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2024-06-09

中外音乐鉴赏结课论文(精选7篇)

篇1:中外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中外美术鉴赏结课作业

《蒙娜丽莎》

——为达芬奇的自画像

《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自画像

人物简介:

中文名称: 达·芬奇

性别: 男

生卒年: 1452-1519

国别: 意大利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究竟画的是谁?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4日报道,事情缘起于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专家莉莲·施瓦茨。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在电脑上将《蒙娜丽莎》与一幅达·芬奇本人的自画像重叠到一起,结果,她惊讶地发现:两者的眼睛、发际线和鼻子等轮廓,竟神奇地完全重叠在一起!莉莲随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经过刻意掩饰的自画像!推论一公布,立即在科学界和历史学界引起巨大的争议

达·芬奇为什么要将自己画成一个女性模样?

一种解释是,他想用这种方式隐晦地挑战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男性霸权,而蒙娜丽莎是一个“雌雄合体”,这是达·芬奇心目中人性最理想的结合方式———男人和女人平等地融合在了一起。

从字源上看,古埃及的生殖男神叫Amon,生殖女神叫Lisa,稍微玩一点变体文字游戏的话,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蒙娜丽莎”(MonaLisa)。

另一种解释是,达·芬奇具有隐秘的同性恋倾向,再加上他酷爱制造谜团,所以,他在《蒙娜丽莎》中将自己绘成了女人形象。

将发掘达芬・奇的遗骨,以便对达・芬奇的面容进行复原:意大利文化遗产国家委员会研究小组成员、人类学教授格鲁皮奥尼表示:“如果我们能设法找到达・芬奇头骨,我们就能复原他的真容并与蒙娜丽莎的面容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究竟是不是一个人。”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一组科学家宣称,他们将对在法国卢瓦尔河谷艾姆波伊斯城堡内的达·芬奇墓穴进行开棺验尸,从而确定蒙娜丽莎到底是不是达·芬奇经过掩饰后的“自画像”!

为了能够对达·芬奇的墓穴开棺验尸,意大利科研小组已经和法国文化部官员以及艾姆波伊斯城堡的主人进行过商谈,并且已经基本达成了协议。据负责人西尔瓦诺·温森蒂称,他们预计今年夏天就会收到法国文化部门允许他们对达·芬奇墓穴“开棺验尸”的正式许可。

据温森蒂称,一旦他们获得许可,第一步工作将是确定墓穴中的白骨到底是不是达·芬奇本人。

他们首先会对墓穴中的遗骸进行碳定年检测,以便确定它们是不是和达·芬奇的生活年代相符;

然后,他们会将从墓穴骨骼中提取出来的DNA样本,和埋葬在意大利中部博洛尼亚市的一些达·芬奇家族男性后裔的牙齿DNA进行对比,如果吻合,即证明墓穴中的遗骸属于达·芬奇本人。

之后,他们将通过达·芬奇的头骨重建其脸部模型,然后就可以和蒙娜丽莎的脸型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蒙娜丽莎到底是不是达·芬奇经过掩饰后的“自画像”!

期望 :

意大利研究人员正在征求法国文化部许可和城堡主人的同意,城堡主人原则上已同意科学家们有望在今年夏天获得正式许可,以揭开这个历史之谜!

篇2:中外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诛仙》读后感中外名著鉴赏结课论文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的陪伴,从小学至现在读过的课外书本不下几百了吧,各式各样的,中外的,古典的现代的,但对我感触最深的却还是那一部被誉为开启“后金庸时代”的《诛仙》吧,无他,只因深爱的其间的每一个人物,或平凡,或伟大,都是那样的记忆深刻,它便是我心中的名著。

或许我再也找不到那一本书会有着如《诛仙》这般细腻的描写,带着古典的味道。我记得张小凡初上青云山时是那么的单板木讷,却又那么的单纯可爱;我记得初见碧瑶时小凡泛着羞红的双颊,“纵然这花被我折了,也是他们的荣幸”;我记得满月古井旁那道倩丽的碧影,可惜小凡却没来得及诉说;我记得小松岗上他为她擦拭的斑竹的那一缕袖,你知道么?其实我这千百年来的愿望不过也是做一个这样的傻瓜,同时有一个这样的傻瓜真心对我!从小到大,不知道有多少人讨好我,送了多少奇珍异宝,可是……她抬起头,凝视着张小凡的眼睛,轻轻道,“就算全天下的珍宝都放在我的眼前,也比不上你为我擦拭竹子的这只袖子。这是碧瑶对小凡的诉说,可惜小凡再也听不到了吧。

