话说,是我拉着她迈步“走向光明”(我们唱过多少遍《光明颂》这革命歌曲呵!);而现在,她比我成熟多了,她到过日本,她到过延安,她肩负着组织委托的重任,她仿佛已是我的姊姊。会见以后,只要她有空,她就找我聊天,或者说“共同学习”,我们讨论时局,讨论哲学,当然也唱歌,也看电影。她见识广,实践多,每次会面都给我很多启示。我的书最后一节讲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就是她要我非写上去不可的。我此刻还记得她那有力的嘱咐:必须写这么一节。懂么?这是画龙点睛,要不,你干吗写这部书?懂么?我那时似懂非懂,但是我照她的建议,写了这一节作为结论。现在我懂了,我真想向她说:我懂了,我懂了;然后指望听到她那爽朗的笑声。然而她听不见了——一九四二年七月九日她(作为桂林市委书记)和爱人还有一个女同志,因叛徒出卖,在桂林被捕,她们三人坚贞不屈,七月十二日牺牲,她牺牲时只有二十六岁。我这小书已经过时了,没有重印的价值了,但我仍然默默地将这部不是地理的地理献给她——我知道她会用爽朗的笑声接受的。

花了足足两个月功夫,书写成了,我从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即G Cressey,这是他自己认可的汉字译名)的著作《中国地理基础》(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得到“灵感”,把我的第一部书(如果也能称为第一部“著作”的话)取名为《中国地理基础教程》。书名显示了我要分析的是“地理基础”诸因素,这就注定了它将是一部“不是地理的地理”,注定它是一种在“地理基础”的帷幕下汇集起来有关我们的祖国大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人民的许多“因素”的“大杂烩”。我不是写地理,我是一个地理“外行”写的“地理基础”,我意图传给读者的是爱国,是爱人民,反对投降,反对侵略那种信息——一句话,写一部“不是地理的地理”。这书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就因为它宣传的是爱国主义。当时也有人看不惯的,说“这本书连地图也不如!”说得尖刻极了,也准确极了——地理与地图是不可比的两码事,当然“不如”呀。

这部书的初稿完成了,如果没有徐雪寒、华应申和姜君辰几位前辈逐字看过,逐章逐节提出意见让我考虑修改,那么,它决不能成为当时对读者有一定益处的《中国地理基础教程》。如果说三联书店的传统是对刚学步走的新作者进行细致的指导,包括政治上的指点和材料的运用,语言文风的改善,这本书的面世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再没有比我自己感受得更深了。他们几位对我的文稿不放过一句话,一个标点,一种似是而非的论断;他们提醒我前后一贯的逻辑性,他们指出哪些话容易被人曲解利用,不宜那样讲;哪些话读者看了得不到要领,还会引起歧义;哪些论点只对反动投降派有利,不符合民族解放战争的要求;哪些数据站不住脚,完全脱离实际。如此等等。我如同上了一堂不是地理的地理课。我至今为我初出茅庐便遇到这些谆谆善诱的师友而自豪。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这三位师友中有两位(华应申和姜君辰)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了,当应申在上海在北京进行“化疗”时,他还是那么乐观,还是笑呵呵地同我回忆桂林旧事,也说到这部书稿如何由他亲自交给桂林科学印刷厂(那时是由沪迁桂的技术最好的印刷厂)排印。初版本是一九四0年在桂林用新知书店名义发行的,销路出乎意料的好,因此书出不久便在桂林重印一次,不消说那是用粗糙的黄色土纸印的。不久,上海用原纸型印了一版,分销香港和南洋各地。大约在一九四三年我在桂林实学书局(这是亡友李易安主持的一个新知书店“变种”)时,得到延安托人捎来的延安版,我捧在手中久久不能言语。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抗战的坚实基地,我的第一部“著作”(“不是地理的地理”)居然在延安印行,我感到自己已被认为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了。十几年后我才知道这是齐燕铭在马列学院时经手办的。我在《记齐燕铭》一文中曾有过如实的描写:

有机会跟燕铭同志面对面谈话,是在我知道“齐燕铭”这三个字和中共(和谈)代表团秘书长这可敬的职称之后很久很久,那时北京已经解放多年了。

那是一个晚上,在他的办公室里,对话是这样开始的:

——咦,我以为你是个老先生啦!他说。

——哎,怎么以为我是个老学究呢?我说。

——是这样的——在延安时我们印过你一部书,我经手办的,我看过这部书,心想著者该有相当年纪了……他说。

——我收到过样本。油光纸单面印的,延安捎来过一本。那正是白区透不过气来的时候,这印本给我带来过很大力量。原来是你主办的,谢谢你了。我说。

——别谢我。这是组织的力量。可我把作者身分猜错了……

延安出书后,长江以北好些根据地都相继翻印了,解放初我曾得到过靠近十种不同的版本,我一方面高兴,一方面也很惭愧和不安,或者叫“汗颜”,这部不是地理的地理,那样不成熟的“大杂烩”,会不会带给广大读者一些不正确的信息?此刻,我手头有一部冀南书启一九四六年八月在威水印的一版,三千册。书前有《出版者的声明》,头一段云:

本书为某某所著,于一九四0年出版。立论正确,材料丰富,是一本研讨中国地理基础因素的好书,虽出版时间较早,但仍可供高小、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干部自修之用。

每翻到这几行字,我都不免汗流浃背,但我也为此得到了“最高的奖赏”。世间有哪一个作者不愿意他的作品能获得这样的奖赏呢!

这部书的结构是够“杂”的,除了最后有两节“结论”之外,共有五部十四章,包罗万有。第一部讲土地(包括疆土、边防、地形、气候、地质、资源),第二部讲人民(人口,移民,民族,语言,教育),第三部讲政治、财政、金融,第四部讲交通、运输、贸易,第五部讲工业和农业,最后一章论述列强在华的经济势力与日寇在沦陷区内的经济掠夺。看这内容可知这部书五十年前为什么被读者所欢迎,也可知有人指责它已经大大逸出了地理的范围。五十年后的今天,我翻看手中仅存的残缺版本,不禁哑然失笑。一个年轻的爱国者,他对什么“体系”,什么“范畴”,什么“分科”,什么“教案”都不顾,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唤醒读者的民族魂!他的一切努力只是朝着这个目标走去。也许这就是“学科”,也许这就是逻辑。只有这样,这个年轻爱国者才能无视一切“权威”,写出这么一部不能传诸名山,却在当时起着抗击侵略者的作用的“不是地理的地理”。回首前尘,我不后悔。

五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垂垂老矣”躺在病榻上翻阅这部“不是地理的地理”中关于语言的一节时,我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我一直意图遵循着科学的道路,也就是实事求是的道路去研究中国的实际(虽则有这样的“意图”,其实也许只达到预期成果的九成),我无负于自己的科学良知,没有“随风倒”,这是最重要的。在语言这一节中,我提出并分析了一些论点,那就是方言和民族统一语问题,语言和文字分家问题,文字改革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书中说,“中国是几十个不同的民族结合而成的一个国家,所以就民族语来说也有许多种类。”“中国社会长久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交通异常不发达,山岭与河流的阻隔,都可能使方言愈益分歧。”“由于汉文本身不是录音的,因此从来只有文字教育,而言语和文字分了家,愈离愈远,语言也就愈纷歧了。”我论证说直到那时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全民族的统一语,“被当作普通话的‘国语’(北方官话——北平方言)”,虽然流行很广,但它不是全民族的,“只流行在上中层分子中间”,我那时把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语同交际需要的一种通用语两者混淆了;有趣的是我看到了如下的现实:“这一次抗战却促使了一种共通的辅助语的形成。因了战争的影响,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群凑合在一块,不出家门一步的人群也许会移到另外的省分。于是在轮渡火车客店市坊中间,渐渐出现了一种共通的辅助语,有如国际上的辅助语一样,它不是官话,也不是方言,而是一种三不像的混合体。但是靠了它,人们倒可以畅谈无碍,或者起码可以互相表达思想。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也许这可以作为一种胚胎,加以人工有意识的创造,会形成民族的统一语也说不定的。”

在五十年前的地理书中,像这样的论点是很少见的——我是说,在地理书中,人们很少这样去论证语言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一般地在旧时代的地理课本中人们满足于描述,而不去论证,而不去引导读者去思考。

