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名著阅读导引

2024-06-27

初中课外名著阅读导引(精选6篇)

篇1:初中课外名著阅读导引

初中课外名著阅读导引

一《西游记》吴承恩(明)

重要人物:

① 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

②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

③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

写作特色: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

经典情节:

①孙悟空大闹天宫

②真假美猴王

③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⑤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二《水浒》施耐庵(元末明初)

重要人物:

①宋江:人民理想的忠义之士,起义军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段,有军事、组织才能;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

②鲁智深: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

③林冲: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凶狠泼辣。

④武松:力、勇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⑤李逵:淳朴、粗鲁、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民的典型。

写作特色:

①全文结构宏伟完整,众多人物一个引一个,每个英雄故事都像一篇英雄传记,传记间一环套有环。②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形象。③叙事翔实精彩。④语言通俗生动,充满个性化特色。经典篇目:

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②智取生辰纲

③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

⑤宋江题反诗

⑥真假李逵

三《朝花夕拾》鲁迅

《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父亲的病》揭露“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动;《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 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琐记》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革命青年。写作特色:

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妙趣横生。②叙事充满奇妙艺术。

经典篇目: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阿长与〈山海经〉》③《二十四孝图》 ④《藤野先生》⑤《无常》

四《骆驼祥子》老舍

主要人物:

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兽。

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艺术特色:

①独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②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③语言俗白凝练④独特的讽刺艺术。

经典情节:①怒辞杨宅(第五节)②曹家遇险(第十节)

③晦暗的地狱(第十六节)④最后的绝望(第二十二、二十三节)

五《繁星?春水》 冰心

诗歌内容:

①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

②有许多诗托物言志,以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

③有的揭露学生时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灵,讴歌探索前进道路的先驱者。

艺术特色:

①抒写生活真实,表现率直的个性。

②诗风清新明丽,俊秀含蓄,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③抒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

经典情节:

①《繁星?一〇》: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勇于奉献,给人以启迪和鼓舞。②《繁星?一二》:“爱的哲学”,是冰心诗歌的核心和主旋律。

③《春水?一〇五》:将母爱、自然、童心三者和谐地织入了诗的经纬。

六《鲁滨孙漂流记 》笛福主要人物

①鲁滨孙:是一个要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去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形象。

②星期五:鲁滨孙救起的白人俘虏,是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艺术特色

①描写具体逼真,用人物行动具体表现人物性格。②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表现性格的变化和发展。③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

经典情节

①挖独木桥 ②制作瓦罐 ③开导“星期五” ④自封总督

七《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英)

主要内容:

全书共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讽刺了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君主政体、两党制以及政治、法律、财政、教育、文化、艺术等个方面,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艺术特色:

①将虚构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

③绝妙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经典情节:

①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 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拉格多科学院”④游慧骃国时和马的对话

八《童年》 高尔基(前苏联)

主要人物:

①阿辽沙:是一个卑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

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

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

艺术特色:

①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多视角描写方法。

②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栩栩如生。③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

经典情节:

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第三章)②雅柯夫和奇奇打架(第二章)② 外祖父打外祖母(第十章)④报复老师(第十二章)

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

主要人物:

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冬尼娅:天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

艺术特色:

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②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

经典情节:

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第一部分第七章)②熔铸“钢铁”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章)③打消自杀念头(第三部分第八章)

十《名人传》罗曼?罗兰(法)

内容和人物:

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

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

②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自幼丧母,勤奋好学,有艺术创作,制作了《酒神》、《哀悼基督》等雕像。

③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6年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之后又推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艺术特色:

① 语言饱合深情,富有诗意。②从大处落笔。

③风格多变。

经典情节: ①贝多芬遗嘱

②《米》下编第三章“孤独“

③《托》第十二章“忏悔家与宗教狂乱”

篇2:初中课外名著阅读导引

麻城市顺河镇罗铺中学 刘彬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导师,引导我们走向睿智与理性,教导我们学会宽容与温情,陪伴我们懂得真诚与信赖。名著是经过历史淘洗和时间筛选的作品,是超越了时空和文化局限的作品,有着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经典名著更是人类的精魂,它连接着历史和未来,寄托着我们的梦想与期待。

中学生阅读课外名著,这对于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为此,《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7—9九年级的学生要完成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学期要求读两三部名著。