或许每个世界都有着各自的规则,小说世界也同样如此吧。当小凡因为修习道家佛家两门法决时,终于迎来了师门的惩罚,但他却不能说,只因为小时候他对那个和尚的承诺!什么正道,什么正义?你们从来都是骗我,我一生苦苦支撑,纵然受死也为他保守秘密,可是,我算什么!……此刻,他一个人,一根烧火棍,面对整个世界!当掌门那无可匹敌的诛仙剑斩来时,当小凡最绝望的时刻,却是碧瑶挡在了他的身前,九幽阴灵,诸天神魔,以我血躯,奉为牺牲。三生七世,永堕阎罗,只为情故,虽死不悔。伴着痴情咒的绝唱,碧瑶牺牲了自己,拯救了他,见面不久,却深爱着的那个傻子。从此,世上没有了张小凡,只存在了鬼厉。

就这样,那朵盛开在时间的青莲就这样香消玉殒,来不及告别,只留下了那一抹碧绿的身影,还有那个满月古井中模糊的容颜。小松岗,月如霜,人如飘絮花亦伤。十数载,三千年,但愿相别不相忘。十年,鬼厉就这样在碧瑶的床榻前守候了十年,却等不来碧瑶的苏醒。千万年的风霜,将最初柔和美丽的光滑,缓缓雕刻成了粗糙,沧海桑田变幻的光阴中,又有多少眼眸,曾这般淡淡安静的凝视你的容颜。时光如长河中的水滔滔向前,从不曾停留半分,最初的感动,最初的记忆,那无数曾深深镂刻心间的丝丝缕缕,原来,终究还是只留下那传说中残存的一丝半点,在悠远的光阴后,被后人不经意的说起。你曾经的美丽,曾经的壮烈,在光阴面前,灰飞烟散。冰冷的风,掠过了衣襟吹在了身上,千万年间的凝眸,或许,竟终究比不上,一念间的追悔!

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诛仙》注定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凄美的不止有碧瑶,还有陆雪琪,深恋着小凡的白衣女子。是她,在青云门的大殿上,在面对联姻时,将诸般情绪化作了一句冰冷的“我不愿!”,是她,在面对鬼厉时,将诸多思念化作一句温柔的“我不怕,我等你!”。铃铛咽,百花凋,人影渐瘦鬓如霜。深情苦,一生苦,痴情只为无情苦。十年,成就了小竹峰上冷月下独自剑舞的那道倩影,也是那一剑,斩断了她十年来的痴心妄想,可是,真的斩断了吗?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曾记得,明月夜,小竹峰,有人直把眉峰攒了千度。梦里的万般思量,今宵的百次回顾。天琊出鞘,在无边泪竹里的轻舞啊,争得寂寞几翦?坠入凡尘的仙子,为谁饮泣风露?苗疆的天水寨上,一度并肩而行。她的脸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神采,对鬼厉吐露情怀,然后拔剑独舞——表白,只是为了,斩断情丝!痴绝,狂绝......曾经靠近的两颗心,到如今经过多少伤怀叹息,却隔了一道深痕。她亲手用剑刻下了这深痕,刻在世上,更刻在心上,一口殷红

洒落的鲜血,便是明证。“你这又是何苦?” 鬼厉的这句话,又何必再问? 忽然在脑海中:出现陈世骧先生为《天龙八部》所写题记:“有情皆孽,无人不冤。”两段情孽,一生一死,居然可以用同一阕词来概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若说碧瑶之悲,让人悲铭五内、狂歌痛饮才能消解,陆雪琪之悲就是淡淡的,淡淡的忧伤,连绵不绝地刻在眉间心底,无从消解。

两段情,两个奇女子,却因为这世俗而天人一方,这究竟是命运的注定,还是这个世界的悲哀?或如,正如书中的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每个人的命运都要来自自己的争夺吧,这样的一生,又会有多少的事,或人,值得你这般不顾一切呢?如果没有,或许是悲哀吧?如果有,那就不顾一切吧!