为了躲避书报检查官的刀斧,我有时不得不在书中使用晦涩的语言,转弯抹角,欲言又止,可怜我二十岁时已经学会伊索寓言式的论证了——而有些论证,本来就因为作者的幼稚无知,已经不太完善,甚至不合逻辑,再加上躲避刀斧所作的闪闪缩缩姿态,这些论证就显得更加不合情理了。然而那时万千读者却原谅作者的窘态,他们透过字面竟读懂了作者所要传递的心声,耐心地读完这部“不是地理的地理”,而且从东南西北给我寄来了许许多多信件,有鼓励我的,有向我提问的,有指出疏漏的,直到此刻,我仍然感到温暖。

在上面提到过的可敬的女伴的指引下,我着重写了地理环境的作用这一节——也许可以看做这本小书的“宣传”中心。我在正文中曾反复强调中华地大物博,在反对入侵的斗争必定会胜利的论点,此刻,在结尾时我又从另一个方面提醒说:

地理环境因之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如果你了解上面的话,那么通常为了“地大物博”的中华而自骄自大,希望敌寇自己会消灭在这“地大物博”的土地上面,而“最后胜利”就会飘飘然的到临,这些理论你就可以明白它的荒谬了。天才的革命家早就说过了如次的警句:“太丰富的自然,能引起人类像婴孩一样的依赖性。”(见《资本论》)

接着,我展开了并且论证了全书最重要的论点:

所以,广阔的土地,肥沃的农田,丰富的资源,复杂的地形,蕴藏的能力(energy),以及可航行的多数河川,这一切所构成的中国地理环境,加上众多的人口,不但是抗战胜利的基础,而且没有了这些地理条件,我们的抗战简直不能进行,即使进行,也不能持久有如今日。但是必须有这样的观念:即光是这些地理环境,那怕是非常有利的地理环境,如果没有人为的努力,如果没有伟大的变革,如果国家内部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组织不加以改进,最后胜利是不会从天掉下来的。只有在合理的经济政治的组织的基础上而充分利用并且变革我们的地理环境,我们才可以得到胜利和繁荣。

五十年后的读者读到上引一段论证——特别是下半段——时,一定会笑作者那么吞吞吐吐——但那时的读者却读懂了这暗示,什么“人为的努力”,什么“伟大的变革”,什么“改进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组织”,所有这些,那时的读者都知道它们指的是什么。

篇5:初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东、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

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六国 印尼 马来 文莱 菲律宾 日本 韩国

最北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位。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乡)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1.3中国的人口数量

世界第1:

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1/5。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1人口基数大2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人口多处特点人口少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中国的人口:

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山脉纵横交错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有的地方不足500米

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

阶梯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降水时空分布:从地区分布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中国最大湖是:青海湖。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因通航里程长、货运量大被誉为“”。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注入海口。因从中游的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段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中国的土地资源

x月25日世界土地日

x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3.3中国的水资源

x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区分布悬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有必要兴修跨流域的调水工程。x黄济青x水北调x于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有必要兴修水库。x江(2个)x河(3个)x本途径是。

§3.4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类。、、和 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最大渔场是舟山渔场。

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

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洋生产发展很快。

最大盐场,南方最大盐场()。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4.1秦岭——淮河线

秦岭与淮河: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2500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洪泽湖,然后主流经高邮湖南入长江。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他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八年级上册第77页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

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东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文化: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农作物: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

矿产:煤、铁、石油等,两大工业基地()和()。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

矿产:有色金属。

两大工业基地()和()。

§4.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概述: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宗教:藏传佛教。

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区:

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

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

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4.5补充总结

北方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平原为主

气候特征 夏:高温多雨 冬:寒冷干燥

主要河流 黄河、黑龙江

主要矿产 煤、铁、石油

主要农作物 小麦

南方地区

地形特征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气候特征 水热充足

主要河流 长江、珠江

主要矿产 有色金属

主要农作物 水稻、甜菜

青藏地区

地形特征 海拔最高

气候特征 日照充足,气温低

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源头

主要矿产 钾盐、石油

主要农作物 青稞

西北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盆地

气候特征 干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塔里木河

主要矿产 煤、石油

篇6:初二地理教案设计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采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教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教师承转]根据大屏幕展示的课件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你能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讨论交流]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教师提问]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申、师生讨论]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为什么三江平原地区禁止开垦、鄱阳湖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湖,你如何解释呢?

(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刚才我们学习了建立商品粮基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教师承转]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例证,而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你能据图描述桑基鱼塘的生产过程吗?你能够画出流程图吗?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学生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知识时关注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认识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上一篇:百年校庆各届校友祝福标语下一篇:金牌员工推荐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