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过: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在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责任感的驱使下,我努力消除了语文教学中的短视和功利主义,克服困难,进行课外名著阅读教学实践。

1、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图书漂流”活动。学生每人捐出一本书,放在班级的“图书角”,教师尽可能想办法不断丰富图书角的“藏书量”。大家随意传阅,读完后放回书架,让它继续“漂流”。图书角开办几个星期,不光7-9年级语文书后名著导读涉及到的名著都齐了,常见的中外名著也不少,有的还有多套,许多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自发购买了很多图书。我拿出了一整套《中学生必读名著》和几十本其它图书,这样以来,图书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2、根据教材内容制定阅读计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制定阅读计划时应遵循这一规律并考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制定阅读计划,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正带的初二学生更爱看一些反映自己年龄段心理的小说,思维趋向理性。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并调查学生的阅读意向,向他们推荐《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化苦旅》《 三国演义》等,可在完成规定阅读任务后,再扩展一下阅读视野。

阅读名著是个长期的过程,有学生会因兴趣转移或课余时间不足而放弃,也有学生会因单纯追求情节去突击。因此,有必要对阅读内容、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我班根据情况每两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堂阅读,课余时间自己阅读。采取课堂阅读的目的是了解学生阅读的书目,对阅读内容、进度进行宏观调控。大部分同学阅读习惯也会基本养成。

3、趣中导,导中读

“名著导读”要着眼于“导”,“导”是手段,学生的“读”才是目的。初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指导需要教师深入了解阅读主体的情感和心理世界,激发其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阅读时空里,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探究的、创造性地阅读,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自由阅读体验、感悟,学生自身的反复涵泳品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升感悟和认识,使情感获得熏陶,思想得到启迪,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同时还丰厚语文素养,促进个性发展,促使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名著导读的立足点在课堂,名著导读课立足于“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传授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在导读《三国演义》中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将歌曲与画面融为一体,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

4、鼓励探究创造,追求深层阅读

名著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就不能叫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对话与交融,真正的阅读要透过文字表象,从作品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初中生求知欲强、独立意识强,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研究的眼光从名著出发,联系实际,进行主题探究。如在学了《出师表》《隆中对》后,在阅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易中天品三国》中第1-3集,然后确定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看三国人物””。讨论中,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较为统一,但对曹操的认识是截然相反的,学生针对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进行了辩论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写读书笔记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阅读的好方法。在名著阅读中,学生对作品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美词佳句、名言华章的摘抄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了促使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班级举行了优秀读书笔记展、优秀读后感展评活动,以优秀领跑、推动整体进步,来促进名著阅读深层次化。

篇3:初中课外名著阅读导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语文教学中一直在强调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各个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篇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文章,但是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面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因此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历年来考试所要考查的一项内容。中考语文对课外读本的考查有多种形式,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在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会思考。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阅读经典名著能够给人带来不少好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启迪思想,指引人生之路。在名著中,我们能够看见英雄气概,学到高尚品质,体会伟大情怀,领悟人生道理,看一本书就等于给我们的灵魂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好课。有人总结过,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虽然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如此多的益处,但是作为教师却总是遇到学生不重视课外名著阅读的尴尬局面:考试中关于名著阅读的题目很多学生不会做;课堂上提及有关名著的问题,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甚至有学生根本没有看过。所以名著阅读成为了很多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主动去看书,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中少失分,如何让他们看完后有所思,有所悟,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自己的摸索,我觉得对于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提供内容概要

这种方法是很多教师都用过的,主要是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后提供给学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帮助没有认真看过名著的学生了解大致内容、理清思路。弊端是对于已经认真看过的学生益处不大,而且既然是内容概要就不可能涉及方方面面,一旦考试遇到,还是会有很多学生不会。另外这种做法显然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二、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制作手抄报,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名著、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制作的过程就是无形地督促学生看书的过程,对于制作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它的弱点,学生可能对于名著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根本没有理解内容,领悟不到文中的精华,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三、出习题

这种做法包括教师出题和学生出题两种,教师出题是我们经常会使用的方法,教师出完题学生做,教师批改后再评讲,这种方法固然能短时间考查学生阅读的情况,但是题目涉及的范围不一定全面,所以学生出习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学生出完题目后,教师收集起来,对其中好的题目进行编排整理,这样做不仅督促学生去看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当学生看到自己出的题目出现在习题中时那种自豪感必然是无可替代的。