篇3:浅析音乐教学的结课艺术

一、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课堂教学的尾声, 是新课结束时, 以优美、精练的语言, 通过师生角色转换、情感体验、展现成果等方式, 促进学生对音乐教学主体部分进行思考、领悟、升华和延伸, 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课外得到提升。

(1) 丰富情感, 升华音乐主题。结课可以将本课的主体内容加以“画龙点睛”, 总结、归纳、梳理或浓缩,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次出现波澜, 使音乐主题得到升华。

(2) 指导实践, 培养综合能力。新课结束后, 以本课学习为基础,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音乐作品、介绍相关的音像资料及音乐电视节目给学生, 也可以布置点课外创作。同时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承前启后, 归纳单元内容。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以课时结构、知识结构为编写框架的陈旧模式, 以单元结构编排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 同一单元的每一课时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 不仅能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 又能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 使同一单元的每节课内容衔接自然、过渡完美。

(4) 质疑问难, 发展学生智力。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 既可以扩大其知识视野, 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5) 反馈信息, 改进课堂教学。教师在结课时设计学生互评、成果展现等活动, 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 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以便改进课堂教学。

二、音乐课堂教学结课的方法

(一) 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渴望。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 应该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 是一种新的审美联想。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要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可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言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乐曲或舞蹈律动, 创设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再次获得情感体验, 充满新的审美渴望。

(1) 语言, 升华音乐主题。教师优美鲜活的、富有感情的语言, 犹如一根彩色的丝线, 能把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穿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尤其是结课语言, 一定要生动活泼、富有情绪化, 它应该是整堂课教师语言中的经典, 使学生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从而升华音乐的主题。

(2) 歌曲, 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结课时, 师生一同热情歌唱或聆听本课的歌曲、乐曲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曲子, 再次体验音乐给人的情感愉悦, 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3) 律动,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相融相通关系, 发挥、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手段, 来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 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结课时, 采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进行律动, 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情绪更加高涨, 使整堂课在高潮中结束, 使学生对音乐充满新的向往。

(二) 展现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功感。课堂教学结束时, 根据课前或课堂上所进行的训练, 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如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所学歌曲, 或边唱歌边配合舞蹈律动, 或合上乐器伴奏, 让课堂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结束,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又增强了他们的成功感。

(三) 延伸开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音乐教学不能局限在音乐课堂中, 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开拓, 这样才能缩短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结课时, 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 沟通课内课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为课外音乐活动创造条件,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1)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 而应在获得结论的同时, 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 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并想办法解决, 体现“大课堂”教学观。

(2) 学科综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是音乐教育体现其艺术性, 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与方法。将绘画、文学等渗透到课外实践活动中, 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原则, 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音乐, 能够激发他们尊重艺术的情感,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篇4:中外文学作品鉴赏之浅见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文学作品 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09-01

无论外国文学作品还是中国文学作品往往都用来揭示社会最底层,最真实的现状。透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折射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的大众在一定阶段所生活的境况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的感悟。本文主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比较总结出一些中外文学鉴赏的心得。

希腊戏剧名家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堪称西方戏剧的里程碑,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这部作品的完整性在于,用“宿命”这一重要线索贯穿始终,运用“悬念”、“冲突”、“高潮”、“结局”这些结构性因素,用神化的英雄人物与曲折多难的命运的冲突、争斗来反映当时社会日益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展现主人公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精神和那种对于“真相”叮问精神,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更展现了戏剧独特的魅力。

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巨作《玩偶之家》,曾经在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引起过巨大轰动。它是北欧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该作品主要艺术特色是: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对话既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要求,又富于说理性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有助于揭示主题从而促使读者或观众对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印象,成功运用了“追溯法”,将情节跌宕有致地展开进而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该作品对后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

下面说一下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具有“北京符号”之称的老舍先生。

在他的作品中,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茶馆》,以话剧形式演绎可谓是享有国际声誉。老舍先生用三两句话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以一个“小茶馆”展现了中国这个“大社会”的俯仰沉浮。作者用晚清末年到民国灭亡的三个生活的横切面就展现出:在那个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揭示了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深入挖掘出旧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刘厚生曾经评价话剧版的《茶馆》说:《茶馆》的出现是话剧舞台上现实主义的巨大胜利。

中西文化,文学作品,鉴赏作者所规定的场景,所选择的人物,极为准确地显示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中沧桑变幻的社会缩影。这里没有一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然而写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这里只写了社会的一个极小极小的角落,但是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整个复杂的社会。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中西方文学作品鉴赏的比较,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首先,文学、文化虽然是世界性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其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化底蕴,其揭示事件或者现实的手法、方式不同。外国语言讲究直接、热烈;而中国讲究含蓄美,让人体会意味无穷。就像同样表达爱慕之情,中国人会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外国人可能直接就是我爱你。所以我们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某一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对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很深入的了解;其次,我们会发现西方作品中有悲剧、戏剧之分,而中国往往是一部作品中既有悲剧成分又有喜剧成分。单单针对悲剧来说,中国的悲剧主要表现那些弱者受强者的欺压的命运,以唤起对弱者的同情。而西方作品中主人公不是人类的弱者,甚至说是人类中的强者,他们有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追求,他们身上体现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体现人类的各种自然缺陷。由这些自然缺陷和外部环境的限制,最终以悲剧结局,但是所体现的那种力量那种毁灭的悲壮却是震撼人心的。中西都有悲剧,也都有悲剧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悲剧缺少一种悲剧精神。所谓“悲剧精神”就是指人类的情感意志行为的构成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把恐惧和力量、悲哀和崇高,悲剧结局与英雄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深刻动容、令人悲叹又使人思考、催人振作的崇高的悲剧精神;第三,中国作品最注重的就是意境,讲究朦胧美,由景生情,意味深远;而西方作品多带有神话色彩,以神话英雄人物映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有的甚至加入了宗教意识的观点,有时候具有片面性。总体来说,就文学的内在和谐而言,中国文学作品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和谐,而外国文学作品却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分裂;就文学的审美形态而言,中国文学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合一,而外国文学却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对立。

总之,文学鉴赏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原著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文学鉴赏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但是文学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去提高自身的鉴赏素养,通过不同途径来改善教学,从而摸索出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途径。

篇5:音乐鉴赏 四千字结课论文

音 乐 鉴 赏 结 课 论 文

By:Diing_543

题 目 简论二胡的起源、发展及具体曲目赏析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第 1 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2015年 12月 27 日

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而传统器乐作为其重要的传承方式与载体,其地位之重不言而喻。从历史上看,音乐艺术在很早以前就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精神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身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有这个责任与义务去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去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本篇论文由中国传统器乐入手,选取了二胡这样一个具体的乐器为写作角度,简述这类乐器的历史、特点、渊源、分类及发展状况,通过对具体器乐的简述及具体曲目的分析达到对传统器乐的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同时通过本片论文的写作,从二胡映射到中国传统器乐,从中国传统器乐再映射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本人通过小角度的论述,以小见大地发表了个人从小方面到大层次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中国传统器乐;二胡;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第 2 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目 录

引言.....................................................1

1.中国传统器乐二胡的起源.................................1 1.1胡琴类乐器的起源......................................2

1.2胡琴类器乐的特点与发展........................................2 1.3二胡的起源....................................................3

2.中国传统器乐二胡的特点、分类及其发展史..................3 2.1二胡的特点....................................................3 2.2二胡的发展史..................................................4 2.3二胡的分类....................................................5

3.二胡曲目《二泉映月》赏析及作者艺术风格简论..............6 3.1华彦钧背景....................................................6 3.2《二泉映月》赏析..............................................7

4.以二胡为例简述中国传统器乐的未来发展趋势................8 结论.....................................................9 参考文献................................................10

第 3 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引言

中国传统器乐门类之广、范围之大让人折服,因而本人选择了具体的一类乐器“二胡”作为论文的切入点,从其起源、发展、特点及具体二胡曲目分析入手,简论二胡及中国传统器乐。

1.中国传统器乐二胡的起源

近百年来是我国民族乐器、独奏音乐的高速发展时期,其间也包含二胡这样的一种乐器。事实上,二胡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但由于它是一个创新型比较提出的一个品种,通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二胡也已经在我国的民族器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1胡琴类乐器的起源