四、看影视资料

很多经典名著谁都是有相关的影视资料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起这些有利资源播放给学生看,一方面学生对影视资料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影视资料都是比较长的,到底放多长时间,选取那个片段就需要教师斟酌一下。此外影视资料与原著还是有差别的,会有一定的不同,这时就要提醒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之处。

五、写作文

这种方法也是教师经常用的,通常是让学生写读后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首先要让学生阅读名著,另外读后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想,所受的启发。对于前面几种只是知道名著概要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在读好书的同时要学会思考,要有所收获。

六、举行知识竞赛

竞赛活动不仅趣味性强,学生参与面广,激烈程度强,关键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而且读得比较细致,比较认真。因为在比赛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小组成功,这种带有目的、趣味、竞争性质的阅读往往比毫无目的的阅读要更受学生喜欢。

七、表演

表演是学生十分热衷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将书本上的字幻化成眼前有趣的场景和鲜活的形象,加之参加表演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表演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书籍,了解相关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表现在语言和形体动作上。

八、开展辩论赛

辩论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仅要认真细致,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学会质疑,学会探索。辩论赛正反方的观点必须建立在对名著深入了解,有自己的想法,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这种方法的要求比较高,但是一旦条件成熟,开展起来也是趣味盎然的。

篇4:基于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

【关键词】初中 课外名著 阅读指导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7-02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在谈话一般”。确实如此,古今中外的很多经典文学著作,都饱含着历代先贤深邃的思想号情感,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所以,我国教育部早在2007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中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课外实践阅读的文学名著的种类不低于30种。优秀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初中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能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理解社会、感悟人生。下面本文简要分析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方法,以期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其人生体验。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其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名著的学习氛围,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学生具体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不停督促学生阅读相比,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增强他们阅读的紧迫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二,语文老师自身的阅读素养会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课堂,并很容易和学生的阅读产生共鸣,进而和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向学生及时推荐有益读物。所以,语文老师本人也要热爱阅读名著,并且在班级组织建立“图书角”,规范图书的管理,让每位学生在心中自觉产生“我捐一本换几十本图书”的阅读理念。此外还要制订出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由于阅读名著的主体是学生,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依靠学生来开展读书活动,在阅读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

其二,教师要为学生精选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中的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引导学生阅读《杨修之死》这篇经典顾问,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特色,从宏观角度思考杨修这个人物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分析出杨修之死的深层次原因,充分体会到曹操奸诈狠辣、多思多疑的性格特点,在学生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杨修究竟该不该杀,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产生一定的认识,进而自然而然对名著产生兴趣,甚至会产生一种向往、期待。

此外,除了教材中要求的初中生必读名著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为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比如:为喜欢古典文学作品的学生推荐《诗经》、《史记》中的篇章;为偏爱外国著作的学生推荐《巨人传》、《乱世佳人》等著作;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报刊,像:《读者》、《青年文摘》等等,拓宽其阅读范围。

二、教学生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

其一,将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读书的方法因人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优美的诗文适宜诵读,议论文适合提纲契领的粗略阅读,而长篇小说适合采用评点方法。

哲学家培根曾说:“有的书只需要阅读其中的一部分,了解其梗概;但有的书需要细读、精读,反复阅读”。若学生精读时,可以教学生品读、背诵、写摘录及体会心得的方法。略读可以教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核心内容、抓住其中的片段等各种方法了解所读文章的主要意思,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而精读与略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将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既能确保学生获得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效果。

其二,教学生学会讨论阅读内容,探究所读文章的深刻寓意,这是学生真正领悟作品核心意义的重要方法。理解一篇文章要站在多个角度思考,这和读者本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当阅读完一部文学著作之后,通过广泛的讨论,集思广益,可以让学生对所读作品产生更广更深的认识,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品的多重意义,学生甚至可能会提出很多文学评论家不能想到的独特的见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求同存异,逐渐触摸到著作的核心内容,进而获得最贴切、深刻的认识。讨论式的阅读方法,既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名著的内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其三,提倡自主阅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为学生选择要阅读的书目。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颖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读完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之后,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好读书思路、明确个人读书的方向,进而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不管是现代科技书、古时人文历史书等能够拿来阅读,这些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帮助。无论学生选择阅读什么类型的名著,只要其乐于阅读,就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主张自主阅读,允许每位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选用合适的课外阅读指导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有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指导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教师需要依照教学进度灵活选用合适的指导方式。比如:合理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定期安排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组织课外阅读小组等等。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本内容的延伸,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其智力,陶冶心情,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故可以设计出生动多姿、形式新颖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展示阅读成果,充分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自豪感与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阅读。