二胡属于胡琴类乐器,纵观历史,胡琴类乐器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家族,“胡琴”一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指的也不尽相同。有一种说法是在宋朝之前胡琴类乐器指的是弹拨乐器,而在元代之后则代指了拉奏弦鸣的乐器。另一说说法则更详尽一些,称胡琴类乐器均源于唐代的奚琴,追溯其历史渊源,我们能够了解到,从北宋起就出现了用马尾弓拉弦的胡琴,便成为了当时主要的拉弦乐器。后来根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马尾胡琴形状长柄、无品、音箱梨形、两弦,琴头上镶着龙首,用马尾弓拉奏,曲声抑郁,可知此处所提及的胡琴就是我们现代二胡乐器的前身。在追溯到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驻守在北部边疆的宋代军队中,就更是已经广泛使用以马尾做弓弦拉奏的胡琴来作为军队中演奏的军队音乐、为将士们解乏带去欢乐了。而再到了南宋,胡琴已相当流行,逐渐从军队走到了人民群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历史带我们回到元代,这个时期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广为交流、融会,导致胡琴的形制更为融合了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的文化,兼容并包地很好地将不同文化诠释了出来,从而带来了其与今日流行的龙头二胡已比较接近的外形。从元代开始,胡琴之名已逐渐成为拉弦乐器的泛称。

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1.2胡琴类器乐的特点与发展

上文我们已经提及,从元代开始胡琴已经不单单指某一种器乐而是成为了一类拉弦乐器的泛称,包括历史中有所记载的奚琴、嵇琴、火不思等,特点是该类乐器通常使用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综合的胡琴一类乐器,可以说是中国北方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的创造,更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宋之时,胡琴类拉弦乐器开始走上发展时期。中国大批制造乐器用的丝弦,也始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际,故丝弦有“杭弦”之称。在当时文人的笔记、小说里也不时提及,在《绿窗新语》中的“金彦游春遇春娘”故事里,就写有:“金彦与何俞出城西游春,见一庭院华丽,乃王太尉庄。贯酒坐阁子上,彦取二弦轧之,取箫管合奏。明代,胡琴类拉弦乐器随着戏剧和曲艺的兴起而有所改进和发展,演奏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图》画卷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由胡琴、箫管和拍板三种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图中所绘的胡琴,是龙首、卷颈、二弦、马尾弓,而且有了用以固定弦长的千斤清代,胡琴用于宫廷的瓦尔喀部乐和庆隆乐中,而前者还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据民间传说,胡琴是经东胡人之手传入牡丹江镜泊湖一带及东镜城等地的。后来成为朝鲜族人民所喜爱的拉弦乐器。1.3二胡的起源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已经知道二胡是胡琴的一个种类,也是一个分支,是中国弓弦乐器中的一种,是我国各地名族民间乐队中的乐器。历史上关于二胡最早的记载便是在北宋。

我国宋朝大学者沈括在他所著的一本名著《梦溪笔谈》(卷八)中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情:在一次宫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徐衍能为皇帝演奏,自然时很有艺术造诣的艺术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绵绵,情声并茂,回肠荡气,听得皇帝大臣个个高兴。忽然,只听“嘣”的一声,原来,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处,用力过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断了,“二胡”成了“一胡”。在这种场合,拉断弦时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头的。徐

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乱,竟然在剩下的一个单弦上继续拉着,直到把曲子演奏完。

这个故事就形象而详细地记录了这一种以二胡乐器为代表的这一种多把位的演奏形式的创新之处。所以我们认为,二胡所使用的这一种多把位的演奏方式在北宋时期已经成熟并得到发展。然而,在接下来的几百年时间里,我们并没有在具体的历史文献里再次看到或者了解到再一次的多把位演奏的形式。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调“多把位”的演奏方式,因为在此前关于胡琴类乐器的记载中,我们都了解到此前的乐器都是一个把位的演奏方式,不同的乐器小类虽然在形式或者音色上有所区别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艺术种类。直到二胡的出现,直到这种多把位演奏方式的出现,才算是一种独立品种的产生和出现。

2中国传统器乐二胡的特点、分类及其发展史

2.1二胡的特点

2.1.1构造特点

二胡和其他弓弦乐器的构造基本相同,分为琴杆、琴筒、琴轴、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为竹制外,其他部件均为木制。琴筒主要分圆八角和方六角两种,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侧还蒙有蟒皮。基本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二胡的演奏方式以及相应的音色特点。与上文所提及的二胡的起源一致,二胡之所以能作为胡琴类乐器的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之所以能在中国传统器乐史上占据相当翘然的地位,正是由于其创造性的多把位的演奏方式。

2.1.2音色及演奏特点

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其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就如同人的歌声一般。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的特点呢?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构造基础的特点,在一般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想来这也正是二胡器乐的迷人的另一个方面。正是如此方才使得二胡的演奏情感表现力极强,广为听众所接受。

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2.2二胡的发展史

2.2.1明清之前

关于二胡(即多把位演奏方式)的最早历史记述是在北宋时期(前文已经提及),但仍被称作胡琴。元代开始胡琴得到更普遍应用,而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普遍被用于各种戏曲伴奏,民间乐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2.2.2近现代之后

我们现在所定义的二胡,应该被称作现代二胡。而这一品种的真正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初,近百年来,随着民族器乐的越发普及,二胡逐步成了江南丝竹等民间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在此期间,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的二胡演奏出现了新的创造高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从而为我国二胡器乐的演奏注入了新活力。为此,我们可以说,我国从五四运动起二胡演奏进入了兴盛时代。每一次艺术创作高峰的形成,必然离不开艺术家们的杰出贡献。2.2.3二胡的近现代创新发展

20世纪初,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先生对二胡的演奏开始了从一个把位到三个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胆的创新,他所创作的二胡练习曲和10首二胡独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扩大到四个、五个把位,创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并吸收了西洋弦乐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从此,二胡摆脱了原来仅处于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韵味的独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等一批音乐家的努力下,二胡艺术在30年代开始登上了高等学校的大雅之堂。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大的时代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五六十年代在张韶、张锐、王已、项祖英、鲁日融等一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的努力下有培养出了新一代的二胡演奏高手,闵惠芬、王国潼、肖白墉等一批演奏家是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代表;专业二胡作曲家的出现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2.3二胡的分类

在我国传统认知中,二胡是最普遍的中国擦弦乐器,是表现力也最强的乐器,大量被用在戏曲伴奏,像锡剧、京剧、越剧、淮剧等等。但同时其演奏难度也是在中国传统器乐中最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最初作为一类单一的独立艺术品种的二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实现自身不断的进步,渐渐衍生出了多种种类。

2.3.1中胡

中胡,比二胡低四度到五度,琴筒比二胡大些,音色浑厚低沉,多用于乐团的中音部份或伴奏,其他构造和二胡几乎没什么差别,中胡的独奏曲很少,用手指头都可以数得出来,少有没有独奏。2.3.2板胡

板胡,二胡家族的异类,和其他的胡琴有很大的不同,板胡没有琴筒,音箱是由椰子作成,正面以桐木板蒙面,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板胡的声音尖而高,音量奇大,指距很小,拉的时候手指全都挤在一起,尤其到了高音部份,指距更小,音高便不容易抓准。2.3.3革胡

革胡是典型的创造型二胡种类,是近现代为了国乐团里没有低音乐器而模仿大提琴造出来的乐器。因此可以将其称作中国版的大提琴。其指板,琴桥,弓子,定弦等等,都和大提琴一模一样,革胡曾经是国乐团里唯一的低音乐器。2.3.4高胡

高胡又名粤胡,是为了为粤剧伴奏由二胡改造而成的高音胡琴,是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高胡的声音高亢清亮。传统的高胡在琴马底下没有垫布,也没有琴托,演奏的时候必须夹在两腿的中间,由两腿夹的松紧度和左腿盖住琴窗的百分比来控制琴的音色,通常琴和腿之间必须垫布,这布的质料和厚度也和音色有很大的关系,现代的高胡经过改良之后,已经有了琴托,演奏的方法也和二胡一样。2.3.5京胡

京胡的起源比较早,最早被记录于乾隆末年。是随着京戏的形成,为了京戏的伴奏,从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京胡的音量非常大,一般的京剧伴奏乐团大概会有两把京胡,京胡可以说是京剧伴奏音乐的灵魂,除了

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京剧伴奏以外,并没有什么独奏曲。而京胡在京戏之外的应用呢则是相对比较狭窄的,由于其奇特的音色,并不适用于现代国乐团,故并无过多的其他方面的应用。

3二胡曲目《二泉映月》赏析及作者艺术风格简论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二十世纪初期是我国二胡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期间,民间出现了一位华彦钧,专业队伍里则出现了一位周天华。这二位说是我国二胡事业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的开创和奠基人物。下面先简论华彦钧及其作品《二泉映月》。

3.1华彦钧简介(——1950)