其次,还要多鼓励、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使其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自觉地去阅读。比如:建立QQ群,让学生自由地分享、交流阅读名著、观看电影电视之后的感想,收集和阅读相关的专家评论、名家品评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类似“名著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开设“和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程,让一本经典的名著广泛在学生中间流传,对于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颁发奖状,并通知其家长,以促进阅读。

最后,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要让一位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佳方法,使他感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在课外阅读名著时,学生只有明确了阅读目标,才能提高阅读自觉性。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升自身的注意力,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能力;同时当阅读完作品之后,还要能够从中汲取文化精髓,拓展文化视野,刺激思维,进一步唤醒个人潜藏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阅读促使个人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良好习惯,进而不断提升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写两篇随笔,从思想意识层面重视量的积累,且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反馈。按照心理学的定义:

习惯是一个人长时间积累养成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其会长时间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名著习惯,比如: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其次,语文学习时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而阅读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量要大,面要广阔,选择精华,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其视野自然就会得到拓展,进而在以后学习语文的过程巾得心应手,渐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佳境。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要有计划地为学生介绍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使其进行扩展性阅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时,可以为推升推荐《送薛义存序》等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序”的文体特色。

最后,教师本人也不能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旁观者,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籍,自己要先认真阅读,并将阅读后的所思所感分享给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5:初中生必读十大名著课外阅读书目

作者: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

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2.《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3.《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神魔章回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幻想世界。

4.《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其内容无所不包,被鲁迅先生赋予了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

5.《边城》

作者:沈从文/中国青年出版社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6《城南旧事》

作者:林海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7.《爱的教育》

作者: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意大利)/新世界出版社

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细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

8.《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中通过细腻叙述女主人公艰难的生存状态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反对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赞扬了妇女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精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

9.《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10.《格列佛游记》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6:名著阅读 思维导引

4对重要情节有真正的阅读感悟

5对作品的外延(歇后语,典故,成语要知来源及意义)名著阅读(大致了解作者)

#道理型传统文化# 《论语》 · 重点章节写心得体会

· 所有章节意思背默,赏析大概印象 · 知“作品主题”

#多人物多性格中国文化#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岩》(《海底两万里》)· 重点人物形象,性格,事迹了解(且知前后顺序&具体怎样体现人物性格)· 重点事件(知前后顺序&涉及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知“作品主题”—承载精神 · 细节!!

#单人物显精神反映社会背景#《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 ·人物经历(什么跌宕起伏&凸显什么精神)· 反映什么社会背景 · 细节!!

#散文反映社会背景#《朝花夕拾》 · 每篇的社会意义 · 每篇涉及人物&性格

作品主题 《水浒传》

主要内容: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它也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主要思想:本书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官场的腐败,统治者的无能,但是它主要用当时黑暗痛苦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英雄们,来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虽然起义的结局是失败的,但是那并不代表所有人应该甘心情愿的接受黑暗的统治以及腐败的官场。这样的作品就是为了唤醒人们内心对美好以及理想的追求。如今,我们看这部作品的作用更大是要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要不断追求理想,也要心系国家。

《三国演义》

以三国争雄为题材,其所展示的帝王将相都是历史上真实的英雄。而作者将他们的性格和功业夸张再现,把他们刻画成非现实的超人。从儒家政治道德观出发,《三国演义》蕴涵着千百年来人民对明君贤臣的寄托。但历史发展进程恰恰与理想背道而驰——暴政能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全知全能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在道德史观的笼罩下,在“仁义”与“政治”之间,作者的创作心态必然倾向于前者,这本来就是政治道德化、历史道德化的必然要求,即使它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依然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核所在。由于作者对道德观念的突出强调,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就加重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在三国风云变幻中,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描写来解析英雄人物的才能和道德,揭示主体道德和历史进程的背离,使英雄形象蕴涵了浓重的悲剧性质。《三国演义》之所以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震撼力,主要是因为它以悲剧的形式表现了历史与道德的冲突,将中国人心底的渴求、困惑、悲怆和抗争等表现了出来。

主要内容:黄巾起义——董卓之乱——诸侯争霸——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晋朝统一

主题思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几个封建集团之间的复杂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得无厌,损人利己,阴谋暗算,残暴虚伪的本质;反映了无辜人民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闪烁着人民美好理想的光辉,鲜明的爱憎,表达了人民要求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愿望,也表达了人民要求通过正义战争,以达到国家的统一.《红岩》

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西游记》

通过孙悟空的大闹大宫以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现实,歌颂劳动人民反对强权、反对暴力、蔑视统治阶级的权威,坚决向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心。

-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意为: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义的性质,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而取经路上妖魔的阴险淫恶则反映了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为书中突出了斩妖除怪的内容,而使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仅有象征性意义。对于唐僧这个人物,作者是批评大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不分是非,从而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也是《西游记》与传统的取经故事的不同之处。此外,书中还刻画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既憨厚纯朴、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同时又贪馋好色、不能辨识敌我、以及嫉妒心强、斗争不够坚定的社会小生产者的形象,作者对他给予了戏谑嘲笑和善意的批评。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骆驼祥子》

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骆驼祥子在艺术上也独具魅力。首先,从塑造人物形象需要出发,成功地运用了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挖掘与描写来塑造人物,就成了作品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使读者可以看到祥子曾经是怎样一个对理想有着强烈渴望与追求的人。这些笔墨,极生动地写出了一位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年轻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善良时的痛苦与矛盾的心境。它使读者既看到了祥子原本纯朴、善良的本性,又看到了他在黑暗的重压下,是怎样一点点开始滑向蜕变的。另外,作品对祥子受虎妞诱骗后内心的种种痛苦以及他在重重生活打击面前,由失望转至重新燃起希望,最终又陷入麻木的复杂内心都描写得逼真细致,使读者看到了祥子心灵变化的历程。其次,语言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无论是人物语言或叙述语言,都新鲜活泼,而且许多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它使作品富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北京地方特色。不仅简而短,而且是直愣愣的。它一是准确地表现出了祥子的个性,二是突出了北京下层人口语的特点。极有口语特点,京味实足。主要人物:《骆驼祥子》:祥子,虎姑娘,曹先生

主要情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纯朴、勤劳的青年农民祥子,破产后进入北京城,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揭露了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说明了仅靠个人奋斗去摆脱贫穷是行不通的路。

读后点评: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这么一个像骆驼一样善良老实又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在不幸的命运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终于绝望了、沉沦了。

这是大作家老舍先生惯用的悲剧手法,在悲惨的剧情中灌入悲观的意识,使得我们读者也近乎绝望了。作者在用自己感人的文字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呐喊(与其说是呐喊,不如说是呻吟)。由此我不禁想到作者本人——老舍。他好像也是一个悲观人士,他的作品大都是悲剧,并且,都悲惨得叫人心碎,因为它们一悲到底,不给生活留有一丝曙光,唯一的美好只能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找寻,而现实里仅有的那一点希望也被他毫不犹豫地掐死了,他的这种“残忍”,却能在小说里巧妙地转变为社会的残忍,使得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海底两万里》

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小说不但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赞扬了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激发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控索,揭露贪婪的物质文明发展对世界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扼杀

--小说的最后揭开了蒙在貌似渊博学者的船长尼摩脸上的一层神秘面纱,给了读者这样的思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良的设施装备若被用来作恶时,将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性后果。

《鲁滨逊漂流记》

小说的主题:当意外的事情来临了,应该学会接受和面对,该像鲁滨逊一样,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看待世界,去对世界和明天抱有美丽的渴望、期待与信念。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因出海遇难,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从这部小说的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奇迹般的历险故事,但是,故事背后却隐含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也隐藏着人们所普遍渴望和梦想的东西,如向往的自由、孤筏重洋、英雄梦想、敢于行动、自立于世、勇于担当等等。这部小说也启示读者: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能享受冒险的乐趣。小说内容里自始至终充盈着一种勇敢无畏、机警果断、自立自救、坚韧不拔的属于男子汉的阳刚、冒险精神和顽强意志,这种意志,无论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男孩子来说,都是不可缺失的,尤其是处在多变的世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即使是“假设”的灾难和艰险,也随时都有可能显灵。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小说作品,丹尼尔·笛福,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小册子作者。其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一直闻名于世,鲁宾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对这样的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得可贵。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论语》

上一篇:2023年四川成都市直事业单位考试报考条件下一篇:教学保障体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