3.1.1出生背景

华彦钧是我国的一位民间音乐家,相对于他的真名,他的艺名更广为人知——瞎子阿炳。他的出生是道士,其父华清和是一个雷尊殿道殿的当家道士。正是因为这样的出生,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他的求学道路。但华彦钧从小就对音乐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将其父所会的乐器笛子、二胡、琵琶等全学会。但由于后来的疾病原因、道教斗争、社会大背景,华彦钧最后双目失明、衣食无着落、沦为了街头艺人。了解他这样的身世背景,十分有助于我们后期理解他作品的更深层次的内涵。3.1.2艺术发展

华彦钧的艺术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没落之前,华彦钧更多走的传统的音乐道路,并不时为道教服务,精通多种乐器以及弹唱。在当时的乐坛有一定的地位,但并没有特别的声誉。真正他达到艺术的巅峰、二胡演奏事业的巅峰是在其沦为街头艺人之后。这一时期,为了生计阿炳必须得舍弃过于传统、保守的二胡演奏方式,他开始融入当时更多的社会背景、百姓生活,自创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小调,一时间广为流传。

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3.1.3艺术成就

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及二胡的时候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立即想起《二泉映月》、想起阿炳,事实上华彦钧整个的艺术生涯为我们留下的曲目就仅仅是三首。却正是这仅有的三首曲目,为我国的二胡演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三首曲子分别是《寒春风曲》、《听松》、以及我们即将鉴赏的《二泉映月》。3.1.4艺术特点

华彦钧来自将来民间音乐的土壤,他的作品是在江南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以极大的创造性在技巧上突破了民间音乐的旋律特征,获得了一种音乐的新生。例如,空把滑音,在一个固定把位上演奏二胡三个把位的旋律;以分弓为主的演奏并加入了切分的方式;节奏十分丰富;旋律跳动比较大。

3.2《二泉映月》赏析

3.2.1曲子历史

据历史考证,阿炳曾坦言自己从来不在卖艺的时候拉《二泉映月》,因为曲子本身是较为安静且较长的。更多的时候他会选择在湖边或者河边拉这首曲子给自己。同时其实这首曲子是没有题目的,是后人在对阿炳及其曲目进行分析时才冠以了这个名字。3.2.2作品结构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在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其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

引子。

引子弱起,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引子短暂但却具有一种非常有专业

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特点的集中的感情的流露,这在当今的民族器乐演奏中都是非常罕见和珍贵的。第一段。

在第一段中,阿炳在仅仅两分半的时间里做了六次变奏,且每次变奏都不相同。第二段。

第二段一共八拍,用了六个节奏型,这在江南丝竹音乐里十分罕见,可谓是极具创造性。

在一共六个部分中,反复应用了一、二段的技巧,将情感表达到了极致。3.2.3作品感情

作品更多采用了以景托情的方式,在抒情的、恬美的、诗样的意境里,表达了对无情现实生活的沉思,通过其独特的悲苍,在深沉之余却又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3.2.4曲子成就

华彦钧通过《二泉映月》突破了江南民间音乐的演奏习惯,开创与吸收了新的演奏技巧,在弓法、指法、把位上创造性的发展了我国的民间二胡演奏艺术,更注重与神韵的表达而非在技巧的展现,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意境和艺术情趣。他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革新者和创造者,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4.浅谈以二胡为例简述中国传统器乐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下的社会,必须承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被快餐文化充斥着。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往往我们崇尚西方文化、乐于接受流行文化。随着祖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认识世界,却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学习我们的国家的知识,让世界认识我们。

以二胡在当今的发展程度为例,如今在广泛的范围内,更多的孩子都在黄金的学习时期学习钢琴、小提琴等等的西方经典乐器,却鲜有听到学习二胡等传统乐器。显然,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往往被认为是不如时的代表,传统文化也子啊人们心中淡化。毫无疑问,孩子的教育正是文化传承的基石,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我们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将文化很好的继承下下去,也才能将文化发扬光大。个人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甚至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结论

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中国传统器乐二胡的了解与分析作为一个切入角度,浅谈了中国传统器乐,再深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器乐无疑是很好的载体与传播方式,望通过这样这方式提供一个了解民族文化的新途径,也表达了个人对民族器乐、民族文化的发展担忧。

第页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音乐鉴赏结课论文

参考文献

篇6:中外音乐鉴赏心得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许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往往都表现了音乐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同感情体验。音乐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我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不少作曲家在乐曲中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音响加以艺术模拟,可以引导我们加以想象。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听觉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美育教育方式。音乐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感知、理解、想象、情感、鉴别、分析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动态审美过程。所以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外音乐赏析这门课程。

如今各高校纷纷开展音乐鉴赏课,通过这学期学习这一课程,我感受到音乐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能够产生良好的审美观。同时也使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何利用音乐来治愈我们的心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带来很大的帮助。

在赏析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体验和感受不同的音乐流派。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流中,存在着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音乐风格与流派。每一种都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或者表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它们平等地共存于人类音乐文化的宝库中。在电子科技、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村”,而且还要更加开放的视界体验并鉴赏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练就“多元文化的音乐耳朵”,不断扩大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

第二,把握音乐的情绪与情感。音乐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形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体验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感知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单地表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我们有了更多的情感体验。

第三,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我们区别不同音乐作品的体裁和形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存在大量的相互不同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正是这些不同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因其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思想情感,才使人类的音乐宝库绚烂多姿、异彩纷呈。音乐教学中,老师不断引导我们倾听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我们的感性体验,发展我们敏锐的音乐感觉能力。

篇7: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论文

经过这一学期的《中外经典音乐鉴赏》的课程,老师经过多娱体以及亲身教导的教学方式,使我可以在中外经典音乐名作品欣赏为内容的课程,同时将音乐基础知识贯穿整个课程。通过老师循循善诱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中、西方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西音乐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特点,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等。如中国的古乐,日本的能乐,西方的歌剧等。从而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式,培养我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方式,丰富了我的音乐文化知识。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艺术作品。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赏析。在声乐作品赏析中,由于音乐是与歌词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形象的,我们能夠比较明确、具体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个学期令我最深刻的就非老师教我们唱的《阿里郎》莫属了。《阿里郎》是一首朝鲜民歌中的代表音乐作品,能用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流畅的演唱,认识长鼓舞、伽倻琴弹唱的表演形式。《阿里郎》还翻译有了国语的版本。让我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懂得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合作创编与歌唱表现中培养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

而且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朝鲜族民歌又称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长鼓。

《阿里郎》是一首旋律悠扬动听、歌词直白又流露出委婉缠绵的朝鲜族民谣,蕴含朝鲜民族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歌词中的“阿里郎”相传是朝鲜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在起义失败以后,与妻子一起隐居深山。一天,其妻子被人调戏,阿里郎因怀疑妻子不忠,愤而离家出走,他的妻子追着用痛苦哀求的声音叫喊着:“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目前在朝鲜半岛,还有许多以阿里郎命名的山峰,各个地区也都流传着旋律结构各不相同的《阿里郎》。从《阿里郎》整首歌词作品来看,表达的就是女主人翁被弃的情感倾诉,虽然女主翁是因误解而被弃,但是从她所表达的感情中来看,却没有因为无故受伤害而怨恨自己的丈夫,而是始终在内心深处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期盼着与丈夫的再次相聚,并且倾诉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虽然也是倾诉无奈的情感,但是却控制了悲哀和怨恨,并在此基础上用不断坚持和等待去超越悲哀、怨恨、伤痛,直至获取喜悦,获得梦想的实现;虽然也有悲伤的情感,却是对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的悲伤,同时又是悲而不哀,因为只有悲才能有所振奋,就算被弃也无悔,始终坚守着,始终相信着,这是朝鲜民族“恨”文化的鲜明个性,这也是朝鲜民族文化的生命美感。

其次令我最深刻的便是日本的能乐,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就其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每每在同时同台演出,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其实能乐是一个非常晚出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而且,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面貌迥异,故现今日本学术界将前者称作“古猿乐”,而将后者称作“能乐”。关于能乐的起源,虽然在具体分析上存在着许多分歧,但能乐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可谓学术界的共识。许多文化样式都对能乐的形成,发展和定型起到过作用。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化。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丰富多采的歌舞艺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劳动的歌谣、关于战争题材的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在民间,还有傀儡师、游女、巫子等流浪艺人,他们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和传播者。在奈良、平安初期,即相当于我国唐朝的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入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演剧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材,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把外来因素和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百戏杂陈”的民族文化的高涨时期。镰仓时代以后,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宗教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这时的演剧艺术,就和普遍开展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以各地的寺院、神社为基点,进行各种演出活动。延年、田乐和猿乐等广为流行。到了十二、三世纪,已经出现了不少专业的戏班(座),并已开始有了艺人的世袭制度。在室町时代,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上一篇:行政法-2010下一篇:党员一帮一帮扶制度